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测试题库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测试题库

三、案例分析

1、【《勇气》是冀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的把美国伞兵领进屋内,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出来,第二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教参上指出文章中有两种勇气: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位老师执教《勇气》这课,快要下课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突然站起来: “老师,你看,美国伞兵是牺牲了别人,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他是一个生命,难道法国妇女一家就不是生命?”课堂上顿时骚动了起来。】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答案要点: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对这个美国伞兵第二次想农妇求助的具体描写,去体会当时美国伞兵、法国农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

2、《自然之道》讲的是一群游人在大海边去游玩。游人见到出来侦查的幼海龟面临被嘲鹰捉住的危险,强烈要求导游将幼海龟救起来送回到大海。结果,窝里成群的幼龟出来了,被嘲鹰当做了一顿每餐。游人们这才知道第一支幼龟是出来侦察,如果它不回去,其他幼龟就会以为外面是安全的。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预。作者在结尾写道: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教学中,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那只侦察幼龟也有可能被嘲鹰叼走,巢中的幼龟们一样会得到错误信息而倾巢而出,那样它们的损失会比文中这种情况更大。怎么能说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第一、没有人类干预,被调走仅仅是可能,从概率来讲,是百分之五十;而有了人类干预,坏的结果则是百分之百!

第二、他作为一个导游,他应该知道不干预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形。但是他说了,甚至说的绝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强调人类干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作者这里引用这句话,,目的不是探讨一个话语对错的问题,而是用这样“绝对”说法,来强调:我们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预自然的正常规律。

3、【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第三段,作者介绍了修筑这条铁路的困难,写了帝国主义者的态度,其实,这是对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强调这条铁路修筑非常困难。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埋下了伏笔。课文写道: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读到这段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各国,难道不包括中国吗?”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肯定学生的看法。这句话在逻辑上的确存在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写表现出了帝国主义者的什么态度?第一,中国没有著名的工程师,是对上文“能在南口以北修筑忒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一句做了一个解释,第二,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这个国家当个主权国家看,这样看似矛盾的、不合逻辑的表述则表达出了外国人的狂妄、对中国的态度的轻蔑——不单单是话语内容表现了帝国主义媒体的对中国人的轻蔑,连语气都是轻蔑的——“至于中国人”中的“至于”是个连词,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的语气。而作者,是通过这样的言语方式,入骨地表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对中国这个国家主权的轻蔑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工程的艰难。

4、有位老师指教《卜算子•咏梅》一课。他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石灰吟》,然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背诵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很押韵、字数一样多。然后,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词二首咏梅》,我们来研究一下:词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读这两首词,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后与他交谈时,他提到:我这也是在创设情境。

问题:这位老师谈到的“创设情境”与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案要点:相同的地方,都是情境。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动机背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实际需求——将其注意力印象一种特定的学习对象,并对之产生适度强烈的学习倾向。

不同的地方: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往往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的。而这位老师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创设情境的。

5、教师教学一年级《荷叶圆圆》课文原文如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

1

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停机坪”,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这样处理:

案例一:

学生读完小蜻蜓的话,老师:“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好啊,这里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绿色的停机坪。大家再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书。

案例二:学生读完这句话,老师问:“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蜻蜓为什么把这里说成是‘我的停机坪’?”学生:„„老师:“你们看看,蜻蜓飞起来,身体的样子„„”学生:“老师,我知道了,蜻蜓的身体就像直升飞机。”老师:“如果别的昆虫,比如小蝴蝶落在上面,叫停机坪吗?”学生:“不行,因为它的身体不像飞机。课文里,蜻蜓说的是‘我的停机坪’,我像飞机,所以,这里才叫停机坪。如果是别的小昆虫,就得起另外的名字。”„„

问题:请你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学要求,来分析一下两位老师的教学效益。

答案要点:第二位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了这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找出准确的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从而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新课程出现了“三维目标”这样的提法,其中一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谈到这条目标,有老师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过去谈到的“思想道德、文本的情感思想、社会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文以载道”的“道”。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单单是传统教学中的“道”,还应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识。

问题: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第一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而第二种,注重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认识的体验的培养。按照这样的观点,教师教学才更注意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人的学习动机产生的最佳动机“认知内驱力”。

7、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蒲台的苇》(介绍作者回忆采蒲台苇塘发生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保护干部的故事,赞美了采蒲台英雄的人民)一课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一次搜集、了解白洋淀的风情、历史、地理资料、阅读孙犁的《荷花淀记事》主题活动,然后用了一个课时,来分类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关于白洋淀的信息。2、教学《采蒲台的苇》。3、结合了解白洋淀的活动和课堂教学,小组确立主题,办一张关于“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的手抄报。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分析一下这位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有怎样的益处。

答案要点: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有机结合;将语文课堂学习与感兴趣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作了经验铺垫,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没有经验,先做好经验铺垫;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用结合,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盒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

8、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蒋军晶老师讲了《月光曲》。开课的时候,老师先安排了“听写词语”:传说、谱写、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随着听写,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传说、谱写、清幽在文本中的意思。

然后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问题:蒋军晶老师开始的听写词语欲说内容是什么关系?两次要求学生说这个故事,在落实这语文课程的什么目标?

