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摘 要: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 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 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扬弃, 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 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伦理道德; 现代转型; 重构

我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 前后相继, 交相更替,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 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美德, 有诸多的道德规范, 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 有如何实现道德建设的教育思想, 有我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 以及道德名言、理论, 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 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今天, 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重构,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 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伦理思想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占据核心和主干地位。

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高原则是“爱人”, 其核心在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基本准则和要求; 而将这样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 提出“礼仁”一体, 使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是儒家伦理的鲜明特色。这使得儒家伦理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社会具有了与封建政治一体化的正统地位, 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修身养性, 打造内质

修身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 也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性本善, 同时又认为如果没有一番修身慎独的功夫, 本性的善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善。要实现这种转化, 首先必须做到律己修身。孔子认为,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这样的修养功夫, 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 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也就是对自身厚责, 严以责己, 宽以待人, 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而“求诸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慎独,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 这就是说,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 戒慎恐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经过这样的修养锤炼, 人们就可以成为品质高尚、节操坚定的正人君子。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 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1 ] 。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

族, 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 而且在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都表现出重视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2. 克己奉公, 注重整体

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们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家庭责任, 强调每一个人应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 人们的家国意识、乡土情结特别浓厚,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 是重视群体价值的最突出体现。在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 国人都应以国家统一为乐, 强调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 是传统道德重视群体价值的又一体现。在宗法制下, 家族是个人实现其个人价值的保证, 因此只有维护家族的利益, 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群体拥有支配的权利, 个体则只有服从的义务, 个人只有克制身心, 服从群体, 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重视国家、群体的利益, 以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 它形成了国人顾大体、识大局、以他人为重、以集体为怀的情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美德[2 ] 。这种美德, 培育的是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历来为我国人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反映。

3. 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坚持尚义不尚利, 提倡先义后利, 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 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同时, 孔子根据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划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倡导要做讲究大义的君子, 而不做只讲利益的小人。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3 ] ,董仲舒更概括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4 ] 的命题。“重义轻利”这种道德观念是“君子”追求的道德观念, 因为“君子”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 自觉“存义去利”, 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这种义利观注重社会公利, 引导人们为国家和百姓作贡献, 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造就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追求完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 也培育了一批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 如岳飞、文天祥、于谦等,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成仁取义的理论, 给后世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伟绩。[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社会转型中所受到的影响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对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 ] 。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生产关系, 在对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关系的思考中, 儒家探索出与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纲常伦理, 并使之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们的民主观念、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在价值判断和经济判断之间也不断发生着无法回避的矛盾甚至冲突, 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伦理道德, 受到了现代社会强有力的冲击, 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 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人们的道德教育, 而忽视了法律、法规等手段对社会管理的作用, 破坏了法律的独立性, 阻碍了法律的形式化, 导致了法律的道德化。究其原因, 由于我国传

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 基本上是伦理或政治一元化的社会, 由此造成长期以来的道德一元化。而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已经走向多元化, 一元化的道德规范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对多元化道德的需求, 便在若干领域造成道德规范的缺失。

其次,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 强调树立群体意识、整体意识。传统道德中公私概念非常模糊, 一方面只有家族利益而没有个人的独立地位; 另一方面又是“一说是公家的, 差不多就是大家可以沾一点便宜的意思”[6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有是公有, 公有是共有, 也没有公私之分, 没有个人产权边界的概念。而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求利, 利润追求的最大化和利益占有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行为的根本特性, 离开这一点就不会有市场经济行为, 也不存在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行为目的, 都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能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 克服传统的“义务型”伦理的强权倾向和片面性。

再次, 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倡重义轻利, 国家要不以利为利, 个人要以义为重, 甚至产生“以贫为荣、以富为耻”的扭曲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发展社会生产力、追求物质利益作为社会的基本问题和价值目标来加以解决、规范和追求。

综上所述, 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新旧伦理观念相互冲突, 善恶是非界限非常模糊, 这就需要社会以制度的形式, 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 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不应当做的, 协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同时, 个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 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 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 制度所提供的约束, 包括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都可以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

