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

人物简评引入:

法家的创始人—韩非

韩非,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周报王三十五年),卒于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47岁】。他口吃,不善于说话,而善于著书。

韩非是君主中心论者,他的理论是给君主读的,教给他们怎样治国治民,所以多少年来,他一直是事实上的帝王之师。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术,影响后世君主。韩非的成就不仅在法家中是最高的,就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统一性以及深刻性而言,即使在先秦诸子中,也可以说是最高的。

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但他的富国强兵之策却像他讲述的“和氏璧”一样不被韩王所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写《孤愤》、著《说难》。当时,韩国有人曾劝他:“你现在向国君显示你的才能,这是很危险的。难道你希望当初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的悲剧在你身上重演吗?”韩非子回答:“我之所以力劝国君废弃旧的礼制实行变法,是因为这么做对广大民众有利,我认为不怕昏君的迫害,只求为民众谋利,这才是聪明的行为„„”韩非这样说,也想这么做,可惜,刚到秦国,正欲建宏业之时却被来自同乡的同窗李斯因妒火而伸出的黑手所害。

然而,这位中国思想文化的先驱,永远是一只无法折断翅膀的大鹏,始终在我们精神的天空飞翔。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韩非子寓言及故事的深刻含义。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把握体现文中的思想感情及高超的说理艺术。

3、链接高考,启发和引导学生涵养德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翻译文中的重要语段,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观点,领会韩非子语言的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韩非子“法”“ 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进一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剪辑《百家讲坛》韩非子精彩片段播放。

他是法家大代表人物,他的书中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他一生主张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结果却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请学生简述课本P112页《韩非子》选读中的人物简介。)

寓言具有巨大的魅力。一提起《孟子》我们就会想起那以五十步笑百步的逃兵,想起那帮助禾苗生长累的筋疲力尽的宋人。提起《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想起庄子在梦中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韩非子》的寓言也有自己独特的招牌,比如那个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死的宋人,那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双脚的郑人,以及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有时候,虽然我们对这些寓言耳熟能详,却不见得知道他们原本的寓意。今天让我们原原本本的来读《韩非子》吧!

二、 初步了解:

检查预习,落实导学作业。

1、初读感知,重点纠正读音和句读。

不胜(sh ēng ) 蚌蛤(g é) 啜(chu î) 曩(n ǎng ) 鲧(g ǔn ) 决渎(d îu )

钻燧(su ì)取火 释其耒(l ěi ) 麑(n í)

通假字: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说”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请”通“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

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

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

而自知其益富(“知”通“智”)

2、检查预习,翻译四则选文。

要求:细读注释,落实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可分组进行,四组各重点检查相应翻译的语段,提出疑点、难点;也可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

古今异义: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古义:从而给„„;今义:介词,引进表原因的人或事物;连词,连接分句,表因果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古义: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类活用: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曩将罪之(罪,名词用作动词,治罪)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妻,名词用作动词,以女嫁人)

其家甚智其子(智,意动用法,以为„„智)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以娱其意(娱,使动用法,使„„欢乐)

而自知其益富(知,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被动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乐羊以有功见疑。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为人妇而出,常也。

3、概括评述

要求1:或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语段的主旨;或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填补下面图表中的空白。

提示:文段一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时俱进,不墨守陈规。)

文段二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的理解,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因此,治理天下要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①批判盲目效古的做法②批判今世学者曲解古人之意③批判迂腐思想④讽刺死守教条的人。)

文段三旨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成。(①巧诈不如拙成②讽刺自作聪明的人。)

文段四旨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告诫人们要谨慎处置。(明白事理不难,难的是明白事后怎样处理。)

要点图解:(多媒体制成图表填空题,更加直观清晰。)

材料 观点 寓言成语

这几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分 别反映了韩非的 哪些观点?

寓意 观点

卜妻为裤——讽刺盲目效法先王的愚昧 1、效法先王或古代要懂得变通

郢书燕说——批评当今学者曲解古人之意2、理解古代帝王的话不能妄加猜测、穿凿附会

郑人买履——讽刺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的荒唐3、要根据现实研究和制定治国方略

卜妻为裤

寓意:讽刺那些刻板守旧、不知变通、愚昧无知的人 。

启示:世界在运动,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历史在前进。要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势,人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提升自我,善于变通的思维和方法都是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变通决定出路,学会变通就能在种种困境、麻烦面前游刃有余。不变通就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就只能守在原地,永远无法突破。

郢书燕说

寓意:

讽刺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态度。

启示:我们应该正确全面理解书本或者他人的意思, 不能穿凿附会,曲解其原意 。 郑人买履

寓意: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

启示:我们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

卫人嫁子

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类比为官者,借以讽刺那些不择手段,敛财取物之贪官污吏。

智子疑邻:

