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1

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口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

李长虹

摘要:萧红步入文坛后,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其文学主题、文学创作实践及至文学现、创作个性的形成.无一不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博大的文化精髓滋润着萧红的小说创作.萧红不仅接受了鲁迅的小说学观点.而且又有所创新。萧红笔下的国民性更坦然于个人忧患与生命的感悟的呈现。充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情感。

关键词:鲁迅精神;萧红小说;创新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不仅自己拥有丰硕的成果.而且他以宽阔的胸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鲁迅用心血所培育的众多的青年作家当中。萧红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不是在深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她的身上找不到浓厚中外文学的熏陶和滋润。在现代女作家当中。萧红是不幸的,她没有大多数现代女作家优越的家学渊源和诗书氛围。孤苦寂寞的童年。漂泊流浪的生活.使她年轻的身心俱受严重摧残。这些不幸的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素材。可萧红又是幸运的。她出生在小康之家,又有着良好的文化教育,她的创作萌生于东北新文艺运动的沃土哈尔滨.又在文学大师鲁迅的引领下登上文坛,成为鲁迅弟子。鲁迅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萧红的人生旅程.鲁迅的精神影响着萧红的一生。鲁迅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启发了萧红的创作.使她成长为一名有着深刻思想的优秀作家。萧红文学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恰恰连接了那个时代的两件大事:九--A.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时代面前。她没有迎合革命化的群体意识的潮流,而是坚持站在个人生活积蓄及迸发的立场上抒写自我情感的体验。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和姿态的直接传达。她以对时代边缘人生命存在的关爱。为中国小说增加了亮点。

1933年5月21日.萧红终于写完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之死》。小说写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以勤劳、善良的寡妇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种观照和反映生活角度的选择.一方面与她幼年时的一些见闻和萧军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文学潮流有关。刚刚从饥寒交迫中挣扎过来的萧红,一走上文坛就直面东北大地惨淡的人生.独特的命运和遭遇使她最关注的就是中国下层人民最基本的温饱、生存、生死等问题。这种内心体验与民族灾难的特定交织。使萧红小说的问世已经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小黑狗>、(烦扰的一日>、、等这些初期的作品中萧红更侧重描绘了宏阔社会画面,刻画了农民、工人、

革命者、市民、乞丐等类型众多的人物形象。从题材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萧红对社会问题的热情关注,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这无疑找到了与鲁迅小说创作上有相同之处的契合点.成为萧红、萧军日后投奔鲁迅的机缘。

小说散文集《桥》所收文章记述的是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的一段生活.这类作品“多是记叙与生活搏斗的经历。以及流浪街头和饿得发慌的片断”。fIl萧红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是她的自主意识在选材上的初步反映。同时也与鲁迅“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的教导有关,在此之后.萧红的创作中没有再出现工人和革命者的形象,她创作的视野越来越深地向内心世界反顾.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咀嚼自己的悲欢。总之。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萧红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品格.在时代要求与自我意识中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创作的路。

在上海期间,萧红把鲁迅先生看作导师。特别是看作革命文学的旗手。对于萧红来说,鲁迅的影响更深一些。鲁迅除了是萧红所崇拜的文学导师之外.她还在鲁迅身上找到了多年寻求的梦想特质:容智和热诚,这是她理想父亲的典型形象。萧红自从离家出走以后。在社会上几年的漂泊生活.使她受尽了孤独之苦。遇到萧军后,曾经让她有过一段时间的美好生活。可时间一长,萧军的某些方面的表现又让她感到失望。好在她遇到了鲁迅。她仿佛在鲁迅和许广平的家庭中,找到了游子的港湾。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序言中指出:“叙事和写景,胜过人物的描写。”这短短的12个字.肯定了萧红创作在叙事和写景上长处的同时,又略为婉转地点出了萧红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不够生动。还须下苦功夫不可。鲁迅担心萧红不理解他所说的这12个字的真实含义。所以。当萧红向鲁迅索要笔迹时,鲁迅又特意在1935年11月16日的回信中作了一番解释:“那序文上。有一句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做序文.也要顾及销路,

