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教材所选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依托文本,研究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学文、写文,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写作迁移,进行创新练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抓住文本中的“写作点”,合理开展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语文感悟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读和写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这是笔者一直关注并孜孜探求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有效钻研读写结合的切入处

  文本解读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从文本内容、人物形象、蕴涵道理等诸多方面进行钻研。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应立足于文本的独特性,做到有的放矢。如文章体裁的特点、写人叙事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方法的掌握、写景状物文章特点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这些都是文本解读的突破方面。此外,钻研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程度的层次性等,这样才能保证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将文本的插图作为读写结合的切入处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图文并茂。鲜明生动的插图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还是进行小练笔的极好素材。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插图,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

  从字、词、段、篇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处 从教学内容维度上看,每篇文章都能进行字、词、段、篇的训练。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品其精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从某一词语的微言大义、一句话的遣词造句、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抓住写作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将读写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在教学《火烧云》一文时,可搭建如下写作平台:“天空中的火烧云如此变化多端,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去描绘咱们脑海中独特的火烧云吧!”出示题型:①据提供的词语和句式想象如兔、龟等火烧云变化(可借鉴的短语:“一会儿”“过了两分钟”“一转眼”“一会儿……一会儿……”)。②据屏幕中出示的火烧云景象,展开想象写一种“动物型火烧云”的变化。③自由发挥想象,写一写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形状的火烧云(如汽车、变形金刚、大榕树……)。以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设置不同的读写结合训练的平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正像布鲁纳在《微格教育理论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个性化、目标性的教学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技能方案。

  从单元主题着眼,更好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 实验教材是以某一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的。从单元主题着眼,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可以优化整合读写结合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第五册(下)第五组中安排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所描述的故事中都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交流比较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后,可以安排这样的写作训练:从本组课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描述他们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事例比较他们性格上的异同点。

  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找到读写结合的切入处,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如何巧妙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读”与“写”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在教学中,读与写的效果有时会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读”与“写”的训练点没找准。那么,如何找准这个训练点呢?

  抓住“仿效点”,感悟表达的方法 许多文本蕴含着特有的精彩,有些具有典型的句式、段式或结构;有些语言表达方式很独特;有些表达手段与技巧更胜一筹等。在教学中,可找出这种特有的精彩之处,探究作者的写法,然后现学现用于练笔之中,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经典写景文章《桂林山水》中,有两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山水的特点,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时,抓住这个“仿效点”,让学生运用文本的构段方式,来写一写自己浏览过的一处风景胜地或家乡美景。班上曾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家乡的小溪真静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家乡的小溪真清啊,清得好像你一伸手就能抓住溪底的小鱼虾;家乡的小溪真长啊,长得仿佛那是一根系在村庄上的绿绸带。”瞧,在作者的引领下,孩子的“妙笔”就“生花”了。

  寻觅“冲突点”,演绎思维的碰撞 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特点,察其言,观其色,挖掘其复杂的心理,多视角剖析,不断地与思维进行碰撞,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会激烈。利用这些的“冲突点”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获得写作的动力。如在《钓鱼的启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看出文中的父亲正面临着一场道德的抉择。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在这“好一会儿”的时间里,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有的说:“反正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能捕到这样的大鲈鱼实在难得,放了实在可惜。”有的说:“儿子钓到一条大鱼不容易,不能打击他的信心,留下吧。”有的说:“虽说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小时了,但毕竟时间还没到,如果留下这鱼良心会很不安的,还是放回湖里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就“坚持要选择鲈鱼还是坚持要选择道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随后,学生以《抉择》为题进行了小练笔,真实而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心理变化,突显了父亲的内心矛盾。习作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化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深刻的道理命题在思维碰撞中得到了生动的演绎。

  捕捉“补白点”,驰骋想象的空间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正是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空白点,给了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写”的训练。如在《将相和》一文中,对于廉颇负荆请罪的一幕,只有寥寥几笔:“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小练笔:请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编写“负荆请罪”的故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对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抒写。   搜索“动情点”,激荡心灵的磁场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灵磁场”。高明的教师善于搜寻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如在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学生们深深地被人类由于缺乏环保意识而造成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惨痛的教训所震撼,甚至愤慨。此时,他们的情感被调动到了“沸点”,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倾诉,甚至感到不吐不快。这时可怂恿学生抒发自己心中的沸点。若课后再联系实际写写诸如《一滴水的梦想》《2050年的地球》等文章,不但延伸了课文内容,提高了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文道结合,何乐而不为!

