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朝覆灭的原因是成也嬴政,败也嬴政?

从东周贵族一个普通婴儿的诞生,到死在臭鱼烂虾之间,秦始皇的一生可谓是精彩无极限。伴随着豪情壮志,他展开了自己的霸业之路。

关于秦始皇有多大功劳的问题,实际上秦始皇功过参半是最合适的。他既为中国的改革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却又让后人在史书上臭骂一通。他一生作出的伟大事业,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事业:平定六国之乱。

如果说这不是他一生对中国最大的贡献的话,那么秦始皇大半辈子就相当于白过了,他的许多功劳也就没有了核心组成部分。秦国为什么能打败六国,运气肯定不是主要的。秦始皇必须要让本国拥有打仗的资本,并且有过硬的军队,他才可以与其它六个国家,尤其是强大的齐国进行对决。

要想让这个梦想实现,对本国的治理是必不可少的。秦国本来就地形偏僻,加之是刚刚崛起的小国,因而被其它大国所排挤。从他父辈到他即位,秦国不也就这么大点地方,在地图上的弹丸之地吗?

到了秦始皇即位时,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虽然这还是在吕不韦等人的辅佐下,但还是可以看出秦始皇强大的治国能力。秦国的崛起速度令人震惊,很快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秦国就吞并消灭了一些弱小的邻国,扩大了本国的领地,开始跻身战国霸主之位。

过了十年左右,秦始皇终于平定了其它六国,统一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纷争。这里也能看出秦始皇优秀的才能所在,此时的他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完成了这么一项伟业,别说现在人,就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在四十岁就能像他一样成功,就算是皇帝也是很少有的。

虽说秦朝的统治很残酷,但至少比战乱的时期要和平得多,至少人民到哪里都不会迷路。不会再发生本来想去旅游,结果无意中来到了国外,被别国人安上个“奸细”的罪名,回国也不受人待见。

身份上的问题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打打杀杀。两个国之间一旦发生战乱,不但要消耗巨大的钱两,还会造成双方损失惨重。这其中,还有很多无辜的百姓,致使他们整天流离失所。

不管秦朝统治残暴与否,他至少开创了和平,这是当时的人民所期待的。在秦始皇做事失误之前,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迎来民众们对他的期待。

第二个事业:颁布宪法,建立帝制。

这应该是秦始皇对于自己的事业上,最大的一个自我努力得来的贡献,因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无非是难上加难。

在秦朝以前,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奴隶制度,每个王朝大约维持了四百年以上之久。但奴隶制也有不足的地方,等级分化严重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千年当中,民众的呼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国家依然沿用奴隶制,或者是半封建半奴隶。也许是他们认为奴隶制有助于持续国家存在的时间,这确实是比较有道理的,也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缺陷。不用往深处想,就从朝代的维持时间就显而易见了。纵观所有的封建王朝,除了汉朝之外,其它的朝代都在建立三百年上下就灭亡了。

但奴隶制度毕竟是不开放的,废除是迟早的事。秦始皇下定了决心,开始制定封建化制度。此时的秦始皇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前面也没有任何参照的例子,也不知道在实行封建制度后,会不会对国家的统治有影响。

在许多大臣的反对之下,秦始皇硬着头皮面对现实,历经长时间的辛劳,制定了一套法规,封建制度就从成型了。在这个制度的影响下,秦国得以迅速崛起,实力大增。可以说,实行封建制度,也是秦始皇能迅速打败其他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本上秦始皇一生中的成就也大致就这些了,至于安定百姓一事,就不用说了,无非就是用武力镇压。要不然,一个朝气蓬勃的帝制朝代,怎么维持了还不到五十年就灭亡了呢?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后,就给人一种以“堕落”的感觉,大兴土木工程,迷信江湖术士。基本上秦朝可以在短时间内灭亡,秦始皇自己的原因还是不少的。

庆幸的是,他很快就升天了,没有看到秦朝覆灭的那一刻。但却没有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以及为秦朝江山社稷的稳固考虑,仅仅是为了营造宏伟的气氛。不过,这样的朝代,也势必不会长久。

第一个原因:修建巨大工程。

能使一个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国库财政收入下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会导致全国的经济水平下降。严重的会导致人民没有饭吃,从而爆发大规模的起义。不知是源于对建筑艺术的钟爱,还是想让自己入土为安,当时的秦始皇就没有考虑这一点。