所以只得说得弯曲一点。”呵见。鲁迅对萧红的培养是一片

苦心。

鲁迅很喜欢萧红的作品.每逢鲁迅和朋友们谈起青年作家的创作。鲁迅总是“认为在写作上看起来,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研是。奴隶丛书”之三自费。非法”印刷发行的。鲁迅对萧红的关心和培养。并不一味袒护,一方面肯定她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另一方面对她思想和创作上的弱点。也总是给以实事求是的批评、教育和帮助。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鲁迅的精神特征“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及文学观对她的影

响。萧红和鲁迅虽是两代人,还有着不同的身世和经历,但

是,他们却有着相同之处——不屈的性格、叛逆的灵魂。他

们对人民大众的疾苦都十分同情.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同样密切关注。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文学创作目的上的一致。决定了萧红能自觉地接受鲁迅的文学主张.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萧红非常喜欢鲁迅的散文和小说并理解鲁迅的心:

那时我们最爱读的是鲁迅的《野草》,对作品的许多妙句和篇章,我们都能背诵。

有时我们结合文章。讨论人生的意义.讨论怎样做一个举起投枪的战士,奇怪得很,我们十分神往,做人就要像鲁迅写的那样去做。141

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很低沉的。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起受罪……

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51

这说明萧红同鲁迅的“韧性的战斗”精神以及对“中国人从来也没有争得过人的地位”的感知是相通的。鲁迅在评价萧红的《生死场》时,一再赞扬萧红的作品沟通了“住在不同世界”的人们,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预言它将扰乱“奴隶的心”:161鲁迅也正是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萧红创作的思想和文学价值。鲁神的前途的灯火。”我们的作家应该“取下假面。真诚地、深

示非常及时地为萧红指明了创作方向.她开始从自己所熟人手.在她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丰富意己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品格,她像鲁迅一样。从文化角度来重的题材.当她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来反思她所熟性的农村生活时.一种难以排遣的忧郁悲愤之情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其创作重点从揭露封建主义和帝国民的剥削压迫上转移到批判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对神毒害上。萧红旅居日本时在给萧军的一封信中1938年夏季。在大后方的一!”例这表明萧与鲁迅的作品一样.萧红的作品也以注重风俗画的描响和启发下写成的。这部小说十分注意显示灵魂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农民身心痛苦的深切以及传统恶习的束缚.给人们精神上造成的沉重出现,我们自然会感到像有---l"fl、王大姑娘……。

同鲁迅作品中的阿O.祥林嫂……总有些相似之处。这些人物遭遇的不幸,特别是精神上的麻木,存在着共同的地方。但又各自带有两位作家笔下不同的地方特点和艺术特点。这正说明萧红学习鲁迅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接受了导师的思想,反复消化和思索,然后才去加工自己的素材,塑造自己的典型的。《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师承鲁迅的成功实践。由于经历、学识、思想等方面的距离,萧红对于“改造国民性”的探索远不如鲁迅那么深广.萧红作品也缺乏鲁迅那样强烈的冲击力量和深邃的思想力度.却多了一份忧郁与万事俱备的个人体悟。

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这是鲁迅先生一向的观点。萧红不仅接受了鲁迅的小说学观点,而且又有所创新。萧红笔下的国民性突破了鲁迅常用的阴沉黯淡的格词,更坦然于个人忧患与生命的感悟的呈现.充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情感.同时又由个人的忧患扩展到社会忧患的层面。

在表达方式上萧红崇尚充分自由.她对写小说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像小说,如《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等。"【101她的小说就是突破了这一传统的“一定的写法”.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

有机体”。fIl潇红不是一味地盲从或学步,她不为成规所拘。

在小说创作上突出地体现了她向传统挑战的创新精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她独立的创作原则。萧红根据自己的秉性、气质、个性和才能。创造了人物的群像性、情节的打破了传统小说严丝合缝的章法。这些特点固然使得萧红的小说“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却“比‘像’一部小"【m,更具有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还体现于萧红艺术风格的变化丰富,多姿多的笔致”.她以开放的胸襟把艺术才华的生命更新建立在探而宽裕的《手》、《牛车上》。又有疏散而开既有细致而婉约的《朦胧的期待》,又有粗豪泉水、蕴藉似深潭的《呼兰河传》、《家族以《山下》和《小城三月》。她不拘格套的、不断出新的小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她的创作思想战争中的民众.但更多的注她能超越自己所处时代的重民性的重视是她和鲁迅先生地方。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化,艺术技巧也更加圆熟。

