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寻谒先伏贤足生迹 墓
拜谒伏生墓,踏寻伏生这位不朽贤人的足迹是我多年梦寐以求的心愿,而今终于实现 伏生是我们邹平`、我们魏桥的骄傲。在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历史的辽阔天空中,可谓群星璀璨,伏生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初为人师,有一次翻阅邹平文史资料,伏生的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伏生传书的事迹激发起我的兴趣。我又查阅《辞源》,找到了伏生的有关记载如下: 伏生,汉济南人,名胜,字子贱。秦时博士,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王朝建立后,伏生求遗书,仅得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余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往从学,由伏生女儿通传口授。 从上可见,《尚书》这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与伏生的名字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伏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朽的,更令我佩服的是他的人格精神。在暴秦时代,数不清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无数文人惨遭坑杀。伏生面对淫威毅然将《尚书》收藏,使文化经典在那场空前文化浩劫中幸免于难。伏生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格。我为家乡(古时魏桥隶属济南府齐东县)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贤倍感自豪。听说伏生墓就在魏桥镇,当时拜谒先贤安息地,踏寻先贤足迹的念头就油然而生。但伏生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未能打听到,这个愿望一直搁置。 前年九月,我来魏桥实验学校工作,才知道伏生墓就在学校西北的塚子村,有五里多路程。我便想前去拜谒先贤。但刚刚合校,工作繁忙,始终未能成行。去年国庆长假我便把拜谒伏生墓提上行程。 十月六日上午,天气稍阴,我便骑自行车带上十岁的儿子迎着风向塚子村出发了。尽管顶风骑车困难,我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再说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前年暑假,我曾带儿子骑自行车自里八田到鹤伴山去玩。这样我们一边走,我一边给儿子讲伏生的事迹,他也听得很感兴趣。 大约半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塚子村。经打听终于在西门外的一片杂草和碎柴中找到了这位先贤的安息地。面对眼前的一切,我感到有些凄凉。我曾去黄陵去瞻仰过我们祖先的陵墓,也曾到曲阜参拜过至圣先师的庙宇和陵园,而对我国文化有着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应该值得我们敬仰和骄傲的伏生先贤的安息场所却是如此荒凉:连一棵小树也没有,原来的坟头和祠堂已平,在片杂草和碎柴中,有三块石碑。前面的一块竖着,上面刻着“邹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稍后的一块较大的是主墓碑,头上已断裂残缺并朝北倒在地,上面“汉制伏微君塚”七个隶体大字还清晰可见。主碑西边的一块虽然立着,却已被杂草和碎棉柴包围。后面是原伏生祠遗址。 我们在主墓碑前静默地站了一会儿,行了深深的三鞠躬礼,又围着原址走了一圈。原来的建筑荡然无存。地面高低不平,长满了杂草,夹杂着一些青色的烂砖瓦。走动中,能够感受到先贤的熏陶。最后来到第三块碑前,把周围的杂物清除掉,我仔仔细细地看起了碑文。从前面碑文可知此碑立于清朝后期,记载了当时齐东知县与伏生墓的感人事迹。我如获至宝,在儿子的帮助下,找了十几块半头砖摞在一起。我从口袋中掏出纸笔半蹲在地上垫着砖抄起了碑文,如下: 前邑侯时,铭字香雪,太仓州嘉定人,嘉庆年间进士。初到任即炤《天文志》、《汉书一统志》,考《山海经》、《水经注》、《广兴舆札》、《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元和郡县志》。考核详明:“寄驾塚原系汉伏生真幕。后梁武帝为君十四载,帝崩,由此寄驾,
始名寄驾塚。”汉制伏微君塚,内有四门,亦有四制。侯亦欲修整,建立义学。乃未及兴,旋已撤任,临行痛哭,为伏生墓流连数日,有诗为证: 黄花泛酒照深厄,折柳瞻前有所思。 此去休抛临别泪,他年或有再来时。 凳城莫辨朝阳市,谪墓谁修伏生祠。 知否为君无赖甚,夕阳影裹扬鞭丝。
