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更具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历史。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4、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教与学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待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西方教育心理学之父。

1897年《普通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斯金纳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美国认知主义,人本主义马思路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邀请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

动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10、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建国后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

1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心理发展含义及特征: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和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2、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半成熟半幼稚。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3、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想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做支柱。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长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4、青年初期14、15---17、18岁 三种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

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活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6、关于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7、瑞士心理学家(著名学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具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9、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0、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也称《发展危机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

卑感(6-11岁)4)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1、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2、家教教养模式。将父母的教养形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1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得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1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17、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18、智力的个体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型分布)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

19、研究表明30-40岁人的最佳年龄段峰值是37岁

20、卢布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的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2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2、荣格的理论,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吧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

23、在我国保护型家庭教养多

24、非文字智力测验且国际广泛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5、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26、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的转折点

27、中学生思维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

28、个体智力水平是先天和后天的教育结果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2、《学习的条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加涅 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吧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来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将往经验。

6、连接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过程。(1)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2)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7、认知学习理论(狭义的学习),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镜,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8、认知学习理论代表有苛勒、布鲁纳、奥苏泊尔、下面简单介绍

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现说。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吧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吧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

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愿意的学习。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显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9、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4、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机器状态。

5、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6、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他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实在生理需要满足后产生的;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给学生以爱;学生具有好胜心教师使学生有成功和赞美的

机会体现;培养自我实现得人在学习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7、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8、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非可控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要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9、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值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10、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11、所谓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能及的学习情境。

1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任务最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耶克斯-多的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

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3.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分的。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意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支持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垂直迁移表象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划分的。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值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到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心情景。

4、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潜意识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只有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才能产生迁移。

经验类化理论贾德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用于前后两种学习。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6、现代的迁移理论:美国奥苏泊尔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变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地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定势是正迁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8、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骗牌的标准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机组织。

2、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划分的。感性知识可分为:

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划分的。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住呀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识策略两个亚类.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好、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是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划分的。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符合含义,即学习若干概念的关系。可见,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2)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是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的。

下学位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组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1.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知识直观的类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及通用过直接感知知识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言语直观式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差异律值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4.如何进行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性,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知识的保持: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 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三个子系统

6.遗忘的理论解释:干扰说,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

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达到对心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快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操作技能形成的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4.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森,他、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森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第八章 学习的策略

未整理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5、联系实际谈一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6、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的习惯

7、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9、如何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有动荡象成熟过渡。

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从众和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

3、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2、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再次,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里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单纯、广场、社交)、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P179

6、心理辅导: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沃尔朴)、肯定性训练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作用

答: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答: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1)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2)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

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3)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将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水平。5)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6)评价:指将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3、如何科学表述教学目标?

答: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必须是行为目标。1)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式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②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标准。2)心理与行为向结合的目标。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①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②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答:课堂管理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更具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历史。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4、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教与学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待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西方教育心理学之父。

1897年《普通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斯金纳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美国认知主义,人本主义马思路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邀请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

动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10、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建国后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

1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心理发展含义及特征: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和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2、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半成熟半幼稚。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3、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想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做支柱。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长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4、青年初期14、15---17、18岁 三种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

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活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6、关于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7、瑞士心理学家(著名学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具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9、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0、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也称《发展危机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

卑感(6-11岁)4)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1、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2、家教教养模式。将父母的教养形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1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得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1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17、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18、智力的个体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型分布)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

19、研究表明30-40岁人的最佳年龄段峰值是37岁

20、卢布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的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2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2、荣格的理论,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吧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

23、在我国保护型家庭教养多

24、非文字智力测验且国际广泛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5、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26、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的转折点

27、中学生思维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

28、个体智力水平是先天和后天的教育结果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2、《学习的条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加涅 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吧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来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将往经验。

6、连接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过程。(1)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2)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7、认知学习理论(狭义的学习),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镜,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8、认知学习理论代表有苛勒、布鲁纳、奥苏泊尔、下面简单介绍

