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大学生面对压力的积极心理品质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消极因素,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使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并解决,个体、家长、学校有必要从培养自信这个积极心理品质发生合力作用去推动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这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自信 压力 品质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重要讲话以及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殷切鼓励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怀揣远大理想,锐意进取,勤奋努力。不难看出,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大力投资培养的骨干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生力军。但是,在当今社会,或大或小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时的手足无措甚至诸如结束生命这样惨痛的事件。于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尤为重要。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心理学对个体生命意义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必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个体以“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为标准的六种美德,同时,它们具体的包含了24种要素,本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应该具有的自信这一要素进行阐述并探讨培养大学生自信的途径,用具体方法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治疗性及建设性作用。

  一、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表现分析

  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向大学生提出了相对于以前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等都对大学生有形无形的施加了各种压力,大学生自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息。近年来围绕大学生这个群体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因承受不了压力而生病、结束生命的案例。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最鲜活的血液,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进入大学校园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认识新的同学、老师,接触新的事物,受不同于中学时候的教育,甚至是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上大学是第一次出远门。除了一部分适应性好的同学能比较迅速的融入大学生活,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并未能很好的融入新的集体,独来独往。伴随而来的就是沉溺于网络这样一个虚幻世界去寻找慰藉,彻夜打游戏,约网友见面等。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觉得自己没有特长,一无是处,于是自暴自弃。同时,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可以结交到五湖四海的朋友,但是,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来自偏僻的地方,普通话讲得不好,带有严重的口音,也不懂来自所谓的大城市的学生所讲的新事物,不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提高自已并变得优秀起来,所以产生自卑心理。

  讲到自卑,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讲到,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当脑海中充满了这种信念时,他们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在面对困难时,一味退缩,甚至是自杀,他已经放弃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的想法。

  这种理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高年级同学。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入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会有所改善。但是他们又有了新的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感情压力等。许多同学在大学初的两三年,经过高考的压力以后彻底放松,自由的支配起自己的时间。一些自制力强、目标明确的同学越来越优秀,而一些比较懈怠、无明确目标、无职业规划的同学渐渐掉了队伍。临近毕业,要找工作了,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一次一次经历招聘单位的拒绝。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表现以及个人努力都还可以,但是因为自己心里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差,容易焦虑,受到一点打击就束手无措,面对浪潮般的就业大军,产生惧怕甚至逃避的心理,在接下来的事情中否定自己,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除以上的分析之外,还有一种面对压力时的表现就是盲目自大,没有经过努力却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在生活中对别人指指点点。最后的结果就是由于盲目自信,不刻苦努力,反倒耽误了大好前程。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和语言上表现的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好像矮个子的人走路时要踮起脚尖一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有人说,自卑和自负有时候只差一个字的距离,越自负的人,他的心理其实是很自卑的,他只是用自负的种种行为来掩盖让自己产生自卑的一些缺陷。暂不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我们看到,它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起码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有类似的结论。

  二、大学生不自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的原因有许多,无论是外界施加的,还是自己的错误认识,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以便寻求解决这种状况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的原因进行一个归纳。

  (一)主观原因

  自卑感本身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缺陷,才会认真学习,加强自身,以便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但是,如果一味地否定自身,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或者各方面都没有自信,最后引起自身焦虑,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这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来透析我们自己的内心。其一,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一切都得靠自己着手打理,自己自由地支配时间变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专业全面的职业规划,这时候想要好好努力一番的宏图大志被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所冲淡了。但是如果一个人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并且做一个清楚明晰的职业规划,取长补短,并且一步一步进行实践,不被出身、能力等因素所影响,时常有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信他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其二,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许多同学认为无论自己的出身、家庭,还是自身条件不如别人,也不像有的同学一毕业就有工作。但是无论什么,你认为它是灾难也罢,历练也罢,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而且,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压力、抚养老人的压力等,这就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家都会面临。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许多同学不能运用积极心理学上所讲的“乐观型解释风格”去看待身边发生的问题。所以,在明确自身处境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努力,而非杞人忧天。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感受,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任俊在《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中提到主观幸福感一般包括三个等级:感受美好生活、享受生活以及追求生命意义。这三个等级很好的说明了作为个体,我们应该乐观积极的看待这个社会,并且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其三,实践能力差,独立性弱;如今大部分上大学的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不说娇生惯养,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宠爱。上了大学以后,面对许多要自己独自应对和处理的事情,变得束手无措。在学校开展的许多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积极参加,特别是当一两次失败的经历后,就采取逃避的态度,没有认识到所谓的失败的经历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和过程的享受性,以至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时变得不自信甚至极度自卑,也没有看到这些所谓的失败的经验对于自己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当然,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查漏补缺,增加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随之扩展到其他活动中。   (二)客观原因

