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示趋向的, 但是同“来、去”不能直接构成复合趋向动词, 在矩阵中占不了一席之位。从性质上看“, 到”与“奔、往、向”等词有更多的一致性, 视

 汉语趋向

动词规范谈

为动词兼介词较为妥当。“拢”表趋向义是带有方言色彩的, 例如“谈得拢、合得拢”是吴语常见的说法, 普通话一般说成“谈得来、合得上”。“拢”在北方话里多是作为普通动词用的, 因此把“谈得拢”的“拢”看作结果补语是比较适宜的。

另一方面, 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小, 问题集中在“开、开来、开去”这三个词上面。很多语法论著是不把“开”算作趋向动词的, 例如

(商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

务印书馆,1993) , 其原因可能是认为“开”在表义上与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在表趋向时有

□周一民

“分开”和“切开”和“走, 应该说还是

  语法的规范需要指导规范的语法著作。趋, 。而且从“开”可

、开去”看, 它也理应算作矩阵中的向动词是汉语动词中一个封闭的小类, “开来”和“开去”都是带有书面语色彩的, 二十多个, 作用却非常重要。。

“开来、小类, 、轻在家常体口语中一般不说。凡书面语用

的地方, 口语一般用“开”。例如“打开来、, 这开去”

区别开来、传开去、扩散开去”, 其中的。本文拟就趋分开来、开去”

如果按口语的说法都是“开”, 即“打向动词的规范问题谈一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开来、开、分开……”。从书面语表达更精细这点考虑, 一开去”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在实多数语法论著把趋向动词描写为一个小的“开来、

矩阵, 即由单纯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起、过、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它们的语体色彩。

在不同的语法论著中, 趋向动词范围的分歧回、开”和“来、去”再构成复合趋向动词, 矩阵如

还表现在对趋向动词功能的认识上。一些语法下:

论著认为趋向动词可以做谓语, 也可以做补语; 上下进出起过回开另一些语法论著则认为趋向动词只能做补语, 做

去上去下去去进出去过去回去开去谓语就是普通动词。我们认为趋向动词是表示  其中共有25个动词“, 起去”是缺项。“起趋向运动的, 做谓语、做补语都是它主要的功能。去”在北京话的历史上曾经有过, 如今无论是北例如“去上学”和“上学去”, 其中的“去”一个做谓京话还是普通话中都已完全消失。语, 一个做补语。它们从语义上看差别不大, 而

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大, 像《现且两个结构可以相互交换, 因此把“去”看成不同

(吕叔湘主编, 1980) 还列出了小类的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不过值得提出来代汉语八百词》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起来过来回来开来

“到、到(来) 、到(去) ”, 加注说明“到”只有带处所的是, 单纯趋向动词是既可以做谓语(谓语动

宾语的时候能加“来、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词) , 也可以做补语的; 复合趋向动词则只能做补

(吕叔湘译本,1979) 把法》“拢”和“拢来”也算作语。例如“他早就起来了”这句话“, 起”是谓语动趋向动词。我们认为“, 到”虽然从语义上看是表词“, 来”是补语。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

・32・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虑:处于此种句法位置的“趋+趋”前重后轻, 而较明显的。像“3回去上海”“3上去大陆”“3进且可以用“V 得CV 不C ”的形式提问, 例如“:起来深圳”之类的说法在某些方言普通话中比较常得来起不来? ”“出得去出不去? ”复合趋向动词做见, 这显然是不规范的。正确的格式应该是将补语是整体的, 例如“:他拿起来了。”“我昨天送回去了。”

趋向动词做补语, 多数情况是读轻声的。关于这一点, 一般现代汉语教材谈得过于粗略, 甚至有的论著认为趋向动词做补语时无一例外都读轻声。其实只要考察一下语言事实便会发现, 问题决非如此简单, 在很多情况下趋向动词补语是不读轻声的。例如:

(1)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2) 队员们奋力向终点跑去。(3) 她说得出来就做得出来。

(4) 这么沉的东西, 我可拿不起来。

(5) 用完请尽快送回。

(6) 雷鸣般的掌声在他耳边响起。(7) 先生, (8) 。

“来”“去”放在处所名词之后, 说成“回上海去”“上大陆去”“进深圳来”。

还有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现有的语法论著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 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共现的句式便属于这样的情况。一般语法论著认为, 复合趋向动词做补语, 如果谓语动词带有宾语, 那么会出现三种宾补共现的格式, 即宾语出现在趋向补语后、宾语夹在趋向补语中间、宾语出现在趋向补语前。例如:

