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外一篇)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  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因此,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在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蟠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因此,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乡村的味道  乡村是有味道的,尤其是江南的乡村。  那日时值初冬时节,我正在老家的二层小楼房看书。悠然间,闻到一股再也熟悉不过的气味,原来母亲正在右侧矮平房的土灶里烧饭,而那气味即是我从小闻惯了的柴禾燃烧时散发出来的味道,谓之炊烟。虽然,在农村现在很多家庭不再用柴草炒菜煮饭,但我的老家依然土灶与煤气灶同处灶房,炒菜时用煤气灶,煮饭时用土灶,“双轨并行”,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各有分工,和谐相处。就是这种状态,才致乡村的味道依然浓郁。  当炊烟沁入鼻腔时,那是一种令人陶醉的心境。这种味道确实包含了太多的元素和信息,首先,它是来自大地的,有大地提供的各种养分,当人们有一天收获它们时,这种多元性便被凝固在它风干后的躯体中,然后,灶膛里燃烧的有很多种柴禾,如松枝,还有各种灌木,秸秆类的,还有茅草、稻草类的柔和物质……于是各种物质在火的催化下转化成其他物质,因为它是不灭的,就会形成略有区别的气息,然后,各种气息又交叉混合成多元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特有的,它是其他非柴禾类物质焚烧或转化时,迥然不同的味道。炊烟的味道,让人宁静,让人沉浸,让人在浮躁中变得踏实,让人在恍惚中变得坚定。  与炊烟可以同日而语的还有农人在制作焦泥灰时所散发出来的味道。  多在秋季,乡野遍是茂密的秋草,农人用那柄用久了磨平了两角且显得薄薄的锄头,“嗖嗖”地锄草,然后让秋风吹干,再找旷野处,中间用木柴作支架,生火后陆续加上风干的秋草,草根上还带些许的泥,否则火头一起全都燃烧完了,那不叫焦泥灰而叫草木灰了。烧焦泥时将秋草堆成“坟头”状,而里面有火种,外面又有草夹泥焖着,而草中又有水分,于是焦泥灰的顶端便冉冉升起了白色的烟雾,风平浪静时,它像一柱子接向云天,有风时更像一条小白龙歪歪斜斜地乱扭。  为了家中的炊烟,我记得自己十几岁时随大人去家乡海拔最高的蔡山脑抲过松枝(砍柴的一种)。所谓蔡山脑,实际上已接近了山顶,砍得是黑松的松枝,黑松的松枝分量很重,而从蔡山下来又只有一条路,路上走的人多了,柴草踩没了,全是小石子,踩不好就会随小石子滑动,连人带柴担翻滚下来,很是危险。半山腰有一小平地,专门用来放柴担息脚,俗名叫拉屙平,意思是地方小得只容得下人的屁股。大人们下山时,都挑四捆松枝柴,左右各迭两捆,起码有一百五、六十斤重,我人小力气小只挑了两捆,但也有六、七十斤重。我咬着牙下得山来,双腿直打颤,浑身是汗,脚底生痛。在山脚下回望山上,想想真不容易,辛劳之余竟油然升起一股成就感。  现在的乡村,山上的柴禾多了,炊烟味却少了;过去的乡村,山上的柴禾少了,炊烟味却很重。记得儿少时代,家家屋边一、二垛蓬柴,当时经济状态每户差别不大,大家要是看到那家柴蓬数多,又垛得高,煞是羡慕。一日三餐,又家家炊烟袅袅,山岙里早饭后的炊烟未散尽,中午的炊烟又接上了,中午的炊烟尚有影子,晚饭又开始了,炊烟成了乡村经久不散的影子,炊烟味便成了乡村浓厚的味道。  乡村是有味道的,烟是乡村味道的一种转化。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乡村更有其独特的味道。春日的乡村,空气的根扎在乡野上,因而弥漫着一种乡野蛰惊后尽赋生机的味道,空气中流淌着活跃的分子,生生地充斥着张力;夏天时,尤其是太阳下山后,乡村的气味中夹杂着山野自身的呼吸,给人以烘动中的祥和感,倘若去山脚下的井边洗把脸冲冲身,让埋藏在井底的山野之气浸入全身,仿佛物我一体,霎时便将自己融化,此时乡村的味道变得浓重,清凉中夹着树木根系与泥土绞合的味道,在如此氛围中变得返朴归真了;而秋季的乡村带着一种成熟后的凝重,庄稼的根系似乎延伸到空气中,乡村的味道更为浓重,此时的炊烟或焦泥灰的烟气是一年中最好闻的时候,若遇秋高气爽之时,傍晚乡村的山腰会缠绵着雾霭般的炊烟,似云非云,像烟非烟,乡村的景致和味道极为典型。入冬的乡村味道不太重,但用柴禾会多些,特别是浙东农村以前多喜欢用传统的木火柜取暖,而木火柜的火种取于灶间剩下的炭火,于是房屋内的烟熏味充斥,乃至于外出碰到别人,说:“烟熏味介重,火柜头刚跳下?”答曰:“哈哈,鼻子真灵,火柜头刚跳下。”于是,乡村的味道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怀念往昔的乡村,更怀念泥土为本炊烟为神的那乡村特别厚重的味道。