  合理安排读写结合的训练法

  教材是例子,课堂训练是途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以文本内容为素材,密切结合阅读教学来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以达到训练读写基本功的目的。训练的方式可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为:

  迁移法 学习的迁移,也叫“训练的迁移”,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对于后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即所谓“学以致用”。教的出发点是为学习的迁移,教的终极点也是为了学习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了构成方式后,应即时指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使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运用迁移规律,强化了训练点。如在教学《花钟》一文后,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写一写还有哪些动植物会“报时”。

  模仿法 即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或表现手法。模仿是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词语运用、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语法修辞等。模仿一般从“模仿阶段(从仿起步)”到“创新阶段(从仿到创)”。教师在引导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等,做到循序渐进。

  扩展法 一篇课文的描写都会有详有略,扩展就是对课文中简略描写的内容进行扩充、延伸,使之具体化。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可以让学生针对这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文章的插图,想象此情此景,然后用一段话具体地写出来。另外,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组织学生对精到的诗词进行扩展式写作。

  缩略法 与扩展法相对应,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缩写前,要读懂内容,把握主旨,考虑如何不照搬原文,又保留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五年级(下)习作五就安排了缩写练习,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进行缩写,字数控制在400字内。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活动不应该是,也不能是孤立于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简单的写作技法的指导活动。它应该依托学生手中的语文文本,从文本中有所“学得”,通过写作训练内化为“习得”。 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3]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教材所选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依托文本,研究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学文、写文,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写作迁移,进行创新练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抓住文本中的“写作点”,合理开展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语文感悟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读和写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这是笔者一直关注并孜孜探求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有效钻研读写结合的切入处

  文本解读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从文本内容、人物形象、蕴涵道理等诸多方面进行钻研。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应立足于文本的独特性,做到有的放矢。如文章体裁的特点、写人叙事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方法的掌握、写景状物文章特点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这些都是文本解读的突破方面。此外,钻研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程度的层次性等,这样才能保证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将文本的插图作为读写结合的切入处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图文并茂。鲜明生动的插图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还是进行小练笔的极好素材。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插图,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

  从字、词、段、篇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处 从教学内容维度上看,每篇文章都能进行字、词、段、篇的训练。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品其精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从某一词语的微言大义、一句话的遣词造句、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抓住写作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将读写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在教学《火烧云》一文时,可搭建如下写作平台:“天空中的火烧云如此变化多端,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去描绘咱们脑海中独特的火烧云吧!”出示题型:①据提供的词语和句式想象如兔、龟等火烧云变化(可借鉴的短语:“一会儿”“过了两分钟”“一转眼”“一会儿……一会儿……”)。②据屏幕中出示的火烧云景象,展开想象写一种“动物型火烧云”的变化。③自由发挥想象,写一写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形状的火烧云(如汽车、变形金刚、大榕树……)。以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设置不同的读写结合训练的平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正像布鲁纳在《微格教育理论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个性化、目标性的教学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技能方案。

  从单元主题着眼,更好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 实验教材是以某一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的。从单元主题着眼,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可以优化整合读写结合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第五册(下)第五组中安排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所描述的故事中都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交流比较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后,可以安排这样的写作训练:从本组课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描述他们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事例比较他们性格上的异同点。

  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找到读写结合的切入处,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如何巧妙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读”与“写”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在教学中,读与写的效果有时会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读”与“写”的训练点没找准。那么,如何找准这个训练点呢?

  抓住“仿效点”,感悟表达的方法 许多文本蕴含着特有的精彩,有些具有典型的句式、段式或结构;有些语言表达方式很独特;有些表达手段与技巧更胜一筹等。在教学中,可找出这种特有的精彩之处,探究作者的写法,然后现学现用于练笔之中,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经典写景文章《桂林山水》中,有两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山水的特点,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时,抓住这个“仿效点”,让学生运用文本的构段方式,来写一写自己浏览过的一处风景胜地或家乡美景。班上曾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家乡的小溪真静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家乡的小溪真清啊,清得好像你一伸手就能抓住溪底的小鱼虾;家乡的小溪真长啊,长得仿佛那是一根系在村庄上的绿绸带。”瞧,在作者的引领下,孩子的“妙笔”就“生花”了。

