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血清者,谓之肠风:血浊者,谓之脏毒,乃肠中热极则生风也

治肠风泻血: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解毒汤

组成

黄连1钱,当归1钱,苦参2钱,荆芥2钱。

主治

肠风下血,不论粪前粪后。

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小儿痘疹方论》成人加倍。

黄土汤

灶心土(三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三钱) 熟地(三钱) 黄芩(二钱) 阿胶(二钱) 附子(钱半炮)

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再加温药.

便血:血清者,谓之肠风;血浊者,谓之脏毒。盖此风非外来之风,乃肠中热极则生风也。毒非痈疽之毒,因大肠积热,猝难开解,下血不止,故有脏毒之名也。按经言:结阴者,便血。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热结于阴分,故当便血。初起宜清热凉血为主,久远不愈,阴分大伤,当滋阴(二地、龟甲)、养血(枣仁、白芍)、清热(银花、麦冬),佐以酸敛收涩(萸、味、首乌)、引导(或肚入莲肉,或脏入槐花,煮烂为丸)之品。丹溪云:凡治下血,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味升举药为佐。虞氏云:人身精血,皆生于谷气,脾胃统血,久病虚弱,必资归脾、补中等汤,脾胃气旺,则能摄血而不下行矣。虽方书论血,从下流为顺,易治,若大下数升,形肉枯槁,面浮肢肿,喘息脾泄诸症悉至,正所谓轻则易治,甚则难痊。

槐榆生地汤(自制):治肠风脏毒下血。(仲淳云:属湿热)槐花、地榆、黄芩、银花(清热除湿)、生地、白芍、生鸡子(补阴凉血)、甘草(调和诸药)、荆芥(能入血分、性升上行、炒焦)、荷叶蒂(补助脾胃,升发阳气),热甚,加犀角、黄连,或用猪脏丸服。另用槐花填入脏中煮烂,去槐花,捣和丸药,取其引入大肠,此方清热除湿凉血。佐以升举,便血初起者甚效。《广笔记》载一方,治便血,或因酒毒发者。先用黄连酒炒为末,空心白酒调服三钱,忌荤腥,一日服后必腹痛,去血愈多;复用白芍一两,白术五钱,甘草三钱,同炒拣开、先以白芍煎服,腹痛自止;后用术草煎服必愈。补胃气则阳明调,而便血自止。

广笔记方、治肠风甚效。

1、人参(一、二、三钱)、蜜炙(三钱)、甘草(补气以摄之,炙一钱)、生地(四钱)、麦冬(五钱)、地榆(凉血,以止之,酒洗)、白芍(酒炒,各三钱)、当归(血去多,则补益之)、萸肉(各二钱)、北五味(血滑脱则酸敛之,八分)、荆芥(炒黑一钱)、柴胡、白芷(血下渗则升举之,各五分),此方补气养血,滋阴清热,酸敛升举,诸法尽备,以治便血,自神效也。

2、八仙长寿丸(见虚劳)。宜加首乌(益血而涩)、白芍(凉血而敛)、莲肉(补脾止血)、女贞子、龟甲胶(益阴除热),可用槐花煮猪脏(法同上方),加黄蜡(涩能止血)丸服。此方滋阴养血清热,佐以酸涩,便血久远者宜之。或左归丸饮,人参固本丸等方,俱可参酌上药用之。一方、只用北五味、熟地等分为丸,服久必效,如虚人初起,胃弱难胜苦寒药者,用以上等方,须去酸涩之品。

归脾丸(见虚劳)。

3、补中益气汤(见泄泻)。便血过多,脾胃虚弱者,选而加减用之。宜加莲肉、糯米、白芍、麦冬、五味、龟甲之属。

此二方皆补脾以统血之治法也。均宜加滋阴凉血酸敛之药以治之。要之去血过多,阴分大伤,若但用补气健脾温热等药,则阳愈旺而阴愈消矣。

[卷八 初生杂症论] 便血

一论便血者。热传心肺也。凡初生婴儿。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甚之所致也。因母食酒曲炙爆热毒等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之。热毒亦传于心肺。且女子热入于心。故小便有血。男子热入肺。故大便有血。治法。用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男女皆效。一方用生蒲黄、油发烧灰。各一钱为末。生地黄汁。或米饮、乳汁调服。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公元1368年—1644年 中医古籍

治肠风泻血: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解毒汤

组成

黄连1钱,当归1钱,苦参2钱,荆芥2钱。

主治

肠风下血,不论粪前粪后。

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小儿痘疹方论》成人加倍。

黄土汤

灶心土(三钱) 甘草(一钱) 白术(三钱) 熟地(三钱) 黄芩(二钱) 阿胶(二钱) 附子(钱半炮)

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再加温药.