(1) 他拿出来一本书。(2) 他拿出一本书来。(3) ? A 式、B 式和还举出了用介词“把”D 式, 即“他把一本书拿出来”。该“:不是所有的动趋式动词

都能用于每一种句式, 不同的趋向动词的适应面

。当运动动不完全相同。”这里虽然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 但词后面接“来、是没有说明更细致的规律, 也就不能给人们以更结构, 例如“走来”和“走・来”是不同的, 后轻的多的指导, 从而正确地运用这几种格式。“走・来”可以变换为“来走”“, 走”是“来”的目的, 我们认为,

在A 式、B 式和C 式这三种格式例如:中,C 式本来就是很可疑的, 它是否合乎规范是

(9) 那边有水, 上这边走来。(→上这边来值得讨论的。在实际北京口语中,C 式基本上是走) 不出现的, 以往的多部语法论著也谈到过这一事后重的“走来”属于书面语, 表示趋向运动, 像上实。拿例(3) 来说, 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歧义的。面的例(1) (2) 都是此类。趋向补语如果出现在如果“出来”是趋向补语, 那么这句话是很别扭“得”和“不”的后面是不读轻声的, 像上面的例(3) (4) 。单音趋向补语处于句尾, 而又带有完成体意义时, 像上面的例(5) (6) (7) , 都不读轻声。还有处于典型书面语动词之后的复合趋向动词也是不读轻声的, 如例(8)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

的, 好像南方人讲的普通话; 如果“出来”是连谓句的第二谓语(动补结构) , 那么这句话是很通畅的, 意思是“他拿一本书走出来”。我们考察了一

) 中举出些语法论著(主要是《现代汉语八百词》

的C 式的用例, 它们几乎都是比较别扭的, 但是

趋向动词做补语是否读轻声的问题是比较复杂有的似乎又可以成立。例如:

(4) 你怎么没先打个报告上去? 的, 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订更加细致的规

(5) 他递了本书过来。范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广大群众学习普通

(6) 扔一根绳子下去。话的语言实践。

(7) 摘几个苹果下来。三

(8) 从下边扔了一根绳子上去。趋向动词在用法方面的规范问题, 有的是比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33・

格式, 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10) 叫他送你回去。《(现代汉语八百词》说到A 式和B 式, 大多数A 式都可以转换, 1980年版,244页) 为B 式, 例如前面的例(12) (13) (14) 。只有当宾语比较长, 或是一个主谓词组的时候,A 式无

法转换为B 式, 例如:

(17) 我看出来他今天不高兴。(3我看出他的, 例(10) 是兼语句, 例(11) 是连谓句。它们作

) 为C 式都不典型, 因此这两个例子举得不妥。今天不高兴来。

(18) 我给你找出来一本吕先生写的书。(3其他6例没有歧义, 但是都给人以不自然的感

觉。除了例(4) 外, 其他例句都可以转换为A 式我给你找出一本吕先生写的书来) 。或B 式, 而且更通畅些。例如:

(12) 他递过来(了) 一本书。/他递过(一) 本书来。

(13) 扔下去一根绳子。/扔下一根绳子去。(14) 摘下来几个苹果。/摘下几个苹果来。(15) 从下边扔上去了一根绳子。(16) 又铺上去了一层桑叶。

B 式中有很多句子是不能转换成A 式的, 例如:

(19) 他转过头来。(3他转过来头。) (20) 你得干出个样儿来。(3你得干出来个) 样儿。

(11) 端一碗茶出来。(宾语和补语》《,174页)

这八个例句中, 例(10) (11) 显然是有歧义

(9) 又铺了一层桑叶上去。

这种B , 像“吃出汗来,

挤出奶来, , 之类。

,

既然有更顺畅的替代格式, 那么C 式有无必要。真诚希存在是值得考虑的。前面的例(4) , 为建立A 式或B 式的, !