答案要点:蒋老师的课,关注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听写词语并讲解器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将学习生字词与回忆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内容相结合,听写词语为整体把握内容做了铺垫;后面两次“说这个传说”,是在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故事,第二次比第一次简练,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这是在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

16、在博客中,我读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今天,我批阅完学生的“观国庆阅兵有感”的写话,不禁忧心忡忡。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太好”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半开着玩笑问道:“你们的作文写得太好了,我的礼物都不够发的了。这些作文真的是你们自己写的吗?”班上的孩子都会心地笑了。只有几个孩子高高举起小手,骄傲地向我炫耀。我又问:“谁的作文是家长和你们一起写的!”顷刻间,小手林立。也许由于“甜蜜的棒棒”太有诱惑力了,班级中的孩子们特别爱写写话练习,总是期盼着我发写话本,奖励获得“星级”写话的孩子。这就造

2

成了很多孩子想写好作文,不得不请家长来帮助。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班的家长们的确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所以班级的写话呈现了“表面繁荣”的景象。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有了什么重大事件,要组织孩子们看一看,然后写观感之类。这应该没错。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泛泛,就是雷同,或者请人捉刀代笔。

问题:请你分析学生习作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给这位老师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具体的建议

答案要点:问题成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真正的“感”,或者,他们真正的感不是老师希望的、范文表达出来的。国庆观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的。可以从阅兵式的装备变化来谈,可以从参加阅兵的人的角度来谈。但是,作为小学生,“感”,更多的需要“现实”与“经验”的冲突来引发。如国庆观感,其实是阅兵式的内容、国庆阅兵表达的意图,与学生“经验”的冲突。

建议:在看国庆阅兵式之前,看看《开国大典》,或者看看上一次五十周年阅兵式,在这次看完之后,进行对比,恐怕好学生这次看的就要细致,就会看到很多变化,这就会出来“感”,真实的、深刻的,发自内心的。

学生写作之前,老师再次进行这些“冲突唤起”的引导,让他们细细的品味这些冲突,变化,细细的思考。

17、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这个案例,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除了一些问题。

《我有一个彩笔》教学后半程。

学生读完课文,老师问:“课文后半部分画的是什么?”“理想!”老师追问:“都有什么理想呢?”学生照着书本说出了“我”想画什么,为什么画。老师又问:“他想象得好吗?”学生齐答“很好!”

老师说:“这么多的理想,非常好。你们读想象的时候,心情如何?”——“要是真有这么一致神奇的笔,以前就不会没有饭吃了。”“要是能看到海底,我会很高兴。”“要是有结满面包的大树,我一定会非常高兴。”老师问:“他画这些,是为谁画呢?”——“为吃不上饭的人。”“为穷人。”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说?”——“为了永远消灭饥荒。”“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老师出示了“宝藏”,让学生齐读后,问学生:“宝藏是什么?”学生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有的说是金银财宝,有的说是钱。一位学生干脆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海底寻宝杀人》的故事。

老师把话题引向了“饥荒”,告诉学生,还多地方,还有穷人,他们还吃不上饭。接着,老师问学生:让你们画明天的理想,你们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我画直升飞机,让全班同学都到天上去游玩!”“我画宇宙飞船,让同学们都到宇宙去!”“我画导弹!”“我画超级坦克!”老师插了一句:“画武器干什么?”学生马上说:“打日本鬼子!”没等老师再问,其他学生马上抢过了话题:“我画大房子!”“我画自动的勺子,小妹妹喝水不烫手!”„„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让你给这位老师提出建议,你会给出怎样的改进建议?

