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新编)课文要点(答案)

※本章答案为参照书本注解和语文老师略为讲解所综合的,为班级内部材料,仅供本班同学参考

《诗经·伯兮》

(1) 识记:

“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

(2) 字、词: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之:到 飞蓬: 像枯草飞蓬一样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杲杲:日出明亮的样子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 谖草:萱草,又名忘忧草 树:栽 背:通“北”

《长恨歌》

(1)识记:

文学常识: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

表,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通俗易懂,声调优 美,富

于形象性。

字、词:

汉皇:代指李隆基 倾国:1、美人 2、国家政权被倾覆 列土:分封土地 怜:羡慕

凝:紧扣, 和 丝竹:管弦乐器 排空:腾空,腾云 参差:仿佛

觉:醒 阑干:眼泪纵横的样子 谢:告诉

殷勤:深切 但:只 教:凭

熟读全诗 ,背诵下列名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2)试分析这篇长诗对李、杨爱情悲剧持什么态度。

答:唐明皇李隆基是个具有二重性的皇帝,他前期励精图

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后骄傲自满,追求声色,把大

权交给李林甫、杨国忠,重用野心家边将安禄山,导致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李隆基自己也饱尝了逃

亡、兵变、妃死、位夺的痛苦。根据李隆基的复杂性,

作者在处理李、杨爱情悲剧时,也采取了“恨其娱国、哀

其不幸”的双重态度。《长恨歌》以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

逃出都城返回都城为承前启后的过渡, 前半部分以贬讽

的口气 描写李、杨的荒淫生活,批判李隆基“重色思倾国”

是自己种下了国破妃亡的长恨种子。 后半部分则以同情

的笔调渲染李隆基对亡妃杨玉环的刻骨相思, 自己饮恨

终身,尝到了长恨之果。

(3)诗的后半部分刻意描写李、杨的忠贞爱情,与前半部分是

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诗的后半部分以大量的景物描写制造气氛,并在民间传

说的基础上虚构了派方士寻访太真仙子的故事,刻意渲染

李、杨的忠贞爱情,与前半部分对李、 杨爱情的谴责、批

判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对李、杨爱情采取了“恨其娱国,哀

其不幸”的态度,越是渲染他们坚贞不逾,刻骨相思,则越

能体现他们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作者所以这样写,目的在

于以感人的艺术力量增强垂戒后人的效果。

《牡丹亭》题记

(1) 识记:

文学常识:

汤显祖,江西临州人,是明代成就最高的传奇 作家,被誉为与莎士比亚

并肩的“东西曲坛伟人”。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并称“临

川四梦”。(也称玉茗堂四 种),“四梦”与《紫箫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2) 字、词: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

守李仲文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形容:形象, 面貌 形骸::指表面的 仿佛:模仿 格:考究,推究

《牡丹亭 · 游园》

(1)识记:

元代后期,杂剧中心南移,至明代被传奇取代 而成为当时的主要剧种。北杂

剧与南传奇是中国戏剧的两大源头。

一个比较大的剧情段落,杂剧称之为“折”, 传奇称“出”。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传奇剧本最精彩的一出。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完善于元,提高 于明,变化于清。

缺乏悲剧性格是中国文学戏剧的特点。

杂剧是元代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体制:同一宫调 (类似现在乐调)下,

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一韵到底,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剧情段落,称为“折”,一折戏只

能由一个角色演唱,其余角色只能道白。

元杂剧的表现手段(唱词、宾白、科范)和主唱角色通称(末、旦)。 元曲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可分为小令(又称叶儿)、套数。

(2)背诵《牡丹亭 · 游园》背[皂罗袍] 曲文。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3)何谓散曲,与词有何差别?

答 ;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新兴诗体,它吸收宋词、民间曲词和女真、

蒙古乐曲,以当时流行的曲调清唱的抒情韵文,分为小令(单

支曲子)和套数两种。艺术风格:词以典雅为主,含蓄为贵;

曲以通俗为主,明朗为贵。表现形式:曲的特点是通首押韵,

同一曲调中可以增添衬字。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有何美学特征?