说明“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是韩非以法术之说说人生,通过实践而概括出的切身体会。这位宋人为什么称赞其子而怀疑邻人?只是因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邻家的老大爷,因亲疏之别,便泯灭了是非之分。可见若放任私情泛滥,清明的理性便被淹没。

第一则 上古时代圣人先贤起到积极的作用,时代变化了,以往圣明的做法不适合新时代了。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与时俱进、宜时治世 守株待兔

第二则 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的理解。 盲目效古、悖行天下 卜妻如裤 郢人燕说 郑人买履

第三则 乐羊食子,同一事件,不同结论;秦西巴释麑,不同角度,不同认识。 巧诈不如拙诚

自作聪明人之可悲 卫人嫁女

第四则 郑武公伐胡,掩人耳目。 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 智子疑邻

三、 梳理探究:

1、 如何理解文中几则寓言的比喻义?(要求预习中查成语词典整理成卡片)

2、 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思考与练习一)

3、 节选的部分选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和庄子寓言有何不同?

提示:

⑴善于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⑵总的说来,韩非清醒而实际,立足于现实寻求达到功利目的的有效手段是他最关注的。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儒、墨、道、法各派基本上都承认这一点。韩非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派的迂阔或者理想色彩浓厚不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理论更能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毋宁说,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⑶韩非思想尖锐,又很自信,体察无微不至,思考深邃冷峻,表达幽默风趣。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四。拓展研究

一个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懂得变通。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俗语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7、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 ——林肯

五、 高考链接:

《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2003年的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

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范链接:

梦释韩非

赵剑敏

韩非是一个将法家学说集大成并 发扬光大的人物, 一个在诸子百家中名列前茅的人物,一个声闻当时传之后世的人物,一个称得上大智大睿的人物,然这样一个历史大人物,竟一生不得舒展其志,无力转祸为福,最终连性命也不能保全。思想家生前多坎坷,多潦倒,多好无下场,韩非是开了先河的一个。先秦的思想家,数他最惨。

日读《史记》中的《韩非传》, 夜梦韩非, 晨起, 不觉起了想写写韩非的念头。

出身正宗的贵族, 来到人世便有朱门为依托,韩国公子韩非的人生, 有着一个华丽的开头。然这开头,没开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而开在了乱世,开在了韩国生存危机的历史最低点,面临着强秦并吞的威胁。

待到长大成人,他的忧患意识与日俱增。他不愿像族中叔伯兄弟那样,把光阴费在铺着金鞍的骏马背上,把“力比多”耗在如花如似玉的女人身上,一心要救国,要让母国变弱为强。他拜大儒荀子为师,学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帝王之学。

学成后,他以过人的悟性,伴以没日没夜的研究,将老师及慎到、申不害的思想提炼出精华,演绎发展为集大成的法家学说。

在著书立说的阶段,韩非自负,认真,充满着憧憬,认为一旦君王接受了他的学说,那韩国改变在天下的地位,指日可待。

他开始上言,与愿望相反,遭到的是韩王韩安的不屑一顾。兜头一盆冷水,他不甘心,忍着难堪,接二连三地上,说得唇焦舌烂,结果依然如故。

韩安不当回事,旁人飘来了白眼,没人响应他,支持他。他心寒了,从内到外透出了一阵阵的冷。

明眼人看得清楚,韩非上言着实献错了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韩安都不会接受他的学说。

韩安性格优柔寡断,器识低下,风骨委顿,属于那种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人,如若不是命运的眷顾,绝难成为一国之主。侥幸成为君王,面临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在作了差强人意的努力而毫不起效后,消极地承认了现实,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采取了割地求和的苟且政策。

作为君主,即使是最无能的君主,国土就是家产,哪有割给别人而不心痛的?走到这一步,韩安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

韩非曾说: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眼下儒者用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奸臣小人比比皆是,上下不顺,到处混乱,韩国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韩非又说:别看局面这样坏,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已寻到了,只是要从您这儿做起。您得打起精神,采纳我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学说,用法改观法度纪纲,用术提高君王的尊严和权威,用势来加强至高无上的王权和统治力,以此提纲挈领地调整韩国的政治现状。只要这做到了,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听了韩非的上言,韩安暗忖:这个贵公子的话,从道理上说,确实是有些意思,然而和实际差得太远,眼下的韩国现状根本不可能允许这样做。你说,让我用你的学说从我做起,然而在这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谋利的国度中,从上到下全已烂透了,靠我一个人又有何用处:如硬用你的学说,我会被搞得疲惫不堪,官僚不习惯,民众也不习惯,到头来,必怨言四起,使现存秩序走向更加混乱,乱得不可收拾,而加速韩国的衰败。

在君位上坐了些年头,加上长期耳濡目染的政治熏陶,虽说能力差点,但韩安对如何处理国家事务还是建立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政治经验告诉他:美好的想法毕竟只是想法,不能无视现实,当一个君主,不能想入非非,得务实,得结合国情国况考虑问题。

