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计算机研究进展

新型计算机研究进展

● 对光计算机的研制已取得进展,它比普通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 光计算机是利用光作为载体进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1990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推出了一台由激光器,透镜,反射镜等组成的计算机。这就是光计算机的雏形。随后,英,法,比,德,意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一台光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普通的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光计算机又叫光脑。电脑是靠电荷在线路中的流动来处理信息的,而光脑则是靠激光束进入由反射镜和透镜组成的阵列中来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与电脑相似之处是,光脑也靠产生一系列逻辑操作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计算机的功率取决于其组成部件的运行速度和排列密度,光在这两个方面都很理想。光子的速度即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激光束对信息的处理速度可达现有半导体硅器件的1000倍。光子不像电子那样需要在导线中传播,即使在光线相交时,它们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并且在不满足干涉的条件下也互不干扰。光束的这种互不干扰的特性,使得光脑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开辟很多平行的信息通道,密度大得惊人。一块截面为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其通过能力超过全球现有全部电话电缆的许多倍。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的光学转换器,在字母O 中可以装入2000个信息通道。因此科学家们早就设想使用光子了。

● 用脑电波控制的电脑

美国研制成一种可由人脑电波控

制的电脑。人脑电波频率从0.5赫兹

到40赫兹不等,附着在人的头皮上的

传感器能把这种脑电波传给电脑。用

这种电脑来训练运动员,可以帮助他

们提高成绩。脑电波是通过导线传输

给电脑的。大脑信号也能通过无线电

传递,人们在数千米之外就能轻而易

举地对电脑进行遥控。

● 模糊计算机系统

1956年,英国人查德创立了模糊信息理论。依照模糊理论,判断问题不是以是,非两种绝对的值(或0与1两种数码)来表示,而是取许多值,如接近,几乎,差不多及差得远等等模糊值来表示。用这种模糊的,不确切的判断来进行工程处理的计算机,就是模糊计算机,或称模糊电脑。模糊电子计算机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电脑。这种计算机除了具有一般电脑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学习,思考,判断和对话的能力,它可以立即辨别外界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第六代电子计算机是模仿人的大脑判断能力和适应

能力,并具有可并行处理多种数据功能的神经网络计算

机。与以逻辑处理为主的第五代计算机不同,它本身可

以判断对象的性质与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且

它可同时并行处理实时变化的大量数据,并引出结论。

以往的信息处理系统只能处理条理清晰,经络分明的数

据。而人的大脑却具有能处理支离破碎,含糊不清信息

的灵活性,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将类似人脑的智慧和灵活

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六代,这种发展可能仅仅是刚起步,前途没有止境。 人脑有140亿神经元及10亿多神经键,每个神经元都与数千个神经元交叉相联,它的作用都相当于一台微型电脑。人脑总体运行速度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电脑功能。用许多微处理机模仿人脑的神经元结构,采用大量的并行分布式网络就构成了神经电脑。神经电脑除有许多处理器外,还有类似神经的节点,每个节点与许多点相连。若把每一步运算分配给每台微处理器,它们同时运算,其信息处理速度和智能会大大提高。

神经电子计算机的信息不是存在存储器中,而是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网中。若有节点断裂,电脑仍有重建资料的能力,它还具有联想记忆,视觉和声音识别能力。日本科学家已开发出神经电子计算机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1.5厘米正方的硅片上可设备400个神经元和40000个神经键,这种芯片能实现每秒2亿次的运算速度。1990

年,日本理光公司宣布研制出一种具有

学习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神经LST ”。这是依照人脑的神经细胞研制成功的一种芯片。它利用生物的神经信息传送方式,在一块芯片上载有一个神经元,然后把所有芯片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它处理信息的速度为每秒90亿次。富士通研究所开发的神经电子计算机,每秒更新数据速度近千亿次。日本电气公司推出一种神经网络声音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人的声音,正确率达99.8%。美国研究出左脑和右脑两个神经块连接而成的神经电子计算机。右脑为经验功能部分,有1万多个神经元,适于图像识别:左脑为识别功能部分,含有100万个神经元,用于存储单词和语法规则。现在,纽约,迈阿密和伦敦的飞机场已经用神经电脑来检查爆炸物,每小时可查600—700件行李,检出率为95%,误差率为2%。神经电子计算机将会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它能识别文字,符号,图形,语言以及声纳和雷达收到的信号,判读支票,对市场进行估计,分析新产品,进行医学诊断,控制智能机器人,实现汽车和飞行器的自动驾驶,发展,识别军事目标,进行智能决策和智能指挥等。

开发中的DNA 电脑

科学家研究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 )有一种特性,能够携带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 电脑。这种DNA 电脑的工作原理是以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基础,通过和酶的相互作用,将反应过程进行分子编码,对问题以新的DNA 编码形式加以解答。

和普通的电脑相比,DNA 电脑的优点首先是体积小,但存储的信息量却超过现代世界上所有的电脑。它用于存储信息的空间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几兆分之一。其信息可存储在数以兆计的DNA 链中,一升的DNA 溶液可包含信息量高达10。其次,这种电脑运算速度极快。据估计,一台DNA 电脑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迄今为止所有计算机曾经进行过的运算。第三是最大限量的减少能耗,DNA 电脑的能耗,仅为普通电脑的十亿分之一。1995年,科学家首次报道用“编程”DNA 链解数学难题取得突破。

DNA 计算机的功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每个链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处理器。科学家能够把10亿亿个链安排在1000克的水里,而每个链各干各的事情。它们各自进行计算。这意味着,DAN 计算机能同时“试用”巨大数量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电子计算机对每个解决方案必须自始至终进行计算,直到试用下一个方案为止。

所以,电子计算机和DNA 计算机是截然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一小时能进行许多次运算,但是一次只能进行一次运算,而DNA 计算机进行一次运算需要大约一小时,但是一次能进行10亿亿次运算。

人脑的功能介于两者之间:一小时进行大约10万次运算,一次进行大约1万亿次运算。DNA 计算机把二进制数翻译成遗传密码的片段,每个片段就是著名的双螺旋的一个链。科学家们希望把一切可能模式的DNA 分解出来,并把它放在

试管里。然后,他们将制造互补数字链。互补数字链不会解决某一个方程式,但是将会从一个解决方案中把互补数字链提取出来。

● 研究中的量子计算机

1996年初,美国的科学家说,他们发现在某种条件下,光子能够发生相互作用,这个发现能够被用来制造新的信息处理器件,从而导致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超级计算机的出现。(右图)一种可瞬间进行图像数据计算的光电计算机.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已经证明,个体光子通常不相互作用,但是当它们与光学谐振腔内的原子聚在一起时,它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强烈影响。光子的这种相互作用,能用于改进利用量子力学效应的信息处理器件的性能。这些器件转而能形成建造“量子计算机”的基础,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能够超过基于常规技术的任何处理器件的性能。量子计算于1994提跃居科学前沿,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了在量子计算机上分解大数因子的一种数学技术。这种数学技术意味着,在理论上,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能够超过任何可以想象的标准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潜在的用途将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工业生产线到公司的办公室,从军用装备到学生课桌,从国家安全到自动柜员机。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已经证明,光子和光学谐振腔内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建造光学量子逻辑门奠定基础。

● 利用蛋白质的开关特性开发出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主要是以生物电子元件构建的计算机。由于半导体硅芯片电路密集引起的散热问题难以解决,科学家便投入了生物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生物电脑的性能是由元件与元件之间电流启闭的开关速度来决定的。科学家发现,蛋白质有开关特性,用蛋白质分子作元件制成集成电路,称为生物芯片。使用生物芯片的计算机称为蛋白质电脑,或称为生物电脑。已经研制出利用蛋白质团来制造的开关装置有:合成蛋白芯片,遗传生成芯片,红血素芯片等。

用蛋白质制造的电脑芯片,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即可容纳数亿个电路。因为它的一个存储点只有一个分子大小,所以它的存储量可以达到普通电脑的10亿倍。由蛋白质构成的集成电路,其大小只相当于硅片集成电路的十万分之一,而且运转速度更快,只有10-11秒,大大超过人脑的思维速度。生物电脑元件的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100万倍,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比人脑思维的速度快100万倍。

