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论《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作者:冷蓓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我们从《风骨》内容及其创作意图入手,认为“风”是指文章思想情感表达地明朗显豁,“骨”指语言劲健有力。“风骨”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一种显豁劲健的、理想的文章风格。

【关键词】:风骨 《文心雕龙》 ;内涵 ; 风格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但是自从刘勰创立“风骨”一说以来,学术界“风骨”的理解一直莫衷一是。我们拟从《风骨》文本及其创作意图出发探讨“风骨”的内涵。 《风骨》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刘勰给“风”的定义,并由“化感之本源”推出“风”是对内容的要求,即“风”是教化,甚至是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些问题的。王运熙曾谈到,刘勰在《诠赋》篇中对赋有严厉的批评“无贵风轨,莫益劝戒”。但在《风骨》篇中偏偏举了司马相如《大人赋》来说明“风力遒也”。可见,“教化”一说站不住脚。“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说的是“风骨”的“风”是教化能够打动人的原因,作品正是因为有了“风”才发挥出教化作用。刘勰还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可见与“风”密切相关的是诸如“志气”、“情”、“思”、“气”等这一类表达作家作品思想情感的范畴。周振甫说,“形不是气,但有气形才能活,风不是情,但有风才动人”,是十分恰当的。故“风骨”的“风”并不是指作品内容本身,而是指一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上应该达到的美学上的效果。那何为有“风”之作呢?刘勰认为“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即首先要“清”。“清”,即清明、明朗、通透、不混乱、不晦艰,与《宗经》里“风清而不杂”,的“杂”正好相对。此外,《风骨》篇中论及到“风”特点的句子还有: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可以二是要“显”、“遒”、“明”,即指显豁、清晰、有飞动之致。

综上,我们认为“风骨”的“风”所指的就应该是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情感上所呈现出的明朗通透、显豁清晰的特点,它是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而不是对作品内容本身的要求。

关于“骨”,我们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可以看出,“骨”无疑与“辞”的范畴相联系起来的。“辞”需要待“骨”,即文章铺写辞藻必须用要以“树骨”为前提条件,寇效信说:“文辞之需要„骨‟,犹如身体之需要骨骸。无骨骸,则肌肉无所附,形体无所立;无文„骨‟,则文辞无依傍,文章本身也站不起来”,十分中肯的。可见,“骨”是语言所呈现出的一种风格,有了“骨”的效果,文章就能“立”起来,给人以有力的感觉。那么有无“骨”的标准是什么呢?刘勰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结言”即为遣词造句,那么何为“端直”呢?我们先从比喻意义上来理解一下。《世说新语·轻诋》篇中有:“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说:“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也就是说,韩康伯因为很肥胖,“似肉鸭”,所以被评价成“无风骨”。刘勰也说,“肌丰而力沈”的野鸡也是“乏风骨”的。《笔阵图》里,卫夫人论书法时说:“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意思就是多“骨”会显示出书法作品的劲健和力度来,但如果多“肉”,“骨”就会被“肉”所掩盖,那么作品变得臃肿、繁冗、无神,就像“猪”一样了。譬之于文,“多肉”即是指文章中过分铺排的浮艳、柔靡之辞,也就是“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里的“瘠义”、“繁杂”、“无骨”的“肥辞”了。可见,与肥辞相反的“端直”之辞就是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精简、“有力量”的风格的文辞。《风骨》篇中还说到:

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昔潘勖锡魏,思摩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峻”、“劲”等都是说的“骨”是一种“力”表现。我们认为,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也正是因为符合了刘勰所提倡的“辞尚体要,不惟好异”的看法,具有了“语言比较质朴而劲健有力”的风格,所以才得到了刘勰的称赞,并被作为例子大力褒扬。如果按有的学者解释的“„骨‟即„事义‟”的说法,那么《册魏公九锡文》这样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的文章恐怕在事义上是没有什么可以为人所称道的吧。由此我们更加确定了所谓“骨”指的是文章语言所呈现出的一种质素精要而劲健有力的美学效果,它不是文辞本身,更不是什么„事义‟。

综上,“风”“骨”是指文章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的审美特点,它们都是作品风格和艺术表现上的问题。正如王运熙所说,“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质朴刚健,思想感情容易表现得鲜明爽朗,反之,语言靡丽、柔弱、拖沓,必然会影响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因此风骨二者被结合起来,当作一个统一的要求被提了出来。”