  除了上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还存在一些我们无法改变但必须正确认识的外在原因,在此做一简要概括。其一,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大学里有许多围绕我们所选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的生涩难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好某一门课程就可以了,而是广泛涉猎,全面学习,同时也要做到术业专攻。用人单位也是要从各方面去考量大学生,于是,在就业浪潮中有些同学就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其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随着大学生毕业就业,等待独生子女们的还有对长辈的抚养问题。父母亲养育我们长大,我们回报父母亲、陪他们到老本是理所应当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件事情,让大学生们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压力进一步加深;其三,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益处,同时也加深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城市的子女在为追求小康而奋斗时,乡村的人们还在为改变命运挣扎努力着,甚至有的还在为温饱问题绞尽脑汁。这样的情况就带来了许多处在城市的孩子在农村的孩子面前总有一些有意无意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身在农村的孩子就会有明显的自卑感,同时又敏感多疑。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中放不开手脚,对自己不自信。

  三、加强大学生自信的途径与方法

  生活中处处有压力,问题就在于作为个体的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压力以及调适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被社会所抛弃。个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同时,学校和家庭也有所作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信,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个人、学校及家庭发生合力作用来促进大学生的积极乐观成长。

  作为大学生个体,首先,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初,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可以吸取师兄师姐的经验,也可以跟老师进行沟通,大致明确自己在大学的几年怎么能提升自己。当然,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渐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第二,主动与同学建立联系,融入班集体中,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兴趣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参加活动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善。这种快乐积极的经历也会让你在其它的活动中建立自信并积极的去实践。这就是积极心理学上所讲的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积极的参加到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当中,这无论对于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认识并分析出现的问题,正确归因。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抱怨、逃避都是无效的,并不能解决和改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教训,明白生活中美好无处不在,但是困难也是存在的。在面对这些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运用乐观型解释风格去分析,有些困难要求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而有些困难凭我们当下的能力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对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也要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人生态度改变了,认知观念改变了,对于一个同样的事情,才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知、情、意、行;第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情绪不稳定、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享受某一项兴趣爱好特别是体育运动发泄自己、释放自己,排除心理的消极因素。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补充自己因为消极因素而消耗的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的补充有助于面对新的问题。

  作为学校,首先,努力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以及社团文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搞学问,宽松、充满爱的方式办活动;其次,提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校园内充分的举办各方面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也乐意参与其中。在校园外努力争取一些和学校专业所契合的实践单位,建立有效的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第三,班级中,多举办读书会、问题讨论等诸如此类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话可说,有想法可表达,同时,认识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在家庭中,父母亲应该努力建立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平时多交流。不要一味地去给子女施加压力,做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对他们平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使其逐步摆脱无助感;对于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对那些敏感脆弱的子女,要更加有耐心,通过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提高幸福感,让他们学习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实践能力,建立自信。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我们不能妥协,也不能逃避。而是要将压力看成动力,通过一个自信的自己,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使自身的潜力的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主观幸福感,在感受美好生活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马晓娜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消极因素,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使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并解决,个体、家长、学校有必要从培养自信这个积极心理品质发生合力作用去推动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这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自信 压力 品质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重要讲话以及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殷切鼓励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怀揣远大理想,锐意进取,勤奋努力。不难看出,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大力投资培养的骨干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生力军。但是,在当今社会,或大或小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时的手足无措甚至诸如结束生命这样惨痛的事件。于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尤为重要。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心理学对个体生命意义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必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个体以“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为标准的六种美德,同时,它们具体的包含了24种要素,本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应该具有的自信这一要素进行阐述并探讨培养大学生自信的途径,用具体方法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治疗性及建设性作用。

