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有感

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有感

作者:千心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10981发表时间:2012-08-05 13:11:41

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有感

这篇读后感,本该早一点写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拖到现在。有时候是倦了,有时候是惰了,有时候是烦了,有时候是累了......无论我找什么样的理由来搪塞,那欲说还休的感觉总根植脑海,惹得人思绪翩翩。于是,我又捧起那本已经看了无数遍却依然让人沉醉的小说:《活着》。

深红色的封面激荡着暗涌的热情,那是对生命苦难和幸福的歌颂。翻开书的扉页,有我潦草的记号:购于2008年8月,新华书店。那时的中华民族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大的灾难,汶川那一场地震以它的无情砸开我们本该快乐,平静,幸福的大门,又用它的残酷映射出身陷绝境中那一个个生命形态的伟大。

活着,多好!

拿起这本书,想起那一幅幅让人痛心疾首却又感人肺腑的画面,我不由黯然喟叹。

初识《活着》的雏形,是无意中在一个电视剧《富贵》里看到的。那是母亲最爱看的一部,每天晚饭后,她必然守在电视机前,耐心地等待。我笑母亲,那架势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时约会的样子。母亲轻轻地揪过我的耳朵,谇笑着骂我没大没小。我看着母亲的笑,心里满满地被幸福充盈着,于是就坐下来陪她一起看。

其时的剧情正放到富贵一家四口吃饭的画面。连米都看不到几颗的一点清汤稀饭,一小碗咸菜放在桌子中间,富贵和两个孩子一人一大碗,孩子的母亲一小碗,她端起来想喝,发现孩子碗里已经空了,又将自己的倒了一半到他碗里,毕竟是长身体的孩子,清清的米粥怎能充饥,刚喝下去的孩子又叫饿,女人不忍心喝掉,将碗推到孩子面前,示意他喝。富贵心疼妻子,将自己那一碗给她,女人不肯,一家人就这样对一碗清水米粥推来推去,推来推去。

仿若心底深处某根琴弦被拨动,我忽然不能自已,眼泪大颗大颗地滚下来。我抬头看母亲,她正悄悄地用衣袖擦着眼睛。

几年过去了,这样的画面一直在脑海时隐时现挥之不去,它促使我必须要表达点什么才能平息很多年前那一场激动。于是,我买来了《富贵》的原形:《活着》,怀着一腔对往事的怀念,对历史的追寻,对生命的摸索,虔诚地阅读着。

一直很欣赏余华在他的韩文版自序里面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源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笔下的主人公“富贵”,便延续了他这样一个精神层次的理念,以他顽强的生命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直到苍苍白发。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出生地主之家的富贵一生所经历的故事。以一个纨绔子弟的浪荡为始,至白发苍苍的耕田老人结束。中间经历了大跃进,天灾,十年动乱,以致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呈现。

作者以他特有的朴实而又犀利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中人物一场悲惨却又透着幸福味道的人生。说他悲惨,是因为富贵身上有那个年代大多数贫苦劳动人们的缩影,他们在那样一个充满着动荡,饥苦的环境里卑微而又顽强地生活着,以一个个小人物的坚强,释诠着生命的本色。说它透着幸福的味道,是因为文字上的朴实温情。也许我的理解是很浅显的,作者给了富贵一个异常凄凉的人生过程,却又处处透着人性的丰润,透着苦难之后的希冀,孤独之后的期盼。富贵的幸福在于,他苦守的光明因了他的命运一点一点地呈现,这光明,照亮了这个孤苦老人平凡而又乐观坚强的灵魂。

也许是因为苦命的奶奶,我总是对这些有着历史年代感的文章充满感情。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奶奶的命运,也一样充满艰辛。我常常在这本书里看到奶奶模糊的身影,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能够活在我心中的真正原因。

摘来小说的结尾供大家欣赏: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地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荡,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者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我不是评论家,自然不能够对这篇优秀的小说有什么更深刻的感悟。它所获得的各项奖项足以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我只是个情感纤细的女子,文字或多或少都充满着个人情感的倾向,站不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我的弊端。但我却喜欢充满真性情的文字,也愿意用自己的真情来写。

《活着》虽然是一部现实中带点虚幻的小说,它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影响着我的人生观,让我在沮丧的时候看到了希望,在痛苦的时候获得了宁静。这便是我从此书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感动之余,敲下这篇读后心得,与大家共享。

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有感

作者:千心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10981发表时间:2012-08-05 13:11:41

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有感

这篇读后感,本该早一点写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拖到现在。有时候是倦了,有时候是惰了,有时候是烦了,有时候是累了......无论我找什么样的理由来搪塞,那欲说还休的感觉总根植脑海,惹得人思绪翩翩。于是,我又捧起那本已经看了无数遍却依然让人沉醉的小说:《活着》。

深红色的封面激荡着暗涌的热情,那是对生命苦难和幸福的歌颂。翻开书的扉页,有我潦草的记号:购于2008年8月,新华书店。那时的中华民族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大的灾难,汶川那一场地震以它的无情砸开我们本该快乐,平静,幸福的大门,又用它的残酷映射出身陷绝境中那一个个生命形态的伟大。

活着,多好!