33

迅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指导国民精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噜迅的指

悉的题材蕴的重大题材。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萧红开始试图建立自新审视她悉的原始深深地搅扰着她.震动着她。她开始认真地思索几千年中国主义对农人民的精就曾谈及“民族的病态”和“病态的灵魂”。用她认为要改革中国人生,就要医治人民的灵魂。次抗战文艺界的座谈会上,她发表了这样的见解:“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红创作思想的成熟和深化。

写为主要特色。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可以说是在鲁迅创作思想的影的深,表现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整个小说真实再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东北农村黑暗、贫困、愚昧的社会生同情。小说着力渲染了由于极端贫困封闭。由于封建势力、宗教迷信负担,描绘了众多被社会扭曲的灵魂。随着《呼兰河传》一个个人物的情感性、结构的音乐性这样一种独特的“萧红体”小说。从而说更为‘诱人’彩。鲁迅在评价萧红的《生死场》时就指出了萧红小说“越轨索精神上。勇于打破艺术的成规。在她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写出了严谨阔的《生死场》;而雄壮的《黄河》、《旷野的呼喊》;既有幽默讽刺的《马伯乐》。又有清澈如外人》、说风格在现代小说史上是无可替代的。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在创作上一方面继续着以前的追求。大量描写阶级压迫和民族解放意力.却集中在对国民精神的关注。她远离了抗日主潮。并形成了个性化的文学观。这是要原因。她的作品也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这些变化。都和鲁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国心灵相通的

口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夏环举

摘委:在《纽高粱家族》中.莫言采用了一种歇斯底里地醉酒式的叙事语调。不过这种叙事语调在余占鳌杀死与母亲相好的和尚时发生了变化。这种叙事手法的变换使得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层次更加丰富深邃。

关键词:叙事形式;叙事语调:变异

叙述形式对于叙述作品的意义来说.决不是一个外加的辅助的因素.叙述从来不会让内容单独承担作品意义的任务。从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趋势来看.从现代文学潮流的总趋势来看。叙事形式特征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形态意义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超过从内容中可能发掘的意义。

选择了一种醉酒式的叙事语调.从而使整个文本氰氲在一种醉酒般的状态里。

莫言的这种醉酒式的叙事语调的选择.令整个文本充满醉意。从而使行文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因为醉中的人可以狂放。胆大妄为,冲破诸多禁忌;醉中的人可以说出正常状态下无法说出的心底最隐蔽的欲望与激情。所谓“酒后吐真言”。

叙述人“我”评论奶奶:“她就是造物主。她就是金口玉牙,她说蝈蝈出笼。蛔蝈就出笼。她说鹿背上长树鹿背上就长树。……奶奶。你孙子和你相比。显得象饿了三年的白虱子一样干瘪。”而且。小说的笔触一涉及到奶奶。就常出现这种高昂的调子。虽然读罢小说可以体会到奶奶是(红高粱家族》乃至莫言整个作品的整个人物系统中唯一的,理想化的真正英雄,不过以纯艺术的眼光来看,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未免过于直露和理想化了。但在醉酒的狂态中。这就成为一种正常的表述。并且在这样的语态中原本怪异不近情理的表述也不显得突兀。称我父亲为。这个土匪种”。说:“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野合。二奶奶恋儿的奇死,都被充分渲染。而刘罗汉被活剐,小姑姑香官儿被刺刀挑死。二奶奶被轮奸。这些人间至为惨烈的兽行.“我”极度细致的叙述出来。令人不忍卒读。虽然这乃是确曾发生过的事情。当小姑姑香官儿被刺刀挑起的时候,读者的心也会被一起挑起,一同坠落。而叙述人还要用慢镜头一点点分解。恐怕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阅读感受,可是当年许多死于战争的冤魂却要用整个身心去承受。作者如此呈现战争的面目.令人身体与精神都备受刺激。不只一篇文章批评过莫言如此写法,尤其对罗汉大爷被凌迟一段。激烈一点的说“里写了罗汉大爷削头皮那场面,我看了很觉得恶心,这一段完全没有必要。”但这段描写却引发我们曾经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睬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混合

