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寻找回家的路

为信仰寻找回家的路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角审视个人品德建设

2010年,是平常的一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仍处在讨论期。这一宏大深刻的转型如一切社会转型一样,需要人们承受种种不适应甚至痛苦,它在瓦解人们原有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并没有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于是,一种更加强大的系统生成了,它看起来是如此自由又喧嚣,被牢固控制又放纵无羁这两种状态并存,人们乐在其中,也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还是受害者,或者三者都是。

请看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李一道长一人骗得万千追随者;商业领袖唐骏学历造假;方舟子十年如一日打假及遇袭;宜黄拆迁的暴力让一个普通家庭失去生存底线;“我的父亲是李刚”就能逍遥法外„„2011年刚刚开始就出现了:肥肉可以长成瘦肉,猪肉可以变成牛肉,臭水沟里产出地沟油,大超市里卖“染色馒头”,还有大学生药家鑫,是的一切都在变,变得那么快速而神奇,变得那么惊秫而又无奈。正如盲人歌手周云蓬所说,我们缺少的不是信仰,而是底线,底线比信仰更重要。但是,我们不太愿意谈论“底线”,这个词萦绕着一股退居保守、审慎、懦弱、无可奈何、陈腐、龟缩的气息,我们更愿意谈论高屋建瓴、标杆、旗帜、明亮、原则式、坚贞、高洁的东西,它也许可以用一个词代替——“信仰”。

我们谈论信仰,是因为相信中国还有信仰可谈。而与西方或我们的邻国相比,我们的信仰失落就显得格外怵目。哲学家陈嘉映说,变总是要变的,但变的比较缓慢其实更积极更有准备;变的太剧烈,就更有危害,更让人没有把握。中国可能是后一种。他提到了令人震动的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他说,当农民工进城脱离了这种生活方式,容易感到茫然若失。这种问题很广泛:当生活形式变化之后,应该如何面对?

一旦问题提出,我们就需要解决方案。中国有传统,有五千年文明,但需要什么参与其间才能凝聚起传统呢?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信仰,是一个亟待深究的问题。从孔子开始,“祭神如神在”,那么不祭神呢?神在不在?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信仰的对象不能假设,如果在信仰问题上打折扣,那么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就不容易庄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就不容易庄严。2011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国务院参事谈话中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这些恶性食品安全问题足以说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程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总理的讲话振聋发聩,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个社会除了物质标杆,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导航?

幸好我们还有这些沉默者与他们的温暖故事——无论救助一个得病的孩子,还是地震时的举国救援,社会中的美好、善良的感情和正义的行为还是到处可见。就如同我们不能忘怀舟曲泥石流、上海大

火后那焦楼下满街彰显的人性关怀鲜花,它们是这抹灰色中的一点红,它们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关注终极价值,重视大时代下个体的微小生存。是的,生命会因为失去信仰内涵而无所适从。荒原之所以是荒原,就是因为有力量者从那个时空关系中退场。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些希望,上一代和这一代人的信仰,也許已经很难改变,那么对于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他们在信仰上会有突破。“中国人口众多,只要其中的1%开始想问题,讨论问题,那么就有希望。当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问题解决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问题。”

我们不是仅仅从今年这365天中思考寻找中国人的信仰,毋宁说我们正一边记录着今天的尘世,也一边回头从过去这十年,从改革开放起,甚至1949,乃至1919维新时起,开始寻找的中国人的信仰,那是涉入我们精神的根,那是这棵树的根。在开始这个论题之前有必要对于“信仰”进行一下认知,只有了解了信仰对于个人的作用与意义,才能晓得当出现信仰危机的时候,对于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甚至于是对一个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

网络上关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

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

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快速、简单、方便、时尚的信息时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们普遍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甚至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在这个群体内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权威的力量告诉自己人生到底是什么,如此生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学习成了社会“压迫”的继续,就业成了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任何事物没有了原来真实、真正的意义,除了只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于是人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己。网络、酒吧、舞厅、商店„„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虚拟世界寻找出口,

逃避内心深处无法满足的空洞。但一个人什么都能逃避,却不能逃避自己。最悲惨的结局就是选择死亡,以此做最终绝望的选择和对社会文化力量的对抗。前一阶段刚刚发生的合肥工业大学的陈刚事件就是一例。这些人,到底缺少什么?又何以做出许许多多让人费解却又被深深理解的举动?又为何在绝望中选择麻木或者彻底的离去?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我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缺乏信仰,也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一、信仰缺失根源探求

