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党建与党的执政基础

马智宏 http://www.gmw.cn 2011-11-29 13:29:44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系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博士)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综合国力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使党的执政基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复杂而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内部构成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力量的农民工群体,这是新时期社会结构变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工群体是新时期农民阶级迈向工人阶级的特殊群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全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以来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两个阶级的状况在新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新时期的农民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起了农村管理体制的连锁反应,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改革以来的又一次解放。这次解放,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同时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权,既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自主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间流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经营模式、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我国农民阶级的状况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阶级的阶层分化加剧。从职业分化角度看,社会学家陆学艺、刘祖云等人提出了八阶层说:即农村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村基层管理者阶层、农村集体企业劳动者阶层、农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雇佣工人阶层、农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个体劳动者阶层、城镇农民工阶层。

2.农民阶级的非农化趋势明显。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是一条世界性规律。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部门这种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中国农民阶级的分化是从社会职业的非农化趋向开始。分化出来的农民阶级随着条件的改善和制度的许可,他们自然地迁移到城市、小城镇。随着户口的解决、制度的完善,他们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完成自身的身份转变,最终完成职业、地域、身份的完全非农化过程。1978年,全国务农的农民有2.84亿人,占当时全国就业人员的70.5%。到了2009年末,虽然务农人员增长到2.97亿人,但在全国就业人员7.8亿人中,务农人员所占比例下降到38.1%。

3.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农民阶级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综合国力和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农民利用占世界10%的土地,生产了约占世界22.3%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约20.8%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名列前茅。二是农民阶级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有学者估计,从1950年到1996年,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农村资金净流出)超过2万亿元。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召开的南方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所说:“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三是农民阶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1978年12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率先扛起了“包产到户”的大旗,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拉开序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对此,党的十四大报告充分肯定地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4.农民阶级分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堪忧。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民事实上处于不平等地位,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与极大落差。二是农民绝对数量大普遍素质低仍是限制农民阶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三是农村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案件增多。主要由于生产资料占用方式和经营方式变化出现的利益多元化,为矛盾和纠纷提供了许多生长点,因房屋拆迁、宅基地划分、责任田调整、农业开发、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扶贫救助款使用等引发的干群矛盾、邻里矛盾、宗族矛盾日益增多,并呈群体性事件增加、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发展趋势复杂多变等特点。四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弱化趋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不健全、基层民主建设渠道缺乏、部分干部党员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带头人和后备人才不足等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新时期的工人阶级

我们说工人阶级是指: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依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所形成的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他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世界各国工人无产阶级一样,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是最先进、最无私、最有纪律、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都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共产党最基本的执政基础。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作用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早已揭示出,人类社会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而能够领导这个伟大社会变革的,唯有工人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国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此同时,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1978年,全国在职职工总数为1.2亿,2009年末猛增到4.83亿。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城市就业人口有1000多万,大多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还将不断扩大;其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二是打破用工终身制,一用定终身的固定工制度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普遍被合同用工制度所代替。三是工人阶级构成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人阶级成分单一,主要是国营、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职工。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四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外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他们基本上是由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转化而来,在国家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劳动,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因此从广义上说,也可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虽然新时期工人阶级状况发生并还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但勿庸置疑,他们仍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作用没有改变。

(三)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

1.农民工的概念。1983年,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费孝通先生开始小城镇的研究,课题组的张雨林教授在1984年写文章时,首次提出了“农民工”这个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一类人群。

农民工可分为:(1)大中城市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雇用的农民工(含合同工与长期临时工):(2)无雇主雇佣、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职业的进城农民,在城市已工作、生活达到一定年限者的农民工;(3)进入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或卫星城镇的原农业户口人员;(42.农民工的成因。(1)农民工,成长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土壤里。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特有的群体,“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农民工的出现有着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化,封建地主阶级被推翻,让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对土地的依赖关系,翻身做主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能够自主生产、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另外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2)农民工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壮大。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激发了神州大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由离土不离乡的城镇间区域性流动到离土离乡的全国范围内流动,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由亦工亦农的季节性务工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工业生产为主。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工群体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3)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本质及其趋势。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农民工现象的本质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并从事工业、服务业生产的过程。农民工现象的趋势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先进的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逐步地稳定到城镇和农村,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农民工的贡献在哪里?(1)解决了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难题。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在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农民工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也因劳动力成本较低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以高效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促进了30多年来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在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企业效益不好时,农民工可回到农村。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有效地配置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避免了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压力。为我国经济30多年的较快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平稳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3)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广大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农民工作为新兴的产业工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全面参与了民族工业发展崛起的事业。他们不仅在这一事业中提升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有的农民工成长为企业家,创造了民族工业的品牌。农民工是“中国制造”的强有力推动者,也是“中国创造”的基础力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中远船务船体车间工装班调度彭雪峰就是农民工中的杰出代表。

4.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不可逆转。(1)纵观社会发展史,农民阶级历来都有向工人阶级转变的历史和趋势。农民阶级是其他阶级生成发展的基础与母体,随时存在向其他阶级阶层转化的可能。工人阶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是从其它社会阶层转化而来的,而农民是其主要来源。(2)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2010年度全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员4.83亿人,农民工占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农民工在各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第二产业为58%,第三产业为52%;在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业为68%,建筑业为80%。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工会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3)农民工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一是工作方式具有工人性质。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着原本只有产业工人从事的非农产业,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作场所集中在二、三产业,与工人一致;二是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他们充当了城市工人的角色。城市农民工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基建工程、合资、独资企业中的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又空缺的行业。而且,城市中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他们起了产业工人的作用。四是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他们有的在城镇居住多年,接受并身处城市环境,最终将融入城市。

综上所述,基于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我在2011年4月18日“农民工党建工作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求解农民工党建难题的理论、方法及其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对“农民工”概念的商榷,并从历史性、现实性和趋势性分析,建议提法:新兴产业工人,获得了党内外的高度赞同。

5.农民工问题在哪里?在时代需要农民工、农民工创造了新时代的进程中,农民工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民工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其工作、生活、权益等方面应有的保障缺失引起了广泛关注。农民工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有待深入解决。(1)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矛盾。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农民工需求之间的差距、农民工工资的拖欠、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侵害、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需求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和提高。(2)农民工,城市繁荣背后的隐忧。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生活的守望者。他们创造和改变着城市,保障着城市24小时的运转和生活,但他们却被城市“遗忘”和“边缘化”,没有享有基本的城市社会保障,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仍然存在生存状况堪忧。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稳定和谐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在有的城市和行业,农民工的他们的生活时代、生活环境和思想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有的学者称他们为“末代农民”。如果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农民工的生活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善,则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会反过来影响城市的稳定和发展。(3)农民工,城乡之间的无奈。农民工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也是“三农”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是农民工流动的“水位差”。农民工,特别是来自艰苦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既不愿到农村从事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处在“回不去的农村,进不去的城市”之间。这种现象既是城乡差异的体现,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这部分农民工漂在城市,没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是社会管理的新难题。(4)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聚焦点。农民工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民工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没有农民工的幸福,就不会有全民的幸福。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工在创造价值、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素质要有相应的提高,也就是农民工在推动发展中必须实现自我发展。农民工问题是涉及到教育、医疗、保险、户籍、养老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2.42亿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最新《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阐述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二)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人数显著增加。

