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07] 第八章 合纵连横: 能言善骗的战国第一大忽悠

第八章 合纵连横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就在此时,列国之中,活跃起一群特殊人物。他们凭借智慧与口才,奔走于各国之间,运筹帷幄,出谋定计,左右局势的发展,决定国家的存亡。那么,这些风靡一时的战国纵横家,究竟运用了什么谋略?他们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和历史走向,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崛起的秦军

世外高人鬼谷子,有一对高徒,就是孙膑和庞涓,但是在一些小说家笔下,他还有另外一对徒弟,就是苏秦和张仪。他们俩是一对口才绝佳的外交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战国后期的众多诸侯国,今天合纵、明天连横,乱了个不亦乐乎。这话还得从商鞅变法说起。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一跃就把战国第一霸主魏国拍的死死的。孝公死了以后,秦惠王登基,他把商鞅给弄死了。但商鞅人虽然死了,他那一套富国强兵的政策,在秦国依然推行。所以秦国在新任国君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法家改革,限制贵族,强化君权,奖励耕战,对外扩张。

秦国经常攻打自己东边的邻居魏国,在夺得部分河西之地之后,又指挥秦兵践踏魏国河西要塞,秦国的西线总指挥斩首八万,重创了魏国。魏国筑起的,用来围困秦国的长达一千二百里的西线长城,现在成了秦国的五A级景区。所以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国军队又渡过黄河天堑,夺取了黄河以东的“河东三邑”(山西南部的万荣、曲沃、河津地区)。看来就连黄河天堑,也挡不住秦军。

所以当时不单是魏国,连其他的国家都发怵了。这个西边的蛮夷,这是吃了多少大力丸。其实这个时候,帮助秦国拿下全部河西之地,除了那一支如狼似虎的军队外,还有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个书生就是张仪。

含冤出走

这个张仪原本也是魏国人,而且不是魏国平民,而是魏国的公族,只不过血缘关系比较远罢了。可是这个时候所谓公族已经不值钱了,国家也不分配工作,也没钱交社会保险。没办法,自己去找工作。

有传言说,张仪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过,是真是假不知道,就算是真的也不知道都学了些什么。反正这个人,最厉害的就是鼻子底下那张嘴。他的第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是在,楚国的国相家里当门客。门客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基本上没什么具体事务,就跟老板身边的女秘书的性质一样,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但是,也不能什么都不会,最起码得会溜须拍马。

溜须拍马就是玩嘴皮子,张仪在这项业务上那就太精通了,结果树大招风,就引起了其他门客的妒忌。于是就要修理修理他。有一天,楚国的国相在家里举行宴会,请了很多重要的人物,门客们也都出席。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东家突然发现,挂在腰间的宝玉丢了,不知道是被偷了,还是他自己忘了。门客一听就慌了,找半天也没找着,这国相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人趁人多的时候,下手偷走了。

门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就聚到了张仪身上。这让张仪很纳闷,然后一个门客就说,张仪你就主动认了吧,就你那点偷鸡摸狗的爱好,谁还不知道。国相一听,原来有内贼,也没有取证和审判就把张仪按到地上,给了一百皮鞭。门客们看着被打得血肉横飞的张仪,享受着报复的快感。张仪咬着牙,上完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血肉模糊的张仪,就被人抬到家里。他老婆一看吓坏了,又是哭又是骂的,结果奄奄一息的张仪抬起头,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舌头还在吗?张仪挨皮鞭的时候,只所以咬牙挺着,就是为了保护舌头,怕咬着舌头。他老婆把他嘴掰开一看,瞅了半天没瞅出什么毛病。然后点点头说,在。

张仪一听哈哈大笑,舌头在就可以了,以后什么荣华富贵都得靠着它。君子之身能屈能伸,丈夫之志可大可小,里面的乾坤就在这一张嘴上。这事儿发生之后,张仪是没法在楚国混了,只好换一个地儿。

在秦称相

张仪去的地方是秦国,因为那是外来布衣打工者的天堂。商鞅的彻底改革,让职业官僚取代卿大夫世袭家族,世面上的精英,都可以直接应聘进入政府为官。

公元前329年,张仪就到了秦国,然后秦惠王很快就召见了他。两人一见面,秦惠王就问楚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是我大秦的对手么?张仪说,以前楚威王倒是个人才,可惜早就挂了,说现在这个楚怀王,就是个笨蛋一个。成不了多大气候。这个时候他正和魏国打得不可开交呢。