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在于信仰的缺失,大学生们陷入了信仰危机,深究下去,但这样的信仰缺失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给予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内在的自我约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发生危机等不可忽视的倾性思想问题,若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国家前途命运。

1、政治信仰危机根源。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

逃避内心深处无法满足的空洞。但一个人什么都能逃避,却不能逃避自己。最悲惨的结局就是选择死亡,以此做最终绝望的选择和对社会文化力量的对抗。前一阶段刚刚发生的合肥工业大学的陈刚事件就是一例。这些人,到底缺少什么?又何以做出许许多多让人费解却又被深深理解的举动?又为何在绝望中选择麻木或者彻底的离去?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我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缺乏信仰,也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一、信仰缺失根源探求

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在于信仰的缺失,大学生们陷入了信仰危机,深究下去,但这样的信仰缺失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给予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内在的自我约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发生危机等不可忽视的倾性思想问题,若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国家前途命运。

1、政治信仰危机根源。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

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前几年的“橙色革命”“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尤其是最近的中东局势突变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政局的瓦解,现如今的卡扎菲政局(虽然他们不是共产主义,但是集权统治的瓦解)等等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2、社会转型阵痛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3、高等教育中信仰元素的缺失。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

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

4、学生成长经历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

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对错。看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药到病除”,但这副治疗“信仰危机”的良药是什么呢?答案是多反面的,因为所考虑的方面是多方向的。下面我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谈谈个人品德建设问题,以期望为信仰回家点亮一盏明灯。

实施个人品德建设,必须从中华传统道德中寻找那些可供借鉴,历经时代变迁依然有着生命力的可“传”之统和已“传”之统。就这一角度而言,中华传统道德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是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个人品德建设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并使之内化于自己的思想、行为中,提高个体的道德素养,留住我们信仰的步伐。

二、传统文化是固守信仰家园的魔法

中华传统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规范和精神氛围,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需要,蕴含着长期延续生长的整体的道德价值态度,内含着当代道德理想的范型。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传统道德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仰追求。从文化的

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个人品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程度与中华传统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传统道德从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品德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尽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已消失殆尽,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

在个人内化传统道德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而要正确解决这三大矛盾,必须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民族素质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不能没有现代思维,不能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样,也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继承和弘扬以下传统道德的精华,对我们当前的个人品德建设固守信仰家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我国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传统道德中始终贯彻着一种“忠公”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

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这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人民心中,成为道义上的一种伟大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匡正去邪,嫉恶如仇。我国古代就有“养浩然之气”之说,它对于培养人的正气,公正之心,优秀人格和民族精神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具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脱离狭隘,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人的爱心和责任感的升华,是人格、人品的一种表现,一种境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爱国,是把古代人们对帝王对统治者的“忠”转化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是指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道德传统,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国格和自我人格,不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等等。

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既是一种民族精神,又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指道德主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不服输、不气馁、自强自立的品格和情操。中华民族靠着这样一种品格,靠着这样一种精神,在民族危机时不畏强暴,谱写着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章。就个人品德的角度,传统道德中自强不息的内

容是很丰富的。《周易·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认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淮南子修务训》说: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李清照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自立、自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自强不息,勇于向困难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美好的明天,懈怠气馁、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需要自强以在世界立足,每一个个体也需要自强,从自我做起,在各行各业发出自己的光,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这既是历史的启迪,也是时代的要求。

3、修身律己的人生态度。我国自古至今非常重视一个人的人格,强调怎样做人,强调以什么样的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道德强调人性本善,同时又认为没有一番修身慎独的功夫,本性的善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善的。要实现这种转化,首先要做到律己修身。儒家文化最重视的是人品和人格的修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说:“唯贤唯德,就服于人”,就指出了道德人格的力量。《礼记·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的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经过这样的修养锤炼,人们才可以成为品德高尚、节操坚定的正人君子。

