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档

布鲁氏菌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叫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状热,是由布鲁氏杆菌(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名起源于美国医师David Bruce ,他于1886年首先从马耳他岛死于“马耳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杆菌,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布氏病遍布全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向WHO 报告发病例数50万例。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本病常因不被认识而未予报告。流行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有:欧洲、北非、东非的地中海国家、中东国家、印度、中亚、墨西哥以及中美州和北美洲。我国解放前就有布病流行。1905年Boone 于重庆首次报告2例布病患者。此后相继在福建、河南、北京、内蒙古等地区发现布病病人及牲畜,并分离出布氏菌。目前我国疫情也比较严重,尤以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牧区为甚。本病不仅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也严重阻碍了畜牧业发展,对流行区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布病造成的损失近30亿美元。我国仅青海、新疆两地因布病引起的损失每年就近1亿元人民币。

布病的流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牧区牲畜多,人与之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但牧区人群居住分散,因而病人分布广,很少发生爆发流行。而在农区,人群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

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爆发。从季节上来看,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但羊种布氏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导致的流产高峰在2-4月,人的发病高峰则在4-5月。夏季因剪羊毛和饮奶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猪种菌和牛种菌流行区,发病的季节性则不明显。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其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奶产品或肉产品等机会的多少。在牧区男女性发病率基本一致;在农区,则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畜牧贸易和人口移动增加,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及对皮毛需求的激增,导致布病有从牧区向农区和城市转移,职业有从畜牧工作者向学生、儿童转移和不同性别发病率差异减小的趋势

病原体

布鲁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WHO 布氏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到5种15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3)、绵羊附睾种和犬种(各1个生物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尤以羊布鲁氏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牛型菌,猪型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致病力最强的也是羊型菌,猪型菌次之,牛型菌最弱。

布鲁氏菌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硫化氢,根据产生硫化氢的多少和对碱性染料抑菌作用敏感性的不同,可将牛、羊、猪等布鲁氏菌区分开。

本菌生长所需温度为20-40℃,最适温度为37℃。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繁殖时需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少数菌种(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某些生物性)培养时需加5%-10%CO2。在不良环境和抗生素的影响下,布鲁氏菌可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体内潜伏下来,待环境条件改善后恢复原有特性,成为布氏病复发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该菌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在干燥的土壤、病畜的器官、分泌物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可生存2个月。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等均较敏感。日光照射20分钟、加热60℃、3%漂白粉澄清液及3%来苏几分钟均可将其杀死。该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均敏感,而对多粘菌素B 、林肯霉素等则有很强抵抗力。 传播途径及传播方法

传染源

人类布病,多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几十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都可传播布氏病,与人类密切有关的动物主要为羊、牛及猪,其次是鹿、骆驼和马属动物,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等也可以作为传染源。该病常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动物带菌或发病,然后波及人,是人畜共患的传

染病。

病畜的分泌物(如乳、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大小便)、流产物等都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因而病羊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患者也可通过粪、尿、乳向外排菌。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后传染其配偶的报道,因而该病有可能通过人→人传播,但很少发生。

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

1. 直接接触传播

在饲养病畜、挤奶、剪毛、屠宰、为病畜接生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粪、尿、阴道分泌物、流产物等可通过皮肤、粘膜(如眼结膜、性器官粘膜等)等而受染。也有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工具等而受染。亦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品的工作人员因因职业接触而感染布氏菌。

2. 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染病动物的未经消毒的乳类、未煮熟的肉、内脏等均可经消化道传播本病。

3. 呼吸道传播

布氏菌污染环境后,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体吸入后,可发生呼吸道感染。动物间的呼吸道传染多发生在畜牧场和牲口棚,人的空气传播主要见于实验室、屠宰场和皮毛加工企业。

上述三种传播途径在流行区可同时发生。

此外,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较为罕见。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且不同种布氏杆菌间有交叉免疫,疫区居民也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病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可长达3-9月。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主要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头痛、关节痛、神经痛、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等。

我国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颁布的“人布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将布氏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和慢性期相对稳定型,各期主要临床特点如下:

1. 急性期

急性期指病程在1年以内。

多数病例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很象重感冒,出现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头痛、肌肉痛等。有些可见失眠、便秘、关节出现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可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检可发现患者有低热,以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

少数患者起病急,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① 发热

近80%的病人出现发热,其典型病例呈波浪热。即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体温缓慢降至正常,病程约2-3周,间歇数日,又发热,如此反复发作,因而本病又叫波状热。但目前出现波状热并不多见,而以不规则热、低热多见。不同菌种的感染,热型也不同。羊种菌感染发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者多。发热前多有寒战或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醒,可无明显不适,但热退后反而自觉症状加重,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现象为布病所特有,有一定诊断意义。此外,尚可存在脉搏体温分离呈相对缓脉现象。

② 多汗

也为本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患者在发热或不发热时均可出现多汗,汗味酸臭。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

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 ③ 关节痛

为关节炎所致,70%以上病人有关节痛。既可在发病初出现,也可在病后1个月才出现。疼痛多发生在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可单个或多个关节受累。疼痛可呈针刺样或钝痛,用普通止痛药无效。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与风湿很相似。慢性期疼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有些病例也可出现下肢肌肉及臀部肌肉疼痛、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④ 神经系统症状

以神经痛多见,多因神经干或神经根受累所致。常见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患者表现为腰部及双下肢剧痛。少数患者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

⑤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男性患者常因睾丸炎、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痛。个别病人可有鞘膜积液、阳痿、遗精、肾盂肾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特异性乳腺炎,但导致孕妇流产则较为罕见。 ⑥ 其他症状及体征

一半病人可出现肝脾肿大和肝区疼痛。由于肝脏损害,病人也可出现黄疸。牛型菌感染者肝损害为非特异性肝炎或肉芽肿,不经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猪型菌感染则常引起肝化脓性变。

部分病人可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的位置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感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多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个别患者淋巴结化脓形成瘘管,在脓汁中可分离出布氏菌。

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或皮下出血性紫癜,但持续时间短。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非典型病例逐渐增多,其特点是病程短、症状轻,表现为乏力、低热、关节痛等症状,某些患者甚至出现少见的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痛、顽固性咳嗽等症状,需引起注意。 急性期布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左右复发。复发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数月,这可能是由于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