便血:血清者,谓之肠风;血浊者,谓之脏毒。盖此风非外来之风,乃肠中热极则生风也。毒非痈疽之毒,因大肠积热,猝难开解,下血不止,故有脏毒之名也。按经言:结阴者,便血。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热结于阴分,故当便血。初起宜清热凉血为主,久远不愈,阴分大伤,当滋阴(二地、龟甲)、养血(枣仁、白芍)、清热(银花、麦冬),佐以酸敛收涩(萸、味、首乌)、引导(或肚入莲肉,或脏入槐花,煮烂为丸)之品。丹溪云:凡治下血,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味升举药为佐。虞氏云:人身精血,皆生于谷气,脾胃统血,久病虚弱,必资归脾、补中等汤,脾胃气旺,则能摄血而不下行矣。虽方书论血,从下流为顺,易治,若大下数升,形肉枯槁,面浮肢肿,喘息脾泄诸症悉至,正所谓轻则易治,甚则难痊。

槐榆生地汤(自制):治肠风脏毒下血。(仲淳云:属湿热)槐花、地榆、黄芩、银花(清热除湿)、生地、白芍、生鸡子(补阴凉血)、甘草(调和诸药)、荆芥(能入血分、性升上行、炒焦)、荷叶蒂(补助脾胃,升发阳气),热甚,加犀角、黄连,或用猪脏丸服。另用槐花填入脏中煮烂,去槐花,捣和丸药,取其引入大肠,此方清热除湿凉血。佐以升举,便血初起者甚效。《广笔记》载一方,治便血,或因酒毒发者。先用黄连酒炒为末,空心白酒调服三钱,忌荤腥,一日服后必腹痛,去血愈多;复用白芍一两,白术五钱,甘草三钱,同炒拣开、先以白芍煎服,腹痛自止;后用术草煎服必愈。补胃气则阳明调,而便血自止。

广笔记方、治肠风甚效。

1、人参(一、二、三钱)、蜜炙(三钱)、甘草(补气以摄之,炙一钱)、生地(四钱)、麦冬(五钱)、地榆(凉血,以止之,酒洗)、白芍(酒炒,各三钱)、当归(血去多,则补益之)、萸肉(各二钱)、北五味(血滑脱则酸敛之,八分)、荆芥(炒黑一钱)、柴胡、白芷(血下渗则升举之,各五分),此方补气养血,滋阴清热,酸敛升举,诸法尽备,以治便血,自神效也。

2、八仙长寿丸(见虚劳)。宜加首乌(益血而涩)、白芍(凉血而敛)、莲肉(补脾止血)、女贞子、龟甲胶(益阴除热),可用槐花煮猪脏(法同上方),加黄蜡(涩能止血)丸服。此方滋阴养血清热,佐以酸涩,便血久远者宜之。或左归丸饮,人参固本丸等方,俱可参酌上药用之。一方、只用北五味、熟地等分为丸,服久必效,如虚人初起,胃弱难胜苦寒药者,用以上等方,须去酸涩之品。

归脾丸(见虚劳)。

3、补中益气汤(见泄泻)。便血过多,脾胃虚弱者,选而加减用之。宜加莲肉、糯米、白芍、麦冬、五味、龟甲之属。

此二方皆补脾以统血之治法也。均宜加滋阴凉血酸敛之药以治之。要之去血过多,阴分大伤,若但用补气健脾温热等药,则阳愈旺而阴愈消矣。

[卷八 初生杂症论] 便血

一论便血者。热传心肺也。凡初生婴儿。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甚之所致也。因母食酒曲炙爆热毒等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之。热毒亦传于心肺。且女子热入于心。故小便有血。男子热入肺。故大便有血。治法。用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男女皆效。一方用生蒲黄、油发烧灰。各一钱为末。生地黄汁。或米饮、乳汁调服。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公元1368年—1644年 中医古籍


相关文章

  • 临床医学专科诊断学教学大纲专科
  •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00032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适用专业: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 ◆总 学 时:86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 64 学时,实践教学22 学时 ◆选用教材:<诊断学> ...查看


  •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 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 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 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 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 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 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 ...查看


  • 蚌埠医学院诊断学试题 (11)
  • 名词解释: 里急后重 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查看


  •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
  •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 审阅人: 审定人: 编写日期:2017年2月 课程名称:诊断学(Diagnostics )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总 学 时:60 其中(理论学时:44 : 实践学时:12 ) 学 分 ...查看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 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 ...查看


  • 结肠癌中医治疗
  •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 大肠癌是由于正虚感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引起的,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 ...查看


  •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第2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 ...查看


  •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题2
  • 16. 中药饮片贮存过程中,易发生吸潮粘连和发霉的饮片是( ) . A. 黄柏 B. 天冬 C. 苦参 D. 大黄 E. 川芎 [答案]B [解析] 17. 可参考胸痹辨证论的西药疾病是( ) . A. 高血压病 B. 支气管炎 C. 冠心 ...查看


  • 消化内科学试题解析
  • 1.确定下消化道出血原因首选的检查是 A.全消化道钡餐 B.胶囊内镜 C.结肠镜检查 D.选择性动脉造影 E.钡剂灌肠 [答案]C[解析]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中以结肠疾病为多见,因此首选结肠镜检查. 2.男性,67岁,反复腹泻10年,多于饭后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