韩非的上言不能用,绝对地不能用,韩安想得很清楚。

他认为:韩非太年轻,太血气方刚,书生气太足,涉世太浅,还不大了解事情的复杂,人际关系的险恶,办事的难处。

他长叹:国家是我的,我如何不希望国家富庶强大,在天下事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能风风光光地受到各国诸侯的敬重。然现实允许么?根本无人能扭转乾坤,即使神仙下世恐怕也不行,唯有小修小补,作些小手术,勉力把国家维持下去。

走一步瞧一步,韩王安心如槁灰。

救国无门,韩非恨韩王昏聩,放着能将国家从深渊中拉出的学说不用,坐看韩国走向灭亡。

他一厢情愿地用强劲的猛药辅君救国,全不晓这药方开出后,病人不愿意接受。屡屡碰了钉子后,他幻想破灭,很是不快,愤懑,从精神的巅峰上跌了下来,赌气写了《说难》,明是探究上言方式,内里却怪对方不知好歹,以此来排解胸中的块垒。

君王不用,韩非退回家中,关起门来著书立说,在把思想变成文字的同时,排遣人生的寂寞和孤独。

韩非视韩王安为昏君,韩王安当韩非为书呆子,彼此瞧着对方不顺眼。

一个君王,一个学者,中间隔着糜烂透了的现状,彼此无法理解。

韩非是孤立的,他没有四君子所养的那些门客,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和君王沟通,举行有效的对话。他也是低微的,缺乏应有的权位,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来影响君王。

如若不是后来的时事变化,和君主对立情绪越来越重的韩非,在母国的下场,大约很难令人乐观。

韩非的学说终于花开墙外。

一直运气滞蹇的韩非,忽然转运了,这运转得叫他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给他转机的是那个对韩国咄咄逼人的秦国,那个令韩王安谈虎色变的秦王嬴政。

有一次,嬴政随手浏览一册书,览着览着,逐渐被吸引了,他认真读了起来,越读越惊,读着读着坐不住了,读后脱口长叹:

“嗟乎,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他不知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的作者是谁?站在一旁的李斯说:

“此乃韩非所著之书。”

面对统一大业,嬴政早就需要一种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对他予以指导。这种思想须凌厉,狠辣,刚劲,能与强力、暴力、武力相适应,能消除缚人手脚的道德,能对抗碍人行事的中庸,能将血淋淋头颅乱滚的事业说得天经地义,能让自己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能把臣民治得服服帖帖听从指挥,能使秦国上下凝为一体,能打破目前的均势,能叫诸侯望而生畏,进而能统一天下。

这种思想实在难找,非超凡睿智的大手笔,绝对阐述不出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突然有关这种思想的著作不经意地找到了,这叫他如何不兴奋,如何不激动!

嬴政想办的事,必须办成;他想要的人,也必须要到。为了把韩非要到手,他发兵进攻韩国。对方吃不住,提出和谈。他让人捎去话:和谈可以,只是要韩非入秦来谈。

秦王居然要韩非去谈,韩王安不仅重新打量起韩非,顿时觉得这个书生不是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可能是个人才。他似乎有些后悔,后悔没早点用韩非。但时间紧迫,不容他多想,没有余地地任命了韩非为使者。

国家有难,君王有命,韩非别无选择,只能上路。

踏进秦境,他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受到秦王高规格的接待。他疑惑不解,希望主人能尽快安排会谈。然对方轻描淡写,不作正面回答。过了几天,他才通过谈话了解到,秦王要他来谈判,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秦王看上了他,要他充当高级智囊。

秦王需要韩非合作,不仅需要他的书本指导,更需要他更灵活的口头指教,需要他在身边解释他的思想,并提供新思想、新策略。

不管韩非愿意不愿意,他既然来了,要走也走不了,只得服从主人的安排。从强迫留下,到慢慢适应,他经过了一个心灵煎熬的过程,理想和现实斗,感情和理智斗,斗得他梦寝难安,斗到最后,他顺从了命运。

自己的学说在自己的国度中碰了壁,却得到了原先视为最大的敌人嬴政的最高赞语,对此韩非的心情是复杂的:他遗憾韩王安有眼不识人才,使他不得意了多年,高兴终于有人赏识了他,使他脱颖而出;他遗憾被声誉不佳的嬴政所赏识,不能为国家效力,高兴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遗憾中透出的高兴,这高兴中夹着极端的痛苦。

在痛苦的心灵生活中,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少有种理论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很少有种理论可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种理论,不管它是多么的深邃有理,都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须适得其时,适得其地,适得其人,才能适得其用,否则,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竹简。

他的学说在的遭遇,使他还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学说气势太宏大,具休操作过于复杂吃力,一般君王的性格、素质、水平、文化倾向,使他们很难采纳它,韩王安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能欣赏并使用他的学说的君王,除了雄才大略的嬴政外,环视天下,竟无第二人。

他的学说被秦王看中,韩非是尴尬的:多年来,他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怎样让韩国强大,让韩国有效地对付秦国,对付虎视天下的嬴政,阻止对韩国的蚕食。为此,他遭到了韩王的冷淡,被视为迂阔夸夸其谈的书生。没想到,到头来,命运开了个玩笑,兜了一个圈子,把他的学说送给了嬴政。

世事的变化,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对造物主的安排,韩非除了苦笑,还能说些什么?

