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邓拓]阅读答案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答案】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6.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17.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18.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答案】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6.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17.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18.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相关文章

  • 不求甚解邓拓阅读附答案
  •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qu ...查看


  •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 14.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 ...查看


  • 八上第三单元
  • 第三单元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及议论文三要素的有关知识. 2. 能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预习导学 基础积累 1. 诵读,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 ...查看


  • 不求甚解谈读书教学设计
  • 第十五课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点]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 ...查看


  • 917议论文阅读
  •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 ...查看


  • 议论文阅读训练
  • 阅读下面选文, 回答小题.(14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 ...查看


  • 成功离不开积累 阅读 答案
  • 成功离不开积累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________: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在睡觉. ...查看


  • 三种诸葛亮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 ...查看


  • 有关勤奋学习的格言
  • 1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4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 高士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