农民工成为新兴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经济社会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已转向社会化工业生产。二是中国的国情,即农业大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为城市工人。三是部分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提供了农民流动的愿望,市场经济为农民工流动提供了机会。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五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如果工业化不深入推进、市场化不深入推进,对中国农业大国来说,就是不完整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农民工逐步成长为新兴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国情、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决定所发生的,也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农民工党建是党的建设新任务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它高度概括了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优势,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推动城乡、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农民工党员,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建设先锋,农民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党建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涉及人数多、地域广、流动强的新领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命题。农民工党建对于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民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引领农民工发挥生力军作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挥党建独特政治优势,加强城乡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和加强的重点课题。

三、农民工党建事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性

(一)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执政基础是政党所依托的社会依靠力量。

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指执政党实现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所赖以依靠和依托的社会力量。

所谓社会力量则是指群众基础(包括阶级基础),这是最根本、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和依托力量。

胡锦涛深刻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使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因此,执政基础问题本质上就是群众基础问题,是党和国家政权的依托力量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反复强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从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意义上说的。

这里还要阐明,我们常常讲的政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等,这些基础应是基础的基础。严格意义上说,是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属于执政基础建设的内容和范畴。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1.党的阶级基础构成发生了新变化。进入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深入,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内部分层愈加复杂化和多元化,突出表现在已占二、三产业就业半壁江山的农民工群体的涌现,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同时,大量非公经济组织和两新组织的出现,也带来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阶级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为执政基础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2.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任务艰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平衡经济发展问题突出,深化改革必将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引发和激化矛盾,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可承受程度以及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平衡,人们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考验。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对党提出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战略指导思想从崇尚武力的“政权更迭”调整为“巧实力”的软硬兼施。将战略手段方式从“单边主义”调整为“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经济、文化渗透逐步强化,利用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和群众的消极情绪进行“和平演变”从没有停止,对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党在自身建设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还需巩固加强。经过90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状况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全国党员人数已达到8026万,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超过5%;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一方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大量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和民主扩大,对如何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尽管,党的各级组织已经在实践中创造和提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办法,但与迅速发展的形势与组织管理、教育、服务和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差距甚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这一切对党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

(三)农民工党建事关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依托。一个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有赖于“两个基础”的增强与扩大。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建设民主政治,必须维护社会公正,必须创新意识形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建设高素质执政干部队伍,必须转换基层党组织功能,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等。

1.抓好农民工党建,发挥同盟军和主力军作用,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基础。翻开中国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历代王朝无一例外地都毁于流民之手。流民,即失去土地或不安于土地的农民,农民的力量可见一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曾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597万民工用小推车、扁担、担架赢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解放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农民始终是党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工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有群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这个过渡群体兼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双重属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新时期加强农民工中党的领导,就是强化同盟军、主力军作用,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基础。

2.抓好农民工党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由于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的限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就业权利不平等并且无保障、工资水平低并存在恶意拖欠、子女就学困难、劳动时间和劳动安全得不到应有保障等。农民工保障目前没有真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近年来,涉及农民和农民工权益的群体性事件有增多态势,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工问题成为整个中国社会之殇。胡总书记强调,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好。在当前的矛盾凸显期,党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制度安排、关心关注农民工生产生活,代表广大农民工利益,维护引导农民工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抓好农民工党建,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88%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增多,文化程度正逐年提高这是可喜的一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9年,30岁以下的新生代占61.6%;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48.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由2005年的83.5%下降到7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6.5%上升到23.5%。文化程度偏低只是农民工总体素质偏低的一个方面,农民工的现代意识、集体主义思想、劳动技能、维权意识、进取精神、文化情趣等等与现代产业工人阶级的要求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只有在党的带领下,全面提高农民工群体素质,逐步完成从农民工到真正意义上产业工人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成为党的执政基础,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4.抓好农民工党建,补齐基层党建“短板”,不断夯实党的执政体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就必须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民工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特别是农民工大部分在非公企业就业,由于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组建率很低,加剧了农民工党员管理难、过组织生活难的现状。因此,以农民工党建为主导,协调整合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以及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联动的管理格局,创新基层党建新局面尤为重要,从而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使农民工广泛深入参与的基层组织成为发挥传递和执行党的政策、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发挥服务功能、扩展农民工的维权渠道、表达和整合农民工的意愿的主要作用。

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正视研究和加强农民工党的建设

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是党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新领域。正视农民工党建的现状和问题,以各级地方党委为领导,以农民工务工企业为主导,研究和探索破解农民工党建的难题,是艰辛探索的积极举措,以切实增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加强农民工党建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的需要

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关键是扩大和凝聚工人阶级队伍。2004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农民工的阶级属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作为“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农民工问题作为“工人问题”和“工人阶级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工已成为党的阶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的农民工却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被不合理的制度排斥在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形成了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本来就很淡薄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人阶级意识更加淡薄,影响了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落实,延缓了工人阶级队伍奔向小康生活的进程。农民工问题对党的阶级基础的影响是潜在的,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切实解决,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民工党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永葆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农民工在迈向工人阶级的进程中,需要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完成从农民阶级到工人阶级的属性转化,不断克服消极保守、纪律松散、生产力弱等不足,成为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经济政治生活中起领导作用的先进群体,真正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三)加强农民工党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能否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执政党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党的领导是根本。目前已有2.42亿并正在不断扩大的农民工群体,其自身工作生活的特点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农民工相对较低生存状况,为社会资源的管理统筹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把农民、农民工逐步纳入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加强农民工党建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需要

密切党群关系关键是要解决新时期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的问题,做好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新时期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条件较以前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阶层分化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和农村的巨大变化是主要标志。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代表好他们的利益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党在农民工中开展群众工作,就是要不断建立健全满足广大农民工合法利益的体制机制,以扎实求真的基层党建工作,为农民工和农民家庭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清正廉洁周到的服务取信于农民和农民工,把党的先进主张化为农民工们的自觉行动,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五)加强农民工党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升能力优化环境。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刻阐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决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个体户、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但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民工公平发展的环境亟待提高,农民工致富能力有待提升。党带领农民工走向共同富裕,要想方设法破除一系列观念、政策、制度障碍,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民工真正健康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六)加强农民工党建是培养新兴产业工人的需要

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产业工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支新加入的工人阶级队伍的生力军,囿于传统观念、农民意识、宗法观念、文化水平和技能的相对低下,与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担当重任的领导阶级,作为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工人阶级,无论是自有觉悟的提升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长期存在,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现象也将长期存在。新兴产业工人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成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其产生条件和所处环境与传统产业工人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农民工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基础人群也同样面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自身觉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党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增强农民工的责任使命意识、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地位、尽快融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等等,把一代代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培养锻造成真正的新兴产业工人。

(七)加强农民工党建是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需要

保持稳定促进和谐关键是要减少贫困和不公,使公民依法享有公平的机遇和权利。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生安逸、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状态。农民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城市已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同职业劳动,待遇偏低;同为公民,社会保障不全甚至缺失;同为人父人母,子女享受不到同等教育资源;同为公民,还要忍受种种歧视和偏见的对待,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对农民工在政治上尊重,待遇上平等,文化上融合,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中远船务积极开展农民工党建的探索实践及其初步成果

(一)中远船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一枝新秀

1.中远船务概况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船务)组建于2001年6月,是中远旗下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改装及修理为主业,集船舶配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基于专业化的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知名航运公司和海洋石油服务供应商首选合作伙伴。2011年末,中远船务营业总收入将达到218亿元,在船舶修理和改装、船舶建造、海洋工程三大主营业务中,其比例分别是20%、50%和30%。