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

律己、注重内省,这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生产、生活总是在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中进行的,而人的社会性活动要想有效进行下去,诚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管是在劳动协作,还是日常交往都是如此。“诚”是真实无妄。以“诚”为基础,中华民族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美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意”,对事业的“忠诚”等。这历来也是我们中国人交友的准则,也是我们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诚实,是一个人做人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诚实的人要求人们说真话,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掩盖事实真相,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很是强调这一点,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诚以为贵”,荀子的“知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中国古人就特别鄙弃虚伪和狡诈,就特别讲率直、诚实。“信”是之说话要真实,要守诺言。信是人的基本品格,《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汉代董仲舒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代对诚信的遵守,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良知和世俗舆论的评价。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生活领域由熟人扩展为陌生人,家族血缘的约束力大大弱化,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对诚信的要求更为迫切。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诚信经济,诚实守信更是现代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

5、团结友爱的人伦原则。传统的伦理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主张人应该“爱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天下为一家,一中国为一人”,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提倡团结互助、协调中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道德强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道德要求有着很强的实践性,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封建等级制度下这些愿望不能实现,但其道德精华却延续至今,值得我们吸收借鉴。此外,礼让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它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谦让、恭敬,保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管子·心术下》说:“守礼莫若敬。”可以说谦敬礼让体现着中国人的风范和气度,是华夏文明史中的积极内容。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 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己的信仰,以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以使自己有一种真正的内心自由。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任重而道远!

为信仰寻找回家的路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角审视个人品德建设

2010年,是平常的一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仍处在讨论期。这一宏大深刻的转型如一切社会转型一样,需要人们承受种种不适应甚至痛苦,它在瓦解人们原有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并没有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于是,一种更加强大的系统生成了,它看起来是如此自由又喧嚣,被牢固控制又放纵无羁这两种状态并存,人们乐在其中,也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还是受害者,或者三者都是。

请看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李一道长一人骗得万千追随者;商业领袖唐骏学历造假;方舟子十年如一日打假及遇袭;宜黄拆迁的暴力让一个普通家庭失去生存底线;“我的父亲是李刚”就能逍遥法外„„2011年刚刚开始就出现了:肥肉可以长成瘦肉,猪肉可以变成牛肉,臭水沟里产出地沟油,大超市里卖“染色馒头”,还有大学生药家鑫,是的一切都在变,变得那么快速而神奇,变得那么惊秫而又无奈。正如盲人歌手周云蓬所说,我们缺少的不是信仰,而是底线,底线比信仰更重要。但是,我们不太愿意谈论“底线”,这个词萦绕着一股退居保守、审慎、懦弱、无可奈何、陈腐、龟缩的气息,我们更愿意谈论高屋建瓴、标杆、旗帜、明亮、原则式、坚贞、高洁的东西,它也许可以用一个词代替——“信仰”。

我们谈论信仰,是因为相信中国还有信仰可谈。而与西方或我们的邻国相比,我们的信仰失落就显得格外怵目。哲学家陈嘉映说,变总是要变的,但变的比较缓慢其实更积极更有准备;变的太剧烈,就更有危害,更让人没有把握。中国可能是后一种。他提到了令人震动的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他说,当农民工进城脱离了这种生活方式,容易感到茫然若失。这种问题很广泛:当生活形式变化之后,应该如何面对?

一旦问题提出,我们就需要解决方案。中国有传统,有五千年文明,但需要什么参与其间才能凝聚起传统呢?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信仰,是一个亟待深究的问题。从孔子开始,“祭神如神在”,那么不祭神呢?神在不在?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信仰的对象不能假设,如果在信仰问题上打折扣,那么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就不容易庄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就不容易庄严。2011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国务院参事谈话中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这些恶性食品安全问题足以说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程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总理的讲话振聋发聩,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个社会除了物质标杆,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导航?

幸好我们还有这些沉默者与他们的温暖故事——无论救助一个得病的孩子,还是地震时的举国救援,社会中的美好、善良的感情和正义的行为还是到处可见。就如同我们不能忘怀舟曲泥石流、上海大

火后那焦楼下满街彰显的人性关怀鲜花,它们是这抹灰色中的一点红,它们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关注终极价值,重视大时代下个体的微小生存。是的,生命会因为失去信仰内涵而无所适从。荒原之所以是荒原,就是因为有力量者从那个时空关系中退场。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些希望,上一代和这一代人的信仰,也許已经很难改变,那么对于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他们在信仰上会有突破。“中国人口众多,只要其中的1%开始想问题,讨论问题,那么就有希望。当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问题解决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问题。”