生物芯片传递信息时阻抗小,耗能低,且具有生物的特点,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修复的功能。它可以与人体及人及结合起来,听从人脑指挥,从人体中吸收营养。把生物电脑植入人的脑内,可以使盲人复明,使人脑的记忆力成千万倍地提高;若是植入血管中,则可以监视人体内的化学变化,使人的体质增强,使残疾人重新站立起来。

美国的科技人员已研究出可以用于生物电脑的分子电路。它由有机物质的分子组成,由分子导线组成的显微电路,只有现代计算机电路的千分之一大小。

制造高速超导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是使用超导体元器件的高速计算机。所谓超导,是指有些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相当于-269摄氏度)时,电流流动是无阻力的。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隧道效应原理,即由超导体一绝缘体一超导体组成器件,当两端加电压时,电子便会像通过隧道一样无阻挡地从绝缘介质中穿过去,形成微小电流,而这一器件的两端是无电压的。约琴夫逊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用约瑟夫逊器件制成电子计算机,称为约瑟夫逊计算机,也就是超导计算机,又称超导电脑。这种电脑的耗电仅为用半导体器件制造的电脑所耗电的几千分之一,它执行一个指令只需十亿分之一秒,比半导体元件快10倍。日本电气技术研究所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完善的超导电脑,它采用了4个约瑟夫逊大规模集成电路,每个集成电路芯片只有3~5立方毫米大小,每个芯片上有上千个约瑟夫逊元件

“物联网技术”概念与发展 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 ”,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 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 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 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 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 、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 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 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 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 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 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 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步骤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 ),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 )、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年2月24日消息,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 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而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 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

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能够籍此机遇开创新乐观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 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 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 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 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2005年,在中国诞生了“智慧的钥匙”(Witkey) ;2007年12月,刘锋、张玲玲、顾基发等人在中国发表了学术论文:“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提出了“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该文作者之一,刘锋近日(2009年7月15日)在百度网站发表博文认为[5]:“IBM 智慧地球”的概念,比“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晚1~3年,并用图形“图示IBM 智慧地球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的雷同”;该作者还在百度网站发表了另一篇博文指出[6]:“IBM 智慧地球是不成熟的概念”。 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 、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

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 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 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中国发展

2009年10月24日,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 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 ,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 D 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图是“唐芯一号”的显微照片。

“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的说。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而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

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了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2009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至2009年8月,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刘海涛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高校研究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4],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近日,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

[3]新华日报记者探访了南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这里的研究者与“物联网”打交道已有五六年。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

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 待解决问题

(一) 国家安全问题

1。如果所谓“智慧地球”在中国实施,如何保证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信息不被泄漏?

2。中国大型企业、地方政府,如果与IBM “智慧地球”,进行项目合作,如何保证企业商业机密、地方政府甚至国家机密不被泄漏?

(二)隐私问题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 )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参考资料:

5. 6. I 扩展阅读:

1. 物联网概念横空出世 海虹控股交易异常遭停牌:

2.“物联网”可能进入3G 应用:

3. 我国物联网标准初步建立 未来涉及上万亿元产业:

4.

5. 什么是物联网?

6. 传感器

7. 物联网:让东西“说话”——对话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杨震教授

8. 王建宙谈物联网:奥巴马重视的下一代技术

9. 图示IBM 智慧地球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10.

11.IBM 智慧地球是不成熟的概念

12.

13. 以上两文或者百度一下“物联网结构图”,也可查询到。

14.

15. 中国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亮相

多核技术思想

ERP 、OA 、CRM……眼花缭乱的IT 应用,纷纷上线的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娱乐迅速发展,网络数据流量激增。数据越多,对于数据中心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仅中国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为例,就已经有近75G 的国际出口带宽,这些带宽每每小时通过数据流量就高达270Tbit 。面对日益增多的数据和应用,大量基于x86体系的小型服务器面临严峻挑战:如果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支持,应用的发展会很快收到制约。

计算性能的新增长路径

归根结底,计算性能的提高还依赖单个CPU 的处

理能力的提高。在芯片层面,提高计算性能常见的方

式有两种:一是提高主频,即让CPU 在同样的时间内

执行更多的指令。但由于芯片工艺的限制,进一步提

高主频非常困难。二是采用多核心,形象说来即是“人

多力量大”。多个处理单元自然要比单个的计算能力要

强。为此而出现了SMT(对称多线程处理) 技术和

CMP(单芯片多处理器) 架构。由于局限于当时的制造工艺,CMP 一直都无法解决芯片高发热量和核心面积大小的问题,成本非常高昂,因此仅仅在高端市场发布,无法大规模推广。因此,众多厂家将目光转到了SMT 架构上,其中,英特尔推出的超线程技术的核心就是SMT 架构的运用。虽然SMT 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计算能力,但毕竟只有一个物理核心,对于性能的提升实在有限。

在制造工艺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发人员再次将目光集中在CMP 架构上,希望能够将在x86平台上实现CMP 。AMD 、英特尔都公布了自己的双核研发计划——在2005

年推出各自的

双核产品。为了能够在持续提升x86架构CPU 的计算性能,AMD 最先推出了双核CPU 应用于商业计算市场。

处理器的实际性能是处理器在每个时钟周期内所能处理器指令数的总量,因此增加一个内核,处理器每个时钟周期内可执行的单元数理论上将增加一倍。双核可以近一倍地提升计算性能。同时,引入双核心的架构将可以全面增加处理器的功能性。随着应用的增多,单个服务器往往需要支持多种应用。对于单核CPU 而言,需要轮换着分给每个独立任务的时间,任务之间的切换浪费了不少宝贵的CPU 资源。使用多核CPU 后,多个独立任务可以由不同的处理单元执行,较单核而言,效率、性能自然表现不俗。

AMD 的制胜之道

从双核技术本身来看,双内核应该具备两个物理上的运算内核。据现有的资料显示,

AMD Opteron 处理器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添加第二个内核,

两个CPU 内核通过使用系统请求接口SRI , 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内存控制器,兼容90纳米单内核处理器所

使用的940引脚接口。可以说,AMD 的解决方案是真正的“双核”,

其技术架构为实现双核和多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MD 直连架构(也

就是通过超传输技术让CPU 内核直接跟外部输入/输出相连,不通过前端总线) 和集成内存控制器技术,使得每个内核都自己的高速缓存可资遣用,都有自己的专用车道直通输入/输出,没有资源争抢的问题,实现双核和多核更容易。

AMD 的双核CPU 跟现有单核CPU 接口规格(管脚数) 、功耗一样,因此从单核换成双核,不需要更换芯片组、主板、电源,只需要升级BIOS 软件、拔下单核处理器插上双核处理器就行了,芯片组、主板、电源厂商不用投入新的研发成本,价格会按半导体市场的规律自然降低,用户现有的设备也可以通过升级CPU 提升性能。因此在应用上具备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功耗不变。也许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功耗影响不大,但对于高密度的服务器如数据中心来说,就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散热设备,就可以立即提升系统的性能,降低总拥有成本。

以双核皓龙服务器的典型产品曙光R210A 服务器为例,作为2路服务器,其总电源功率仅需411W ,每路计算能力功耗少于95瓦,单位瓦特能量的计算能力超强。曙光R210A 定位为计算节点,高度为1U ,具备2路服务器性能,支持AMD64 双核处理器,可扩展到4路,在高度密集的1U 服务器中,集成4个处理器核心。在标准42U 机柜中,可以得到168个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为构建大计算能力、高密度机群超级计算机提供可能。从对用户投资保护的角度出发,曙光R210A 服务器先期可以采用单核处理器,后续可以为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升级双核处理器,所做工作只是用双核处理器替换先前的单核处理器。曙光A 系列服务器市场经过两年来的市场验证,已经被广大用户所认可。从单路、2路、4路、8

服务器都具有较大优势,曙光公司具备了高端竞争和服务的能力,基于曙光自主技术,曙光服务器可实现对双核等核心技术的平滑过度,这将成为用户投资保值的最有力的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和产品实例,AMD 的双核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在以视频编辑、科学计算、服务器整合,虚拟化等计算密集型和多线程应用中,双核心及多核心处理器将发挥出最大的性能。