2.中远船务是中央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1年,中远集团整合中远的修船厂和航修站资源,成立中远船务集团。中远船务成立集团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修理改装阶段。即由单一的修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快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船舶修理改装企业集团。二是创新提高阶段。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管理能力,为走向以科技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之路打下了基础。三是全面转型阶段。根据中远(集团)总公司“修造并举,稳步推进,在‘特’字上下功夫”的战略指导,面对航运业和船舶产业异常火爆的市场,中远船务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进军造船领域和海工市场,迅速进行了产品结构转型,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中完成了转型的攻坚和阵痛,并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快速成长为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先后自主设计建造并交付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SEVAN DRILLER、世界首座带自航动力系统自升式海洋平台SUPER M2、国内首艘海洋铺缆船改装超深水海洋铺管船“凯撒”轮、35万桶FSO等国际尖端产品和世界首制产品,并首次打破日韩等国垄断承建“大连开拓者号”海洋钻井船总包项目。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商业评论》组织的第五届管理行动颁奖仪式上,中远船务成功实现产品转型的案例获得管理行动金奖。

3.中远船务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

中远船务的发展之路,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的例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手段,通过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创新管理的过程;是构建“修造并举”的复合型产品结构,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的过程。中远船务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得益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船舶行业带来的机遇。在中远船务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分别莅临中远船务,给予中远船务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2010年1月15日,吴邦国委员长莅临中远船务所属南通中远船务调研时,对中远船务集团能迅速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研发模式,依托较强的海工设计能力不断拓展市场,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海洋工程总包建造企业的做法大加赞赏。他勉励中远船务集团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发挥产业“领头羊”作用,争取在海工关键装备制造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4.农民工在中远船务:员工76.4%的覆盖面,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截至2011年1月底,中远船务共有员工6万人。其中合同制员工8531人,占总数的14.3%;劳务派遣制员工5641人,占总数的9.3%;农民工员工4.6人,占总数的76.7%。

在日本、韩国等国的修造船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中远船务是承接修造船产业的企业之一,修造船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中远船务是较早吸收农民工的企业之一,大量的工程通过外包的形式由农民工完成,突出特点是来源广、分布广、人数多。近5万名的农民工来源地几乎覆盖河南、四川、贵州等全国各地,分布在中远船务企业所在的大连、南通、舟山、广州等6个沿海城市。中远船务成长发展的10年时间里,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聚集东南沿海等地的企业工厂,走向了工业服务业的主战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远船务的农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群体的一个缩影。

中远船务10年的跨越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是企业与农民工的共同成长,和谐发展。一方面,中远船务积极履行央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设法保障权益、着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大力加强精神关怀,提供成长发展平台。中远船务尊重关心农民工,始终为农民工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为农民就业、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农民工融入中远船务,与中远船务的合同制员工一道“激情、实干、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大量的农民工逐步成长为技术精湛的现代产业工人,成长为企业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农民工自身也在“转型升级”为优秀的现代产业工人和管理者。2007年,中远船务荣获CCTV2006年度雇主调查“农民工员工满意雇主”大奖。

正是因为尊重关爱农民工,注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农民工,让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农民工共享,充分调动了农民工在内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中远船务在短短10年时间里实现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中远船务党委从2010年初开始,在前期局部试点摸索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农民工党建和外包管理科学化工作。今年4月18日,在由中远船务党委和舟山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农民工党建研讨会”上,中远船务党委在党内率先提出的“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构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的党建创新理论(简称“属企化”理论),得到了全国党建研究会、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央党校等多位领导和知名党建专家的充分肯定。

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农民工党的建设规律,在理论上形成对今后的农民工党建工作更加有指导作用的成果,中远船务党委与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于今年年初联合成立了农民工党建问题研究课题组,针对中远船务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人数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有效推进党建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工党建的理论研究和运用实践。

(二)基本理论: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构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

1.“属企化”理论的基本依据:

根据党内法规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要求,对农民工党建进行研究和探索。

(1)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31号)指出:“中央企业集团领导机构与其所属企业党的关系在不同省(区、市)的,下属企业党组织由地方党委和企业集团党组织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中组发[2000]1号)指出:“要以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为原则,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的村、乡镇、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企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也可直接由所在地(市)、县(市、区)党委领导。”

“意见”同时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要求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2.“属企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章》和党规既定原则。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三是坚持协调联动,共享共建原则。四是坚持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原则。五是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相融原则。六是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原则。

3.“属企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构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的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1)“属企化”的新概念:“属企化”不改变企业党组织隶属地方党组织的关系,而是根据企业相对封闭独立的生产环境,把农民工党建与发包方企业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民工党建管理难的问题,是“属地化”的深化、强化和优化。

(2)“四方组织”的新涵义:

①流出地党组织:指农民工党员原党组织关系所在地的地方党组织。负责党员组织关系的转出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查验,党员证明信的出具等工作,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在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②流入地党组织:指农民工党员离开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后,其新的事实劳动关系所在地的地方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在管理好发包方企业党组织的同时,将分承包方企业的党建工作纳入该组织管理,将“属企化”作为流动党员“属地化”管理方式的具体体现。

③流入地发包方企业党组织:与分承包方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党委(总支、支部)。在党组织“双重”管理的原则下,按照最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发挥分承包方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探索党建新机制的原则,具体承担“属企化”管理的全面党建工作。

④流入地分承包方企业党组织:承担企业发包工程和项目的分承包方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属企化”要求,在发包方企业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努力做好农民工党组织的建设和农民工党员的管理工作。

(3)“协调联动”的新机制:四方组织围绕“农民工党员、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建立协调联动关系,从而为“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提供协调联动所需要的制度保障。这里流入地发包方党组织要以对党的建设事业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切实履行“牵头人”的责任,其他组织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形成合力,使农民工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网络化格局”的新局面:说明农民工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动态的人员流动,又有地域的不断变化,更有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网络化”的概念准确地体现了农民工党建涉及多方组织、流动变化、纵横交错的特点。新格局,是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组织体系结构。

(三)基本方法:以党建科学化的工作方法研究探索,创造性地制定农民工党建三个管理办法

“属企化”理论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为:

1.《新兴产业工人党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管理办法(试行)》重在阐释“四方组织”如何协调联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明确了涉及农民工党建各方组织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责任主体,旨在解决“谁来抓,怎样协调联动抓农民工党建工作”的问题。

2.《中远船务分承包方(施工队)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是如何加强农民工党组织建设的具体管理办法,旨在解决流入地企业如何建立农民工党组织、加强组织管理的问题,解决“组织建设难、农民工党员找组织难”的问题。

3.《中远船务分承包方(施工队)党员管理办法(试行)》是如何加强农民工党员管理的具体办法。重点突出农民工党员培养、发展、管理工作,旨在解决“农民工党员培养发展难、组织管理难”的问题。

三个办法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补充,互为依托,构成了“属企化”理论的制度支撑。以“三个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农民工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建设管理办法。让农民工党建、工会建设、共青团组织建设有了系统的管理体系。

(四)有效实践: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实践,在中远船务加强农民工党建的具体做法

中远船务以农民工党建为主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外包管理科学化为途径,以党建凝聚力工程为动力。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协调联动,注重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和阶段性成果。

