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

2006年6月第28卷第3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

Jun.2006Vol.28No.3

理论研究

TheoriesResearch

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

谭大鹏,霍国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080)

[摘

要]知识转移是转移主体、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等要

转移过程的划分与描述整理如下: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Szulansk等人认为,

识转移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

企业或个人发现知识差距并寻找符合要求的

知识转移双方共同

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

素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基于对已有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综合分析,本文构建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并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微观机理。

[关键词]知识转移;过程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F270

(2006)03-0011-04[文章编号]1673-046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2ATQ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CTQ002)。

选择转移媒介并开始进行知识和资源的交流,识进行调整,

间涉及知识源根据知识接受者的反馈对转移的知

以适应知识接受者的需要;第三阶知识接受者根据新的使用环境对

开始使用这些知识并对使

使

段是调整阶段,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取代信息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已成为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资源其成员中充分转移和共享,

[1]

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四阶段是整合阶段,见图1。

知识转移萌转移决策芽的形成

。组织管

用后的绩效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将其制度化;第

知识接受者通过制度化,

[2]

理知识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有价值的知识在

进而放大知识价值,

提升组织绩效。剖析知识转移过程并深入理解转移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组织获得较好的转移效果

[2]

转移知识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其具体模型

开始运用形成满意绩效

。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对于知识转移过程

但相关研究在揭示知识转移

一些研究单纯聚焦于而缺乏对整个过程完整性

但对各阶段的深入

的阶段划分和描述,

过程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知识转移的某一阶段,的关注

[3][4]

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整合阶段

;另一些研究虽然在勾勒知识转移全过

[2][5]

图1、Szulanski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程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完整性,研究还显不够

组织知识转移实践的需要,

。显然,这一研究现状无法满足

为此,

本文在综合分建构了知识

英国学者MyrnaGilbert等人把组织引入新知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

代表了组织获取外界知识的水平:对组织外部信息的简单熟悉;织内获取信息的分配;

析已有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

二、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综述

(1)熟悉阶段,

转移一般过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

自从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知识转移这一概念开始研究。基于检索到的文献,

[6]

(2)交流阶段,组

,知识转移

(3)应用阶段,把获得和

交流过的信息应用到组织中;(4)接受阶段、涉及到组织中个人对应用信息的接受;(5)吸收阶

段,

包括个人和组织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这一模型应属于组织学习模型,

[5]

一直被作为一个发生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过程来

本文将学者们对知识

。严

格说来,但其中

[作者简介]谭大鹏(197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信息管理;霍国庆(1965-),男,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知识管理。

包含了对一般性的知识转移过程的描述,本文也对其加以研究。模型见图2。

因此,

选择知识

整理发送者

要求

知识+噪声

噪声

发送

媒体

选择过滤

知识+噪声

接受接受者理解

知识

反馈

图4、王开明等人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转移过程,下面是对其进行的综合分析:

首先,角,

虽然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存在多个视

但这些研究视角之间

它们综合

而视角上的差异又导致了学者们对知识转移

而且具有包容或互补关系,

过程的描述各自有所侧重,并不排斥,

图2、Gilbert等人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起来就是对知识转移过程更加完整的揭示。例如:

Garavelli等人把知识转移看作是组织中某些

人、部门的知识影响另一些人或部门的过程。基于这一认识,

他们把知识转移过程划分为两个阶

段: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动和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编码和解码是知识转移第一阶段的两个关键步骤,一种形式

[7]

Szulansk等人和Gilbert等人强调转移知识内容复杂性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Garavelli等人强调

转移主体认知特性对知识转移过程的重要作用;王开明等人则突出了知识转移的信息传递特征。深入分析,分析框架,

上述研究视角均是强调知识转移过程

按照Albino等人的知识转移

[8]

中某一要素的作用,

其中的“编码”被解知识转移由转移主体、转移内容、转

而知识转

释为:用来表达知识并可以被利用和转移的任何

。而对上述两个步骤起决定作用的是

当通过知识源编码得到的知识

知识转移会

双方的认知系统,

移媒介和转移情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移过程则表现为上述四要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正如Garavelli所说,“强调认知系统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非排斥其它要素的作用”

其次,

知识转移过程始于发现知识缺口,

[4]

实体适合知识接受者的认知系统时,。

取得较好的成效。对于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这一阶段,Garavelli等人认为当转移知识属于能力、经验等实践知识时,重要,然

[4]