秦国在最西边,和楚国、魏国都有接壤。所以魏国和楚国死磕,秦国就有好多事可以做。于是秦惠王就问,这两个人打起来我们应该帮谁。张仪眼珠一转出了个很不地道的主意,他的办法是,先跟魏国站在一条战线,将战事扩大,把魏国拖进去。然后趁魏国忙于南线对楚作战的时候,然后咱们突然翻脸,从西出兵,魏国肯定不能应付两面,河西之地剩下那点地随随便便占过来。

于是秦惠王任命张仪为客卿,然后依照张仪的方法,很快就收回了全部河西之地。第二年张仪又带兵越过黄河天堑,攻打魏国在山西的重镇,夺取之后又还给了魏国人。秦国人和魏国人都不明白这是要干吗。但是秦惠王知道,张仪这小子不是好人,没便宜的事儿他不干。

果然张仪亲自跑去就见了魏惠王说,我国国君心肠好吧,把刚刚攻下来的城池又还给你们。而且还派了一个公子,过来当人质,这诚恳的态度,你们魏国是不是该表示表示。魏惠王这时候,实在没辙,人家敢还给你,就能在打下来一次。为了避免第二次挨揍,于是魏惠王一咬牙就把河西之地以北的上地郡,划给了秦国、所以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尽归秦人所有。

这件事对秦国意义重大,秦人行事不利的时候,可以避函谷关自守,凭北向南流动的黄河以自固。有利的时候就打开函谷关,沿黄河大拐弯后的南岸行军,直趋韩国、魏国。在中原的领土,以及周天子的洛阳,乃至东海齐国进退自如。

张仪高高兴兴地,拿着河西上地地图,回到秦国咸阳汇报工作。秦惠文王大喜,立刻加封张仪为相邦,这是当时秦国的,最高文职官衔,相当于相国。张仪经过不到两年的奋斗,就坐上了相邦的位置,这简直是坐导弹上升。

结果张仪一当上相邦,就似乎露出了小人嘴脸。他先把担任大良造(第十六等爵位,属于高级军官)的公孙衍,给排挤出秦国。公孙衍无路可去,只好回到老家魏国。虽然他以前在秦国当大良造的时候,曾经几次大败魏军,但是魏惠王并没有计较,因为公孙衍确实是个人才,第二他也非常熟悉秦国的情况。让他担任魏国的大将是有利无害。公孙衍成为魏国大将之后,就天天想着报复张仪。谁让你砸我饭碗呢。

张仪挤跑了公孙衍之后,接着又把秦国的外交部长,给挤兑到楚国去了,也不知道这哥们儿想干啥。

诸侯称王

有一天,张仪给秦国国君,分析当时天下大事。说:现在,魏、齐、楚、越,四个诸侯加上周王,有五个王爵了,王爵比公爵高一等,所以您也必须称王,否则就低人家一头。于是就开始在国内制造舆论,给秦军称王造势。组织秦国男女老少,齐集陕西东部韩城的龙门地区,搞了一个庆祝祭祀活动。

大联欢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一国之人是举国若狂,甚至附近的戎狄部落,都赶来敬献哈达。这个时候国家领导人,秦君和张仪出现,走到群众当中,事先安排好的人就带头喊,称王、称王、称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称王,就对不起人民群众的呼声。

公元前325年四月初四,张仪把新侵占的山西的部分城池,还给了魏惠王。魏惠王作为回报,接受张仪的怂恿,和韩国领导人,一起赶到秦国的都城咸阳,推尊秦君为王。这就是秦惠文王,也有叫秦惠王。同时秦惠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韩国国君也称王了,就是韩宣惠王。许多西戎小国参加大会,天下已经有七个大王了再加上秦韩两国,这个时候周天子,话都不敢不说一句。原来只有天子可以称王,现在六个诸侯都称王了,张仪把后起之秀包装成王爵,结好韩国和魏过,意义在于起动连横运动,秦人与韩、魏联盟,以便秦军驰骋中原,以及更远的齐楚。

合纵两横

张仪的政敌,被张仪排挤到魏国的公孙衍,就准备跟张仪对着干,你连横我就合纵。你能让大家称王,这点事儿难不倒我,于是这个公孙先生,就开始联络还没有称王的诸侯。这时候稍微有点规模的诸侯国,还有三个,赵国、燕国和中山国。