人称的叙事手法.使叙述人获得了极具自由度的叙述空间。许多叙述中不可跨越的雷池。在此恍若无物。但“我”显然意犹不足.在叙事语调的选择上同样进行了追求表述自由的最大努力。

所谓叙事语调,就是通过作品本文体现的情感色调。叙事语调的选择历来为小说家所重视。科林伍德指出:“作家也只有在对词汇有所选择并具一定语调的情况下.才会发表自己的思想.这种选择和语调表现了他对这种重要性的感受。”o由于叙事语调在本质上乃是叙述主体的一种态度的表现,故它本身便是情绪性的。叙事语调是作家表现其价值评价与情绪体验的最直接的途径.叙事语调的选择也影响作家表现事物的方式甚至范围。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采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叙事语调,有人将其称为非理性叙述。笔者将其直接命名为醉酒式叙事语调。

有评论说,“对于莫言深沉的痛苦我们并不生疏,它几乎构成莫言以前所有作品的深层结构,在一些作品中。如《红高粱家族》,甚至是略带神经质地表现出来”o又有说《红》带有一种“歇斯底里的表情”。其实,这是因为叙述人

422--423页。

参考文献:

网《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

254------255页。

【1】转引白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62页。

【2】

584页。

【8】箫军:,黑龙江人民出版杜。1981年1月第1版。第100页。

【9】载1938年6月1日第3集第3期。转引自蔫浩文:第166页。

【10】聂绀弩:(萧红选集)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2版,第2页。

【3】许广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16页。

【4】李丹、应守岩:第五辑,第115页。

【s】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1981年第1期。第187页。

【11】转引自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

鳊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4页。

[121#引自黄晓娟:中央

踌泽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5页。

f6】

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口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

李长虹

摘要:萧红步入文坛后,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其文学主题、文学创作实践及至文学现、创作个性的形成.无一不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博大的文化精髓滋润着萧红的小说创作.萧红不仅接受了鲁迅的小说学观点.而且又有所创新。萧红笔下的国民性更坦然于个人忧患与生命的感悟的呈现。充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情感。

关键词:鲁迅精神;萧红小说;创新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不仅自己拥有丰硕的成果.而且他以宽阔的胸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鲁迅用心血所培育的众多的青年作家当中。萧红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不是在深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她的身上找不到浓厚中外文学的熏陶和滋润。在现代女作家当中。萧红是不幸的,她没有大多数现代女作家优越的家学渊源和诗书氛围。孤苦寂寞的童年。漂泊流浪的生活.使她年轻的身心俱受严重摧残。这些不幸的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素材。可萧红又是幸运的。她出生在小康之家,又有着良好的文化教育,她的创作萌生于东北新文艺运动的沃土哈尔滨.又在文学大师鲁迅的引领下登上文坛,成为鲁迅弟子。鲁迅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萧红的人生旅程.鲁迅的精神影响着萧红的一生。鲁迅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启发了萧红的创作.使她成长为一名有着深刻思想的优秀作家。萧红文学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恰恰连接了那个时代的两件大事:九--A.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时代面前。她没有迎合革命化的群体意识的潮流,而是坚持站在个人生活积蓄及迸发的立场上抒写自我情感的体验。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和姿态的直接传达。她以对时代边缘人生命存在的关爱。为中国小说增加了亮点。

1933年5月21日.萧红终于写完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之死》。小说写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以勤劳、善良的寡妇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种观照和反映生活角度的选择.一方面与她幼年时的一些见闻和萧军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文学潮流有关。刚刚从饥寒交迫中挣扎过来的萧红,一走上文坛就直面东北大地惨淡的人生.独特的命运和遭遇使她最关注的就是中国下层人民最基本的温饱、生存、生死等问题。这种内心体验与民族灾难的特定交织。使萧红小说的问世已经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小黑狗>、(烦扰的一日>、、等这些初期的作品中萧红更侧重描绘了宏阔社会画面,刻画了农民、工人、

革命者、市民、乞丐等类型众多的人物形象。从题材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萧红对社会问题的热情关注,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这无疑找到了与鲁迅小说创作上有相同之处的契合点.成为萧红、萧军日后投奔鲁迅的机缘。

