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分型

中医病种介绍(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标准)

***********************************************************************

一、[感冒]

病历特征: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桑菊饮(轻)银翘散(重)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解表;祛湿和中--新加香薷饮加减

4.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加减《医方集解》

5.中毒性流感--清心开窍,凉血熄风--清宫汤加减《温病条辨》

6.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加减

7、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减

8、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9、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加减

***********************************************************************

二、[咳嗽]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病历特征:咳嗽有声,或咳吐痰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辛凉轻剂)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证--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青黛散加减。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

三、[哮病]

定义: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

四、[喘证]

病历特征: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病在肺、肾,与肝、脾有关。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以痰浊为主。虚喘在肺肾,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肺肾出纳失常,以气虚为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 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闭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6. 水凌心肺证--温阳利水,泄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 ,蛤蚧粉

1.5g

*******************************************************************

五、[肺痨]

定义: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病历特征: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慢性;虚弱性。 四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西医诊断:肺结核

***********************************************************************

六、[心悸] 病历特征: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多呈反复发作,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病

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呈持续性为怔忡。脉象:促、结、代。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丹加减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

七、[胸痹]

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喝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八、[不寐]

病历特征: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西医诊断:失眠症/神经衰弱等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内扰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

九、[痫病](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家族史、诱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醒后如常。

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

十、[胃痛]

病历特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1、寒邪犯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虚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健中汤加减。

***********************************************************************

十一、[呕吐](2009年中西医助理应试指南未收录本病)

病历特征: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四七汤加减。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

十二、[腹痛]

病历特征: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急性:并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

慢性: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

有饮食、情志、受凉诱因。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

十三、[泄泻]

病历特征: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一)暴泻

1.寒湿泄泻: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

十四、[痢疾]

病历特征: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加减。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加减。

4、阴虚痢:养阴和营--黄连阿胶汤+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真人养脏汤+桃花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里汤

*********************************************************************** 十五、[便秘]

病历特征:大便秘结不下,数日一解;或干结难下;或便下不畅。

①、热秘:泻热润肠--麻子仁丸加减。

②、气秘:顺气行滞--六磨汤加减。

③、寒秘:温里散寒--温脾汤+半硫丸

④、气虚便秘: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

⑤、血虚便秘:养血润肠--润肠丸加减。

⑥、阴虚便秘:滋阴润肠--增液汤

⑦、阳虚便秘:温里通便--济川煎。

*********************************************************************** 十六、[胁痛]

病历特征: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

疼痛性质: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

可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

病机:总属气机失常。‘不通则痛’。

1.肝郁气滞证:冶法: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

十七、[黄疸]

病历特征: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

2.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

十八、[头痛]

病历特征:以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疼痛性质: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一)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冶法: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

十九、[眩晕]

病历特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机: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五眩:风;火;痰;瘀;虚。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

二十、[中风]

病历特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

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病机:(内伤为基础,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引而发。)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冲,内风骤动,痰火壅塞,阻滞经脉,蒙蔽神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多属本虚标实。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腑脏:

(一)闭证:

1、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二)脱证:(鲜见于大病历题型)--固脱;温阳;补阴--参附汤合生脉散加昧。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后遗症--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加减。

2.气虚络瘀后遗症--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后遗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

二十一、[水肿]

病历特征: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

病机: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而导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责于与肺,脾、肾三脏。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1.风水相搏证--解表散风--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侵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5.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

二十二、[淋证]

病历特征: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和诊断依据。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

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

6.劳淋: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无比山药丸。

***********************************************************************

二十三、[癃闭](中西医助理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

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2.肺热壅盛证:冶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加减。

3.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通利膀胱--沉香散加减。

4. 尿道淤阻证:行淤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 脾虚湿滞证:健脾化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6. 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加减。

***********************************************************************

二十四、[阳痿](中西医结合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伴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寐不安,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病机:劳伤久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外邪侵袭——肝脾受损,经脉空虚,或经络阻滞,导致宗筋失养而发为阳痿。

标实:气滞、湿热;

本虚:气、血、阴、阳虚损。

虚实夹杂:别虚损之脏,辨夹杂之邪。

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右归丸加减。

2.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荣筋--归脾汤加减。

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大补元煎(加味)。

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

二十五、[郁证]

