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之[出塞]导学案

5.古诗二首《出塞》导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制作人;胡老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自己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想象解题,设想意境。

1、说说什么样的诗是边塞诗。

2、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 (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试一试?

4、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

-------------------------------------------------------------------------------------------

(8)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

(3)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 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4)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 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

[学习总结]:默写

《出塞》

-------------------------------------------- ------------------------------------------- -------------------------------------------- -------------------------------------------

同情征人 渴望和平 热爱祖国

[课后反思]

5.古诗二首《出塞》导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制作人;胡老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自己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想象解题,设想意境。

1、说说什么样的诗是边塞诗。

2、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 (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试一试?

4、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

-------------------------------------------------------------------------------------------

(8)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

(3)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 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4)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 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

[学习总结]:默写

《出塞》

-------------------------------------------- ------------------------------------------- -------------------------------------------- -------------------------------------------

同情征人 渴望和平 热爱祖国

[课后反思]


相关文章

  • 人生必背古诗大全
  • <人生必背古诗>在线阅读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1025 草(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放言(白居易) 官仓鼠(曹邺) 七步诗(曹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查看


  • 出塞教案 文档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 ...查看


  • 80后的回忆小学语文课文目录
  • 小学语文(人教社语文一室编,87年10月第二版)主编:袁微子 第一册: (前面汉语拼音方案省略了) 1 热爱共产党 2 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3 大桥 4 电 5 水稻 棉花 6 鸡 鸭 鹅 7 我们爱老师 8 读书 写字 9 洒水 扫地 1 ...查看


  • 高中古诗分类整理
  • 高中古诗分类整理 一.善于写作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查看


  • 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1
  • 夏天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农夫方夏耘, ...查看


  • 一到五年级古诗
  • 1--5年级古诗吟诵篇目 作者(来源):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部语文组 发布时间:2008-04-22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 ...查看


  • 四年级第一学期古诗
  • 古诗:四年级第一学期 小廊 清·郑燮 小廊茶熟已无烟, 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 乱鸦揉碎夕阳天. 采莲曲二首(其二)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送胡耑孩赴长江 清·王士祯 ...查看


  • 古代诗歌名句分类识记
  • 古代诗歌名句分类识记 一.古诗中的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 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 谢灵运<初去郡 ...查看


  • 十五首古诗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