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第3 4卷 第 7期 

湖北文理学 院学报 

2 0 1 3年第 7期 

新诠释了《 三 国演义》 , 光大了三 国文化 , 必将在三国文化传播史上占有引人 注 目的一席之地 。   在《 “ 三国文化” 概念初探》 一文末尾 , 我强调指 出: “ 三国文化决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 , 直到今天 , 它 

仍 然富 有活 力 , 仍 然影 响着 我们 的现实生 活 , 流淌 于我 们 的血脉 之 中 。… …作 为 中华 民族文 化 的有 机组 成  部分 , 它将伴 随我们 走 向未来 , 再创 辉煌 …… ” 对《 全 图三 国》, 我也抱 有 这样 真诚 的期 望 。  

参考 文献 :  

[ 1 ]   沈伯俊. “ 三国文化” 概念初探 [ J ] . 中华文化论坛 , 1 9 9 4 ( 3 ) : 9 8— 1 0 1  

[ 2 ] 鲁 迅. 中国小说史略 [ M] . 北京: 东方 出版社 , 2 0 0 3 : 8 8 .  

( 责任 编辑 : 陈道斌 )  

罗贯 中与《 三国演义》  

沈 伯 俊 

历 史上 的三 国时期 , 是一个 天 翻地 覆 、 风 云 变幻 的时代 , 也 是一 个英 雄 辈 出 、 群 星闪耀 的 时代 。它  不仅是 西晋 以来 人们 特别 关 注 的一 段 历史 , 而且 是文 学艺 术 , 特 别 是通俗 文艺反 复取 材 的重要 对象 。   在 史 传文学 与通 俗 文艺 这两 大系 统长期 互 相影 响 、 互 相渗 透 的基 础上 , 元末 明初 的伟 大 作家 罗贯 

中, 以陈寿《 三 国志》 ( 包括裴松之注) 及《 后汉 书》 部分纪传 为取材基础 , 参照《 资治通鉴》 的叙事框 

架, 对通俗 文艺 作 品加 以吸 收改造 , 并 充分 发挥 自己 的艺 术 天才 , 写 成 中 国小 说 史 上第 一 部 真 正 的长 

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 , 成为三 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   罗贯中, 名本 , 一说名贯 , 字贯 中, 别 号 湖 海 散 人 。籍 贯 有 东 原 ( 今 山东东平 ) 、 太原 ( 今 山 西 太  原) 、 钱塘( 今 浙江 杭 州 ) 诸说 。以世 俗 的 眼光 来 看 , 他 只 是一 个 并 不 得 志 的下 层 文 人 ; 而从 中 国文 学  史 的视角观之 , 他却是一个雄视千古 的伟大作家 。尽管我们对他的生平业绩 已经难以弄清 , 但他的煌  煌作品, 尤其是《 三国演义》 , 却使他超越 了同时代 的几乎所有名公 巨卿 、 文人雅士, 永远辉耀 于中国  

文学 史和 文化 史 。  

应该看到, 绝大多数 民众 , 包括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 , 并未通读过史书《 三国志》 , 甚至根本不 曾   读过 ; 他们对于三国史事、 三 国人物的了解 , 主要来 自小说《 三 国演义》 及其诸 多衍生作品( 三 国题材  的戏曲、 曲艺 、 传说等)

。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 , 如果没有罗贯 中和他的《 三 国演义》 ,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不 可能 被亿 万 民众 熟 悉到今 天 这样 的程 度 , 也 不 可能 对 中 国人 民的精 神 生 活 和 民族 性 格产 生 如 此 巨 

大而深 远 的影 响 。  

对于 罗贯 中 的相貌 特征 , 迄今 未见 任何 记载 。然 而 , 人 们读 其 书而 思 其人 , 总会 想 象 这 位 胸 罗锦  绣、 笔 下风 云 的大作 家 的音容 笑貌 。值 得庆 幸 的是 , 著名 画家 武 漫宜 教 授 , 充 分 发 挥其 擅 长 人 物 画 的  优势 , 以工笔 重彩 的方 式 , 精 心绘 制 了罗贯 中像 。画面 中 的罗贯 中 , 头戴青 巾 , 秀眉 朗 目, 仪容 潇 洒 , 气  度 不凡 。他 手执 书卷 , 抚膝 端 坐 , 头部 微 侧 , 凝 神静 思 , 似在 回望 那 铁 马 金戈 的动荡 岁月 , 又 似 在 构 想  三 国群雄 的精彩 故事 。这 幅罗 贯 中像 , 庄 重 中透 出 自信 , 令 人 油 然 而 生 亲 近之 感 , 实 为 中 国 画人 物 画 