拿起这本书,想起那一幅幅让人痛心疾首却又感人肺腑的画面,我不由黯然喟叹。

初识《活着》的雏形,是无意中在一个电视剧《富贵》里看到的。那是母亲最爱看的一部,每天晚饭后,她必然守在电视机前,耐心地等待。我笑母亲,那架势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时约会的样子。母亲轻轻地揪过我的耳朵,谇笑着骂我没大没小。我看着母亲的笑,心里满满地被幸福充盈着,于是就坐下来陪她一起看。

其时的剧情正放到富贵一家四口吃饭的画面。连米都看不到几颗的一点清汤稀饭,一小碗咸菜放在桌子中间,富贵和两个孩子一人一大碗,孩子的母亲一小碗,她端起来想喝,发现孩子碗里已经空了,又将自己的倒了一半到他碗里,毕竟是长身体的孩子,清清的米粥怎能充饥,刚喝下去的孩子又叫饿,女人不忍心喝掉,将碗推到孩子面前,示意他喝。富贵心疼妻子,将自己那一碗给她,女人不肯,一家人就这样对一碗清水米粥推来推去,推来推去。

仿若心底深处某根琴弦被拨动,我忽然不能自已,眼泪大颗大颗地滚下来。我抬头看母亲,她正悄悄地用衣袖擦着眼睛。

几年过去了,这样的画面一直在脑海时隐时现挥之不去,它促使我必须要表达点什么才能平息很多年前那一场激动。于是,我买来了《富贵》的原形:《活着》,怀着一腔对往事的怀念,对历史的追寻,对生命的摸索,虔诚地阅读着。

一直很欣赏余华在他的韩文版自序里面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源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笔下的主人公“富贵”,便延续了他这样一个精神层次的理念,以他顽强的生命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直到苍苍白发。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出生地主之家的富贵一生所经历的故事。以一个纨绔子弟的浪荡为始,至白发苍苍的耕田老人结束。中间经历了大跃进,天灾,十年动乱,以致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呈现。

作者以他特有的朴实而又犀利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中人物一场悲惨却又透着幸福味道的人生。说他悲惨,是因为富贵身上有那个年代大多数贫苦劳动人们的缩影,他们在那样一个充满着动荡,饥苦的环境里卑微而又顽强地生活着,以一个个小人物的坚强,释诠着生命的本色。说它透着幸福的味道,是因为文字上的朴实温情。也许我的理解是很浅显的,作者给了富贵一个异常凄凉的人生过程,却又处处透着人性的丰润,透着苦难之后的希冀,孤独之后的期盼。富贵的幸福在于,他苦守的光明因了他的命运一点一点地呈现,这光明,照亮了这个孤苦老人平凡而又乐观坚强的灵魂。

也许是因为苦命的奶奶,我总是对这些有着历史年代感的文章充满感情。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奶奶的命运,也一样充满艰辛。我常常在这本书里看到奶奶模糊的身影,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能够活在我心中的真正原因。

摘来小说的结尾供大家欣赏: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地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荡,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者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我不是评论家,自然不能够对这篇优秀的小说有什么更深刻的感悟。它所获得的各项奖项足以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我只是个情感纤细的女子,文字或多或少都充满着个人情感的倾向,站不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我的弊端。但我却喜欢充满真性情的文字,也愿意用自己的真情来写。

《活着》虽然是一部现实中带点虚幻的小说,它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影响着我的人生观,让我在沮丧的时候看到了希望,在痛苦的时候获得了宁静。这便是我从此书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感动之余,敲下这篇读后心得,与大家共享。


相关文章

  • 读余华[活着]有感
  • 读<活着>有感 以前,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过来的电视剧,不过里面的情节与小说有点出入,所以就在网上找到这篇小说简单地看了一遍.尽管是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 ...查看


  • 读[活着]有感
  • "死的奥秘,只能向'生命'之中去寻求,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生瘐死本就一回事,然而生命是宝贵的,她对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于生 命的旅程,并从中感受,明了生之义,即人一开始就是具有生命的意识,死亡是可怕 ...查看


  • 读余华小说[活着]
  • 读余华小说<活着>有感 作者 何寿重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事情有思考.工作.吃饭.睡觉,我们每个人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惆怅.忧愁,之所以才拥有这些,因为我们活着.我们也许思考过,也许没有思考过:人,究竟为何活着 ?人,究竟怎样地活着 ...查看


  • [活着]余华读后感
  • 读<活着>有感: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查看


  • 论余华小说主题的转变
  • 2010年・05月・下期 学 术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论余华小说主题的转变 谭小芳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00) 摘 要: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 ...查看


  • 余华小说_活着_的孤独意识_林若红
  •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第1期 JOURNAl.OFFUZHOU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Edition) 2002年2月 Vol.22 No.1Feb. 2002 余华小说<活着> ...查看


  • 小说活着读后感
  • 小说活着读后感(一) 周末宿友又回家了,晚上依旧只有我一人,有些孤单,却成全了我想要的宁静.这样没有其他人干扰的夜晚才适合阅读.我从晚上六点半开始一口气读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把它读完了.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感觉似曾相识.不知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感人 ...查看


  • 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
  • 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 --读余华<活着>有感 有的事情,当你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的时候,那就不要先问它的意义,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题记 在读余华的<活着>之前,哥哥曾经很鄙视地说我不会理解这本书的内涵 ...查看


  • "虚伪的形式"
  • 摘 要:余华小说的独特性在于他对小说象征世界的艺术营造.他所描写的真实是作者内心的体验.精神的顿悟和心灵的真实,是与客观世界相对应的主观世界象征.他以整体象征的方式,反叛常规叙事,消解传统手法,对人类的普泛性境遇以及现代人性特征进行深度解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