2. 慢性期

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本期可由于急性期未经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有部分病例无急性期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牛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慢性期活动型和慢性期稳定型。

① 慢性期活动型

可出现多种多样症状。有的患者出现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不发热、疲乏无力、头痛、精神抑郁、神经痛、

关节痛。有的患者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表现为患者自述症状很多,但缺乏体征。还有的患者出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出现钝痛,甚至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男性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女性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呼吸系统可出现支气管炎等。 ②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处于本期的患者,症状、体征均较固定,仅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

慢性期患者诊断较困难,往往在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阳性时才可诊断此病。

诊断

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一、 流行病学史

有疫区居留史,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有进食未经消毒的牛、羊奶或未煮熟的畜肉史,对诊断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也可有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表现。

三、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①血常规

WBC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久病患者可有贫血,但均无特异性。

②血沉

各期布病患者血沉均可增快,尤以急性发热患者血沉加快更为显著。

③血浆蛋白

各期布病患者均可见血浆蛋白减少,75%-95%的患者血浆白球蛋白比例低于1.5,即使在治疗后仍可有不少患者的白球蛋白比值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2. 细菌培养

可取患者的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脓性分泌物、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等作细菌培养。由于该菌生长缓慢,培养所需时间较长,需2周左右方可获阳性结果,需1个月才可出阴性报告。细菌培养阳性者可确诊为本病。

3. 免疫学检查

①血清凝集试验

为Wright 于1897年首创,一直沿用至今,又叫Wright 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本病的特异性抗体。若在病程中患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递增或抗体滴度>1:100,则有诊断意义。该试验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注意的是某些传染病该试验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因而诊断时要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②补体结合试验

主要用于测定特异性抗体IgG ,一般以>1:16为阳性。此为广泛应用的诊断布病的方法,其特点是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不高。此试验阳性时,一般对诊断慢性病患者有较高价值。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

又叫Comb ,s 试验,主要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一般以抗体滴度>1:400作为诊断人布病的尺度。该法特异性强,较敏感。适用于早期诊断和追溯诊断。该反应滴度与病期和病情有一定关系。

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规定,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符合布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任一项阳性者即可确定为布病患者。

④皮内试验

用布氏杆菌抗原作皮内注射,然后观察48小时,若皮肤出现红肿、浸润范围大于2.5cm ×2.5cm 以上者判定试验阳性。阳性提示过去感染或现在感染布氏杆菌。另外接种疫苗者该试验也为阳性。因而对无症状的阳性者不可诊断为布病。皮内试验阴性则有助于排除本病。该试验敏感性较好,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对畜大量检疫。

此外,近几年还发展了反相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法

用于检测布氏杆菌抗原;PCR 法可检测布氏杆菌DNA 。这些方法能快速、准确的得出诊断,但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即使不经治疗1-3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可大大缩短疗程,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出现。

⒈ 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多疗程。

即尽早确诊,一旦确诊立即给予治疗。为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治疗2-3个疗程。 ⒉ 抗菌治疗

可采用下列组合:利福平+强力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或链霉素+强力霉素。以利福平+强力霉素为首选。剂量为:利福平600-900mg/天(分2次服)、强力霉素200mg/天、四环素2g/天(分4次服),链霉素1-2g/天(分2次肌注)。

此外,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治疗也有效,但复发率约30%,而用利福平+强力霉素治疗的病例,复发率仅约5%。复发病例采用原有治疗方案治疗,依然有效。

若妇女在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都可引起胎儿死亡。因此要给予及时治疗。治疗孕妇布病首选药物为利福平,若无效可单独给予四环素或甲氧苄胺嘧啶,忌用链霉素。

⒊ 脱敏疗法

此法是以降低机体的敏感性为目的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慢性期患者。

布病的发病机理与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布氏杆菌致敏的T 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而脱敏疗法则是通过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如菌苗、水解素和溶菌素)使敏感性增高的机体脱敏,减轻变态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减轻症状的作用。

但该疗法副反应较大,可出现全身不适、发冷发热、肌肉关节疼痛加重、肝功能异常、甚至可引起神经性耳聋、血压下降、休克等。因而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者、肺结核患者及孕妇忌用。

⒋ 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冰袋外敷等,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关节疼痛严重者可用5%-10%MgSo4湿敷;头痛失眠者可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等;中毒症状重、睾丸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等。

⒌ 辅助疗法

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饮食应富含营养、易消化,并要给予足够水份及电解质。每日温水擦浴、更换内衣,保持身体清洁等。

⒍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内外相引而致,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损而导致正虚邪盛,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所致,表现为虚证、血淤,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淤、益痹活络、清热利湿等治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用白芷、川芎、木瓜、牛夕、防风、地骨皮、双花、乳香、当归、金虫、肉桂、生地、白芍、麦冬、甘草、连翘、青陈皮、黄连等组方治疗布病190例,总有效率达93.68%,此外,针灸、理疗等对改善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预防措施

解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布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以“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布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布病的人间发病率由1963年的1.77/10万下降到1988年的0.136/10万。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稳定,不少县(市)已达到了卫生部、农业部颁发的布病控制考核标准。

⒈ 家畜检疫

对疫区内的所有家畜、从布病疫区调运的家畜、进入时常交易的家畜及进出口牲畜均应进行布病检疫。

对家畜进行检疫,一方面是为了及时检出患病家畜,查清当地疫情程度和分布范围,掌握畜间布病流行规律和特点,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畜间布病的流行;另一方面是为了

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避免非疫区受染。

⒉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应本着尽量减少病畜数量,限制流动,避免与其他家畜相接触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屠宰或隔离治疗的方法管理传染源。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可用过氧乙烷熏蒸消毒并放置3个月以上再运出疫区。应将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3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畜使用。

⒊ 切断传播途径

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⒋ 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密切接触牲畜及其产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眼镜和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避免接触家畜,防止经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本病。

除了做好个人防护外,另一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对密切接触布病疫区的家畜和畜产品的人员,以及其他可能受布病威胁的人员,经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和血清学检查为阴性者,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农牧区人群的预防接种时间应选择在家畜产崽旺季前2-4个月进行。其他职业人群宜在