2010年以来,中远船务党委将农民工党建作为重点工作,把农民工党建工作作为对分承包方企业考核激励的指标。通过建立党建辅导员制度,企业党委书记亲自兼任农民工党总支书记等举措,全面深入开展了“找党员、建组织、打基础”活动。坚持党建带群建,中远船务系统394家分承包方(施工队)中首批亮明身份和发展的党员319人,建立了4个分承包方联合党总支、26个分承包方(施工队)支部,建立了101个分承包方工会,40个农民工团组织。54名优秀农民工入党,有111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52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中远船务党委把党组织服务农民工作为农民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党建凝聚力工程建设。认真落实中远集团魏家福董事长、党组书记“进了中远门,就是中远人”和马泽华总经理“加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带着“感情、责任、使命”关心关爱农民工,为农民工分忧,为企业分忧,为党分忧。

一是生活上关心。大规模启动“农民工民生工程”,到目前已建成21栋农民工公寓楼,公寓规划建筑面积27.88万平方米,各企业多途径解决了4万多农民工的安居、候工、吃饭、乘车等问题,并投资建设农民工党员活动中心804平方米,建立了各种文体活动场所。

二是工作上关怀。中远船务外包管理科学化系列政策陆续实施后,农民工收入逐步提高。如:在大连中远船务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民工每月补贴100元,特殊工种岗位的农民工月补贴200元,农民工班组长补贴300元;广东中远船务持证焊工全年可实际获得补贴1600元至3800元。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2010年中远船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调高农民工意外伤害险,增加80万元保费,总计保费达580万元。

三是文化上感召。专门组织农民工观世博、看亚运、开展红色旅游等,举办了农民工广泛参与的庆祝中远成立50周年“红歌传唱·激情传递·使命传承”青年歌手大赛、举办了以农民工为主题的“在中远旗帜下,在和煦春风里”文艺晚会等。

四是政治上依靠。大力培养发展农民工党员,让曾经“边缘化”的农民工圆了多年的入党梦想,2010年和2011“七一”连续两次在南湖红船和“一大”会址为农民工举行了隆重的入党仪式。目前,中远船务有38名农民工开始担任党支部书记、委员职务。

(五)丰硕成果:农民工党建进一步将国有企业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优势

1.促进了企业的中心工作。“提速提效”是由船舶修理改装转向造船和海工制造的中远船务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民工党建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促进了农民工队伍的稳定,外包管理科学化通过制度建设调动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0年中远船务造船提速提效成果显著,完成了38艘船的建造任务;各海工项目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工程节点计划。在世界先进的海洋工程平台制造和急、难、险、重的各项任务中,农民工党员创先争优、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保持了企业的稳定和谐。通过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既促进了中远船务外包管理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分承包方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2010年末,中远船务系统没有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没有出现农民工上访等问题,企业更加稳定和谐。尤为突出的是:往年受“回流难”困扰的中远船务,今年春节后全国性“用工荒”进一步加剧,但中远船务的农民工却迅速回流,劳动力需求计划完成率超95%。

3.推动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工党建工作悄然改变着农民工的思想、行为和工作生活。农民工更加关心企业的政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调动了农民工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目前已有152名农民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分承包方企业负责人对农民工党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主动加强党组织建设。农民工党建系列工作开展以来,农民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中来,并展现了非凡的才艺和智慧。全国“金锚奖”获得者、大连中远船务门座起重机司机、农民工党员杨传承,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农民工党建增光添彩。

4.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管理工作一直是国内船舶修造企业的难点,也是企业管理的“短板”。通过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企业党委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强了对农民工的管理。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大了对农民工的服务和关怀力度,为农民工提供了成长成才的机会,农民工在工作生活和思想精神方面找到了“归属”。农民工与企业共成长的愿望更加强烈。进一步开创了企业与农民工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农民工的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持续深化:“十个深”的深化、细化和优化谱写农民工党建实践的新篇章

在“四方组织”和上级党委的共同关心支持与努力下,中远船务党委以“属地化”管理原则下的“属企化”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提高企业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融入促进企业经营生产与和谐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推进效果。中远船务党委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认识到,抓农民工党建是一个“先行后知,知难行易,知行合一”的探索实践过程,需要在各方努力下,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抓下去,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抓好今后农民工党建工作,中远船务党委进一步确定了“十个深”的工作方针,即“深掏口袋、深建组织、深入服务、深抓发展、深筑阵地、深训骨干、深研理论、深探方法、深感责任、深心实践”。

1.深掏口袋。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流动党员的排查摸底,以用工企业为单位,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党员档案并及时进行信息维护。密切结合外包管理科学化“两个等级管理办法”的推进和“三下三上”目标的实现,将农民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激励指标,鼓励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

2.深建组织。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分承包方党建的“三个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切实抓好党支部设置和党员管理发展服务工作。全面启用《流动党员活动证》,考虑对在中远船务长期服务的员工换发中远船务党委统一印制的《党员活动手册》。加强规范支部管理,落实支委会职责,彻底解决“有党员无组织”和“有组织无人管事”的问题。

3.深入服务。履行企业党委责任,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委加强沟通研究,探讨地方党组织对企业党委具体支持的渠道方法,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联动共管体制。深入落实上级关于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的要求,考虑设立党委成员责任区和联系点,建立农民工党支部交心谈心制度,设立流动党员监督服务热线电话等,进一步拓展探索服务手段。

4.深抓发展。深化“双培”(把农民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工党员培养成骨干)工作机制,增强党建活力。挖掘培养农民工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和后备力量,尤其要对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进行跟踪培养,通过他们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工为所在企业发展献计出力。落实党员发展激励机制,考虑设立党员津贴,分承包方党支部活动经费补助等办法,鼓励支持新党员发展工作。

5.深筑阵地。以中远船务所属企业为主,继续完善各企业已有的党员活动中心以及各分承包方的党员活动中心的阵地建设和优化工作。在设施设备,使用制度、拓展功能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把党员活动中心建成支部活动、党员交流、开展学习的重要阵地。要发挥手机等资讯工具的平台作用,及时传播党建动态。探讨与其他涉农民工企业党组织、行业流动党员党组织、地方流动党员服务站等加强横向交流学习。

6.深训骨干。与年度培训计划一体化部署,继续深化完善新兴产业工人党员骨干培训工作,各单位要建立培训台帐,切实在思想理论、党性修养、综合素养等方面取得实效。建立企业分承包方党建指导员制度,对分承包方和分承包方党组织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指导、咨询工作。

7.深研理论。紧密结合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导向,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国情、党情、企情,结合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加深“属企化”理论的研究,在指导性、针对性、实用性上继续深化。

8.深探方法。重点推进“三个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根据四方组织的功能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尤其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不断加以补充完善,使之更加有用、有效、有活力。

9.深感责任。要以国有企业和基层党建主体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着强烈的党性情怀落实“党要管党”责任,为党为国为社会分忧,坚决纠正借口企业生产繁忙而对农民工党建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10.深心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深化细化优化企业农民工党建工作的根本方法。实践出真知,实践无止境,要在生动鲜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农民工党建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2011年6月2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指出:“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的滚滚洪流中,农民工党建必将勃发生机活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历史经验表明:农民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忠告。

马智宏 http://www.gmw.cn 2011-11-29 13:29:44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系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博士)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综合国力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使党的执政基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复杂而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内部构成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力量的农民工群体,这是新时期社会结构变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工群体是新时期农民阶级迈向工人阶级的特殊群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全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以来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两个阶级的状况在新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新时期的农民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起了农村管理体制的连锁反应,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改革以来的又一次解放。这次解放,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同时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权,既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自主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间流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经营模式、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我国农民阶级的状况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阶级的阶层分化加剧。从职业分化角度看,社会学家陆学艺、刘祖云等人提出了八阶层说:即农村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村基层管理者阶层、农村集体企业劳动者阶层、农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雇佣工人阶层、农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个体劳动者阶层、城镇农民工阶层。