难得的佳作 。细加观赏 , 人们不禁会脱 口而出 : 呵, 这就是我们心 目中的罗贯 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武漫宜教授的罗贯 中像 , 乃为呼应叶毓中教授 的重彩国画巨制《 全图三国》   而作 , 在《 全 图三国》 构成 的艺术长廊 中, 罗贯 中像理所 当然地成为开卷之作。夫唱妇随 , 琴瑟合鸣 ,  

堪称 当代 艺术 , 特别 是 三 国题 材绘 画史 上 的一段 佳 话 。   精美 的画像 , 让我 们走 近罗 贯 中 , 面 对这 位杰 出 的先贤 , 谨献 上一 瓣 心香 , 带着 深深 的敬 意 和久 久 

的缅怀 … … 

2 0 1 3年 3月于锦 里诚 恒斋 

8  

第3 4卷 第 7期 

湖北文理学 院学报 

2 0 1 3年第 7期 

新诠释了《 三 国演义》 , 光大了三 国文化 , 必将在三国文化传播史上占有引人 注 目的一席之地 。   在《 “ 三国文化” 概念初探》 一文末尾 , 我强调指 出: “ 三国文化决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 , 直到今天 , 它 

仍 然富 有活 力 , 仍 然影 响着 我们 的现实生 活 , 流淌 于我 们 的血脉 之 中 。… …作 为 中华 民族文 化 的有 机组 成  部分 , 它将伴 随我们 走 向未来 , 再创 辉煌 …… ” 对《 全 图三 国》, 我也抱 有 这样 真诚 的期 望 。  

参考 文献 :  

[ 1 ]   沈伯俊. “ 三国文化” 概念初探 [ J ] . 中华文化论坛 , 1 9 9 4 ( 3 ) : 9 8— 1 0 1  

[ 2 ] 鲁 迅. 中国小说史略 [ M] . 北京: 东方 出版社 , 2 0 0 3 : 8 8 .  

( 责任 编辑 : 陈道斌 )  

罗贯 中与《 三国演义》  

沈 伯 俊 

历 史上 的三 国时期 , 是一个 天 翻地 覆 、 风 云 变幻 的时代 , 也 是一 个英 雄 辈 出 、 群 星闪耀 的 时代 。它  不仅是 西晋 以来 人们 特别 关 注 的一 段 历史 , 而且 是文 学艺 术 , 特 别 是通俗 文艺反 复取 材 的重要 对象 。   在 史 传文学 与通 俗 文艺 这两 大系 统长期 互 相影 响 、 互 相渗 透 的基 础上 , 元末 明初 的伟 大 作家 罗贯 

中, 以陈寿《 三 国志》 ( 包括裴松之注) 及《 后汉 书》 部分纪传 为取材基础 , 参照《 资治通鉴》 的叙事框 

架, 对通俗 文艺 作 品加 以吸 收改造 , 并 充分 发挥 自己 的艺 术 天才 , 写 成 中 国小 说 史 上第 一 部 真 正 的长 

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 , 成为三 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   罗贯中, 名本 , 一说名贯 , 字贯 中, 别 号 湖 海 散 人 。籍 贯 有 东 原 ( 今 山东东平 ) 、 太原 ( 今 山 西 太  原) 、 钱塘( 今 浙江 杭 州 ) 诸说 。以世 俗 的 眼光 来 看 , 他 只 是一 个 并 不 得 志 的下 层 文 人 ; 而从 中 国文 学  史 的视角观之 , 他却是一个雄视千古 的伟大作家 。尽管我们对他的生平业绩 已经难以弄清 , 但他的煌  煌作品, 尤其是《 三国演义》 , 却使他超越 了同时代 的几乎所有名公 巨卿 、 文人雅士, 永远辉耀 于中国  