答: 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具有以“调和”与“对比”为形式特征的自然美。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而产生美感,“紫”与“红”为邻近色彩,并列在一起,产生明丽,协调的审 美愉悦,暗示发皇、青春;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灿烂的红花与荒凉、衰颓的“断井颓垣”相互间强烈对比映衬,形成震撼,鲜明的美感,暗示杜丽娘洋溢着生命活力青春被衰朽的封建礼教束缚、吞噬,唤起读者的“悲悯”情感。

《娜拉》走后怎样

识记:

《娜拉》作者 易卜生是 挪威剧作家

《娜拉》又译《傀儡家庭》《玩偶之家》,是易卜生著名的“社会剧”

课文警句: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伤逝》

识记:

“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李清照 《永遇乐》

(1) 识记: 落日熔金 :形容落日的光芒像熔化的黄金一样

(今开封)

(2) 艺术手法:今昔对比,丽景哀情映衬

(3) 作者抒发感情:晚年落寞凄凉的心境,故

国之思

李清照《声 声 慢》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什么内容? 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 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 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 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 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 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 “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 的基调。 辛弃疾

(1) 识记: 《水龙吟》

遥岑远目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季鹰归未 倩何人

遥岑远目:纵目远山.

看了:看完

拍遍:拍了一次又一次

归未:怎么还没有回乡

倩:请,

(2) 背诵: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3) 艺术风格:豪放、沉郁

辛弃疾

背诵上片:

《破 阵 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范仲淹《苏幕遮》

(1) 识记:黯乡魂,追旅思黯:形容心情忧郁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乡愁旅思

(3)、背诵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若虚

识记: 《春江花月夜》

字词:月照花林皆似霰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昨夜闲潭梦落花

霰:细密的雪球 但见:只见 潭:水潭

内容:《春江花月夜》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

翻译: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熟读全文。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识记:狂歌五柳前 五柳:晋代的陶渊明,作者以陶渊明自况 背诵: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问题:结合《山居秋暝》,分析写作手法、说说王维诗歌禅意。

(提示:惠能创立的禅宗对唐朝后期的主流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士大夫一改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和热情奔放、率真粗犷的审美情趣,转而追求自我解脱的适意人生与自然澹泊,静谧空灵的艺术审美。把“禅”作为艺术的无上境界

禅对文学的影响,以诗为例,表现在以禅入诗 和以参禅的态度去鉴赏诗作。领悟言外之意。盛唐诗人王维在这方面最突出,他把空山寂林作为观照对象,抛弃尘世烦扰及理性、

逻辑制约、直指心中真理之源,进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寂然界”,以获得审美愉悦。“空” 字为《山居秋 暝》的诗眼。

禅宗的寂静不是把人的心灵引向死寂,因为在“空无”之中,其实包含着生命的无限。苏东波说:“静可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廖师》)。空和静是一种禅定状态,进入这种境界,禅的冥想便与诗的灵性相互渗透,构成独特的审美意识。)

曹植《洛神赋》

识记:背伊阙,越〔擐,车边〕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背:背朝着 越:穿过 经:经过 陵:登上

西倾:西下 车殆马烦:车马疲惫

背诵:“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熟读: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褂,无卜〕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亻 宁〕。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课后作业:网上搜索阅读顾恺之《洛神赋图》,回答:

A 、

B 、 顾恺之是哪个时代的画家?名作《洛神赋图》与《洛神赋》的完成相差多久?东晋,相差约140—170年 《洛神赋图》表现了《洛神赋》哪些情节?

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朱自清《桨声灯影的秦淮河》

识记: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是六朝金粉所凝么?

他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尊重着她们。

想不到在弩末的游踪里,还能领略到这样的清歌!

弩末:强弩之末,比喻末尾事物

“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问题:

1. 本文写景状物的主要手法?

拟人,比喻

2. 文中“瘦瘦的月”与“炫目耀眼的灯”象征什么?

瘦瘦的月:道德律

炫目耀眼的灯:声色诱惑

3.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道德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其意义吗?