病历特征: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病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故病位主要在肝,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六郁之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汤、越鞠丸。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癔病等。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惑乱证(脏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 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抑火安神--滋水清肝饮加减。

***********************************************************************

二十六、[血证]

病机:实证: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出血症状)

虚证: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出血症状)

中医诊断:[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中医诊断:[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中医诊断:[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中医诊断:[尿血]

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中医诊断:[紫斑]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阴盛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

二十七、[消渴]

病历特征:口渴多饮(上)、多食易饥(中)、尿频量多(下)、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临检指标)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

病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可导致肺、胃,肾功能失调——阴津亏损(本),燥热偏胜(标),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互为因果。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 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益肾固肾--金匮肾气丸加减。

***********************************************************************

二十八、[内伤发热] (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畴。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病机:

实: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

热而引起发热。

虚: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

二十九、[虚劳]

定义: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

病历特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或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病程较长或较长的病史。呈进行性加重。

病机: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虚劳,久虚不复而

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

2.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

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

三、阴虚:

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

2. 心阴虚证:滋养心阴--天王补心丹加减。

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加减。

四、阳虚:

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

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加减。

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九加减。

***********************************************************************

三十、[癌病](中西医结合专业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定义: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

病历特征: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病机: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博结,日久渐积而成。

***********************************************************************

三十一、[痹证]

病历特征:有感受风、寒、湿、热邪史,长期劳欲过度,久病体虚:恣食甘肥厚腻。筋脉,肌肉、骨节发生疼痛(寒)、肿胀(热)、酸楚(湿),麻木(风),或肢体活动不灵。

病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不和,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

素体阳盛,内有蓄热,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阳气虚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风寒湿痹。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一、风寒湿痹:

1、行痹(风)(疼痛呈游走性):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疼痛固定不移):温经散寒;通脉和营--乌头汤加减。

3、着痹(湿)(疼痛兼挟酸重):健脾化湿,散寒通络--薏苡仁汤加减。

二、风湿热痹:

1、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2、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3、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

***********************************************************************

三十二、[痉证](中西医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可有神昏谵语,多有外感或内伤病史。

病机:

外感——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

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1.邪滞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加减。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加减。

3.阳明热盛证--增液通腑;清热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

***********************************************************************

三十三、[痿证](中西医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或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饮食不节;跌打损伤;接触毒物——致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筋脉失养,——筋脉肌肉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可致痿。)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

三十四、[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加减。

4. 肾阴虚腰痛: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加减。

5. 肾阳虚腰痛: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加减。

***********************************************************************

三十五、[乳癖] (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多发育龄女性。乳房胀痛为主要表现,月经前加重。乳房内可有圆滑肿块生成,活动度好,可单发、多发,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

病机: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冲任失调,气血不畅——气滞痰凝,壅塞乳络而成。

1、肝郁痰凝证:疏肝化痰,软坚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2、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活血散结--二仙汤和四物汤加减。

***********************************************************************

三十六、[蛇串疮](中西医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患部皮肤灼热、或神经痛。经l 一

3天后,患部发红斑,粟粒丘疱疹变为水疱,排列成带状,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1、肝经郁热证:清肝泻火;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解毒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

三十七、[痔](中西医专业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1、风伤肠络: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3、脾虚气陷:健脾益气--补中益气汤加减。

***********************************************************************

三十八、[脱疽] (中西医助理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1、寒湿阻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

2、血脉瘀阻: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3、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减。

4、热毒伤阴: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

5、气血两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八珍汤加减。

***********************************************************************

三十九、[肠痈]

病历特征:以肠道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在脐周、下腹。疼痛性质为绞痛、钝痛、持续疼痛等。临床常见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可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大便异常、发热等全身症状。

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和红藤煎加减。

2、湿热壅盛证:利湿解毒;通腑泻热--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蕴结证:养阴清热;通腑排脓--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

四十、[崩漏]

定义:非经期的异常出血,量大暴出为崩(崩中);淋漓不净为漏(漏下)。

病历特征:经期延长2周以上,和/或经血量异常增多。主要阴性征排除妇科器质性病变。

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塞流:即止血防脱,暴崩之际,急则治其标。

澄源:即澄清本源的意思,就是求因,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用于出血缓减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疗效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周期及促排卵。治法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或益气养血。