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  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因此,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在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蟠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因此,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乡村的味道  乡村是有味道的,尤其是江南的乡村。  那日时值初冬时节,我正在老家的二层小楼房看书。悠然间,闻到一股再也熟悉不过的气味,原来母亲正在右侧矮平房的土灶里烧饭,而那气味即是我从小闻惯了的柴禾燃烧时散发出来的味道,谓之炊烟。虽然,在农村现在很多家庭不再用柴草炒菜煮饭,但我的老家依然土灶与煤气灶同处灶房,炒菜时用煤气灶,煮饭时用土灶,“双轨并行”,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各有分工,和谐相处。就是这种状态,才致乡村的味道依然浓郁。  当炊烟沁入鼻腔时,那是一种令人陶醉的心境。这种味道确实包含了太多的元素和信息,首先,它是来自大地的,有大地提供的各种养分,当人们有一天收获它们时,这种多元性便被凝固在它风干后的躯体中,然后,灶膛里燃烧的有很多种柴禾,如松枝,还有各种灌木,秸秆类的,还有茅草、稻草类的柔和物质……于是各种物质在火的催化下转化成其他物质,因为它是不灭的,就会形成略有区别的气息,然后,各种气息又交叉混合成多元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特有的,它是其他非柴禾类物质焚烧或转化时,迥然不同的味道。炊烟的味道,让人宁静,让人沉浸,让人在浮躁中变得踏实,让人在恍惚中变得坚定。  与炊烟可以同日而语的还有农人在制作焦泥灰时所散发出来的味道。  多在秋季,乡野遍是茂密的秋草,农人用那柄用久了磨平了两角且显得薄薄的锄头,“嗖嗖”地锄草,然后让秋风吹干,再找旷野处,中间用木柴作支架,生火后陆续加上风干的秋草,草根上还带些许的泥,否则火头一起全都燃烧完了,那不叫焦泥灰而叫草木灰了。烧焦泥时将秋草堆成“坟头”状,而里面有火种,外面又有草夹泥焖着,而草中又有水分,于是焦泥灰的顶端便冉冉升起了白色的烟雾,风平浪静时,它像一柱子接向云天,有风时更像一条小白龙歪歪斜斜地乱扭。  为了家中的炊烟,我记得自己十几岁时随大人去家乡海拔最高的蔡山脑抲过松枝(砍柴的一种)。所谓蔡山脑,实际上已接近了山顶,砍得是黑松的松枝,黑松的松枝分量很重,而从蔡山下来又只有一条路,路上走的人多了,柴草踩没了,全是小石子,踩不好就会随小石子滑动,连人带柴担翻滚下来,很是危险。半山腰有一小平地,专门用来放柴担息脚,俗名叫拉屙平,意思是地方小得只容得下人的屁股。大人们下山时,都挑四捆松枝柴,左右各迭两捆,起码有一百五、六十斤重,我人小力气小只挑了两捆,但也有六、七十斤重。我咬着牙下得山来,双腿直打颤,浑身是汗,脚底生痛。在山脚下回望山上,想想真不容易,辛劳之余竟油然升起一股成就感。  现在的乡村,山上的柴禾多了,炊烟味却少了;过去的乡村,山上的柴禾少了,炊烟味却很重。记得儿少时代,家家屋边一、二垛蓬柴,当时经济状态每户差别不大,大家要是看到那家柴蓬数多,又垛得高,煞是羡慕。一日三餐,又家家炊烟袅袅,山岙里早饭后的炊烟未散尽,中午的炊烟又接上了,中午的炊烟尚有影子,晚饭又开始了,炊烟成了乡村经久不散的影子,炊烟味便成了乡村浓厚的味道。  乡村是有味道的,烟是乡村味道的一种转化。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乡村更有其独特的味道。春日的乡村,空气的根扎在乡野上,因而弥漫着一种乡野蛰惊后尽赋生机的味道,空气中流淌着活跃的分子,生生地充斥着张力;夏天时,尤其是太阳下山后,乡村的气味中夹杂着山野自身的呼吸,给人以烘动中的祥和感,倘若去山脚下的井边洗把脸冲冲身,让埋藏在井底的山野之气浸入全身,仿佛物我一体,霎时便将自己融化,此时乡村的味道变得浓重,清凉中夹着树木根系与泥土绞合的味道,在如此氛围中变得返朴归真了;而秋季的乡村带着一种成熟后的凝重,庄稼的根系似乎延伸到空气中,乡村的味道更为浓重,此时的炊烟或焦泥灰的烟气是一年中最好闻的时候,若遇秋高气爽之时,傍晚乡村的山腰会缠绵着雾霭般的炊烟,似云非云,像烟非烟,乡村的景致和味道极为典型。入冬的乡村味道不太重,但用柴禾会多些,特别是浙东农村以前多喜欢用传统的木火柜取暖,而木火柜的火种取于灶间剩下的炭火,于是房屋内的烟熏味充斥,乃至于外出碰到别人,说:“烟熏味介重,火柜头刚跳下?”答曰:“哈哈,鼻子真灵,火柜头刚跳下。”于是,乡村的味道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怀念往昔的乡村,更怀念泥土为本炊烟为神的那乡村特别厚重的味道。


