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灞河古桥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积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也在于现在和将来。立于灞水河岸,看河水滔滔而去,依然浊流滚滚而无视古今,却因为没有那座古桥相依相伴,少了几分风流,而多了几分惆怅……      灞桥距西安市东10公里,横跨在灞水之上,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该桥是“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的风光名胜之地,也是“西安事变”的历史见证桥,被列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变迁      灞河水,原名滋水,也称蓝水。春秋时代称霸西戎的秦穆公,欲彰霸业,遂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河中筑有便桥。到西汉时,才开始在灞河上修筑石桥。   据文献记载,明清灞河古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结构为石轴柱木梁桥,桥长389米,桥宽7米,桥下有72孔。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历一百余年风雨沧桑的明清灞河古桥的桥面已残破不堪,制约交通事业的发展。1957年古桥桥体被拆除,加固桥墩,重建新桥,1958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和古桥相比,此桥更显雄伟壮观。   1993年12月,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政府在明清灞河古桥遗址(当地人称之为“老桥”)东岸桥头重建“古灞桥碑亭”,院中照壁上镌刻“西安事变灞桥风云图”及“西安事变灞桥风云图落成题记”碑文。以纪念和缅怀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及所有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之关头所建树的千古功勋。   2004年4月,灞河老桥最终完成历史使命,被爆破拆除,“灞柳风雪”的诗词画卷也随之逊色,那个车水马龙、飘着柳絮的长河古道也随之消失,“西安事变”前夕学生在灞桥请愿的历史情景也难觅踪迹。         诗中灞桥      灞桥因古长安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广为流传的吟咏诗句。   最早赞美灞桥的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王粲。他写了一首《七哀诗》,诗中所吟咏的是一条乱中的灞桥留给诗人的悲凉与愤懑。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灞陵送别友人时所作的《灞陵行送别》,寓情于景,通过灞陵周围景色及有关古人事迹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忧时的心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晚春》和唐代诗人韩�的《寒食》,现雕刻在灞河公路大桥南桥(当地人称之为“新桥”)的石碑上。还有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赋得长亭柳》、贺知章的《咏柳》以及王昌龄的《灞桥赋》,也是描绘和赞美灞桥的瑰丽诗篇。   最为人们所熟知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诗画兼长的文人朱集义对“灞柳风雪”的咏绘和赞美:“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此诗题头有注解:“灞水者本滋水也,穆公因夸灞功,故改今名。旁多植柳,每至春杪,柳絮迎风,直与冬雪无异耳。”      古桥消失      由于洪水的频频侵扰,加上人们在河床中无限制地挖沙取石,灞桥桥梁损毁严重。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决定拆除危桥,建设新桥。   铁路和市政部门的意见是一致的,均提出在老桥原址上重建新的大桥,但是文物部门坚决反对。理由是老桥是有文物价值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存了清代建桥的技术和遗存;二是保留了历史上的老桥址。这一位置的保留和确定非常重要,对于研究中国桥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历史上在这座桥所发生的诸多事件都具有重大意义。   灞桥镇原打算对老桥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并把它建成西安独一无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首座步行桥。也有专家认为,灞河下游地段,各种桥梁密集,古代的,现代的,也可在灞河上建设“古桥博物馆”。   经历一番曲折之后,灞河老桥及古桥遗址终于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   目前,从灞河已发现的古桥遗址中,较为集中的现存古桥遗址有8座。除明清灞河古桥遗址已拆除外,隋唐灞河石拱桥遗址是重点保护对象的重中之重,其余6座古桥遗址仍在灞河河床中,尚未发掘。      无奈追思      一座古老的桥消失了,却留给人们无尽的回想与思考。一次次寻觅,一次次思索,一次次激动,立于河岸,看灞水滔滔而去,依然浊流滚滚而无视古今,却因为没有那座古桥相依相伴,少了几分风流,而多了几分惆怅。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积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也在于现在和将来。既然是一种遗存,就不可能如草木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灞河老桥被拆除,古灞桥遗址被破坏,这是古城西安乃至中国古代桥梁史辉煌于世的古长安文化的损失。没有了那座风姿绰约的灞桥,即使在灞河岸边栽植万株杨柳,年年春深时节,所见的也只是另一种“灞柳风雪”了。若王昌龄、朱集义再世,也难吟得千古流传的诗句。   回想古灞桥的兴亡,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思索,即在经济建设中如何保护文物。以灞桥建桥为例,是否只能拆除老桥才可建设新桥?是否为了保证运输的通畅与安全就必须破坏古桥遗址?十里长堤,是否只能在此处拆旧布新而不能避让?经济发展,是否必须以毁弃历史文物为代价?   