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人的视觉和听觉

第六节 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目标

1. 掌握眼的结构、功能与视觉的形成;

2. 理解近视与远视的成因;

3. 了解预防近视与沙眼的知识;

4. 掌握耳的结构、功能与听党的形成;

5.了解预防中耳炎与外耳道疖的知识,了解怎样保护鼓膜与处理外耳道异物。

说明: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一般功能的知识之后,对于特殊感觉功能——视觉与听觉的形成作具体认识。由于视觉与听觉在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所以在“神经调节”一章中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就应该将眼、耳的结构与功能及视觉与听觉的形成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并应着重理解有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同时,作为“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内容,也自然要将有关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耳的结构与听党的形成。

分析:视觉的形成中,关键是怎样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的问题,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对于耳的结构,主要是中耳和内耳,由于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图形与模型显示在空间位置形态与细微构造上受限,学生难以正确认识,也就会给听觉形成在理解上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这些难点,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在说明眼球折光系统成像的原理之前,先演示透镜成像的物理现象,或让学生们自己作一下透镜成像现象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眼球的结构模型、彩图及对外眼的直接观察等手段,学习眼球的结构知识。同时注意将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光特点加以讲解,与凸透镜相类比,就不难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了。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是不能忽视的,尽管教材内容比较少,但需要做适当补充,否则是不能使学生形成目标要求所期望的认识的。例如,可以考虑对内耳结构——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的形态与内部构造作适当介绍,一定要配合模型或图的直观材料加以说明。特别是内耳结构中的淋巴液状态,应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可能理解内耳中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情况。

2.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耳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对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认识,是有关生理知识的核心问题。在本节教学内容中,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及耳的结构与功能,不仅是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进一步理解其它问题——近视与远视、耳的保健及“课外读”提供的资料

等的知识基础,所以必是教学的重点。

突出这一部分重点,可以在列入新课题之后,首先介绍结构问题,并从突破难点的方法中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突出出来。至于像近视、远视是怎么回事、咽鼓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可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分配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眼与视觉”部分;第二课时完成“耳与听觉”邵分。

一、第一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感觉、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眼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预防近视与预防沙眼。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可提出:神经调节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经由大脑皮层形成的感觉意识。借此我们才能够对环境作出最基本的判断。然而,在我们的全部感觉信息中,视觉与听觉占了绝大部分,其中视觉信息约占8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

然后引出本节课题:人的视觉和听觉。

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教师讲授:各种感觉的形成,都要首先由一定感受器将适宜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再沿神经系统中一定的感觉传导通路将信息传向大脑,最后在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意识。感受器则是感觉信息的输入口。在各种感受器中,有的还适应更为特殊形式的刺激感受,相应地发展出一些附属结构,与感受器共同组成较为复杂的感觉器官。眼和耳即为适合感受光与声信号的特殊感觉器官。

3.眼的结构与功能:

(1)指导学生从外部观察眼的结构:①上、下眼睑和眼裂——上、下脸之间;②睁眼时,从眼裂观察可随意运动的眼球,白色的巩膜部,透明的角膜部,角膜深方的虹膜和瞳孔;③用移动手电筒光线的方法照射眼球,观察瞳孔可因光的强弱变化而缩小和扩大。

(2)提出问题:①眼睑有什么作用?②光线是从哪儿进入眼球内的?③虹

膜的作用是什么?④瞳孔扩大、缩小随光线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可能有什么作用?⑤使眼球运动的肌肉属于什么特性的肌肉组织?

然后问道:“眼球运动的肌肉在哪里呢?眼泪又是从哪来的呢?”

(3)结合解剖图示,介绍眼外肌与泪器。

(4)结合解剖图示和眼球模型,介绍眼球结构与功能。

在讲解时要注意的是:应特别指出视网膜就是感受器,光刺激在这里转化为神经冲动,冲动沿视神经内传人脑;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都能使光线顺利通过,但特别是当晶状体发生形状变化时,会对光线产生影响。

(5)提出问题:当我们看到物体时,是由物体发出或反射到我们眼内的光线所引起的感觉。但当光线明暗适宜,看同样物体时,为什么我们有时看得清、有时看不清,有的人看的清、有的人看不清?这种情况有时可以戴上眼镜来纠正,是什么道理呢?

