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

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1.1简介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发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等几个时期。

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为中国原始社会阶段。此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级阶段,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环境艰险,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族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经夏、商、西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阶段。夏朝创建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创了水利灌溉技术,有了天文历法知识。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创造了高度的奴隶制文明,青铜冶铸技术和甲骨文是商代文明的突出特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约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成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剧烈变革。春秋时期,私田增多使得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使得分封制被破坏,促使奴隶制度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始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商鞅变法使秦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攻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此时期,新制度的确立使得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极度繁荣。

1.2 重要历史人物

1.2.1 大禹

大禹是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姓姒,

名文命,涂山氏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其为大禹。

传说远古时期,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

尧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

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因而受到

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的处罚。舜继帝位后,命鲧

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率领伯益、后稷等助手跋山涉

水,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采用因势疏导的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使水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消

除了水患。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四天便

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建家园。这些为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即位后,作禹刑、征有扈、伐三苗、划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铸九鼎、大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埠),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1.2.2 周文王 周文王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姓姬,名昌,商纣时

为西伯,亦称西伯昌。姬昌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重视

发展农业生产,勤于政事,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广罗

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文王在位时,以商朝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小国纷纷前来归附,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朝歌的钳形包围,在大功垂成之际不幸去世,后被追尊为文王。

1.2.3 周武王

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创立者。姓姬,名发,周文王

次子。文王死后,姬发继位,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

尚为军师,任用弟弟姬旦为太宰,政治蒸蒸日上;对外

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的力量。此时,

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约公元前

1046年,武王帅各路诸侯发兵伐商。大军在朝歌郊外70

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展开决战,由奴隶等组成的

商军在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由此灭亡。武王灭商后,建都于镐京。为了收服人心,巩固新建的政权,武王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灭商二年后,武王逝世。

1.2.4 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姓姬,名旦,

亦称叔旦,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

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在世时,周公辅助武王,翦灭

殷商。武王病逝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平

定了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

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先后建置71

个封国,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

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为西周统治的巩固与兴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2.5 管仲

管仲( ? ~前645)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

母在堂,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先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到齐国从事政治。不久,齐国内乱,管仲和召忽保护公

子纠避难于鲁国,鲍叔牙同公子小白避难于莒国。内乱平

定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日夜兼程回国以夺取国君之位。

管仲亲自率兵在路上截击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假装倒地而死来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

回齐国,顺利地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而公子纠与管仲

以为小白已死,放慢了行程,结果失去成为国君的机会。

齐桓公即位后,请鲍叔牙任丞相,而鲍叔牙力劝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任用管仲为相。于是齐桓公设计把管仲接到齐国,尊管仲为“仲父”,授权他主持

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富兵强。之后,管仲辅

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先后伐鲁、宋,灭谭、随,救燕国,灭孤竹,救邢存卫,北征山戎,南抗荆楚,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2.6 孙武

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家,后人尊称孙子或孙武

子。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因齐国内乱出

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

十三篇,被重用为将,与伍员一起经国治军。在吴楚争霸

中,孙武与伍员辅佐吴王率师攻楚,五战皆胜,攻入楚都

郢(今湖北江陵),北威齐晋,南服百越,显名诸侯。孙

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13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

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6000余字,内容恢宏精辟,

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揭示了战争的最一般规律,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求合理用兵,灵活主动,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世界上,也是一部最古老、最完备的军事典籍。

1.2.7 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老子”。老子曾担

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问礼。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有《老子》五

千言传世。《老子》又名《道德经》,文约义丰,虽仅五

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

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即把宇宙看成一个以“道”为本源,且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老子哲学的精髓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要求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的“小国寡民”时代。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8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子,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少贫

且贱,及长,曾任“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

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早年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五十岁时

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率弟子周游卫、曹、

宋、郑、陈、蔡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信仰,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及古代文献整理工作。孔

子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他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相传一生培养弟子三

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他还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其弟子整理编成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1.2.9 墨子

墨子(约前479~约前381)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宋国人。早年曾师从

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后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

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别。墨子一生的

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

己的学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二是不遗余力

地反对兼并战争。传说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

匠鲁班相比,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鲁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创立墨家学说,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涉及到了部分自然科学,如小孔成像原理就是墨子最早发现的。