三、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重构的路径

迈进新世纪, 在我国社会广泛而激动人心的现代化转型中, 不只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 同样面对着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构、整合、创新。那么如何来重构呢? 不能因为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的某些问题而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应本着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的原则, 并根据现时代的特征,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现道德与法律的统一与互补

虽然传统伦理道德中有其消极的一面, 如等级特权、尊卑有序的观念是为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服务的, 与现代社会极不相容, 但诚实守信、等价交换, 公平竞争等道德在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传统道德应客观评价, 有效利用, 做到真正的扬弃。另外, 道德习惯的形成, 除传统的劝导、说服、教育外, 还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在市场经济中某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如假冒伪劣、权钱交易、损坏公物等, 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 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改变重德轻法的传统, 逐步确立法律的权威。同时, 我们应看到道德规范有其立法的必要性, 这既可以保证社会变革中道德规范的更新, 又可保证已形成的道德规范的贯彻执行。此举是重建现代道德文明, 树立道德新风, 防止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也是强化伦理道德观念与强化法律意识同步进行的有效方式。当代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是我国人民在现

有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法制变革运动,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2. 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又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 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缜密的道德规范, 将人们的言论和生活, 自内心深处纳入传统经济需要之网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竞争、民主、法治经济, 虽然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 但同时, 市场自身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等价值原则, 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离开一定的经济道德基础, 只能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信誉崩毁、甚至罪案丛生。因此, 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仅强调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 而要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国家经济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 集体与个人是互为目的的。一方面集体作为个人利益的代表应以个人为目的, 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 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应以集体为目的, 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了满足, 集体壮大和发展了, 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容易得到体现和实现。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使个人和集体都达到共赢,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赏罚机制

通过注重人的心理需要、情感因素和对利益的要求, 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道德赏罚机制就是赏善罚恶、扬善抑恶, 它是社会运用利益机制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之外的个体行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所谓“赏”, 就是社会通过给予实施道德行为者更多的利益来肯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 从而昭示和倡导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所谓“罚”, 就是社会通过剥夺实施不道德行为者的既得利益来否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 从而显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 以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再次发生。如对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等行为可通过树立典型、舆论引导等方法, 对行为者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奖励, 以保证行为者的利益; 而对于不道德行为, 如制假卖假、坑蒙拐骗等, 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 并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处罚, 从而让人们分清是非善恶, 对自身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改革本身是对原来基本秩序的重塑, 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基本有序的过程。无序状态的存在, 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也是再次走向有序的一个基本环节。今天讨论该问题, 着眼的是“失”中有得, 是在失去陈陈相因的传统后重新建构我们的伦理体系。社会转型时期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使社会从动荡走向有序, 从“个人伦理”走向“制度伦理”, 这是当代我国道德嬗变的趋势。 [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王红武. 关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J ] . 学术探索,2007 (3) :6 - 10.

[ 2 ]于铭松. 论我国传统道德伦理[J ] .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4) :92 - 97.

[ 3 ]魏英敏. 当代我国伦理与道德[M] .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335 - 350. [ 4 ]王殿卿. 东方道德研究(第三辑) [M] . 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196 - 197 .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32 - 134 、434. [ 6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0 -62.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摘 要: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 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 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扬弃, 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 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伦理道德; 现代转型; 重构

我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 前后相继, 交相更替,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 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美德, 有诸多的道德规范, 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 有如何实现道德建设的教育思想, 有我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 以及道德名言、理论, 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 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今天, 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重构,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 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伦理思想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占据核心和主干地位。

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高原则是“爱人”, 其核心在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基本准则和要求; 而将这样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 提出“礼仁”一体, 使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是儒家伦理的鲜明特色。这使得儒家伦理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社会具有了与封建政治一体化的正统地位, 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修身养性, 打造内质

修身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 也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性本善, 同时又认为如果没有一番修身慎独的功夫, 本性的善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善。要实现这种转化, 首先必须做到律己修身。孔子认为,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这样的修养功夫, 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 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也就是对自身厚责, 严以责己, 宽以待人, 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而“求诸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慎独,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 这就是说,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 戒慎恐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经过这样的修养锤炼, 人们就可以成为品质高尚、节操坚定的正人君子。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 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1 ] 。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