秦始皇也是出于“好心”,为了使秦朝边境不被游牧民族骚扰,就开始修建长城御敌。长城是由一个个坚固的“碉堡”连接而成,异常坚固,其躯干为坚硬的石块组成。

由于这种石块很稀缺,秦始皇就派出工人士兵去森林里寻找,找到后将其运回工地。边境外部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生疏的,对那里的地形更是一无所知。因而容易遭到游牧民族的袭击,很多出去搜寻的人就此失踪。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秦始皇将所有的石块堆积在山下,由工人往山上运进行建造。石块的体积都很大,也很陈,几个工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块巨石抬到几十米高的山上。这还不算完,为了加快工作效率,秦始皇还亲自下令要延长工时,使长城尽快完工。

一天下来,每个人都到了快要累死的地步,一些体质虚弱的人甚至就真给累死了——在搬运石块的过程中,有些人就因为体力透支太严重,不知不觉地滚下山去了。面对这种情况,他的工友们往往只能叹口气,山下全是碎石瓦砾,只要掉下去,就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现在人经常说黑暗是可怕的,但在那个时期,没有人像那时的工人们一样渴望黑暗。因为只有到了黑暗,他们才可以结束一天的劳累,进行短暂的休息。第二天还要进行长时间劳累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每个参与建造的工人来说,长城的修建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了数不尽的血与汗之后,长城总算竣工了。这其中,工人们付出了许多,但秦朝却没有给他们任何的回报,就让他们马不停蹄地参与下一项工程。工人们心中的不满油然而生,但以他们此时的力量,还不足以与秦朝抗衡,只好默默地忍耐罢了。

从神话故事当中,也能看出秦朝民众对秦始皇修长城一事的不满与愤恨。任何一个神话故事,基本上都是以美好的结局收尾,而“孟姜女哭长城”则不同,它给读者呈现出的则是一种悲壮、痛苦之情。这种感情是深入骨髓的,让人看完后,不仅对那段历史产生深深的思考。

可见,修长城是满足了联合国的探索,却让当时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还惹怒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文人,致使他们在书本上好好地将秦始皇羞辱了一番。

后来,秦朝还动用民工修建巨大的阿房宫,按照设想,这将是一座空前庞大的私人艺术性宫殿。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对秦始皇陵的修建忽略了建造阿房宫,庞大的阿房宫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了,真正完成的也只有地基而已。

秦始皇很快就到了风烛残年,离世的时间不远了。不知此时的秦始皇是不是非常期待他的地下生活,因为为他修建的私人陵墓——秦始皇陵,已经基本完工。与长城一样,这也是秦朝人民一段不能抹去的悲歌,甚至印象比修建长城还要深刻。

基本上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秦始皇陵也开工了。要说技术含量,秦始皇陵可要比长城高很多。长城只是耗工时,秦始皇陵却是比艺术,不光有工人来建造,还有一些雕刻技师随同制作。

秦始皇生前曾经统帅千军万马,他希望自己死后依然可以指挥军队,就在建造陵墓的同时,还命令技师捏造成千上万的兵俑、马俑,简称兵马俑。直到秦始皇逝世时,秦始皇陵还没有完工,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后来,朝中一些权臣私自下令停止对秦始皇陵的建造,并残忍地将参与建造的工人技师全部杀害。后来,这些狡诈的官员还秘密将监工的官员害死,至此,已经没有人了解秦始皇陵建造的秘密了。

我也曾去秦始皇陵参观过,看着那些英勇无畏兵马俑,我想到的不仅是秦军在战场上勇猛拼杀的场面,更多的则是修建这座巨大皇陵的工匠们痛苦的呻吟,令人感到无比心酸。

修建巨大工程只是造成秦朝覆灭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秦始皇本人的性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秦朝为来到发展趋势走向。

第二个原因:迷信。

要说秦始皇这辈子最大的污点,还是栽在迷信这方面上了,他的行为准确的印证了一句话——封建迷信害死人。

在统一六国时期,秦始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国家领导人,是被众人寄予重望的皇帝。可在建立秦朝之后,是否源于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秦始皇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追求发展进步,而是满足个人所需。说白了,就两个字——自私。

