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将不断探索,努力开创社会政治课堂教学及品德教育的新纪元。但愿我们的道德、道德教育能结出这样的美丽果实,能够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人,充满着人的善良愿望与追求,都能形成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渗透;换位思考;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32-01

  将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旨之一,寻求更加有效地方式促进这一教学目的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为国家教育出合格的优秀人才,建筑一道坚固的人格的长城。

  1.知识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知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具体知识,利用知识的力量哺育青少年成长,切实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应注意多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近、又使学生喜欢的事例,使学生受到熏陶。比如在政治教学中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我们要充分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可列举些不懂法造成犯罪的事例,也列举些不守法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事例,来说明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在学生初步理解所学要领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畅所欲言,开展积极讨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较,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把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要把教材中的某些章节有意识地择选出来,走出课堂去教学,这样书本的许多知识通过实地考查,都可以变成直观教材,这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在现实中学到知识,也能达到净化心灵,培养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德育渗透与学生需求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2.1政治课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每节课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全部材料,仔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将德育渗透与学生的需要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2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举例要恰当,事实要有力,要富有表情,同时还要采用多样化和丰富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2.3高中政治的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完善自我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一名合格的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情感,成为学生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

  3.加强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从两个方面实施:①联系实际,引导疏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社会上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②多渠道、经常性地开展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如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团会的作用。针对学生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门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团会。有目的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看法。

  4.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把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我们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苏武、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标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激励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这对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等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发扬传统的优良作风,而且还有效地教育了学生,使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

  5.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这是目前德育生活化课题首当其冲的问题,不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德育生活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变革德育观念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把人看作是人,是平等的人,是作为现实生活主体的实实在在的人,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

  有些德育工作者不能给自己的工作科学地定位,不能给自己的职责科学地定位,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德育主体平等的地位上。时时、处处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一举手,一投足总在思考教育别人。唯有高高在上之心,全无平等待人之举。唯我独尊,唯我一贯正确。久而久之,与德育主体产生距离、隔阂,甚至抵触、逆反的心理。试想,这样的德育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这样的德育目标的实现将何从谈起?这恐怕也是我们的社会德育近年来投入颇大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6.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出发,关注高职学生的生活全过程。高职生一般有理想、有追求,但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和打击;思维活跃,但缺少文化底蕴,又普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眼光高远,但又不屑于从现在、从小事扎扎实实做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又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有提高道德修养的愿望和热情,但难以达到自觉自愿的层次。这就是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的德育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教育和培养高职生能够按照社会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把个人成才目标和国家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能够为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的现代化的合格公民。

  德育内容应该也能够丰富多彩,问题在于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能否与德育主体生活密切联系,能否让德育主体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提升德育素养。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将不断探索,努力开创社会政治课堂教学及品德教育的新纪元。但愿我们的道德、道德教育能结出这样的美丽果实,能够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人,充满着人的善良愿望与追求,都能形成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渗透;换位思考;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32-01

  将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旨之一,寻求更加有效地方式促进这一教学目的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为国家教育出合格的优秀人才,建筑一道坚固的人格的长城。

  1.知识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知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具体知识,利用知识的力量哺育青少年成长,切实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应注意多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近、又使学生喜欢的事例,使学生受到熏陶。比如在政治教学中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我们要充分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可列举些不懂法造成犯罪的事例,也列举些不守法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事例,来说明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在学生初步理解所学要领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畅所欲言,开展积极讨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较,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把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要把教材中的某些章节有意识地择选出来,走出课堂去教学,这样书本的许多知识通过实地考查,都可以变成直观教材,这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在现实中学到知识,也能达到净化心灵,培养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德育渗透与学生需求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2.1政治课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每节课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全部材料,仔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将德育渗透与学生的需要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2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举例要恰当,事实要有力,要富有表情,同时还要采用多样化和丰富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2.3高中政治的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完善自我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一名合格的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情感,成为学生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

  3.加强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从两个方面实施:①联系实际,引导疏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社会上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②多渠道、经常性地开展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如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团会的作用。针对学生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门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团会。有目的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看法。

  4.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把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我们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苏武、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标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激励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这对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等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发扬传统的优良作风,而且还有效地教育了学生,使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

  5.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这是目前德育生活化课题首当其冲的问题,不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德育生活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变革德育观念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把人看作是人,是平等的人,是作为现实生活主体的实实在在的人,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

  有些德育工作者不能给自己的工作科学地定位,不能给自己的职责科学地定位,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德育主体平等的地位上。时时、处处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一举手,一投足总在思考教育别人。唯有高高在上之心,全无平等待人之举。唯我独尊,唯我一贯正确。久而久之,与德育主体产生距离、隔阂,甚至抵触、逆反的心理。试想,这样的德育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这样的德育目标的实现将何从谈起?这恐怕也是我们的社会德育近年来投入颇大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6.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出发,关注高职学生的生活全过程。高职生一般有理想、有追求,但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和打击;思维活跃,但缺少文化底蕴,又普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眼光高远,但又不屑于从现在、从小事扎扎实实做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又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有提高道德修养的愿望和热情,但难以达到自觉自愿的层次。这就是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的德育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教育和培养高职生能够按照社会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把个人成才目标和国家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能够为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的现代化的合格公民。

  德育内容应该也能够丰富多彩,问题在于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能否与德育主体生活密切联系,能否让德育主体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提升德育素养。


相关文章

  • 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十方面谋划发展
  • 2009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 ...查看


  • 教育事业发展 - 国家发改委
  •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7]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 ...查看


  •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教基一[201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团委.少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团委.少工委: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地方 ...查看


  • 教育局工作计划2
  • 2011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 ...查看


  • 职业学校工作计划
  • 职业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工作要继续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广大党 ...查看


  • 中学政教处期中工作总结
  • 本学期我们政教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查看


  • 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
  • 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 湖北省教育厅 2003年工作要点 2002年,是我省顺利实施教育‚十五‛计划.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开展‚学.查.改 ...查看


  • 乡镇中心学校工作计划
  • 司各庄镇中心学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镇中心校根据教育局工作重点,结合我镇各校实际,确定工作总体思路是: 按照构建高位均衡.优质精品.人本和谐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做 ...查看


  • 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
  • (2010-2020)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第二章 基础教育 (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八) ...查看


  • 安全教育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安全工作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有关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保障幼儿园和幼儿的生命安全,现结合本园的发展实际,特制订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 一.成立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