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促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凸现出来,因此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现象 社会公平 和谐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五年(即“十一五”期间)或将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国家整体实力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普遍看好。然而,不管国家形象在国际上是多么令人鼓舞,也不管我们的党和政府如何大力地宣传三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不管我们的媒体用多少篇幅图文并茂地彰显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状景,但是不可回避的焦点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已经凸现出来。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长期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已有强烈的关于社会公平的要求。追求公平,

实现和谐已成为我们国家乃至每个人的价值目标。

一、社会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社会确实存在着不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存在是绝对的社会现象。关键是,这种不平等是否公平才是问题的关键。当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不和谐

第一,中国富翁人数比起发达国家少。

2005年全球100万美元富翁人数700万,其中200多万在西欧,400万在美国,剩下的100万分散在亚洲和澳洲。2006年全球100万美元富翁人数950万,3000万美元超级富翁人数9.5万人排位:美、日、德、英。所以,许多人抱怨中国的富豪如何,实际上,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富豪的数目所占比例还是很微小的。所以,国家不应该限制富豪的发展。富豪给社会创造了财富,

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贫富差距与发达国家发展同期相比并不突兀。

联合国数据显示,在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只占总收入或消费份额的4.7%,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以上。许多人在呼吁,中国的基尼达到0.4,指数已经超过警戒线。其实如果把中国放在发达国家处于中国此时发展阶段的可比时刻,中国的财富差别并不为奇。比较三十年代的英国,人们被分为挣工资的和财产拥有者。那时,社会上2/3的财产被1%的人口拥有。一直到了1952年,从1%的人拥有的2/3的社会财产下降到了他们拥有社会财产的一半。在分配上也是不平等的,在三十年代的英国,

1.5%人口拥有全部个人收入的23% 。即使在典型的福利国家瑞典,在1920年,最富有的2%人口占有了全部个人财富的60%,占有全国人口95%比例的下层人士只拥有已注册的净财富的23%。到了1975年,福利国的鼎盛时期,数字才有所改变,2%的富有人口占有的财富降到了全部财富的28%,底层的95%人口拥有了56%的财富。而在美国,即使在今天,最上层的5%人口仍占有全部人口收入的21%,最底层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有低于4%

全部人口的收入。

所以,在市场经济发育阶段,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必然过程。今天中国出现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不是个别现象,不应为奇。只是与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相比,显得数字突兀。

第三,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字是巨大的。

以上的论述决不是说中国的不公平现象并不严峻。问题不是富人不应再富下去,而是穷人不应该再贫困下去。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高额数字耸人听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现行低收入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22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1/3),有8517万人属于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同时,也并不是说,不平等可以被接受。当穷人们还没有基本的收入来保障饮食和住房,入学和就医时,另外的一群富起来的人却可以花天酒地、肆无忌惮地挥霍。这时,并不是富豪的多少问题,甚至他们收入的多少也可以接受,而是富豪的奢侈生活造成的人们心理上道德上难以接受的社会差别。

(二)机会不平等,许多人失去了接受教育与医疗的基本保障

当前中国社会出示给每一个人的机会不是一样的。这个机会指平等地接受福利的机会:如就业的机会、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和取得社会服务的机会等等。如果没有平等的机会,就给部分人增加了遭遇危机险境的机率。法律赋予人平等的权利,但是,社会的设置构成或者政策的执行上,还不能把这种平等的意愿表达充分。而且有了权利并不等于有了机会,这个权利需要社会去提供机会才能够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人公平竞争的场所,让人得以按照自己的

意愿发展。但是,许多人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于是有人把贫困的原因全部归结为个人。其实,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给人们提供让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许多贫困人口在竞争中失败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低,还有些是因为生病致穷,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和其他人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医疗保障的机会。当然,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同,有许多机遇性与偶然性,但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把这些危机的因素降到最低的限度。仅仅医疗保障这一方面,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1/4的受访者曾经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过医疗。2005年春,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有70%以上的农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还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不是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地得到。南非白人作家纳丁戈迪默说过,如果我不是一个白人,我就进不了图书馆,我就不可能读书和写作,于是就不可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后果更为恶劣,它比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更加难以让人接受。马歇尔说,公民的社会权利即享受福利的权利,由社会资源给他们提供经济保障、健康和教育,而这些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与他们在市场经济上的地位无关。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公共管理应该在政策设置上,为保障全体公民在接受教育、医疗

