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 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 发展历程

一.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 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三.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文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诫的“劝戒寓言”。两汉寓言主要收载于刘向所编辑的《说苑》和《新序》两本集子中。

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汉乐府民歌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个丰硕果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民歌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当时的主要杰出代表作品便是《孔雀东南飞》。

此外,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它们被史籍记载下来的虽然不多,却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这时期我国文言小说初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志怪小说数量最大,保存下来的尚有三十余种,里面记载了大量来自民间口头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容纳民间文学材料较为丰富的有干宝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晋代陶潜的《搜神后记》、任昉的《述异记》以及张华的《博物志》、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刘敬叔的《异苑》、吴均的《续齐谐记》等等。以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最为重要。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现存20余则,从此各类笑话书盛传于世,到明清时期更为成熟发达。

民间歌谣在魏晋南北朝时仍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民歌有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别。尽管都是同一时期的民间创作,由于所产生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有着较大的差异。

五.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

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民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

民歌民谣,是历代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这时也不例外。山歌一词在唐代就已产生,白居易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句,李益也有诗曰“山歌闻竹枝”。遗憾的是唐宋时期的民歌保存下来的不多,但民谣却很丰富。这时期的民谣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爱憎情感。

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影响,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民间词,唐宋民间词是随敦煌石室古代文物的发现而现的,以唐五代为主,大部分民间词语言质朴,抒情直率,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相当深度。

唐宋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说唱文学。中国民间很早就有以说唱形式进行娱乐、传诵故事的渊源,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唐代佛教盛行,这种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唐时的说唱文学以变文形式出现并广为流传;到了宋代,说唱文学除以说白和唱词相间叙述故事的鼓子词、诸宫调外,多已转化为一种以说为主的民间说话,产生了话本。民间说话即讲故事,唐代佛教盛行,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印度民间故事。宋代时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不仅有分类汇编古代传说故事的巨著《太平广记》,还有收录2000余篇宋代故事的《夷坚志》(洪迈)问世。

除话本外,宋代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宋时的戏剧以民间杂剧和南戏为主。

六.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元代民间文学,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这些民间杂剧,大都是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基础写成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外族统治者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反抗要求,都是极深刻的。此外,元末刘基选取民间故事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集中在他的《郁离子》一书中。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一系列载有丰富民间故事的笔记小说,在《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优秀长篇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了民间

叙事传统和作家创作的融合。

七.晚清学者的民间文艺活动

晚清时期,一批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学者,为了一定的需要较为广泛地设计了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以黄遵宪、夏曾佑、蒋观云等为代表的改良派学者,为宣传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相当大胆得首先表现了他们对民间文学的一些看法。紧接着,章炳麟、鲁迅等,在他们的各类著作中,从各种角度触及民间文学,发表了不少深刻的见解。这些对民间文学的看法及见解,是那个时期进步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前导。

八.“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等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时间是从1928年冬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诞生至1925年暑期《歌谣周刊》停刊,这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除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之外,茅盾的神话研究和赵景深的童话故事研究等,在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之后,创建了中国的歌谣学和传说故事学的雏形。

九.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活动

1926年6月,北方政治形势恶化,使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中断,北京大学一些教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民间文学的新风也随之由北方吹到了南方。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

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始确立民间文学学科体系。

十.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特别是解放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对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尽管战乱不已,仍然有一大批热爱中华本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家、作家、文化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研究、出版及推广事业,并且作出了足以彪炳青史的可喜成就。以郑振铎所著的《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一个以他和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形成了。后来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为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学提供了发展方向,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 民间文学在新中国的新发展

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该研究会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杂志,大学里纷纷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在毛主席的几次号召下,成立了各类机构,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令学术界刮目相看,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更加系统化,“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全面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