答案要点:

第一,学生没有课文中“现实”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还有人受穷,地球资源越来越少,海底有丰富的宝藏等待开发,环境污染也来越严重„„

建议: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的内容,没有进行铺垫,致使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引导。就本节课来讲,实现目标需要课内与课外(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整合。

第二,教学脱离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饥荒、宝藏、美丽的天空”究竟是什么? 建议:老师应该针对语言文字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来思考,进而认识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老师的意识中,三维的目标没能整合起来。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是被“以学生读书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任务指向的”主题学习活动贯穿起来的。但本课的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想象训练与内容情感的理解体会相互脱节,老师把他们当成了若干个的目标想分别完成,课堂虽然放得很开,学生们所得却很有限了。

18、“写校园”,是作文教学中经常要安排的内容。一位老师在安排这次习作的时候,做了这样的设计:跟联谊学校联系,在两个学校的相同年级开展了一次互相向对方学生介绍本学校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去观察学校的景物建筑、了解学校的文化特色等。学生观察搜集了相关资料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看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中,哪些内容可能是对方学校所没有的,或者是对方学校可能也有,但是我们学校却很有特色,跟他们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愿意向对方介绍的内容写下来,指导学生将这些内容介绍得很具体很详细。写完之后,誊写清楚,两个班级分别将习作寄给对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阅读、欣赏、评点对方班级学生的习作,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将评点过、写出了阅读感受的习作寄还对方。

问题:请你结合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来谈一谈:这位老师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理念?

答案要点:第一,写作是为了交际服务的。联谊活动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表达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是

3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第二,学生投入了精力去观察,习作的时候便有的可写了;为了相对方介绍而对材料进行筛选,确定重点,锻炼了选择材料的能力,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老师的指导,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了写作的全部过程,在过程中学到了习作的一些本领。

19、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看图编故事。图画大意是小山羊和长颈鹿辩论“长得高好、长得矮好”的问题。教学参考书提到:只要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到小山羊、长颈鹿各有优缺点即可,不要给学生限制思路。

如果这是一个过去没人写过故事的题材,学生各抒己见、写出个性化的见解,也并不很难。但是,偏偏传统语言故事中有一个骆驼和羊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如果学生对图一看得不很清楚,很可能会成为“骆驼和羊” 的翻版,即使学生没受到局限,看明白了下面第二幅图的意思(从一座高墙或者一个大屏幕的上下分别看事物),也非常容易导致习作的雷同。

问题:在这次的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避免雷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各抒己见、写出个性化的简介?

答案要点:

1、在学生基本读懂画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分别每两人结成一组,每个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任意更换教材下面第二幅图的内容,把它变成任何其他的、可以跟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场景,使得故事的情节大意发生变化。因为场景允许变化,同时孩子们自身的经历不同,则有可能出现新的思考和情节,避免雷同现象。

2、在这幅图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补充画面以外的东西,比如说其他动物的参与、延伸的情节等。这样,使得故事情节和思路出现各自不同。

强调:所谓雷同,未必是学生对图画反映出来一般规律的认识的不一样。

20、王崧舟始终强调,语文老师要干语文的事情。王老师在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修改诗句的顺序:

将诗句顺序修改为“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让学生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请你来分析一下,王崧舟老师安排这样的环节,是在引导学生做语文的哪些事情?

答案要点: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通过比较,孩子们会发现:句序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比较之后,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次停顿,都能满足他对于韵脚这个位置上声音的期待,这就是常说的“合辙押韵”。

21、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拓展训练题目:

第一位: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

第二位:课文中说: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那么,请你来填空:松鼠的尾巴——()猴子的尾巴——();狐狸的尾巴——()兔子的尾巴——()

问题:两位老师,哪个设计更体现了语文联系的特点?为什么?

答案要点:顺着“科学知识”这一维度设计拓展,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这自然不是不可以。但是第二位老师的设计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用词是很准确的,每一个词语对应的是一种尾巴姿态的。后面的练习,一方面是在引导学生建立用词要准确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进行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拓展性练习。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类似这样一种“语文”的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2、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触摸春天》。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第一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第二段:“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第一段写的是蝴蝶被盲女孩安静抓住了;第二段写蝴蝶被盲女孩安静放了。

问题:(1)两段话中都写了蝴蝶的动作,第一段写“扑腾”,第二段写“扑闪”,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情形?换一换是否可以?为什么?

(2)两个和段落分别写了盲女孩安静的神态。第一段写“充满了惊讶”,第二段写“仰起头张望”。两个词写出了安静心情怎样的变

4

化?