相关文章

  • 惊蛰时节祝福语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惊蛰时节祝福语,供大家学习参考. 惊蛰来到,"五好养生户"要当好:一要保暖好,棉衣不可抛:二要锻炼好,运动免疫高:三要心态好,平和很重要:四要肺要好,梨子嘴里嚼:五要联系好,联系要做到.祝身体 ...查看


  • 24节气惊蛰祝福语
  • [导语]下面是本站为您整理的24节气惊蛰祝福语,仅供大家查阅. 惊蛰来到,"五好养生户"要当好:一要保暖好,棉衣不可抛:二要锻炼好,运动免疫高:三要心态好,平和很重要:四要肺要好,梨子嘴里嚼:五要联系好,联系要做到.祝身 ...查看


  • 24节气之惊蛰祝福语
  • [导语]这篇关于24节气之惊蛰祝福语的文章,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蛰来到,"五好养生户"要当好:一要保暖好,棉衣不可抛:二要锻炼好,运动免疫高:三要心态好,平和很重要:四要肺要好,梨子嘴里嚼:五要联 ...查看


  • 惊蛰节气的祝福语
  • [导语]这篇关于惊蛰节气的祝福语的文章,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暖和和来喜洋洋,阵阵春风荡漾漾,全家喜来合家乐,欢喜升温身体壮,气温高来春色现,春风吹起心欢乐,惊蛰到来问候送,万事如意福多降,愿友惊蛰愉快. 2.一声春 ...查看


  • 2018年惊蛰祝福短信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2018年惊蛰祝福短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惊蛰养生很重要,养生贴士不能少:气温暖了一点,衣物不可过单;春雨多了一点,注意预防流感;春雷响了一点,饮食搭配要规范,祝你身心健康,惊蛰快乐. [2]因为情谊,我 ...查看


  • 发给朋友的惊蛰祝福语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发给朋友的惊蛰祝福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雷打惊蛰至,细雨洒山隘,气温回升快,万物苏醒来,春耕好时节,踯躅筑埂台,肝阳气渐浓,养生神气在,饮食要清淡,多吃瓜果菜.祝你惊蛰身心愉快! 2.悠悠的云里,藏着我轻轻 ...查看


  • 惊蛰发给朋友的祝福短信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惊蛰发给朋友的祝福短信,供大家学习参考. 1.春雷萌动惊蛰到,万物复苏暖气冒,再睡早起要记牢,规律作息健康保,春捂保暖防感冒,阻挡病毒戴口罩,饮食清淡粥多煲,多食果蔬辛辣少,惊蛰节气,愿您身体健康步步高! 2.惊 ...查看


  • 惊蛰的节气谚语
  • [导语]这篇关于惊蛰的节气谚语的文章,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蛰的农事谚语 惊蛰前打雷,四十五天云不开.--种田节气谚语 打雷惊蛰前,四十五日不见天.--种田节气谚语 节到惊蛰,春水满地.--种田节气谚语 立春阳气转,雨 ...查看


  • 惊蛰时节的问候语
  • [导语]下面是本站为您整理的惊蛰时节的问候语,仅供大家查阅. 1.春风春雨皆春意,惊蛰惊雷藏惊喜.贴心暖肺短信息,轻松赚赚人民币.风云变幻太阳雨,衣服添减要及时.蔬果新鲜汤要稀,快乐吃出好身体.惊蛰快乐好日子,幸福安康一辈子! 2.冬去春来 ...查看


  • 惊蛰经典祝福语
  • [导语]惊蛰到,吃梨润肺气,拥有健康好身体,打纸虎,打跑小人烦恼去,打走霉运晦气飞;惊蛰到,春雷隆隆到,惊醒财神佑你富,惊醒好运开大道;惊蛰到,短信祝福到,送去开心加欢乐,愿你平安又健康.下面是本站为您整理的惊蛰经典祝福语,仅供大家参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