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价格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品以减免税收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我国实行出口退税二十多年来,出口退税对于鼓励和扩大出口创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成长发展、拉动国民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己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调节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手段。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机制、出口鼓励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是世界各国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一项基本措施,被WTO诸多成员广泛应用,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通行做法。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自1985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先后进行了数次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和税率调整;实践证明,每次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都对之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我国出口退税的做法可追溯到1950年,当时已有对出口货物退还已纳货物税的规定。1958年,我国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对出口商品不再退税,出口退税制度中止。

1973年,工商税制进一步简化,我国对进口货物不征税,对出口货物也不退税,出口盈亏由外贸部与财政部算帐。

198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口退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开始对部分货物实行退税。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由于当时没有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流转税都纳入了消费税系列,所以退税率不是很高,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也只有11.2%。

1994年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制定实施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法[1994]31号),具体规定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范围、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退税的税额计算方法、出口退(免)税办理程序及对出口退(免)税的审核和管理。平均退税率一下子提高到16.63%。

1996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下调,平均退税率降至8.29% 0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又多次将退税率上调。以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之后几年,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外贸出口增长很快,但中央财政的退税支出又重新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于是出口退税指标成为控制该项支出的重要手段,但越积越多的出口退税的欠款又形成了中央财政的一笔隐形负债。

2002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

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

2003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二是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增量的新机制;三是新增加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四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五是累计欠企业的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解决。具体的退税办法: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 25的比例分别负担。

2005年我国对退税办法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规定:从2005年起,中央负担超基数退税的92.5%,地方负担7.5%;出口退税基数不变;出口退税从中央库统一办理,年终中央与地方清算退税。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退税率,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提高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的退税率;对中间部分退税率保持稳定。

2007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对于正在金融危机中举步维艰的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提高了企业出口竞争力,并且配合产业调整规划,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出口退税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骗税行为不断扩散,退税款项不断增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国际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全面、深刻地评估出口退税制度并根据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措施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出口退税指标限制,出口退税滞后严重。我国出口退税款一直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按计划分配,带有极强的计划性,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退税指标的安排一直低于出口贸易的增长率,造成应退未退税额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累计已拖欠出口退税额3000多个亿,退税周期已扩大到一年半,巨大的欠退税款直接导致大量外向型企业周转资金短缺,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影响了企业正常出口业务,打击了企业出口积极性。

2、退税管理手段落后,骗税易发。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过程中,虽使用计算机对海关,外管以及征税等部门的信息进行相互核对,但因各部门开发的软件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造成相互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和有效配合,从而造成外部信息的核对通过比率较低,计算机审核的操作性极差。由于对退税链条

中的各个环节,缺乏科学、严密、有力的监管手段,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骗取退税。

3、出口退税政策不稳定,退税率调整频繁。国家根据外贸出口的形势与财力状况不断改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一直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相对固定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这使企业无法制定长期的出口营销战略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出口企业因政策自身不明朗及退税率的不稳定,看不到盈利的前景而不敢加大投资力度。

4、出口退税程序复杂,环节众多,部门协调不力,工作效率低下,占用企业资金现象严重。出口退税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退税部门也涉及征收、计会、信息等部门,同时还要涉及海关、外汇、外经贸等部门,如果其中一个部门滞留单证或电子信息,那么整个退税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出现退税缓慢、滞后期长等问题。

5、我国出口退税法制建设不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方式和手段低效。

6、"共同负担"带来了各级财政退税重负。造成各级政府难以负担出口退税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关系划分制约着退税负担机制的运行。相对于收入能力而言,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实际上有些偏重。二是出口退税总额度太大。出口增长过快,则必然导致日益增长的出口退税规模及压力。三是税制设计带来的深层次原因。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要改变我国出口退税现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际上出口退税的通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以"进"养"退"。从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和制度上采取较大的税收优惠措施。随着WTO的加入,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由"外优于内"转变为基本"公平税负",缩小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面,特别是对其进口并不先进的机器设备作到应收尽收。实现以进口增值税、关税、消费税作为出口退税资金的主要来源,达到进出口税收的自身平衡。这不仅符合财政学上的相关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也利于财政方面对出口退税的调控,稳定出口退税资金的来源,彻底解决拖欠税的资金瓶颈问题。