踏
┈寻谒先伏贤足生迹 墓
拜谒伏生墓,踏寻伏生这位不朽贤人的足迹是我多年梦寐以求的心愿,而今终于实现 伏生是我们邹平`、我们魏桥的骄傲。在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历史的辽阔天空中,可谓群星璀璨,伏生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初为人师,有一次翻阅邹平文史资料,伏生的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伏生传书的事迹激发起我的兴趣。我又查阅《辞源》,找到了伏生的有关记载如下: 伏生,汉济南人,名胜,字子贱。秦时博士,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王朝建立后,伏生求遗书,仅得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余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往从学,由伏生女儿通传口授。 从上可见,《尚书》这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与伏生的名字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伏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朽的,更令我佩服的是他的人格精神。在暴秦时代,数不清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无数文人惨遭坑杀。伏生面对淫威毅然将《尚书》收藏,使文化经典在那场空前文化浩劫中幸免于难。伏生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格。我为家乡(古时魏桥隶属济南府齐东县)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贤倍感自豪。听说伏生墓就在魏桥镇,当时拜谒先贤安息地,踏寻先贤足迹的念头就油然而生。但伏生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未能打听到,这个愿望一直搁置。 前年九月,我来魏桥实验学校工作,才知道伏生墓就在学校西北的塚子村,有五里多路程。我便想前去拜谒先贤。但刚刚合校,工作繁忙,始终未能成行。去年国庆长假我便把拜谒伏生墓提上行程。 十月六日上午,天气稍阴,我便骑自行车带上十岁的儿子迎着风向塚子村出发了。尽管顶风骑车困难,我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再说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前年暑假,我曾带儿子骑自行车自里八田到鹤伴山去玩。这样我们一边走,我一边给儿子讲伏生的事迹,他也听得很感兴趣。 大约半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塚子村。经打听终于在西门外的一片杂草和碎柴中找到了这位先贤的安息地。面对眼前的一切,我感到有些凄凉。我曾去黄陵去瞻仰过我们祖先的陵墓,也曾到曲阜参拜过至圣先师的庙宇和陵园,而对我国文化有着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应该值得我们敬仰和骄傲的伏生先贤的安息场所却是如此荒凉:连一棵小树也没有,原来的坟头和祠堂已平,在片杂草和碎柴中,有三块石碑。前面的一块竖着,上面刻着“邹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稍后的一块较大的是主墓碑,头上已断裂残缺并朝北倒在地,上面“汉制伏微君塚”七个隶体大字还清晰可见。主碑西边的一块虽然立着,却已被杂草和碎棉柴包围。后面是原伏生祠遗址。 我们在主墓碑前静默地站了一会儿,行了深深的三鞠躬礼,又围着原址走了一圈。原来的建筑荡然无存。地面高低不平,长满了杂草,夹杂着一些青色的烂砖瓦。走动中,能够感受到先贤的熏陶。最后来到第三块碑前,把周围的杂物清除掉,我仔仔细细地看起了碑文。从前面碑文可知此碑立于清朝后期,记载了当时齐东知县与伏生墓的感人事迹。我如获至宝,在儿子的帮助下,找了十几块半头砖摞在一起。我从口袋中掏出纸笔半蹲在地上垫着砖抄起了碑文,如下: 前邑侯时,铭字香雪,太仓州嘉定人,嘉庆年间进士。初到任即炤《天文志》、《汉书一统志》,考《山海经》、《水经注》、《广兴舆札》、《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元和郡县志》。考核详明:“寄驾塚原系汉伏生真幕。后梁武帝为君十四载,帝崩,由此寄驾,
始名寄驾塚。”汉制伏微君塚,内有四门,亦有四制。侯亦欲修整,建立义学。乃未及兴,旋已撤任,临行痛哭,为伏生墓流连数日,有诗为证: 黄花泛酒照深厄,折柳瞻前有所思。 此去休抛临别泪,他年或有再来时。 凳城莫辨朝阳市,谪墓谁修伏生祠。 知否为君无赖甚,夕阳影裹扬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