在令人不能自主的环境中,韩非只得走上嬴政合作的道路。

说是合作,其实是为嬴政效力。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双方的地位就决定了两者的主从性质:嬴政需要什么就可问什么,韩非则不能干预对方的总体政策;嬴政可视韩非的效力态度及质量以作赏罚,韩非却无法凭自己的心境来定去留。

主从关系,根本不可能公平共事。

和颜悦色,待若上宾 ,在初起的一个阶段中,嬴政对韩非的态度是没话说的。他盼着韩非见面,盼得愿用生命相换,也许是期望值太高了,可真的见了面,相处了一段日子后,渐渐觉得对方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有能耐。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韩非再次陷入了困境,情况不比当年在韩国强。他擅长静心屏气的写作,他的思想基本都已写在了书里。侃谈不是他的长项,他口吃,结结巴巴说得吃力,对着嬴政,他把书中的话照搬了一番,未说出什么新东西来。他口才太差,不像游士,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烂铁说成金,只是有什么说什么,不会拐弯抹角,不会相机行事,说话缺乏技巧,缺乏感染力,无力激发听者产生强烈的兴趣。

说难!韩非无力跳越口头表达的障碍,无力征服要求甚高的嬴政。

嬴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兴师动众弄来的这个人,只会研究宏观理论,一遇上实际问题就没辙了;此人的书有用,而人本身没啥用处。

得出结论后,嬴政依然客客气气地待韩非,可客气中少了当初的真切。

敏感的韩非感觉到了,知道嬴政再也不会信用他。

当一个君王需要一个人才时,总会拿出最好的态度,使后者产生对他的好感,以便解决迫切的需求,过后,又当别论。在这方面,嬴政做得更加出色,他对待所需的人才,能把君王的架子彻底的放下来,问寒送暖,低三下四,卑躬屈节,待此人的作用消失后,则一改从

前的态度,冷眼相待,甚至一脚踢开。对此,他做得毫无顾忌,相当地自然。不这样,他觉得包袱太重,将没有精力去接纳新的人才,解决新的问题。

为嬴政制定过大战略的尉缭,生动地说过他对嬴政为人的看法:

吾细察秦王为人,高鼻长目,鹘胸豺声,内怀虎狼之心,残忍少恩,用人时能屈已,不用则轻弃。今天下未统一,故不惜屈身求布衣,若得志,天下皆为鱼肉!(《史记·秦始皇本纪》)

尉缭曾靠着他的机智,以退为进,用出走要挟嬴政,重新调整了彼此的关系。而书生气极重的韩非,虽能对人际关系的奥妙有深刻的见解,却无法作为自己处世的指南,在和嬴政关系走向低谷后,束手无策,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被嬴政看中,这是韩非人生中唯一的辉煌,然而这辉煌犹如昙花,瞬现瞬败,很快地暗淡了下去。

韩非没得到嬴政的信用,却不能走,成了秦王身边有着特殊待遇的“囚徒”,沦落异乡的孤客。

他和嬴政是有缘的,然这缘浅得很,也短得很,缘尽处化成了劫,且劫中套着劫,李斯和他的劫。两种劫合成了一场大劫,一场让他陷入灭顶之灾的大劫。

李斯不是外人,是韩非的同学,一起在荀子门下受业。两人各有千秋,在老师有方的教授下,悉心揣摩了帝王之术的精髓,韩非擅长做学术深层研究,李斯善于将理论运用在实际之中。

毕业后,韩非回国效力,李斯来到秦廷,经过一番不易的挣扎和努力,终于站住了脚,受到嬴政的信任,当上了首席客卿。谁知,山不转水转,由于嬴政的一句话,两人又做了同事。同窗多年。彼此太熟悉了,太知根知底了,自被迫共事那日起,两人在同学情谊的客气后,产生了不经意的互相轻视,进而产生了冲突。

对韩非的到来,李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韩非的贵族气质,逼仄得自己似乎俗气得很;韩非的高深见解,使自己显得浅薄的很。在韩非面前,他感到有种挥之不去的自惭形秽。他知道老同学的学问要比他自己高得多,而嬴政正需要这样的大学问,在官场上混了多年,他清楚这个局面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君王需要老师,需要老师指点他怎么干,然真正的老师只能有一个,若韩非有朝一日占据了这个位置,那他李斯的前程势必会受到影响。

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

人物简评引入:

法家的创始人—韩非

韩非,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周报王三十五年),卒于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47岁】。他口吃,不善于说话,而善于著书。