2、大力推进退税信息化建设。把出口退税建立在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严密的信息监控之下,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金税工程之间的信息有效衔接,各个数据源的网际连接功能极大提高。

3、 稳定退税政策。把出口退税政策提升到立法的规格,尽快出台一部统一的出口退税法规,让基层税务人员有法可依。同时减少频繁变动的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企业可以根据出口退税法规制定长期的经营战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4、改革退税流程。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脱离征税环节来改革出口退税管理制度是难于从根本上堵塞骗税漏洞的。只有进一步优化税务局内部的征退税岗位

设置,删除不必要的重复环节,才能真正提高退税效率,有效防范骗税发生。

5、加强立法,建立出口退税制度法律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法制建设,将出口退税政策上升到法规层次,尽量减少出口退税的人为干预和计划控制,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6、调整地方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科学的财政收入预算机制,增加财源,增强地方财政负担出口退税能力。

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深化财税和外贸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我国财政运行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2]佚名.4月1日起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N].中国税务报,2009-03-30。

[3]李时凯.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率[J].税务研究,2009

[4]武长海.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新华网,2009-01-20。(1)。

[5] 杨晓燕.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9,(2)。

[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Z].财税

[2008]111号,财税[2008]138号,财税[2008]144号。

[7] 屠庆忠,金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2003,(6).

[8] 陈蕾.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税收征纳,2007,(2).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价格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品以减免税收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我国实行出口退税二十多年来,出口退税对于鼓励和扩大出口创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成长发展、拉动国民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己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调节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手段。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机制、出口鼓励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是世界各国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一项基本措施,被WTO诸多成员广泛应用,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通行做法。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自1985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先后进行了数次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和税率调整;实践证明,每次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都对之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我国出口退税的做法可追溯到1950年,当时已有对出口货物退还已纳货物税的规定。1958年,我国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对出口商品不再退税,出口退税制度中止。

1973年,工商税制进一步简化,我国对进口货物不征税,对出口货物也不退税,出口盈亏由外贸部与财政部算帐。

198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口退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开始对部分货物实行退税。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由于当时没有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流转税都纳入了消费税系列,所以退税率不是很高,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也只有11.2%。

1994年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制定实施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法[1994]31号),具体规定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范围、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退税的税额计算方法、出口退(免)税办理程序及对出口退(免)税的审核和管理。平均退税率一下子提高到16.63%。

1996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下调,平均退税率降至8.29% 0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又多次将退税率上调。以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之后几年,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外贸出口增长很快,但中央财政的退税支出又重新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于是出口退税指标成为控制该项支出的重要手段,但越积越多的出口退税的欠款又形成了中央财政的一笔隐形负债。

2002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

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

2003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二是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增量的新机制;三是新增加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四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五是累计欠企业的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解决。具体的退税办法: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 25的比例分别负担。

2005年我国对退税办法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规定:从2005年起,中央负担超基数退税的92.5%,地方负担7.5%;出口退税基数不变;出口退税从中央库统一办理,年终中央与地方清算退税。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退税率,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提高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的退税率;对中间部分退税率保持稳定。

2007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对于正在金融危机中举步维艰的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提高了企业出口竞争力,并且配合产业调整规划,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出口退税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骗税行为不断扩散,退税款项不断增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国际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全面、深刻地评估出口退税制度并根据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措施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出口退税指标限制,出口退税滞后严重。我国出口退税款一直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按计划分配,带有极强的计划性,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退税指标的安排一直低于出口贸易的增长率,造成应退未退税额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累计已拖欠出口退税额3000多个亿,退税周期已扩大到一年半,巨大的欠退税款直接导致大量外向型企业周转资金短缺,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影响了企业正常出口业务,打击了企业出口积极性。

2、退税管理手段落后,骗税易发。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过程中,虽使用计算机对海关,外管以及征税等部门的信息进行相互核对,但因各部门开发的软件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造成相互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和有效配合,从而造成外部信息的核对通过比率较低,计算机审核的操作性极差。由于对退税链条

中的各个环节,缺乏科学、严密、有力的监管手段,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骗取退税。

