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特征特性

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园,后段侧扁。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对。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园形,基部有一园形黑点。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腹部颜色较浅,体表沾液丰富。

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泥鳅除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它浮游水面,吸进空气,在肠管内吸收氧气,然后再从肛门排出废气。泥鳅的另一特点是极会逃走,当池水涨水时,只要池埂有洞,它就会大量逃走。尤其是在春、夏季晚间或雨天,水位上涨后,泥鳅很容易从进水口和出水口逃逸。因此,防逃是人工养殖泥鳅过程中值得重视的

环节。

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体长5厘米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体长长到8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泥鳅一般两冬龄可达性成熟。产卵期在4―9月,以5―7月最盛,适宜水温为25―26℃。产卵时雄鱼紧紧卷住雌鱼,压着雌鱼腹部,使卵向体外排出,与此同时雄鱼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卵常产在水沟、浅水带、水田、水草禾苗根处。卵黄色,园形,粘着性较差。

(二)泥鳅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4-9月,以5-7月最盛,适宜水温为25―26℃。

2、人工催产繁殖:在4-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其剂量,每尾雌

鳅可用鲤PG 1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先不能放养其它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三)人工饲养、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鳅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

一。稻田建设与养其它鱼类一样,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公斤。

此外,在种藕、植莲、菱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凼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四)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

食饵诱捕: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入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也可以将诱饵装入鱼蒌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鳅进入蒌、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获一定数量的泥鳅。

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

(五)暂养及运输、

暂养: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泥鳅暂养,可在竹篓或木桶内进行。而竹篓是常用的暂养器具。即将装鱼的竹篓放在水中,篓的1/3露出水面,以保证泥鳅进行呼吸。一个上口直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竹篓在静水中可暂养泥鳅7-8千克,在流水中则可暂养15-20千克。也可用小型浮动式网箱进行暂养。用木桶或铁箱暂养时,每升水放泥鳅140克左右,暂养之初,每天至少换水4-5次,两天后每天可换水2-3次。每次换桶内水量的1/3左右。运输:运输方法多采用干法和尼龙袋充氧运输。运输时间在2-3小时以内,可采用干法运输,即把泥鳅装入有适量湿软草的容器内,保持泥鳅皮肤湿润的条件下进行运输。在远程运输时,可采用尼龙袋充氧运输。每个60×120厘米的尼龙袋中,加入少量的水或冰块后,

装泥鳅10千克,再充入氧气,扎紧袋口,将袋放入纸箱或木箱中即可运输。

(六)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园形,园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可用每立方1克的漂白粉或2-4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

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克全池泼洒。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

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灰清塘;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农药中毒症

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此症易给稻田养殖泥鳅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泥鳅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洒药方法。

4、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特征特性

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园,后段侧扁。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对。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园形,基部有一园形黑点。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腹部颜色较浅,体表沾液丰富。

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泥鳅除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它浮游水面,吸进空气,在肠管内吸收氧气,然后再从肛门排出废气。泥鳅的另一特点是极会逃走,当池水涨水时,只要池埂有洞,它就会大量逃走。尤其是在春、夏季晚间或雨天,水位上涨后,泥鳅很容易从进水口和出水口逃逸。因此,防逃是人工养殖泥鳅过程中值得重视的

环节。

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体长5厘米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体长长到8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泥鳅一般两冬龄可达性成熟。产卵期在4―9月,以5―7月最盛,适宜水温为25―26℃。产卵时雄鱼紧紧卷住雌鱼,压着雌鱼腹部,使卵向体外排出,与此同时雄鱼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卵常产在水沟、浅水带、水田、水草禾苗根处。卵黄色,园形,粘着性较差。

(二)泥鳅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4-9月,以5-7月最盛,适宜水温为25―26℃。

2、人工催产繁殖:在4-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其剂量,每尾雌

鳅可用鲤PG 1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先不能放养其它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三)人工饲养、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鳅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

一。稻田建设与养其它鱼类一样,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公斤。

此外,在种藕、植莲、菱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凼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四)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

食饵诱捕: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入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也可以将诱饵装入鱼蒌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鳅进入蒌、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获一定数量的泥鳅。

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

(五)暂养及运输、

暂养: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泥鳅暂养,可在竹篓或木桶内进行。而竹篓是常用的暂养器具。即将装鱼的竹篓放在水中,篓的1/3露出水面,以保证泥鳅进行呼吸。一个上口直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竹篓在静水中可暂养泥鳅7-8千克,在流水中则可暂养15-20千克。也可用小型浮动式网箱进行暂养。用木桶或铁箱暂养时,每升水放泥鳅140克左右,暂养之初,每天至少换水4-5次,两天后每天可换水2-3次。每次换桶内水量的1/3左右。运输:运输方法多采用干法和尼龙袋充氧运输。运输时间在2-3小时以内,可采用干法运输,即把泥鳅装入有适量湿软草的容器内,保持泥鳅皮肤湿润的条件下进行运输。在远程运输时,可采用尼龙袋充氧运输。每个60×120厘米的尼龙袋中,加入少量的水或冰块后,

装泥鳅10千克,再充入氧气,扎紧袋口,将袋放入纸箱或木箱中即可运输。

(六)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园形,园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可用每立方1克的漂白粉或2-4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

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克全池泼洒。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

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灰清塘;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农药中毒症

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此症易给稻田养殖泥鳅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泥鳅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洒药方法。

4、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相关文章

  • 泥鳅的养殖
  • 土池养泥鳅 致富好财路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农家致富>杂志 点击数: 1  市场前景 1995年至今,小泥鳅连续10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 15万吨,但市场只能供应5万-6万吨,缺口很大,价格连年攀升,近年 ...查看


  • 泥鳅车轮虫病防治一例
  •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且脂肪较低,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兼具药用及食用价值,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等功效.但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 ...查看


  • 泥鳅养殖的利润分析
  •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4-12-06 利用水泥池.网箱微流水集约化养殖泥鳅,可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现将这两种泥鳅养殖模式的主要技术先容如下.  www.ss136.cn 养殖知识网 水泥池精养泥鳅  www.SS136.cn  ...查看


  •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作者:徐如卫 俞奇力 杨福生 李倩 胡廷尖 来源:<河北渔业>2015年第02期 摘要: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 ...查看


  •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 国内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可驯化吃食配合饲料) 1.细鳞斜颌鲴: 生长特性:野生中小型鱼类,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极快,自然水体中,当年孵化鱼苗到年底可达到2-3两,第二年一般可达到1-1.2斤左右.天然水体中最大个体可达60厘 ...查看


  •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一
  •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一.稻田养殖泥鳅技术要点如下: 1.稻田的选择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厘米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原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粘 ...查看


  • 科学养泥鳅高产又高效
  • 近年来,随着泥鳅天然产量减少,池塘精养泥鳅大有可为,亩产成鳅达450-500公斤,亩效益1800-2000元.现将池塘精养泥鳅高产高效技术介绍如下: 一.苗种培育 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40-60厘米 ...查看


  • 台湾泥鳅越冬期泥鳅死亡的原因
  • 电话供台湾苗:[1**********] 泥鳅越冬期容易发生死亡,而造成泥鳅冬天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具体的分析越冬泥鳅死亡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泥鳅越冬成活率. 一.越冬期间泥鳅塘溶氧量过低. 造成缺氧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 ...查看


  •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12期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 烂鳍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