因此,上述研究视角之间具有包容性和互补性。

生知识需求,

终于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吸收并

这一阶段显得尤为

而对于概念、模型和理论等方面知识则不

整合到自身知识库中。Szulansk等人明确指出:知识转移过程始于知识缺口的发现;Gilbert等人认为知识转移始于发现新知识。Garavelli等人隐式

。其模型见下图3。

知识接

认知系统

受者的知识

知识源的知识

编码

认知系统

知识实体

解释

地表明“知识转移始于知识需求”;王开明也认为个人之间在知识总量和内容上的差异使得每个人都需要向其它人学习。对于知识转移结束于知识接受者将转移知识制度化后整合到自己的知识库中这一点,

其三,段,

上述学者也持相同观点。可见,

学者

们对知识转移过程始点和终点的界定是一致的。

知识转移过程大致可以整合为三个阶

转移前的准备阶段、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结束于转移双方就知识转移事宜达成一致

图3、知识转移过程

我国学者王开明等人认为:知识转移类似于信息发送,过程,

一般包括知识的发送和接收两个基本二者通过中介媒体相互联系。当知

发送者

这两个过程由不同的主体—发送者和接受

者分别完成,

识转移双方就某项知识转移达成一致后,识整合阶段。即转移前的准备阶段始于产生转移动机,

(Szulanski等人的初始阶段;王开明等人的转移双方的达成协议阶段;Gilbert等人的熟悉阶段),知识传递阶段是转移双方知识交流的实现阶段(Szu-

从自己的知识库中选择和整理“发送知识”,并发送至中介媒体,“发送知识”中通常含有噪声。接受者通过中介媒体进一步吸收含有噪声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接受知识”存入接受者的知识库

[3]

形成

。其模型如图

4所示。

上述学者们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深入认识知识

lanski等人的实施阶段;Gilbert等人的交流阶段;

Garavelli等人的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

动阶段),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则是转移知识被接

受者应用、检验、整合、存储的过程(Szulanski等人的调整阶段、整合阶段;Gilbert等人的应用阶段、接受阶段和吸收阶段;Garavelli等人的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阶段)。

最后,上述学者的研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知识范畴中的隐性知识不具有可以明确表达和解释的特性,

因此王开明等人的知识转移过程

模型无法解释隐性知识转移现象;Szulansk等人和Gilbert等人的研究虽然在知识转移全过程上表现出完整性,

但对各阶段的分析显得不够深入;

Garavelli等人对知识传递阶段的研究虽然较为深

入,但对过程的完整性关注不够。

综上所述,发现,

知识转移过程开始于知识差距的

全过程

即转移前的准备阶段、

而转移知识

终于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整合,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移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

的特点和转移主体认知系统的特点是影响知识转

知识转移是转移主体、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结合前面对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分析,移过程始于发现知识缺口,

本文认为:①知识转产生知识需求,

终于

注:交流通道

○:1面对面交流

●:2通过载体交流,如电话、网络等○

●:3

异或交流形式1或2,或1、2兼用

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吸收并整合到自身知识库中。②知识转移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转移前的准备阶段、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③知识转移要素中转移知识特征和转移主体认知特征对知识转移过程具有较大影响。④由于人的认知系统是不断进化的,中的,

也会相互影响,

在知识转移过程

转移双方的认知系统和知识转移过程之间

形成互动关系。⑤知识转移必然

而隐性知识

图5、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

面对面交流、通过知识载体交流和二者的异或形式等三种。知识转移过程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转移准备阶段。知识转移准备阶段是知识转移过程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的主

要活动有发现知识缺口、产生知识转移动机、确定知识源并与其协商知识转移事宜。Dixon指出:知识转移是商业目标驱动的成任务或其它情况下,

[10]

要经过对编码知识进行解释的过程,码的隐性知识时,那么,前,

的本质又决定了在知识源首次发送以特定方式编

知识接受方一定无法对其进行

[9]

。知识接受者在完

进而产

解释。但相关研究又表明隐性是可以转移的,

会发现知识差距,

在知识接受者能够对隐性知识进行解释之

隐性知识转移过程

生知识需求和转移动机。转移动机能否转化为知识转移行动主要取决于知识接受者主观上对知识转移的难度、转移后的收益等的判断。当知识接受者认为知识转移可行时,

下一步活动就是寻找

并协商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

有效的知识源并与其建立联系,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出的是,

契约的形式表现,

一定存在一个知识接受者向知识源学习其特

殊编码方式的过程。这说明,知识转移过程,于上述认识,如下图5。

中隐藏着一个以知识编码方式为知识内容的另一

本文称其为“预转移”过程。基本文构建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

的相关事宜。一旦获得知识源的同意,

即知识传递阶段。需要指

为突出认知系统对编码过程的重要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将转移媒介中的编码和通道分开描述,编码是指用于表达知识的任意一种方法[7],通道包括