于是公孙衍奔走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这三国都在今天的河北,开始用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人。首先河北北段,特别是在今天北京地区的燕国国君,禁不住诱惑答应了,这就是燕义王。河北中段的中山国也答应称王,南段的赵国不甘寂寞的加入了。

这三个新王,加上魏王和韩王,五个王在公孙衍的捏合下找了一个离大伙都近的地方,发起五国相王大会,意图在于抵制秦国。五个国家,燕国、中山国、赵国、魏国、韩国位置从河北到河南,南北纵向排列,所以称之为合纵。

五国组成了抗秦合纵,所谓合纵,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这五个弱国打算联合起来自保,并且结好齐、楚两个大国,更有效地抵抗秦国的侵略。然而事与愿违,齐楚并不愿意给他们做靠山。齐国听说五国相王以后大怒,齐威王不希望看见这些人联合在一起这个,这样不利于齐国的对外扩张。他更是恼怒于中山国,我齐国是万乘之国,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中山国不过是千乘之国,一度还被魏国人灭掉,现在勉强复国,怎么敢与我齐国齐名。而且齐国一直是,把中山当做附庸看待的。

所以齐王命令,不许中山使者进出我国关隘,并且派人勒令燕、赵两国,发兵攻打中山国。这个中山过本来就是狄人建立的国家,不是华夏民族,但是这时候也已经完全汉化了。他也加入了这个五国相王运动,但是齐国不承认他。好在这个中山国也盛产能说会道的知识分子,其中一个知识分子就跑到齐国,嘴巴都说干了才搞定了齐威王。

但是东边刚平息,南边的楚国又不干了。楚国和齐国一样,也不愿意看见一帮子小弟级的人物联合在一起,对抗大国。他本来是希望衰弱下来的魏国能附庸于他。所以作为威胁,楚怀王派国相(那个抽了张仪一百鞭的)向北进攻魏国,围攻魏国南部的要塞,又夺得八个小城邑。用武力迫使魏国就犯。

齐楚两国为什么不支持这五国相王?因为当时大国不只西边秦国一个,齐、楚都是有实力的大国,不愿意看见弱小的国家团结。齐国想把燕国和中山国吃掉,楚国想把魏国变成附庸,所以不肯当五国的后台,共同对抗秦国。

当时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也参加了五国相王,这时候他即位刚刚三年,政治经验还不丰富,看见齐、楚两国纷纷对五国发狠,就后悔跟着公孙衍称王起哄。于是他跟国人讲,我们没有当大王的实力,却顶了个大王的名号,我们也太没自知之明了。从今以后,你们还是叫我主君吧。

张仪一看,公孙衍合纵抗秦没有成功,五国松动,齐楚两国又不肯赞助,立即把握这个机会,就跑到了魏国。想把魏国人,从合纵联盟中,拉回到连横战线里来,好结好秦人。

公元前322年,张仪见到了梁惠王。跟魏惠王晓以利害:公孙衍不是搞了个五国相王吗,目的是对抗抗秦过,您也是这五国相王当中的一个。但是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你们魏国就像一个空心马蹄。东边是齐,西边是秦,北边是赵,南边是楚,这是四战之地啊。您魏国身处这种地方,处境十分堪忧。

这一番话把梁惠王说的心里“咯噔”一下。张仪又说,齐国和楚国的态度您也看到了,这两个大国是不会听公孙衍的安排的。不但不听反而对魏国虎视眈眈。这样的局面只有我们秦国可以帮你,我们可以借给你军队来对抗齐楚。不过,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让我张仪当魏国的国相,主持连横。

左思右想后梁惠王觉得这事挺靠谱,一颗相印换来一个大国的支持,这买卖不亏。就这样张仪就真的挂上了魏国相印。魏惠王这个选择,其实也不错,因为合纵的实践,五国相王实在没什么成绩,齐、楚两国不但不肯帮忙,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张仪走马上任,担任了魏国相国,还真对得起这份工资。魏人的边境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政治上也不再受齐楚秦三国的气。这下梁惠王感受到了连横结秦的好处。在这期间,齐楚看见魏国与秦交好,一怒之下就派兵来攻打,张仪派出使者,挫败了齐、楚攻魏的计划。有张仪待在魏国,身后是大国秦国撑腰,齐、楚两国确实不敢再来打魏国。张仪甚至向秦国借兵,威慑两国的军队。