1、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加减。

3、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加减。

4、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加减。

5、热迫血行--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加减。

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加减。

***********************************************************************

四十一、[痛经] (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排除其他疾病。

1、肾气亏损证--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加减。

2、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4、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加减。

5、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

四十二、[绝经前后诸证]

定义: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汗出,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

病机: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渐衰,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

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加减。

2、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加减。

3、脾肾阳虚证:健脾益肾;养血填精--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

***********************************************************************

四十三、[带下病](中西医专业大纲直接用的盆腔炎)(2009年新增)

定义: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病历特征:带下量、色、质、气味

治疗:健脾、升阳、除湿

1、脾阳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加减。

2、肾阳虚: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加减。

3、阴虚挟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加减。

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加减。

***********************************************************************

四十四、[胎漏] (2009年新增)

定义: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病历特征:妊娠早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 病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1、肾虚证: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加减。

2、气虚证: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加减。

3、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加减。

***********************************************************************

四十五、[胎动不安] (2009年新增)

定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病历特征: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

病机: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

1、肾虚证: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气虚证: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减。

3、血虚证: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减。

4、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加减。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加减。

***********************************************************************

四十六、[产后发热] (中西医助理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定义:产褥期内(6周),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病历特征:产褥期,高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减。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减。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减。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加减。

***********************************************************************

四十七、[不孕症](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正常育龄妇女,无器质性障碍而不能正常受孕。女子婚后夫妇同居 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有妊娠史,之后未再避孕,而又连续 2 年未孕者,称为“不孕症”。

病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冲任不足、胞宫失养——不孕症。

一、肾虚型

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加减。

2、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加减。

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加减。

二、肝郁型: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

三、痰湿型: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经验方) 。(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四、血瘀型: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加减。

***********************************************************************

四十八、[小儿肺炎喘嗽]

病历特征:婴幼儿常见肺系疾病。发热、咳嗽、痰壅、喘憋、气急、鼻煽。

1、常证:

①、风寒闭肺:宣肺散寒;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②、风热闭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③、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宣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④、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止咳--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⑤、阴虚肺热: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⑥、肺脾两虚:补益肺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2、变证:

①、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②、邪陷厥阴:镇肝熄风;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合紫血丹。

***********************************************************************

四十九、[小儿泄泻]

病历特征:外感、内伤病史;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色异臭秽;可伴恶心呕吐、口渴欲饮、发热恶寒、喘憋气急等。

1、常证:

①、湿热泄泻:清热;利湿;止泻--葛根芩连汤加减。

②、风寒泄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③、伤食泻: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④、脾虚泄泻:健脾益气;和中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⑤、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2、变证:

①、气阴两伤:健脾益气;养阴涩肠--人参乌梅汤加减。

②、阴竭阳脱:回阳救逆;敛阴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

五十、[水痘] (中西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定义: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流行。

病历特征: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以1-4岁小儿为多见。

1、病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其病在肺脾两经。

2、西医诊断依据: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发热1—2天内,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部位较少。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加减。

2、毒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渗湿--清胃解毒汤加减。

*********************************************************************** 五十一、[痄腮]

定义: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

病历特征: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一、常证: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加减。

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变证: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凉营清气汤加减。

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病种介绍(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标准)

***********************************************************************

一、[感冒]

病历特征: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桑菊饮(轻)银翘散(重)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解表;祛湿和中--新加香薷饮加减

4.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加减《医方集解》

5.中毒性流感--清心开窍,凉血熄风--清宫汤加减《温病条辨》

6.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加减

7、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减

8、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9、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加减

***********************************************************************

二、[咳嗽]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病历特征:咳嗽有声,或咳吐痰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辛凉轻剂)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证--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青黛散加减。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

三、[哮病]

定义: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

四、[喘证]

病历特征: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病在肺、肾,与肝、脾有关。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以痰浊为主。虚喘在肺肾,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肺肾出纳失常,以气虚为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 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闭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6. 水凌心肺证--温阳利水,泄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 ,蛤蚧粉

1.5g

*******************************************************************

五、[肺痨]

定义: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病历特征: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慢性;虚弱性。 四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西医诊断:肺结核

***********************************************************************

六、[心悸] 病历特征: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多呈反复发作,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病

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呈持续性为怔忡。脉象:促、结、代。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丹加减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

七、[胸痹]