(6)演示或指导学生做透镜成像实验。

当实验了不同凸度的透镜成像情况不同的现象之后,指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而且受睫状体舒张、收缩的作用,晶状体凸度会相应发生增大、减小的变化。

(7)讲解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现象。

4.讲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基本过程是:物体光线→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在此成像→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脑→最后,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5.讲解近视与远视:

可在前面透镜成像实验的基础上,再演示“近视”、“远视”,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后方,并可以使用凸透镜、凹透镜分别对近视、远视加以矫正的实验现象。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近视与远视的内容,并讨论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的区别。可以请一、两个患近视眼的同学谈谈自己视力变化的经历,特别是他的用眼习惯。再结合学校近年来对学生视力检查所做的有关统计资料,来说明促成近视眼的重要因素。然后,提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呢?

6.眼的卫生保健:

(1)学习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看”卫生习惯。

要注意讲解或由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习惯对保护视力所以有效,是因为能使眼的屈光调节不易废劳,或能缓解、改善已形成的疲劳状况。

(2)学习预防沙眼的卫生知识。

先由教师介绍有关沙眼的病因、症状和危害,再从这种疾病的传染性特征上说明应该怎样预防。

应该注意的是,介绍沙眼症状时最好有彩色的投影或幻灯图片配合,否则不能使学生有较具体形象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适当介绍急性结膜炎等常见眼病的有关知识。从而说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这类“接触性传染”病来说,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六节 视觉与听觉

一、眼与视觉:

(一)眼的结构 A. 眼球

B. 附属

•主要结构是眼球

•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

•晶状体凸度可被调节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物体) (成像) (视觉意识)

(三)近视与远视:

近视:成像于视网膜前方—凹透镜矫

远视:成像于视网膜后方—凸透镜矫

(四)眼的卫生保健 A. 怎样预防近视?

B. 怎样预防沙眼?

二、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耳的结构与功能→听党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光信号是怎样通过眼睛使我们产生视觉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声信号是怎样通过耳使我们产生听党的。

2.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提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们怎样适合接受声信号的刺激以致产生听党的?

然后,让学生们互相观察一下耳的外部结构,并且试一下,当用手掌挡在耳廓后边时,听到声音的感觉是不是被加强了?这说明耳廓有什么作用?„„ 教师:声音进入外耳道后,又是怎样作用于耳的内部?听党的感受器部分究竟在哪?

然后,出示耳的内部解剖结构模型和图。分别介绍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与功能。

讲解鼓膜,应特别说明它需要维持一定紧张度并保持两侧气压平衡状态时,才能顺利将声波引起的振动继续向内传送。咽鼓管一头开口于鼓室,另一头开口于鼻咽部,它的张开可以使鼓室内气压得以同外耳平衡。可尝试让学生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教师对这一试验现象做出解释,可使学生从刚才的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

介绍三块听小骨的形态、位置时,要特别说明:它们一端以锤骨连于鼓膜内侧的中心,另一端以镜骨接触于内耳前庭窗(卵圆窗),能够使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通过这三块悬于鼓室中的听小骨继续很有效地传达于内耳。并可以指出,患中耳炎若使听叫、骨受到损坏,可以导致声波传导障碍而引起听力下降。

介绍内耳结构时,应首先说明前庭,半规管及耳蜗都是相互连通的骨性壁管道,其内部都充以较稀薄的淋巴液体。然后出示内耳部分解剖示意图,分别

讲解耳蜗结构及其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及其位置觉感受器。

3.听觉的形成:

教师:了解了耳的结构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产生的过程:声音→外耳→中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第8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部分)→脑内听觉传导通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在此形成听觉意识。

4.耳的卫生保健:

谈到耳的卫生保健问题时,教师可问一问学生,哪位同学曾患过耳病、患的是什么病、有过什么症状、怎么治疗的、为什么会患这样的病等等。鼓励学生发言,把自己的体验告诉给大家,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地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是很必要的。也应自发性地提出些有关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

二、耳与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1. 外耳 A. 耳廓:收集声波

B. 外耳道:传声波至鼓膜

2. 中耳 A. 鼓膜:随声波振动并带动听小骨振动

B. 鼓室:内悬听小骨,并有咽鼓管通于咽

C. 听小骨:将振动传至内耳

3. 内耳 A.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B.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置感受器

(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产生冲动) (产生听觉)

(三)耳的卫生保健

怎样处理外耳道异物?怎样预防外耳道疖?怎样预防中耳炎?怎样保护鼓膜免受振伤?