生产旺季前2-3个月接种。临时进入布病疫区工作或从事布病威胁的工作时,可随时接种。第一年接后,次年可再复种一次,不必再做第二次接种,更不要给同一人群连续多年进行接种,因多次接种可使人出现高度皮肤过敏甚至病理改变。另外,接后产生的抗体与自然产生的抗体无法鉴别,给诊断带来困难,因而近年主张不要广泛使用菌苗接种。接踵兑现个应严格限制于有布病疫情发生地区和受感染威胁的易感人群。目前我国使用的菌苗是104M 活菌苗,新近又从牛布氏菌菌体中提取PI ,进行了人群接种,证明其免疫原性强、反应轻,且有利于感染与免疫的鉴别,将来可能替代104M 活菌苗,用于人群接种。

对疫区的健康家畜也应进行预防注射。菌苗有牛型19号菌苗及猪型2号菌苗。预防注射对孕畜可引起流产,故应

在配种前进行。今年牧区试验的猪型2号菌苗饮水免疫、羊 5号菌苗气雾免疫及对羔羊和牛犊口服免疫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免疫方法。

一.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在我国

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

二. 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

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 )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

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等。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人兽(畜)共患病。 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就得了此病。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

的传染源。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也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

在山西省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几口人相继患了布病,追查原因时,才知道这个农民饲养了几只患布病的山羊,从山羊传给农民一家子。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那么人患布病能不能传给其他人,或再传给家畜呢?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传给他人,也不能传给家畜。所以人得了布病一定要追查家中饲养的家畜或邻居的家畜及周围其他家畜。

四. 布病传播(感染)途径

所说的传播途径就是指布氏杆菌通过什么方式或称通过哪个途径进入人体的。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

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吃起来味道很香,孰不知,筷子夹住的地方如果有布氏菌就不会死,吃入肚内,通过胃肠感染布病。吃烤肉时也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吃烤的很老(焦糊状)的肉,只要一烤出香味马上就吃,如果肉中含布氏菌,它不会在瞬间被烤死的,所以人们吃了后同样可能会感染布病。这类事例在内蒙古,大连,山西,新疆等地时有发生。

我们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某省一个叫瑟琶沟的小山村去调查布病。我们看到一位农妇手拉一头母羊,让一个5-6岁的男孩半伏在地上仰着头,咀噙着母羊的乳头,直接吃母羊奶,吃的津津有味。我们问这位农妇,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吃羊奶?她笑殷殷地告诉我们说,你们城里人讲营养,70-80岁的人还喝奶哪。我们生活好了,养几头奶羊,让孩子也增加点营养。我们告诉她,吃羊奶是可以的,但别这样吃。挤出后煮一煮再吃,防止得布病。后来我们调查后得知,

这个村约400头羊中,有35%的羊感染了布氏菌,约有50多头羊发生过流产,约有30%的村民发生了布氏菌感染。 染疫家畜的皮毛也可以粘上布氏菌,也能成为传播布氏菌的感染因子,也应注意。

五、哪些人容易得布病(人群易感性)

所谓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比其他人容易得。例如,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在儿童中最易患此病,成年人几乎不得此病,这就是说儿童对灰质炎病毒易感性高。第二层意思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接触机会多,患病者就多,不是人群易感性差别,而是决定接触机会多少,不是易感性高低。到底哪些人易得布病呢?

一百多年实践证明,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

九。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我们也看到有的资料说男的得布病者高于女的,青壮年患病人数高于儿童和老年人等。这也不是性别、年龄对布氏

菌易感性差别,同样是决定于与牲畜接触机会的多少。因为也有资料报告女的患病高于男的,有的地方、国家中儿童布病并不少见。

六、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和如何诊断及治疗。

1.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 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2.如何诊断布病:

诊断人的布病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第一是布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第二是病人临床表现,第三是对布病的特异性的试验检查。

(1) 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就是指病 是什么职业、与牲畜接触机会如何;所接触的牲畜有无流产或拐子畜、睾丸肿大否;到布病疫区去过否,如果去过停留多长时间;与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吃生习惯等。

(2) 布病表现,参照上述的症状体征。

(3) 特异性试验检查:就是指只针对布病才能反应的某些特殊试验。如,抽病人血,用血清做布病的试管凝集试验(SAT )。病人血清稀释1:100时还出现++“以上的反应,判为阳性。还可以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R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及抗球蛋白试验(Coomb’s)等。做这些试验应参考有关操作手册进行,而且应到有关布病专业实验室进行。

另一类诊断布病的参考方法是皮肤过敏试验。其做法类似于医院给求诊者做青霉素过敏试验。但基本原理不同,检查布病的皮肤过敏试验是第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做此试验一是要到有布病专业实验室去进行。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一起方可诊断,一般说缺一不可。但在个别情况下,流行病学接触史问不清,此时布病临床表现

和特异性实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求医者只有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特异性检查阳性,无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布病,只能说此求医者是布氏菌感染者。

3.对布病怎样治疗

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病期又长,治疗也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 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两次肌肉注射。

(2) 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 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 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七、家庭治疗与护理。

布病有两个特点适宜在家庭治疗:一是病期长,长达数月,在医院长期住院费用太高,在家中治疗可以节省一些;二是布病虽是传染病,但人不传人,在家中治疗不必隔离,也不必担心被传染。但是在家中治疗也有不利一面,这就是布病病情复杂,家庭治疗不易掌握,另外有的治疗需注射等也不方便。

在急性期时最好在医院治疗,如果进入慢性期或康复期等可以在家庭中进行适当治疗与护理。

病人在家庭中主要应注意:(1)不同间隔时间到医院检查病情状态。(2)注意适度休息与轻度活动,有利于康复。(3)注意饮食调节与搭配。病人庆注意营养,但防止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多吃营养丰富又清淡的食品,如蛋类、豆类等。多吃一些蔬菜及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护理布病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增强患者信心,布病不但可以治愈,而且也不会影响寿命。

八、怎样控制和预防布病

我们国家对防治传染病的方针是预防为主,对布病也是如此。严格地说,没有发生布病流行时是以预防为主,主动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了布病流行是被动地采取控制措施。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一并叙述。