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喝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八、[不寐]

病历特征: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西医诊断:失眠症/神经衰弱等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内扰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

九、[痫病](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家族史、诱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醒后如常。

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

十、[胃痛]

病历特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1、寒邪犯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虚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健中汤加减。

***********************************************************************

十一、[呕吐](2009年中西医助理应试指南未收录本病)

病历特征: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证。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四七汤加减。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

十二、[腹痛]

病历特征: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急性:并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

慢性: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

有饮食、情志、受凉诱因。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

十三、[泄泻]

病历特征: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一)暴泻

1.寒湿泄泻: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

十四、[痢疾]

病历特征: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加减。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加减。

4、阴虚痢:养阴和营--黄连阿胶汤+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真人养脏汤+桃花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里汤

*********************************************************************** 十五、[便秘]

病历特征:大便秘结不下,数日一解;或干结难下;或便下不畅。

①、热秘:泻热润肠--麻子仁丸加减。

②、气秘:顺气行滞--六磨汤加减。

③、寒秘:温里散寒--温脾汤+半硫丸

④、气虚便秘: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

⑤、血虚便秘:养血润肠--润肠丸加减。

⑥、阴虚便秘:滋阴润肠--增液汤

⑦、阳虚便秘:温里通便--济川煎。

*********************************************************************** 十六、[胁痛]

病历特征: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

疼痛性质: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

可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

病机:总属气机失常。‘不通则痛’。

1.肝郁气滞证:冶法: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

十七、[黄疸]

病历特征: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

2.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

十八、[头痛]

病历特征:以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疼痛性质: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一)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冶法: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代表药:大补元煎加减。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

十九、[眩晕]

病历特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机: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五眩:风;火;痰;瘀;虚。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

二十、[中风]

病历特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

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病机:(内伤为基础,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引而发。)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冲,内风骤动,痰火壅塞,阻滞经脉,蒙蔽神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多属本虚标实。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腑脏:

(一)闭证:

1、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二)脱证:(鲜见于大病历题型)--固脱;温阳;补阴--参附汤合生脉散加昧。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后遗症--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加减。

2.气虚络瘀后遗症--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后遗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

二十一、[水肿]

病历特征: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

病机: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而导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责于与肺,脾、肾三脏。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1.风水相搏证--解表散风--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侵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5.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

二十二、[淋证]

病历特征: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和诊断依据。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

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

6.劳淋: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无比山药丸。

***********************************************************************

二十三、[癃闭](中西医助理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

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2.肺热壅盛证:冶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加减。

3.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通利膀胱--沉香散加减。

4. 尿道淤阻证:行淤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 脾虚湿滞证:健脾化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6. 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加减。

***********************************************************************

二十四、[阳痿](中西医结合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伴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寐不安,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病机:劳伤久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外邪侵袭——肝脾受损,经脉空虚,或经络阻滞,导致宗筋失养而发为阳痿。

标实:气滞、湿热;

本虚:气、血、阴、阳虚损。

虚实夹杂:别虚损之脏,辨夹杂之邪。

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右归丸加减。

2.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荣筋--归脾汤加减。

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大补元煎(加味)。

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

二十五、[郁证]

病历特征: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病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故病位主要在肝,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六郁之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汤、越鞠丸。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癔病等。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惑乱证(脏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 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抑火安神--滋水清肝饮加减。

***********************************************************************

二十六、[血证]

病机:实证: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出血症状)

虚证: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出血症状)

中医诊断:[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中医诊断:[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中医诊断:[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中医诊断:[尿血]

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中医诊断:[紫斑]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阴盛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

二十七、[消渴]

病历特征:口渴多饮(上)、多食易饥(中)、尿频量多(下)、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临检指标)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

病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可导致肺、胃,肾功能失调——阴津亏损(本),燥热偏胜(标),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互为因果。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 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益肾固肾--金匮肾气丸加减。

***********************************************************************

二十八、[内伤发热] (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畴。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病机:

实: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

热而引起发热。

虚: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

二十九、[虚劳]

定义: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

病历特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或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病程较长或较长的病史。呈进行性加重。

病机: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虚劳,久虚不复而

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

2.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

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

三、阴虚:

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

2. 心阴虚证:滋养心阴--天王补心丹加减。

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加减。

四、阳虚:

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

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加减。

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九加减。

***********************************************************************

三十、[癌病](中西医结合专业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定义: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

病历特征: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病机: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博结,日久渐积而成。

***********************************************************************

三十一、[痹证]

病历特征:有感受风、寒、湿、热邪史,长期劳欲过度,久病体虚:恣食甘肥厚腻。筋脉,肌肉、骨节发生疼痛(寒)、肿胀(热)、酸楚(湿),麻木(风),或肢体活动不灵。

病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不和,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

素体阳盛,内有蓄热,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阳气虚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风寒湿痹。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一、风寒湿痹:

1、行痹(风)(疼痛呈游走性):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疼痛固定不移):温经散寒;通脉和营--乌头汤加减。

3、着痹(湿)(疼痛兼挟酸重):健脾化湿,散寒通络--薏苡仁汤加减。

二、风湿热痹:

1、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2、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3、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

***********************************************************************

三十二、[痉证](中西医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可有神昏谵语,多有外感或内伤病史。

病机:

外感——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

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1.邪滞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加减。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加减。

3.阳明热盛证--增液通腑;清热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

***********************************************************************

三十三、[痿证](中西医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或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饮食不节;跌打损伤;接触毒物——致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筋脉失养,——筋脉肌肉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可致痿。)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

三十四、[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加减。

4. 肾阴虚腰痛: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加减。

5. 肾阳虚腰痛: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加减。

***********************************************************************

三十五、[乳癖] (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多发育龄女性。乳房胀痛为主要表现,月经前加重。乳房内可有圆滑肿块生成,活动度好,可单发、多发,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

病机: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冲任失调,气血不畅——气滞痰凝,壅塞乳络而成。

1、肝郁痰凝证:疏肝化痰,软坚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2、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活血散结--二仙汤和四物汤加减。

***********************************************************************

三十六、[蛇串疮](中西医专业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患部皮肤灼热、或神经痛。经l 一

3天后,患部发红斑,粟粒丘疱疹变为水疱,排列成带状,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1、肝经郁热证:清肝泻火;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解毒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

三十七、[痔](中西医专业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1、风伤肠络: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3、脾虚气陷:健脾益气--补中益气汤加减。

***********************************************************************

三十八、[脱疽] (中西医助理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1、寒湿阻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

2、血脉瘀阻: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3、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减。

4、热毒伤阴: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

5、气血两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八珍汤加减。

***********************************************************************

三十九、[肠痈]

病历特征:以肠道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在脐周、下腹。疼痛性质为绞痛、钝痛、持续疼痛等。临床常见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可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大便异常、发热等全身症状。

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和红藤煎加减。

2、湿热壅盛证:利湿解毒;通腑泻热--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蕴结证:养阴清热;通腑排脓--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

四十、[崩漏]

定义:非经期的异常出血,量大暴出为崩(崩中);淋漓不净为漏(漏下)。

病历特征:经期延长2周以上,和/或经血量异常增多。主要阴性征排除妇科器质性病变。

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塞流:即止血防脱,暴崩之际,急则治其标。

澄源:即澄清本源的意思,就是求因,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用于出血缓减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疗效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周期及促排卵。治法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或益气养血。

1、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加减。

3、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加减。

4、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加减。

5、热迫血行--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加减。

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加减。

***********************************************************************

四十一、[痛经] (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排除其他疾病。

1、肾气亏损证--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加减。

2、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4、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加减。

5、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

四十二、[绝经前后诸证]

定义: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汗出,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

病机: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渐衰,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

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加减。

2、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加减。

3、脾肾阳虚证:健脾益肾;养血填精--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

***********************************************************************

四十三、[带下病](中西医专业大纲直接用的盆腔炎)(2009年新增)

定义: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病历特征:带下量、色、质、气味

治疗:健脾、升阳、除湿

1、脾阳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加减。

2、肾阳虚: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加减。

3、阴虚挟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加减。

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加减。

***********************************************************************

四十四、[胎漏] (2009年新增)

定义: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病历特征:妊娠早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 病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1、肾虚证: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加减。

2、气虚证: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加减。

3、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加减。

***********************************************************************

四十五、[胎动不安] (2009年新增)

定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病历特征: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

病机: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

1、肾虚证: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气虚证: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减。

3、血虚证: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减。

4、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加减。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加减。