族, 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 而且在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都表现出重视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2. 克己奉公, 注重整体

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们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家庭责任, 强调每一个人应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 人们的家国意识、乡土情结特别浓厚,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 是重视群体价值的最突出体现。在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 国人都应以国家统一为乐, 强调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 是传统道德重视群体价值的又一体现。在宗法制下, 家族是个人实现其个人价值的保证, 因此只有维护家族的利益, 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群体拥有支配的权利, 个体则只有服从的义务, 个人只有克制身心, 服从群体, 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重视国家、群体的利益, 以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 它形成了国人顾大体、识大局、以他人为重、以集体为怀的情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美德[2 ] 。这种美德, 培育的是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历来为我国人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反映。

3. 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坚持尚义不尚利, 提倡先义后利, 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 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同时, 孔子根据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划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倡导要做讲究大义的君子, 而不做只讲利益的小人。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3 ] ,董仲舒更概括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4 ] 的命题。“重义轻利”这种道德观念是“君子”追求的道德观念, 因为“君子”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 自觉“存义去利”, 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这种义利观注重社会公利, 引导人们为国家和百姓作贡献, 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造就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追求完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 也培育了一批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 如岳飞、文天祥、于谦等,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成仁取义的理论, 给后世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伟绩。[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社会转型中所受到的影响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对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 ] 。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生产关系, 在对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关系的思考中, 儒家探索出与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纲常伦理, 并使之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们的民主观念、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在价值判断和经济判断之间也不断发生着无法回避的矛盾甚至冲突, 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伦理道德, 受到了现代社会强有力的冲击, 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 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人们的道德教育, 而忽视了法律、法规等手段对社会管理的作用, 破坏了法律的独立性, 阻碍了法律的形式化, 导致了法律的道德化。究其原因, 由于我国传

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 基本上是伦理或政治一元化的社会, 由此造成长期以来的道德一元化。而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已经走向多元化, 一元化的道德规范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对多元化道德的需求, 便在若干领域造成道德规范的缺失。

其次,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 强调树立群体意识、整体意识。传统道德中公私概念非常模糊, 一方面只有家族利益而没有个人的独立地位; 另一方面又是“一说是公家的, 差不多就是大家可以沾一点便宜的意思”[6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有是公有, 公有是共有, 也没有公私之分, 没有个人产权边界的概念。而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求利, 利润追求的最大化和利益占有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行为的根本特性, 离开这一点就不会有市场经济行为, 也不存在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行为目的, 都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能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 克服传统的“义务型”伦理的强权倾向和片面性。

再次, 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倡重义轻利, 国家要不以利为利, 个人要以义为重, 甚至产生“以贫为荣、以富为耻”的扭曲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发展社会生产力、追求物质利益作为社会的基本问题和价值目标来加以解决、规范和追求。

综上所述, 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新旧伦理观念相互冲突, 善恶是非界限非常模糊, 这就需要社会以制度的形式, 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 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不应当做的, 协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同时, 个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 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 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 制度所提供的约束, 包括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都可以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

三、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重构的路径

迈进新世纪, 在我国社会广泛而激动人心的现代化转型中, 不只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 同样面对着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构、整合、创新。那么如何来重构呢? 不能因为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的某些问题而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应本着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的原则, 并根据现时代的特征,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现道德与法律的统一与互补

虽然传统伦理道德中有其消极的一面, 如等级特权、尊卑有序的观念是为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服务的, 与现代社会极不相容, 但诚实守信、等价交换, 公平竞争等道德在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传统道德应客观评价, 有效利用, 做到真正的扬弃。另外, 道德习惯的形成, 除传统的劝导、说服、教育外, 还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在市场经济中某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如假冒伪劣、权钱交易、损坏公物等, 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 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改变重德轻法的传统, 逐步确立法律的权威。同时, 我们应看到道德规范有其立法的必要性, 这既可以保证社会变革中道德规范的更新, 又可保证已形成的道德规范的贯彻执行。此举是重建现代道德文明, 树立道德新风, 防止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也是强化伦理道德观念与强化法律意识同步进行的有效方式。当代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是我国人民在现