此时的秦始皇迷上了仙人的生活,每天总想着长生不老之术。一个叫徐福的人见状,便上来进言,说他找到了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了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刻下令全国派出几百个童男童女,跟随徐福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此时的秦始皇一心只想着自己,丝毫没有考虑人民的感受。秦朝当然舍不得让皇族的后代去冒险,况且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就只能让民众去当“挡箭牌”了。许多家庭牺牲传承血脉的希望,仅仅是为了完成秦始皇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后来,徐福一行人就没了踪迹,秦始皇气急败坏。他应该不是为损失了人民的那几百个童男童女,而是为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感到悲哀。可见秦始皇虽然政治举措上非常宏观远大,本身的性格却是一个较为吝啬的人。

可秦始皇还不甘心,在此后的几年中,直到他入土为安,还在派人寻找长生不老药。他派出的人走遍天涯海角,有的付出了生命,有的就此没有了音信,他们完全是在做着不明不白的牺牲。他们为了一个“黄粱一梦”而牺牲,显得根本没有意义。可怜的是,到他们奄奄一息之时,都还不知道那边的秦始皇,其实已经咽气了。

其实,秦始皇对文化的专一,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得不到发展,经济越来越落后,人民的不满是必然的

第三个原因:禁锢。

为了不让秦朝人民受到外来的影响,产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秦始皇下令将除了关于秦朝的书本外,其它的一律烧掉。当时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秦始皇的这一想法,认为会激起民愤,但秦始皇却觉得与其让书本去渗透,不如用武力去镇压,这样的效果往往更好。

大臣们也无法说什么了,面对眼前这个固执己见的皇帝,他们再劝也就只有砍头这一种可能了,因而只能在一旁摇头叹息。

很快,从各地搜罗来的“禁令书籍”便摆在了秦始皇面前,他命士兵挖一个大坑,把所有书都烧掉。许多经典书籍就从断绝,包括《乐》——这部著名的书籍,也磨灭于熊熊烈火之中。

秦始皇为了充分消除秦朝民众的杂念,一心一意听命于己,又下令把各地的学者,以及反对秦始皇举措的人全部抓来处置。经他这么一折腾,全国上下就像是被洗脑一样,仅仅支持秦始皇,学习的内容也非常单纯。

秦始皇还要求每个市民都要会被关于秦朝的古籍,并派士兵每天上街巡查,随意抓住一个市民便让他背。背不下来就当街处置,可见秦朝的残忍与专一。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秦朝民众除了本国的历史之外,对其它的几乎一无所知,人也非常憔悴。

秦始皇的举动大大限制了本国的发展,要不是一些人把一些珍贵的书籍拼命藏起来,这些文化瑰宝才得以流传至今,并让后来的中国科技发展迅猛,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

秦始皇的举措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他们开始在心中暗恨秦始皇,但想到他几年来的功绩,也就没怎么爆发出来。真正令他们产生推翻秦朝的想法的,已经是秦始皇死后的事情了。这段历史,是秦始皇已经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才会画一条分割线。

可以说,完全是赵高等人葬送了秦朝的后路,此时的秦始皇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对朝中大臣的忽略。当然,这和他自身的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他在晚年就根本没时间管这些。

原因三:臣将混乱。

这点可不是秦始皇的错,只能怪他不够幸运,身边的大臣将军没有几个真正有实力的,只会偷奸耍滑玩残忍。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没有被解职,因而葬送了秦朝的统治。

秦朝的武将都很勇猛,但也有那种勇猛到残忍的,这就不令人敬佩,而是产生厌恶之情了。白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擅长打仗,率领秦军以少胜多,击败了赵括的赵军,赢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秦军玩了一招“偷奸耍滑”,蒙骗过了赵王,使其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到此时,战争的结果似乎已经定居,白起也因其优秀的指挥能力而受到后人的敬仰。

可白起并不就此满足,他把长平之战赵军的俘虏全部坑杀,实乃中国历史上最为残忍的案件。本来可以被称赞,却被自己的行为戴上了“残忍”的帽子,完全就是自作自受。

这样一个“杀人狂”,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自刎而死。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他死后,其它六国举杯欢庆,可见白起的残忍。这种将领是不会留名青史的,而秦国军队中这种鱼龙混杂的将军还真是不少,真正有实力的将军类似于王翦,还真是不多。

就算白起在军事界受到各国的尊敬,他也注定不会被人民尊敬,他只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

武将都是这路货色,文臣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李斯就是这样一个人,秦始皇在位时,李斯积极配合他的行动,烧毁了大量民间书籍,推广秦始皇的政策。