答案要点:

(1)同样是写蝴蝶的动作,前面是“扑腾”,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面是“扑闪”,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扑腾”和“扑闪”这两个词语显然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扑腾”意味着求生的渴望,意味着挣扎,“扑闪”意味着获得自由的舒展,动作是差不多,但味道大不一样。

(2)当蝴蝶在“扑腾”时,安静惊讶。惊讶的背后,恰恰是安静敏感而又细腻的精神世界,从惊讶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蝴蝶求生欲望的吃惊,、,同时又有一点不安。蝴蝶扑闪的时候,安静“张望”。她是个盲童,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里她居然张望,这与其说是动作,毋宁说是一种有着象征意味的表情。这里的张望背后,可能是安静细腻的呵护小蝴蝶生命的一种释怀,一种欣喜,一种对蝴蝶、对春天生命的美好期待。

23、老案例的启示

“记者兼播音员”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农忙假很多的。那时,我们的暑假只放三天,而一年的农忙假可以达到60天。夏季,叫麦假,放假帮生产队收麦子——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捡麦穗儿。秋季,叫大秋假,帮生产队拾棉花、剥玉米(大一点的同学还要干更重的农活)。

在农忙假的时候,我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我是“记者兼播音员”。

每天,同学们到地里或生产队的场院里劳动,我和几个同学要从东头到西头,满村地跑——采访同学们在劳动中发生的好人好事。亲自到地里看一看,听老师讲一讲、同学说一说,或者把老师和同学们写好的稿子收上来。然后,回来,在大队部编写关于某个同学怎么怎么样的好人好事,最后加上一句“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

开始写的时候,真的也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于是就开始看《唐山劳动报》(那时候,因为批林批孔的缘故,我们学会了抄报纸。写表扬稿虽然不能抄报纸,但是总能从人物通讯之类的文章中得到启示,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也能模仿的。就这样,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对“如何写”表扬稿熟悉了。只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就能够编出一篇稿子来。对别的同学写来的稿子,我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修改了。 早晨、中午、晚上,同学们都从地里回来或在家中休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就在大队部,通过高音喇叭做广播。别看不到地里干农活,这活也挺累的。我到现在嗓子不好,很有可能是当初不会用嗓子可嗓门儿喊给累坏了。

大队书记、治保主任老是表扬我,说我是个“人才”;在家中,姥姥总是高兴地合不拢嘴。只要我在姥姥身边,她总要夸我。那时也懂一些事情了,心里好高兴。因此,总是更加努力地把事情干好。这可能是我到现在也热爱写作的最早的动力。

问题:这是一个老师回忆自己童年的故事。这个老故事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答案要点: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需要用写作来交流的真实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学生就会主动的搜集资料、学习写作;写完了,要发挥其真实的交流作用;写作之后,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24、这是一位老师针对《蝴蝶的家》第二段教学设计的片段。

„„

是啊,作者开始为蝴蝶担忧了。在写作者为蝴蝶担忧的时候,作者写了蝴蝶的形体。你们读读这几句话,简单的概括他的形体特点。 是啊,蝴蝶是轻盈的、素洁的、柔弱的,作者在这几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感情——喜爱它,为他遇到了这样的环境而担忧。这担忧,在写形体的时候哪些地方写出来了?(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那样素洁一点谁都不能玷污上的、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的喜爱、担忧。

对,这是作者担忧的理由啊。

作者在这里说“怎么禁得起”,换个说法怎么说呢?(禁受不起)

但是,作者在这里用了反问的说法,你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两种说法在表达担忧这种情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点?(反问,是的这种担忧的语气更加强烈了。)

好,在读这句话,将作者这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担忧读出来。作者最后说,我简直没办法再想下去,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用了一个词语“那样”。如果将“那样”换成“非常”“十分”可以不?

(如果学生认为可以,老师继续引导)

但是作者却写了“那样”,这样写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那样,是哪样啊?前面有没有具体说明?(找到前面的文字,体会:这个“那样”有总结的意味。)

还有呢,你们想象着自己是作者,正看着暴风雨中的蝴蝶,再读下面两句话:

“心里是那样着急”、“心里非常着急”,看看读读的时候,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不同点?

(那样,好像还在看着蝴蝶呢,是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着急的神情;而非常,则没有这种意思。)

„„

5

问题:这位老师在两个句子的教学中,语言形式的学习与内容和情感的体会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要点:

先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反问句式”、“那样”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通过“换个说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语言形式在文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学习了用词用句,同时更加深入的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6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测试题库

三、案例分析

1、【《勇气》是冀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的把美国伞兵领进屋内,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出来,第二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教参上指出文章中有两种勇气: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位老师执教《勇气》这课,快要下课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突然站起来: “老师,你看,美国伞兵是牺牲了别人,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他是一个生命,难道法国妇女一家就不是生命?”课堂上顿时骚动了起来。】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答案要点: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对这个美国伞兵第二次想农妇求助的具体描写,去体会当时美国伞兵、法国农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

2、《自然之道》讲的是一群游人在大海边去游玩。游人见到出来侦查的幼海龟面临被嘲鹰捉住的危险,强烈要求导游将幼海龟救起来送回到大海。结果,窝里成群的幼龟出来了,被嘲鹰当做了一顿每餐。游人们这才知道第一支幼龟是出来侦察,如果它不回去,其他幼龟就会以为外面是安全的。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预。作者在结尾写道: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教学中,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那只侦察幼龟也有可能被嘲鹰叼走,巢中的幼龟们一样会得到错误信息而倾巢而出,那样它们的损失会比文中这种情况更大。怎么能说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第一、没有人类干预,被调走仅仅是可能,从概率来讲,是百分之五十;而有了人类干预,坏的结果则是百分之百!