转移双方达成一致往往以正式或非正式

而契约的完备与稳固程度会直

接影响到后续知识转移的效果。

(2)知识传递阶段。知识传递阶段是整个知识转移过程的核心阶段,由于特点的不同,

转移双方、知识内容及

转移媒介之间的复杂作用都是在这一阶段实现的。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移在

而转移

步骤和通道使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对于显性知识而言,

在知识转移通道方面,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面

对面交流、通过载体交流或二者并用的方式。而隐性知识的转移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3)转移知识整合阶段。转移知识整合阶段是知识转移过程的最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活动

有知识接受者应用转移知识和整合转移知识到自身知识库两项活动。知识接受者对转移后储备到自身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相互整合。如果转移知识带来的收益符合知识接受者的价值判断,化并存入知识库,知识,

则知识接受者将其制度

知识接

否则知识接受者可能会抛弃该

双方的认知系统和知识传递过程则形成了互动。

由于其可以使用自然语

因此编码和解码本

[4]

言或其它通用方式进行表达,

身不存在问题。但转移双方认知系统的不匹配会造成知识接受者在解码过程中产生误差接受者和知识源建立联系,求后,

目标向知识源发送转移请求,

。知识

依据自身的知识需求知识源接到转移请

并以某种为双然后向知识接

知识转移宣告结束。在这一阶段,

从自身知识库中选择知识,受者的认知系统会影响转移知识的使用、测试和制度化等行为,统的发展。

虽然Garavelli等人认为转移知识整合阶段对于理论性知识的转移不是必需的,

但本文认为,

理论知

任何知识转移都涉及到知识应用的问题,识也不理外,

反过来这些行为也会影响认知系

方所知的编码方式对其进行编码,其进行解释,

受者发送编码后知识。知识接受者接到知识后对

并以一种未成熟的形式存入知识接

隐性知识转移在这个

受者的知识库。

与显性知识转移相比,过程,

阶段多出一个以知识编码方式为内容的“预转移”

即知识源以某种自己特有的方式对要转移

的知识进行编码后反复传递,知识接受者通过反复的信息接受的交互学习过程建立起关于该知识的知觉并理解知识源对该隐性知识的特定编码方式。可以把“预转移”的结果看作转移双方之间获得了一种新的语言知识,

而这种语言并不为转

移双方以外的人知道。例如,在一些工作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往往用简单的手势或声音就可以实现有效的沟通,而对于新成员则难以理解这些手势或声音。只有通过该学习阶段,移才能实现。

无论是显性知识的转移还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在这一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循环现象,识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常会重新向知识源发送信息,

当对编码知知识接受者通然后再次发知识接受者才隐性知识转

可能对传过来的隐性知识进行解码,

知识传递阶段不能完全解决知识接

如果知识没有

受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美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和Prusark认为,被接受方吸收,移的必要前提,用

[11]

那么知识转移将失去意义。单单但无法充分保障知识被转移和使

使知识对于知识接受方具有可获得性只是知识转

,Jensen和Meckling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

知识转移成功后,

知识接受者应该

一点,“知识转移包括人脑储存知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的使用,

[12]

能够运用该项知识”。

四、结论

知识转移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处于知识管理链条的基端。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组织知识管理的瓶颈主要存在于知识转移阶段:大量的资源花费在效果欠佳的知识转移活动中

[13]

。为使组织明晰知识转移过程中各转移要素

进而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

本文在归纳总结前

提升知识转移的成效,

而知识源则会对知直至知识接受方

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控制,

识的内容和编码方式进行重新调整,送。这种情况可能会反复多次,满意为止。

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

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论述。

值得说明的是,富的概念,转移过程的抽象,还有待具体研究。

知识转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

认知系统在这一阶段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本文认为:认知系统不仅仅本文提出的模型是对一般意义的知识

而对于知识源发起的知识转移

局限于编码和解码两个步骤。还涉及到从知识库选择知识和向知识库存储知识这些步骤。并且,作为心灵模式,的,

认知系统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

而知识传递阶段涉及的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

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知识转移第三方等特殊形式,

[参考文献]

[1]Drucker,P.ThePost-CapitalystSociety[M].HarperBusiness,

NewYork:1993.