和其他服务上被平等地对待。福利的权利和社会公正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三)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地位不平等,出现尊贵和卑贱

不仅仅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富更有势力,由于不平等的地位和其象征,他们更加被人尊敬。陶尼说,统治阶层不应该有权利让自己的行为和地位作为获得利益的自然储蓄室。陶尼分析英国说,虽然它在政治上是民主的,在它的经济生活里,还是被阶级的优越和阶级的从属这样一个陈旧传统的有害幽灵影响和折磨着。本来社会分工有不同,因此收入也会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因为工作性质的因素,决定了某些人的工作身份更加显赫或者尊贵。但是,这决不是说,人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人本身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说,过去,干部和工人的身份造成了人们的不平等,国营企业的身份高于集体;工人身份高于农民。今天的表现更多地集中在经济的地位的不平等。这种高低尊贵之分已经不是羡慕厌恶,仰视鄙夷的问题,今天在中国导致了贫富的对立的程度是仇富和反社会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收入的不平等可以经受,而对人的羞辱造成的道德的倒退却让人难以接受。这个生命的尊严为物质所衡量的时代,有钱人看不起穷人,有车组看不起步行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脑力劳动者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这样造成的社会对立,造成被蔑视的群体的反社会的现象,将导致不堪的后果。人是平等的,人的尊严不可践踏。不可因分工不同排列出不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国家福利面前,因为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有基本的一份,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国家福利可以消除公民羞辱的感觉,消除了个人被挫败的感觉;对于富有者,国家福利强调了他们的提供者和纳税人的地位,他们被表现了作为一个国家理想的公民的高尚的道德。所以,国家福利不仅表现了公平,还体现了道德和理想。在这种社会体制下,人们享受到基本的保障,感觉到的是

仁慈与关爱,这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以上的分析足以表明社会不公平就这样在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当一部分人在奢侈地浪费的时候,另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两极分化在扩大,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因以上的种种不公正会被激化。中国存在着不公平,而靠市场经济不能缩小这个不平等,反而会扩大。马歇尔说,社会阶级的不平等特征可以被具有平等性质的公民权来改造。罗尔斯说,公平是政治或者国家体制的美德。所以,国家管理机制是消灭不公正的机构。国家需要一个福利法规,通过税收和二次分配把浪费的资源分配给那些还没有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人。不是全部的不平等都是不公正的,但是不公平的不平等应该被降低,而且尽可能地消除。这只能是制

定社会政策,依靠国家福利作为公正机制来发挥调节作用。

二、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目前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如果不分析这些现象并制定相应社会公正机制,就不可能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更谈不到构建和谐

社会。因此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以前虽已注意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不公这样的复杂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部分政策和措施虽力度较大,针对性也较强,但执行并

不到位,成效并不明显,我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

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必须加强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

利和履行义务。

第三,调整公共政策,加大调节收入分配机制的力度,调整和制定新的资源

配置政策及相关机制。

第四,创造更多社会就业机会,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力度。

第五,强化对不公现象的监管,及时纠正社会不公现象,完善法制,加强监

管,惩治腐败。

第六,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公民权》.

[2]蒂特姆斯.《社会政策》

.

[3]参考消息2007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6.

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促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凸现出来,因此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现象 社会公平 和谐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五年(即“十一五”期间)或将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国家整体实力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普遍看好。然而,不管国家形象在国际上是多么令人鼓舞,也不管我们的党和政府如何大力地宣传三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不管我们的媒体用多少篇幅图文并茂地彰显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状景,但是不可回避的焦点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已经凸现出来。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长期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已有强烈的关于社会公平的要求。追求公平,

实现和谐已成为我们国家乃至每个人的价值目标。

一、社会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社会确实存在着不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存在是绝对的社会现象。关键是,这种不平等是否公平才是问题的关键。当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不和谐

第一,中国富翁人数比起发达国家少。

2005年全球100万美元富翁人数700万,其中200多万在西欧,400万在美国,剩下的100万分散在亚洲和澳洲。2006年全球100万美元富翁人数950万,3000万美元超级富翁人数9.5万人排位:美、日、德、英。所以,许多人抱怨中国的富豪如何,实际上,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富豪的数目所占比例还是很微小的。所以,国家不应该限制富豪的发展。富豪给社会创造了财富,