  一、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表现分析

  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向大学生提出了相对于以前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等都对大学生有形无形的施加了各种压力,大学生自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息。近年来围绕大学生这个群体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因承受不了压力而生病、结束生命的案例。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最鲜活的血液,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进入大学校园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认识新的同学、老师,接触新的事物,受不同于中学时候的教育,甚至是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上大学是第一次出远门。除了一部分适应性好的同学能比较迅速的融入大学生活,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并未能很好的融入新的集体,独来独往。伴随而来的就是沉溺于网络这样一个虚幻世界去寻找慰藉,彻夜打游戏,约网友见面等。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觉得自己没有特长,一无是处,于是自暴自弃。同时,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可以结交到五湖四海的朋友,但是,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来自偏僻的地方,普通话讲得不好,带有严重的口音,也不懂来自所谓的大城市的学生所讲的新事物,不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提高自已并变得优秀起来,所以产生自卑心理。

  讲到自卑,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讲到,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当脑海中充满了这种信念时,他们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在面对困难时,一味退缩,甚至是自杀,他已经放弃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的想法。

  这种理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高年级同学。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入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会有所改善。但是他们又有了新的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感情压力等。许多同学在大学初的两三年,经过高考的压力以后彻底放松,自由的支配起自己的时间。一些自制力强、目标明确的同学越来越优秀,而一些比较懈怠、无明确目标、无职业规划的同学渐渐掉了队伍。临近毕业,要找工作了,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一次一次经历招聘单位的拒绝。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表现以及个人努力都还可以,但是因为自己心里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差,容易焦虑,受到一点打击就束手无措,面对浪潮般的就业大军,产生惧怕甚至逃避的心理,在接下来的事情中否定自己,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除以上的分析之外,还有一种面对压力时的表现就是盲目自大,没有经过努力却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在生活中对别人指指点点。最后的结果就是由于盲目自信,不刻苦努力,反倒耽误了大好前程。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和语言上表现的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好像矮个子的人走路时要踮起脚尖一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有人说,自卑和自负有时候只差一个字的距离,越自负的人,他的心理其实是很自卑的,他只是用自负的种种行为来掩盖让自己产生自卑的一些缺陷。暂不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我们看到,它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起码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有类似的结论。

  二、大学生不自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的原因有许多,无论是外界施加的,还是自己的错误认识,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以便寻求解决这种状况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的原因进行一个归纳。

  (一)主观原因

  自卑感本身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缺陷,才会认真学习,加强自身,以便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但是,如果一味地否定自身,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或者各方面都没有自信,最后引起自身焦虑,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这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来透析我们自己的内心。其一,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一切都得靠自己着手打理,自己自由地支配时间变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专业全面的职业规划,这时候想要好好努力一番的宏图大志被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所冲淡了。但是如果一个人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并且做一个清楚明晰的职业规划,取长补短,并且一步一步进行实践,不被出身、能力等因素所影响,时常有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信他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其二,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许多同学认为无论自己的出身、家庭,还是自身条件不如别人,也不像有的同学一毕业就有工作。但是无论什么,你认为它是灾难也罢,历练也罢,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而且,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压力、抚养老人的压力等,这就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家都会面临。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许多同学不能运用积极心理学上所讲的“乐观型解释风格”去看待身边发生的问题。所以,在明确自身处境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努力,而非杞人忧天。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感受,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任俊在《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中提到主观幸福感一般包括三个等级:感受美好生活、享受生活以及追求生命意义。这三个等级很好的说明了作为个体,我们应该乐观积极的看待这个社会,并且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其三,实践能力差,独立性弱;如今大部分上大学的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不说娇生惯养,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宠爱。上了大学以后,面对许多要自己独自应对和处理的事情,变得束手无措。在学校开展的许多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积极参加,特别是当一两次失败的经历后,就采取逃避的态度,没有认识到所谓的失败的经历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和过程的享受性,以至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时变得不自信甚至极度自卑,也没有看到这些所谓的失败的经验对于自己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当然,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查漏补缺,增加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随之扩展到其他活动中。   (二)客观原因