法是“:你怎么去? ”, 不过马上能觉察到说话人是南方籍的。再有“打报告”自然是给上级的“, 上去”其实也是赘余的。总之我们认为, 如果说从描写语法的角度可以承认C 式存在的话, 那么从规范语法的角度讲, 则需指出这是一种并不合乎规范的方言语法(上接第6页)

主要参考文献:

1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980年。

21徐 枢《宾语和补语》,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31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 语文出版社, 1998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00875)

是对印刷体作的规范, 在手书时, 由于习惯、运

笔的笔势和书写工具, 将竖写作竖钩, 撇、捺与

〔4〕

点互通的, 仍普遍存在。

41从书写的正确率看, 将“木”变形的容忍度放宽并予以合法地位, 可减轻记忆压力, 方便国人书写, 大幅度提高书写的正确率。以这次听写的情况为例, 正确率可将近百分之百。

本次调查“木”, 是因为“木”的变形较多, 有一定的典型性。旧字形取消后, 印刷体与手写体的差别大大缩小, 很多字已没什么区别, 但还有一些字, 由于手写的原因, 仍有不同。明确手・34・

写体规范的容忍度, 是为手写汉字标准提供依据, 是规范化的需要。应尽早制订公布。

〔1〕“本”为独体字, 因涉及到“木”的写法又很常用, 故选在其中。

〔2〕参见[清]潘存辑、杨守敬编《楷书大字典》。〔3〕转引自费锦昌《简化汉字面面观》《语文建设》,

1991年第3期。

〔4〕见1998年8月8日台湾《中央日报》广告题目上手写楷书“

”“

”,8月10日的“

”。

(广西南宁市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530023)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示趋向的, 但是同“来、去”不能直接构成复合趋向动词, 在矩阵中占不了一席之位。从性质上看“, 到”与“奔、往、向”等词有更多的一致性, 视

 汉语趋向

动词规范谈

为动词兼介词较为妥当。“拢”表趋向义是带有方言色彩的, 例如“谈得拢、合得拢”是吴语常见的说法, 普通话一般说成“谈得来、合得上”。“拢”在北方话里多是作为普通动词用的, 因此把“谈得拢”的“拢”看作结果补语是比较适宜的。

另一方面, 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小, 问题集中在“开、开来、开去”这三个词上面。很多语法论著是不把“开”算作趋向动词的, 例如

(商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

务印书馆,1993) , 其原因可能是认为“开”在表义上与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在表趋向时有

□周一民

“分开”和“切开”和“走, 应该说还是

  语法的规范需要指导规范的语法著作。趋, 。而且从“开”可

、开去”看, 它也理应算作矩阵中的向动词是汉语动词中一个封闭的小类, “开来”和“开去”都是带有书面语色彩的, 二十多个, 作用却非常重要。。

“开来、小类, 、轻在家常体口语中一般不说。凡书面语用

的地方, 口语一般用“开”。例如“打开来、, 这开去”

区别开来、传开去、扩散开去”, 其中的。本文拟就趋分开来、开去”

如果按口语的说法都是“开”, 即“打向动词的规范问题谈一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开来、开、分开……”。从书面语表达更精细这点考虑, 一开去”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在实多数语法论著把趋向动词描写为一个小的“开来、

矩阵, 即由单纯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起、过、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它们的语体色彩。

在不同的语法论著中, 趋向动词范围的分歧回、开”和“来、去”再构成复合趋向动词, 矩阵如

还表现在对趋向动词功能的认识上。一些语法下:

论著认为趋向动词可以做谓语, 也可以做补语; 上下进出起过回开另一些语法论著则认为趋向动词只能做补语, 做

去上去下去去进出去过去回去开去谓语就是普通动词。我们认为趋向动词是表示  其中共有25个动词“, 起去”是缺项。“起趋向运动的, 做谓语、做补语都是它主要的功能。去”在北京话的历史上曾经有过, 如今无论是北例如“去上学”和“上学去”, 其中的“去”一个做谓京话还是普通话中都已完全消失。语, 一个做补语。它们从语义上看差别不大, 而

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大, 像《现且两个结构可以相互交换, 因此把“去”看成不同

(吕叔湘主编, 1980) 还列出了小类的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不过值得提出来代汉语八百词》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起来过来回来开来

“到、到(来) 、到(去) ”, 加注说明“到”只有带处所的是, 单纯趋向动词是既可以做谓语(谓语动

宾语的时候能加“来、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词) , 也可以做补语的; 复合趋向动词则只能做补

(吕叔湘译本,1979) 把法》“拢”和“拢来”也算作语。例如“他早就起来了”这句话“, 起”是谓语动趋向动词。我们认为“, 到”虽然从语义上看是表词“, 来”是补语。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