2.农民阶级的非农化趋势明显。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是一条世界性规律。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部门这种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中国农民阶级的分化是从社会职业的非农化趋向开始。分化出来的农民阶级随着条件的改善和制度的许可,他们自然地迁移到城市、小城镇。随着户口的解决、制度的完善,他们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完成自身的身份转变,最终完成职业、地域、身份的完全非农化过程。1978年,全国务农的农民有2.84亿人,占当时全国就业人员的70.5%。到了2009年末,虽然务农人员增长到2.97亿人,但在全国就业人员7.8亿人中,务农人员所占比例下降到38.1%。

3.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农民阶级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综合国力和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农民利用占世界10%的土地,生产了约占世界22.3%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约20.8%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名列前茅。二是农民阶级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有学者估计,从1950年到1996年,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农村资金净流出)超过2万亿元。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召开的南方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所说:“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三是农民阶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1978年12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率先扛起了“包产到户”的大旗,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拉开序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对此,党的十四大报告充分肯定地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4.农民阶级分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堪忧。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民事实上处于不平等地位,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与极大落差。二是农民绝对数量大普遍素质低仍是限制农民阶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三是农村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案件增多。主要由于生产资料占用方式和经营方式变化出现的利益多元化,为矛盾和纠纷提供了许多生长点,因房屋拆迁、宅基地划分、责任田调整、农业开发、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扶贫救助款使用等引发的干群矛盾、邻里矛盾、宗族矛盾日益增多,并呈群体性事件增加、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发展趋势复杂多变等特点。四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弱化趋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不健全、基层民主建设渠道缺乏、部分干部党员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带头人和后备人才不足等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新时期的工人阶级

我们说工人阶级是指: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依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所形成的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他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世界各国工人无产阶级一样,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是最先进、最无私、最有纪律、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都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共产党最基本的执政基础。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作用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早已揭示出,人类社会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而能够领导这个伟大社会变革的,唯有工人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国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此同时,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1978年,全国在职职工总数为1.2亿,2009年末猛增到4.83亿。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城市就业人口有1000多万,大多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还将不断扩大;其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二是打破用工终身制,一用定终身的固定工制度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普遍被合同用工制度所代替。三是工人阶级构成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人阶级成分单一,主要是国营、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职工。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四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外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他们基本上是由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转化而来,在国家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劳动,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因此从广义上说,也可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虽然新时期工人阶级状况发生并还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但勿庸置疑,他们仍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作用没有改变。

(三)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

1.农民工的概念。1983年,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费孝通先生开始小城镇的研究,课题组的张雨林教授在1984年写文章时,首次提出了“农民工”这个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一类人群。

农民工可分为:(1)大中城市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雇用的农民工(含合同工与长期临时工):(2)无雇主雇佣、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职业的进城农民,在城市已工作、生活达到一定年限者的农民工;(3)进入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或卫星城镇的原农业户口人员;(42.农民工的成因。(1)农民工,成长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土壤里。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特有的群体,“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农民工的出现有着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化,封建地主阶级被推翻,让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对土地的依赖关系,翻身做主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能够自主生产、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另外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2)农民工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壮大。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激发了神州大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由离土不离乡的城镇间区域性流动到离土离乡的全国范围内流动,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由亦工亦农的季节性务工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工业生产为主。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工群体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3)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本质及其趋势。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农民工现象的本质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并从事工业、服务业生产的过程。农民工现象的趋势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先进的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逐步地稳定到城镇和农村,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农民工的贡献在哪里?(1)解决了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难题。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在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农民工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也因劳动力成本较低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以高效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促进了30多年来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在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企业效益不好时,农民工可回到农村。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有效地配置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避免了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压力。为我国经济30多年的较快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平稳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3)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广大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农民工作为新兴的产业工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全面参与了民族工业发展崛起的事业。他们不仅在这一事业中提升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有的农民工成长为企业家,创造了民族工业的品牌。农民工是“中国制造”的强有力推动者,也是“中国创造”的基础力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中远船务船体车间工装班调度彭雪峰就是农民工中的杰出代表。

4.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不可逆转。(1)纵观社会发展史,农民阶级历来都有向工人阶级转变的历史和趋势。农民阶级是其他阶级生成发展的基础与母体,随时存在向其他阶级阶层转化的可能。工人阶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是从其它社会阶层转化而来的,而农民是其主要来源。(2)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2010年度全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员4.83亿人,农民工占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农民工在各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第二产业为58%,第三产业为52%;在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业为68%,建筑业为80%。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工会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3)农民工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一是工作方式具有工人性质。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着原本只有产业工人从事的非农产业,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作场所集中在二、三产业,与工人一致;二是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他们充当了城市工人的角色。城市农民工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基建工程、合资、独资企业中的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又空缺的行业。而且,城市中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他们起了产业工人的作用。四是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他们有的在城镇居住多年,接受并身处城市环境,最终将融入城市。

综上所述,基于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我在2011年4月18日“农民工党建工作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求解农民工党建难题的理论、方法及其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对“农民工”概念的商榷,并从历史性、现实性和趋势性分析,建议提法:新兴产业工人,获得了党内外的高度赞同。

5.农民工问题在哪里?在时代需要农民工、农民工创造了新时代的进程中,农民工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民工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其工作、生活、权益等方面应有的保障缺失引起了广泛关注。农民工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有待深入解决。(1)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矛盾。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农民工需求之间的差距、农民工工资的拖欠、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侵害、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需求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和提高。(2)农民工,城市繁荣背后的隐忧。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生活的守望者。他们创造和改变着城市,保障着城市24小时的运转和生活,但他们却被城市“遗忘”和“边缘化”,没有享有基本的城市社会保障,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仍然存在生存状况堪忧。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稳定和谐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在有的城市和行业,农民工的他们的生活时代、生活环境和思想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有的学者称他们为“末代农民”。如果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农民工的生活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善,则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会反过来影响城市的稳定和发展。(3)农民工,城乡之间的无奈。农民工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也是“三农”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是农民工流动的“水位差”。农民工,特别是来自艰苦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既不愿到农村从事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处在“回不去的农村,进不去的城市”之间。这种现象既是城乡差异的体现,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这部分农民工漂在城市,没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是社会管理的新难题。(4)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聚焦点。农民工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民工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没有农民工的幸福,就不会有全民的幸福。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工在创造价值、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素质要有相应的提高,也就是农民工在推动发展中必须实现自我发展。农民工问题是涉及到教育、医疗、保险、户籍、养老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2.42亿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最新《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阐述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二)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人数显著增加。

农民工成为新兴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经济社会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已转向社会化工业生产。二是中国的国情,即农业大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为城市工人。三是部分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提供了农民流动的愿望,市场经济为农民工流动提供了机会。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五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如果工业化不深入推进、市场化不深入推进,对中国农业大国来说,就是不完整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农民工逐步成长为新兴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国情、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决定所发生的,也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农民工党建是党的建设新任务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它高度概括了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优势,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推动城乡、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农民工党员,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建设先锋,农民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党建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涉及人数多、地域广、流动强的新领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命题。农民工党建对于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民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引领农民工发挥生力军作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挥党建独特政治优势,加强城乡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和加强的重点课题。

三、农民工党建事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性

(一)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执政基础是政党所依托的社会依靠力量。

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指执政党实现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所赖以依靠和依托的社会力量。

所谓社会力量则是指群众基础(包括阶级基础),这是最根本、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和依托力量。