小资料

1.视近调节有“三重”反应:

平时我们观看远处(6m 以外)物体,平行光线进入眼内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这时我们的眼睛处于“静息状态”。当物体向眼前移近时,光线会变得越来越辐散。如果眼的折光状态不变,则成像位置必然后移,也就不能看清物体了。但实际上我们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使较近物体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上而看清的。一般认为,我们的视近调节有“三重”反应:晶状体前表面的凸度变大、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视轴会聚)。其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是最主要的调节反应。

晶状体是富于弹性的组织构成的透明体。在眼球各部分析光结构中,晶状体的折射率最高(角膜为1.38,房水和玻璃体约为1.34,晶状体为

1.42),调节晶状体凸度会很灵敏地改变成像焦点的位置。静息状态时,睫状肌放松,睫状小带(晶状体悬韧带)受眼球壁张力的作用将被它悬挂于中央的晶状体拉成较扁平的形态。由于晶状体前表面受牵拉更明显,所以也就比后表面曲度小得多。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使睫状小带放松,这时晶状体会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增加凸度。特别是它的前表面,曲度变化会更为明显。这样就会使进入眼的辐散光线聚焦点移到视网膜上。

瞳孔是位于晶状体前方的虹膜围成的中央孔。虹膜主要由两种平滑肌组成:环绕瞳孔周围的环形肌(瞳孔括约肌)和环形肌外到睫状体前的辐射状肌(瞳孔开大肌)。视近物时,在晶状体凸度变大的同时,瞳孔括约肌也收缩,使瞳孔缩小。这样能够阻挡一部分从周围进入瞳孔的光线,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像差,提高眼睛视觉的分辨本领。

眼球会聚也叫视轴会聚。当双眼凝视一个向眼前移近的物体时,在瞳孔缩小的同时,可见双眼视线同时向鼻侧聚合。这就是眼球会聚调节的反应。由于双眼的内直肌收缩而发生眼球会聚,可以使双眼视近物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处于相称位置,这样才会有清晰的视觉。

当我们视近物时,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和口眼球会聚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我们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见下表)。

透镜所成的像与原物面貌不能准确相似的现象就是像差。例如,由于复色光成份中波长短的光被折射较强,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波长不同的光聚焦点位置不同,这样形成的像差叫色像差;又由于通过凸透镜边缘部分的光折射较强,所以距中央光线远近不同的光线聚焦点位置不同,这样形成的像差叫球面像差。视近调节时,瞳孔缩小,遮蔽了晶状体的边缘部分,于是就会使球面像差和色像差都被显著减小。

2.视近调节能力具有年龄特征:

我们视近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一物体由远及近移动到眼前,我们要通过调节看清物体,而且会随着物体距眼睛距离的缩小,需要调节的反应也会越强。当物体移近到某一位置时,再移近一点儿,我们无论怎样做最大努力去调节,也不能看清晰。这一位置是我们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称为近点。 近点距眼睛之间的距离,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表明眼睛视近调节的能力在衰减。近点距离的生理性增加变化,在年轻时很缓慢,40~50岁时变化最显著,50岁以后又缓慢下来(见下表)。老年人的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晶状体弹性的进行性变小。另一方面也与睫状肌收缩力的逐渐减弱有关,这就通常说的老花眼或老视眼,可以用适宜的凸透镜矫正。

表:不同年龄正常眼的近点距离

第六节 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目标

1. 掌握眼的结构、功能与视觉的形成;

2. 理解近视与远视的成因;

3. 了解预防近视与沙眼的知识;

4. 掌握耳的结构、功能与听党的形成;

5.了解预防中耳炎与外耳道疖的知识,了解怎样保护鼓膜与处理外耳道异物。

说明: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一般功能的知识之后,对于特殊感觉功能——视觉与听觉的形成作具体认识。由于视觉与听觉在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所以在“神经调节”一章中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就应该将眼、耳的结构与功能及视觉与听觉的形成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并应着重理解有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同时,作为“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内容,也自然要将有关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耳的结构与听党的形成。