在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又与赵高合谋,掩盖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朝廷许多官员一时间还都被蒙在鼓里。当他们知道真相后,纷纷在心底里暗骂李斯的道德败坏。

最终,李斯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复,被赵高处以腰斩。虽说他有一手漂亮的书法,但他的道德恶习给人的印象更深,有点类似于后来的蔡京。

李斯作为一名权臣,还给一个人点头哈腰,这个人我不用说,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太监的“祖师爷”——赵高,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原本他只是个宦官,靠着讨好皇帝,陷害忠良,权力一路攀升。秦始皇死后,他又命令要掩盖事实,使朝中大臣一直以为秦始皇还活着,却不曾想被一个太监耍得团团转。

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是太监,赵高对权力的渴求才是无法被满足的,许多大臣自愿把权力交给他,但还是被他杀害。赵高是一个残忍的人,做事做得非常彻底,不留痕迹,但依然无法抹去他的劣迹。

后来,他几乎独掌朝廷大权,控制大臣皇帝,谁要不听他的,就把谁剐了。其实这也是赵高胆怯地表现,他不想被后人留下恶名,就尽量抹去自己的恶习,并修改史书,想尽一切办法销毁证据。

同时,他还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全部杀掉,此时的朝中官员基本上都听他的,但他还怕这些官员会密谋推翻秦朝,并把他杀掉。因而赵高把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李斯,以及皇太子扶苏全部杀害,但这也同时令秦朝陷入了混乱,赵高的举动激起了人民的公愤。

可以说,强大的秦朝正是被赵高这种小人所统治,才持续了那么短的时间。而向李斯那种优秀的官员,也被迫笼罩在赵高阴暗的统治之下,光芒被逐渐淹没了。

臣子有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皇上自身若是不努力,那么谁也无法让秦朝重走复兴之路了。

原因四:继位人草包。

秦始皇本人深悟治国之道,可他那些儿子们,就典型的“富二代”了。皇长子扶苏是这些人当中比较“有骨气”的一个,他看出了秦始皇治国的缺陷,屡次上前提议,但都无情地被驳回。后来,秦始皇跟本就不想听他的,就把他发配走了。

这可以说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错误,使扶苏的势力就此在朝廷坠落,但他却没有任何后悔之心,反而坚持自己的决定。从他的这一举动来看,就明显不如李渊。

一代贤君就此坠落,真可谓“天涯沦落人”。当赵高上台后,最有能力的扶苏第一个被赵高怀疑,唯恐扶苏与秦朝对立,就趁早将他杀害了。扶苏死后,赵高做事就更加肆无忌惮,因为他知道,其它皇子已经牢牢地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

被他扶上皇位的胡亥,完全就是一个不成器的家伙,秦朝在他手上算是完蛋了。他就完全被赵高控制着,甚至有点听命于他,完全不敢提意见。就像一个奴隶一样,完全为赵高服务,没有一点的个人见解。

一旦他有什么冒犯赵高的举动,赵高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处死,再让另一个皇子上台。皇帝对于赵高而言,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证明,其实他本人完全不需要这个“累赘”。当然,胡亥也没有那个野心,只要活着就成了。当上了皇帝,只能怪他不幸,却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同情。

因为他根本就不配做皇帝,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了!

要是他能像光绪一样,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但还那么有志气,支持变法,那秦朝的统治也许就会延长一段时间。面对这样的皇帝,我会产生一丝怜悯之心,为何他不处于盛世,而生于乱世?

在种种客观因素之下,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揭竿而起,秦朝被推翻了。而秦始皇对秦朝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也撼动了秦朝的地基。我肯定他的丰功伟业,但又不能去忘记他做的那些有损统治的事情,发人深省,只好说:成也嬴政,败也嬴政!

从东周贵族一个普通婴儿的诞生,到死在臭鱼烂虾之间,秦始皇的一生可谓是精彩无极限。伴随着豪情壮志,他展开了自己的霸业之路。

关于秦始皇有多大功劳的问题,实际上秦始皇功过参半是最合适的。他既为中国的改革制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却又让后人在史书上臭骂一通。他一生作出的伟大事业,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事业:平定六国之乱。

如果说这不是他一生对中国最大的贡献的话,那么秦始皇大半辈子就相当于白过了,他的许多功劳也就没有了核心组成部分。秦国为什么能打败六国,运气肯定不是主要的。秦始皇必须要让本国拥有打仗的资本,并且有过硬的军队,他才可以与其它六个国家,尤其是强大的齐国进行对决。

要想让这个梦想实现,对本国的治理是必不可少的。秦国本来就地形偏僻,加之是刚刚崛起的小国,因而被其它大国所排挤。从他父辈到他即位,秦国不也就这么大点地方,在地图上的弹丸之地吗?

