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马致远散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不可或缺的奇葩,他的散曲已然成为国粹。从美学看马致远的散曲:形象美,画面美,自然美,语言美。

马致远的散曲内容比较复杂: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有愤世嫉俗的呼喊,有对隐归生活的讴歌,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宣扬,还有咏史吊古描写自然景物以及表达男女爱情的。而其中叹世一类的作品最多,往往表现出逃避现实,超然物外,消极厌世的情绪。最能代表马致远思想倾向的艺术风格的是《双调·夜行船》。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而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过隙之感,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更突出了光阴流逝的急速感。 “梦蝶”,烘托出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不落俗套。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劝戒及时行乐之意。这支曲缓起急收,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顿断,这就为以下六支曲子展开古今纵横之谈留下了余地。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不恁么渔樵无话说。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说得何等无足轻重。至此意犹未足,还要追补一层: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此处 “不辨龙蛇”语意双关:既然连铭功记史的碑文都已字迹莫辨,功绩

不长久,难得有人知。“秦宫汉阙”着眼于帝王生前之贵不能持久,“荒坟““断碑”着重于死后之名不能永存,这就彻底否定了历代文人所讴歌的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 第三支曲直接用议论和反问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意义提出了怀疑。“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多少英雄豪杰,到头来连荒坟断碑都没有,他们的葬身之地已变成了狐狸野兔出没的场所。这一倒装恰好利用“投至”二字含有“及至”的意思。鼎足三分指魏、蜀、吴三国之争,:鼎足三分的功业半途夭折,到如今魏在哪里,晋又在哪里呢?千秋功罪,后人又当怎样评说?所以这茫然的一问与“不辨龙蛇”之意相生发,抹掉了多少豪杰争夺天下的功过成败和是非。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狐踪兔穴,已被历史湮没的英雄们当初逐鹿中原的纷争也就像兔奔狐逐一样没有意义。这一支曲结尾连用两个叠问,使魏、晋和秦、汉首尾呼应,字法灵活多变,章法周密严谨。第四支曲由叹古转为讽今,内容与上二支曲并列,意思更透过一层:帝王豪杰的功业尚且化为乌有,更何况看钱奴的万贯家财。可笑这些人,看不透人生好景不常,为欢几何,空使锦堂风月虚设,不懂赏心乐事。全曲四句,分两层递进,看钱奴的庸俗愚蠢和昼锦堂的良辰美景两相对照。此处讥刺看钱奴的贪吝鄙俗。以上三支曲子已将功名富贵都参破,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眼前红日又西斜”写一日之内光阴的流逝,遥承“百岁光阴”而来,“疾似下坡车”的比喻从羲和驾日车的常用典故脱出,化雅为俗,生动有趣。“晓来清镜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上床与鞋履相别”这句玩笑,不过这句貌似参透生死的俏皮话里隐藏着愤世疾俗的深意,所以紧接着劝人莫笑自己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这不过是糊里糊涂地装傻而已。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已。下一支曲说:“利名竭,是非绝。”正是上一支曲结尾的言外之意。“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三句鼎足对,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上一支曲全用散句,既无对仗,又无雷同的句法,这一支曲全为对句,散而有序,整而不板,雅词与俗调相间,典故和俚语并用,妙趣横生。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一组鼎足对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全括人世纠纷。“蚁阵蜂衙”、“浮生如争穴聚蚁”连用确切精当的叠字排比对仗,将封建社会中世人的丑态形容到如此极至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表现出他的超然神情。

张升

2011043332

马致远散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不可或缺的奇葩,他的散曲已然成为国粹。从美学看马致远的散曲:形象美,画面美,自然美,语言美。

马致远的散曲内容比较复杂: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有愤世嫉俗的呼喊,有对隐归生活的讴歌,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宣扬,还有咏史吊古描写自然景物以及表达男女爱情的。而其中叹世一类的作品最多,往往表现出逃避现实,超然物外,消极厌世的情绪。最能代表马致远思想倾向的艺术风格的是《双调·夜行船》。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而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过隙之感,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更突出了光阴流逝的急速感。 “梦蝶”,烘托出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不落俗套。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劝戒及时行乐之意。这支曲缓起急收,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顿断,这就为以下六支曲子展开古今纵横之谈留下了余地。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不恁么渔樵无话说。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说得何等无足轻重。至此意犹未足,还要追补一层: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此处 “不辨龙蛇”语意双关:既然连铭功记史的碑文都已字迹莫辨,功绩