我们国家对布病防治(制)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管理,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和免疫健畜为主的综合措施。

1、淘汰疫畜或阳性畜:不管是为控制布病疫情或者为预防人间布病发生,淘汰疫畜(或阳性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布病是不传人的,人的布病来自于疫畜或阳性畜。所以为控制布病疫情或预防布病发生都必须执行淘汰措施。 在防制布病中淘汰疫畜不同于口蹄疫,不必将疫畜或阳性畜活埋或焚烧。可将应淘汰畜集中一处由专人屠宰(加强个人防护),皮毛经适当处理可以制革或纺线等;其肉经煮沸或腌制也可出售、食用;屠宰场地要严格消毒,其内脏经高压、充分煮沸处理,也可食用。

个体养殖户、集体、国家饲养牲畜均应如此处理,要依法防病。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又称为特异性预防。这个措施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措施。在防制布病中预防接种分为人、畜预防接种。

(1)家畜免疫:免疫家畜既可保护牲畜不受布氏菌感染,也间接地保护了人群。我国免疫家畜最常用的畜用苗是猪2

号苗(S2)。此苗用于免疫羊群(绵、山羊),免疫方法是口服饮水免疫。每头羊免疫剂量为100亿菌,按剂量计算后将苗与水混合,拌匀,免疫前一天不让羊喝水,第二天服苗;也可分两次服,头一天服半量,第二天再服半量。此苗免疫期后2年,保护力约在70-80%之间。

免疫牛群国外用牛19号苗(S19),我国也曾用过些苗,目前我国很少应用。在我国的牛群、猪群中基本上不免疫。还有羊5号苗(M5)、Rev-1苗,我国只在个别地区用于羊的免疫。

(2)人群预防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用布氏菌苗给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我国采用104M 苗给人皮上划痕达到免疫目的。将冻干菌苗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皮上划痕接种,在上肢三角肌处消毒后划痕。

每个人免疫量为50亿,在划痕处滴2滴苗液。此苗免疫期约9-12个月,保护力约为80%。

在此强调一点,此苗一定在高危人群中应用,就是在最危险情况下在最受威胁的人群中应用,而且不能年年复种。在接种前用布氏菌素进行检查,阴性者方可接种。此苗不可用于皮下注射。

3、其他措施:在综合性措施中还包括宣传教育群众,牲畜检疫(海关、各类牲畜市场、牲畜出入运输、屠宰前等)、

加强个人防护、食品卫生监督、皮毛消毒、饮用奶的巴氏消毒、疫区消毒、畜围消毒、流产物的消毒处理等。

控制和预防布病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尤其是兽医部门与卫生部门的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协调一致、统一措施,方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人畜布病。

九、控制、预防布病的消毒

为预防和控制布病做好各项消毒,首先必须了解布氏菌对各种物理、化学、射线等因子的抗力及在外界各种物质中的生存力方能执行好消毒措施。

1、布氏菌抗力及生存力

表1 布氏菌对物理、化学因子抗力 物理因子 生存时间 化学因子 生存时间

湿热 60℃ 60分钟 新洁尔灭(0.1%) 30秒 湿热 80℃ 30分钟 来苏儿(2%) 1-3分钟 湿热 100℃ 30秒 漂白粉(0.2-2.5%) 2分钟 干热 80℃ 60分钟 乳酸(0.5%) 1分钟 干热 100℃ 7分钟 过锰酸钾(0.1-0.27%) 7-15分钟 直射 日光 1-4小时 氢氧化钾(2%) 3分钟 散时 日光 7-8天 肥皂水(2%) 20分钟 表2 布氏菌在不同介质中的生存生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水 5天-4天 牛奶 2天-18个月

土壤 4天-4个月 酸乳 2天-1个月 尘埃 21-72天 奶油 25-67天 粪 8天-4个月 奶酪 21-90天 尿 4天-5个月 冻肉 14-47天 畜舍 4天-5个月 腌肉 20-45天 衣物 30-80天 干烧胎膜 120天 皮毛 1.5-4个月 培养基 60天-10个月 从上述两个表中可见,布氏菌抗力及及生存力不是很强的。

2、消毒

(1)洗手消毒:对手的消毒处理适用于各类人员,包括专业实验人员、兽医、牧工、挤奶工、屠宰工等职业人员,也适用于一般老百姓。最常用的,也最普遍用的就是用肥皂水洗手,以及来苏儿、新吉尔灭等,洗手用的浓度见表1。

(2)食品消毒:饮用奶应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直接煮沸后饮用;肉类应烹调后食用,不能吃半生不熟的肉制品,更不能生食。

(3)皮毛消毒:皮毛可直接在日光下晾晒1-3天。环氧乙烷消毒:常作熏蒸消毒,300-400克/m3封闭空间。也可用钴60照射。

(4)流产物消毒:有条件的采用高压消毒,如无高压设备可用化学消毒法,用来苏儿(3%),或新洁尔灭(0.3%),或漂白粉(3%)液浸泡24小时后处理。

(5)畜圈、污染场地消毒:10%石灰乳或10%漂白粉洒地,作用12小时后可达消毒目的。

(6)实验室、车间、厂房内消毒:可用甲醛、熏蒸、或用乳酸熏蒸,也可用来苏儿喷雾消毒。

总之,布氏菌抵抗力并不强,常用消毒剂合理使用皆可达消毒目的。

布鲁氏菌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叫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状热,是由布鲁氏杆菌(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名起源于美国医师David Bruce ,他于1886年首先从马耳他岛死于“马耳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杆菌,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布氏病遍布全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向WHO 报告发病例数50万例。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本病常因不被认识而未予报告。流行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有:欧洲、北非、东非的地中海国家、中东国家、印度、中亚、墨西哥以及中美州和北美洲。我国解放前就有布病流行。1905年Boone 于重庆首次报告2例布病患者。此后相继在福建、河南、北京、内蒙古等地区发现布病病人及牲畜,并分离出布氏菌。目前我国疫情也比较严重,尤以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牧区为甚。本病不仅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也严重阻碍了畜牧业发展,对流行区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布病造成的损失近30亿美元。我国仅青海、新疆两地因布病引起的损失每年就近1亿元人民币。