・32・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虑:处于此种句法位置的“趋+趋”前重后轻, 而较明显的。像“3回去上海”“3上去大陆”“3进且可以用“V 得CV 不C ”的形式提问, 例如“:起来深圳”之类的说法在某些方言普通话中比较常得来起不来? ”“出得去出不去? ”复合趋向动词做见, 这显然是不规范的。正确的格式应该是将补语是整体的, 例如“:他拿起来了。”“我昨天送回去了。”

趋向动词做补语, 多数情况是读轻声的。关于这一点, 一般现代汉语教材谈得过于粗略, 甚至有的论著认为趋向动词做补语时无一例外都读轻声。其实只要考察一下语言事实便会发现, 问题决非如此简单, 在很多情况下趋向动词补语是不读轻声的。例如:

(1) 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2) 队员们奋力向终点跑去。(3) 她说得出来就做得出来。

(4) 这么沉的东西, 我可拿不起来。

(5) 用完请尽快送回。

(6) 雷鸣般的掌声在他耳边响起。(7) 先生, (8) 。

“来”“去”放在处所名词之后, 说成“回上海去”“上大陆去”“进深圳来”。

还有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现有的语法论著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 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共现的句式便属于这样的情况。一般语法论著认为, 复合趋向动词做补语, 如果谓语动词带有宾语, 那么会出现三种宾补共现的格式, 即宾语出现在趋向补语后、宾语夹在趋向补语中间、宾语出现在趋向补语前。例如:

(1) 他拿出来一本书。(2) 他拿出一本书来。(3) ? A 式、B 式和还举出了用介词“把”D 式, 即“他把一本书拿出来”。该“:不是所有的动趋式动词

都能用于每一种句式, 不同的趋向动词的适应面

。当运动动不完全相同。”这里虽然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 但词后面接“来、是没有说明更细致的规律, 也就不能给人们以更结构, 例如“走来”和“走・来”是不同的, 后轻的多的指导, 从而正确地运用这几种格式。“走・来”可以变换为“来走”“, 走”是“来”的目的, 我们认为,

在A 式、B 式和C 式这三种格式例如:中,C 式本来就是很可疑的, 它是否合乎规范是

(9) 那边有水, 上这边走来。(→上这边来值得讨论的。在实际北京口语中,C 式基本上是走) 不出现的, 以往的多部语法论著也谈到过这一事后重的“走来”属于书面语, 表示趋向运动, 像上实。拿例(3) 来说, 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歧义的。面的例(1) (2) 都是此类。趋向补语如果出现在如果“出来”是趋向补语, 那么这句话是很别扭“得”和“不”的后面是不读轻声的, 像上面的例(3) (4) 。单音趋向补语处于句尾, 而又带有完成体意义时, 像上面的例(5) (6) (7) , 都不读轻声。还有处于典型书面语动词之后的复合趋向动词也是不读轻声的, 如例(8)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

的, 好像南方人讲的普通话; 如果“出来”是连谓句的第二谓语(动补结构) , 那么这句话是很通畅的, 意思是“他拿一本书走出来”。我们考察了一

) 中举出些语法论著(主要是《现代汉语八百词》

的C 式的用例, 它们几乎都是比较别扭的, 但是

趋向动词做补语是否读轻声的问题是比较复杂有的似乎又可以成立。例如:

(4) 你怎么没先打个报告上去? 的, 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订更加细致的规

(5) 他递了本书过来。范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广大群众学习普通

(6) 扔一根绳子下去。话的语言实践。

(7) 摘几个苹果下来。三

(8) 从下边扔了一根绳子上去。趋向动词在用法方面的规范问题, 有的是比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33・

格式, 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10) 叫他送你回去。《(现代汉语八百词》说到A 式和B 式, 大多数A 式都可以转换, 1980年版,244页) 为B 式, 例如前面的例(12) (13) (14) 。只有当宾语比较长, 或是一个主谓词组的时候,A 式无

法转换为B 式, 例如:

(17) 我看出来他今天不高兴。(3我看出他的, 例(10) 是兼语句, 例(11) 是连谓句。它们作

) 为C 式都不典型, 因此这两个例子举得不妥。今天不高兴来。

(18) 我给你找出来一本吕先生写的书。(3其他6例没有歧义, 但是都给人以不自然的感

觉。除了例(4) 外, 其他例句都可以转换为A 式我给你找出一本吕先生写的书来) 。或B 式, 而且更通畅些。例如:

(12) 他递过来(了) 一本书。/他递过(一) 本书来。

(13) 扔下去一根绳子。/扔下一根绳子去。(14) 摘下来几个苹果。/摘下几个苹果来。(15) 从下边扔上去了一根绳子。(16) 又铺上去了一层桑叶。

B 式中有很多句子是不能转换成A 式的, 例如:

(19) 他转过头来。(3他转过来头。) (20) 你得干出个样儿来。(3你得干出来个) 样儿。

(11) 端一碗茶出来。(宾语和补语》《,174页)

这八个例句中, 例(10) (11) 显然是有歧义

(9) 又铺了一层桑叶上去。

这种B , 像“吃出汗来,

挤出奶来, , 之类。

,

既然有更顺畅的替代格式, 那么C 式有无必要。真诚希存在是值得考虑的。前面的例(4) , 为建立A 式或B 式的, !

法是“:你怎么去? ”, 不过马上能觉察到说话人是南方籍的。再有“打报告”自然是给上级的“, 上去”其实也是赘余的。总之我们认为, 如果说从描写语法的角度可以承认C 式存在的话, 那么从规范语法的角度讲, 则需指出这是一种并不合乎规范的方言语法(上接第6页)

主要参考文献:

1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980年。

21徐 枢《宾语和补语》,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31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 语文出版社, 1998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00875)

是对印刷体作的规范, 在手书时, 由于习惯、运

笔的笔势和书写工具, 将竖写作竖钩, 撇、捺与

〔4〕

点互通的, 仍普遍存在。

41从书写的正确率看, 将“木”变形的容忍度放宽并予以合法地位, 可减轻记忆压力, 方便国人书写, 大幅度提高书写的正确率。以这次听写的情况为例, 正确率可将近百分之百。

本次调查“木”, 是因为“木”的变形较多, 有一定的典型性。旧字形取消后, 印刷体与手写体的差别大大缩小, 很多字已没什么区别, 但还有一些字, 由于手写的原因, 仍有不同。明确手・34・

写体规范的容忍度, 是为手写汉字标准提供依据, 是规范化的需要。应尽早制订公布。

〔1〕“本”为独体字, 因涉及到“木”的写法又很常用, 故选在其中。

〔2〕参见[清]潘存辑、杨守敬编《楷书大字典》。〔3〕转引自费锦昌《简化汉字面面观》《语文建设》,

1991年第3期。

〔4〕见1998年8月8日台湾《中央日报》广告题目上手写楷书“

”“

”,8月10日的“

”。

(广西南宁市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530023)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相关文章

  • 论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
  • 2004年9月 [汉语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Sep. , 2004 论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 洪 琳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辽宁大连116024) [关键词] 复合趋向补语; 教学; 常用句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原始语料 ...查看


  • [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
  • 作者:邢福义 古汉语研究 2006年01期 近代白话作品中,<西游记>是使用"起去"最多的一部作品.共见32次.笔者(2003)曾说"<西游记>里'起去'出现31次",统计有误 ...查看


  • 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本课内容 第一讲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 汉语句型与句类 第三讲 汉语中各种补语的教学 第四讲 汉语中特殊句式的教学 第五讲 汉语中反问.活用.引申与比较句的教学 第一讲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精讲多 ...查看


  •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
  • 0" " . 年2月" 第卷第期 3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K '(, 0" " . " L 5) , 3M 5, 0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 ...查看


  • 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
  • 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 2.1 汉语动词的分类 动词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 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的动词往往就有不同的功能.例如: ~ ...查看


  •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 作者:董志翘王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2)02-148-15 关于中古汉语的起讫,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东汉至隋(公元一世纪到七世纪初).中古汉 ...查看


  • 趋向补语在口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趋向补语在口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作者:胡亚楠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趋向补语,作为一个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本 ...查看


  •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 第一课 名称: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特点:实用性:1.教学对象:交流学生或者对外汉语研究:2.以现代汉语语法为纲要,但是经常使用到的:3.教学内容:内容编排(语法).偏误分析(大部分都与语法有关). 教学内容: 第一讲:概述. 第二讲:实词. ...查看


  • 把字句基本知识结构句式
  • 1 一 什么叫"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是指在句子中,用介词"把"将句子中的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以强调动词的结果. 二 "把"字句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