韩非是君主中心论者,他的理论是给君主读的,教给他们怎样治国治民,所以多少年来,他一直是事实上的帝王之师。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术,影响后世君主。韩非的成就不仅在法家中是最高的,就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统一性以及深刻性而言,即使在先秦诸子中,也可以说是最高的。

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但他的富国强兵之策却像他讲述的“和氏璧”一样不被韩王所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写《孤愤》、著《说难》。当时,韩国有人曾劝他:“你现在向国君显示你的才能,这是很危险的。难道你希望当初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的悲剧在你身上重演吗?”韩非子回答:“我之所以力劝国君废弃旧的礼制实行变法,是因为这么做对广大民众有利,我认为不怕昏君的迫害,只求为民众谋利,这才是聪明的行为„„”韩非这样说,也想这么做,可惜,刚到秦国,正欲建宏业之时却被来自同乡的同窗李斯因妒火而伸出的黑手所害。

然而,这位中国思想文化的先驱,永远是一只无法折断翅膀的大鹏,始终在我们精神的天空飞翔。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韩非子寓言及故事的深刻含义。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把握体现文中的思想感情及高超的说理艺术。

3、链接高考,启发和引导学生涵养德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翻译文中的重要语段,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观点,领会韩非子语言的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韩非子“法”“ 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进一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剪辑《百家讲坛》韩非子精彩片段播放。

他是法家大代表人物,他的书中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他一生主张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结果却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请学生简述课本P112页《韩非子》选读中的人物简介。)

寓言具有巨大的魅力。一提起《孟子》我们就会想起那以五十步笑百步的逃兵,想起那帮助禾苗生长累的筋疲力尽的宋人。提起《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想起庄子在梦中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韩非子》的寓言也有自己独特的招牌,比如那个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死的宋人,那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双脚的郑人,以及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有时候,虽然我们对这些寓言耳熟能详,却不见得知道他们原本的寓意。今天让我们原原本本的来读《韩非子》吧!

二、 初步了解:

检查预习,落实导学作业。

1、初读感知,重点纠正读音和句读。

不胜(sh ēng ) 蚌蛤(g é) 啜(chu î) 曩(n ǎng ) 鲧(g ǔn ) 决渎(d îu )

钻燧(su ì)取火 释其耒(l ěi ) 麑(n í)

通假字: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说”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请”通“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

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

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

而自知其益富(“知”通“智”)

2、检查预习,翻译四则选文。

要求:细读注释,落实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可分组进行,四组各重点检查相应翻译的语段,提出疑点、难点;也可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

古今异义: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古义:从而给„„;今义:介词,引进表原因的人或事物;连词,连接分句,表因果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古义: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类活用: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曩将罪之(罪,名词用作动词,治罪)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妻,名词用作动词,以女嫁人)

其家甚智其子(智,意动用法,以为„„智)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以娱其意(娱,使动用法,使„„欢乐)

而自知其益富(知,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被动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乐羊以有功见疑。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为人妇而出,常也。

3、概括评述

要求1:或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语段的主旨;或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填补下面图表中的空白。

提示:文段一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时俱进,不墨守陈规。)

文段二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的理解,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因此,治理天下要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①批判盲目效古的做法②批判今世学者曲解古人之意③批判迂腐思想④讽刺死守教条的人。)

文段三旨在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成。(①巧诈不如拙成②讽刺自作聪明的人。)

文段四旨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告诫人们要谨慎处置。(明白事理不难,难的是明白事后怎样处理。)

要点图解:(多媒体制成图表填空题,更加直观清晰。)

材料 观点 寓言成语

这几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分 别反映了韩非的 哪些观点?

寓意 观点

卜妻为裤——讽刺盲目效法先王的愚昧 1、效法先王或古代要懂得变通

郢书燕说——批评当今学者曲解古人之意2、理解古代帝王的话不能妄加猜测、穿凿附会

郑人买履——讽刺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的荒唐3、要根据现实研究和制定治国方略

卜妻为裤

寓意:讽刺那些刻板守旧、不知变通、愚昧无知的人 。

启示:世界在运动,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历史在前进。要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势,人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提升自我,善于变通的思维和方法都是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变通决定出路,学会变通就能在种种困境、麻烦面前游刃有余。不变通就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就只能守在原地,永远无法突破。

郢书燕说

寓意:

讽刺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态度。

启示:我们应该正确全面理解书本或者他人的意思, 不能穿凿附会,曲解其原意 。 郑人买履

寓意: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

启示:我们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

卫人嫁子

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类比为官者,借以讽刺那些不择手段,敛财取物之贪官污吏。

智子疑邻:

说明“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是韩非以法术之说说人生,通过实践而概括出的切身体会。这位宋人为什么称赞其子而怀疑邻人?只是因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邻家的老大爷,因亲疏之别,便泯灭了是非之分。可见若放任私情泛滥,清明的理性便被淹没。

第一则 上古时代圣人先贤起到积极的作用,时代变化了,以往圣明的做法不适合新时代了。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与时俱进、宜时治世 守株待兔

第二则 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的理解。 盲目效古、悖行天下 卜妻如裤 郢人燕说 郑人买履

第三则 乐羊食子,同一事件,不同结论;秦西巴释麑,不同角度,不同认识。 巧诈不如拙诚

自作聪明人之可悲 卫人嫁女

第四则 郑武公伐胡,掩人耳目。 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 智子疑邻

三、 梳理探究:

1、 如何理解文中几则寓言的比喻义?(要求预习中查成语词典整理成卡片)

2、 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思考与练习一)

3、 节选的部分选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和庄子寓言有何不同?