到了秦始皇即位时,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虽然这还是在吕不韦等人的辅佐下,但还是可以看出秦始皇强大的治国能力。秦国的崛起速度令人震惊,很快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秦国就吞并消灭了一些弱小的邻国,扩大了本国的领地,开始跻身战国霸主之位。

过了十年左右,秦始皇终于平定了其它六国,统一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纷争。这里也能看出秦始皇优秀的才能所在,此时的他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完成了这么一项伟业,别说现在人,就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在四十岁就能像他一样成功,就算是皇帝也是很少有的。

虽说秦朝的统治很残酷,但至少比战乱的时期要和平得多,至少人民到哪里都不会迷路。不会再发生本来想去旅游,结果无意中来到了国外,被别国人安上个“奸细”的罪名,回国也不受人待见。

身份上的问题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打打杀杀。两个国之间一旦发生战乱,不但要消耗巨大的钱两,还会造成双方损失惨重。这其中,还有很多无辜的百姓,致使他们整天流离失所。

不管秦朝统治残暴与否,他至少开创了和平,这是当时的人民所期待的。在秦始皇做事失误之前,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迎来民众们对他的期待。

第二个事业:颁布宪法,建立帝制。

这应该是秦始皇对于自己的事业上,最大的一个自我努力得来的贡献,因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无非是难上加难。

在秦朝以前,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奴隶制度,每个王朝大约维持了四百年以上之久。但奴隶制也有不足的地方,等级分化严重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千年当中,民众的呼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国家依然沿用奴隶制,或者是半封建半奴隶。也许是他们认为奴隶制有助于持续国家存在的时间,这确实是比较有道理的,也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缺陷。不用往深处想,就从朝代的维持时间就显而易见了。纵观所有的封建王朝,除了汉朝之外,其它的朝代都在建立三百年上下就灭亡了。

但奴隶制度毕竟是不开放的,废除是迟早的事。秦始皇下定了决心,开始制定封建化制度。此时的秦始皇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前面也没有任何参照的例子,也不知道在实行封建制度后,会不会对国家的统治有影响。

在许多大臣的反对之下,秦始皇硬着头皮面对现实,历经长时间的辛劳,制定了一套法规,封建制度就从成型了。在这个制度的影响下,秦国得以迅速崛起,实力大增。可以说,实行封建制度,也是秦始皇能迅速打败其他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本上秦始皇一生中的成就也大致就这些了,至于安定百姓一事,就不用说了,无非就是用武力镇压。要不然,一个朝气蓬勃的帝制朝代,怎么维持了还不到五十年就灭亡了呢?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后,就给人一种以“堕落”的感觉,大兴土木工程,迷信江湖术士。基本上秦朝可以在短时间内灭亡,秦始皇自己的原因还是不少的。

庆幸的是,他很快就升天了,没有看到秦朝覆灭的那一刻。但却没有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以及为秦朝江山社稷的稳固考虑,仅仅是为了营造宏伟的气氛。不过,这样的朝代,也势必不会长久。

第一个原因:修建巨大工程。

能使一个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国库财政收入下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会导致全国的经济水平下降。严重的会导致人民没有饭吃,从而爆发大规模的起义。不知是源于对建筑艺术的钟爱,还是想让自己入土为安,当时的秦始皇就没有考虑这一点。

秦始皇也是出于“好心”,为了使秦朝边境不被游牧民族骚扰,就开始修建长城御敌。长城是由一个个坚固的“碉堡”连接而成,异常坚固,其躯干为坚硬的石块组成。

由于这种石块很稀缺,秦始皇就派出工人士兵去森林里寻找,找到后将其运回工地。边境外部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生疏的,对那里的地形更是一无所知。因而容易遭到游牧民族的袭击,很多出去搜寻的人就此失踪。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秦始皇将所有的石块堆积在山下,由工人往山上运进行建造。石块的体积都很大,也很陈,几个工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块巨石抬到几十米高的山上。这还不算完,为了加快工作效率,秦始皇还亲自下令要延长工时,使长城尽快完工。