分析:视觉的形成中,关键是怎样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的问题,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对于耳的结构,主要是中耳和内耳,由于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图形与模型显示在空间位置形态与细微构造上受限,学生难以正确认识,也就会给听觉形成在理解上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这些难点,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在说明眼球折光系统成像的原理之前,先演示透镜成像的物理现象,或让学生们自己作一下透镜成像现象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眼球的结构模型、彩图及对外眼的直接观察等手段,学习眼球的结构知识。同时注意将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光特点加以讲解,与凸透镜相类比,就不难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了。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是不能忽视的,尽管教材内容比较少,但需要做适当补充,否则是不能使学生形成目标要求所期望的认识的。例如,可以考虑对内耳结构——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的形态与内部构造作适当介绍,一定要配合模型或图的直观材料加以说明。特别是内耳结构中的淋巴液状态,应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可能理解内耳中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情况。

2.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耳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对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认识,是有关生理知识的核心问题。在本节教学内容中,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及耳的结构与功能,不仅是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进一步理解其它问题——近视与远视、耳的保健及“课外读”提供的资料

等的知识基础,所以必是教学的重点。

突出这一部分重点,可以在列入新课题之后,首先介绍结构问题,并从突破难点的方法中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突出出来。至于像近视、远视是怎么回事、咽鼓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可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分配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眼与视觉”部分;第二课时完成“耳与听觉”邵分。

一、第一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感觉、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眼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预防近视与预防沙眼。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可提出:神经调节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经由大脑皮层形成的感觉意识。借此我们才能够对环境作出最基本的判断。然而,在我们的全部感觉信息中,视觉与听觉占了绝大部分,其中视觉信息约占8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

然后引出本节课题:人的视觉和听觉。

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教师讲授:各种感觉的形成,都要首先由一定感受器将适宜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再沿神经系统中一定的感觉传导通路将信息传向大脑,最后在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意识。感受器则是感觉信息的输入口。在各种感受器中,有的还适应更为特殊形式的刺激感受,相应地发展出一些附属结构,与感受器共同组成较为复杂的感觉器官。眼和耳即为适合感受光与声信号的特殊感觉器官。

3.眼的结构与功能:

(1)指导学生从外部观察眼的结构:①上、下眼睑和眼裂——上、下脸之间;②睁眼时,从眼裂观察可随意运动的眼球,白色的巩膜部,透明的角膜部,角膜深方的虹膜和瞳孔;③用移动手电筒光线的方法照射眼球,观察瞳孔可因光的强弱变化而缩小和扩大。

(2)提出问题:①眼睑有什么作用?②光线是从哪儿进入眼球内的?③虹

膜的作用是什么?④瞳孔扩大、缩小随光线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可能有什么作用?⑤使眼球运动的肌肉属于什么特性的肌肉组织?

然后问道:“眼球运动的肌肉在哪里呢?眼泪又是从哪来的呢?”

(3)结合解剖图示,介绍眼外肌与泪器。

(4)结合解剖图示和眼球模型,介绍眼球结构与功能。

在讲解时要注意的是:应特别指出视网膜就是感受器,光刺激在这里转化为神经冲动,冲动沿视神经内传人脑;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都能使光线顺利通过,但特别是当晶状体发生形状变化时,会对光线产生影响。

(5)提出问题:当我们看到物体时,是由物体发出或反射到我们眼内的光线所引起的感觉。但当光线明暗适宜,看同样物体时,为什么我们有时看得清、有时看不清,有的人看的清、有的人看不清?这种情况有时可以戴上眼镜来纠正,是什么道理呢?

(6)演示或指导学生做透镜成像实验。

当实验了不同凸度的透镜成像情况不同的现象之后,指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而且受睫状体舒张、收缩的作用,晶状体凸度会相应发生增大、减小的变化。

(7)讲解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现象。

4.讲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基本过程是:物体光线→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在此成像→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脑→最后,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5.讲解近视与远视:

可在前面透镜成像实验的基础上,再演示“近视”、“远视”,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后方,并可以使用凸透镜、凹透镜分别对近视、远视加以矫正的实验现象。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近视与远视的内容,并讨论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的区别。可以请一、两个患近视眼的同学谈谈自己视力变化的经历,特别是他的用眼习惯。再结合学校近年来对学生视力检查所做的有关统计资料,来说明促成近视眼的重要因素。然后,提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呢?