提示:

⑴善于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⑵总的说来,韩非清醒而实际,立足于现实寻求达到功利目的的有效手段是他最关注的。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儒、墨、道、法各派基本上都承认这一点。韩非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派的迂阔或者理想色彩浓厚不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理论更能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毋宁说,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⑶韩非思想尖锐,又很自信,体察无微不至,思考深邃冷峻,表达幽默风趣。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四。拓展研究

一个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懂得变通。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俗语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7、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 ——林肯

五、 高考链接:

《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2003年的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

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范链接:

梦释韩非

赵剑敏

韩非是一个将法家学说集大成并 发扬光大的人物, 一个在诸子百家中名列前茅的人物,一个声闻当时传之后世的人物,一个称得上大智大睿的人物,然这样一个历史大人物,竟一生不得舒展其志,无力转祸为福,最终连性命也不能保全。思想家生前多坎坷,多潦倒,多好无下场,韩非是开了先河的一个。先秦的思想家,数他最惨。

日读《史记》中的《韩非传》, 夜梦韩非, 晨起, 不觉起了想写写韩非的念头。

出身正宗的贵族, 来到人世便有朱门为依托,韩国公子韩非的人生, 有着一个华丽的开头。然这开头,没开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而开在了乱世,开在了韩国生存危机的历史最低点,面临着强秦并吞的威胁。

待到长大成人,他的忧患意识与日俱增。他不愿像族中叔伯兄弟那样,把光阴费在铺着金鞍的骏马背上,把“力比多”耗在如花如似玉的女人身上,一心要救国,要让母国变弱为强。他拜大儒荀子为师,学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帝王之学。

学成后,他以过人的悟性,伴以没日没夜的研究,将老师及慎到、申不害的思想提炼出精华,演绎发展为集大成的法家学说。

在著书立说的阶段,韩非自负,认真,充满着憧憬,认为一旦君王接受了他的学说,那韩国改变在天下的地位,指日可待。

他开始上言,与愿望相反,遭到的是韩王韩安的不屑一顾。兜头一盆冷水,他不甘心,忍着难堪,接二连三地上,说得唇焦舌烂,结果依然如故。

韩安不当回事,旁人飘来了白眼,没人响应他,支持他。他心寒了,从内到外透出了一阵阵的冷。

明眼人看得清楚,韩非上言着实献错了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韩安都不会接受他的学说。

韩安性格优柔寡断,器识低下,风骨委顿,属于那种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人,如若不是命运的眷顾,绝难成为一国之主。侥幸成为君王,面临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在作了差强人意的努力而毫不起效后,消极地承认了现实,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采取了割地求和的苟且政策。

作为君主,即使是最无能的君主,国土就是家产,哪有割给别人而不心痛的?走到这一步,韩安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

韩非曾说:问题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眼下儒者用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奸臣小人比比皆是,上下不顺,到处混乱,韩国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韩非又说:别看局面这样坏,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已寻到了,只是要从您这儿做起。您得打起精神,采纳我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学说,用法改观法度纪纲,用术提高君王的尊严和权威,用势来加强至高无上的王权和统治力,以此提纲挈领地调整韩国的政治现状。只要这做到了,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听了韩非的上言,韩安暗忖:这个贵公子的话,从道理上说,确实是有些意思,然而和实际差得太远,眼下的韩国现状根本不可能允许这样做。你说,让我用你的学说从我做起,然而在这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谋利的国度中,从上到下全已烂透了,靠我一个人又有何用处:如硬用你的学说,我会被搞得疲惫不堪,官僚不习惯,民众也不习惯,到头来,必怨言四起,使现存秩序走向更加混乱,乱得不可收拾,而加速韩国的衰败。

在君位上坐了些年头,加上长期耳濡目染的政治熏陶,虽说能力差点,但韩安对如何处理国家事务还是建立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政治经验告诉他:美好的想法毕竟只是想法,不能无视现实,当一个君主,不能想入非非,得务实,得结合国情国况考虑问题。