张仪加强与韩、赵、魏三国的联合,客观上给魏国带来安宁,但更有利于秦国,保持了秦国的国力。只要不轻易战斗,秦国就可以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和平的外部空间。如果不是由于张仪,刚刚起步发展的秦国,就有可能把改革初期的成果,在与东方三今的混战中消耗殆尽。就像当初魏文侯,改革初见成效,就被魏惠王和周边的赵、韩、齐一番混战摧毁得七零八落,失去了战国首强的地位。

张仪下岗

有一天,张仪跟魏惠王特别兴奋地讲,魏国跟秦国连横,是一件双方都受益的事,如果让秦国人,从魏国借道,向东攻打齐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更能保证魏国平安。魏惠王听了张仪的游说,觉得很有道理。当时齐楚秦三国,列成一个三角,都是强国国,还没有到秦国一头都打,大家必须联合才能对付他的地步。所以魏惠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放开关隘,请秦国大兵袭来,穿越魏国所在的中原,远征东方齐国。

齐威王看见秦军远道前来攻打,就派出大军应战。结果当时的齐军统帅匡章到了前线不打仗,光跟秦军进行友好往来,而且还组织敢死队员,带上齐国军队的标志,跟着使团混进秦营卧底。匡章的这种做法,遭到了本国人的误解。齐威王在后方得到报告,匡章唆使军事哗变,纷纷投奔秦营去了。结果大臣们都沉不住气,建议制裁匡章,撤去他的职位然后治罪。但是齐王力排众议的给这位将军撑腰,不久之后驿站快马一路送来报捷书信,匡将军跟他安排好的士兵,里应外合,杀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秦兵这一次大败,张仪不舒服了。他主持的借秦兵伐齐的行动,结果受到了挫折,他感觉很丢面子。更重要的是魏惠王就开始琢磨了,看来秦国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既然如此,魏国何必依附于秦国呢。

这下大将公孙衍高兴了,张仪的连横不行了,该我合纵派出头了。于是四处寻求国际声援,拉诸侯都给他撑腰,许诺出兵出钱支持他。魏惠王看见公孙衍,这么有国际威望,简直比不张仪还厉害。于是梁惠王下令,免去张仪现任相国职位,提拔大将公孙衍接任相国。

公孙衍一上台,就积极准备再次合纵攻秦,唱张仪的对台戏,在魏国为相长达三年的张仪,由于趋秦兵借道中原伐齐,战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使得他推销给魏国人的,连横秦人以治齐楚的主张,被现实粉碎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决定不再结好秦国,于是就让张仪办退职手续。张仪就结束了在魏国的工作,交出相印回会到了秦国。这个是合纵连横战国早期的事儿,那是苏秦还不显山不露水。张仪是灰溜溜的回到了秦国,但他这个人,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呆在秦国。不久就又在诸侯国之间,闹出了大动静,那么这张仪又在诸侯国中,闹出了什么大动静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谢谢大家。

精彩回顾

回复关键词「战国风云」看完整连载内容

第八章 合纵连横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就在此时,列国之中,活跃起一群特殊人物。他们凭借智慧与口才,奔走于各国之间,运筹帷幄,出谋定计,左右局势的发展,决定国家的存亡。那么,这些风靡一时的战国纵横家,究竟运用了什么谋略?他们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和历史走向,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崛起的秦军

世外高人鬼谷子,有一对高徒,就是孙膑和庞涓,但是在一些小说家笔下,他还有另外一对徒弟,就是苏秦和张仪。他们俩是一对口才绝佳的外交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战国后期的众多诸侯国,今天合纵、明天连横,乱了个不亦乐乎。这话还得从商鞅变法说起。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一跃就把战国第一霸主魏国拍的死死的。孝公死了以后,秦惠王登基,他把商鞅给弄死了。但商鞅人虽然死了,他那一套富国强兵的政策,在秦国依然推行。所以秦国在新任国君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法家改革,限制贵族,强化君权,奖励耕战,对外扩张。