6.眼的卫生保健:

(1)学习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看”卫生习惯。

要注意讲解或由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习惯对保护视力所以有效,是因为能使眼的屈光调节不易废劳,或能缓解、改善已形成的疲劳状况。

(2)学习预防沙眼的卫生知识。

先由教师介绍有关沙眼的病因、症状和危害,再从这种疾病的传染性特征上说明应该怎样预防。

应该注意的是,介绍沙眼症状时最好有彩色的投影或幻灯图片配合,否则不能使学生有较具体形象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适当介绍急性结膜炎等常见眼病的有关知识。从而说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这类“接触性传染”病来说,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六节 视觉与听觉

一、眼与视觉:

(一)眼的结构 A. 眼球

B. 附属

•主要结构是眼球

•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

•晶状体凸度可被调节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物体) (成像) (视觉意识)

(三)近视与远视:

近视:成像于视网膜前方—凹透镜矫

远视:成像于视网膜后方—凸透镜矫

(四)眼的卫生保健 A. 怎样预防近视?

B. 怎样预防沙眼?

二、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耳的结构与功能→听党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光信号是怎样通过眼睛使我们产生视觉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声信号是怎样通过耳使我们产生听党的。

2.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提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们怎样适合接受声信号的刺激以致产生听党的?

然后,让学生们互相观察一下耳的外部结构,并且试一下,当用手掌挡在耳廓后边时,听到声音的感觉是不是被加强了?这说明耳廓有什么作用?„„ 教师:声音进入外耳道后,又是怎样作用于耳的内部?听党的感受器部分究竟在哪?

然后,出示耳的内部解剖结构模型和图。分别介绍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与功能。

讲解鼓膜,应特别说明它需要维持一定紧张度并保持两侧气压平衡状态时,才能顺利将声波引起的振动继续向内传送。咽鼓管一头开口于鼓室,另一头开口于鼻咽部,它的张开可以使鼓室内气压得以同外耳平衡。可尝试让学生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教师对这一试验现象做出解释,可使学生从刚才的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

介绍三块听小骨的形态、位置时,要特别说明:它们一端以锤骨连于鼓膜内侧的中心,另一端以镜骨接触于内耳前庭窗(卵圆窗),能够使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通过这三块悬于鼓室中的听小骨继续很有效地传达于内耳。并可以指出,患中耳炎若使听叫、骨受到损坏,可以导致声波传导障碍而引起听力下降。

介绍内耳结构时,应首先说明前庭,半规管及耳蜗都是相互连通的骨性壁管道,其内部都充以较稀薄的淋巴液体。然后出示内耳部分解剖示意图,分别

讲解耳蜗结构及其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及其位置觉感受器。

3.听觉的形成:

教师:了解了耳的结构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产生的过程:声音→外耳→中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第8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部分)→脑内听觉传导通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在此形成听觉意识。

4.耳的卫生保健:

谈到耳的卫生保健问题时,教师可问一问学生,哪位同学曾患过耳病、患的是什么病、有过什么症状、怎么治疗的、为什么会患这样的病等等。鼓励学生发言,把自己的体验告诉给大家,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地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是很必要的。也应自发性地提出些有关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

二、耳与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1. 外耳 A. 耳廓:收集声波

B. 外耳道:传声波至鼓膜

2. 中耳 A. 鼓膜:随声波振动并带动听小骨振动

B. 鼓室:内悬听小骨,并有咽鼓管通于咽

C. 听小骨:将振动传至内耳

3. 内耳 A.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B.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置感受器

(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产生冲动) (产生听觉)

(三)耳的卫生保健

怎样处理外耳道异物?怎样预防外耳道疖?怎样预防中耳炎?怎样保护鼓膜免受振伤?

小资料

1.视近调节有“三重”反应:

平时我们观看远处(6m 以外)物体,平行光线进入眼内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这时我们的眼睛处于“静息状态”。当物体向眼前移近时,光线会变得越来越辐散。如果眼的折光状态不变,则成像位置必然后移,也就不能看清物体了。但实际上我们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使较近物体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上而看清的。一般认为,我们的视近调节有“三重”反应:晶状体前表面的凸度变大、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视轴会聚)。其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是最主要的调节反应。