***********************************************************************

四十六、[产后发热] (中西医助理不要求)(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定义:产褥期内(6周),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病历特征:产褥期,高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减。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减。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减。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加减。

***********************************************************************

四十七、[不孕症](中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病历特征:正常育龄妇女,无器质性障碍而不能正常受孕。女子婚后夫妇同居 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有妊娠史,之后未再避孕,而又连续 2 年未孕者,称为“不孕症”。

病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冲任不足、胞宫失养——不孕症。

一、肾虚型

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加减。

2、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加减。

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加减。

二、肝郁型: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

三、痰湿型: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经验方) 。(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四、血瘀型: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加减。

***********************************************************************

四十八、[小儿肺炎喘嗽]

病历特征:婴幼儿常见肺系疾病。发热、咳嗽、痰壅、喘憋、气急、鼻煽。

1、常证:

①、风寒闭肺:宣肺散寒;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②、风热闭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③、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宣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④、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止咳--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⑤、阴虚肺热: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⑥、肺脾两虚:补益肺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2、变证:

①、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②、邪陷厥阴:镇肝熄风;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合紫血丹。

***********************************************************************

四十九、[小儿泄泻]

病历特征:外感、内伤病史;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色异臭秽;可伴恶心呕吐、口渴欲饮、发热恶寒、喘憋气急等。

1、常证:

①、湿热泄泻:清热;利湿;止泻--葛根芩连汤加减。

②、风寒泄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③、伤食泻: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④、脾虚泄泻:健脾益气;和中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⑤、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2、变证:

①、气阴两伤:健脾益气;养阴涩肠--人参乌梅汤加减。

②、阴竭阳脱:回阳救逆;敛阴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

五十、[水痘] (中西医助理不要求)(2009年新增)

定义: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流行。

病历特征: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以1-4岁小儿为多见。

1、病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其病在肺脾两经。

2、西医诊断依据: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发热1—2天内,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部位较少。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加减。

2、毒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渗湿--清胃解毒汤加减。

*********************************************************************** 五十一、[痄腮]

定义: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

病历特征: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一、常证: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加减。

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变证: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凉营清气汤加减。

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相关文章

  • 糖尿病综述
  • 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和高血糖继发的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其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隶属于中医的"消渴"的范畴,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 ...查看


  • 中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 中医学关于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气阳虚或气阴虚,病位以脾为主,次为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有兼 ...查看


  • 基于循证医学对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2007枣3秀繁勰卷筹2麓墅照:兰Q堕坠!:兰Q坠:兰 :』坐婴嫩堡兰丛璺型曼堂翌熊型堕型§楚塑!型型嫩!. 陕嚣枣嚣攀陡学援 :Z: 基于循证医学对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歪相东宰 教鑫 郭小青 (陕西中朦学院,陕西成阳712046 ...查看


  • 亚健康人群体质分型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 第29卷第4期2010年12月 J伽瑚l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ofTia哪inUIliVersity of TraditionaI V01.29No.4DPc.2010 Chi眦驰Medicine 亚健康人群体质分型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张沁 ...查看


  • 咳嗽辨证分型食疗举隅
  • 咳嗽辨证分型食疗举隅 上海市中医医院李利清夏英张新光虞坚尔赵永汉 摘要:中医药学一直很重视药膳食疗,本文依据咳嗽辨证分型,对常见证型列举一.二首食疗方. 关键词:咳嗽食疗药膳 中医药学一直很重视药膳食疗,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就认识到:食疗是健康 ...查看


  • 中医外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 年 三月 二十 日 中医外科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 ...查看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的方法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的方法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等因素增多,导致失眠患者明显增多.中医认为:失眠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专家指出 ...查看


  •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华网健康频道
  •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分型 2010-09-14 10:51:57  互联网  编辑:cwg 1.痰湿内阻 此型多见于肥胖之人,平时经常头晕胀痛,胸脘痞闷,甚则呕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来濡滑. 2.肝胆郡滞 患者 ...查看


  •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
  •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 急性肾炎中医属"水肿"."虚劳"范畴.临床呈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等多种表现,早期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分为四型 ...查看


  • 颈椎病中医是如何分型的?
  • 中医治疗颈椎病以温补肝肾.养血益精为主,以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为主,多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分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如果运用得当,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中医一般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1)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