布病的流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牧区牲畜多,人与之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但牧区人群居住分散,因而病人分布广,很少发生爆发流行。而在农区,人群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

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爆发。从季节上来看,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但羊种布氏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导致的流产高峰在2-4月,人的发病高峰则在4-5月。夏季因剪羊毛和饮奶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猪种菌和牛种菌流行区,发病的季节性则不明显。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其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奶产品或肉产品等机会的多少。在牧区男女性发病率基本一致;在农区,则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畜牧贸易和人口移动增加,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及对皮毛需求的激增,导致布病有从牧区向农区和城市转移,职业有从畜牧工作者向学生、儿童转移和不同性别发病率差异减小的趋势

病原体

布鲁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WHO 布氏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到5种15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3)、绵羊附睾种和犬种(各1个生物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尤以羊布鲁氏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牛型菌,猪型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致病力最强的也是羊型菌,猪型菌次之,牛型菌最弱。

布鲁氏菌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硫化氢,根据产生硫化氢的多少和对碱性染料抑菌作用敏感性的不同,可将牛、羊、猪等布鲁氏菌区分开。

本菌生长所需温度为20-40℃,最适温度为37℃。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繁殖时需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少数菌种(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某些生物性)培养时需加5%-10%CO2。在不良环境和抗生素的影响下,布鲁氏菌可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体内潜伏下来,待环境条件改善后恢复原有特性,成为布氏病复发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该菌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在干燥的土壤、病畜的器官、分泌物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可生存2个月。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等均较敏感。日光照射20分钟、加热60℃、3%漂白粉澄清液及3%来苏几分钟均可将其杀死。该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均敏感,而对多粘菌素B 、林肯霉素等则有很强抵抗力。 传播途径及传播方法

传染源

人类布病,多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几十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都可传播布氏病,与人类密切有关的动物主要为羊、牛及猪,其次是鹿、骆驼和马属动物,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等也可以作为传染源。该病常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动物带菌或发病,然后波及人,是人畜共患的传

染病。

病畜的分泌物(如乳、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大小便)、流产物等都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因而病羊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患者也可通过粪、尿、乳向外排菌。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后传染其配偶的报道,因而该病有可能通过人→人传播,但很少发生。

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

1. 直接接触传播

在饲养病畜、挤奶、剪毛、屠宰、为病畜接生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粪、尿、阴道分泌物、流产物等可通过皮肤、粘膜(如眼结膜、性器官粘膜等)等而受染。也有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工具等而受染。亦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品的工作人员因因职业接触而感染布氏菌。

2. 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染病动物的未经消毒的乳类、未煮熟的肉、内脏等均可经消化道传播本病。

3. 呼吸道传播

布氏菌污染环境后,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体吸入后,可发生呼吸道感染。动物间的呼吸道传染多发生在畜牧场和牲口棚,人的空气传播主要见于实验室、屠宰场和皮毛加工企业。

上述三种传播途径在流行区可同时发生。

此外,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较为罕见。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且不同种布氏杆菌间有交叉免疫,疫区居民也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病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可长达3-9月。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主要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头痛、关节痛、神经痛、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等。

我国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颁布的“人布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将布氏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和慢性期相对稳定型,各期主要临床特点如下:

1. 急性期

急性期指病程在1年以内。

多数病例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很象重感冒,出现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头痛、肌肉痛等。有些可见失眠、便秘、关节出现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可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检可发现患者有低热,以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

少数患者起病急,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① 发热

近80%的病人出现发热,其典型病例呈波浪热。即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体温缓慢降至正常,病程约2-3周,间歇数日,又发热,如此反复发作,因而本病又叫波状热。但目前出现波状热并不多见,而以不规则热、低热多见。不同菌种的感染,热型也不同。羊种菌感染发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者多。发热前多有寒战或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醒,可无明显不适,但热退后反而自觉症状加重,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现象为布病所特有,有一定诊断意义。此外,尚可存在脉搏体温分离呈相对缓脉现象。

② 多汗

也为本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患者在发热或不发热时均可出现多汗,汗味酸臭。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

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 ③ 关节痛

为关节炎所致,70%以上病人有关节痛。既可在发病初出现,也可在病后1个月才出现。疼痛多发生在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可单个或多个关节受累。疼痛可呈针刺样或钝痛,用普通止痛药无效。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与风湿很相似。慢性期疼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有些病例也可出现下肢肌肉及臀部肌肉疼痛、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④ 神经系统症状

以神经痛多见,多因神经干或神经根受累所致。常见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患者表现为腰部及双下肢剧痛。少数患者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

⑤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男性患者常因睾丸炎、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痛。个别病人可有鞘膜积液、阳痿、遗精、肾盂肾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特异性乳腺炎,但导致孕妇流产则较为罕见。 ⑥ 其他症状及体征

一半病人可出现肝脾肿大和肝区疼痛。由于肝脏损害,病人也可出现黄疸。牛型菌感染者肝损害为非特异性肝炎或肉芽肿,不经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猪型菌感染则常引起肝化脓性变。

部分病人可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的位置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感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多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个别患者淋巴结化脓形成瘘管,在脓汁中可分离出布氏菌。

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或皮下出血性紫癜,但持续时间短。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非典型病例逐渐增多,其特点是病程短、症状轻,表现为乏力、低热、关节痛等症状,某些患者甚至出现少见的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痛、顽固性咳嗽等症状,需引起注意。 急性期布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左右复发。复发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数月,这可能是由于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

2. 慢性期

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本期可由于急性期未经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有部分病例无急性期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牛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慢性期活动型和慢性期稳定型。

① 慢性期活动型

可出现多种多样症状。有的患者出现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不发热、疲乏无力、头痛、精神抑郁、神经痛、

关节痛。有的患者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表现为患者自述症状很多,但缺乏体征。还有的患者出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出现钝痛,甚至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男性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女性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呼吸系统可出现支气管炎等。 ②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处于本期的患者,症状、体征均较固定,仅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

慢性期患者诊断较困难,往往在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阳性时才可诊断此病。

诊断

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一、 流行病学史

有疫区居留史,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有进食未经消毒的牛、羊奶或未煮熟的畜肉史,对诊断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也可有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表现。