多核心时代的应用趋势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常常倡导的两种方式:分布式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集群。分布式计算要求多个计算单元可以各自处理不同的指令和数据,AMD 的“双核”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设计;高性能计算集群则要求所有的计算能力能够协同工作,包括同一处理器内部的多个核心、同一服务器中的多个处理器、甚至计算网格中的大量服务器。随着多核应用的不断深入,兼备分布式计算和高性能集群的两种特性的平台将对服务器进行整合。

业界专业分析家们预测,随着服务器性能的提高,能够让一台服务器上若干任务甚至若干系统并行不悖的虚拟技术将在2006~2007年成为计算机平台的新亮点,并给予计算机全新的面貌。目前厂商们已经推出了不同的虚拟化技术,可以让一台物理计算机虚拟出若干个虚拟的系统,这些虚拟系统能使用同样的PC 资源独立工作。换句话说,这些技术应该允许用户在他们的PC 上使用超过一个操作系统,以便每个操作系统解决特定的运算任务。比如,一个虚拟系统能够扫描病毒,另外的虚拟系统则可以执行应用程序。强大的计算性能和多任务执行能力,这些正是双核甚至多核处理器的过人之处,顺应未来的应用趋势。

对单个服务器而言,虚拟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对其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保证多系统分别运转的同时,也要能够集中协同应对瞬间并发的计算需求高峰,尤其对企业而言,应用繁多,且计算需求具有极大的波动幅度。目前,采用直连架构的AMD64技术可以提供这样的性能。作为一种支持虚拟技术的平台,AMD64技术可以提供较短的内存延时和较高的输入/输出带宽,从而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方便地与客户和业务伙伴合作,以及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有了双内核处理器,或者说当我们的计算走到多核这条技术路线之后,计算能力爆炸的导火索其实刚刚被点燃。AMD 的64位x86体系以及多核心设计架构为企业提供了完美的技术选择。虚拟化、服务器整合等概念还只是这场革命的开始,双核对于企业乃至家庭计算来说绝不是1+1=2这么简单。

网格发展趋势

网格发展趋势(一) 基本趋势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网格研究组 刘鹏

就像Internet 需要依赖TCP/IP 协议一样,网格也需要依赖标准协议才能共享和互通。目前, 包括全球网格论坛GGF(Global Grid Forum) 、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寰球网联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 rtium) 以及Globus 项目组在内的诸多团体都试图争夺网格标准的制定权。 Globus 项目组在网格协议制定上有很大发言权, 因为迄今为止,Globus Toolkit 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网格标准。Globus 由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数学与计算机分部、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分布式系统实验室合作开发,并与美国国家计算科学联盟、NASA IPG 项目(Information Power Grid) 、美国国家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同盟NPACI (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 等建立了伙伴关系。一些重要的公司,包括IBM 、Microsof t、Compa q、Cray 、SGI 、Sun 、Fujit su、Hitachi 、NEC 等公开宣布支持Globus Toolkit 。目前大多数网格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Tookit 所提供供的协议及服务建设的,例如美国的物理网格GriPhyN 、欧洲的数据网格DataGrid 、荷兰的集群计算机网格DAS-2、美国能源部的科学网格和DISCOM 网格、美国学术界的TeraGrid ,等等。

2002 年2 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召开的全球网格论坛GGF 会议上,Globus

项目组和IBM 共同倡议了一个全新的网格标准OGSA 。OGSA 叫做开放网格服务体系(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 ecture),它把Globus 标准与以商用为主的Web Services 的标准结合起来,网格服务统一以Services 的方式对外界提供。OGSA 的诞生,标志着网格已经从学术界的象牙塔延伸到了商业世界中,而且从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了开放的环境中。OGSA 从一诞生,就得到业界的广泛支持,像微软、Platform Computing (一家分布式计算软件公司)、AVAKI (商用网格解决方案提供商)、Entropia (基于PC 的分布式计算网格技术提供商)等从一开始就宣传支持OGSA 。到目前为止,OGSA 已经广为接受,几乎所有的业界同仁都认为它就是网格的未来。由于OGSA 是在GGF 会议上提出来的,GGF 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OGSA 标准化进程的领头羊。目前,GGF 有4 个研究组负责与OGSA 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工作组

OGSA-WG 、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工作组OGSI-WG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安全工作组OGSA-SEC-WG 和数据库访问和集成服务工作组DAIS-WG 。 2003 年1 月13 日,符合OGSA 规范的Globus Toolkit 3.0 (Alpha 版)已经在第一届Globusworld 会议上发布,预计正式版在2003 年上半年就能发布。这标志着OGSA 已经从一种理念、一种体系结构, 走到付诸实践的阶段了。

网格发展趋势(二) 技术融合趋势

在OGSA 出现之前,已经出现很多种用于分布式计算的技术和产品。例如,1987年,SUN 公司就推出了开放网络计算(Open Network Computing),1989 年分别出现了OSF 的DCE 和对象管理集团OMG 的CORBA ,1996年微软推出了

DCOM 。这些机制互不兼容,严重到了同一家公司的产品都不兼容的程度,例如,从1997 年开始,微软开始推动基于XML 的分布式计算(通过建构在HTTP 之上的远程过程调用RPC 实现) ,而这又与DCOM 的做法相冲突。其实,在OGSA 出现之前,各种以填补异构平台之间的差异为己任的网格平台,如Condor 、Legion 、Ninf 、Globus 等,也都是各行其道、互不兼容的。

90年代末,让人扼腕叹息的混乱局面终于有望结束,因为此时基于XML 的Web Services 技术开始大行其道。Web Services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是因为它在各种异构平台之上构筑了一层通用的、与平台无关的信息和服务交换设施,从而屏蔽了互联网中千差万别的差异,使信息和服务畅通无阻地在计算机之间流动。Web Services 得到了各大公司的支持,解决方案精彩纷呈,包括:IBM 的

WebSphere 、微软的.Net 、SUN 的SunOne 、Oracle 的Oracle9i 、惠普的eSpeak , 等等。

Globus 项目组看到了Web Services 的巨大潜力,在2002 年迅速将Globus Toolkit 的开发转向了Web Services 平台,试图用OGSA 在网格世界一统天下。基于OGSA 之后, 网格的一切对外功能都以网格服务(Grid Se rvice)来体现,并借助一些现成的、与平台无关的技术,如XML 、SOAP 、WSDL 、UDDI 、WS FL、WSEL 等,来实现这些服务的描述、查找、访问和信息传输等功能。这样, 一切平台及所使用技术的异构性都被屏蔽。用户访问网格服务时,根本就无需关心该服务是CORBA 提供的,还是.Net 提供的。

网格发展趋势(三) 大型化趋势

美国政府单在网格技术的基础研究上,每年投入的经费就高达5亿美元。美国能源部DOE 支持的科学网格(Science G rid)用622Mbps 的ESNet 网格连接了能源部的两台超级计算机,网格计算能力达到每秒5万亿次,存储能力达到1.3千万亿字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支持的TeraGrid 将连接位于五个不同地方的超级计算机,达到每秒2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并能存储和处理近1千万亿字节的数据。TeraGrid 最大特色是连接网格的专用网络带宽将达到惊人的

40Gbps 。TeraGrid 项目始于2001年8月,由NSF 投资5300 万美元,次年10月又追加3500万美元;美国物理网格GriPhyN(Grid Physics Network)计划建立每秒千万亿次级别的计算平台,用于数据密集型计算。

美国军方正在实施的全球信息网格GIG (Global Information Grid), 预计在2020 年完成。目前,GIG 没有专项经费,但美国国防部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高达220 亿美元,GIG 的经费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项目中。美国政府电子信息技术协会的一位负责人预测,到2006 年,GIG 有可能成为五角大楼的最大投资项目. 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对网格作了巨大投资, 公司也不甘示弱。IBM 在2001 年8 月宣布,将投入40 多亿美元进行“网格计算创新计划”(Grid Computing Initiative) ,全面支持网格计算。IBM 这一招已经见效,它不仅成为Globus 的首席合作伙伴,还成为OGSA 标准的制定者之一。由于掌控了制高点,IBM 已经开始笑眯眯地从网格研究中取得回报。它不仅是DOE 科学网格的主要承包商,还得到英国国家网格的青睐。