我们不是仅仅从今年这365天中思考寻找中国人的信仰,毋宁说我们正一边记录着今天的尘世,也一边回头从过去这十年,从改革开放起,甚至1949,乃至1919维新时起,开始寻找的中国人的信仰,那是涉入我们精神的根,那是这棵树的根。在开始这个论题之前有必要对于“信仰”进行一下认知,只有了解了信仰对于个人的作用与意义,才能晓得当出现信仰危机的时候,对于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甚至于是对一个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

网络上关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

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

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快速、简单、方便、时尚的信息时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们普遍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甚至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在这个群体内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权威的力量告诉自己人生到底是什么,如此生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学习成了社会“压迫”的继续,就业成了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任何事物没有了原来真实、真正的意义,除了只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于是人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己。网络、酒吧、舞厅、商店„„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虚拟世界寻找出口,

逃避内心深处无法满足的空洞。但一个人什么都能逃避,却不能逃避自己。最悲惨的结局就是选择死亡,以此做最终绝望的选择和对社会文化力量的对抗。前一阶段刚刚发生的合肥工业大学的陈刚事件就是一例。这些人,到底缺少什么?又何以做出许许多多让人费解却又被深深理解的举动?又为何在绝望中选择麻木或者彻底的离去?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我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缺乏信仰,也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一、信仰缺失根源探求

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在于信仰的缺失,大学生们陷入了信仰危机,深究下去,但这样的信仰缺失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给予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内在的自我约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发生危机等不可忽视的倾性思想问题,若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国家前途命运。

1、政治信仰危机根源。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

逃避内心深处无法满足的空洞。但一个人什么都能逃避,却不能逃避自己。最悲惨的结局就是选择死亡,以此做最终绝望的选择和对社会文化力量的对抗。前一阶段刚刚发生的合肥工业大学的陈刚事件就是一例。这些人,到底缺少什么?又何以做出许许多多让人费解却又被深深理解的举动?又为何在绝望中选择麻木或者彻底的离去?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我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缺乏信仰,也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一、信仰缺失根源探求

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在于信仰的缺失,大学生们陷入了信仰危机,深究下去,但这样的信仰缺失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给予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内在的自我约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发生危机等不可忽视的倾性思想问题,若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国家前途命运。

1、政治信仰危机根源。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

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前几年的“橙色革命”“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尤其是最近的中东局势突变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政局的瓦解,现如今的卡扎菲政局(虽然他们不是共产主义,但是集权统治的瓦解)等等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2、社会转型阵痛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3、高等教育中信仰元素的缺失。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

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

4、学生成长经历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

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对错。看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药到病除”,但这副治疗“信仰危机”的良药是什么呢?答案是多反面的,因为所考虑的方面是多方向的。下面我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谈谈个人品德建设问题,以期望为信仰回家点亮一盏明灯。

实施个人品德建设,必须从中华传统道德中寻找那些可供借鉴,历经时代变迁依然有着生命力的可“传”之统和已“传”之统。就这一角度而言,中华传统道德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是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个人品德建设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并使之内化于自己的思想、行为中,提高个体的道德素养,留住我们信仰的步伐。

二、传统文化是固守信仰家园的魔法

中华传统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规范和精神氛围,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需要,蕴含着长期延续生长的整体的道德价值态度,内含着当代道德理想的范型。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传统道德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仰追求。从文化的

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个人品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程度与中华传统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传统道德从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品德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尽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已消失殆尽,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

在个人内化传统道德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而要正确解决这三大矛盾,必须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民族素质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不能没有现代思维,不能没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样,也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继承和弘扬以下传统道德的精华,对我们当前的个人品德建设固守信仰家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我国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传统道德中始终贯彻着一种“忠公”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

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这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人民心中,成为道义上的一种伟大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匡正去邪,嫉恶如仇。我国古代就有“养浩然之气”之说,它对于培养人的正气,公正之心,优秀人格和民族精神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具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脱离狭隘,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人的爱心和责任感的升华,是人格、人品的一种表现,一种境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爱国,是把古代人们对帝王对统治者的“忠”转化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是指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道德传统,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国格和自我人格,不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等等。

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既是一种民族精神,又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指道德主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不服输、不气馁、自强自立的品格和情操。中华民族靠着这样一种品格,靠着这样一种精神,在民族危机时不畏强暴,谱写着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章。就个人品德的角度,传统道德中自强不息的内

容是很丰富的。《周易·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认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淮南子修务训》说: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李清照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自立、自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自强不息,勇于向困难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美好的明天,懈怠气馁、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需要自强以在世界立足,每一个个体也需要自强,从自我做起,在各行各业发出自己的光,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这既是历史的启迪,也是时代的要求。