1.2.10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

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

城)人。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甚严,“孟母三迁”、“断织促学”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孟子受业于子思弟子,学成以后周游齐、

晋、宋、薛、鲁、滕、梁等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

道”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与弟子退而著书,作《孟子》

七篇,南宋的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

政”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

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人人得而诛之。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1.2.11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

(今安徽蒙城)人。庄子家贫,做过蒙的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但拒绝了楚王的厚金礼聘。著有《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共三十三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老子思想并称为“老庄哲学”。

1.2.12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是先秦著名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

人。荀子早年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今山东临淄)

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担任学宫

祭酒(校长)。后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继而返回赵国,

又受楚春申君之用,在楚国任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直到逝世,著有《荀子》一书。荀子博学慎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1.2.13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口吃,不善言辞。

时韩国国势日益削弱,常受邻国的欺凌,韩非多次向韩王

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均未被采纳。于是,韩非根据历史

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

愤》《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不朽著作。他的著作传

至秦国,秦王嬴政读后,赞叹道:“嗟夫,寡人行见此人

与之游,死不恨矣!”。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

使臣来到秦国,不久遭李斯等谗言诬害下狱,被迫服毒自

杀。韩非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他

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3 重大历史事件

1.3.1 黄帝战蚩尤

相传中国远古时代,黄帝、

炎帝两族相联合,

同九黎族(首领蚩尤)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传说约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融合,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而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九黎族,则由东向西发展。两大部落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涿鹿之野展开长期争战。蚩尤族勇猛剽悍,擅长角抵,联合巨人夸父族与三苗族,先驱逐炎帝,后又乘势北进涿鹿(今河北境内),攻击黄帝族。传说蚩尤率领所属81个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后得到玄女族帮助,冲破迷雾重围,击败蚩尤,终在中冀之野(今河北地区)将其擒杀。取得战争胜利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1.3.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即周武王率军直捣朝歌(今河南

淇县),在牧野(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纣王时期,政治腐

败,刑罚酷虐,连年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

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

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此时,活动在渭河流域的

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积极策划

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

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进军到距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纣王闻知,仓促调集都中士兵,又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亲自率领开赴牧野。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纣王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杀向纣王。纣王见大势尽去,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1.3.3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取得霸主

地位的五个诸侯。而对“春秋五霸”则有两种

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

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是指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

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

最先成为霸主;此后,晋楚交恶,晋军“退避

三舍”,在城濮(今河南陈留)大败楚军,晋

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与诸侯会盟,成为中

原霸主;不久,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大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此时,秦穆公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以后,吴王夫差先败越国,再败齐军,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与诸侯会盟,夺取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攻灭吴国,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1.3.4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侵伐小

国,互相兼并,被称为“战国七雄”。战国初期的

大国主要有晋、齐、楚、秦、燕等几个国家。其中

晋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而姜齐则为田齐所代替,史称“田氏代齐”。至战

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

格局逐渐形成。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纷纷

变法。最初,魏自李悝变法而实力最强,但在桂陵

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负齐国,从此一蹶不振。而齐

经威王改革、秦经商鞅变法后来居上。为了强己弱

敌,七雄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楚虽为大国,但在齐、韩、赵以及秦国的两面夹击下,渐趋衰落;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而燕经昭王改革而国强,派乐毅攻齐,占有齐地五年。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大增,然长平一战秦坑赵降卒40万,此后东方六国无力抗秦。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秦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1.1简介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发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等几个时期。

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为中国原始社会阶段。此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级阶段,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环境艰险,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族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经夏、商、西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阶段。夏朝创建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创了水利灌溉技术,有了天文历法知识。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创造了高度的奴隶制文明,青铜冶铸技术和甲骨文是商代文明的突出特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约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成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剧烈变革。春秋时期,私田增多使得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使得分封制被破坏,促使奴隶制度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始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商鞅变法使秦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攻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此时期,新制度的确立使得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极度繁荣。

1.2 重要历史人物

1.2.1 大禹

大禹是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姓姒,

名文命,涂山氏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其为大禹。

传说远古时期,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

尧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

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因而受到

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的处罚。舜继帝位后,命鲧

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率领伯益、后稷等助手跋山涉

水,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采用因势疏导的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使水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消