小说散文集《桥》所收文章记述的是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的一段生活.这类作品“多是记叙与生活搏斗的经历。以及流浪街头和饿得发慌的片断”。fIl萧红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是她的自主意识在选材上的初步反映。同时也与鲁迅“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的教导有关,在此之后.萧红的创作中没有再出现工人和革命者的形象,她创作的视野越来越深地向内心世界反顾.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咀嚼自己的悲欢。总之。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萧红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品格.在时代要求与自我意识中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创作的路。

在上海期间,萧红把鲁迅先生看作导师。特别是看作革命文学的旗手。对于萧红来说,鲁迅的影响更深一些。鲁迅除了是萧红所崇拜的文学导师之外.她还在鲁迅身上找到了多年寻求的梦想特质:容智和热诚,这是她理想父亲的典型形象。萧红自从离家出走以后。在社会上几年的漂泊生活.使她受尽了孤独之苦。遇到萧军后,曾经让她有过一段时间的美好生活。可时间一长,萧军的某些方面的表现又让她感到失望。好在她遇到了鲁迅。她仿佛在鲁迅和许广平的家庭中,找到了游子的港湾。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序言中指出:“叙事和写景,胜过人物的描写。”这短短的12个字.肯定了萧红创作在叙事和写景上长处的同时,又略为婉转地点出了萧红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不够生动。还须下苦功夫不可。鲁迅担心萧红不理解他所说的这12个字的真实含义。所以。当萧红向鲁迅索要笔迹时,鲁迅又特意在1935年11月16日的回信中作了一番解释:“那序文上。有一句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做序文.也要顾及销路,

所以只得说得弯曲一点。”呵见。鲁迅对萧红的培养是一片

苦心。

鲁迅很喜欢萧红的作品.每逢鲁迅和朋友们谈起青年作家的创作。鲁迅总是“认为在写作上看起来,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研是。奴隶丛书”之三自费。非法”印刷发行的。鲁迅对萧红的关心和培养。并不一味袒护,一方面肯定她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另一方面对她思想和创作上的弱点。也总是给以实事求是的批评、教育和帮助。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鲁迅的精神特征“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及文学观对她的影

响。萧红和鲁迅虽是两代人,还有着不同的身世和经历,但

是,他们却有着相同之处——不屈的性格、叛逆的灵魂。他

们对人民大众的疾苦都十分同情.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同样密切关注。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文学创作目的上的一致。决定了萧红能自觉地接受鲁迅的文学主张.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萧红非常喜欢鲁迅的散文和小说并理解鲁迅的心:

那时我们最爱读的是鲁迅的《野草》,对作品的许多妙句和篇章,我们都能背诵。

有时我们结合文章。讨论人生的意义.讨论怎样做一个举起投枪的战士,奇怪得很,我们十分神往,做人就要像鲁迅写的那样去做。141

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很低沉的。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起受罪……

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51

这说明萧红同鲁迅的“韧性的战斗”精神以及对“中国人从来也没有争得过人的地位”的感知是相通的。鲁迅在评价萧红的《生死场》时,一再赞扬萧红的作品沟通了“住在不同世界”的人们,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预言它将扰乱“奴隶的心”:161鲁迅也正是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萧红创作的思想和文学价值。鲁神的前途的灯火。”我们的作家应该“取下假面。真诚地、深

示非常及时地为萧红指明了创作方向.她开始从自己所熟人手.在她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丰富意己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品格,她像鲁迅一样。从文化角度来重的题材.当她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来反思她所熟性的农村生活时.一种难以排遣的忧郁悲愤之情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其创作重点从揭露封建主义和帝国民的剥削压迫上转移到批判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对神毒害上。萧红旅居日本时在给萧军的一封信中1938年夏季。在大后方的一!”例这表明萧与鲁迅的作品一样.萧红的作品也以注重风俗画的描响和启发下写成的。这部小说十分注意显示灵魂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农民身心痛苦的深切以及传统恶习的束缚.给人们精神上造成的沉重出现,我们自然会感到像有---l"fl、王大姑娘……。