(下转第56页)

思想火花的碰撞必然对双方的认知系统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知识传递过程。

杨奎,蔡小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企业竞争优势

太浓,所以许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基本上选

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容量

择在企业内部自我完成。由于广大的专业化分工局限在狭隘的企业内部,虽然很大,的碎片,面,

但是却被人为地切割成无数利益独立

导致

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sandtheCompetitiveAdvantages

YANGKui,CAIXiao-fang

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另一方

由于生产性服务的购买企业信用低下,

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Kunming

原本支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融保险业沦为部分人牟取私利的权钱工具,地发展。因此,

使这些产业难以健康

要使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健康的成

650093,China)

Abstract:MichaelPorter,

aprofessorofHarvardBusiness

(anationoranindustry)

can

School,putforwardthewell-known‘DiamondTheory’toexplainhowanenterprisemoderneconomy,

achievecompetitiveadvantageintheinternationalmarket.In

fullydevelopedproducerserviceisthe

foundationtoformthefourdeterminantsinthetheory.BycomparingtheproducerserviceinChina,intheU.S.andinJapan,

the

paper,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discussestheinadequacyandunder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inChinathatpreventstheenterprisefromobtainingcompetitiveadvantages.Finally,itpresentssomesuggestionstosolvetheproblem:attachingimportancetodevelopingmechanism,

producerservices,

introducing

the

competitive

makinguse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and

长就离不开服务的提供者以及服务的购买者的商业信用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有赖于全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赖于产权制度的建立和保护,的理性预期。

另一方面有

使人们有一个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2]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3]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李江帆.第三产业消耗系数和依赖度的国际比较[J].宏观经

济研究,2001,(5):56-60、63.

establishingcommercialcredit.

Keywords:producerservices]competitiveadvantages]directconsumptioncoefficient

[5]俞梅珍.加入WTO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3-9.

[6]张金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1,(9):53-58.

(上接第14页)

(责任编辑:张改兰)

[11]Davenport,T.H.andPrusak,L.Working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M].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8.

[12]Jensen,M.C,&Meckling,W.H.Specificandgeneral

knowledge,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A].InPaulS.MyersMA:Butterworth-Heinemann,1996:17-37.

[13]Kuhan,O,.Abecher,A.,Corporatememoriesforknowledge

managementinindustrialpractice:Prospectsandchallenges[J].JournalofUniversalComputerScience,1997,3(8):923-954.

(Ed.),

Knowledge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aldesign[C].Newton,

[2]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9-27.

[3]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10):2-7.

[4]Garavelli,A.C,.Gorgoglione,M.,andScozzi,B.Managingknowledgetransferbyknowledgetechnologies[J].TechnovationJourna,2000,22:269-279.

[5]Myrna,GilbertandMartyn,Gordey-Hayes.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toAchieveSuccessfulTechnological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6(16):301-312.

[6]Teece,DJr,G,Pisano,eta1(1997),“Dynamiccapabiliiiesandstrategicmanagemeni”[J].StratgaicManagemeniJournal,1997,18(7):509-533.[7]Ruggles,R.

(1997),“TheStateoftheNotion:Knowledge

ManagementinPractice”[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0,No.3,pp.80-89.

[8]Albino,V.,Garavelli,A.C.andG.Schiuma.Knowledge

transferandinter-firmrelationshipsinindustrialdistricts:theroleoftheleaderfirm[J].TechnovationJournal,1998,191:53-63.[9]Nonaka,I.and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

[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10]Dixon,N.M.Commonknowledge:Howcompaniesthriveby

sharingwhattheyknow[M].Boston,Mas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TheGeneralModelofKnowledgeTransferProcess

TANDa-peng,HUOGuo-qing

(ManagementSchool,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100080,China)Abstract:factors,analysis

Knowledgetransferisaprocessinwhichsomeincludingactors,of

research

on

contentandmedia,knowledge

transfer

interactwithprocess,

eachotherinaspecificenvironment.Basedonthesyntheticuniversalmodelofknowledgetransferprocessisdesignedanditsmicrocosmicmechanismisdiscussed.Keywords:knowledgetransfer;process

(责任编辑:张静一)

2006年6月第28卷第3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

Jun.2006Vol.28No.3

理论研究

TheoriesResearch

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

谭大鹏,霍国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080)

[摘

要]知识转移是转移主体、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等要

转移过程的划分与描述整理如下: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Szulansk等人认为,

识转移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

企业或个人发现知识差距并寻找符合要求的

知识转移双方共同

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

素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基于对已有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综合分析,本文构建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并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微观机理。

[关键词]知识转移;过程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F270

(2006)03-0011-04[文章编号]1673-046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2ATQ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CTQ002)。