一天下来,每个人都到了快要累死的地步,一些体质虚弱的人甚至就真给累死了——在搬运石块的过程中,有些人就因为体力透支太严重,不知不觉地滚下山去了。面对这种情况,他的工友们往往只能叹口气,山下全是碎石瓦砾,只要掉下去,就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现在人经常说黑暗是可怕的,但在那个时期,没有人像那时的工人们一样渴望黑暗。因为只有到了黑暗,他们才可以结束一天的劳累,进行短暂的休息。第二天还要进行长时间劳累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每个参与建造的工人来说,长城的修建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了数不尽的血与汗之后,长城总算竣工了。这其中,工人们付出了许多,但秦朝却没有给他们任何的回报,就让他们马不停蹄地参与下一项工程。工人们心中的不满油然而生,但以他们此时的力量,还不足以与秦朝抗衡,只好默默地忍耐罢了。

从神话故事当中,也能看出秦朝民众对秦始皇修长城一事的不满与愤恨。任何一个神话故事,基本上都是以美好的结局收尾,而“孟姜女哭长城”则不同,它给读者呈现出的则是一种悲壮、痛苦之情。这种感情是深入骨髓的,让人看完后,不仅对那段历史产生深深的思考。

可见,修长城是满足了联合国的探索,却让当时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还惹怒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文人,致使他们在书本上好好地将秦始皇羞辱了一番。

后来,秦朝还动用民工修建巨大的阿房宫,按照设想,这将是一座空前庞大的私人艺术性宫殿。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对秦始皇陵的修建忽略了建造阿房宫,庞大的阿房宫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了,真正完成的也只有地基而已。

秦始皇很快就到了风烛残年,离世的时间不远了。不知此时的秦始皇是不是非常期待他的地下生活,因为为他修建的私人陵墓——秦始皇陵,已经基本完工。与长城一样,这也是秦朝人民一段不能抹去的悲歌,甚至印象比修建长城还要深刻。

基本上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秦始皇陵也开工了。要说技术含量,秦始皇陵可要比长城高很多。长城只是耗工时,秦始皇陵却是比艺术,不光有工人来建造,还有一些雕刻技师随同制作。

秦始皇生前曾经统帅千军万马,他希望自己死后依然可以指挥军队,就在建造陵墓的同时,还命令技师捏造成千上万的兵俑、马俑,简称兵马俑。直到秦始皇逝世时,秦始皇陵还没有完工,可见其规模之庞大。

后来,朝中一些权臣私自下令停止对秦始皇陵的建造,并残忍地将参与建造的工人技师全部杀害。后来,这些狡诈的官员还秘密将监工的官员害死,至此,已经没有人了解秦始皇陵建造的秘密了。

我也曾去秦始皇陵参观过,看着那些英勇无畏兵马俑,我想到的不仅是秦军在战场上勇猛拼杀的场面,更多的则是修建这座巨大皇陵的工匠们痛苦的呻吟,令人感到无比心酸。

修建巨大工程只是造成秦朝覆灭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秦始皇本人的性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秦朝为来到发展趋势走向。

第二个原因:迷信。

要说秦始皇这辈子最大的污点,还是栽在迷信这方面上了,他的行为准确的印证了一句话——封建迷信害死人。

在统一六国时期,秦始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国家领导人,是被众人寄予重望的皇帝。可在建立秦朝之后,是否源于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秦始皇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追求发展进步,而是满足个人所需。说白了,就两个字——自私。

此时的秦始皇迷上了仙人的生活,每天总想着长生不老之术。一个叫徐福的人见状,便上来进言,说他找到了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了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刻下令全国派出几百个童男童女,跟随徐福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此时的秦始皇一心只想着自己,丝毫没有考虑人民的感受。秦朝当然舍不得让皇族的后代去冒险,况且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就只能让民众去当“挡箭牌”了。许多家庭牺牲传承血脉的希望,仅仅是为了完成秦始皇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后来,徐福一行人就没了踪迹,秦始皇气急败坏。他应该不是为损失了人民的那几百个童男童女,而是为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感到悲哀。可见秦始皇虽然政治举措上非常宏观远大,本身的性格却是一个较为吝啬的人。

可秦始皇还不甘心,在此后的几年中,直到他入土为安,还在派人寻找长生不老药。他派出的人走遍天涯海角,有的付出了生命,有的就此没有了音信,他们完全是在做着不明不白的牺牲。他们为了一个“黄粱一梦”而牺牲,显得根本没有意义。可怜的是,到他们奄奄一息之时,都还不知道那边的秦始皇,其实已经咽气了。