第二、他作为一个导游,他应该知道不干预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形。但是他说了,甚至说的绝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强调人类干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作者这里引用这句话,,目的不是探讨一个话语对错的问题,而是用这样“绝对”说法,来强调:我们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预自然的正常规律。

3、【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第三段,作者介绍了修筑这条铁路的困难,写了帝国主义者的态度,其实,这是对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强调这条铁路修筑非常困难。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埋下了伏笔。课文写道: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读到这段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各国,难道不包括中国吗?”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肯定学生的看法。这句话在逻辑上的确存在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写表现出了帝国主义者的什么态度?第一,中国没有著名的工程师,是对上文“能在南口以北修筑忒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一句做了一个解释,第二,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这个国家当个主权国家看,这样看似矛盾的、不合逻辑的表述则表达出了外国人的狂妄、对中国的态度的轻蔑——不单单是话语内容表现了帝国主义媒体的对中国人的轻蔑,连语气都是轻蔑的——“至于中国人”中的“至于”是个连词,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的语气。而作者,是通过这样的言语方式,入骨地表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对中国这个国家主权的轻蔑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工程的艰难。

4、有位老师指教《卜算子•咏梅》一课。他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石灰吟》,然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背诵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很押韵、字数一样多。然后,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词二首咏梅》,我们来研究一下:词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读这两首词,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后与他交谈时,他提到:我这也是在创设情境。

问题:这位老师谈到的“创设情境”与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案要点:相同的地方,都是情境。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动机背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实际需求——将其注意力印象一种特定的学习对象,并对之产生适度强烈的学习倾向。

不同的地方: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往往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的。而这位老师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创设情境的。

5、教师教学一年级《荷叶圆圆》课文原文如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

1

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停机坪”,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这样处理:

案例一:

学生读完小蜻蜓的话,老师:“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好啊,这里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绿色的停机坪。大家再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书。

案例二:学生读完这句话,老师问:“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蜻蜓为什么把这里说成是‘我的停机坪’?”学生:„„老师:“你们看看,蜻蜓飞起来,身体的样子„„”学生:“老师,我知道了,蜻蜓的身体就像直升飞机。”老师:“如果别的昆虫,比如小蝴蝶落在上面,叫停机坪吗?”学生:“不行,因为它的身体不像飞机。课文里,蜻蜓说的是‘我的停机坪’,我像飞机,所以,这里才叫停机坪。如果是别的小昆虫,就得起另外的名字。”„„

问题:请你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学要求,来分析一下两位老师的教学效益。

答案要点:第二位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了这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找出准确的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从而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新课程出现了“三维目标”这样的提法,其中一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谈到这条目标,有老师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过去谈到的“思想道德、文本的情感思想、社会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文以载道”的“道”。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单单是传统教学中的“道”,还应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识。

问题: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第一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而第二种,注重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认识的体验的培养。按照这样的观点,教师教学才更注意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人的学习动机产生的最佳动机“认知内驱力”。

7、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蒲台的苇》(介绍作者回忆采蒲台苇塘发生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保护干部的故事,赞美了采蒲台英雄的人民)一课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一次搜集、了解白洋淀的风情、历史、地理资料、阅读孙犁的《荷花淀记事》主题活动,然后用了一个课时,来分类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关于白洋淀的信息。2、教学《采蒲台的苇》。3、结合了解白洋淀的活动和课堂教学,小组确立主题,办一张关于“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的手抄报。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分析一下这位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有怎样的益处。

答案要点: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有机结合;将语文课堂学习与感兴趣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作了经验铺垫,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没有经验,先做好经验铺垫;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用结合,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盒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

8、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蒋军晶老师讲了《月光曲》。开课的时候,老师先安排了“听写词语”:传说、谱写、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随着听写,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传说、谱写、清幽在文本中的意思。

然后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问题:蒋军晶老师开始的听写词语欲说内容是什么关系?两次要求学生说这个故事,在落实这语文课程的什么目标?