胡锦涛深刻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使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因此,执政基础问题本质上就是群众基础问题,是党和国家政权的依托力量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反复强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从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意义上说的。

这里还要阐明,我们常常讲的政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等,这些基础应是基础的基础。严格意义上说,是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属于执政基础建设的内容和范畴。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1.党的阶级基础构成发生了新变化。进入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深入,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内部分层愈加复杂化和多元化,突出表现在已占二、三产业就业半壁江山的农民工群体的涌现,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同时,大量非公经济组织和两新组织的出现,也带来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阶级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为执政基础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2.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任务艰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平衡经济发展问题突出,深化改革必将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引发和激化矛盾,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可承受程度以及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平衡,人们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考验。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对党提出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战略指导思想从崇尚武力的“政权更迭”调整为“巧实力”的软硬兼施。将战略手段方式从“单边主义”调整为“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经济、文化渗透逐步强化,利用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和群众的消极情绪进行“和平演变”从没有停止,对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党在自身建设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还需巩固加强。经过90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状况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全国党员人数已达到8026万,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超过5%;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一方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大量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和民主扩大,对如何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尽管,党的各级组织已经在实践中创造和提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办法,但与迅速发展的形势与组织管理、教育、服务和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差距甚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这一切对党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

(三)农民工党建事关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依托。一个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有赖于“两个基础”的增强与扩大。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建设民主政治,必须维护社会公正,必须创新意识形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建设高素质执政干部队伍,必须转换基层党组织功能,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等。

1.抓好农民工党建,发挥同盟军和主力军作用,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基础。翻开中国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历代王朝无一例外地都毁于流民之手。流民,即失去土地或不安于土地的农民,农民的力量可见一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曾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597万民工用小推车、扁担、担架赢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解放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农民始终是党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工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有群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这个过渡群体兼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双重属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新时期加强农民工中党的领导,就是强化同盟军、主力军作用,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基础。

2.抓好农民工党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由于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的限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就业权利不平等并且无保障、工资水平低并存在恶意拖欠、子女就学困难、劳动时间和劳动安全得不到应有保障等。农民工保障目前没有真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近年来,涉及农民和农民工权益的群体性事件有增多态势,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工问题成为整个中国社会之殇。胡总书记强调,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好。在当前的矛盾凸显期,党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制度安排、关心关注农民工生产生活,代表广大农民工利益,维护引导农民工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抓好农民工党建,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88%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增多,文化程度正逐年提高这是可喜的一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9年,30岁以下的新生代占61.6%;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48.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由2005年的83.5%下降到7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6.5%上升到23.5%。文化程度偏低只是农民工总体素质偏低的一个方面,农民工的现代意识、集体主义思想、劳动技能、维权意识、进取精神、文化情趣等等与现代产业工人阶级的要求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只有在党的带领下,全面提高农民工群体素质,逐步完成从农民工到真正意义上产业工人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成为党的执政基础,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4.抓好农民工党建,补齐基层党建“短板”,不断夯实党的执政体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就必须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民工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特别是农民工大部分在非公企业就业,由于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组建率很低,加剧了农民工党员管理难、过组织生活难的现状。因此,以农民工党建为主导,协调整合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以及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联动的管理格局,创新基层党建新局面尤为重要,从而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使农民工广泛深入参与的基层组织成为发挥传递和执行党的政策、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发挥服务功能、扩展农民工的维权渠道、表达和整合农民工的意愿的主要作用。

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正视研究和加强农民工党的建设

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是党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新领域。正视农民工党建的现状和问题,以各级地方党委为领导,以农民工务工企业为主导,研究和探索破解农民工党建的难题,是艰辛探索的积极举措,以切实增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加强农民工党建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的需要

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关键是扩大和凝聚工人阶级队伍。2004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农民工的阶级属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作为“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农民工问题作为“工人问题”和“工人阶级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工已成为党的阶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的农民工却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被不合理的制度排斥在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形成了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本来就很淡薄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人阶级意识更加淡薄,影响了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落实,延缓了工人阶级队伍奔向小康生活的进程。农民工问题对党的阶级基础的影响是潜在的,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切实解决,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民工党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永葆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农民工在迈向工人阶级的进程中,需要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完成从农民阶级到工人阶级的属性转化,不断克服消极保守、纪律松散、生产力弱等不足,成为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经济政治生活中起领导作用的先进群体,真正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三)加强农民工党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能否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执政党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党的领导是根本。目前已有2.42亿并正在不断扩大的农民工群体,其自身工作生活的特点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农民工相对较低生存状况,为社会资源的管理统筹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把农民、农民工逐步纳入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加强农民工党建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需要

密切党群关系关键是要解决新时期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的问题,做好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新时期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条件较以前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阶层分化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和农村的巨大变化是主要标志。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代表好他们的利益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党在农民工中开展群众工作,就是要不断建立健全满足广大农民工合法利益的体制机制,以扎实求真的基层党建工作,为农民工和农民家庭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清正廉洁周到的服务取信于农民和农民工,把党的先进主张化为农民工们的自觉行动,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五)加强农民工党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升能力优化环境。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刻阐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决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个体户、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但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民工公平发展的环境亟待提高,农民工致富能力有待提升。党带领农民工走向共同富裕,要想方设法破除一系列观念、政策、制度障碍,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民工真正健康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六)加强农民工党建是培养新兴产业工人的需要

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产业工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支新加入的工人阶级队伍的生力军,囿于传统观念、农民意识、宗法观念、文化水平和技能的相对低下,与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担当重任的领导阶级,作为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工人阶级,无论是自有觉悟的提升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长期存在,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现象也将长期存在。新兴产业工人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成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其产生条件和所处环境与传统产业工人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农民工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基础人群也同样面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自身觉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党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增强农民工的责任使命意识、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地位、尽快融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等等,把一代代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培养锻造成真正的新兴产业工人。

(七)加强农民工党建是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需要

保持稳定促进和谐关键是要减少贫困和不公,使公民依法享有公平的机遇和权利。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生安逸、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状态。农民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城市已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同职业劳动,待遇偏低;同为公民,社会保障不全甚至缺失;同为人父人母,子女享受不到同等教育资源;同为公民,还要忍受种种歧视和偏见的对待,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对农民工在政治上尊重,待遇上平等,文化上融合,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中远船务积极开展农民工党建的探索实践及其初步成果

(一)中远船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一枝新秀

1.中远船务概况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船务)组建于2001年6月,是中远旗下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改装及修理为主业,集船舶配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基于专业化的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知名航运公司和海洋石油服务供应商首选合作伙伴。2011年末,中远船务营业总收入将达到218亿元,在船舶修理和改装、船舶建造、海洋工程三大主营业务中,其比例分别是20%、50%和30%。

2.中远船务是中央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1年,中远集团整合中远的修船厂和航修站资源,成立中远船务集团。中远船务成立集团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修理改装阶段。即由单一的修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快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船舶修理改装企业集团。二是创新提高阶段。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管理能力,为走向以科技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之路打下了基础。三是全面转型阶段。根据中远(集团)总公司“修造并举,稳步推进,在‘特’字上下功夫”的战略指导,面对航运业和船舶产业异常火爆的市场,中远船务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进军造船领域和海工市场,迅速进行了产品结构转型,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中完成了转型的攻坚和阵痛,并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快速成长为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先后自主设计建造并交付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SEVAN DRILLER、世界首座带自航动力系统自升式海洋平台SUPER M2、国内首艘海洋铺缆船改装超深水海洋铺管船“凯撒”轮、35万桶FSO等国际尖端产品和世界首制产品,并首次打破日韩等国垄断承建“大连开拓者号”海洋钻井船总包项目。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商业评论》组织的第五届管理行动颁奖仪式上,中远船务成功实现产品转型的案例获得管理行动金奖。