英国政府宣布投资1 亿英镑,用以研发“英国国家网格”(UK National Grid)。除此之外,欧洲还有DataGrid 、UNI CORE、MOL 等网格研究项目正在开展。

其中,DataGrid 涉及到欧盟的20 几个国家,是一种典型的“大科学”应用平台。 日本NTT 数据公司联合Intel 、SGI 等, 在2002 年中期开展了为期6 个月的网格计算试验。试验将连接日本家庭、企业和学术机构的100 万台PC , 集合处理能力将达到每秒65 万亿次浮点运算。2002 年11 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网格计算研究中心宣布, 在由多台个人电脑通过网络连接组成网格计算环境下,实现了日美之间创纪录的707Mbps 的数据传输。甚至,连印度都启动了建设国家网格计划。我国也奋起直追,仅2002 年公布的863 网格专项,就拨出了上亿元的资金用于China Grid 相关的研究。

云计算驱动科技未来

惠普CTO 预言:云计算驱动科技未来

如今,IT 技术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虽然这一转折仍处于早期,但它将最终改变我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这一全新的浪潮将由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所驱动:企业或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而是通过Web 浏览器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的服务——我们称之为“云服务”。当这种转变日趋加速时,IT 行业将会在引领用户体验方面发生根本性质的飞跃。

什么是云服务呢?我来给您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它足够智能,能够根据您的位置、时间、偏好等信息,实时地对您的需求做出预期。在这一全新的模式下,信息的搜索将会是为您而做,而不再是由您来做。无论您采用什么设备,无论您需要哪种按按需服务,您都将得到一个一致且连贯的终极体验。
需要什么:一系列新型的核心构建模块

这些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IT 技术行业需要进行艰苦不懈的努力。“云服务”的基础是“云计算”——一种可以进行密集型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虽然“云计算”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但它本身却并不能为人们和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丰富的体验。

想要实现这种新模式的所有潜能,IT 技术行业就需要以云计算为平台,去创造那些我们曾经畅想过的新服务和新体验。这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核心构建模块来交付这种新服务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更聪明的设备和更加智能化的网络。软件将会成为支持这些新型服务及决定用户体验品质的关键因素。

软件即服务?那不过是冰山一角

目前为止,很多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种模式——“软件即服务”。没错,这是一种业经验证的、通过互联网实现软件按需应用的模式。在惠普,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向用户提供众多的软件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免除了客户在本地安装、维护应用的费用和麻烦。

但是,“软件即服务”这种模式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的趋势是:从您的工作生活到娱乐再到不同的社区,无论您在哪里,无论您接触到的是什么,一切事务都能以一种“服务”的形态体现在您面前。在惠普,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我们相信这将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企业和个人将能完全定制他们的计算环境和用户体验。个人用户可以根据生活方式去寻求个性化的云服务;那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断采用基于动态云服务的产品,用以满足他们最苛刻的按需计算的需求。

当您和您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以及网络进行持续互动的时候,云

计算的真实能力将得以展现,,所有这些设备将联合起来共同为您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是下午2点,您的行程表上显示您将在下午6点登上去往多伦多的班机。此时,您的智能设备将分析出您本次旅行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并提前把它们汇总后汇报给您——多伦多地区的天气预报、您所乘坐航班的最新情况、基于最新路况推荐的去机场的最佳路线等等。显然,这个例子说明,云服务的本质就是广泛、主动、高度个性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超越静态网页

很多人可能会说,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即互联网泡沫时代曾听过这样的说法。不同的是:那时的Internet 速度慢得让人痛苦。互联网能带给我们的仅仅限于静态页面。而今天,全球都进入了宽带接入和移动化的时代,我们有机会实现从访问静态网页到获得动态服务的转变。只有当IT 完全准备好之后,这个转变才能彻底实现。这个转变的完成需要我们的网络、设备、以及软件都具有更高的智能。 云计算会大幅度减少信息技术的成本,但我们非常清楚——这个特殊转变的意义将远不止于成本的节省。未来几年中最大的挑战是,能否彻底、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将为技术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值得关注的五大趋势:

当我们从桌面计算模式转变为云计算模式,并且一切皆可作为服务交付时,惠普认为将会出现值得关注的五大趋势:

1、数字世界将会和物理世界实现融合:回到1995年,那时的口号是“一切皆虚拟,与地理无关”。但是从现在开始,物理位置将会意味着更多的内容,云服务会通过您所处的环境,准确地提供如时间、天气、目的地,甚至现在您身边的是哪位朋友或同事等等详细的信息。

2、以设备为中心的计算时代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为中心的计算方式:人们通常会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这样一种设备,它能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是,让你所有的设备都能够简单易用,为你提供各种你想要的信息。毫无疑问,设备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各种基于设备的交互性服务——即云服务才是真正的焦点。

3、出版将更加大众化。现在,全球12亿的互联网用户拥有制作从书刊杂志到音乐视频等一切东西的工具。这给传统的出版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久以后,人们将根据需要去印刷任何已出版过的书籍,“断版”的概念将成为过去。同样,物理仓库在出版界也将不再需要。

4、众包(crowd-souring)成为主流并将永远改变游戏规则。全球财富50强的公司将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使用最高级的人才。企业在众多专业性领域如会计师、广告专家、律师以及工程师上的花费将节省数百万美元。等不同职业提供的专业性服务,将为企业节省。名誉系统将降低企业因员工不称职造成带来风险。关于众包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惠普的Logoworks 服务,它改变了图形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5、企业将会使用截然不同的工具来进行关键业务决策,包括能精确预知未来的系统。助力商业智能的结构化数据与web 上的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融合正在发生,这个融合代表了一种能够提高商业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最高境界。同时,基于市场的、能够精确地预知未来的系统,将会在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在“一切皆服务”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有了重整计算机行业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动态服务将使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充实,并且改进我们做业务的方式。要实现这种潜能,技术行业就必须创新,开发出更高智能的下一代设备、

网络以及软件。当我们能够成功地提供一个引人注目的、更优秀的用户体验时,我们将会泰然自若地实现新一轮的成长。

IDF2010英特尔江宏:ne多核并行可视计算

2010年04月13日 01:00 出处: 【原创】 作者:刘强 编辑:

泡泡网CPU 频道4月13日 昨天,在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IDF “技术前瞻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英特尔副总裁、高级院士、首席技术官兼英特尔研究院总经理贾斯汀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共同宣布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全新研究议程——“立足中国、贡献中国”,致力于打造世

界一流的嵌入式系统研究院。

2010IDF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会后,我们与英特尔架构事业部首席高级工程师、视觉计算首席架构师江宏

博士就“多核并行的可视计算时代”,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英特尔架构事业部首席高级工程师、视觉计算首席架构师 江宏博士

可视计算就是处理图像、视频、三维场景等内容的应用,这些应用需要用到高性能的PC 。随着社交网络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像和视频内容被创

建出来,与此同时,用户对媒体内容的消费也在快速增加。

英特尔多核架构业内领先

立体三维显示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的那个了可视计算的需求,从而也

推动了用户对高性能PC 的需求。

PC 游戏是一类典型的可视计算应用,在PC 游戏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休闲游

戏,此外主流游戏的市场也很庞大。

新型计算机研究进展

● 对光计算机的研制已取得进展,它比普通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 光计算机是利用光作为载体进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1990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推出了一台由激光器,透镜,反射镜等组成的计算机。这就是光计算机的雏形。随后,英,法,比,德,意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一台光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普通的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光计算机又叫光脑。电脑是靠电荷在线路中的流动来处理信息的,而光脑则是靠激光束进入由反射镜和透镜组成的阵列中来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与电脑相似之处是,光脑也靠产生一系列逻辑操作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计算机的功率取决于其组成部件的运行速度和排列密度,光在这两个方面都很理想。光子的速度即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激光束对信息的处理速度可达现有半导体硅器件的1000倍。光子不像电子那样需要在导线中传播,即使在光线相交时,它们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并且在不满足干涉的条件下也互不干扰。光束的这种互不干扰的特性,使得光脑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开辟很多平行的信息通道,密度大得惊人。一块截面为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其通过能力超过全球现有全部电话电缆的许多倍。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的光学转换器,在字母O 中可以装入2000个信息通道。因此科学家们早就设想使用光子了。