答案要点:蒋老师的课,关注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听写词语并讲解器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将学习生字词与回忆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内容相结合,听写词语为整体把握内容做了铺垫;后面两次“说这个传说”,是在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故事,第二次比第一次简练,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这是在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

16、在博客中,我读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今天,我批阅完学生的“观国庆阅兵有感”的写话,不禁忧心忡忡。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太好”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半开着玩笑问道:“你们的作文写得太好了,我的礼物都不够发的了。这些作文真的是你们自己写的吗?”班上的孩子都会心地笑了。只有几个孩子高高举起小手,骄傲地向我炫耀。我又问:“谁的作文是家长和你们一起写的!”顷刻间,小手林立。也许由于“甜蜜的棒棒”太有诱惑力了,班级中的孩子们特别爱写写话练习,总是期盼着我发写话本,奖励获得“星级”写话的孩子。这就造

2

成了很多孩子想写好作文,不得不请家长来帮助。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班的家长们的确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所以班级的写话呈现了“表面繁荣”的景象。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有了什么重大事件,要组织孩子们看一看,然后写观感之类。这应该没错。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泛泛,就是雷同,或者请人捉刀代笔。

问题:请你分析学生习作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给这位老师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具体的建议

答案要点:问题成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真正的“感”,或者,他们真正的感不是老师希望的、范文表达出来的。国庆观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的。可以从阅兵式的装备变化来谈,可以从参加阅兵的人的角度来谈。但是,作为小学生,“感”,更多的需要“现实”与“经验”的冲突来引发。如国庆观感,其实是阅兵式的内容、国庆阅兵表达的意图,与学生“经验”的冲突。

建议:在看国庆阅兵式之前,看看《开国大典》,或者看看上一次五十周年阅兵式,在这次看完之后,进行对比,恐怕好学生这次看的就要细致,就会看到很多变化,这就会出来“感”,真实的、深刻的,发自内心的。

学生写作之前,老师再次进行这些“冲突唤起”的引导,让他们细细的品味这些冲突,变化,细细的思考。

17、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这个案例,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除了一些问题。

《我有一个彩笔》教学后半程。

学生读完课文,老师问:“课文后半部分画的是什么?”“理想!”老师追问:“都有什么理想呢?”学生照着书本说出了“我”想画什么,为什么画。老师又问:“他想象得好吗?”学生齐答“很好!”

老师说:“这么多的理想,非常好。你们读想象的时候,心情如何?”——“要是真有这么一致神奇的笔,以前就不会没有饭吃了。”“要是能看到海底,我会很高兴。”“要是有结满面包的大树,我一定会非常高兴。”老师问:“他画这些,是为谁画呢?”——“为吃不上饭的人。”“为穷人。”老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说?”——“为了永远消灭饥荒。”“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老师出示了“宝藏”,让学生齐读后,问学生:“宝藏是什么?”学生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回答。有的说是金银财宝,有的说是钱。一位学生干脆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海底寻宝杀人》的故事。

老师把话题引向了“饥荒”,告诉学生,还多地方,还有穷人,他们还吃不上饭。接着,老师问学生:让你们画明天的理想,你们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我画直升飞机,让全班同学都到天上去游玩!”“我画宇宙飞船,让同学们都到宇宙去!”“我画导弹!”“我画超级坦克!”老师插了一句:“画武器干什么?”学生马上说:“打日本鬼子!”没等老师再问,其他学生马上抢过了话题:“我画大房子!”“我画自动的勺子,小妹妹喝水不烫手!”„„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让你给这位老师提出建议,你会给出怎样的改进建议?

答案要点:

第一,学生没有课文中“现实”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还有人受穷,地球资源越来越少,海底有丰富的宝藏等待开发,环境污染也来越严重„„

建议: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的内容,没有进行铺垫,致使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引导。就本节课来讲,实现目标需要课内与课外(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整合。

第二,教学脱离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饥荒、宝藏、美丽的天空”究竟是什么? 建议:老师应该针对语言文字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来思考,进而认识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老师的意识中,三维的目标没能整合起来。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是被“以学生读书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任务指向的”主题学习活动贯穿起来的。但本课的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想象训练与内容情感的理解体会相互脱节,老师把他们当成了若干个的目标想分别完成,课堂虽然放得很开,学生们所得却很有限了。

18、“写校园”,是作文教学中经常要安排的内容。一位老师在安排这次习作的时候,做了这样的设计:跟联谊学校联系,在两个学校的相同年级开展了一次互相向对方学生介绍本学校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去观察学校的景物建筑、了解学校的文化特色等。学生观察搜集了相关资料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看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中,哪些内容可能是对方学校所没有的,或者是对方学校可能也有,但是我们学校却很有特色,跟他们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愿意向对方介绍的内容写下来,指导学生将这些内容介绍得很具体很详细。写完之后,誊写清楚,两个班级分别将习作寄给对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阅读、欣赏、评点对方班级学生的习作,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将评点过、写出了阅读感受的习作寄还对方。

问题:请你结合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来谈一谈:这位老师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理念?