文学 史和 文化 史 。  

应该看到, 绝大多数 民众 , 包括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 , 并未通读过史书《 三国志》 , 甚至根本不 曾   读过 ; 他们对于三国史事、 三 国人物的了解 , 主要来 自小说《 三 国演义》 及其诸 多衍生作品( 三 国题材  的戏曲、 曲艺 、 传说等)

。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 , 如果没有罗贯 中和他的《 三 国演义》 ,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不 可能 被亿 万 民众 熟 悉到今 天 这样 的程 度 , 也 不 可能 对 中 国人 民的精 神 生 活 和 民族 性 格产 生 如 此 巨 

大而深 远 的影 响 。  

对于 罗贯 中 的相貌 特征 , 迄今 未见 任何 记载 。然 而 , 人 们读 其 书而 思 其人 , 总会 想 象 这 位 胸 罗锦  绣、 笔 下风 云 的大作 家 的音容 笑貌 。值 得庆 幸 的是 , 著名 画家 武 漫宜 教 授 , 充 分 发 挥其 擅 长 人 物 画 的  优势 , 以工笔 重彩 的方 式 , 精 心绘 制 了罗贯 中像 。画面 中 的罗贯 中 , 头戴青 巾 , 秀眉 朗 目, 仪容 潇 洒 , 气  度 不凡 。他 手执 书卷 , 抚膝 端 坐 , 头部 微 侧 , 凝 神静 思 , 似在 回望 那 铁 马 金戈 的动荡 岁月 , 又 似 在 构 想  三 国群雄 的精彩 故事 。这 幅罗 贯 中像 , 庄 重 中透 出 自信 , 令 人 油 然 而 生 亲 近之 感 , 实 为 中 国 画人 物 画 

难得的佳作 。细加观赏 , 人们不禁会脱 口而出 : 呵, 这就是我们心 目中的罗贯 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武漫宜教授的罗贯 中像 , 乃为呼应叶毓中教授 的重彩国画巨制《 全图三国》   而作 , 在《 全 图三国》 构成 的艺术长廊 中, 罗贯 中像理所 当然地成为开卷之作。夫唱妇随 , 琴瑟合鸣 ,  

堪称 当代 艺术 , 特别 是 三 国题 材绘 画史 上 的一段 佳 话 。   精美 的画像 , 让我 们走 近罗 贯 中 , 面 对这 位杰 出 的先贤 , 谨献 上一 瓣 心香 , 带着 深深 的敬 意 和久 久 

的缅怀 … … 

2 0 1 3年 3月于锦 里诚 恒斋 

8  


相关文章

  • 周瑜后人是"学霸" 罗贯中因嫉妒他而恶搞周瑜|周瑜|罗贯中
  • 周瑜后人是"学霸" 罗贯中因嫉妒他而恶搞周瑜 核心提示:这一宗谱不仅证明了周柏泉所在的南京周氏确系周瑜嫡系后裔,而且还道破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丑化周瑜的原因,"罗贯中妒忌周瑜后人,才恶搞他的.&qu ...查看


  • 罗贯中为何要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 罗贯中为何要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所写的"过五关斩六将",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它说的是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黄河以北) ...查看


  • 浅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 浅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河南中学 果志京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在漫漫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绚丽气势恢弘,读来使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它里面的许多情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小说里面的人物更是"贤 ...查看


  •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 第11卷第5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9月 V01.1I No.5 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兀Y Sep.2009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高卫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 别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 ...查看


  • 论_三国演义_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_张真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第27卷第5期Vol.27No.5 2011年9月 Sep.2011 □古代文学 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 张 (1.新疆师范大学文学 ...查看


  • 忠贞智慧 论诸葛亮形象
  • 忠贞智慧,万古流芳 --论诸葛亮形象 沈伯俊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 ...查看


  • 鲁莽英雄李逵与张飞的异同
  • 鲁莽英雄李逵与张飞的异同 摘要 中国小说在明代这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著作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古代英雄形象,其中张飞和李逵这两个人物形象由于粗鲁和极富战斗力的性格活 ...查看


  • 高考必考名著专栏|[三国演义]重要人物及情节
  • 北京高考指南... 07-20 11:05 大 2016年语文学科在总体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在考试内容等方面略有调整.增加对阅读经典的要求. 具体调整:"附录"在保持原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