秦国经常攻打自己东边的邻居魏国,在夺得部分河西之地之后,又指挥秦兵践踏魏国河西要塞,秦国的西线总指挥斩首八万,重创了魏国。魏国筑起的,用来围困秦国的长达一千二百里的西线长城,现在成了秦国的五A级景区。所以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国军队又渡过黄河天堑,夺取了黄河以东的“河东三邑”(山西南部的万荣、曲沃、河津地区)。看来就连黄河天堑,也挡不住秦军。

所以当时不单是魏国,连其他的国家都发怵了。这个西边的蛮夷,这是吃了多少大力丸。其实这个时候,帮助秦国拿下全部河西之地,除了那一支如狼似虎的军队外,还有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个书生就是张仪。

含冤出走

这个张仪原本也是魏国人,而且不是魏国平民,而是魏国的公族,只不过血缘关系比较远罢了。可是这个时候所谓公族已经不值钱了,国家也不分配工作,也没钱交社会保险。没办法,自己去找工作。

有传言说,张仪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过,是真是假不知道,就算是真的也不知道都学了些什么。反正这个人,最厉害的就是鼻子底下那张嘴。他的第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是在,楚国的国相家里当门客。门客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基本上没什么具体事务,就跟老板身边的女秘书的性质一样,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但是,也不能什么都不会,最起码得会溜须拍马。

溜须拍马就是玩嘴皮子,张仪在这项业务上那就太精通了,结果树大招风,就引起了其他门客的妒忌。于是就要修理修理他。有一天,楚国的国相在家里举行宴会,请了很多重要的人物,门客们也都出席。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东家突然发现,挂在腰间的宝玉丢了,不知道是被偷了,还是他自己忘了。门客一听就慌了,找半天也没找着,这国相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人趁人多的时候,下手偷走了。

门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就聚到了张仪身上。这让张仪很纳闷,然后一个门客就说,张仪你就主动认了吧,就你那点偷鸡摸狗的爱好,谁还不知道。国相一听,原来有内贼,也没有取证和审判就把张仪按到地上,给了一百皮鞭。门客们看着被打得血肉横飞的张仪,享受着报复的快感。张仪咬着牙,上完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血肉模糊的张仪,就被人抬到家里。他老婆一看吓坏了,又是哭又是骂的,结果奄奄一息的张仪抬起头,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舌头还在吗?张仪挨皮鞭的时候,只所以咬牙挺着,就是为了保护舌头,怕咬着舌头。他老婆把他嘴掰开一看,瞅了半天没瞅出什么毛病。然后点点头说,在。

张仪一听哈哈大笑,舌头在就可以了,以后什么荣华富贵都得靠着它。君子之身能屈能伸,丈夫之志可大可小,里面的乾坤就在这一张嘴上。这事儿发生之后,张仪是没法在楚国混了,只好换一个地儿。

在秦称相

张仪去的地方是秦国,因为那是外来布衣打工者的天堂。商鞅的彻底改革,让职业官僚取代卿大夫世袭家族,世面上的精英,都可以直接应聘进入政府为官。

公元前329年,张仪就到了秦国,然后秦惠王很快就召见了他。两人一见面,秦惠王就问楚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是我大秦的对手么?张仪说,以前楚威王倒是个人才,可惜早就挂了,说现在这个楚怀王,就是个笨蛋一个。成不了多大气候。这个时候他正和魏国打得不可开交呢。

秦国在最西边,和楚国、魏国都有接壤。所以魏国和楚国死磕,秦国就有好多事可以做。于是秦惠王就问,这两个人打起来我们应该帮谁。张仪眼珠一转出了个很不地道的主意,他的办法是,先跟魏国站在一条战线,将战事扩大,把魏国拖进去。然后趁魏国忙于南线对楚作战的时候,然后咱们突然翻脸,从西出兵,魏国肯定不能应付两面,河西之地剩下那点地随随便便占过来。

于是秦惠王任命张仪为客卿,然后依照张仪的方法,很快就收回了全部河西之地。第二年张仪又带兵越过黄河天堑,攻打魏国在山西的重镇,夺取之后又还给了魏国人。秦国人和魏国人都不明白这是要干吗。但是秦惠王知道,张仪这小子不是好人,没便宜的事儿他不干。

果然张仪亲自跑去就见了魏惠王说,我国国君心肠好吧,把刚刚攻下来的城池又还给你们。而且还派了一个公子,过来当人质,这诚恳的态度,你们魏国是不是该表示表示。魏惠王这时候,实在没辙,人家敢还给你,就能在打下来一次。为了避免第二次挨揍,于是魏惠王一咬牙就把河西之地以北的上地郡,划给了秦国、所以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尽归秦人所有。