● 用脑电波控制的电脑

美国研制成一种可由人脑电波控

制的电脑。人脑电波频率从0.5赫兹

到40赫兹不等,附着在人的头皮上的

传感器能把这种脑电波传给电脑。用

这种电脑来训练运动员,可以帮助他

们提高成绩。脑电波是通过导线传输

给电脑的。大脑信号也能通过无线电

传递,人们在数千米之外就能轻而易

举地对电脑进行遥控。

● 模糊计算机系统

1956年,英国人查德创立了模糊信息理论。依照模糊理论,判断问题不是以是,非两种绝对的值(或0与1两种数码)来表示,而是取许多值,如接近,几乎,差不多及差得远等等模糊值来表示。用这种模糊的,不确切的判断来进行工程处理的计算机,就是模糊计算机,或称模糊电脑。模糊电子计算机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电脑。这种计算机除了具有一般电脑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学习,思考,判断和对话的能力,它可以立即辨别外界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第六代电子计算机是模仿人的大脑判断能力和适应

能力,并具有可并行处理多种数据功能的神经网络计算

机。与以逻辑处理为主的第五代计算机不同,它本身可

以判断对象的性质与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且

它可同时并行处理实时变化的大量数据,并引出结论。

以往的信息处理系统只能处理条理清晰,经络分明的数

据。而人的大脑却具有能处理支离破碎,含糊不清信息

的灵活性,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将类似人脑的智慧和灵活

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六代,这种发展可能仅仅是刚起步,前途没有止境。 人脑有140亿神经元及10亿多神经键,每个神经元都与数千个神经元交叉相联,它的作用都相当于一台微型电脑。人脑总体运行速度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电脑功能。用许多微处理机模仿人脑的神经元结构,采用大量的并行分布式网络就构成了神经电脑。神经电脑除有许多处理器外,还有类似神经的节点,每个节点与许多点相连。若把每一步运算分配给每台微处理器,它们同时运算,其信息处理速度和智能会大大提高。

神经电子计算机的信息不是存在存储器中,而是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网中。若有节点断裂,电脑仍有重建资料的能力,它还具有联想记忆,视觉和声音识别能力。日本科学家已开发出神经电子计算机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1.5厘米正方的硅片上可设备400个神经元和40000个神经键,这种芯片能实现每秒2亿次的运算速度。1990

年,日本理光公司宣布研制出一种具有

学习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神经LST ”。这是依照人脑的神经细胞研制成功的一种芯片。它利用生物的神经信息传送方式,在一块芯片上载有一个神经元,然后把所有芯片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它处理信息的速度为每秒90亿次。富士通研究所开发的神经电子计算机,每秒更新数据速度近千亿次。日本电气公司推出一种神经网络声音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人的声音,正确率达99.8%。美国研究出左脑和右脑两个神经块连接而成的神经电子计算机。右脑为经验功能部分,有1万多个神经元,适于图像识别:左脑为识别功能部分,含有100万个神经元,用于存储单词和语法规则。现在,纽约,迈阿密和伦敦的飞机场已经用神经电脑来检查爆炸物,每小时可查600—700件行李,检出率为95%,误差率为2%。神经电子计算机将会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它能识别文字,符号,图形,语言以及声纳和雷达收到的信号,判读支票,对市场进行估计,分析新产品,进行医学诊断,控制智能机器人,实现汽车和飞行器的自动驾驶,发展,识别军事目标,进行智能决策和智能指挥等。

开发中的DNA 电脑

科学家研究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 )有一种特性,能够携带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 电脑。这种DNA 电脑的工作原理是以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基础,通过和酶的相互作用,将反应过程进行分子编码,对问题以新的DNA 编码形式加以解答。

和普通的电脑相比,DNA 电脑的优点首先是体积小,但存储的信息量却超过现代世界上所有的电脑。它用于存储信息的空间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几兆分之一。其信息可存储在数以兆计的DNA 链中,一升的DNA 溶液可包含信息量高达10。其次,这种电脑运算速度极快。据估计,一台DNA 电脑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迄今为止所有计算机曾经进行过的运算。第三是最大限量的减少能耗,DNA 电脑的能耗,仅为普通电脑的十亿分之一。1995年,科学家首次报道用“编程”DNA 链解数学难题取得突破。

DNA 计算机的功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每个链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处理器。科学家能够把10亿亿个链安排在1000克的水里,而每个链各干各的事情。它们各自进行计算。这意味着,DAN 计算机能同时“试用”巨大数量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电子计算机对每个解决方案必须自始至终进行计算,直到试用下一个方案为止。

所以,电子计算机和DNA 计算机是截然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一小时能进行许多次运算,但是一次只能进行一次运算,而DNA 计算机进行一次运算需要大约一小时,但是一次能进行10亿亿次运算。

人脑的功能介于两者之间:一小时进行大约10万次运算,一次进行大约1万亿次运算。DNA 计算机把二进制数翻译成遗传密码的片段,每个片段就是著名的双螺旋的一个链。科学家们希望把一切可能模式的DNA 分解出来,并把它放在

试管里。然后,他们将制造互补数字链。互补数字链不会解决某一个方程式,但是将会从一个解决方案中把互补数字链提取出来。

● 研究中的量子计算机

1996年初,美国的科学家说,他们发现在某种条件下,光子能够发生相互作用,这个发现能够被用来制造新的信息处理器件,从而导致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超级计算机的出现。(右图)一种可瞬间进行图像数据计算的光电计算机.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已经证明,个体光子通常不相互作用,但是当它们与光学谐振腔内的原子聚在一起时,它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强烈影响。光子的这种相互作用,能用于改进利用量子力学效应的信息处理器件的性能。这些器件转而能形成建造“量子计算机”的基础,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能够超过基于常规技术的任何处理器件的性能。量子计算于1994提跃居科学前沿,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了在量子计算机上分解大数因子的一种数学技术。这种数学技术意味着,在理论上,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能够超过任何可以想象的标准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潜在的用途将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工业生产线到公司的办公室,从军用装备到学生课桌,从国家安全到自动柜员机。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已经证明,光子和光学谐振腔内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建造光学量子逻辑门奠定基础。

● 利用蛋白质的开关特性开发出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主要是以生物电子元件构建的计算机。由于半导体硅芯片电路密集引起的散热问题难以解决,科学家便投入了生物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生物电脑的性能是由元件与元件之间电流启闭的开关速度来决定的。科学家发现,蛋白质有开关特性,用蛋白质分子作元件制成集成电路,称为生物芯片。使用生物芯片的计算机称为蛋白质电脑,或称为生物电脑。已经研制出利用蛋白质团来制造的开关装置有:合成蛋白芯片,遗传生成芯片,红血素芯片等。

用蛋白质制造的电脑芯片,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即可容纳数亿个电路。因为它的一个存储点只有一个分子大小,所以它的存储量可以达到普通电脑的10亿倍。由蛋白质构成的集成电路,其大小只相当于硅片集成电路的十万分之一,而且运转速度更快,只有10-11秒,大大超过人脑的思维速度。生物电脑元件的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100万倍,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比人脑思维的速度快100万倍。

生物芯片传递信息时阻抗小,耗能低,且具有生物的特点,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修复的功能。它可以与人体及人及结合起来,听从人脑指挥,从人体中吸收营养。把生物电脑植入人的脑内,可以使盲人复明,使人脑的记忆力成千万倍地提高;若是植入血管中,则可以监视人体内的化学变化,使人的体质增强,使残疾人重新站立起来。