除了水患。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四天便

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建家园。这些为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即位后,作禹刑、征有扈、伐三苗、划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铸九鼎、大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埠),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1.2.2 周文王 周文王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姓姬,名昌,商纣时

为西伯,亦称西伯昌。姬昌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重视

发展农业生产,勤于政事,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广罗

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文王在位时,以商朝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小国纷纷前来归附,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朝歌的钳形包围,在大功垂成之际不幸去世,后被追尊为文王。

1.2.3 周武王

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创立者。姓姬,名发,周文王

次子。文王死后,姬发继位,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

尚为军师,任用弟弟姬旦为太宰,政治蒸蒸日上;对外

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的力量。此时,

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约公元前

1046年,武王帅各路诸侯发兵伐商。大军在朝歌郊外70

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展开决战,由奴隶等组成的

商军在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由此灭亡。武王灭商后,建都于镐京。为了收服人心,巩固新建的政权,武王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灭商二年后,武王逝世。

1.2.4 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姓姬,名旦,

亦称叔旦,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

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在世时,周公辅助武王,翦灭

殷商。武王病逝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平

定了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

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先后建置71

个封国,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

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为西周统治的巩固与兴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2.5 管仲

管仲( ? ~前645)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

母在堂,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先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到齐国从事政治。不久,齐国内乱,管仲和召忽保护公

子纠避难于鲁国,鲍叔牙同公子小白避难于莒国。内乱平

定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日夜兼程回国以夺取国君之位。

管仲亲自率兵在路上截击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假装倒地而死来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

回齐国,顺利地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而公子纠与管仲

以为小白已死,放慢了行程,结果失去成为国君的机会。

齐桓公即位后,请鲍叔牙任丞相,而鲍叔牙力劝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任用管仲为相。于是齐桓公设计把管仲接到齐国,尊管仲为“仲父”,授权他主持

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富兵强。之后,管仲辅

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先后伐鲁、宋,灭谭、随,救燕国,灭孤竹,救邢存卫,北征山戎,南抗荆楚,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2.6 孙武

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家,后人尊称孙子或孙武

子。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因齐国内乱出

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

十三篇,被重用为将,与伍员一起经国治军。在吴楚争霸

中,孙武与伍员辅佐吴王率师攻楚,五战皆胜,攻入楚都

郢(今湖北江陵),北威齐晋,南服百越,显名诸侯。孙

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13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

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6000余字,内容恢宏精辟,

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揭示了战争的最一般规律,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求合理用兵,灵活主动,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世界上,也是一部最古老、最完备的军事典籍。

1.2.7 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老子”。老子曾担

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问礼。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有《老子》五

千言传世。《老子》又名《道德经》,文约义丰,虽仅五

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

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即把宇宙看成一个以“道”为本源,且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老子哲学的精髓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要求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的“小国寡民”时代。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8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子,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少贫

且贱,及长,曾任“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

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早年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五十岁时

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率弟子周游卫、曹、

宋、郑、陈、蔡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信仰,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及古代文献整理工作。孔

子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他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相传一生培养弟子三

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他还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其弟子整理编成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1.2.9 墨子

墨子(约前479~约前381)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宋国人。早年曾师从

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后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

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别。墨子一生的

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

己的学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二是不遗余力

地反对兼并战争。传说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

匠鲁班相比,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鲁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创立墨家学说,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涉及到了部分自然科学,如小孔成像原理就是墨子最早发现的。

1.2.10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

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

城)人。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甚严,“孟母三迁”、“断织促学”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孟子受业于子思弟子,学成以后周游齐、

晋、宋、薛、鲁、滕、梁等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

道”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与弟子退而著书,作《孟子》

七篇,南宋的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

政”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

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人人得而诛之。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1.2.11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

(今安徽蒙城)人。庄子家贫,做过蒙的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但拒绝了楚王的厚金礼聘。著有《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共三十三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老子思想并称为“老庄哲学”。

1.2.12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是先秦著名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

人。荀子早年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今山东临淄)

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担任学宫

祭酒(校长)。后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继而返回赵国,

又受楚春申君之用,在楚国任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直到逝世,著有《荀子》一书。荀子博学慎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1.2.13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口吃,不善言辞。