3、修身律己的人生态度。我国自古至今非常重视一个人的人格,强调怎样做人,强调以什么样的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道德强调人性本善,同时又认为没有一番修身慎独的功夫,本性的善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善的。要实现这种转化,首先要做到律己修身。儒家文化最重视的是人品和人格的修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说:“唯贤唯德,就服于人”,就指出了道德人格的力量。《礼记·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的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经过这样的修养锤炼,人们才可以成为品德高尚、节操坚定的正人君子。

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

律己、注重内省,这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生产、生活总是在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中进行的,而人的社会性活动要想有效进行下去,诚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管是在劳动协作,还是日常交往都是如此。“诚”是真实无妄。以“诚”为基础,中华民族形成了很多相关的美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意”,对事业的“忠诚”等。这历来也是我们中国人交友的准则,也是我们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诚实,是一个人做人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诚实的人要求人们说真话,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掩盖事实真相,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很是强调这一点,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诚以为贵”,荀子的“知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中国古人就特别鄙弃虚伪和狡诈,就特别讲率直、诚实。“信”是之说话要真实,要守诺言。信是人的基本品格,《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汉代董仲舒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代对诚信的遵守,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良知和世俗舆论的评价。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生活领域由熟人扩展为陌生人,家族血缘的约束力大大弱化,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对诚信的要求更为迫切。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诚信经济,诚实守信更是现代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

5、团结友爱的人伦原则。传统的伦理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主张人应该“爱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天下为一家,一中国为一人”,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提倡团结互助、协调中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道德强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道德要求有着很强的实践性,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封建等级制度下这些愿望不能实现,但其道德精华却延续至今,值得我们吸收借鉴。此外,礼让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它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谦让、恭敬,保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管子·心术下》说:“守礼莫若敬。”可以说谦敬礼让体现着中国人的风范和气度,是华夏文明史中的积极内容。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 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己的信仰,以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以使自己有一种真正的内心自由。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 做一件好事的感受
  • 篇一:做一件好事 做一 件好事 芦墟第二中学三(1) 班 张翔 昨天妈妈陪我去学奥数,我们乘坐公交车前往. 公交车到火车站的 时候,有很多人下了车.这时有一位老人拿起放在身边的拐杖,颤巍巍地站起来,要把放在 它脚下的一个包裹拿起来下车.他还 ...查看


  • 热议: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
  • 编者按 在以顾彬为代表的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质疑声中,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是一部提气之作,提了当代小说家的气,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也可能会提一提许多中国人的气.本来文学不必斗气,文学应当靠作品说话.然 ...查看


  • 回医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健康的知识
  • 预防疾病在生活中的禁忌方式(马源泽) 三防:防寒,防湿,防邪气 一.防寒 1.禁忌冰凉冷饮,凉水,矿泉水,空腹吃凉菜,长期食用海鲜,夏季喝太阳晒热的温水,长期食用泡菜,酸菜. 2.禁忌大冷天穿单薄衣服出门,必须是春秋季节穿暖冬季穿厚:禁忌开 ...查看


  • 何处从容不言愁
  • 前日小潘忽发消息来说打算就文人玩弄女性写篇评论,问我要说些什么.当时忍不住皱了下眉,古代女子尤其青楼女子是令人叹惋的,而我也实不喜那些薄情寡义的所谓才子,但我素来不肯用"玩弄"二字形容其中关系,那会让人觉得心都冰冷绝望起 ...查看


  • 幸福之路1
  • 幸福之路 她静静地走在行人寥落的长街,深夜,月光在屋顶飘雪. 她把手握在一起放到嘴边呵气,试图温暖有些僵硬的手指.抬头的时候,隐隐约约看到前方有一盏橘黄色柔和的灯,缱绻成一朵花的轮廓.她几不可查地微微牵起嘴角,脑海中刚才的对话就自动跳了出来 ...查看


  •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 ...查看


  •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 ...查看


  • 励志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 励志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 ...查看


  •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烛火,没有战胜黑暗的力量,却有和黑暗搏击的勇气,无所畏惧,豆大一点的光亮,也可以照亮你的眼睛.卑微却不卑贱,渺小却不屈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烛火如我,我如烛火." 这是一位海军的演讲词.这里面就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