选择转移媒介并开始进行知识和资源的交流,识进行调整,

间涉及知识源根据知识接受者的反馈对转移的知

以适应知识接受者的需要;第三阶知识接受者根据新的使用环境对

开始使用这些知识并对使

使

段是调整阶段,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取代信息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已成为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资源其成员中充分转移和共享,

[1]

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四阶段是整合阶段,见图1。

知识转移萌转移决策芽的形成

。组织管

用后的绩效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将其制度化;第

知识接受者通过制度化,

[2]

理知识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有价值的知识在

进而放大知识价值,

提升组织绩效。剖析知识转移过程并深入理解转移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组织获得较好的转移效果

[2]

转移知识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其具体模型

开始运用形成满意绩效

。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对于知识转移过程

但相关研究在揭示知识转移

一些研究单纯聚焦于而缺乏对整个过程完整性

但对各阶段的深入

的阶段划分和描述,

过程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知识转移的某一阶段,的关注

[3][4]

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整合阶段

;另一些研究虽然在勾勒知识转移全过

[2][5]

图1、Szulanski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程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完整性,研究还显不够

组织知识转移实践的需要,

。显然,这一研究现状无法满足

为此,

本文在综合分建构了知识

英国学者MyrnaGilbert等人把组织引入新知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

代表了组织获取外界知识的水平:对组织外部信息的简单熟悉;织内获取信息的分配;

析已有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

二、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综述

(1)熟悉阶段,

转移一般过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

自从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知识转移这一概念开始研究。基于检索到的文献,

[6]

(2)交流阶段,组

,知识转移

(3)应用阶段,把获得和

交流过的信息应用到组织中;(4)接受阶段、涉及到组织中个人对应用信息的接受;(5)吸收阶

段,

包括个人和组织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这一模型应属于组织学习模型,

[5]

一直被作为一个发生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过程来

本文将学者们对知识

。严

格说来,但其中

[作者简介]谭大鹏(197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信息管理;霍国庆(1965-),男,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知识管理。

包含了对一般性的知识转移过程的描述,本文也对其加以研究。模型见图2。

因此,

选择知识

整理发送者

要求

知识+噪声

噪声

发送

媒体

选择过滤

知识+噪声

接受接受者理解

知识

反馈

图4、王开明等人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转移过程,下面是对其进行的综合分析:

首先,角,

虽然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存在多个视

但这些研究视角之间

它们综合

而视角上的差异又导致了学者们对知识转移

而且具有包容或互补关系,

过程的描述各自有所侧重,并不排斥,

图2、Gilbert等人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起来就是对知识转移过程更加完整的揭示。例如:

Garavelli等人把知识转移看作是组织中某些

人、部门的知识影响另一些人或部门的过程。基于这一认识,

他们把知识转移过程划分为两个阶

段: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动和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编码和解码是知识转移第一阶段的两个关键步骤,一种形式

[7]

Szulansk等人和Gilbert等人强调转移知识内容复杂性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Garavelli等人强调

转移主体认知特性对知识转移过程的重要作用;王开明等人则突出了知识转移的信息传递特征。深入分析,分析框架,

上述研究视角均是强调知识转移过程

按照Albino等人的知识转移

[8]

中某一要素的作用,

其中的“编码”被解知识转移由转移主体、转移内容、转

而知识转

释为:用来表达知识并可以被利用和转移的任何

。而对上述两个步骤起决定作用的是

当通过知识源编码得到的知识

知识转移会

双方的认知系统,

移媒介和转移情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移过程则表现为上述四要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正如Garavelli所说,“强调认知系统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非排斥其它要素的作用”

其次,

知识转移过程始于发现知识缺口,

[4]

实体适合知识接受者的认知系统时,。

取得较好的成效。对于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这一阶段,Garavelli等人认为当转移知识属于能力、经验等实践知识时,重要,然

[4]

因此,上述研究视角之间具有包容性和互补性。

生知识需求,

终于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吸收并

这一阶段显得尤为

而对于概念、模型和理论等方面知识则不

整合到自身知识库中。Szulansk等人明确指出:知识转移过程始于知识缺口的发现;Gilbert等人认为知识转移始于发现新知识。Garavelli等人隐式

。其模型见下图3。

知识接

认知系统

受者的知识

知识源的知识

编码

认知系统

知识实体

解释

地表明“知识转移始于知识需求”;王开明也认为个人之间在知识总量和内容上的差异使得每个人都需要向其它人学习。对于知识转移结束于知识接受者将转移知识制度化后整合到自己的知识库中这一点,