  除了上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还存在一些我们无法改变但必须正确认识的外在原因,在此做一简要概括。其一,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大学里有许多围绕我们所选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的生涩难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好某一门课程就可以了,而是广泛涉猎,全面学习,同时也要做到术业专攻。用人单位也是要从各方面去考量大学生,于是,在就业浪潮中有些同学就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其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随着大学生毕业就业,等待独生子女们的还有对长辈的抚养问题。父母亲养育我们长大,我们回报父母亲、陪他们到老本是理所应当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件事情,让大学生们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压力进一步加深;其三,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益处,同时也加深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城市的子女在为追求小康而奋斗时,乡村的人们还在为改变命运挣扎努力着,甚至有的还在为温饱问题绞尽脑汁。这样的情况就带来了许多处在城市的孩子在农村的孩子面前总有一些有意无意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身在农村的孩子就会有明显的自卑感,同时又敏感多疑。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中放不开手脚,对自己不自信。

  三、加强大学生自信的途径与方法

  生活中处处有压力,问题就在于作为个体的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压力以及调适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被社会所抛弃。个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同时,学校和家庭也有所作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信,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个人、学校及家庭发生合力作用来促进大学生的积极乐观成长。

  作为大学生个体,首先,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初,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可以吸取师兄师姐的经验,也可以跟老师进行沟通,大致明确自己在大学的几年怎么能提升自己。当然,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渐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第二,主动与同学建立联系,融入班集体中,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兴趣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参加活动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善。这种快乐积极的经历也会让你在其它的活动中建立自信并积极的去实践。这就是积极心理学上所讲的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积极的参加到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当中,这无论对于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认识并分析出现的问题,正确归因。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抱怨、逃避都是无效的,并不能解决和改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教训,明白生活中美好无处不在,但是困难也是存在的。在面对这些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运用乐观型解释风格去分析,有些困难要求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而有些困难凭我们当下的能力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对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也要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人生态度改变了,认知观念改变了,对于一个同样的事情,才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知、情、意、行;第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情绪不稳定、压力大的情况下通过享受某一项兴趣爱好特别是体育运动发泄自己、释放自己,排除心理的消极因素。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补充自己因为消极因素而消耗的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的补充有助于面对新的问题。

  作为学校,首先,努力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以及社团文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搞学问,宽松、充满爱的方式办活动;其次,提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校园内充分的举办各方面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也乐意参与其中。在校园外努力争取一些和学校专业所契合的实践单位,建立有效的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第三,班级中,多举办读书会、问题讨论等诸如此类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话可说,有想法可表达,同时,认识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在家庭中,父母亲应该努力建立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平时多交流。不要一味地去给子女施加压力,做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对他们平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使其逐步摆脱无助感;对于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对那些敏感脆弱的子女,要更加有耐心,通过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提高幸福感,让他们学习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实践能力,建立自信。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我们不能妥协,也不能逃避。而是要将压力看成动力,通过一个自信的自己,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使自身的潜力的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主观幸福感,在感受美好生活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马晓娜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相关文章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 一.各阶段教学目标 (一)小学阶段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培养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2.帮助学生培养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 ...查看


  • 做个勇于面对挫折的人
  • 教学主题:在学校,现在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成功激励法"和"鼓励性评价",千百般地极力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可是,学校不是一个真空社会.有班干部的竞选的落 选.回答问题的差错.考试成绩的不满意.同学的 ...查看


  • 2011年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方案
  •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节"心理健康讲座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会教师一些心理压力调节的方法,并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朋友提高家庭教育意识.转变观念,帮助学 ...查看


  •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实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各种各种的心理偏差.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20%,小学生约为10%.而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 ...查看


  •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 略谈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肖钿 前言 高三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心理状况的变化又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影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 ...查看


  • 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心态
  • 认知调整 工商管理一班 2013139119 李锦霞 摘要 针对现今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本文对大学生生活及心理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了如何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的方案. 关键词 心理认知 心理健康 ...查看


  • 初一思想品德 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 七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试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到啦,你可要冷静思考,沉着应答. 祝你成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 ...查看


  • 我与心理健康2
  • 当今社会,我们这些大学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道明的恋爱关系以及难以启齿的家庭贫困压力,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大学生心灵承受着重大的压力,而且情况日益严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健康的标准: ...查看


  • 论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因素
  • 论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因素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安全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探究,从而了解大学生安全感 的现状和特征,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 自己的心理特征,可以让他们更好得生活和学习,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影响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