十二. 八十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走向繁荣——阔步前进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空前活跃。1984年—1991年这七八年间,全国各地民协和专门学会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100多次。2001年举办了全国首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评奖活动,参与申报的1979年—2000年间出版的学术论著共400余部,经认真评选,获得荣誉奖、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的达125部。民间文艺学的各个层面,均有自己的优秀论著。老中青几代人勤奋耕耘,显出这门学科的巨大活力。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祖国大陆民间文学热潮的激励下,台湾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学资料”的呼吁,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力推进调查、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同时,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中,也有钟情于中国民间文学而著述甚丰的。长期任教于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的丁乃通教授,以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另一位现移民澳大利亚的谭达先博

士,先后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台湾贯雅公司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丛书》和《中国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以及《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等10多种论著,在海外拥有广大读者。他们为沟通这一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2005年开始,我国全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过普查和专家评审,先后于2006年、2008年分两批列入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1128项,民间文学在其中占84项。这一宏大文化工程将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阶段。

十三. 结语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时期的萌芽,经历风雨沧桑,不断地传承发展,民间文学伴随我们中国人民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到今天如此地位实在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民间文学文化,坚守自己的民族特色,把我国的民间文学发扬光大。

参 考 文 献

[1]刘守华,陈建宪. 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北京师范大学55级学生. 中国民间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祁连休,程蔷,吕微. 中国民间文学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4]刘锡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 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 发展历程

一.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 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三.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文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诫的“劝戒寓言”。两汉寓言主要收载于刘向所编辑的《说苑》和《新序》两本集子中。

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汉乐府民歌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个丰硕果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传统,民歌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当时的主要杰出代表作品便是《孔雀东南飞》。

此外,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它们被史籍记载下来的虽然不多,却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这时期我国文言小说初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志怪小说数量最大,保存下来的尚有三十余种,里面记载了大量来自民间口头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容纳民间文学材料较为丰富的有干宝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晋代陶潜的《搜神后记》、任昉的《述异记》以及张华的《博物志》、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刘敬叔的《异苑》、吴均的《续齐谐记》等等。以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最为重要。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现存20余则,从此各类笑话书盛传于世,到明清时期更为成熟发达。

民间歌谣在魏晋南北朝时仍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民歌有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别。尽管都是同一时期的民间创作,由于所产生的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有着较大的差异。

五.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

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民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

民歌民谣,是历代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这时也不例外。山歌一词在唐代就已产生,白居易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句,李益也有诗曰“山歌闻竹枝”。遗憾的是唐宋时期的民歌保存下来的不多,但民谣却很丰富。这时期的民谣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爱憎情感。

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影响,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民间词,唐宋民间词是随敦煌石室古代文物的发现而现的,以唐五代为主,大部分民间词语言质朴,抒情直率,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相当深度。

唐宋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说唱文学。中国民间很早就有以说唱形式进行娱乐、传诵故事的渊源,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唐代佛教盛行,这种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唐时的说唱文学以变文形式出现并广为流传;到了宋代,说唱文学除以说白和唱词相间叙述故事的鼓子词、诸宫调外,多已转化为一种以说为主的民间说话,产生了话本。民间说话即讲故事,唐代佛教盛行,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印度民间故事。宋代时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不仅有分类汇编古代传说故事的巨著《太平广记》,还有收录2000余篇宋代故事的《夷坚志》(洪迈)问世。

除话本外,宋代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宋时的戏剧以民间杂剧和南戏为主。

六.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元代民间文学,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这些民间杂剧,大都是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基础写成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外族统治者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和反抗要求,都是极深刻的。此外,元末刘基选取民间故事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集中在他的《郁离子》一书中。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一系列载有丰富民间故事的笔记小说,在《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优秀长篇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了民间

叙事传统和作家创作的融合。

七.晚清学者的民间文艺活动

晚清时期,一批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学者,为了一定的需要较为广泛地设计了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以黄遵宪、夏曾佑、蒋观云等为代表的改良派学者,为宣传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相当大胆得首先表现了他们对民间文学的一些看法。紧接着,章炳麟、鲁迅等,在他们的各类著作中,从各种角度触及民间文学,发表了不少深刻的见解。这些对民间文学的看法及见解,是那个时期进步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前导。