答案要点:第一,写作是为了交际服务的。联谊活动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表达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是

3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第二,学生投入了精力去观察,习作的时候便有的可写了;为了相对方介绍而对材料进行筛选,确定重点,锻炼了选择材料的能力,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老师的指导,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了写作的全部过程,在过程中学到了习作的一些本领。

19、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看图编故事。图画大意是小山羊和长颈鹿辩论“长得高好、长得矮好”的问题。教学参考书提到:只要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到小山羊、长颈鹿各有优缺点即可,不要给学生限制思路。

如果这是一个过去没人写过故事的题材,学生各抒己见、写出个性化的见解,也并不很难。但是,偏偏传统语言故事中有一个骆驼和羊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如果学生对图一看得不很清楚,很可能会成为“骆驼和羊” 的翻版,即使学生没受到局限,看明白了下面第二幅图的意思(从一座高墙或者一个大屏幕的上下分别看事物),也非常容易导致习作的雷同。

问题:在这次的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避免雷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各抒己见、写出个性化的简介?

答案要点:

1、在学生基本读懂画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分别每两人结成一组,每个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任意更换教材下面第二幅图的内容,把它变成任何其他的、可以跟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场景,使得故事的情节大意发生变化。因为场景允许变化,同时孩子们自身的经历不同,则有可能出现新的思考和情节,避免雷同现象。

2、在这幅图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补充画面以外的东西,比如说其他动物的参与、延伸的情节等。这样,使得故事情节和思路出现各自不同。

强调:所谓雷同,未必是学生对图画反映出来一般规律的认识的不一样。

20、王崧舟始终强调,语文老师要干语文的事情。王老师在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修改诗句的顺序:

将诗句顺序修改为“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让学生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请你来分析一下,王崧舟老师安排这样的环节,是在引导学生做语文的哪些事情?

答案要点: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通过比较,孩子们会发现:句序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比较之后,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次停顿,都能满足他对于韵脚这个位置上声音的期待,这就是常说的“合辙押韵”。

21、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拓展训练题目:

第一位: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

第二位:课文中说: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那么,请你来填空:松鼠的尾巴——()猴子的尾巴——();狐狸的尾巴——()兔子的尾巴——()

问题:两位老师,哪个设计更体现了语文联系的特点?为什么?

答案要点:顺着“科学知识”这一维度设计拓展,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这自然不是不可以。但是第二位老师的设计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用词是很准确的,每一个词语对应的是一种尾巴姿态的。后面的练习,一方面是在引导学生建立用词要准确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进行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拓展性练习。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类似这样一种“语文”的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2、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触摸春天》。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第一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第二段:“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第一段写的是蝴蝶被盲女孩安静抓住了;第二段写蝴蝶被盲女孩安静放了。

问题:(1)两段话中都写了蝴蝶的动作,第一段写“扑腾”,第二段写“扑闪”,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情形?换一换是否可以?为什么?

(2)两个和段落分别写了盲女孩安静的神态。第一段写“充满了惊讶”,第二段写“仰起头张望”。两个词写出了安静心情怎样的变

4

化?

答案要点:

(1)同样是写蝴蝶的动作,前面是“扑腾”,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面是“扑闪”,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扑腾”和“扑闪”这两个词语显然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扑腾”意味着求生的渴望,意味着挣扎,“扑闪”意味着获得自由的舒展,动作是差不多,但味道大不一样。

(2)当蝴蝶在“扑腾”时,安静惊讶。惊讶的背后,恰恰是安静敏感而又细腻的精神世界,从惊讶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蝴蝶求生欲望的吃惊,、,同时又有一点不安。蝴蝶扑闪的时候,安静“张望”。她是个盲童,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里她居然张望,这与其说是动作,毋宁说是一种有着象征意味的表情。这里的张望背后,可能是安静细腻的呵护小蝴蝶生命的一种释怀,一种欣喜,一种对蝴蝶、对春天生命的美好期待。

23、老案例的启示

“记者兼播音员”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农忙假很多的。那时,我们的暑假只放三天,而一年的农忙假可以达到60天。夏季,叫麦假,放假帮生产队收麦子——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捡麦穗儿。秋季,叫大秋假,帮生产队拾棉花、剥玉米(大一点的同学还要干更重的农活)。