同鲁迅作品中的阿O.祥林嫂……总有些相似之处。这些人物遭遇的不幸,特别是精神上的麻木,存在着共同的地方。但又各自带有两位作家笔下不同的地方特点和艺术特点。这正说明萧红学习鲁迅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接受了导师的思想,反复消化和思索,然后才去加工自己的素材,塑造自己的典型的。《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师承鲁迅的成功实践。由于经历、学识、思想等方面的距离,萧红对于“改造国民性”的探索远不如鲁迅那么深广.萧红作品也缺乏鲁迅那样强烈的冲击力量和深邃的思想力度.却多了一份忧郁与万事俱备的个人体悟。

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这是鲁迅先生一向的观点。萧红不仅接受了鲁迅的小说学观点,而且又有所创新。萧红笔下的国民性突破了鲁迅常用的阴沉黯淡的格词,更坦然于个人忧患与生命的感悟的呈现.充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情感.同时又由个人的忧患扩展到社会忧患的层面。

在表达方式上萧红崇尚充分自由.她对写小说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像小说,如《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等。"【101她的小说就是突破了这一传统的“一定的写法”.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

有机体”。fIl潇红不是一味地盲从或学步,她不为成规所拘。

在小说创作上突出地体现了她向传统挑战的创新精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她独立的创作原则。萧红根据自己的秉性、气质、个性和才能。创造了人物的群像性、情节的打破了传统小说严丝合缝的章法。这些特点固然使得萧红的小说“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却“比‘像’一部小"【m,更具有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还体现于萧红艺术风格的变化丰富,多姿多的笔致”.她以开放的胸襟把艺术才华的生命更新建立在探而宽裕的《手》、《牛车上》。又有疏散而开既有细致而婉约的《朦胧的期待》,又有粗豪泉水、蕴藉似深潭的《呼兰河传》、《家族以《山下》和《小城三月》。她不拘格套的、不断出新的小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她的创作思想战争中的民众.但更多的注她能超越自己所处时代的重民性的重视是她和鲁迅先生地方。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化,艺术技巧也更加圆熟。

33

迅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指导国民精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噜迅的指

悉的题材蕴的重大题材。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萧红开始试图建立自新审视她悉的原始深深地搅扰着她.震动着她。她开始认真地思索几千年中国主义对农人民的精就曾谈及“民族的病态”和“病态的灵魂”。用她认为要改革中国人生,就要医治人民的灵魂。次抗战文艺界的座谈会上,她发表了这样的见解:“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红创作思想的成熟和深化。

写为主要特色。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可以说是在鲁迅创作思想的影的深,表现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整个小说真实再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东北农村黑暗、贫困、愚昧的社会生同情。小说着力渲染了由于极端贫困封闭。由于封建势力、宗教迷信负担,描绘了众多被社会扭曲的灵魂。随着《呼兰河传》一个个人物的情感性、结构的音乐性这样一种独特的“萧红体”小说。从而说更为‘诱人’彩。鲁迅在评价萧红的《生死场》时就指出了萧红小说“越轨索精神上。勇于打破艺术的成规。在她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写出了严谨阔的《生死场》;而雄壮的《黄河》、《旷野的呼喊》;既有幽默讽刺的《马伯乐》。又有清澈如外人》、说风格在现代小说史上是无可替代的。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在创作上一方面继续着以前的追求。大量描写阶级压迫和民族解放意力.却集中在对国民精神的关注。她远离了抗日主潮。并形成了个性化的文学观。这是要原因。她的作品也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这些变化。都和鲁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国心灵相通的

口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夏环举

摘委:在《纽高粱家族》中.莫言采用了一种歇斯底里地醉酒式的叙事语调。不过这种叙事语调在余占鳌杀死与母亲相好的和尚时发生了变化。这种叙事手法的变换使得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层次更加丰富深邃。

关键词:叙事形式;叙事语调:变异

叙述形式对于叙述作品的意义来说.决不是一个外加的辅助的因素.叙述从来不会让内容单独承担作品意义的任务。从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趋势来看.从现代文学潮流的总趋势来看。叙事形式特征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形态意义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超过从内容中可能发掘的意义。

选择了一种醉酒式的叙事语调.从而使整个文本氰氲在一种醉酒般的状态里。

莫言的这种醉酒式的叙事语调的选择.令整个文本充满醉意。从而使行文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因为醉中的人可以狂放。胆大妄为,冲破诸多禁忌;醉中的人可以说出正常状态下无法说出的心底最隐蔽的欲望与激情。所谓“酒后吐真言”。