其实,秦始皇对文化的专一,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得不到发展,经济越来越落后,人民的不满是必然的

第三个原因:禁锢。

为了不让秦朝人民受到外来的影响,产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秦始皇下令将除了关于秦朝的书本外,其它的一律烧掉。当时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秦始皇的这一想法,认为会激起民愤,但秦始皇却觉得与其让书本去渗透,不如用武力去镇压,这样的效果往往更好。

大臣们也无法说什么了,面对眼前这个固执己见的皇帝,他们再劝也就只有砍头这一种可能了,因而只能在一旁摇头叹息。

很快,从各地搜罗来的“禁令书籍”便摆在了秦始皇面前,他命士兵挖一个大坑,把所有书都烧掉。许多经典书籍就从断绝,包括《乐》——这部著名的书籍,也磨灭于熊熊烈火之中。

秦始皇为了充分消除秦朝民众的杂念,一心一意听命于己,又下令把各地的学者,以及反对秦始皇举措的人全部抓来处置。经他这么一折腾,全国上下就像是被洗脑一样,仅仅支持秦始皇,学习的内容也非常单纯。

秦始皇还要求每个市民都要会被关于秦朝的古籍,并派士兵每天上街巡查,随意抓住一个市民便让他背。背不下来就当街处置,可见秦朝的残忍与专一。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秦朝民众除了本国的历史之外,对其它的几乎一无所知,人也非常憔悴。

秦始皇的举动大大限制了本国的发展,要不是一些人把一些珍贵的书籍拼命藏起来,这些文化瑰宝才得以流传至今,并让后来的中国科技发展迅猛,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

秦始皇的举措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他们开始在心中暗恨秦始皇,但想到他几年来的功绩,也就没怎么爆发出来。真正令他们产生推翻秦朝的想法的,已经是秦始皇死后的事情了。这段历史,是秦始皇已经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才会画一条分割线。

可以说,完全是赵高等人葬送了秦朝的后路,此时的秦始皇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对朝中大臣的忽略。当然,这和他自身的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他在晚年就根本没时间管这些。

原因三:臣将混乱。

这点可不是秦始皇的错,只能怪他不够幸运,身边的大臣将军没有几个真正有实力的,只会偷奸耍滑玩残忍。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没有被解职,因而葬送了秦朝的统治。

秦朝的武将都很勇猛,但也有那种勇猛到残忍的,这就不令人敬佩,而是产生厌恶之情了。白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擅长打仗,率领秦军以少胜多,击败了赵括的赵军,赢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秦军玩了一招“偷奸耍滑”,蒙骗过了赵王,使其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到此时,战争的结果似乎已经定居,白起也因其优秀的指挥能力而受到后人的敬仰。

可白起并不就此满足,他把长平之战赵军的俘虏全部坑杀,实乃中国历史上最为残忍的案件。本来可以被称赞,却被自己的行为戴上了“残忍”的帽子,完全就是自作自受。

这样一个“杀人狂”,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自刎而死。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他死后,其它六国举杯欢庆,可见白起的残忍。这种将领是不会留名青史的,而秦国军队中这种鱼龙混杂的将军还真是不少,真正有实力的将军类似于王翦,还真是不多。

就算白起在军事界受到各国的尊敬,他也注定不会被人民尊敬,他只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

武将都是这路货色,文臣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李斯就是这样一个人,秦始皇在位时,李斯积极配合他的行动,烧毁了大量民间书籍,推广秦始皇的政策。

在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又与赵高合谋,掩盖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朝廷许多官员一时间还都被蒙在鼓里。当他们知道真相后,纷纷在心底里暗骂李斯的道德败坏。

最终,李斯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复,被赵高处以腰斩。虽说他有一手漂亮的书法,但他的道德恶习给人的印象更深,有点类似于后来的蔡京。

李斯作为一名权臣,还给一个人点头哈腰,这个人我不用说,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太监的“祖师爷”——赵高,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原本他只是个宦官,靠着讨好皇帝,陷害忠良,权力一路攀升。秦始皇死后,他又命令要掩盖事实,使朝中大臣一直以为秦始皇还活着,却不曾想被一个太监耍得团团转。

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是太监,赵高对权力的渴求才是无法被满足的,许多大臣自愿把权力交给他,但还是被他杀害。赵高是一个残忍的人,做事做得非常彻底,不留痕迹,但依然无法抹去他的劣迹。