在农忙假的时候,我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我是“记者兼播音员”。

每天,同学们到地里或生产队的场院里劳动,我和几个同学要从东头到西头,满村地跑——采访同学们在劳动中发生的好人好事。亲自到地里看一看,听老师讲一讲、同学说一说,或者把老师和同学们写好的稿子收上来。然后,回来,在大队部编写关于某个同学怎么怎么样的好人好事,最后加上一句“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

开始写的时候,真的也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于是就开始看《唐山劳动报》(那时候,因为批林批孔的缘故,我们学会了抄报纸。写表扬稿虽然不能抄报纸,但是总能从人物通讯之类的文章中得到启示,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也能模仿的。就这样,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对“如何写”表扬稿熟悉了。只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就能够编出一篇稿子来。对别的同学写来的稿子,我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修改了。 早晨、中午、晚上,同学们都从地里回来或在家中休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就在大队部,通过高音喇叭做广播。别看不到地里干农活,这活也挺累的。我到现在嗓子不好,很有可能是当初不会用嗓子可嗓门儿喊给累坏了。

大队书记、治保主任老是表扬我,说我是个“人才”;在家中,姥姥总是高兴地合不拢嘴。只要我在姥姥身边,她总要夸我。那时也懂一些事情了,心里好高兴。因此,总是更加努力地把事情干好。这可能是我到现在也热爱写作的最早的动力。

问题:这是一个老师回忆自己童年的故事。这个老故事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答案要点: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需要用写作来交流的真实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学生就会主动的搜集资料、学习写作;写完了,要发挥其真实的交流作用;写作之后,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24、这是一位老师针对《蝴蝶的家》第二段教学设计的片段。

„„

是啊,作者开始为蝴蝶担忧了。在写作者为蝴蝶担忧的时候,作者写了蝴蝶的形体。你们读读这几句话,简单的概括他的形体特点。 是啊,蝴蝶是轻盈的、素洁的、柔弱的,作者在这几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感情——喜爱它,为他遇到了这样的环境而担忧。这担忧,在写形体的时候哪些地方写出来了?(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那样素洁一点谁都不能玷污上的、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的喜爱、担忧。

对,这是作者担忧的理由啊。

作者在这里说“怎么禁得起”,换个说法怎么说呢?(禁受不起)

但是,作者在这里用了反问的说法,你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两种说法在表达担忧这种情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点?(反问,是的这种担忧的语气更加强烈了。)

好,在读这句话,将作者这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担忧读出来。作者最后说,我简直没办法再想下去,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用了一个词语“那样”。如果将“那样”换成“非常”“十分”可以不?

(如果学生认为可以,老师继续引导)

但是作者却写了“那样”,这样写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那样,是哪样啊?前面有没有具体说明?(找到前面的文字,体会:这个“那样”有总结的意味。)

还有呢,你们想象着自己是作者,正看着暴风雨中的蝴蝶,再读下面两句话:

“心里是那样着急”、“心里非常着急”,看看读读的时候,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不同点?

(那样,好像还在看着蝴蝶呢,是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着急的神情;而非常,则没有这种意思。)

„„

5

问题:这位老师在两个句子的教学中,语言形式的学习与内容和情感的体会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要点:

先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反问句式”、“那样”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通过“换个说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语言形式在文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学习了用词用句,同时更加深入的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6


相关文章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章
  •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 章 时间:2012-05-11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第一章 概述 一.考试性质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制定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省教育考试院 ...查看


  • 五年级语文试题库[6]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WORD版 http://www.docin.com/p-534894762.html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期末试题(试卷) http://www.docin.com/p-534894689.html 苏教版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概述
  • 面试概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是考官通过与考生直接交谈或置考生于某种特定情境中观察,从而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气质和性格等基本素质进行测评的考试活动.自加入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行列之后,在面试上主要是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法,面试 ...查看


  • 2014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重点题库
  • 2014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重点题库 一.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 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 ...查看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通过最新广西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2016年1月13-19日,笔试时间:3月12日.笔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幼/中/小学). ...查看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 全国站 首页 小升初 杯赛竞赛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教学资源 小学试题 趣味乐园 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 小学英语 小学作文 家庭教育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展开 全国站 小升初 资讯 政策 择校 备考 经验 面试 简 ...查看


  • 2014年下半年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公告
  • 2014年下半年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公告 2014下半年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公告暂未公布,考试可参考了解详情,下面是2014年上海市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报名事项公告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以下简称"面试")是教师资格 ...查看


  • 民航服务英语专业技能标准及考核办法-李淑香
  • <民航服务英语>专业技能标准及考核办法 <民航服务英语>是航空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民航服务英语>课程是以掌握航空客舱服务及地面服务的重点句型和航空专业词汇为中心,以旅客从办理登机手续到飞机落地提取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