三、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①血常规

WBC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久病患者可有贫血,但均无特异性。

②血沉

各期布病患者血沉均可增快,尤以急性发热患者血沉加快更为显著。

③血浆蛋白

各期布病患者均可见血浆蛋白减少,75%-95%的患者血浆白球蛋白比例低于1.5,即使在治疗后仍可有不少患者的白球蛋白比值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2. 细菌培养

可取患者的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脓性分泌物、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等作细菌培养。由于该菌生长缓慢,培养所需时间较长,需2周左右方可获阳性结果,需1个月才可出阴性报告。细菌培养阳性者可确诊为本病。

3. 免疫学检查

①血清凝集试验

为Wright 于1897年首创,一直沿用至今,又叫Wright 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本病的特异性抗体。若在病程中患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递增或抗体滴度>1:100,则有诊断意义。该试验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注意的是某些传染病该试验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因而诊断时要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②补体结合试验

主要用于测定特异性抗体IgG ,一般以>1:16为阳性。此为广泛应用的诊断布病的方法,其特点是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不高。此试验阳性时,一般对诊断慢性病患者有较高价值。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

又叫Comb ,s 试验,主要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一般以抗体滴度>1:400作为诊断人布病的尺度。该法特异性强,较敏感。适用于早期诊断和追溯诊断。该反应滴度与病期和病情有一定关系。

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规定,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符合布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任一项阳性者即可确定为布病患者。

④皮内试验

用布氏杆菌抗原作皮内注射,然后观察48小时,若皮肤出现红肿、浸润范围大于2.5cm ×2.5cm 以上者判定试验阳性。阳性提示过去感染或现在感染布氏杆菌。另外接种疫苗者该试验也为阳性。因而对无症状的阳性者不可诊断为布病。皮内试验阴性则有助于排除本病。该试验敏感性较好,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对畜大量检疫。

此外,近几年还发展了反相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法

用于检测布氏杆菌抗原;PCR 法可检测布氏杆菌DNA 。这些方法能快速、准确的得出诊断,但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即使不经治疗1-3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可大大缩短疗程,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出现。

⒈ 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多疗程。

即尽早确诊,一旦确诊立即给予治疗。为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治疗2-3个疗程。 ⒉ 抗菌治疗

可采用下列组合:利福平+强力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或链霉素+强力霉素。以利福平+强力霉素为首选。剂量为:利福平600-900mg/天(分2次服)、强力霉素200mg/天、四环素2g/天(分4次服),链霉素1-2g/天(分2次肌注)。

此外,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治疗也有效,但复发率约30%,而用利福平+强力霉素治疗的病例,复发率仅约5%。复发病例采用原有治疗方案治疗,依然有效。

若妇女在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都可引起胎儿死亡。因此要给予及时治疗。治疗孕妇布病首选药物为利福平,若无效可单独给予四环素或甲氧苄胺嘧啶,忌用链霉素。

⒊ 脱敏疗法

此法是以降低机体的敏感性为目的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慢性期患者。

布病的发病机理与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布氏杆菌致敏的T 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而脱敏疗法则是通过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如菌苗、水解素和溶菌素)使敏感性增高的机体脱敏,减轻变态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减轻症状的作用。

但该疗法副反应较大,可出现全身不适、发冷发热、肌肉关节疼痛加重、肝功能异常、甚至可引起神经性耳聋、血压下降、休克等。因而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者、肺结核患者及孕妇忌用。

⒋ 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冰袋外敷等,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关节疼痛严重者可用5%-10%MgSo4湿敷;头痛失眠者可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等;中毒症状重、睾丸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等。

⒌ 辅助疗法

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饮食应富含营养、易消化,并要给予足够水份及电解质。每日温水擦浴、更换内衣,保持身体清洁等。

⒍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内外相引而致,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损而导致正虚邪盛,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所致,表现为虚证、血淤,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淤、益痹活络、清热利湿等治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用白芷、川芎、木瓜、牛夕、防风、地骨皮、双花、乳香、当归、金虫、肉桂、生地、白芍、麦冬、甘草、连翘、青陈皮、黄连等组方治疗布病190例,总有效率达93.68%,此外,针灸、理疗等对改善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预防措施

解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布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以“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布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布病的人间发病率由1963年的1.77/10万下降到1988年的0.136/10万。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稳定,不少县(市)已达到了卫生部、农业部颁发的布病控制考核标准。

⒈ 家畜检疫

对疫区内的所有家畜、从布病疫区调运的家畜、进入时常交易的家畜及进出口牲畜均应进行布病检疫。

对家畜进行检疫,一方面是为了及时检出患病家畜,查清当地疫情程度和分布范围,掌握畜间布病流行规律和特点,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畜间布病的流行;另一方面是为了

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避免非疫区受染。

⒉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应本着尽量减少病畜数量,限制流动,避免与其他家畜相接触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屠宰或隔离治疗的方法管理传染源。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可用过氧乙烷熏蒸消毒并放置3个月以上再运出疫区。应将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3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畜使用。

⒊ 切断传播途径

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⒋ 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密切接触牲畜及其产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眼镜和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避免接触家畜,防止经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本病。

除了做好个人防护外,另一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对密切接触布病疫区的家畜和畜产品的人员,以及其他可能受布病威胁的人员,经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和血清学检查为阴性者,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农牧区人群的预防接种时间应选择在家畜产崽旺季前2-4个月进行。其他职业人群宜在

生产旺季前2-3个月接种。临时进入布病疫区工作或从事布病威胁的工作时,可随时接种。第一年接后,次年可再复种一次,不必再做第二次接种,更不要给同一人群连续多年进行接种,因多次接种可使人出现高度皮肤过敏甚至病理改变。另外,接后产生的抗体与自然产生的抗体无法鉴别,给诊断带来困难,因而近年主张不要广泛使用菌苗接种。接踵兑现个应严格限制于有布病疫情发生地区和受感染威胁的易感人群。目前我国使用的菌苗是104M 活菌苗,新近又从牛布氏菌菌体中提取PI ,进行了人群接种,证明其免疫原性强、反应轻,且有利于感染与免疫的鉴别,将来可能替代104M 活菌苗,用于人群接种。