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现说。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吧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吧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

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愿意的学习。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显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9、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4、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机器状态。

5、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6、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他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实在生理需要满足后产生的;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给学生以爱;学生具有好胜心教师使学生有成功和赞美的

机会体现;培养自我实现得人在学习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7、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8、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非可控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要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9、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值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10、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11、所谓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能及的学习情境。

1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任务最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耶克斯-多的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

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3.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分的。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意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支持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垂直迁移表象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划分的。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值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到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心情景。

4、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潜意识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只有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才能产生迁移。

经验类化理论贾德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用于前后两种学习。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6、现代的迁移理论:美国奥苏泊尔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变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地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定势是正迁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8、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骗牌的标准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机组织。

2、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划分的。感性知识可分为:

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划分的。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住呀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识策略两个亚类.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好、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是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划分的。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符合含义,即学习若干概念的关系。可见,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2)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是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的。

下学位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组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1.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知识直观的类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及通用过直接感知知识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言语直观式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差异律值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4.如何进行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性,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知识的保持: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 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三个子系统

6.遗忘的理论解释:干扰说,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

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达到对心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快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操作技能形成的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4.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森,他、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森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第八章 学习的策略

未整理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5、联系实际谈一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6、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的习惯

7、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9、如何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有动荡象成熟过渡。

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从众和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

3、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2、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再次,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里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单纯、广场、社交)、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P179

6、心理辅导: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沃尔朴)、肯定性训练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作用

答: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答: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1)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2)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

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3)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将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水平。5)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6)评价:指将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3、如何科学表述教学目标?

答: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必须是行为目标。1)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式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②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标准。2)心理与行为向结合的目标。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①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②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1、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答:课堂管理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相关文章

  • 教师资格证备考
  • 教师资格证笔试复习 一.基础阶段:1.结合讲义,加深对知识:2.背诵思维导图:3.做分章节练习 任何类型的考试基础最重要,地基打好了才能又快又稳地建起一座高楼.教师资格考试也是如此,基础牢固才能保证之后的复习事半功倍.那就要求大家必须不断地 ...查看


  • 湟中县中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 湟中县中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全县教学质量.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章 教学组织 第二条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含乡 ...查看


  • 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内容
  • 之前韶关家园已经和大家探讨过仓库管理员的岗位职责,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仓库管理员应该肩负一个怎样的责任,怎样才能做好这工作,岗位职责也告诉了你.那么你了解具体的仓管员的工作内容吗?韶关家园告诉你: 仓管员的工作内容: 1.做好材料进 ...查看


  • 电话回访专员面试技巧
  • 电话回访专员面试技巧有哪些?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每个企业要做到售后服务做得全面,回访是一个很重要的售后工作,那么这就需要电话回访专员这个岗位.如果你对这个岗位甘兴趣的话,当你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你需要掌握哪些面试技巧呢?韶关家园招聘网和大家 ...查看


  • 六郎乡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总结反思
  • 六郎乡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总结反思 2010--2011上学期 我校在 "抓管理促质量.以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学管理逐渐科学化,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从期末考试 ...查看


  • 2012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 2012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化学备课组的工作计划,本组教师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贯彻执行市教研室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要求指示,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职责,加强学科 ...查看


  • 银行客户经理岗位说明书
  • 银行客户经理岗位说明书是怎样的?如果你是银行人事部的HR,如果规范银行客户经理岗位说明书,才能招聘到适合这岗位的人才.韶关家园招聘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HR,一份好岗位说明书对于招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下面韶关家园招聘网和大家说说银行客户经理 ...查看


  • 湖南教师招聘:夸美纽斯教育观点总结
  • 湖南教师招聘:夸美纽斯教育观点总结 通过最新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湖南教招将于3月报名,4月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湖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湖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 ...查看


  • 局党政办公室2006年工作要点
  • 局党政办公室2006年工作要点.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本文由cdled007贡献 doc文档可 ...查看


  •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学生的心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