下面我们再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来验证一下我们的观点是否符合刘勰写作的逻辑和目的。我们知道,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很大目的就在于“明道”,在于“返本就末”。《序志》

篇中的“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就是对这一目的的直接表述。可以说,刘勰这一目标是有极其突出的现实意义的。南朝时期,文风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语言过分华丽,柔靡不振,“风味气衰”和严重的形式主义了。在《序志》篇中刘勰说:“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在《通变》篇里他又指出“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可以说,对当时不正文风的批评和纠正,对取法经书的推崇是贯穿了整部《文心雕龙》的。在创作论部分,《神思》讲的是文章的艺术构思问题,强调“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接下来,《体性》篇讨论了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体貌的关系,并指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正”,“天有天资,学慎始习”,“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正确体制的重要性。而再接下来就是《风骨》篇了,刘勰想要通过《风骨》为文章树立一种正确的、理想的风格,一种虽然作家才性、文章体貌各不相同,但是却是所有好的文章所共同拥有、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并以此来与柔糜文风相“斗争”。正如金庆国所言“作者要通过它树立一种标格,使文风由讹反本,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综上,“风”、“骨”不是“情”、“辞”本身,而是情辞的一种“标准”,也就是说,是一种美学上的要求,是艺术上的一种表现。“风”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表现得清晰、明朗、显豁,“骨”指语言体要、劲健有力,“风骨”合起来就是指一种显豁劲健的、任何文章都可以包含的、理想的文章风格。

参考文献:

[1](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论《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作者:冷蓓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我们从《风骨》内容及其创作意图入手,认为“风”是指文章思想情感表达地明朗显豁,“骨”指语言劲健有力。“风骨”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一种显豁劲健的、理想的文章风格。

【关键词】:风骨 《文心雕龙》 ;内涵 ; 风格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但是自从刘勰创立“风骨”一说以来,学术界“风骨”的理解一直莫衷一是。我们拟从《风骨》文本及其创作意图出发探讨“风骨”的内涵。 《风骨》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刘勰给“风”的定义,并由“化感之本源”推出“风”是对内容的要求,即“风”是教化,甚至是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些问题的。王运熙曾谈到,刘勰在《诠赋》篇中对赋有严厉的批评“无贵风轨,莫益劝戒”。但在《风骨》篇中偏偏举了司马相如《大人赋》来说明“风力遒也”。可见,“教化”一说站不住脚。“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说的是“风骨”的“风”是教化能够打动人的原因,作品正是因为有了“风”才发挥出教化作用。刘勰还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可见与“风”密切相关的是诸如“志气”、“情”、“思”、“气”等这一类表达作家作品思想情感的范畴。周振甫说,“形不是气,但有气形才能活,风不是情,但有风才动人”,是十分恰当的。故“风骨”的“风”并不是指作品内容本身,而是指一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上应该达到的美学上的效果。那何为有“风”之作呢?刘勰认为“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即首先要“清”。“清”,即清明、明朗、通透、不混乱、不晦艰,与《宗经》里“风清而不杂”,的“杂”正好相对。此外,《风骨》篇中论及到“风”特点的句子还有: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可以二是要“显”、“遒”、“明”,即指显豁、清晰、有飞动之致。

综上,我们认为“风骨”的“风”所指的就应该是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情感上所呈现出的明朗通透、显豁清晰的特点,它是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而不是对作品内容本身的要求。