这件事对秦国意义重大,秦人行事不利的时候,可以避函谷关自守,凭北向南流动的黄河以自固。有利的时候就打开函谷关,沿黄河大拐弯后的南岸行军,直趋韩国、魏国。在中原的领土,以及周天子的洛阳,乃至东海齐国进退自如。

张仪高高兴兴地,拿着河西上地地图,回到秦国咸阳汇报工作。秦惠文王大喜,立刻加封张仪为相邦,这是当时秦国的,最高文职官衔,相当于相国。张仪经过不到两年的奋斗,就坐上了相邦的位置,这简直是坐导弹上升。

结果张仪一当上相邦,就似乎露出了小人嘴脸。他先把担任大良造(第十六等爵位,属于高级军官)的公孙衍,给排挤出秦国。公孙衍无路可去,只好回到老家魏国。虽然他以前在秦国当大良造的时候,曾经几次大败魏军,但是魏惠王并没有计较,因为公孙衍确实是个人才,第二他也非常熟悉秦国的情况。让他担任魏国的大将是有利无害。公孙衍成为魏国大将之后,就天天想着报复张仪。谁让你砸我饭碗呢。

张仪挤跑了公孙衍之后,接着又把秦国的外交部长,给挤兑到楚国去了,也不知道这哥们儿想干啥。

诸侯称王

有一天,张仪给秦国国君,分析当时天下大事。说:现在,魏、齐、楚、越,四个诸侯加上周王,有五个王爵了,王爵比公爵高一等,所以您也必须称王,否则就低人家一头。于是就开始在国内制造舆论,给秦军称王造势。组织秦国男女老少,齐集陕西东部韩城的龙门地区,搞了一个庆祝祭祀活动。

大联欢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一国之人是举国若狂,甚至附近的戎狄部落,都赶来敬献哈达。这个时候国家领导人,秦君和张仪出现,走到群众当中,事先安排好的人就带头喊,称王、称王、称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称王,就对不起人民群众的呼声。

公元前325年四月初四,张仪把新侵占的山西的部分城池,还给了魏惠王。魏惠王作为回报,接受张仪的怂恿,和韩国领导人,一起赶到秦国的都城咸阳,推尊秦君为王。这就是秦惠文王,也有叫秦惠王。同时秦惠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韩国国君也称王了,就是韩宣惠王。许多西戎小国参加大会,天下已经有七个大王了再加上秦韩两国,这个时候周天子,话都不敢不说一句。原来只有天子可以称王,现在六个诸侯都称王了,张仪把后起之秀包装成王爵,结好韩国和魏过,意义在于起动连横运动,秦人与韩、魏联盟,以便秦军驰骋中原,以及更远的齐楚。

合纵两横

张仪的政敌,被张仪排挤到魏国的公孙衍,就准备跟张仪对着干,你连横我就合纵。你能让大家称王,这点事儿难不倒我,于是这个公孙先生,就开始联络还没有称王的诸侯。这时候稍微有点规模的诸侯国,还有三个,赵国、燕国和中山国。

于是公孙衍奔走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这三国都在今天的河北,开始用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人。首先河北北段,特别是在今天北京地区的燕国国君,禁不住诱惑答应了,这就是燕义王。河北中段的中山国也答应称王,南段的赵国不甘寂寞的加入了。

这三个新王,加上魏王和韩王,五个王在公孙衍的捏合下找了一个离大伙都近的地方,发起五国相王大会,意图在于抵制秦国。五个国家,燕国、中山国、赵国、魏国、韩国位置从河北到河南,南北纵向排列,所以称之为合纵。

五国组成了抗秦合纵,所谓合纵,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这五个弱国打算联合起来自保,并且结好齐、楚两个大国,更有效地抵抗秦国的侵略。然而事与愿违,齐楚并不愿意给他们做靠山。齐国听说五国相王以后大怒,齐威王不希望看见这些人联合在一起这个,这样不利于齐国的对外扩张。他更是恼怒于中山国,我齐国是万乘之国,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中山国不过是千乘之国,一度还被魏国人灭掉,现在勉强复国,怎么敢与我齐国齐名。而且齐国一直是,把中山当做附庸看待的。