3.中远船务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

中远船务的发展之路,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的例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手段,通过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创新管理的过程;是构建“修造并举”的复合型产品结构,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的过程。中远船务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得益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船舶行业带来的机遇。在中远船务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分别莅临中远船务,给予中远船务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2010年1月15日,吴邦国委员长莅临中远船务所属南通中远船务调研时,对中远船务集团能迅速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研发模式,依托较强的海工设计能力不断拓展市场,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海洋工程总包建造企业的做法大加赞赏。他勉励中远船务集团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发挥产业“领头羊”作用,争取在海工关键装备制造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4.农民工在中远船务:员工76.4%的覆盖面,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截至2011年1月底,中远船务共有员工6万人。其中合同制员工8531人,占总数的14.3%;劳务派遣制员工5641人,占总数的9.3%;农民工员工4.6人,占总数的76.7%。

在日本、韩国等国的修造船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中远船务是承接修造船产业的企业之一,修造船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中远船务是较早吸收农民工的企业之一,大量的工程通过外包的形式由农民工完成,突出特点是来源广、分布广、人数多。近5万名的农民工来源地几乎覆盖河南、四川、贵州等全国各地,分布在中远船务企业所在的大连、南通、舟山、广州等6个沿海城市。中远船务成长发展的10年时间里,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聚集东南沿海等地的企业工厂,走向了工业服务业的主战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远船务的农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群体的一个缩影。

中远船务10年的跨越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是企业与农民工的共同成长,和谐发展。一方面,中远船务积极履行央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设法保障权益、着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大力加强精神关怀,提供成长发展平台。中远船务尊重关心农民工,始终为农民工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为农民就业、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农民工融入中远船务,与中远船务的合同制员工一道“激情、实干、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大量的农民工逐步成长为技术精湛的现代产业工人,成长为企业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农民工自身也在“转型升级”为优秀的现代产业工人和管理者。2007年,中远船务荣获CCTV2006年度雇主调查“农民工员工满意雇主”大奖。

正是因为尊重关爱农民工,注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农民工,让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农民工共享,充分调动了农民工在内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中远船务在短短10年时间里实现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中远船务党委从2010年初开始,在前期局部试点摸索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农民工党建和外包管理科学化工作。今年4月18日,在由中远船务党委和舟山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农民工党建研讨会”上,中远船务党委在党内率先提出的“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构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的党建创新理论(简称“属企化”理论),得到了全国党建研究会、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央党校等多位领导和知名党建专家的充分肯定。

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农民工党的建设规律,在理论上形成对今后的农民工党建工作更加有指导作用的成果,中远船务党委与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于今年年初联合成立了农民工党建问题研究课题组,针对中远船务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人数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有效推进党建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工党建的理论研究和运用实践。

(二)基本理论: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构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

1.“属企化”理论的基本依据:

根据党内法规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要求,对农民工党建进行研究和探索。

(1)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31号)指出:“中央企业集团领导机构与其所属企业党的关系在不同省(区、市)的,下属企业党组织由地方党委和企业集团党组织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中组发[2000]1号)指出:“要以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为原则,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的村、乡镇、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企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也可直接由所在地(市)、县(市、区)党委领导。”

“意见”同时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要求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2.“属企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章》和党规既定原则。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三是坚持协调联动,共享共建原则。四是坚持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原则。五是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相融原则。六是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原则。

3.“属企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以“属企化”深化“属地化”,构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的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1)“属企化”的新概念:“属企化”不改变企业党组织隶属地方党组织的关系,而是根据企业相对封闭独立的生产环境,把农民工党建与发包方企业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民工党建管理难的问题,是“属地化”的深化、强化和优化。

(2)“四方组织”的新涵义:

①流出地党组织:指农民工党员原党组织关系所在地的地方党组织。负责党员组织关系的转出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查验,党员证明信的出具等工作,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在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②流入地党组织:指农民工党员离开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后,其新的事实劳动关系所在地的地方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在管理好发包方企业党组织的同时,将分承包方企业的党建工作纳入该组织管理,将“属企化”作为流动党员“属地化”管理方式的具体体现。

③流入地发包方企业党组织:与分承包方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党委(总支、支部)。在党组织“双重”管理的原则下,按照最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发挥分承包方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探索党建新机制的原则,具体承担“属企化”管理的全面党建工作。

④流入地分承包方企业党组织:承担企业发包工程和项目的分承包方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属企化”要求,在发包方企业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努力做好农民工党组织的建设和农民工党员的管理工作。

(3)“协调联动”的新机制:四方组织围绕“农民工党员、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建立协调联动关系,从而为“网络化农民工党建新格局”提供协调联动所需要的制度保障。这里流入地发包方党组织要以对党的建设事业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切实履行“牵头人”的责任,其他组织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形成合力,使农民工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网络化格局”的新局面:说明农民工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动态的人员流动,又有地域的不断变化,更有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网络化”的概念准确地体现了农民工党建涉及多方组织、流动变化、纵横交错的特点。新格局,是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组织体系结构。

(三)基本方法:以党建科学化的工作方法研究探索,创造性地制定农民工党建三个管理办法

“属企化”理论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为:

1.《新兴产业工人党建“四方组织”协调联动管理办法(试行)》重在阐释“四方组织”如何协调联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明确了涉及农民工党建各方组织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责任主体,旨在解决“谁来抓,怎样协调联动抓农民工党建工作”的问题。

2.《中远船务分承包方(施工队)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是如何加强农民工党组织建设的具体管理办法,旨在解决流入地企业如何建立农民工党组织、加强组织管理的问题,解决“组织建设难、农民工党员找组织难”的问题。

3.《中远船务分承包方(施工队)党员管理办法(试行)》是如何加强农民工党员管理的具体办法。重点突出农民工党员培养、发展、管理工作,旨在解决“农民工党员培养发展难、组织管理难”的问题。

三个办法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补充,互为依托,构成了“属企化”理论的制度支撑。以“三个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农民工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建设管理办法。让农民工党建、工会建设、共青团组织建设有了系统的管理体系。

(四)有效实践: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实践,在中远船务加强农民工党建的具体做法

中远船务以农民工党建为主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外包管理科学化为途径,以党建凝聚力工程为动力。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协调联动,注重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和阶段性成果。

2010年以来,中远船务党委将农民工党建作为重点工作,把农民工党建工作作为对分承包方企业考核激励的指标。通过建立党建辅导员制度,企业党委书记亲自兼任农民工党总支书记等举措,全面深入开展了“找党员、建组织、打基础”活动。坚持党建带群建,中远船务系统394家分承包方(施工队)中首批亮明身份和发展的党员319人,建立了4个分承包方联合党总支、26个分承包方(施工队)支部,建立了101个分承包方工会,40个农民工团组织。54名优秀农民工入党,有111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52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中远船务党委把党组织服务农民工作为农民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党建凝聚力工程建设。认真落实中远集团魏家福董事长、党组书记“进了中远门,就是中远人”和马泽华总经理“加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带着“感情、责任、使命”关心关爱农民工,为农民工分忧,为企业分忧,为党分忧。

一是生活上关心。大规模启动“农民工民生工程”,到目前已建成21栋农民工公寓楼,公寓规划建筑面积27.88万平方米,各企业多途径解决了4万多农民工的安居、候工、吃饭、乘车等问题,并投资建设农民工党员活动中心804平方米,建立了各种文体活动场所。