其三,段,

上述学者也持相同观点。可见,

学者

们对知识转移过程始点和终点的界定是一致的。

知识转移过程大致可以整合为三个阶

转移前的准备阶段、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结束于转移双方就知识转移事宜达成一致

图3、知识转移过程

我国学者王开明等人认为:知识转移类似于信息发送,过程,

一般包括知识的发送和接收两个基本二者通过中介媒体相互联系。当知

发送者

这两个过程由不同的主体—发送者和接受

者分别完成,

识转移双方就某项知识转移达成一致后,识整合阶段。即转移前的准备阶段始于产生转移动机,

(Szulanski等人的初始阶段;王开明等人的转移双方的达成协议阶段;Gilbert等人的熟悉阶段),知识传递阶段是转移双方知识交流的实现阶段(Szu-

从自己的知识库中选择和整理“发送知识”,并发送至中介媒体,“发送知识”中通常含有噪声。接受者通过中介媒体进一步吸收含有噪声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接受知识”存入接受者的知识库

[3]

形成

。其模型如图

4所示。

上述学者们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深入认识知识

lanski等人的实施阶段;Gilbert等人的交流阶段;

Garavelli等人的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的流

动阶段),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则是转移知识被接

受者应用、检验、整合、存储的过程(Szulanski等人的调整阶段、整合阶段;Gilbert等人的应用阶段、接受阶段和吸收阶段;Garavelli等人的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应用阶段)。

最后,上述学者的研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知识范畴中的隐性知识不具有可以明确表达和解释的特性,

因此王开明等人的知识转移过程

模型无法解释隐性知识转移现象;Szulansk等人和Gilbert等人的研究虽然在知识转移全过程上表现出完整性,

但对各阶段的分析显得不够深入;

Garavelli等人对知识传递阶段的研究虽然较为深

入,但对过程的完整性关注不够。

综上所述,发现,

知识转移过程开始于知识差距的

全过程

即转移前的准备阶段、

而转移知识

终于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整合,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移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

的特点和转移主体认知系统的特点是影响知识转

知识转移是转移主体、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结合前面对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分析,移过程始于发现知识缺口,

本文认为:①知识转产生知识需求,

终于

注:交流通道

○:1面对面交流

●:2通过载体交流,如电话、网络等○

●:3

异或交流形式1或2,或1、2兼用

转移知识被知识接受者吸收并整合到自身知识库中。②知识转移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转移前的准备阶段、知识传递阶段和转移知识整合阶段。③知识转移要素中转移知识特征和转移主体认知特征对知识转移过程具有较大影响。④由于人的认知系统是不断进化的,中的,

也会相互影响,

在知识转移过程

转移双方的认知系统和知识转移过程之间

形成互动关系。⑤知识转移必然

而隐性知识

图5、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

面对面交流、通过知识载体交流和二者的异或形式等三种。知识转移过程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转移准备阶段。知识转移准备阶段是知识转移过程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的主

要活动有发现知识缺口、产生知识转移动机、确定知识源并与其协商知识转移事宜。Dixon指出:知识转移是商业目标驱动的成任务或其它情况下,

[10]

要经过对编码知识进行解释的过程,码的隐性知识时,那么,前,

的本质又决定了在知识源首次发送以特定方式编

知识接受方一定无法对其进行

[9]

。知识接受者在完

进而产

解释。但相关研究又表明隐性是可以转移的,

会发现知识差距,

在知识接受者能够对隐性知识进行解释之

隐性知识转移过程

生知识需求和转移动机。转移动机能否转化为知识转移行动主要取决于知识接受者主观上对知识转移的难度、转移后的收益等的判断。当知识接受者认为知识转移可行时,

下一步活动就是寻找

并协商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

有效的知识源并与其建立联系,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出的是,

契约的形式表现,

一定存在一个知识接受者向知识源学习其特

殊编码方式的过程。这说明,知识转移过程,于上述认识,如下图5。

中隐藏着一个以知识编码方式为知识内容的另一

本文称其为“预转移”过程。基本文构建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

的相关事宜。一旦获得知识源的同意,

即知识传递阶段。需要指

为突出认知系统对编码过程的重要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将转移媒介中的编码和通道分开描述,编码是指用于表达知识的任意一种方法[7],通道包括

转移双方达成一致往往以正式或非正式

而契约的完备与稳固程度会直

接影响到后续知识转移的效果。

(2)知识传递阶段。知识传递阶段是整个知识转移过程的核心阶段,由于特点的不同,

转移双方、知识内容及

转移媒介之间的复杂作用都是在这一阶段实现的。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移在

而转移

步骤和通道使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对于显性知识而言,

在知识转移通道方面,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面

对面交流、通过载体交流或二者并用的方式。而隐性知识的转移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3)转移知识整合阶段。转移知识整合阶段是知识转移过程的最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活动