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贫富差距与发达国家发展同期相比并不突兀。

联合国数据显示,在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只占总收入或消费份额的4.7%,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以上。许多人在呼吁,中国的基尼达到0.4,指数已经超过警戒线。其实如果把中国放在发达国家处于中国此时发展阶段的可比时刻,中国的财富差别并不为奇。比较三十年代的英国,人们被分为挣工资的和财产拥有者。那时,社会上2/3的财产被1%的人口拥有。一直到了1952年,从1%的人拥有的2/3的社会财产下降到了他们拥有社会财产的一半。在分配上也是不平等的,在三十年代的英国,

1.5%人口拥有全部个人收入的23% 。即使在典型的福利国家瑞典,在1920年,最富有的2%人口占有了全部个人财富的60%,占有全国人口95%比例的下层人士只拥有已注册的净财富的23%。到了1975年,福利国的鼎盛时期,数字才有所改变,2%的富有人口占有的财富降到了全部财富的28%,底层的95%人口拥有了56%的财富。而在美国,即使在今天,最上层的5%人口仍占有全部人口收入的21%,最底层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有低于4%

全部人口的收入。

所以,在市场经济发育阶段,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必然过程。今天中国出现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不是个别现象,不应为奇。只是与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相比,显得数字突兀。

第三,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字是巨大的。

以上的论述决不是说中国的不公平现象并不严峻。问题不是富人不应再富下去,而是穷人不应该再贫困下去。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高额数字耸人听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现行低收入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22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1/3),有8517万人属于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同时,也并不是说,不平等可以被接受。当穷人们还没有基本的收入来保障饮食和住房,入学和就医时,另外的一群富起来的人却可以花天酒地、肆无忌惮地挥霍。这时,并不是富豪的多少问题,甚至他们收入的多少也可以接受,而是富豪的奢侈生活造成的人们心理上道德上难以接受的社会差别。

(二)机会不平等,许多人失去了接受教育与医疗的基本保障

当前中国社会出示给每一个人的机会不是一样的。这个机会指平等地接受福利的机会:如就业的机会、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和取得社会服务的机会等等。如果没有平等的机会,就给部分人增加了遭遇危机险境的机率。法律赋予人平等的权利,但是,社会的设置构成或者政策的执行上,还不能把这种平等的意愿表达充分。而且有了权利并不等于有了机会,这个权利需要社会去提供机会才能够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人公平竞争的场所,让人得以按照自己的

意愿发展。但是,许多人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于是有人把贫困的原因全部归结为个人。其实,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给人们提供让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许多贫困人口在竞争中失败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低,还有些是因为生病致穷,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和其他人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医疗保障的机会。当然,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同,有许多机遇性与偶然性,但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把这些危机的因素降到最低的限度。仅仅医疗保障这一方面,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1/4的受访者曾经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过医疗。2005年春,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有70%以上的农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还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不是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地得到。南非白人作家纳丁戈迪默说过,如果我不是一个白人,我就进不了图书馆,我就不可能读书和写作,于是就不可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后果更为恶劣,它比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更加难以让人接受。马歇尔说,公民的社会权利即享受福利的权利,由社会资源给他们提供经济保障、健康和教育,而这些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与他们在市场经济上的地位无关。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公共管理应该在政策设置上,为保障全体公民在接受教育、医疗

和其他服务上被平等地对待。福利的权利和社会公正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三)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地位不平等,出现尊贵和卑贱