作者面对声色的诱惑,敢于承认自己心受影响,同时又不动于形,说明作者心中秉持着道德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浮躁和迷失风气日益成为社会的一种现实,秉持道德律能使我们不在当今社会中迷失生活的方向。

庄子

识记: 《胠 箧》

1. 字、词:

A 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B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

C .本文阐发了《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观点。

2.名词解释:

终极关怀: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是超越生死的基本路向,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3. 道家与道教、道学的差别:

道家: 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的先秦学派(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道教: 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以道家哲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主张万物皆有灵(多神教)。

(鲁迅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之术,杂而多端。)

道学: 亦称理学、宋学、新儒学。是以儒为主,吸收释、道的哲学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背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于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卡夫卡《致科学院的报告》

名词解释

1、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

《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2、 现代文学

3、 表现主义写作手法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

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思考题:

人类要生存(出路)就必须发展文明,可是文明发展了,我们失去了好多。结合庄子《胠箧》,谈谈看法。

从《胠箧》中,我们可以窥见庄子的人生追求,他追求自然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虚伪的华饰,因此他说:“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庄子《天道》亦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与《胠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庄子审美观与文艺思想的总纲。

当今世界,生产力水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渐渐成为了主要矛盾。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需发展文明,明显的,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东西。《胠箧》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绝圣弃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存在需要的是以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程度为背景的。我们当今社会可以说得上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尽量的做到有所保留,做到物质上的满足时,我们才能进一步地发展精神建设,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

尼采:《三种变形》

思考题:

尼采所说的“三种变形”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骆驼——承受道德者

狮子——发扬道德者

婴孩——权力意志的纯粹体现 ,婴孩是不会长大的,它是终极形态

韩愈:《进学解》

1. 识记:字、词、句: 《进学解》进,勉励 解,解说,分析,古文文体之一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 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 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 含英咀华

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

佶屈聱牙

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

同工异曲

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往前走会踩住自 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

命与仇谋

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

头童齿豁

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

校短量长

比较、 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

杂进巧拙

精巧愚钝并进

投闲置散

被弃 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

2. 翻译第一段: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便。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本章答案为参照书本注解和语文老师略为讲解所综合的,为班级内部材料,仅供本班同学参考

《诗经·伯兮》

(1) 识记:

“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

(2) 字、词: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之:到 飞蓬: 像枯草飞蓬一样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杲杲:日出明亮的样子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 谖草:萱草,又名忘忧草 树:栽 背:通“北”

《长恨歌》

(1)识记:

文学常识: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

表,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通俗易懂,声调优 美,富

于形象性。

字、词:

汉皇:代指李隆基 倾国:1、美人 2、国家政权被倾覆 列土:分封土地 怜:羡慕

凝:紧扣, 和 丝竹:管弦乐器 排空:腾空,腾云 参差:仿佛

觉:醒 阑干:眼泪纵横的样子 谢:告诉

殷勤:深切 但:只 教:凭

熟读全诗 ,背诵下列名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2)试分析这篇长诗对李、杨爱情悲剧持什么态度。

答:唐明皇李隆基是个具有二重性的皇帝,他前期励精图

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后骄傲自满,追求声色,把大

权交给李林甫、杨国忠,重用野心家边将安禄山,导致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李隆基自己也饱尝了逃

亡、兵变、妃死、位夺的痛苦。根据李隆基的复杂性,

作者在处理李、杨爱情悲剧时,也采取了“恨其娱国、哀

其不幸”的双重态度。《长恨歌》以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

逃出都城返回都城为承前启后的过渡, 前半部分以贬讽

的口气 描写李、杨的荒淫生活,批判李隆基“重色思倾国”

是自己种下了国破妃亡的长恨种子。 后半部分则以同情

的笔调渲染李隆基对亡妃杨玉环的刻骨相思, 自己饮恨

终身,尝到了长恨之果。

(3)诗的后半部分刻意描写李、杨的忠贞爱情,与前半部分是

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诗的后半部分以大量的景物描写制造气氛,并在民间传

说的基础上虚构了派方士寻访太真仙子的故事,刻意渲染

李、杨的忠贞爱情,与前半部分对李、 杨爱情的谴责、批

判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对李、杨爱情采取了“恨其娱国,哀

其不幸”的态度,越是渲染他们坚贞不逾,刻骨相思,则越

能体现他们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作者所以这样写,目的在

于以感人的艺术力量增强垂戒后人的效果。

《牡丹亭》题记

(1) 识记:

文学常识:

汤显祖,江西临州人,是明代成就最高的传奇 作家,被誉为与莎士比亚

并肩的“东西曲坛伟人”。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并称“临

川四梦”。(也称玉茗堂四 种),“四梦”与《紫箫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2) 字、词: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

守李仲文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形容:形象, 面貌 形骸::指表面的 仿佛:模仿 格:考究,推究

《牡丹亭 · 游园》

(1)识记:

元代后期,杂剧中心南移,至明代被传奇取代 而成为当时的主要剧种。北杂

剧与南传奇是中国戏剧的两大源头。

一个比较大的剧情段落,杂剧称之为“折”, 传奇称“出”。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传奇剧本最精彩的一出。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完善于元,提高 于明,变化于清。

缺乏悲剧性格是中国文学戏剧的特点。

杂剧是元代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体制:同一宫调 (类似现在乐调)下,

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一韵到底,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剧情段落,称为“折”,一折戏只

能由一个角色演唱,其余角色只能道白。

元杂剧的表现手段(唱词、宾白、科范)和主唱角色通称(末、旦)。 元曲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可分为小令(又称叶儿)、套数。

(2)背诵《牡丹亭 · 游园》背[皂罗袍] 曲文。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3)何谓散曲,与词有何差别?

答 ;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新兴诗体,它吸收宋词、民间曲词和女真、

蒙古乐曲,以当时流行的曲调清唱的抒情韵文,分为小令(单

支曲子)和套数两种。艺术风格:词以典雅为主,含蓄为贵;

曲以通俗为主,明朗为贵。表现形式:曲的特点是通首押韵,

同一曲调中可以增添衬字。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有何美学特征?

答: 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具有以“调和”与“对比”为形式特征的自然美。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而产生美感,“紫”与“红”为邻近色彩,并列在一起,产生明丽,协调的审 美愉悦,暗示发皇、青春;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灿烂的红花与荒凉、衰颓的“断井颓垣”相互间强烈对比映衬,形成震撼,鲜明的美感,暗示杜丽娘洋溢着生命活力青春被衰朽的封建礼教束缚、吞噬,唤起读者的“悲悯”情感。

《娜拉》走后怎样

识记:

《娜拉》作者 易卜生是 挪威剧作家

《娜拉》又译《傀儡家庭》《玩偶之家》,是易卜生著名的“社会剧”

课文警句: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伤逝》

识记:

“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李清照 《永遇乐》

(1) 识记: 落日熔金 :形容落日的光芒像熔化的黄金一样

(今开封)

(2) 艺术手法:今昔对比,丽景哀情映衬

(3) 作者抒发感情:晚年落寞凄凉的心境,故

国之思

李清照《声 声 慢》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什么内容? 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 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 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 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 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 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 “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 的基调。 辛弃疾

(1) 识记: 《水龙吟》

遥岑远目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季鹰归未 倩何人

遥岑远目:纵目远山.

看了:看完

拍遍:拍了一次又一次

归未:怎么还没有回乡

倩:请,

(2) 背诵: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3) 艺术风格:豪放、沉郁

辛弃疾

背诵上片:

《破 阵 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范仲淹《苏幕遮》

(1) 识记:黯乡魂,追旅思黯:形容心情忧郁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乡愁旅思

(3)、背诵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若虚

识记: 《春江花月夜》

字词:月照花林皆似霰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昨夜闲潭梦落花

霰:细密的雪球 但见:只见 潭:水潭

内容:《春江花月夜》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

翻译: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熟读全文。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识记:狂歌五柳前 五柳:晋代的陶渊明,作者以陶渊明自况 背诵: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问题:结合《山居秋暝》,分析写作手法、说说王维诗歌禅意。

(提示:惠能创立的禅宗对唐朝后期的主流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士大夫一改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和热情奔放、率真粗犷的审美情趣,转而追求自我解脱的适意人生与自然澹泊,静谧空灵的艺术审美。把“禅”作为艺术的无上境界

禅对文学的影响,以诗为例,表现在以禅入诗 和以参禅的态度去鉴赏诗作。领悟言外之意。盛唐诗人王维在这方面最突出,他把空山寂林作为观照对象,抛弃尘世烦扰及理性、

逻辑制约、直指心中真理之源,进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寂然界”,以获得审美愉悦。“空” 字为《山居秋 暝》的诗眼。

禅宗的寂静不是把人的心灵引向死寂,因为在“空无”之中,其实包含着生命的无限。苏东波说:“静可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廖师》)。空和静是一种禅定状态,进入这种境界,禅的冥想便与诗的灵性相互渗透,构成独特的审美意识。)

曹植《洛神赋》

识记:背伊阙,越〔擐,车边〕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背:背朝着 越:穿过 经:经过 陵:登上

西倾:西下 车殆马烦:车马疲惫

背诵:“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熟读: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褂,无卜〕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亻 宁〕。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课后作业:网上搜索阅读顾恺之《洛神赋图》,回答:

A 、

B 、 顾恺之是哪个时代的画家?名作《洛神赋图》与《洛神赋》的完成相差多久?东晋,相差约140—170年 《洛神赋图》表现了《洛神赋》哪些情节?