晶状体是富于弹性的组织构成的透明体。在眼球各部分析光结构中,晶状体的折射率最高(角膜为1.38,房水和玻璃体约为1.34,晶状体为

1.42),调节晶状体凸度会很灵敏地改变成像焦点的位置。静息状态时,睫状肌放松,睫状小带(晶状体悬韧带)受眼球壁张力的作用将被它悬挂于中央的晶状体拉成较扁平的形态。由于晶状体前表面受牵拉更明显,所以也就比后表面曲度小得多。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使睫状小带放松,这时晶状体会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增加凸度。特别是它的前表面,曲度变化会更为明显。这样就会使进入眼的辐散光线聚焦点移到视网膜上。

瞳孔是位于晶状体前方的虹膜围成的中央孔。虹膜主要由两种平滑肌组成:环绕瞳孔周围的环形肌(瞳孔括约肌)和环形肌外到睫状体前的辐射状肌(瞳孔开大肌)。视近物时,在晶状体凸度变大的同时,瞳孔括约肌也收缩,使瞳孔缩小。这样能够阻挡一部分从周围进入瞳孔的光线,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像差,提高眼睛视觉的分辨本领。

眼球会聚也叫视轴会聚。当双眼凝视一个向眼前移近的物体时,在瞳孔缩小的同时,可见双眼视线同时向鼻侧聚合。这就是眼球会聚调节的反应。由于双眼的内直肌收缩而发生眼球会聚,可以使双眼视近物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处于相称位置,这样才会有清晰的视觉。

当我们视近物时,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和口眼球会聚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我们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见下表)。

透镜所成的像与原物面貌不能准确相似的现象就是像差。例如,由于复色光成份中波长短的光被折射较强,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波长不同的光聚焦点位置不同,这样形成的像差叫色像差;又由于通过凸透镜边缘部分的光折射较强,所以距中央光线远近不同的光线聚焦点位置不同,这样形成的像差叫球面像差。视近调节时,瞳孔缩小,遮蔽了晶状体的边缘部分,于是就会使球面像差和色像差都被显著减小。

2.视近调节能力具有年龄特征:

我们视近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一物体由远及近移动到眼前,我们要通过调节看清物体,而且会随着物体距眼睛距离的缩小,需要调节的反应也会越强。当物体移近到某一位置时,再移近一点儿,我们无论怎样做最大努力去调节,也不能看清晰。这一位置是我们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称为近点。 近点距眼睛之间的距离,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表明眼睛视近调节的能力在衰减。近点距离的生理性增加变化,在年轻时很缓慢,40~50岁时变化最显著,50岁以后又缓慢下来(见下表)。老年人的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晶状体弹性的进行性变小。另一方面也与睫状肌收缩力的逐渐减弱有关,这就通常说的老花眼或老视眼,可以用适宜的凸透镜矫正。

表:不同年龄正常眼的近点距离


相关文章

  • 七年级生物检测试卷
  • 七年级生物测试卷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班级 姓名 总分 1. 下列均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组营养物质是 ( ) A. 糖类.脂肪.维生素 B.糖类.脂肪.蛋白质 C. 糖类.脂肪.无机盐 D.糖类.蛋白质.维生素 2. 淀粉.脂 ...查看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笔记
  •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笔记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森林古猿 东非人 早期人类 现代人类 下地生活 直立行走 1)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2) 人类的进化过程: 树上生活 2.人的生殖 1)概念: ...查看


  • 七年级生物下册提纲
  • 1.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人体内三大重要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3.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4.水约占体重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 ...查看


  • 七年级生物暑假作业
  • 七年级生物暑假作业 一.生物探究方法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 2.调查观察法(明确调查 和 .调查观察需要的时间也较长. 3.模拟实验法(当无法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模拟实验的 或实验的 ...查看


  • 七年级下生物复习题
  •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 共同祖先是 -----------------. 2.人的生殖 1) 男性 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 ...查看


  • 2013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1
  • 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 ...查看


  •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1.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 维生素. 2. 其中"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主要的能 源物质是糖类.贮备能源的是脂肪 ...查看


  • 人体的自我调节
  • 第12章第1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初步了解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大脑的潜能和记忆. 2.能力:尝试解剖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自主获得对大脑功 ...查看


  • 初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 显微镜 一.构造:1. 主要部件: (1)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 . (2)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 . 2. 光线: (1)遮光器: 调节强光, 调节弱光. (2)反光镜: 调节弱光, 调节强光. 3. 升降镜筒: (1)转动粗准焦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