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经典诵读

C107经典诵读

男(甲):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甲):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甲乙):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甲乙):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男(乙):诵读中华经典,可以擦亮我们的眼睛,点燃我们的智慧。

女(乙):诵读中华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启迪我们的人生。

男(甲):如今我们正在与经典为伴!与诗歌共舞!

女(甲):如今我们正在经典文化的陶冶中快乐着,成长着。 合:亲爱的同学们,107班主持的经典诵读如约来到了你的身边。我是

我是 我是 我是 很高兴由我们来陪伴大家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诵读之旅!

女(甲):李步言,你知道人间最难舍的情是什么情吗? 男(甲):那当然是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因此,“思乡怀

人”成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

女(甲):李步言,你懂得真多,那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游子思乡的诗歌吗?

男(甲):当然记得,如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乡的佳句。

女(甲):是啊!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已深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铸入了华夏传统文化中。

男(乙):久居在外的游子即将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看第一首诗。(请老师打开第一张幻灯片)

女(乙):让我带大家一起学习,先听我为大家朗读一遍。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接下来,我读一句,大家跟我读一句。

男(甲):大家读得可认真了,我从同学们响亮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大家对这首诗的喜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诗的作者 宋之问, 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宋之问曾攀附张易之,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他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今广州罗定县),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此诗是神龙二年(706年)宋之问冒险从贬所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女(甲):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以后,那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开始。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男(乙):文静,我考考你,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女(乙):我还真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全诗表达的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男(甲):你说得真不错。(请老师打开第二张幻灯片)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写的是诗人贬居蛮荒,非常悲苦。“岭外音书绝”一个“绝”字不但从空间上表明诗人被贬的地方很远,而且偏僻荒凉,不通音讯。“经冬复历春”,一个“复”,不但表现出了时间之长,而且暗示出诗人内心那种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作者将空间的隔绝、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作者久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女(甲):第三、四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诗人即将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按照常理,此时的诗人,应该是急切的想知道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男(乙):其实这是符合作者的经历与感情的。作者贬居岭

南,音书俱绝,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而此时自己是“逃”回家,害怕暴露,也害怕自己的担心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读者通过“情更怯”与“不敢问”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压抑,而且这种痛苦压抑不亚于“岭外音书断”时的痛苦。

女(乙):有人把这首诗谱写成了歌曲,大家想不想听?(想)请欣赏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现在请大家跟着旋律试着唱一遍。

男(甲):“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同是写思乡之情的诗,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老师打开第三张幻灯片)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女(甲):请大家跟我来朗读,我读一句,大家跟我读一句,准备好了吗?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男(乙):大家读得真认真,我来为大家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女(乙):安史之乱中,杜甫避难于蜀中。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备尝艰苦的一家人暂时安定下来。在杜甫的一生中,浣花溪畔草堂里的生活是一段愉快的时光。

但是,即使是在这难得的安宁中,诗人也无时不关心着尚未平息的中原战火,待着早日返回故乡。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让我们再齐读一遍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男(甲):在这首小诗中,杜甫是怎样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呢?(请老师打开第三张幻灯片)

前两句写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发显出其翎毛的白;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作者将江、山、花、鸟四种景物,分别涂上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象清新,色彩绚丽,令人赏心悦目。

女(甲):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锋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个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男(乙):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女(乙):听了你的赏析,我知道了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以乐景写哀情,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一起朗诵了,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来读这首诗吧!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男(甲):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准备,看谁能最先背出来。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女(甲):我们试着一起来背一背吧!

男(甲):大家背得真棒! 今天,畅游在诗文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女(甲):今天,站立在诗文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男(乙):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

女(乙):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

合: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合:今天的经典诵读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认真聆听,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C107经典诵读

男(甲):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甲):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甲乙):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甲乙):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男(乙):诵读中华经典,可以擦亮我们的眼睛,点燃我们的智慧。

女(乙):诵读中华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启迪我们的人生。

男(甲):如今我们正在与经典为伴!与诗歌共舞!

女(甲):如今我们正在经典文化的陶冶中快乐着,成长着。 合:亲爱的同学们,107班主持的经典诵读如约来到了你的身边。我是

我是 我是 我是 很高兴由我们来陪伴大家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诵读之旅!

女(甲):李步言,你知道人间最难舍的情是什么情吗? 男(甲):那当然是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因此,“思乡怀

人”成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

女(甲):李步言,你懂得真多,那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游子思乡的诗歌吗?