不仅仅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富更有势力,由于不平等的地位和其象征,他们更加被人尊敬。陶尼说,统治阶层不应该有权利让自己的行为和地位作为获得利益的自然储蓄室。陶尼分析英国说,虽然它在政治上是民主的,在它的经济生活里,还是被阶级的优越和阶级的从属这样一个陈旧传统的有害幽灵影响和折磨着。本来社会分工有不同,因此收入也会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因为工作性质的因素,决定了某些人的工作身份更加显赫或者尊贵。但是,这决不是说,人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人本身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说,过去,干部和工人的身份造成了人们的不平等,国营企业的身份高于集体;工人身份高于农民。今天的表现更多地集中在经济的地位的不平等。这种高低尊贵之分已经不是羡慕厌恶,仰视鄙夷的问题,今天在中国导致了贫富的对立的程度是仇富和反社会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收入的不平等可以经受,而对人的羞辱造成的道德的倒退却让人难以接受。这个生命的尊严为物质所衡量的时代,有钱人看不起穷人,有车组看不起步行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脑力劳动者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这样造成的社会对立,造成被蔑视的群体的反社会的现象,将导致不堪的后果。人是平等的,人的尊严不可践踏。不可因分工不同排列出不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国家福利面前,因为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有基本的一份,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国家福利可以消除公民羞辱的感觉,消除了个人被挫败的感觉;对于富有者,国家福利强调了他们的提供者和纳税人的地位,他们被表现了作为一个国家理想的公民的高尚的道德。所以,国家福利不仅表现了公平,还体现了道德和理想。在这种社会体制下,人们享受到基本的保障,感觉到的是

仁慈与关爱,这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以上的分析足以表明社会不公平就这样在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当一部分人在奢侈地浪费的时候,另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两极分化在扩大,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因以上的种种不公正会被激化。中国存在着不公平,而靠市场经济不能缩小这个不平等,反而会扩大。马歇尔说,社会阶级的不平等特征可以被具有平等性质的公民权来改造。罗尔斯说,公平是政治或者国家体制的美德。所以,国家管理机制是消灭不公正的机构。国家需要一个福利法规,通过税收和二次分配把浪费的资源分配给那些还没有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人。不是全部的不平等都是不公正的,但是不公平的不平等应该被降低,而且尽可能地消除。这只能是制

定社会政策,依靠国家福利作为公正机制来发挥调节作用。

二、努力消除不公平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目前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如果不分析这些现象并制定相应社会公正机制,就不可能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更谈不到构建和谐

社会。因此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以前虽已注意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不公这样的复杂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部分政策和措施虽力度较大,针对性也较强,但执行并

不到位,成效并不明显,我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

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必须加强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

利和履行义务。

第三,调整公共政策,加大调节收入分配机制的力度,调整和制定新的资源

配置政策及相关机制。

第四,创造更多社会就业机会,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力度。

第五,强化对不公现象的监管,及时纠正社会不公现象,完善法制,加强监

管,惩治腐败。

第六,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公民权》.

[2]蒂特姆斯.《社会政策》

.

[3]参考消息2007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6.


相关文章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要点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栏 目主持 :黄 坦 党 的 十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精 神 宣 讲 要 点 中 心组 学 习工作 办 公 室 党 的十 六 届 六 中 伞 会 通 过 了 < 于构 奋斗 的 ...查看


  •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 ...查看


  •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从哲学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和谐 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 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其次 ...查看


  • 论和谐社会的公正概念
  • Z g ooe e hHuZ LuLn u haJ h n G uT SS e h YiiiuY S iin ☆ 国 特中色社 会 义主理 论 与实践 ☆ 和谐论 社 会的公 正 概念 黄明锋 祈 海'军 . 小卫 ,'韩 (. 1 州职泰 ...查看


  •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特点
  • 第 2 第3卷期 20 90 年5 月 靓山 却学报院 尚骈 亍 肇 V.2O NL O 3. ,Ma .5 .0 9 y2 20 十 六 大 以来 党央中 实 施社会 主 义现 化代战 略 特的点 口 曾雅 (丽江 省西会社科学 院 当 ...查看


  • 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 论 神"空 虚不 是 社 主义会" 精 论 ' '精神 虚不空社是主义会' ' 口董 萍建 提 要: 会主 社义与其他 会社 态的不形同之 处在, 它 的建于 经历立了 前 所有 的未 漫长探 和索" 往想&q ...查看


  •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 2008年第4期(总58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J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 NO.42008 EDmON) GeneralNo.58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综述 王 ...查看


  • 民生新闻与三贴近原则
  • 民生新闻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 ...查看


  • 十八大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
  • 十八大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 连日来,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大会代表.广大干部群众和国内外媒体间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人们普遍注意到,报告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 思想.新论断和新部署,体现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涉及今后党和国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