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朱自清《桨声灯影的秦淮河》

识记: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是六朝金粉所凝么?

他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尊重着她们。

想不到在弩末的游踪里,还能领略到这样的清歌!

弩末:强弩之末,比喻末尾事物

“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问题:

1. 本文写景状物的主要手法?

拟人,比喻

2. 文中“瘦瘦的月”与“炫目耀眼的灯”象征什么?

瘦瘦的月:道德律

炫目耀眼的灯:声色诱惑

3.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道德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其意义吗?

作者面对声色的诱惑,敢于承认自己心受影响,同时又不动于形,说明作者心中秉持着道德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浮躁和迷失风气日益成为社会的一种现实,秉持道德律能使我们不在当今社会中迷失生活的方向。

庄子

识记: 《胠 箧》

1. 字、词:

A 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B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

C .本文阐发了《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观点。

2.名词解释:

终极关怀: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是超越生死的基本路向,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3. 道家与道教、道学的差别:

道家: 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的先秦学派(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道教: 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以道家哲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主张万物皆有灵(多神教)。

(鲁迅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之术,杂而多端。)

道学: 亦称理学、宋学、新儒学。是以儒为主,吸收释、道的哲学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背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于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卡夫卡《致科学院的报告》

名词解释

1、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

《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2、 现代文学

3、 表现主义写作手法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

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思考题:

人类要生存(出路)就必须发展文明,可是文明发展了,我们失去了好多。结合庄子《胠箧》,谈谈看法。

从《胠箧》中,我们可以窥见庄子的人生追求,他追求自然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虚伪的华饰,因此他说:“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庄子《天道》亦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与《胠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庄子审美观与文艺思想的总纲。

当今世界,生产力水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渐渐成为了主要矛盾。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需发展文明,明显的,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东西。《胠箧》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绝圣弃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存在需要的是以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程度为背景的。我们当今社会可以说得上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尽量的做到有所保留,做到物质上的满足时,我们才能进一步地发展精神建设,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

尼采:《三种变形》

思考题:

尼采所说的“三种变形”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骆驼——承受道德者

狮子——发扬道德者

婴孩——权力意志的纯粹体现 ,婴孩是不会长大的,它是终极形态

韩愈:《进学解》

1. 识记:字、词、句: 《进学解》进,勉励 解,解说,分析,古文文体之一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 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 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 含英咀华

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

佶屈聱牙

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

同工异曲

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往前走会踩住自 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

命与仇谋

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

头童齿豁

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

校短量长

比较、 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

杂进巧拙

精巧愚钝并进

投闲置散

被弃 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

2. 翻译第一段: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便。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相关文章

  • 文言文山水
  • 语文学刊2006年第3期 十一回平儿语).这一点她丈夫贾琏不是不知道,但出于男人的自尊心理和传统对妇女的日常行为规范而言,凤姐也有出格的地方,贾琏就曾在平儿面前发泄不满: "他防我像防贼的,只许他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 ...查看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兰州民族中学 周玉琴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 ...查看


  • 语言的演变
  • <语言的演变> 教学案 编写:丁素平 审核:韩志勇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 3.学习本文运用 ...查看


  • 新编小学描写语文老师的句子
  • 暑假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既是一学期紧张学习后调整身心的最佳时间,但是要做到劳逸结合.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为大家准备了描写语文老师的句子,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大家! 1. 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张清秀的脸庞,戴着一副白框眼镜,来上课时总有一个课代表陪着,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计划
  • 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 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 ...查看


  • [勾践灭吴]说课稿
  • <勾践灭吴>说课稿 说课人:张锋军 单位:大庆第二十八中学 时间:2003年6月19日 <勾践灭吴>说课稿 大庆第二十八中学 张锋军 一.教材 1.教材简析:<勾践灭吴>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国语.越语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测试题库
  •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测试题库 三.案例分析 1.[<勇气>是冀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 ...查看


  • 语文预习要求
  • 初一语文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 ...查看


  • 西南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考试答案
  • 一.结合具体教学设计实例,论述语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落实. 在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