有知识接受者应用转移知识和整合转移知识到自身知识库两项活动。知识接受者对转移后储备到自身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相互整合。如果转移知识带来的收益符合知识接受者的价值判断,化并存入知识库,知识,

则知识接受者将其制度

知识接

否则知识接受者可能会抛弃该

双方的认知系统和知识传递过程则形成了互动。

由于其可以使用自然语

因此编码和解码本

[4]

言或其它通用方式进行表达,

身不存在问题。但转移双方认知系统的不匹配会造成知识接受者在解码过程中产生误差接受者和知识源建立联系,求后,

目标向知识源发送转移请求,

。知识

依据自身的知识需求知识源接到转移请

并以某种为双然后向知识接

知识转移宣告结束。在这一阶段,

从自身知识库中选择知识,受者的认知系统会影响转移知识的使用、测试和制度化等行为,统的发展。

虽然Garavelli等人认为转移知识整合阶段对于理论性知识的转移不是必需的,

但本文认为,

理论知

任何知识转移都涉及到知识应用的问题,识也不理外,

反过来这些行为也会影响认知系

方所知的编码方式对其进行编码,其进行解释,

受者发送编码后知识。知识接受者接到知识后对

并以一种未成熟的形式存入知识接

隐性知识转移在这个

受者的知识库。

与显性知识转移相比,过程,

阶段多出一个以知识编码方式为内容的“预转移”

即知识源以某种自己特有的方式对要转移

的知识进行编码后反复传递,知识接受者通过反复的信息接受的交互学习过程建立起关于该知识的知觉并理解知识源对该隐性知识的特定编码方式。可以把“预转移”的结果看作转移双方之间获得了一种新的语言知识,

而这种语言并不为转

移双方以外的人知道。例如,在一些工作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往往用简单的手势或声音就可以实现有效的沟通,而对于新成员则难以理解这些手势或声音。只有通过该学习阶段,移才能实现。

无论是显性知识的转移还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在这一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循环现象,识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常会重新向知识源发送信息,

当对编码知知识接受者通然后再次发知识接受者才隐性知识转

可能对传过来的隐性知识进行解码,

知识传递阶段不能完全解决知识接

如果知识没有

受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美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和Prusark认为,被接受方吸收,移的必要前提,用

[11]

那么知识转移将失去意义。单单但无法充分保障知识被转移和使

使知识对于知识接受方具有可获得性只是知识转

,Jensen和Meckling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

知识转移成功后,

知识接受者应该

一点,“知识转移包括人脑储存知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的使用,

[12]

能够运用该项知识”。

四、结论

知识转移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处于知识管理链条的基端。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组织知识管理的瓶颈主要存在于知识转移阶段:大量的资源花费在效果欠佳的知识转移活动中

[13]

。为使组织明晰知识转移过程中各转移要素

进而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

本文在归纳总结前

提升知识转移的成效,

而知识源则会对知直至知识接受方

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控制,

识的内容和编码方式进行重新调整,送。这种情况可能会反复多次,满意为止。

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

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论述。

值得说明的是,富的概念,转移过程的抽象,还有待具体研究。

知识转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

认知系统在这一阶段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本文认为:认知系统不仅仅本文提出的模型是对一般意义的知识

而对于知识源发起的知识转移

局限于编码和解码两个步骤。还涉及到从知识库选择知识和向知识库存储知识这些步骤。并且,作为心灵模式,的,

认知系统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

而知识传递阶段涉及的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

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知识转移第三方等特殊形式,

[参考文献]

[1]Drucker,P.ThePost-CapitalystSociety[M].HarperBusiness,

NewYork:1993.

(下转第56页)

思想火花的碰撞必然对双方的认知系统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知识传递过程。

杨奎,蔡小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企业竞争优势

太浓,所以许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基本上选

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容量

择在企业内部自我完成。由于广大的专业化分工局限在狭隘的企业内部,虽然很大,的碎片,面,

但是却被人为地切割成无数利益独立

导致

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sandtheCompetitiveAdvantages

YANGKui,CAIXiao-fang

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另一方

由于生产性服务的购买企业信用低下,

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Kunming

原本支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融保险业沦为部分人牟取私利的权钱工具,地发展。因此,

使这些产业难以健康

要使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健康的成

650093,China)