关于“骨”,我们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可以看出,“骨”无疑与“辞”的范畴相联系起来的。“辞”需要待“骨”,即文章铺写辞藻必须用要以“树骨”为前提条件,寇效信说:“文辞之需要„骨‟,犹如身体之需要骨骸。无骨骸,则肌肉无所附,形体无所立;无文„骨‟,则文辞无依傍,文章本身也站不起来”,十分中肯的。可见,“骨”是语言所呈现出的一种风格,有了“骨”的效果,文章就能“立”起来,给人以有力的感觉。那么有无“骨”的标准是什么呢?刘勰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结言”即为遣词造句,那么何为“端直”呢?我们先从比喻意义上来理解一下。《世说新语·轻诋》篇中有:“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说:“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也就是说,韩康伯因为很肥胖,“似肉鸭”,所以被评价成“无风骨”。刘勰也说,“肌丰而力沈”的野鸡也是“乏风骨”的。《笔阵图》里,卫夫人论书法时说:“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意思就是多“骨”会显示出书法作品的劲健和力度来,但如果多“肉”,“骨”就会被“肉”所掩盖,那么作品变得臃肿、繁冗、无神,就像“猪”一样了。譬之于文,“多肉”即是指文章中过分铺排的浮艳、柔靡之辞,也就是“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里的“瘠义”、“繁杂”、“无骨”的“肥辞”了。可见,与肥辞相反的“端直”之辞就是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精简、“有力量”的风格的文辞。《风骨》篇中还说到:

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昔潘勖锡魏,思摩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峻”、“劲”等都是说的“骨”是一种“力”表现。我们认为,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也正是因为符合了刘勰所提倡的“辞尚体要,不惟好异”的看法,具有了“语言比较质朴而劲健有力”的风格,所以才得到了刘勰的称赞,并被作为例子大力褒扬。如果按有的学者解释的“„骨‟即„事义‟”的说法,那么《册魏公九锡文》这样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的文章恐怕在事义上是没有什么可以为人所称道的吧。由此我们更加确定了所谓“骨”指的是文章语言所呈现出的一种质素精要而劲健有力的美学效果,它不是文辞本身,更不是什么„事义‟。

综上,“风”“骨”是指文章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的审美特点,它们都是作品风格和艺术表现上的问题。正如王运熙所说,“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质朴刚健,思想感情容易表现得鲜明爽朗,反之,语言靡丽、柔弱、拖沓,必然会影响思想感情表现的明朗性,因此风骨二者被结合起来,当作一个统一的要求被提了出来。”

下面我们再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来验证一下我们的观点是否符合刘勰写作的逻辑和目的。我们知道,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很大目的就在于“明道”,在于“返本就末”。《序志》

篇中的“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就是对这一目的的直接表述。可以说,刘勰这一目标是有极其突出的现实意义的。南朝时期,文风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语言过分华丽,柔靡不振,“风味气衰”和严重的形式主义了。在《序志》篇中刘勰说:“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在《通变》篇里他又指出“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可以说,对当时不正文风的批评和纠正,对取法经书的推崇是贯穿了整部《文心雕龙》的。在创作论部分,《神思》讲的是文章的艺术构思问题,强调“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接下来,《体性》篇讨论了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体貌的关系,并指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正”,“天有天资,学慎始习”,“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正确体制的重要性。而再接下来就是《风骨》篇了,刘勰想要通过《风骨》为文章树立一种正确的、理想的风格,一种虽然作家才性、文章体貌各不相同,但是却是所有好的文章所共同拥有、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并以此来与柔糜文风相“斗争”。正如金庆国所言“作者要通过它树立一种标格,使文风由讹反本,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综上,“风”、“骨”不是“情”、“辞”本身,而是情辞的一种“标准”,也就是说,是一种美学上的要求,是艺术上的一种表现。“风”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表现得清晰、明朗、显豁,“骨”指语言体要、劲健有力,“风骨”合起来就是指一种显豁劲健的、任何文章都可以包含的、理想的文章风格。

参考文献:

[1](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 以[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论"风骨"
  • 摘 要:"风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可以称得上是十分重要的批评语汇,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刘勰是第一个把此语运用到文章品评领域的人.<文心雕龙札记>是黄季刚先生讲述刘勰力作――<文心雕龙>的课堂讲义 ...查看


  • [文心雕龙]风骨论的立象尽意
  • 作者:徐扬尚 天府新论 201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10)02-148-05 一."风骨"现代解读的"二元两分说"种种 (一)文意与 ...查看


  • 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 摘要:乐府在我国诗歌史中占有重要位置,魏晋乐府,更是无法忽略的一环.魏晋时期变乐府采诗为全盛的文人乐府创作,精英文人们充分利用这一题材,使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形成了一代文学的思潮: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三曹""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1
  • 一.1.(<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毛诗大序>提 ...查看


  •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 ...查看


  •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章:先秦 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 ...查看


  •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 作者:詹福瑞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4期 <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是书的总论,<宗经>为总论之一.<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