八.“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等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时间是从1928年冬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诞生至1925年暑期《歌谣周刊》停刊,这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除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之外,茅盾的神话研究和赵景深的童话故事研究等,在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之后,创建了中国的歌谣学和传说故事学的雏形。

九.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活动

1926年6月,北方政治形势恶化,使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中断,北京大学一些教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民间文学的新风也随之由北方吹到了南方。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

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始确立民间文学学科体系。

十.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特别是解放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对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尽管战乱不已,仍然有一大批热爱中华本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家、作家、文化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研究、出版及推广事业,并且作出了足以彪炳青史的可喜成就。以郑振铎所著的《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一个以他和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形成了。后来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为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学提供了发展方向,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 民间文学在新中国的新发展

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该研究会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杂志,大学里纷纷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在毛主席的几次号召下,成立了各类机构,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令学术界刮目相看,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更加系统化,“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全面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

十二. 八十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走向繁荣——阔步前进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空前活跃。1984年—1991年这七八年间,全国各地民协和专门学会就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100多次。2001年举办了全国首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评奖活动,参与申报的1979年—2000年间出版的学术论著共400余部,经认真评选,获得荣誉奖、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的达125部。民间文艺学的各个层面,均有自己的优秀论著。老中青几代人勤奋耕耘,显出这门学科的巨大活力。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祖国大陆民间文学热潮的激励下,台湾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学资料”的呼吁,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力推进调查、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同时,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中,也有钟情于中国民间文学而著述甚丰的。长期任教于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的丁乃通教授,以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另一位现移民澳大利亚的谭达先博

士,先后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和台湾贯雅公司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丛书》和《中国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以及《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等10多种论著,在海外拥有广大读者。他们为沟通这一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2005年开始,我国全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过普查和专家评审,先后于2006年、2008年分两批列入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1128项,民间文学在其中占84项。这一宏大文化工程将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阶段。

十三. 结语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时期的萌芽,经历风雨沧桑,不断地传承发展,民间文学伴随我们中国人民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到今天如此地位实在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民间文学文化,坚守自己的民族特色,把我国的民间文学发扬光大。

参 考 文 献

[1]刘守华,陈建宪. 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北京师范大学55级学生. 中国民间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祁连休,程蔷,吕微. 中国民间文学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4]刘锡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


相关文章

  •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 一路走来,皆是美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一.写作因由 这学期,我们又新开了一门课,即文艺概论.由于我们的文艺概论老师形象独到的见解和风趣幽默的讲解,让我甚是喜欢这门课,因此,当他推荐我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查看


  • [美的历程]
  • <美的历程>读后感 暑假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李泽厚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美的历程>.他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开始阅读这本书时, ...查看


  • 杂谈英国小说的起源
  • 英国的第一部小说究竟于何年出自何人笔下,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约翰・班扬(JohnBunyan)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 ...查看


  •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院0801陈天华 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 ...查看


  • 美的历程读后感 1
  • <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后感 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 ...查看


  • 古代文学--论元杂剧
  • 论元杂剧 摘 要: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在其发展中经过了萌芽.兴盛.衰退的历程.从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来看, 杂剧大致形成于蒙古灭金时期, 在其随后的发展中,伴随着蒙元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元杂剧的勃然兴起与这一时期特殊的社 ...查看


  •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心路历程论文
  •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的心路历程 贬谪文学作为与政治相关的某种文学现象,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当中,就已有零星的表现遭贬之怀的诗作.而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正是第一位和贬谪有深刻关联的作家.其<离骚>.<渔父> ...查看


  • 中国网络反腐的历程及各阶段特点
  • 第34卷第5期 2015年9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4No.5Sept.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三
  • 必修三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