韩非的上言不能用,绝对地不能用,韩安想得很清楚。

他认为:韩非太年轻,太血气方刚,书生气太足,涉世太浅,还不大了解事情的复杂,人际关系的险恶,办事的难处。

他长叹:国家是我的,我如何不希望国家富庶强大,在天下事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能风风光光地受到各国诸侯的敬重。然现实允许么?根本无人能扭转乾坤,即使神仙下世恐怕也不行,唯有小修小补,作些小手术,勉力把国家维持下去。

走一步瞧一步,韩王安心如槁灰。

救国无门,韩非恨韩王昏聩,放着能将国家从深渊中拉出的学说不用,坐看韩国走向灭亡。

他一厢情愿地用强劲的猛药辅君救国,全不晓这药方开出后,病人不愿意接受。屡屡碰了钉子后,他幻想破灭,很是不快,愤懑,从精神的巅峰上跌了下来,赌气写了《说难》,明是探究上言方式,内里却怪对方不知好歹,以此来排解胸中的块垒。

君王不用,韩非退回家中,关起门来著书立说,在把思想变成文字的同时,排遣人生的寂寞和孤独。

韩非视韩王安为昏君,韩王安当韩非为书呆子,彼此瞧着对方不顺眼。

一个君王,一个学者,中间隔着糜烂透了的现状,彼此无法理解。

韩非是孤立的,他没有四君子所养的那些门客,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和君王沟通,举行有效的对话。他也是低微的,缺乏应有的权位,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来影响君王。

如若不是后来的时事变化,和君主对立情绪越来越重的韩非,在母国的下场,大约很难令人乐观。

韩非的学说终于花开墙外。

一直运气滞蹇的韩非,忽然转运了,这运转得叫他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给他转机的是那个对韩国咄咄逼人的秦国,那个令韩王安谈虎色变的秦王嬴政。

有一次,嬴政随手浏览一册书,览着览着,逐渐被吸引了,他认真读了起来,越读越惊,读着读着坐不住了,读后脱口长叹:

“嗟乎,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他不知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的作者是谁?站在一旁的李斯说:

“此乃韩非所著之书。”

面对统一大业,嬴政早就需要一种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对他予以指导。这种思想须凌厉,狠辣,刚劲,能与强力、暴力、武力相适应,能消除缚人手脚的道德,能对抗碍人行事的中庸,能将血淋淋头颅乱滚的事业说得天经地义,能让自己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能把臣民治得服服帖帖听从指挥,能使秦国上下凝为一体,能打破目前的均势,能叫诸侯望而生畏,进而能统一天下。

这种思想实在难找,非超凡睿智的大手笔,绝对阐述不出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突然有关这种思想的著作不经意地找到了,这叫他如何不兴奋,如何不激动!

嬴政想办的事,必须办成;他想要的人,也必须要到。为了把韩非要到手,他发兵进攻韩国。对方吃不住,提出和谈。他让人捎去话:和谈可以,只是要韩非入秦来谈。

秦王居然要韩非去谈,韩王安不仅重新打量起韩非,顿时觉得这个书生不是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可能是个人才。他似乎有些后悔,后悔没早点用韩非。但时间紧迫,不容他多想,没有余地地任命了韩非为使者。

国家有难,君王有命,韩非别无选择,只能上路。

踏进秦境,他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受到秦王高规格的接待。他疑惑不解,希望主人能尽快安排会谈。然对方轻描淡写,不作正面回答。过了几天,他才通过谈话了解到,秦王要他来谈判,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秦王看上了他,要他充当高级智囊。

秦王需要韩非合作,不仅需要他的书本指导,更需要他更灵活的口头指教,需要他在身边解释他的思想,并提供新思想、新策略。

不管韩非愿意不愿意,他既然来了,要走也走不了,只得服从主人的安排。从强迫留下,到慢慢适应,他经过了一个心灵煎熬的过程,理想和现实斗,感情和理智斗,斗得他梦寝难安,斗到最后,他顺从了命运。

自己的学说在自己的国度中碰了壁,却得到了原先视为最大的敌人嬴政的最高赞语,对此韩非的心情是复杂的:他遗憾韩王安有眼不识人才,使他不得意了多年,高兴终于有人赏识了他,使他脱颖而出;他遗憾被声誉不佳的嬴政所赏识,不能为国家效力,高兴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遗憾中透出的高兴,这高兴中夹着极端的痛苦。

在痛苦的心灵生活中,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少有种理论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很少有种理论可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种理论,不管它是多么的深邃有理,都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须适得其时,适得其地,适得其人,才能适得其用,否则,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竹简。

他的学说在的遭遇,使他还认识到一个事实:他的学说气势太宏大,具休操作过于复杂吃力,一般君王的性格、素质、水平、文化倾向,使他们很难采纳它,韩王安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能欣赏并使用他的学说的君王,除了雄才大略的嬴政外,环视天下,竟无第二人。

他的学说被秦王看中,韩非是尴尬的:多年来,他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怎样让韩国强大,让韩国有效地对付秦国,对付虎视天下的嬴政,阻止对韩国的蚕食。为此,他遭到了韩王的冷淡,被视为迂阔夸夸其谈的书生。没想到,到头来,命运开了个玩笑,兜了一个圈子,把他的学说送给了嬴政。

世事的变化,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对造物主的安排,韩非除了苦笑,还能说些什么?