所以齐王命令,不许中山使者进出我国关隘,并且派人勒令燕、赵两国,发兵攻打中山国。这个中山过本来就是狄人建立的国家,不是华夏民族,但是这时候也已经完全汉化了。他也加入了这个五国相王运动,但是齐国不承认他。好在这个中山国也盛产能说会道的知识分子,其中一个知识分子就跑到齐国,嘴巴都说干了才搞定了齐威王。

但是东边刚平息,南边的楚国又不干了。楚国和齐国一样,也不愿意看见一帮子小弟级的人物联合在一起,对抗大国。他本来是希望衰弱下来的魏国能附庸于他。所以作为威胁,楚怀王派国相(那个抽了张仪一百鞭的)向北进攻魏国,围攻魏国南部的要塞,又夺得八个小城邑。用武力迫使魏国就犯。

齐楚两国为什么不支持这五国相王?因为当时大国不只西边秦国一个,齐、楚都是有实力的大国,不愿意看见弱小的国家团结。齐国想把燕国和中山国吃掉,楚国想把魏国变成附庸,所以不肯当五国的后台,共同对抗秦国。

当时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也参加了五国相王,这时候他即位刚刚三年,政治经验还不丰富,看见齐、楚两国纷纷对五国发狠,就后悔跟着公孙衍称王起哄。于是他跟国人讲,我们没有当大王的实力,却顶了个大王的名号,我们也太没自知之明了。从今以后,你们还是叫我主君吧。

张仪一看,公孙衍合纵抗秦没有成功,五国松动,齐楚两国又不肯赞助,立即把握这个机会,就跑到了魏国。想把魏国人,从合纵联盟中,拉回到连横战线里来,好结好秦人。

公元前322年,张仪见到了梁惠王。跟魏惠王晓以利害:公孙衍不是搞了个五国相王吗,目的是对抗抗秦过,您也是这五国相王当中的一个。但是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你们魏国就像一个空心马蹄。东边是齐,西边是秦,北边是赵,南边是楚,这是四战之地啊。您魏国身处这种地方,处境十分堪忧。

这一番话把梁惠王说的心里“咯噔”一下。张仪又说,齐国和楚国的态度您也看到了,这两个大国是不会听公孙衍的安排的。不但不听反而对魏国虎视眈眈。这样的局面只有我们秦国可以帮你,我们可以借给你军队来对抗齐楚。不过,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让我张仪当魏国的国相,主持连横。

左思右想后梁惠王觉得这事挺靠谱,一颗相印换来一个大国的支持,这买卖不亏。就这样张仪就真的挂上了魏国相印。魏惠王这个选择,其实也不错,因为合纵的实践,五国相王实在没什么成绩,齐、楚两国不但不肯帮忙,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张仪走马上任,担任了魏国相国,还真对得起这份工资。魏人的边境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政治上也不再受齐楚秦三国的气。这下梁惠王感受到了连横结秦的好处。在这期间,齐楚看见魏国与秦交好,一怒之下就派兵来攻打,张仪派出使者,挫败了齐、楚攻魏的计划。有张仪待在魏国,身后是大国秦国撑腰,齐、楚两国确实不敢再来打魏国。张仪甚至向秦国借兵,威慑两国的军队。

张仪加强与韩、赵、魏三国的联合,客观上给魏国带来安宁,但更有利于秦国,保持了秦国的国力。只要不轻易战斗,秦国就可以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和平的外部空间。如果不是由于张仪,刚刚起步发展的秦国,就有可能把改革初期的成果,在与东方三今的混战中消耗殆尽。就像当初魏文侯,改革初见成效,就被魏惠王和周边的赵、韩、齐一番混战摧毁得七零八落,失去了战国首强的地位。

张仪下岗

有一天,张仪跟魏惠王特别兴奋地讲,魏国跟秦国连横,是一件双方都受益的事,如果让秦国人,从魏国借道,向东攻打齐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更能保证魏国平安。魏惠王听了张仪的游说,觉得很有道理。当时齐楚秦三国,列成一个三角,都是强国国,还没有到秦国一头都打,大家必须联合才能对付他的地步。所以魏惠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放开关隘,请秦国大兵袭来,穿越魏国所在的中原,远征东方齐国。