美国的科技人员已研究出可以用于生物电脑的分子电路。它由有机物质的分子组成,由分子导线组成的显微电路,只有现代计算机电路的千分之一大小。

制造高速超导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是使用超导体元器件的高速计算机。所谓超导,是指有些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相当于-269摄氏度)时,电流流动是无阻力的。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隧道效应原理,即由超导体一绝缘体一超导体组成器件,当两端加电压时,电子便会像通过隧道一样无阻挡地从绝缘介质中穿过去,形成微小电流,而这一器件的两端是无电压的。约琴夫逊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用约瑟夫逊器件制成电子计算机,称为约瑟夫逊计算机,也就是超导计算机,又称超导电脑。这种电脑的耗电仅为用半导体器件制造的电脑所耗电的几千分之一,它执行一个指令只需十亿分之一秒,比半导体元件快10倍。日本电气技术研究所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完善的超导电脑,它采用了4个约瑟夫逊大规模集成电路,每个集成电路芯片只有3~5立方毫米大小,每个芯片上有上千个约瑟夫逊元件

“物联网技术”概念与发展 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 ”,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 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 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 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 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 、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 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 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 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 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 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 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步骤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 ),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 )、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年2月24日消息,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 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而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 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

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能够籍此机遇开创新乐观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 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 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 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 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2005年,在中国诞生了“智慧的钥匙”(Witkey) ;2007年12月,刘锋、张玲玲、顾基发等人在中国发表了学术论文:“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提出了“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该文作者之一,刘锋近日(2009年7月15日)在百度网站发表博文认为[5]:“IBM 智慧地球”的概念,比“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晚1~3年,并用图形“图示IBM 智慧地球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的雷同”;该作者还在百度网站发表了另一篇博文指出[6]:“IBM 智慧地球是不成熟的概念”。 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 、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

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 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 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中国发展

2009年10月24日,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 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 ,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 D 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图是“唐芯一号”的显微照片。

“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的说。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而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

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了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2009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至2009年8月,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刘海涛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高校研究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4],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近日,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

[3]新华日报记者探访了南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这里的研究者与“物联网”打交道已有五六年。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

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 待解决问题

(一) 国家安全问题

1。如果所谓“智慧地球”在中国实施,如何保证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信息不被泄漏?

2。中国大型企业、地方政府,如果与IBM “智慧地球”,进行项目合作,如何保证企业商业机密、地方政府甚至国家机密不被泄漏?

(二)隐私问题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 )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参考资料:

5. 6. I 扩展阅读:

1. 物联网概念横空出世 海虹控股交易异常遭停牌:

2.“物联网”可能进入3G 应用:

3. 我国物联网标准初步建立 未来涉及上万亿元产业:

4.

5. 什么是物联网?

6. 传感器

7. 物联网:让东西“说话”——对话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杨震教授

8. 王建宙谈物联网:奥巴马重视的下一代技术

9. 图示IBM 智慧地球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10.

11.IBM 智慧地球是不成熟的概念

12.

13. 以上两文或者百度一下“物联网结构图”,也可查询到。

14.

15. 中国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亮相

多核技术思想

ERP 、OA 、CRM……眼花缭乱的IT 应用,纷纷上线的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娱乐迅速发展,网络数据流量激增。数据越多,对于数据中心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仅中国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为例,就已经有近75G 的国际出口带宽,这些带宽每每小时通过数据流量就高达270Tbit 。面对日益增多的数据和应用,大量基于x86体系的小型服务器面临严峻挑战:如果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支持,应用的发展会很快收到制约。

计算性能的新增长路径

归根结底,计算性能的提高还依赖单个CPU 的处

理能力的提高。在芯片层面,提高计算性能常见的方

式有两种:一是提高主频,即让CPU 在同样的时间内

执行更多的指令。但由于芯片工艺的限制,进一步提

高主频非常困难。二是采用多核心,形象说来即是“人

多力量大”。多个处理单元自然要比单个的计算能力要

强。为此而出现了SMT(对称多线程处理) 技术和

CMP(单芯片多处理器) 架构。由于局限于当时的制造工艺,CMP 一直都无法解决芯片高发热量和核心面积大小的问题,成本非常高昂,因此仅仅在高端市场发布,无法大规模推广。因此,众多厂家将目光转到了SMT 架构上,其中,英特尔推出的超线程技术的核心就是SMT 架构的运用。虽然SMT 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计算能力,但毕竟只有一个物理核心,对于性能的提升实在有限。

在制造工艺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发人员再次将目光集中在CMP 架构上,希望能够将在x86平台上实现CMP 。AMD 、英特尔都公布了自己的双核研发计划——在2005

年推出各自的

双核产品。为了能够在持续提升x86架构CPU 的计算性能,AMD 最先推出了双核CPU 应用于商业计算市场。

处理器的实际性能是处理器在每个时钟周期内所能处理器指令数的总量,因此增加一个内核,处理器每个时钟周期内可执行的单元数理论上将增加一倍。双核可以近一倍地提升计算性能。同时,引入双核心的架构将可以全面增加处理器的功能性。随着应用的增多,单个服务器往往需要支持多种应用。对于单核CPU 而言,需要轮换着分给每个独立任务的时间,任务之间的切换浪费了不少宝贵的CPU 资源。使用多核CPU 后,多个独立任务可以由不同的处理单元执行,较单核而言,效率、性能自然表现不俗。

AMD 的制胜之道

从双核技术本身来看,双内核应该具备两个物理上的运算内核。据现有的资料显示,

AMD Opteron 处理器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添加第二个内核,

两个CPU 内核通过使用系统请求接口SRI , 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内存控制器,兼容90纳米单内核处理器所

使用的940引脚接口。可以说,AMD 的解决方案是真正的“双核”,

其技术架构为实现双核和多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MD 直连架构(也

就是通过超传输技术让CPU 内核直接跟外部输入/输出相连,不通过前端总线) 和集成内存控制器技术,使得每个内核都自己的高速缓存可资遣用,都有自己的专用车道直通输入/输出,没有资源争抢的问题,实现双核和多核更容易。

AMD 的双核CPU 跟现有单核CPU 接口规格(管脚数) 、功耗一样,因此从单核换成双核,不需要更换芯片组、主板、电源,只需要升级BIOS 软件、拔下单核处理器插上双核处理器就行了,芯片组、主板、电源厂商不用投入新的研发成本,价格会按半导体市场的规律自然降低,用户现有的设备也可以通过升级CPU 提升性能。因此在应用上具备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功耗不变。也许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功耗影响不大,但对于高密度的服务器如数据中心来说,就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散热设备,就可以立即提升系统的性能,降低总拥有成本。

以双核皓龙服务器的典型产品曙光R210A 服务器为例,作为2路服务器,其总电源功率仅需411W ,每路计算能力功耗少于95瓦,单位瓦特能量的计算能力超强。曙光R210A 定位为计算节点,高度为1U ,具备2路服务器性能,支持AMD64 双核处理器,可扩展到4路,在高度密集的1U 服务器中,集成4个处理器核心。在标准42U 机柜中,可以得到168个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为构建大计算能力、高密度机群超级计算机提供可能。从对用户投资保护的角度出发,曙光R210A 服务器先期可以采用单核处理器,后续可以为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升级双核处理器,所做工作只是用双核处理器替换先前的单核处理器。曙光A 系列服务器市场经过两年来的市场验证,已经被广大用户所认可。从单路、2路、4路、8

服务器都具有较大优势,曙光公司具备了高端竞争和服务的能力,基于曙光自主技术,曙光服务器可实现对双核等核心技术的平滑过度,这将成为用户投资保值的最有力的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和产品实例,AMD 的双核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在以视频编辑、科学计算、服务器整合,虚拟化等计算密集型和多线程应用中,双核心及多核心处理器将发挥出最大的性能。

多核心时代的应用趋势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常常倡导的两种方式:分布式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集群。分布式计算要求多个计算单元可以各自处理不同的指令和数据,AMD 的“双核”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设计;高性能计算集群则要求所有的计算能力能够协同工作,包括同一处理器内部的多个核心、同一服务器中的多个处理器、甚至计算网格中的大量服务器。随着多核应用的不断深入,兼备分布式计算和高性能集群的两种特性的平台将对服务器进行整合。