3、出口退税政策不稳定,退税率调整频繁。国家根据外贸出口的形势与财力状况不断改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一直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相对固定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这使企业无法制定长期的出口营销战略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出口企业因政策自身不明朗及退税率的不稳定,看不到盈利的前景而不敢加大投资力度。

4、出口退税程序复杂,环节众多,部门协调不力,工作效率低下,占用企业资金现象严重。出口退税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退税部门也涉及征收、计会、信息等部门,同时还要涉及海关、外汇、外经贸等部门,如果其中一个部门滞留单证或电子信息,那么整个退税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出现退税缓慢、滞后期长等问题。

5、我国出口退税法制建设不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方式和手段低效。

6、"共同负担"带来了各级财政退税重负。造成各级政府难以负担出口退税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关系划分制约着退税负担机制的运行。相对于收入能力而言,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实际上有些偏重。二是出口退税总额度太大。出口增长过快,则必然导致日益增长的出口退税规模及压力。三是税制设计带来的深层次原因。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要改变我国出口退税现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际上出口退税的通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以"进"养"退"。从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和制度上采取较大的税收优惠措施。随着WTO的加入,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由"外优于内"转变为基本"公平税负",缩小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面,特别是对其进口并不先进的机器设备作到应收尽收。实现以进口增值税、关税、消费税作为出口退税资金的主要来源,达到进出口税收的自身平衡。这不仅符合财政学上的相关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也利于财政方面对出口退税的调控,稳定出口退税资金的来源,彻底解决拖欠税的资金瓶颈问题。

2、大力推进退税信息化建设。把出口退税建立在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严密的信息监控之下,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金税工程之间的信息有效衔接,各个数据源的网际连接功能极大提高。

3、 稳定退税政策。把出口退税政策提升到立法的规格,尽快出台一部统一的出口退税法规,让基层税务人员有法可依。同时减少频繁变动的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企业可以根据出口退税法规制定长期的经营战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4、改革退税流程。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脱离征税环节来改革出口退税管理制度是难于从根本上堵塞骗税漏洞的。只有进一步优化税务局内部的征退税岗位

设置,删除不必要的重复环节,才能真正提高退税效率,有效防范骗税发生。

5、加强立法,建立出口退税制度法律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法制建设,将出口退税政策上升到法规层次,尽量减少出口退税的人为干预和计划控制,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6、调整地方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科学的财政收入预算机制,增加财源,增强地方财政负担出口退税能力。

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深化财税和外贸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我国财政运行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2]佚名.4月1日起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N].中国税务报,2009-03-30。

[3]李时凯.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率[J].税务研究,2009

[4]武长海.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新华网,2009-01-20。(1)。

[5] 杨晓燕.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9,(2)。

[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Z].财税

[2008]111号,财税[2008]138号,财税[2008]144号。

[7] 屠庆忠,金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2003,(6).

[8] 陈蕾.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税收征纳,2007,(2).


相关文章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查看


  • 财经财税毕业论文选题
  • 财税毕业论文选题-更多文档来源:(写作保过关--中国知识写作网) 关于物业税的改革探讨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财政思考 浅析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浅议农村医疗改革 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与防范对策 有关在我国建立绿色税 ...查看


  •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 一.毕业论文__(国际)金融方向: 国际金融方向的论文主要应围绕人民币汇率变动(升值)我国外贸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支持等方面来展开,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和企 ...查看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加以修改,也可以自拟) 1.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3.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5.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6. ...查看


  • 国际贸易专业2011届毕业论文题目
  • 国际贸易专业2010届毕业论文题目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中美贸易差额的成因.性质与前景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人民币 ...查看


  • 邗江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出口贸易客户风险对策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邗江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出口贸易|客户风险|对策论文选题题目 邗江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出口贸易| ...查看


  • 经济学系论文选题
  • 2012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成协祥: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2.当前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成因和影响 3.WTO"蓝箱政策"改革对中国农业支持的影响 4.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5.泉州市劳动 ...查看


  • 国际贸易实务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 ...查看


  • 201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毕业论文选题
  • 201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FDI 的影响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西部开发 3.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影响研究 5. 双赢----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理念 6. 欧洲经济联盟-亚太经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