时韩国国势日益削弱,常受邻国的欺凌,韩非多次向韩王

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均未被采纳。于是,韩非根据历史

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

愤》《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不朽著作。他的著作传

至秦国,秦王嬴政读后,赞叹道:“嗟夫,寡人行见此人

与之游,死不恨矣!”。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

使臣来到秦国,不久遭李斯等谗言诬害下狱,被迫服毒自

杀。韩非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他

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3 重大历史事件

1.3.1 黄帝战蚩尤

相传中国远古时代,黄帝、

炎帝两族相联合,

同九黎族(首领蚩尤)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传说约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融合,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而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九黎族,则由东向西发展。两大部落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涿鹿之野展开长期争战。蚩尤族勇猛剽悍,擅长角抵,联合巨人夸父族与三苗族,先驱逐炎帝,后又乘势北进涿鹿(今河北境内),攻击黄帝族。传说蚩尤率领所属81个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后得到玄女族帮助,冲破迷雾重围,击败蚩尤,终在中冀之野(今河北地区)将其擒杀。取得战争胜利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1.3.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即周武王率军直捣朝歌(今河南

淇县),在牧野(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纣王时期,政治腐

败,刑罚酷虐,连年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

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

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此时,活动在渭河流域的

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积极策划

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

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进军到距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纣王闻知,仓促调集都中士兵,又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亲自率领开赴牧野。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纣王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杀向纣王。纣王见大势尽去,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1.3.3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取得霸主

地位的五个诸侯。而对“春秋五霸”则有两种

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

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是指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

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

最先成为霸主;此后,晋楚交恶,晋军“退避

三舍”,在城濮(今河南陈留)大败楚军,晋

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与诸侯会盟,成为中

原霸主;不久,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大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此时,秦穆公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以后,吴王夫差先败越国,再败齐军,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与诸侯会盟,夺取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攻灭吴国,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1.3.4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侵伐小

国,互相兼并,被称为“战国七雄”。战国初期的

大国主要有晋、齐、楚、秦、燕等几个国家。其中

晋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而姜齐则为田齐所代替,史称“田氏代齐”。至战

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

格局逐渐形成。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纷纷

变法。最初,魏自李悝变法而实力最强,但在桂陵

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负齐国,从此一蹶不振。而齐

经威王改革、秦经商鞅变法后来居上。为了强己弱

敌,七雄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楚虽为大国,但在齐、韩、赵以及秦国的两面夹击下,渐趋衰落;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而燕经昭王改革而国强,派乐毅攻齐,占有齐地五年。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大增,然长平一战秦坑赵降卒40万,此后东方六国无力抗秦。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秦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相关文章

  •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知识网络 单元特征: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1世纪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一. 政治 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 ★1. 远古社会和 传说时代 父系氏族公社:大 ...查看


  • 先秦两汉文学
  •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查看


  •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 一路走来,皆是美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一.写作因由 这学期,我们又新开了一门课,即文艺概论.由于我们的文艺概论老师形象独到的见解和风趣幽默的讲解,让我甚是喜欢这门课,因此,当他推荐我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查看


  • 诗歌在线阅读|中学生阅读|中学生读书3
  • 九歌·东皇太一作者: 屈原 <九歌·东皇太一>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九歌>的开首篇,是祭祀东皇太一的祭歌.全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东皇太一的敬重.欢迎与祈望, ...查看


  •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 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 JoumalofShihezi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UIliversi[y(Philos叩hyandS0cialsciences) V01.22No.4 Aug.2008 <淮南子>融 ...查看


  • [劝学]说课稿(人教版必修1)
  • (板书:劝学)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说教材(板书: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第一篇孟子的& ...查看


  • 中国文化对 人类的贡献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1024第八版 作者:李拯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把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在梁启超看来,先秦时期可以看 ...查看


  • 论先秦诸子人性论
  • 论先秦诸子人性论 关于人性论,先秦诸子有比较丰富的论述,但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 一 性善论 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 ...查看


  • 为什么中国形成了德治的传统而西方形成了法治的传统
  • 为什么中国形成了法治的传统而中国形成了德治的传统 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之策,都旨在从不同的侧重点入手更好的治理国家,使国民生活安宁,国家长治久安,走向昌盛之路.法治,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由统治者通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