明清灞河古桥遗址是一部历史,它的消失,对我们及我们的子孙们无疑将是“一千零一夜”的思念。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积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也在于现在和将来。立于灞水河岸,看河水滔滔而去,依然浊流滚滚而无视古今,却因为没有那座古桥相依相伴,少了几分风流,而多了几分惆怅……      灞桥距西安市东10公里,横跨在灞水之上,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该桥是“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的风光名胜之地,也是“西安事变”的历史见证桥,被列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变迁      灞河水,原名滋水,也称蓝水。春秋时代称霸西戎的秦穆公,欲彰霸业,遂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河中筑有便桥。到西汉时,才开始在灞河上修筑石桥。   据文献记载,明清灞河古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结构为石轴柱木梁桥,桥长389米,桥宽7米,桥下有72孔。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历一百余年风雨沧桑的明清灞河古桥的桥面已残破不堪,制约交通事业的发展。1957年古桥桥体被拆除,加固桥墩,重建新桥,1958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和古桥相比,此桥更显雄伟壮观。   1993年12月,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政府在明清灞河古桥遗址(当地人称之为“老桥”)东岸桥头重建“古灞桥碑亭”,院中照壁上镌刻“西安事变灞桥风云图”及“西安事变灞桥风云图落成题记”碑文。以纪念和缅怀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及所有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之关头所建树的千古功勋。   2004年4月,灞河老桥最终完成历史使命,被爆破拆除,“灞柳风雪”的诗词画卷也随之逊色,那个车水马龙、飘着柳絮的长河古道也随之消失,“西安事变”前夕学生在灞桥请愿的历史情景也难觅踪迹。         诗中灞桥      灞桥因古长安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广为流传的吟咏诗句。   最早赞美灞桥的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王粲。他写了一首《七哀诗》,诗中所吟咏的是一条乱中的灞桥留给诗人的悲凉与愤懑。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灞陵送别友人时所作的《灞陵行送别》,寓情于景,通过灞陵周围景色及有关古人事迹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忧时的心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晚春》和唐代诗人韩�的《寒食》,现雕刻在灞河公路大桥南桥(当地人称之为“新桥”)的石碑上。还有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赋得长亭柳》、贺知章的《咏柳》以及王昌龄的《灞桥赋》,也是描绘和赞美灞桥的瑰丽诗篇。   最为人们所熟知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诗画兼长的文人朱集义对“灞柳风雪”的咏绘和赞美:“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此诗题头有注解:“灞水者本滋水也,穆公因夸灞功,故改今名。旁多植柳,每至春杪,柳絮迎风,直与冬雪无异耳。”      古桥消失      由于洪水的频频侵扰,加上人们在河床中无限制地挖沙取石,灞桥桥梁损毁严重。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决定拆除危桥,建设新桥。   铁路和市政部门的意见是一致的,均提出在老桥原址上重建新的大桥,但是文物部门坚决反对。理由是老桥是有文物价值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存了清代建桥的技术和遗存;二是保留了历史上的老桥址。这一位置的保留和确定非常重要,对于研究中国桥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历史上在这座桥所发生的诸多事件都具有重大意义。   灞桥镇原打算对老桥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并把它建成西安独一无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首座步行桥。也有专家认为,灞河下游地段,各种桥梁密集,古代的,现代的,也可在灞河上建设“古桥博物馆”。   经历一番曲折之后,灞河老桥及古桥遗址终于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   目前,从灞河已发现的古桥遗址中,较为集中的现存古桥遗址有8座。除明清灞河古桥遗址已拆除外,隋唐灞河石拱桥遗址是重点保护对象的重中之重,其余6座古桥遗址仍在灞河河床中,尚未发掘。      无奈追思      一座古老的桥消失了,却留给人们无尽的回想与思考。一次次寻觅,一次次思索,一次次激动,立于河岸,看灞水滔滔而去,依然浊流滚滚而无视古今,却因为没有那座古桥相依相伴,少了几分风流,而多了几分惆怅。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积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也在于现在和将来。既然是一种遗存,就不可能如草木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灞河老桥被拆除,古灞桥遗址被破坏,这是古城西安乃至中国古代桥梁史辉煌于世的古长安文化的损失。没有了那座风姿绰约的灞桥,即使在灞河岸边栽植万株杨柳,年年春深时节,所见的也只是另一种“灞柳风雪”了。若王昌龄、朱集义再世,也难吟得千古流传的诗句。   回想古灞桥的兴亡,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思索,即在经济建设中如何保护文物。以灞桥建桥为例,是否只能拆除老桥才可建设新桥?是否为了保证运输的通畅与安全就必须破坏古桥遗址?十里长堤,是否只能在此处拆旧布新而不能避让?经济发展,是否必须以毁弃历史文物为代价?   明清灞河古桥遗址是一部历史,它的消失,对我们及我们的子孙们无疑将是“一千零一夜”的思念。   