在令人不能自主的环境中,韩非只得走上嬴政合作的道路。

说是合作,其实是为嬴政效力。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双方的地位就决定了两者的主从性质:嬴政需要什么就可问什么,韩非则不能干预对方的总体政策;嬴政可视韩非的效力态度及质量以作赏罚,韩非却无法凭自己的心境来定去留。

主从关系,根本不可能公平共事。

和颜悦色,待若上宾 ,在初起的一个阶段中,嬴政对韩非的态度是没话说的。他盼着韩非见面,盼得愿用生命相换,也许是期望值太高了,可真的见了面,相处了一段日子后,渐渐觉得对方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有能耐。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韩非再次陷入了困境,情况不比当年在韩国强。他擅长静心屏气的写作,他的思想基本都已写在了书里。侃谈不是他的长项,他口吃,结结巴巴说得吃力,对着嬴政,他把书中的话照搬了一番,未说出什么新东西来。他口才太差,不像游士,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烂铁说成金,只是有什么说什么,不会拐弯抹角,不会相机行事,说话缺乏技巧,缺乏感染力,无力激发听者产生强烈的兴趣。

说难!韩非无力跳越口头表达的障碍,无力征服要求甚高的嬴政。

嬴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兴师动众弄来的这个人,只会研究宏观理论,一遇上实际问题就没辙了;此人的书有用,而人本身没啥用处。

得出结论后,嬴政依然客客气气地待韩非,可客气中少了当初的真切。

敏感的韩非感觉到了,知道嬴政再也不会信用他。

当一个君王需要一个人才时,总会拿出最好的态度,使后者产生对他的好感,以便解决迫切的需求,过后,又当别论。在这方面,嬴政做得更加出色,他对待所需的人才,能把君王的架子彻底的放下来,问寒送暖,低三下四,卑躬屈节,待此人的作用消失后,则一改从

前的态度,冷眼相待,甚至一脚踢开。对此,他做得毫无顾忌,相当地自然。不这样,他觉得包袱太重,将没有精力去接纳新的人才,解决新的问题。

为嬴政制定过大战略的尉缭,生动地说过他对嬴政为人的看法:

吾细察秦王为人,高鼻长目,鹘胸豺声,内怀虎狼之心,残忍少恩,用人时能屈已,不用则轻弃。今天下未统一,故不惜屈身求布衣,若得志,天下皆为鱼肉!(《史记·秦始皇本纪》)

尉缭曾靠着他的机智,以退为进,用出走要挟嬴政,重新调整了彼此的关系。而书生气极重的韩非,虽能对人际关系的奥妙有深刻的见解,却无法作为自己处世的指南,在和嬴政关系走向低谷后,束手无策,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被嬴政看中,这是韩非人生中唯一的辉煌,然而这辉煌犹如昙花,瞬现瞬败,很快地暗淡了下去。

韩非没得到嬴政的信用,却不能走,成了秦王身边有着特殊待遇的“囚徒”,沦落异乡的孤客。

他和嬴政是有缘的,然这缘浅得很,也短得很,缘尽处化成了劫,且劫中套着劫,李斯和他的劫。两种劫合成了一场大劫,一场让他陷入灭顶之灾的大劫。

李斯不是外人,是韩非的同学,一起在荀子门下受业。两人各有千秋,在老师有方的教授下,悉心揣摩了帝王之术的精髓,韩非擅长做学术深层研究,李斯善于将理论运用在实际之中。

毕业后,韩非回国效力,李斯来到秦廷,经过一番不易的挣扎和努力,终于站住了脚,受到嬴政的信任,当上了首席客卿。谁知,山不转水转,由于嬴政的一句话,两人又做了同事。同窗多年。彼此太熟悉了,太知根知底了,自被迫共事那日起,两人在同学情谊的客气后,产生了不经意的互相轻视,进而产生了冲突。

对韩非的到来,李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韩非的贵族气质,逼仄得自己似乎俗气得很;韩非的高深见解,使自己显得浅薄的很。在韩非面前,他感到有种挥之不去的自惭形秽。他知道老同学的学问要比他自己高得多,而嬴政正需要这样的大学问,在官场上混了多年,他清楚这个局面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君王需要老师,需要老师指点他怎么干,然真正的老师只能有一个,若韩非有朝一日占据了这个位置,那他李斯的前程势必会受到影响。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
  • 封面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扉页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版权页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编写人员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致同学们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说明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目录_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
  •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 基础试题 2012-12-12 2046 5d56b7b40102e1v3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共6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考题号顺高考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 <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 要: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认知社会,人生的能力"是主要目标,以积累文言知识,交流探讨,拓展延伸为基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查看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