Abstract:MichaelPorter,

aprofessorofHarvardBusiness

(anationoranindustry)

can

School,putforwardthewell-known‘DiamondTheory’toexplainhowanenterprisemoderneconomy,

achievecompetitiveadvantageintheinternationalmarket.In

fullydevelopedproducerserviceisthe

foundationtoformthefourdeterminantsinthetheory.BycomparingtheproducerserviceinChina,intheU.S.andinJapan,

the

paper,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discussestheinadequacyandunder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inChinathatpreventstheenterprisefromobtainingcompetitiveadvantages.Finally,itpresentssomesuggestionstosolvetheproblem:attachingimportancetodevelopingmechanism,

producerservices,

introducing

the

competitive

makinguse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and

长就离不开服务的提供者以及服务的购买者的商业信用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有赖于全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赖于产权制度的建立和保护,的理性预期。

另一方面有

使人们有一个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2]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3]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李江帆.第三产业消耗系数和依赖度的国际比较[J].宏观经

济研究,2001,(5):56-60、63.

establishingcommercialcredit.

Keywords:producerservices]competitiveadvantages]directconsumptioncoefficient

[5]俞梅珍.加入WTO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3-9.

[6]张金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1,(9):53-58.

(上接第14页)

(责任编辑:张改兰)

[11]Davenport,T.H.andPrusak,L.Working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M].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8.

[12]Jensen,M.C,&Meckling,W.H.Specificandgeneral

knowledge,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A].InPaulS.MyersMA:Butterworth-Heinemann,1996:17-37.

[13]Kuhan,O,.Abecher,A.,Corporatememoriesforknowledge

managementinindustrialpractice:Prospectsandchallenges[J].JournalofUniversalComputerScience,1997,3(8):923-954.

(Ed.),

Knowledge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aldesign[C].Newton,

[2]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9-27.

[3]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10):2-7.

[4]Garavelli,A.C,.Gorgoglione,M.,andScozzi,B.Managingknowledgetransferbyknowledgetechnologies[J].TechnovationJourna,2000,22:269-279.

[5]Myrna,GilbertandMartyn,Gordey-Hayes.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toAchieveSuccessfulTechnological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6(16):301-312.

[6]Teece,DJr,G,Pisano,eta1(1997),“Dynamiccapabiliiiesandstrategicmanagemeni”[J].StratgaicManagemeniJournal,1997,18(7):509-533.[7]Ruggles,R.

(1997),“TheStateoftheNotion:Knowledge

ManagementinPractice”[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0,No.3,pp.80-89.

[8]Albino,V.,Garavelli,A.C.andG.Schiuma.Knowledge

transferandinter-firmrelationshipsinindustrialdistricts:theroleoftheleaderfirm[J].TechnovationJournal,1998,191:53-63.[9]Nonaka,I.and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

[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10]Dixon,N.M.Commonknowledge:Howcompaniesthriveby

sharingwhattheyknow[M].Boston,Mas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TheGeneralModelofKnowledgeTransferProcess

TANDa-peng,HUOGuo-qing

(ManagementSchool,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100080,China)Abstract:factors,analysis

Knowledgetransferisaprocessinwhichsomeincludingactors,of

research

on

contentandmedia,knowledge

transfer

interactwithprocess,

eachotherinaspecificenvironment.Basedonthesyntheticuniversalmodelofknowledgetransferprocessisdesignedanditsmicrocosmicmechanismisdiscussed.Keywords:knowledgetransfer;process

(责任编辑:张静一)


相关文章

  • "三螺旋"模型中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
  • "三螺旋"模型中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 摘要: 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大学.企业三者形成互动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 推动专利技术转移逐渐上升.大学研究项目一般以专利为衡量指标,近年来大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专利 ...查看


  • 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引用)
  • 第21卷 第3期2003年6月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3-0307-04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Vol121No13 June2003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刘常勇 ...查看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卷 第3期2003年6月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 03-0307-04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 ol 121No 13 June 2003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 ...查看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陈振生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参与国际分工被认为是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梳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技术转移的视角把影响因素重新分成四类:产业移出国的因素,产业承接国的因素,转移产业 ...查看


  •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现状分析
  • 摘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是技术转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能力不强.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分析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现状,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 Abst ...查看


  • 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及启示
  • 5管理世界6双月刊 2001年第4期 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及启示 t 金 碚谢晓霞 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对支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政府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 风险资本 ...查看


  • 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GuizhouEducationInstitute(SocialScience)2005年第3期第21卷(总第80期) 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 刘梅生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查看


  • 区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 区际产业转移(Interseetional industrial shift).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 ...查看


  • 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
  • 专 论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 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 ) ) 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胡久华 王 磊* 潘瑞静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100875) 摘要 在分析氧化还原已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