业界专业分析家们预测,随着服务器性能的提高,能够让一台服务器上若干任务甚至若干系统并行不悖的虚拟技术将在2006~2007年成为计算机平台的新亮点,并给予计算机全新的面貌。目前厂商们已经推出了不同的虚拟化技术,可以让一台物理计算机虚拟出若干个虚拟的系统,这些虚拟系统能使用同样的PC 资源独立工作。换句话说,这些技术应该允许用户在他们的PC 上使用超过一个操作系统,以便每个操作系统解决特定的运算任务。比如,一个虚拟系统能够扫描病毒,另外的虚拟系统则可以执行应用程序。强大的计算性能和多任务执行能力,这些正是双核甚至多核处理器的过人之处,顺应未来的应用趋势。

对单个服务器而言,虚拟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对其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保证多系统分别运转的同时,也要能够集中协同应对瞬间并发的计算需求高峰,尤其对企业而言,应用繁多,且计算需求具有极大的波动幅度。目前,采用直连架构的AMD64技术可以提供这样的性能。作为一种支持虚拟技术的平台,AMD64技术可以提供较短的内存延时和较高的输入/输出带宽,从而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方便地与客户和业务伙伴合作,以及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有了双内核处理器,或者说当我们的计算走到多核这条技术路线之后,计算能力爆炸的导火索其实刚刚被点燃。AMD 的64位x86体系以及多核心设计架构为企业提供了完美的技术选择。虚拟化、服务器整合等概念还只是这场革命的开始,双核对于企业乃至家庭计算来说绝不是1+1=2这么简单。

网格发展趋势

网格发展趋势(一) 基本趋势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网格研究组 刘鹏

就像Internet 需要依赖TCP/IP 协议一样,网格也需要依赖标准协议才能共享和互通。目前, 包括全球网格论坛GGF(Global Grid Forum) 、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寰球网联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 rtium) 以及Globus 项目组在内的诸多团体都试图争夺网格标准的制定权。 Globus 项目组在网格协议制定上有很大发言权, 因为迄今为止,Globus Toolkit 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网格标准。Globus 由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数学与计算机分部、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分布式系统实验室合作开发,并与美国国家计算科学联盟、NASA IPG 项目(Information Power Grid) 、美国国家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同盟NPACI (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 等建立了伙伴关系。一些重要的公司,包括IBM 、Microsof t、Compa q、Cray 、SGI 、Sun 、Fujit su、Hitachi 、NEC 等公开宣布支持Globus Toolkit 。目前大多数网格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Tookit 所提供供的协议及服务建设的,例如美国的物理网格GriPhyN 、欧洲的数据网格DataGrid 、荷兰的集群计算机网格DAS-2、美国能源部的科学网格和DISCOM 网格、美国学术界的TeraGrid ,等等。

2002 年2 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召开的全球网格论坛GGF 会议上,Globus

项目组和IBM 共同倡议了一个全新的网格标准OGSA 。OGSA 叫做开放网格服务体系(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 ecture),它把Globus 标准与以商用为主的Web Services 的标准结合起来,网格服务统一以Services 的方式对外界提供。OGSA 的诞生,标志着网格已经从学术界的象牙塔延伸到了商业世界中,而且从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了开放的环境中。OGSA 从一诞生,就得到业界的广泛支持,像微软、Platform Computing (一家分布式计算软件公司)、AVAKI (商用网格解决方案提供商)、Entropia (基于PC 的分布式计算网格技术提供商)等从一开始就宣传支持OGSA 。到目前为止,OGSA 已经广为接受,几乎所有的业界同仁都认为它就是网格的未来。由于OGSA 是在GGF 会议上提出来的,GGF 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OGSA 标准化进程的领头羊。目前,GGF 有4 个研究组负责与OGSA 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工作组

OGSA-WG 、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工作组OGSI-WG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安全工作组OGSA-SEC-WG 和数据库访问和集成服务工作组DAIS-WG 。 2003 年1 月13 日,符合OGSA 规范的Globus Toolkit 3.0 (Alpha 版)已经在第一届Globusworld 会议上发布,预计正式版在2003 年上半年就能发布。这标志着OGSA 已经从一种理念、一种体系结构, 走到付诸实践的阶段了。

网格发展趋势(二) 技术融合趋势

在OGSA 出现之前,已经出现很多种用于分布式计算的技术和产品。例如,1987年,SUN 公司就推出了开放网络计算(Open Network Computing),1989 年分别出现了OSF 的DCE 和对象管理集团OMG 的CORBA ,1996年微软推出了

DCOM 。这些机制互不兼容,严重到了同一家公司的产品都不兼容的程度,例如,从1997 年开始,微软开始推动基于XML 的分布式计算(通过建构在HTTP 之上的远程过程调用RPC 实现) ,而这又与DCOM 的做法相冲突。其实,在OGSA 出现之前,各种以填补异构平台之间的差异为己任的网格平台,如Condor 、Legion 、Ninf 、Globus 等,也都是各行其道、互不兼容的。

90年代末,让人扼腕叹息的混乱局面终于有望结束,因为此时基于XML 的Web Services 技术开始大行其道。Web Services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是因为它在各种异构平台之上构筑了一层通用的、与平台无关的信息和服务交换设施,从而屏蔽了互联网中千差万别的差异,使信息和服务畅通无阻地在计算机之间流动。Web Services 得到了各大公司的支持,解决方案精彩纷呈,包括:IBM 的

WebSphere 、微软的.Net 、SUN 的SunOne 、Oracle 的Oracle9i 、惠普的eSpeak , 等等。

Globus 项目组看到了Web Services 的巨大潜力,在2002 年迅速将Globus Toolkit 的开发转向了Web Services 平台,试图用OGSA 在网格世界一统天下。基于OGSA 之后, 网格的一切对外功能都以网格服务(Grid Se rvice)来体现,并借助一些现成的、与平台无关的技术,如XML 、SOAP 、WSDL 、UDDI 、WS FL、WSEL 等,来实现这些服务的描述、查找、访问和信息传输等功能。这样, 一切平台及所使用技术的异构性都被屏蔽。用户访问网格服务时,根本就无需关心该服务是CORBA 提供的,还是.Net 提供的。

网格发展趋势(三) 大型化趋势

美国政府单在网格技术的基础研究上,每年投入的经费就高达5亿美元。美国能源部DOE 支持的科学网格(Science G rid)用622Mbps 的ESNet 网格连接了能源部的两台超级计算机,网格计算能力达到每秒5万亿次,存储能力达到1.3千万亿字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支持的TeraGrid 将连接位于五个不同地方的超级计算机,达到每秒2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并能存储和处理近1千万亿字节的数据。TeraGrid 最大特色是连接网格的专用网络带宽将达到惊人的

40Gbps 。TeraGrid 项目始于2001年8月,由NSF 投资5300 万美元,次年10月又追加3500万美元;美国物理网格GriPhyN(Grid Physics Network)计划建立每秒千万亿次级别的计算平台,用于数据密集型计算。

美国军方正在实施的全球信息网格GIG (Global Information Grid), 预计在2020 年完成。目前,GIG 没有专项经费,但美国国防部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高达220 亿美元,GIG 的经费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项目中。美国政府电子信息技术协会的一位负责人预测,到2006 年,GIG 有可能成为五角大楼的最大投资项目. 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对网格作了巨大投资, 公司也不甘示弱。IBM 在2001 年8 月宣布,将投入40 多亿美元进行“网格计算创新计划”(Grid Computing Initiative) ,全面支持网格计算。IBM 这一招已经见效,它不仅成为Globus 的首席合作伙伴,还成为OGSA 标准的制定者之一。由于掌控了制高点,IBM 已经开始笑眯眯地从网格研究中取得回报。它不仅是DOE 科学网格的主要承包商,还得到英国国家网格的青睐。

英国政府宣布投资1 亿英镑,用以研发“英国国家网格”(UK National Grid)。除此之外,欧洲还有DataGrid 、UNI CORE、MOL 等网格研究项目正在开展。

其中,DataGrid 涉及到欧盟的20 几个国家,是一种典型的“大科学”应用平台。 日本NTT 数据公司联合Intel 、SGI 等, 在2002 年中期开展了为期6 个月的网格计算试验。试验将连接日本家庭、企业和学术机构的100 万台PC , 集合处理能力将达到每秒65 万亿次浮点运算。2002 年11 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网格计算研究中心宣布, 在由多台个人电脑通过网络连接组成网格计算环境下,实现了日美之间创纪录的707Mbps 的数据传输。甚至,连印度都启动了建设国家网格计划。我国也奋起直追,仅2002 年公布的863 网格专项,就拨出了上亿元的资金用于China Grid 相关的研究。

