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怎么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 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 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 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 、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小学二年级语文《我们成功了》课文中有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我是这样进行德育教育的:我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中国历届奥运会的历史,和我们为申办奥运会所做出的努力。向学生说:“申奥成功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产生了兴趣。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都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不仅要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还要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如:在讲授《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溪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思考片刻后,有位学生发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如:《七颗钻石》一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找水及给所有需要水的人和动物喝水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善良是一种美德,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再如:《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此外,我还经常利用学校的远程教室,借助多媒体的动人画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当然,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也要从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等方面树立典型的形象,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掌握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 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科任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 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 透的一些做法。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 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 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 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 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 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 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 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 “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 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 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 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 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 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 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 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 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 凝成的。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 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 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 的综合性载体,

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 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 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 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 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 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 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 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 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 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 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 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 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 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 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 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 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 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 ——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 伤,车夫扬长而去

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 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 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 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 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 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 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 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 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根据文章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 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内容,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

二、品析词句,加深理解课文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 例如:

叶圣陶先生在《粜米》一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明暗相交,激越变化的节奏,向人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残忍,展示了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农民们悲惨厄运。全文难理解的词句较多,我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对比词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文中议米价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里通过对话对比使情节一波三折,米价由十五块到五块的巨跌,农民的愤激,米行先生的冷笑;农民们的新米,帝国主义运来的洋米洋面,农民心理的突变等对比,使学生悟出;面对种种压榨,农民们根本没有活路。 一边是大丰收,一边是大跌价;一边是米多,一边是涌进中国市场的洋米洋面;一边是想透一透气,一边是要祖、要债。强烈的对比,无言的愤激,同学们从中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深沉的,此时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情怎能步随之深化呢? 认识和情感是形成信念的物质基础。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 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 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 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 、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小学二年级语文《我们成功了》课文中有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我是这样进行德育教育的:我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中国历届奥运会的历史,和我们为申办奥运会所做出的努力。向学生说:“申奥成功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产生了兴趣。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都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不仅要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还要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如:在讲授《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溪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思考片刻后,有位学生发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如:《七颗钻石》一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找水及给所有需要水的人和动物喝水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善良是一种美德,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再如:《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此外,我还经常利用学校的远程教室,借助多媒体的动人画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当然,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也要从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等方面树立典型的形象,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掌握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 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科任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 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 透的一些做法。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 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 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 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 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 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 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 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 “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 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 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 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 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 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 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 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 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 凝成的。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 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 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 的综合性载体,

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 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 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 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 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 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 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 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 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 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 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 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 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 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 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 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 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 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 ——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 伤,车夫扬长而去

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 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 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 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 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 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 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 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 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根据文章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 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内容,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

二、品析词句,加深理解课文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 例如:

叶圣陶先生在《粜米》一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明暗相交,激越变化的节奏,向人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残忍,展示了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农民们悲惨厄运。全文难理解的词句较多,我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对比词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文中议米价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里通过对话对比使情节一波三折,米价由十五块到五块的巨跌,农民的愤激,米行先生的冷笑;农民们的新米,帝国主义运来的洋米洋面,农民心理的突变等对比,使学生悟出;面对种种压榨,农民们根本没有活路。 一边是大丰收,一边是大跌价;一边是米多,一边是涌进中国市场的洋米洋面;一边是想透一透气,一边是要祖、要债。强烈的对比,无言的愤激,同学们从中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深沉的,此时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情怎能步随之深化呢? 认识和情感是形成信念的物质基础。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相关文章

  •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xx镇xx小学 李 四 法制教育进学校,法制教育进课堂,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教育任务.法制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法制教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 2017年教学论文语文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 ...查看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贵州省瓮安县红灯堡小学 邓颖 [1**********]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呈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式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 ...查看


  • 校本培训材料一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寨头堡乡小学校本教研 时间:2014.2.24 地点:寨头堡乡中心小学 主持人:王校长 主讲人:鞠红英 内容:<课改,路在何方> 老师一直在研究课文怎么讲,课文怎么讲才能讲好,走了60多年,基本上 ...查看


  •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 由于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小学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 学习生活和方法.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 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qu ...查看


  •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案
  •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品德)培训教案培训时间:2011 年 9 月 7 日下午 4:00 培训地点:翁塘小学办公室 培训科目: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培训教师:张强 培训内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品德与生活 培训学时:1 学时 培训目的: 1. ...查看


  •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展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渗透教学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 ...查看


  •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 作者:华安县新圩中心小学 黄延忠 发表时间:2009-8-28 8:43:10 来源:华安县教育局 访问次数:7222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就像所有的新 ...查看


  • 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
  •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秋季一年级投入使用.我相信大家都很关注,也很期待.本文融合今年8月7-8日在昆明举办的"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教材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