  寻觅“冲突点”,演绎思维的碰撞 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特点,察其言,观其色,挖掘其复杂的心理,多视角剖析,不断地与思维进行碰撞,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会激烈。利用这些的“冲突点”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获得写作的动力。如在《钓鱼的启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看出文中的父亲正面临着一场道德的抉择。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在这“好一会儿”的时间里,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有的说:“反正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能捕到这样的大鲈鱼实在难得,放了实在可惜。”有的说:“儿子钓到一条大鱼不容易,不能打击他的信心,留下吧。”有的说:“虽说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小时了,但毕竟时间还没到,如果留下这鱼良心会很不安的,还是放回湖里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就“坚持要选择鲈鱼还是坚持要选择道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随后,学生以《抉择》为题进行了小练笔,真实而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心理变化,突显了父亲的内心矛盾。习作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化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深刻的道理命题在思维碰撞中得到了生动的演绎。

  捕捉“补白点”,驰骋想象的空间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正是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空白点,给了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写”的训练。如在《将相和》一文中,对于廉颇负荆请罪的一幕,只有寥寥几笔:“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小练笔:请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编写“负荆请罪”的故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对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抒写。   搜索“动情点”,激荡心灵的磁场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灵磁场”。高明的教师善于搜寻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如在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学生们深深地被人类由于缺乏环保意识而造成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惨痛的教训所震撼,甚至愤慨。此时,他们的情感被调动到了“沸点”,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倾诉,甚至感到不吐不快。这时可怂恿学生抒发自己心中的沸点。若课后再联系实际写写诸如《一滴水的梦想》《2050年的地球》等文章,不但延伸了课文内容,提高了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文道结合,何乐而不为!

  合理安排读写结合的训练法

  教材是例子,课堂训练是途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以文本内容为素材,密切结合阅读教学来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以达到训练读写基本功的目的。训练的方式可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为:

  迁移法 学习的迁移,也叫“训练的迁移”,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对于后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即所谓“学以致用”。教的出发点是为学习的迁移,教的终极点也是为了学习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了构成方式后,应即时指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使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运用迁移规律,强化了训练点。如在教学《花钟》一文后,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写一写还有哪些动植物会“报时”。

  模仿法 即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或表现手法。模仿是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词语运用、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语法修辞等。模仿一般从“模仿阶段(从仿起步)”到“创新阶段(从仿到创)”。教师在引导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等,做到循序渐进。

  扩展法 一篇课文的描写都会有详有略,扩展就是对课文中简略描写的内容进行扩充、延伸,使之具体化。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可以让学生针对这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文章的插图,想象此情此景,然后用一段话具体地写出来。另外,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组织学生对精到的诗词进行扩展式写作。

  缩略法 与扩展法相对应,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缩写前,要读懂内容,把握主旨,考虑如何不照搬原文,又保留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五年级(下)习作五就安排了缩写练习,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进行缩写,字数控制在400字内。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活动不应该是,也不能是孤立于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简单的写作技法的指导活动。它应该依托学生手中的语文文本,从文本中有所“学得”,通过写作训练内化为“习得”。 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3]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 小学三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研修方案
  •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鹿城小学云荫寺校区三年级语文组 一.研修主题立项研究的背景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年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查看


  • 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计划
  • 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是学不好语文的首要原因.所以,我们认为,唯有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突破陈旧教学思想的束缚,倡导大量阅读,教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群文阅读 ...查看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例文
  •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查看


  •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省规划办填写) <农村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农村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中年级学生习作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起步作文的教学,是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需要慎重对 ...查看


  •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测试题
  •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 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 ( 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 ...查看


  • 校本课程-小学语文小作文开发与实践的研究
  • 校本课程--小学语文小作文开发与实践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潢川县第五小学:彭伟 2014年10月 小学语文小作文开发与实践的研究 一.校本课程的界定 长期以来,我校学生的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对于教材规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小作文,还 ...查看


  •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研究课题实施方
  • 一. 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课本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老师和学生都能被深深地打动,学生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一到习作课的时候,学生就一个 ...查看


  • 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
  • 第十二届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 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 袁兵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小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语文新课标所倡 ...查看


  •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作者:谢瑞春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53期 摘要: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融为一体,富有实效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