叙述人“我”评论奶奶:“她就是造物主。她就是金口玉牙,她说蝈蝈出笼。蛔蝈就出笼。她说鹿背上长树鹿背上就长树。……奶奶。你孙子和你相比。显得象饿了三年的白虱子一样干瘪。”而且。小说的笔触一涉及到奶奶。就常出现这种高昂的调子。虽然读罢小说可以体会到奶奶是(红高粱家族》乃至莫言整个作品的整个人物系统中唯一的,理想化的真正英雄,不过以纯艺术的眼光来看,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未免过于直露和理想化了。但在醉酒的狂态中。这就成为一种正常的表述。并且在这样的语态中原本怪异不近情理的表述也不显得突兀。称我父亲为。这个土匪种”。说:“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野合。二奶奶恋儿的奇死,都被充分渲染。而刘罗汉被活剐,小姑姑香官儿被刺刀挑死。二奶奶被轮奸。这些人间至为惨烈的兽行.“我”极度细致的叙述出来。令人不忍卒读。虽然这乃是确曾发生过的事情。当小姑姑香官儿被刺刀挑起的时候,读者的心也会被一起挑起,一同坠落。而叙述人还要用慢镜头一点点分解。恐怕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阅读感受,可是当年许多死于战争的冤魂却要用整个身心去承受。作者如此呈现战争的面目.令人身体与精神都备受刺激。不只一篇文章批评过莫言如此写法,尤其对罗汉大爷被凌迟一段。激烈一点的说“里写了罗汉大爷削头皮那场面,我看了很觉得恶心,这一段完全没有必要。”但这段描写却引发我们曾经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睬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混合

人称的叙事手法.使叙述人获得了极具自由度的叙述空间。许多叙述中不可跨越的雷池。在此恍若无物。但“我”显然意犹不足.在叙事语调的选择上同样进行了追求表述自由的最大努力。

所谓叙事语调,就是通过作品本文体现的情感色调。叙事语调的选择历来为小说家所重视。科林伍德指出:“作家也只有在对词汇有所选择并具一定语调的情况下.才会发表自己的思想.这种选择和语调表现了他对这种重要性的感受。”o由于叙事语调在本质上乃是叙述主体的一种态度的表现,故它本身便是情绪性的。叙事语调是作家表现其价值评价与情绪体验的最直接的途径.叙事语调的选择也影响作家表现事物的方式甚至范围。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采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叙事语调,有人将其称为非理性叙述。笔者将其直接命名为醉酒式叙事语调。

有评论说,“对于莫言深沉的痛苦我们并不生疏,它几乎构成莫言以前所有作品的深层结构,在一些作品中。如《红高粱家族》,甚至是略带神经质地表现出来”o又有说《红》带有一种“歇斯底里的表情”。其实,这是因为叙述人

422--423页。

参考文献:

网《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

254------255页。

【1】转引白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62页。

【2】

584页。

【8】箫军:,黑龙江人民出版杜。1981年1月第1版。第100页。

【9】载1938年6月1日第3集第3期。转引自蔫浩文:第166页。

【10】聂绀弩:(萧红选集)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2版,第2页。

【3】许广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16页。

【4】李丹、应守岩:第五辑,第115页。

【s】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1981年第1期。第187页。

【11】转引自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

鳊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4页。

[121#引自黄晓娟:中央

踌泽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5页。

f6】


相关文章

  • 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 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口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 李长虹 摘要:萧红步入文坛后,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其文学主题.文学创作实践及至文学现.创作个性的形成.无一不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博大的文化精髓滋润着萧红的小说创作.萧红不仅接受了 ...查看


  • 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_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 2005年5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May,2005Vol.23No.3 第23卷第3期 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 --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刘 军 ...查看


  •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的命运,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在现代作家中,萧红卓尔不群,她属于那种虽算不上伟大,却是很有特色的个性作家.萧红的文学生涯是短暂的,但是她深邃的思想,穿 ...查看


  • 民国四大才女
  • 背景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 ...查看


  •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 <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 ...查看


  • 影响萧红一生的人--男性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家庭中的两个男人 ............ ...查看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1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 ...查看


  • 萧红主要作品
  • 萧红 - 民国时期女作家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 ...查看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