有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法制变革运动,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2. 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又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 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缜密的道德规范, 将人们的言论和生活, 自内心深处纳入传统经济需要之网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竞争、民主、法治经济, 虽然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 但同时, 市场自身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等价值原则, 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离开一定的经济道德基础, 只能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信誉崩毁、甚至罪案丛生。因此, 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仅强调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 而要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国家经济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 集体与个人是互为目的的。一方面集体作为个人利益的代表应以个人为目的, 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 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应以集体为目的, 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了满足, 集体壮大和发展了, 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容易得到体现和实现。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使个人和集体都达到共赢,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赏罚机制

通过注重人的心理需要、情感因素和对利益的要求, 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道德赏罚机制就是赏善罚恶、扬善抑恶, 它是社会运用利益机制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之外的个体行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所谓“赏”, 就是社会通过给予实施道德行为者更多的利益来肯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 从而昭示和倡导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所谓“罚”, 就是社会通过剥夺实施不道德行为者的既得利益来否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 从而显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 以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再次发生。如对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等行为可通过树立典型、舆论引导等方法, 对行为者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奖励, 以保证行为者的利益; 而对于不道德行为, 如制假卖假、坑蒙拐骗等, 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 并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处罚, 从而让人们分清是非善恶, 对自身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改革本身是对原来基本秩序的重塑, 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基本有序的过程。无序状态的存在, 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也是再次走向有序的一个基本环节。今天讨论该问题, 着眼的是“失”中有得, 是在失去陈陈相因的传统后重新建构我们的伦理体系。社会转型时期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使社会从动荡走向有序, 从“个人伦理”走向“制度伦理”, 这是当代我国道德嬗变的趋势。 [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王红武. 关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J ] . 学术探索,2007 (3) :6 - 10.

[ 2 ]于铭松. 论我国传统道德伦理[J ] .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4) :92 - 97.

[ 3 ]魏英敏. 当代我国伦理与道德[M] .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335 - 350. [ 4 ]王殿卿. 东方道德研究(第三辑) [M] . 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196 - 197 .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32 - 134 、434. [ 6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0 -62.


相关文章

  •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冯 勤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已逐渐转向文化全球化,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尴尬地陷入日益突出的困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这一 ...查看


  • "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流失与重构
  • 2015.8经济理论与实践 "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流失与重构 吴晓燕,关庆华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社会资本理论有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三个核心要素,并在社区治 ...查看


  • 从孝顺到孝敬
  • 从"孝顺"到"孝敬"看中国的道德转 孝顺" 孝敬" 变 康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你最好赶紧找个人,别等老了砸我手里,让我养你."这是前 段比较 ...查看


  • 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研究
  • 摘 要:福建文化生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受到冲击,福建文化生态建设已成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发掘并重构福建文化生态系统,从政策保障.路径选择层面谋划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整体战略,以便各种文化和谐共生共存. 关键 ...查看


  • 对依法治税的重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社会在税收经济领域出现了法治观念模糊.税收立法滞后,税收与经济关系不配比倾向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方向.步骤.笔者认为应该从疏理分析存在的问题着手,围绕理念创新,重新认识关系定位,为依法治税寻找新 ...查看


  • 编辑09级毕业论文选题
  • 09级中编毕业论文选题 (仅供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


  •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四章V1
  • 11第四章 外来冲击与中国近代传统 汤因比用挑战与回应来解释文明的兴起,认为挑战强度的不足或过于猛烈均不利于文明的成长,唯有强度适中最有利于创造文明.也许,用这种方法分析文明起源过于简单化了.但是,当一种文化传统已充分成熟后,外来冲击可以帮 ...查看


  • 2016国考申论热点:乡贤文化
  • 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 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背景链接] 当前, ...查看


  • 敬畏自然当代人类必须要补的一课
  • 女娲信仰是我国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最早的民间信仰之一.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