齐威王看见秦军远道前来攻打,就派出大军应战。结果当时的齐军统帅匡章到了前线不打仗,光跟秦军进行友好往来,而且还组织敢死队员,带上齐国军队的标志,跟着使团混进秦营卧底。匡章的这种做法,遭到了本国人的误解。齐威王在后方得到报告,匡章唆使军事哗变,纷纷投奔秦营去了。结果大臣们都沉不住气,建议制裁匡章,撤去他的职位然后治罪。但是齐王力排众议的给这位将军撑腰,不久之后驿站快马一路送来报捷书信,匡将军跟他安排好的士兵,里应外合,杀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秦兵这一次大败,张仪不舒服了。他主持的借秦兵伐齐的行动,结果受到了挫折,他感觉很丢面子。更重要的是魏惠王就开始琢磨了,看来秦国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既然如此,魏国何必依附于秦国呢。

这下大将公孙衍高兴了,张仪的连横不行了,该我合纵派出头了。于是四处寻求国际声援,拉诸侯都给他撑腰,许诺出兵出钱支持他。魏惠王看见公孙衍,这么有国际威望,简直比不张仪还厉害。于是梁惠王下令,免去张仪现任相国职位,提拔大将公孙衍接任相国。

公孙衍一上台,就积极准备再次合纵攻秦,唱张仪的对台戏,在魏国为相长达三年的张仪,由于趋秦兵借道中原伐齐,战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使得他推销给魏国人的,连横秦人以治齐楚的主张,被现实粉碎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决定不再结好秦国,于是就让张仪办退职手续。张仪就结束了在魏国的工作,交出相印回会到了秦国。这个是合纵连横战国早期的事儿,那是苏秦还不显山不露水。张仪是灰溜溜的回到了秦国,但他这个人,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呆在秦国。不久就又在诸侯国之间,闹出了大动静,那么这张仪又在诸侯国中,闹出了什么大动静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谢谢大家。

精彩回顾

回复关键词「战国风云」看完整连载内容


相关文章

  •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三十九)灭亡齐国的惊天阴谋
  • 齐闵王想要进一步壮大齐国,并且想要吞并宋国.此时潜伏在齐国的苏秦却在暗中帮助燕昭王复仇,他不断的麻痹齐闵王,唆使齐闵王吞并宋国,从而使得其他诸侯都因为齐国灭宋的问题,而形成反齐联盟,一起消灭齐国.那么,苏秦是如何设计这一套惊天阴谋,而齐闵王 ...查看


  • 爱国诗人屈原时期的楚国,如何失去了与秦国一争天下的机会
  • 爱国诗人屈原时期的楚国,如何失去了与秦国一争天下的机 会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张苏君 屈原其人,论才,文采斐然,辞赋动人,其作<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为中国文学之源,被誉辞赋之祖:论貌,颜值极高,应对诸侯,颇为称道 ...查看


  • 屈原放逐,楚国被灭,皆因这4大硬伤
  •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谢谢! 联系我们:商务合作.授权转载.投稿交流,请加微信:tracylty 精彩推荐:在 ...查看


  • 秦帝国背后的面孔:三寸之舌动天下的张仪
  • 张仪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张仪以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凭三寸之舌独步政治舞台.电视连续剧 ...查看


  • [战国风云11] 第十二章 乐毅伐齐:大将不败于敌手而败于朝廷
  • 第十二章 乐毅伐齐 战国七雄中,齐国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大国.可是不承想,这个富庶强盛的老牌诸侯国,竟然被一个小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而这奇迹的创造者,则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乐毅.究竟,是哪个小国打败了强齐?而乐毅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 ...查看


  • 中国历史上的牛人"鬼谷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 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而鬼谷子的大名之所以如此出名和他的两个高徒有着很大的关系.<史记·苏秦列传>有提到,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又有<史记·张仪 ...查看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 ...查看


  • 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_孙斌来
  • DOI:10.15895/j.cnki.rwzz.2003.01.015 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 孙斌来 内容提要 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位于西部的秦国,其自然环境的优势及一系 列成功地决策,都明显地胜过六国 ...查看


  • 史上最神秘的圣人,纵横家鼻祖--鬼谷子
  • 鬼谷子 相传他父亲是卫国重臣,他从小生长在权术斗争的环境中,并广泛涉猎群书,打下天文.星象.哲学.历史.医学及军事等方面的基础.如此全才之人就是<鬼谷子>一书的作者--鬼谷子.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