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

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鉴赏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

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

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

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鉴赏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

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

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关文章

  • 陋室铭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
  • 陋室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了解古代文体"铭"的基本知识,借助文体知识读懂文章.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 ...查看


  • 陋室铭原文
  •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查看


  • 陋室铭,爱莲说(八年级上语文22课重点字词整理)
  • 陋室铭 刘禹锡 作者 刘禹锡(772-842),河南洛阳人.字梦德,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刘宾客‛.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称 ‚刘白‛ ...查看


  •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查看


  • 陋室铭重点
  • 答: 5.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一.在以下原文上注释加点或划线的重点词: 答: 6.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 山不在 ...查看


  • [陋室铭][爱莲说]中考对比阅读精编整理
  •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大全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查看


  • 陋室铭中考试题
  • 河南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查看


  • 小学四年级必备古诗
  • 四年级校本背诵材料 1.照镜见白发-唐-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2.登咸阳县楼望雨-唐-韦庄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蒙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3.前出塞-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 ...查看


  • 语文八上文言文复习00
  • <桃花源记>主旨: 文章描以武陵渔人进出(探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