不长久,难得有人知。“秦宫汉阙”着眼于帝王生前之贵不能持久,“荒坟““断碑”着重于死后之名不能永存,这就彻底否定了历代文人所讴歌的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 第三支曲直接用议论和反问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意义提出了怀疑。“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多少英雄豪杰,到头来连荒坟断碑都没有,他们的葬身之地已变成了狐狸野兔出没的场所。这一倒装恰好利用“投至”二字含有“及至”的意思。鼎足三分指魏、蜀、吴三国之争,:鼎足三分的功业半途夭折,到如今魏在哪里,晋又在哪里呢?千秋功罪,后人又当怎样评说?所以这茫然的一问与“不辨龙蛇”之意相生发,抹掉了多少豪杰争夺天下的功过成败和是非。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狐踪兔穴,已被历史湮没的英雄们当初逐鹿中原的纷争也就像兔奔狐逐一样没有意义。这一支曲结尾连用两个叠问,使魏、晋和秦、汉首尾呼应,字法灵活多变,章法周密严谨。第四支曲由叹古转为讽今,内容与上二支曲并列,意思更透过一层:帝王豪杰的功业尚且化为乌有,更何况看钱奴的万贯家财。可笑这些人,看不透人生好景不常,为欢几何,空使锦堂风月虚设,不懂赏心乐事。全曲四句,分两层递进,看钱奴的庸俗愚蠢和昼锦堂的良辰美景两相对照。此处讥刺看钱奴的贪吝鄙俗。以上三支曲子已将功名富贵都参破,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眼前红日又西斜”写一日之内光阴的流逝,遥承“百岁光阴”而来,“疾似下坡车”的比喻从羲和驾日车的常用典故脱出,化雅为俗,生动有趣。“晓来清镜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上床与鞋履相别”这句玩笑,不过这句貌似参透生死的俏皮话里隐藏着愤世疾俗的深意,所以紧接着劝人莫笑自己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这不过是糊里糊涂地装傻而已。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已。下一支曲说:“利名竭,是非绝。”正是上一支曲结尾的言外之意。“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三句鼎足对,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上一支曲全用散句,既无对仗,又无雷同的句法,这一支曲全为对句,散而有序,整而不板,雅词与俗调相间,典故和俚语并用,妙趣横生。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一组鼎足对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全括人世纠纷。“蚁阵蜂衙”、“浮生如争穴聚蚁”连用确切精当的叠字排比对仗,将封建社会中世人的丑态形容到如此极至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表现出他的超然神情。

张升

2011043332


相关文章

  • 马致远的散曲艺术
  • 作者:黄卉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05期 内容提要 马致远是元代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飘逸.奔放.老辣.清隽,被后世推为散曲第一家.他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在散曲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元散曲咏史 ...查看


  • 璀璨的元曲
  • 璀璨的元曲 元曲是指元代北曲杂剧和散曲,不含南曲系统的南戏和散曲.由于元曲研究以杂剧为要.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继唐诗.宋 ...查看


  • 论中国元代著名爱情散曲的特色
  • 论中国元代著名爱情散曲的特色 [摘要] 本文指出隋树森的<全元散曲>内容极为丰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恋爱.婚姻关系中各种复杂的心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关系的社会风貌.并介绍了元代爱情散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查看


  •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
  • 摘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朋友,从十二世纪前期到十三世纪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就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在今天的<中国 ...查看


  • 元明清文学
  • 六.元明清文学 1﹑元代文学(1234 -1368) 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为元代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但另一方面元代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非常突出,蒙 ...查看


  • [元曲与宋词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 元曲与宋词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 ...查看


  • 试论元代优伶散曲折射的元代审美精神
  • 摘要:元代审美精神是表现个体主观意绪的张扬,在元曲中则集中体现在以自叙为事的散曲上.本文从元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元代以女性为主体的优伶散曲所折射的元代审美精神,反映了散曲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和优伶们为社会左右的无奈. 关键词:优伶: ...查看


  • 天净沙秋思学案
  • <天净沙 秋思>学案 马致远 一.课前热身: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与答案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习题(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47. 宋代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是( C ). A. 王禹唐 B. 穆修 C. 柳开 D. 林逋 148. 王禹偁晚年自编的文集是( A ). A.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