后来,他几乎独掌朝廷大权,控制大臣皇帝,谁要不听他的,就把谁剐了。其实这也是赵高胆怯地表现,他不想被后人留下恶名,就尽量抹去自己的恶习,并修改史书,想尽一切办法销毁证据。

同时,他还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全部杀掉,此时的朝中官员基本上都听他的,但他还怕这些官员会密谋推翻秦朝,并把他杀掉。因而赵高把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李斯,以及皇太子扶苏全部杀害,但这也同时令秦朝陷入了混乱,赵高的举动激起了人民的公愤。

可以说,强大的秦朝正是被赵高这种小人所统治,才持续了那么短的时间。而向李斯那种优秀的官员,也被迫笼罩在赵高阴暗的统治之下,光芒被逐渐淹没了。

臣子有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皇上自身若是不努力,那么谁也无法让秦朝重走复兴之路了。

原因四:继位人草包。

秦始皇本人深悟治国之道,可他那些儿子们,就典型的“富二代”了。皇长子扶苏是这些人当中比较“有骨气”的一个,他看出了秦始皇治国的缺陷,屡次上前提议,但都无情地被驳回。后来,秦始皇跟本就不想听他的,就把他发配走了。

这可以说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错误,使扶苏的势力就此在朝廷坠落,但他却没有任何后悔之心,反而坚持自己的决定。从他的这一举动来看,就明显不如李渊。

一代贤君就此坠落,真可谓“天涯沦落人”。当赵高上台后,最有能力的扶苏第一个被赵高怀疑,唯恐扶苏与秦朝对立,就趁早将他杀害了。扶苏死后,赵高做事就更加肆无忌惮,因为他知道,其它皇子已经牢牢地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

被他扶上皇位的胡亥,完全就是一个不成器的家伙,秦朝在他手上算是完蛋了。他就完全被赵高控制着,甚至有点听命于他,完全不敢提意见。就像一个奴隶一样,完全为赵高服务,没有一点的个人见解。

一旦他有什么冒犯赵高的举动,赵高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处死,再让另一个皇子上台。皇帝对于赵高而言,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证明,其实他本人完全不需要这个“累赘”。当然,胡亥也没有那个野心,只要活着就成了。当上了皇帝,只能怪他不幸,却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同情。

因为他根本就不配做皇帝,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了!

要是他能像光绪一样,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但还那么有志气,支持变法,那秦朝的统治也许就会延长一段时间。面对这样的皇帝,我会产生一丝怜悯之心,为何他不处于盛世,而生于乱世?

在种种客观因素之下,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揭竿而起,秦朝被推翻了。而秦始皇对秦朝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也撼动了秦朝的地基。我肯定他的丰功伟业,但又不能去忘记他做的那些有损统治的事情,发人深省,只好说:成也嬴政,败也嬴政!


相关文章

  • 宁做霸王不称帝
  • 巨鹿之战,二十几岁的项羽一战成名,一举打败秦军主力,成为天下反秦义军的首领.名义上的"盟主"楚怀王奈何他不得,率先攻入关中接受秦王投降的刘邦也奈何他不得,就连手握重兵的各路诸侯也唯他马首是瞻――项羽已执天下之牛耳.他如果 ...查看


  •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中的重点课.本课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 ...查看


  • 七年级历史秦帝国的兴亡2
  •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抵抗秦国进攻.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查看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案 一.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课涉及的内容部分为学生所 ...查看


  • 书中的世界
  • 书中的世界 秋风吹过,地上的树叶沙沙作响,我坐在门外的老藤椅上,手中捧着那本书,耳边仿佛想起了将士的呐喊声,我渐渐地进入梦乡,进入了大秦帝国中的世界 战国之末,黑色裂变的潮流已经逝去.原本弱小无力的西方国度在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洗礼中已经蜕变成 ...查看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背景 (1)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2)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 (3)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对本国 ...查看


  • 秦朝的统一文档
  •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课 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查看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查看


  • 透析秦朝覆灭之谜2-强国之路
  • 第二部 强国之路 1. 秦国的源起和困境 史记上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历事舜.禹,于商代已经显赫.有很多人据此便认定秦人属西迁的华夏族.但中国古代各民族包括匈奴,大都能从上古神话传说里攀上个祖宗,不足据此为凭.近来又有考古研究发现,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