对疫区的健康家畜也应进行预防注射。菌苗有牛型19号菌苗及猪型2号菌苗。预防注射对孕畜可引起流产,故应

在配种前进行。今年牧区试验的猪型2号菌苗饮水免疫、羊 5号菌苗气雾免疫及对羔羊和牛犊口服免疫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免疫方法。

一.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在我国

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

二. 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

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 )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

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等。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人兽(畜)共患病。 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就得了此病。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

的传染源。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也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

在山西省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几口人相继患了布病,追查原因时,才知道这个农民饲养了几只患布病的山羊,从山羊传给农民一家子。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那么人患布病能不能传给其他人,或再传给家畜呢?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传给他人,也不能传给家畜。所以人得了布病一定要追查家中饲养的家畜或邻居的家畜及周围其他家畜。

四. 布病传播(感染)途径

所说的传播途径就是指布氏杆菌通过什么方式或称通过哪个途径进入人体的。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

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吃起来味道很香,孰不知,筷子夹住的地方如果有布氏菌就不会死,吃入肚内,通过胃肠感染布病。吃烤肉时也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吃烤的很老(焦糊状)的肉,只要一烤出香味马上就吃,如果肉中含布氏菌,它不会在瞬间被烤死的,所以人们吃了后同样可能会感染布病。这类事例在内蒙古,大连,山西,新疆等地时有发生。

我们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某省一个叫瑟琶沟的小山村去调查布病。我们看到一位农妇手拉一头母羊,让一个5-6岁的男孩半伏在地上仰着头,咀噙着母羊的乳头,直接吃母羊奶,吃的津津有味。我们问这位农妇,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吃羊奶?她笑殷殷地告诉我们说,你们城里人讲营养,70-80岁的人还喝奶哪。我们生活好了,养几头奶羊,让孩子也增加点营养。我们告诉她,吃羊奶是可以的,但别这样吃。挤出后煮一煮再吃,防止得布病。后来我们调查后得知,

这个村约400头羊中,有35%的羊感染了布氏菌,约有50多头羊发生过流产,约有30%的村民发生了布氏菌感染。 染疫家畜的皮毛也可以粘上布氏菌,也能成为传播布氏菌的感染因子,也应注意。

五、哪些人容易得布病(人群易感性)

所谓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比其他人容易得。例如,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在儿童中最易患此病,成年人几乎不得此病,这就是说儿童对灰质炎病毒易感性高。第二层意思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接触机会多,患病者就多,不是人群易感性差别,而是决定接触机会多少,不是易感性高低。到底哪些人易得布病呢?

一百多年实践证明,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

九。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我们也看到有的资料说男的得布病者高于女的,青壮年患病人数高于儿童和老年人等。这也不是性别、年龄对布氏

菌易感性差别,同样是决定于与牲畜接触机会的多少。因为也有资料报告女的患病高于男的,有的地方、国家中儿童布病并不少见。

六、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和如何诊断及治疗。

1.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 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2.如何诊断布病:

诊断人的布病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第一是布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第二是病人临床表现,第三是对布病的特异性的试验检查。

(1) 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就是指病 是什么职业、与牲畜接触机会如何;所接触的牲畜有无流产或拐子畜、睾丸肿大否;到布病疫区去过否,如果去过停留多长时间;与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吃生习惯等。

(2) 布病表现,参照上述的症状体征。

(3) 特异性试验检查:就是指只针对布病才能反应的某些特殊试验。如,抽病人血,用血清做布病的试管凝集试验(SAT )。病人血清稀释1:100时还出现++“以上的反应,判为阳性。还可以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R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及抗球蛋白试验(Coomb’s)等。做这些试验应参考有关操作手册进行,而且应到有关布病专业实验室进行。

另一类诊断布病的参考方法是皮肤过敏试验。其做法类似于医院给求诊者做青霉素过敏试验。但基本原理不同,检查布病的皮肤过敏试验是第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做此试验一是要到有布病专业实验室去进行。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一起方可诊断,一般说缺一不可。但在个别情况下,流行病学接触史问不清,此时布病临床表现

和特异性实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求医者只有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特异性检查阳性,无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布病,只能说此求医者是布氏菌感染者。

3.对布病怎样治疗

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病期又长,治疗也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 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两次肌肉注射。

(2) 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 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 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七、家庭治疗与护理。

布病有两个特点适宜在家庭治疗:一是病期长,长达数月,在医院长期住院费用太高,在家中治疗可以节省一些;二是布病虽是传染病,但人不传人,在家中治疗不必隔离,也不必担心被传染。但是在家中治疗也有不利一面,这就是布病病情复杂,家庭治疗不易掌握,另外有的治疗需注射等也不方便。

在急性期时最好在医院治疗,如果进入慢性期或康复期等可以在家庭中进行适当治疗与护理。

病人在家庭中主要应注意:(1)不同间隔时间到医院检查病情状态。(2)注意适度休息与轻度活动,有利于康复。(3)注意饮食调节与搭配。病人庆注意营养,但防止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多吃营养丰富又清淡的食品,如蛋类、豆类等。多吃一些蔬菜及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护理布病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增强患者信心,布病不但可以治愈,而且也不会影响寿命。

八、怎样控制和预防布病

我们国家对防治传染病的方针是预防为主,对布病也是如此。严格地说,没有发生布病流行时是以预防为主,主动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了布病流行是被动地采取控制措施。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一并叙述。

我们国家对布病防治(制)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管理,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和免疫健畜为主的综合措施。

1、淘汰疫畜或阳性畜:不管是为控制布病疫情或者为预防人间布病发生,淘汰疫畜(或阳性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布病是不传人的,人的布病来自于疫畜或阳性畜。所以为控制布病疫情或预防布病发生都必须执行淘汰措施。 在防制布病中淘汰疫畜不同于口蹄疫,不必将疫畜或阳性畜活埋或焚烧。可将应淘汰畜集中一处由专人屠宰(加强个人防护),皮毛经适当处理可以制革或纺线等;其肉经煮沸或腌制也可出售、食用;屠宰场地要严格消毒,其内脏经高压、充分煮沸处理,也可食用。

个体养殖户、集体、国家饲养牲畜均应如此处理,要依法防病。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又称为特异性预防。这个措施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措施。在防制布病中预防接种分为人、畜预防接种。