云计算驱动科技未来

惠普CTO 预言:云计算驱动科技未来

如今,IT 技术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虽然这一转折仍处于早期,但它将最终改变我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这一全新的浪潮将由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所驱动:企业或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而是通过Web 浏览器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的服务——我们称之为“云服务”。当这种转变日趋加速时,IT 行业将会在引领用户体验方面发生根本性质的飞跃。

什么是云服务呢?我来给您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它足够智能,能够根据您的位置、时间、偏好等信息,实时地对您的需求做出预期。在这一全新的模式下,信息的搜索将会是为您而做,而不再是由您来做。无论您采用什么设备,无论您需要哪种按按需服务,您都将得到一个一致且连贯的终极体验。
需要什么:一系列新型的核心构建模块

这些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IT 技术行业需要进行艰苦不懈的努力。“云服务”的基础是“云计算”——一种可以进行密集型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虽然“云计算”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但它本身却并不能为人们和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丰富的体验。

想要实现这种新模式的所有潜能,IT 技术行业就需要以云计算为平台,去创造那些我们曾经畅想过的新服务和新体验。这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核心构建模块来交付这种新服务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更聪明的设备和更加智能化的网络。软件将会成为支持这些新型服务及决定用户体验品质的关键因素。

软件即服务?那不过是冰山一角

目前为止,很多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种模式——“软件即服务”。没错,这是一种业经验证的、通过互联网实现软件按需应用的模式。在惠普,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向用户提供众多的软件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免除了客户在本地安装、维护应用的费用和麻烦。

但是,“软件即服务”这种模式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的趋势是:从您的工作生活到娱乐再到不同的社区,无论您在哪里,无论您接触到的是什么,一切事务都能以一种“服务”的形态体现在您面前。在惠普,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我们相信这将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企业和个人将能完全定制他们的计算环境和用户体验。个人用户可以根据生活方式去寻求个性化的云服务;那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断采用基于动态云服务的产品,用以满足他们最苛刻的按需计算的需求。

当您和您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以及网络进行持续互动的时候,云

计算的真实能力将得以展现,,所有这些设备将联合起来共同为您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是下午2点,您的行程表上显示您将在下午6点登上去往多伦多的班机。此时,您的智能设备将分析出您本次旅行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并提前把它们汇总后汇报给您——多伦多地区的天气预报、您所乘坐航班的最新情况、基于最新路况推荐的去机场的最佳路线等等。显然,这个例子说明,云服务的本质就是广泛、主动、高度个性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超越静态网页

很多人可能会说,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即互联网泡沫时代曾听过这样的说法。不同的是:那时的Internet 速度慢得让人痛苦。互联网能带给我们的仅仅限于静态页面。而今天,全球都进入了宽带接入和移动化的时代,我们有机会实现从访问静态网页到获得动态服务的转变。只有当IT 完全准备好之后,这个转变才能彻底实现。这个转变的完成需要我们的网络、设备、以及软件都具有更高的智能。 云计算会大幅度减少信息技术的成本,但我们非常清楚——这个特殊转变的意义将远不止于成本的节省。未来几年中最大的挑战是,能否彻底、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将为技术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值得关注的五大趋势:

当我们从桌面计算模式转变为云计算模式,并且一切皆可作为服务交付时,惠普认为将会出现值得关注的五大趋势:

1、数字世界将会和物理世界实现融合:回到1995年,那时的口号是“一切皆虚拟,与地理无关”。但是从现在开始,物理位置将会意味着更多的内容,云服务会通过您所处的环境,准确地提供如时间、天气、目的地,甚至现在您身边的是哪位朋友或同事等等详细的信息。

2、以设备为中心的计算时代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为中心的计算方式:人们通常会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这样一种设备,它能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是,让你所有的设备都能够简单易用,为你提供各种你想要的信息。毫无疑问,设备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各种基于设备的交互性服务——即云服务才是真正的焦点。

3、出版将更加大众化。现在,全球12亿的互联网用户拥有制作从书刊杂志到音乐视频等一切东西的工具。这给传统的出版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久以后,人们将根据需要去印刷任何已出版过的书籍,“断版”的概念将成为过去。同样,物理仓库在出版界也将不再需要。

4、众包(crowd-souring)成为主流并将永远改变游戏规则。全球财富50强的公司将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使用最高级的人才。企业在众多专业性领域如会计师、广告专家、律师以及工程师上的花费将节省数百万美元。等不同职业提供的专业性服务,将为企业节省。名誉系统将降低企业因员工不称职造成带来风险。关于众包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惠普的Logoworks 服务,它改变了图形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5、企业将会使用截然不同的工具来进行关键业务决策,包括能精确预知未来的系统。助力商业智能的结构化数据与web 上的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融合正在发生,这个融合代表了一种能够提高商业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最高境界。同时,基于市场的、能够精确地预知未来的系统,将会在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在“一切皆服务”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有了重整计算机行业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动态服务将使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充实,并且改进我们做业务的方式。要实现这种潜能,技术行业就必须创新,开发出更高智能的下一代设备、

网络以及软件。当我们能够成功地提供一个引人注目的、更优秀的用户体验时,我们将会泰然自若地实现新一轮的成长。

IDF2010英特尔江宏:ne多核并行可视计算

2010年04月13日 01:00 出处: 【原创】 作者:刘强 编辑:

泡泡网CPU 频道4月13日 昨天,在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IDF “技术前瞻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英特尔副总裁、高级院士、首席技术官兼英特尔研究院总经理贾斯汀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共同宣布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全新研究议程——“立足中国、贡献中国”,致力于打造世

界一流的嵌入式系统研究院。

2010IDF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会后,我们与英特尔架构事业部首席高级工程师、视觉计算首席架构师江宏

博士就“多核并行的可视计算时代”,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英特尔架构事业部首席高级工程师、视觉计算首席架构师 江宏博士

可视计算就是处理图像、视频、三维场景等内容的应用,这些应用需要用到高性能的PC 。随着社交网络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像和视频内容被创

建出来,与此同时,用户对媒体内容的消费也在快速增加。

英特尔多核架构业内领先

立体三维显示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的那个了可视计算的需求,从而也

推动了用户对高性能PC 的需求。

PC 游戏是一类典型的可视计算应用,在PC 游戏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休闲游

戏,此外主流游戏的市场也很庞大。


相关文章

  • 计算机发展与展望
  • 计算机发展与展望 学院:信 息 班级:计科0803 姓名:刘 宝 剑 学号:[1**********]4 日期:10.5.29 计算机发展与展望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 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 ...查看


  • 新型透水铺装导水结构渗透系数的研究
  • 新型透水铺装导水结构渗透系数的研究 马昱斐,谢昊文,高成 (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增加,使得城市内涝灾害愈加严重,而道路透水铺装对缓解这一问题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设计了一种新型透水铺装导 ...查看


  •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价
  •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价 王素娟1 吴殿廷2 赵 林2 吴 昊3 (1 赤峰学院科研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3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100875) ...查看


  • 新型结构电解槽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
  • 第9卷增刊2010年6月 材料与冶金学报 JournalofMaterialsandMetallurgy VoL9Sl June2010 新型结构电解槽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 刘风琴1,顾松青2 (1.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郑州45 ...查看


  • 计算机发展趋势论文
  • 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 [摘要] 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并带动光互联网 ...查看


  • 关于印发烟台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
  •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烟政办发„2011‟86号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烟台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15)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烟台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1 ...查看


  • 济南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 济南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加速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 ...查看


  • 一种新型安全联轴器_液压安全联轴器的研究[1]
  • 第19卷第3期1996年9月 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Vol.19,No.3 Sept1996 JournalofWuhanYe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一种新型安全联轴器--液压安全 联轴器的研究 ...查看


  • 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状况调查_安海娟
  • 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档案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负担.但目前大部分医院存在着档案库房不够规范,档案管理设施不全,档案设备比较陈旧,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虽然计算机及网 ...查看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规[2016]4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