相关文章

  • 关于灞桥区旅游资源的调查OK
  •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关于灞桥区旅游资源的调查 摘要:灞桥区在西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开发环境优越,但旅游知名度与其同条件的雁塔区,曲江区和临潼区相距甚远,要想提高灞桥区的旅游产业,首先必须了解灞桥区所拥有的旅 ...查看


  • 我国桥梁发展史及现存的问题
  • 20 第34卷第17期 08年6月 山 SHANXI 西建筑 Vd.34No.17 ARCHITECq25RE Jun.2008・315・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7-0315-02 我国桥梁发展史及现存的问题 陈剑毅 摘 ...查看


  • 清代平乐十大石拱桥
  • 清代平乐十大石拱桥 2006年2月11日,热线开辟了"桂林纵横谈".在这个纵横谈的第十部位,我看见,就有不少网友抱怨:平乐的历史只在史书上,平乐已没有历史的陈迹. 是的,历史要留给我们的陈迹也蛮难,它只有在这些方面表现:一是古民居,二是古亭 ...查看


  • 小学二年级阅读理解 1
  • (一)小花狗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花狗想做一件新衣服.他问老牛:"做一件衣服要用多少布?"老牛说:"我看要用三丈布." 小花狗又问小花猫:"做一件衣服要用多少布?"小花猫说:&q ...查看


  • 临建施工方案 2
  • 目 录 1.编制依据 ............................................................................................................. ...查看


  • 中国十二条著名江河名称的由来
  • 黑龙江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它最古老的名字叫"黑水".东北是我国著名的黑土地,江水在黑色的河床中流淌,远远望去乌黑一片,故名.又因为"乌黑的江水"在弯曲的河床中奔流不息,矫若 ...查看


  • 基于工程地质单元的场地类别划分
  • 基于工程地质单元的场地类别划分 摘要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对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规则,结合西安市254个实测钻孔及剪切波速,将西安市建筑场地类别分为II类场地和III类场地,并对其与西安市不同的工程 ...查看


  • 陈忠实:儿时的原
  • 儿时的原 文|陈忠实 这道原 · 那道原 李巍打电话来,竟有瞬间的惊诧.重温那独有的说着普通话的口音,便感知到一种重逢的欣然,是伴着惊诧的欣然.大约有几年不通音信,依旧储存着这位彩云之南的老朋友的别致的口音,久别重逢的欣然就自然地发生了.他 ...查看


  • 西安市灞桥区旅游形象策划浅述
  •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西安市灞桥区旅游形象策划浅述 王 宁 吴歆荻 (西安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灞桥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因为旅游形象设计推广不到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