(1)家畜免疫:免疫家畜既可保护牲畜不受布氏菌感染,也间接地保护了人群。我国免疫家畜最常用的畜用苗是猪2

号苗(S2)。此苗用于免疫羊群(绵、山羊),免疫方法是口服饮水免疫。每头羊免疫剂量为100亿菌,按剂量计算后将苗与水混合,拌匀,免疫前一天不让羊喝水,第二天服苗;也可分两次服,头一天服半量,第二天再服半量。此苗免疫期后2年,保护力约在70-80%之间。

免疫牛群国外用牛19号苗(S19),我国也曾用过些苗,目前我国很少应用。在我国的牛群、猪群中基本上不免疫。还有羊5号苗(M5)、Rev-1苗,我国只在个别地区用于羊的免疫。

(2)人群预防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用布氏菌苗给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我国采用104M 苗给人皮上划痕达到免疫目的。将冻干菌苗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皮上划痕接种,在上肢三角肌处消毒后划痕。

每个人免疫量为50亿,在划痕处滴2滴苗液。此苗免疫期约9-12个月,保护力约为80%。

在此强调一点,此苗一定在高危人群中应用,就是在最危险情况下在最受威胁的人群中应用,而且不能年年复种。在接种前用布氏菌素进行检查,阴性者方可接种。此苗不可用于皮下注射。

3、其他措施:在综合性措施中还包括宣传教育群众,牲畜检疫(海关、各类牲畜市场、牲畜出入运输、屠宰前等)、

加强个人防护、食品卫生监督、皮毛消毒、饮用奶的巴氏消毒、疫区消毒、畜围消毒、流产物的消毒处理等。

控制和预防布病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尤其是兽医部门与卫生部门的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协调一致、统一措施,方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人畜布病。

九、控制、预防布病的消毒

为预防和控制布病做好各项消毒,首先必须了解布氏菌对各种物理、化学、射线等因子的抗力及在外界各种物质中的生存力方能执行好消毒措施。

1、布氏菌抗力及生存力

表1 布氏菌对物理、化学因子抗力 物理因子 生存时间 化学因子 生存时间

湿热 60℃ 60分钟 新洁尔灭(0.1%) 30秒 湿热 80℃ 30分钟 来苏儿(2%) 1-3分钟 湿热 100℃ 30秒 漂白粉(0.2-2.5%) 2分钟 干热 80℃ 60分钟 乳酸(0.5%) 1分钟 干热 100℃ 7分钟 过锰酸钾(0.1-0.27%) 7-15分钟 直射 日光 1-4小时 氢氧化钾(2%) 3分钟 散时 日光 7-8天 肥皂水(2%) 20分钟 表2 布氏菌在不同介质中的生存生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水 5天-4天 牛奶 2天-18个月

土壤 4天-4个月 酸乳 2天-1个月 尘埃 21-72天 奶油 25-67天 粪 8天-4个月 奶酪 21-90天 尿 4天-5个月 冻肉 14-47天 畜舍 4天-5个月 腌肉 20-45天 衣物 30-80天 干烧胎膜 120天 皮毛 1.5-4个月 培养基 60天-10个月 从上述两个表中可见,布氏菌抗力及及生存力不是很强的。

2、消毒

(1)洗手消毒:对手的消毒处理适用于各类人员,包括专业实验人员、兽医、牧工、挤奶工、屠宰工等职业人员,也适用于一般老百姓。最常用的,也最普遍用的就是用肥皂水洗手,以及来苏儿、新吉尔灭等,洗手用的浓度见表1。

(2)食品消毒:饮用奶应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直接煮沸后饮用;肉类应烹调后食用,不能吃半生不熟的肉制品,更不能生食。

(3)皮毛消毒:皮毛可直接在日光下晾晒1-3天。环氧乙烷消毒:常作熏蒸消毒,300-400克/m3封闭空间。也可用钴60照射。

(4)流产物消毒:有条件的采用高压消毒,如无高压设备可用化学消毒法,用来苏儿(3%),或新洁尔灭(0.3%),或漂白粉(3%)液浸泡24小时后处理。

(5)畜圈、污染场地消毒:10%石灰乳或10%漂白粉洒地,作用12小时后可达消毒目的。

(6)实验室、车间、厂房内消毒:可用甲醛、熏蒸、或用乳酸熏蒸,也可用来苏儿喷雾消毒。

总之,布氏菌抵抗力并不强,常用消毒剂合理使用皆可达消毒目的。


相关文章

  • 郑州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
  • 郑州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 郑地办﹝2008﹞1 号 关于印发 关于印发<郑州市 2008 年地方病防治 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和<郑州市 2008 年地方病 防治工作督导考核方案> 工作督导考核方案 防 ...查看


  •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1
  •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预防布病 保障健康 治疗布病 杜绝慢性 相信科学 防治布病 阻断传播 保护自己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由于接触患病的 ...查看


  • 谈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 谈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发展养羊业是山区农民和草原牧民的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好项目,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引起疫病发生,降低生产性能,造成羊只死亡,给养羊业带来损失.以我县为例1998年到2005年间,在布病检测中共检测到布病病羊185 ...查看


  • [法律法规]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 [阅读全文] 一.诊断方法和标准 (一)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 (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 ...查看


  •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 [时效性]:现行有效 [颁布日期]:1988-10-25 [生效日期]:1988-10-25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卫生部(已撤销)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1988年10月25日) class=&q ...查看


  • 布鲁氏菌病防治常识
  • 布鲁氏菌病防治常识 一.了解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 )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 ...查看


  •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感染布病的家畜是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2.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人患布病表现为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 ...查看


  • 中国发现一种与爱滋病等同被列为乙类传染病
  • 一种与爱滋病等同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曾经被控制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疫情,在层层失守的防疫体系下再传中国.大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鲁氏菌病研究室的专家称"现在疫情是全国有记载以来较严重的时期."中国3.5亿人受威胁,若 ...查看


  • 布病防治规范
  •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 ...查看


  •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1.什么是布病?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2.布病的常见传染来源有哪些? 布鲁氏菌可以在不同动物间传播,也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人间布病几乎都是由染病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