男(甲):当然记得,如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乡的佳句。

女(甲):是啊!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已深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铸入了华夏传统文化中。

男(乙):久居在外的游子即将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看第一首诗。(请老师打开第一张幻灯片)

女(乙):让我带大家一起学习,先听我为大家朗读一遍。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接下来,我读一句,大家跟我读一句。

男(甲):大家读得可认真了,我从同学们响亮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大家对这首诗的喜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诗的作者 宋之问, 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宋之问曾攀附张易之,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他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今广州罗定县),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此诗是神龙二年(706年)宋之问冒险从贬所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女(甲):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以后,那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开始。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男(乙):文静,我考考你,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女(乙):我还真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全诗表达的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男(甲):你说得真不错。(请老师打开第二张幻灯片)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写的是诗人贬居蛮荒,非常悲苦。“岭外音书绝”一个“绝”字不但从空间上表明诗人被贬的地方很远,而且偏僻荒凉,不通音讯。“经冬复历春”,一个“复”,不但表现出了时间之长,而且暗示出诗人内心那种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作者将空间的隔绝、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作者久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女(甲):第三、四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诗人即将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按照常理,此时的诗人,应该是急切的想知道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男(乙):其实这是符合作者的经历与感情的。作者贬居岭

南,音书俱绝,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而此时自己是“逃”回家,害怕暴露,也害怕自己的担心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读者通过“情更怯”与“不敢问”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压抑,而且这种痛苦压抑不亚于“岭外音书断”时的痛苦。

女(乙):有人把这首诗谱写成了歌曲,大家想不想听?(想)请欣赏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现在请大家跟着旋律试着唱一遍。

男(甲):“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同是写思乡之情的诗,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老师打开第三张幻灯片)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女(甲):请大家跟我来朗读,我读一句,大家跟我读一句,准备好了吗?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男(乙):大家读得真认真,我来为大家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女(乙):安史之乱中,杜甫避难于蜀中。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备尝艰苦的一家人暂时安定下来。在杜甫的一生中,浣花溪畔草堂里的生活是一段愉快的时光。

但是,即使是在这难得的安宁中,诗人也无时不关心着尚未平息的中原战火,待着早日返回故乡。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让我们再齐读一遍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男(甲):在这首小诗中,杜甫是怎样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呢?(请老师打开第三张幻灯片)

前两句写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发显出其翎毛的白;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作者将江、山、花、鸟四种景物,分别涂上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象清新,色彩绚丽,令人赏心悦目。

女(甲):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锋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个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男(乙):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女(乙):听了你的赏析,我知道了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以乐景写哀情,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一起朗诵了,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来读这首诗吧!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男(甲):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准备,看谁能最先背出来。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女(甲):我们试着一起来背一背吧!

男(甲):大家背得真棒! 今天,畅游在诗文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女(甲):今天,站立在诗文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男(乙):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

女(乙):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

合: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合:今天的经典诵读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认真聆听,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相关文章

  • 少年宫标语
  • 少年宫各室标语预算 室名标语尺寸 横标语:4.3*0.5(黑板上方) 网络室竖标语:1.2*0.4(立柱上) 竖标语:1.2*0.4(立柱上)横标语:4.3*0.5(黑板上方)竖标语:1.2*0.4(立柱上) 科普室竖标语:1.2*0.4( ...查看


  •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答案
  •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答案 1)A 2)B 3)A 4)B 5)A 6)B 7)A 8)C 9)C 10)B 11)B 12)B 13)A 14)B 15)C 16)B 17)A 18)B 19)A 20)A 21)C 22)A 23)A 2 ...查看


  • 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视频: 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 您还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请点击这里安装 02:17 易经六十卦 易经全文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 ... Q545384969 2,2240 137:22 幼学琼林全文朗读 视野分享 2280 163:43 论语 ...查看


  •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比赛初选题库(一)
  • 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李"指李白,"杜"指谁?(杜甫) 2.李商隐的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下一句是什么?(画楼西畔桂堂东) 3."民为贵, ...查看


  • 科技文化节方案
  • * * 大学第**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中华经典诵读"暨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实施方案 活动介绍 活动意义:"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诗文内容丰富,韵味深远,语言精辟, ...查看


  • 经典诵读200篇(篇目)
  • 1 关雎(关关雎鸠)★ 2 蒹葭(蒹葭苍苍)★ 3 相鼠(相鼠有皮) 4 无衣(岂曰无衣) 5 子衿(青青子衿) 6 式微 (式微式微) 7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8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9 <古诗十九首>(其一)( ...查看


  • 小学高年级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 小学高年级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1<小兵张嘎 > 29<三寄小读者 > 2<草房子 > 30<第三军团 > 3<巫师的沉船 > 31<糊涂大头鬼 > 4<漂亮老师和坏 ...查看


  • 六一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总结
  • 六一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 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 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 ...查看


  • 经典诵读内容
  • 经典诵读内容全部_百度文库 Word文档 - 23页 - 83.50KB 不必开口说话, 人人都相信他. 诗云: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 22 各级经典诵读内容 唐庄乡第一中心小学 政教处 2012 2012 年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