二是工作上关怀。中远船务外包管理科学化系列政策陆续实施后,农民工收入逐步提高。如:在大连中远船务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民工每月补贴100元,特殊工种岗位的农民工月补贴200元,农民工班组长补贴300元;广东中远船务持证焊工全年可实际获得补贴1600元至3800元。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2010年中远船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调高农民工意外伤害险,增加80万元保费,总计保费达580万元。

三是文化上感召。专门组织农民工观世博、看亚运、开展红色旅游等,举办了农民工广泛参与的庆祝中远成立50周年“红歌传唱·激情传递·使命传承”青年歌手大赛、举办了以农民工为主题的“在中远旗帜下,在和煦春风里”文艺晚会等。

四是政治上依靠。大力培养发展农民工党员,让曾经“边缘化”的农民工圆了多年的入党梦想,2010年和2011“七一”连续两次在南湖红船和“一大”会址为农民工举行了隆重的入党仪式。目前,中远船务有38名农民工开始担任党支部书记、委员职务。

(五)丰硕成果:农民工党建进一步将国有企业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优势

1.促进了企业的中心工作。“提速提效”是由船舶修理改装转向造船和海工制造的中远船务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民工党建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促进了农民工队伍的稳定,外包管理科学化通过制度建设调动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0年中远船务造船提速提效成果显著,完成了38艘船的建造任务;各海工项目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工程节点计划。在世界先进的海洋工程平台制造和急、难、险、重的各项任务中,农民工党员创先争优、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保持了企业的稳定和谐。通过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既促进了中远船务外包管理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分承包方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2010年末,中远船务系统没有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没有出现农民工上访等问题,企业更加稳定和谐。尤为突出的是:往年受“回流难”困扰的中远船务,今年春节后全国性“用工荒”进一步加剧,但中远船务的农民工却迅速回流,劳动力需求计划完成率超95%。

3.推动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工党建工作悄然改变着农民工的思想、行为和工作生活。农民工更加关心企业的政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调动了农民工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目前已有152名农民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分承包方企业负责人对农民工党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主动加强党组织建设。农民工党建系列工作开展以来,农民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中来,并展现了非凡的才艺和智慧。全国“金锚奖”获得者、大连中远船务门座起重机司机、农民工党员杨传承,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农民工党建增光添彩。

4.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管理工作一直是国内船舶修造企业的难点,也是企业管理的“短板”。通过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企业党委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强了对农民工的管理。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大了对农民工的服务和关怀力度,为农民工提供了成长成才的机会,农民工在工作生活和思想精神方面找到了“归属”。农民工与企业共成长的愿望更加强烈。进一步开创了企业与农民工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农民工的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持续深化:“十个深”的深化、细化和优化谱写农民工党建实践的新篇章

在“四方组织”和上级党委的共同关心支持与努力下,中远船务党委以“属地化”管理原则下的“属企化”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提高企业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融入促进企业经营生产与和谐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推进效果。中远船务党委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认识到,抓农民工党建是一个“先行后知,知难行易,知行合一”的探索实践过程,需要在各方努力下,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抓下去,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抓好今后农民工党建工作,中远船务党委进一步确定了“十个深”的工作方针,即“深掏口袋、深建组织、深入服务、深抓发展、深筑阵地、深训骨干、深研理论、深探方法、深感责任、深心实践”。

1.深掏口袋。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流动党员的排查摸底,以用工企业为单位,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党员档案并及时进行信息维护。密切结合外包管理科学化“两个等级管理办法”的推进和“三下三上”目标的实现,将农民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激励指标,鼓励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

2.深建组织。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分承包方党建的“三个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切实抓好党支部设置和党员管理发展服务工作。全面启用《流动党员活动证》,考虑对在中远船务长期服务的员工换发中远船务党委统一印制的《党员活动手册》。加强规范支部管理,落实支委会职责,彻底解决“有党员无组织”和“有组织无人管事”的问题。

3.深入服务。履行企业党委责任,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委加强沟通研究,探讨地方党组织对企业党委具体支持的渠道方法,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联动共管体制。深入落实上级关于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的要求,考虑设立党委成员责任区和联系点,建立农民工党支部交心谈心制度,设立流动党员监督服务热线电话等,进一步拓展探索服务手段。

4.深抓发展。深化“双培”(把农民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工党员培养成骨干)工作机制,增强党建活力。挖掘培养农民工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和后备力量,尤其要对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进行跟踪培养,通过他们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工为所在企业发展献计出力。落实党员发展激励机制,考虑设立党员津贴,分承包方党支部活动经费补助等办法,鼓励支持新党员发展工作。

5.深筑阵地。以中远船务所属企业为主,继续完善各企业已有的党员活动中心以及各分承包方的党员活动中心的阵地建设和优化工作。在设施设备,使用制度、拓展功能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把党员活动中心建成支部活动、党员交流、开展学习的重要阵地。要发挥手机等资讯工具的平台作用,及时传播党建动态。探讨与其他涉农民工企业党组织、行业流动党员党组织、地方流动党员服务站等加强横向交流学习。

6.深训骨干。与年度培训计划一体化部署,继续深化完善新兴产业工人党员骨干培训工作,各单位要建立培训台帐,切实在思想理论、党性修养、综合素养等方面取得实效。建立企业分承包方党建指导员制度,对分承包方和分承包方党组织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指导、咨询工作。

7.深研理论。紧密结合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导向,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国情、党情、企情,结合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加深“属企化”理论的研究,在指导性、针对性、实用性上继续深化。

8.深探方法。重点推进“三个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根据四方组织的功能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尤其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不断加以补充完善,使之更加有用、有效、有活力。

9.深感责任。要以国有企业和基层党建主体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着强烈的党性情怀落实“党要管党”责任,为党为国为社会分忧,坚决纠正借口企业生产繁忙而对农民工党建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10.深心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深化细化优化企业农民工党建工作的根本方法。实践出真知,实践无止境,要在生动鲜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农民工党建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2011年6月2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指出:“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的滚滚洪流中,农民工党建必将勃发生机活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历史经验表明:农民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忠告。


相关文章

  • 基层中共党建资料(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 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王群英    理论之窗来源:土主镇    点击数: 407    更新时间:2009-12-16 作者:王群英     土主镇 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通过走访.座谈,对本镇农民党 ...查看


  • 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党建工作
  • 新疆师范大学 法经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 2010 至 2011 学年度 第 二 学期) 课 程 名 称: 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名 称: 中共党史 研 究 方 向: 中国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 治研究 学 生 ...查看


  • 农村党建工作新举措
  •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方法.途径和载体,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我们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既拓展了党建工作平台,又提升 ...查看


  • 中共乡镇党委执政纪要范文资料
  • 马台乡党委2011年执政纪要 一.基本情况 马台乡位于临翔区东部澜沧江畔,东与平村乡隔江相望,南与博尚镇相连,西与凤翔街道.忙畔街道接壤,北与邦东乡毗邻.乡政府驻地距临翔城区44公里,辖区总面积296平方千米.2011年末,全乡耕地总面积3 ...查看


  • 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要解决农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在 ...查看


  • 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信息来源:文秘家园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班子成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作为镇党委书记,一年来,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quo ...查看


  • 万安镇农村党建工作论文
  • 万安镇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 ...查看


  •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如何,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能 ...查看


  • 最新党建工作个人述职报告优秀范文
  • 最新党建工作个人述职报告优秀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作为XX镇党委书记,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以贯彻落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