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2010.11.15by徐小宁^..^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 社会的过渡。

殖民掠夺 ●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 文化: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 的提高出现 剩余产品 (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 的发展

(eg:圈地运动) 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 诞生( 资本主义 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第二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 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 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 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 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

指南针的应用

③ 各国君主的大力支持(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经过(“4个人物4条线路”) 时间:15-16世纪 简况: 4、影响:

①争鸣地缘学说正确性。

②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 ③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④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⑤揭开早期殖民掠夺的序幕。西欧各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二、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时间:16世纪 2、史实:

西班牙、葡萄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它们的海洋探险与殖民扩张紧紧联系在一起。

继两国外,英国、荷兰、法国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3、影响:一方面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灾难。

① B 另一方面,客观上对其落后的制度是一种冲击,传播先进的资本

② 对欧洲: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 欧洲开始对亚非拉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形

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B各大洲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

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第四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代表人物和内容 A ⏹ 马丁-路徳宗教改革 A

一、文艺复兴

1、定义: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2、时间:14-16世纪

3、发展概况: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原因:

根本原因——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迫切要求铲除封建制度的传统, 建立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

● 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 文化环境——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

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 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古希腊、

古罗马的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 经济后盾——意大利相当富庶,其财富能够为艺术、学术提供赞助。 ● 统治者的支持——意大利的统治者颇为积极地扶持艺术家和作家。 ● 罗马天主教会中心在意大利,所以受压制特别厉害,反抗性亦尤为强烈。 4、文艺复兴的核心:(拿什么去反封建)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摆脱神的束缚。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5、代表人物:

6、成就(拓展到西欧各国):

7、文艺复兴的影响:

① 思想:冲破神学桎梏,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出现打下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开辟道路。

② 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人们开始怀疑原先的理论。 ③ 文学艺术:诞生众多精湛的艺术品和文学杰作。

三、 宗教改革

1、定义:16世纪爆发于德国,并迅速席卷西欧的一场由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改革。 2、背景:

①16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②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③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3、概况:

① 最早爆发于德国

② 先驱:马丁路德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信仰得救”

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 圣经高于教皇

君主权力高于教皇,激发民族意识 5、影响:

和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新兴的民族国家。

① 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

第一单元小结: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使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

等领域开始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2010.12.1 by徐小宁^..^

第四分册

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单元线索:

资本主义制度

17-18世纪——资产阶级统治 开始确立时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专制王权 政治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动摇了封建统治

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构想

第5课英国革命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B ⏹ 光荣革命A

⏹ 《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一、革命背景

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农业: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 ● 手工业: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 2、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形成

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3、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 宗教:迫害清教徒

经济:实行专卖制,横征暴敛

二、过程

1、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 2、两次内战(“1人1军3战役”) 3、1649处死查理一世,斯图亚特王朝覆灭 4、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 5、1660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6、结束——1688光荣革命

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1688迎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詹姆士二

世,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的影响:标志英国议会对国王的最终胜利;

宣告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的终结。

7、《权利法案》与《王位继承法》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中止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初步确立。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最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

史发展的进程。

●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A ⏹ 批判君主专制B ⏹ 宣扬自由和平等B

第七分册第30课31课 17世纪英国法国的启蒙思想 ⏹ 洛克B ⏹ 孟德斯鸠B ⏹ 伏尔泰 B ⏹ 卢梭B

一、背景

1、背景:

●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7世纪被称为“天才的世纪”,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给予人们的思维以革命性的启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不受教会控制,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前进,用真理统治世界。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启蒙运动是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大大发展的一步。 二、概况

三、主要观点 1、洛克

洛克首创了政治分权学说,为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

联合统治,即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

洛克提出,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权力要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最高权力,由民选的议会行使;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由君主行使。君主服从法律,但对议会有一定的制约。

洛克认为,国家根据契约产生,政府的职能是保卫人民的自然权利,尤其是私有财产权。如果政府与人民发生争执,人民就是最高的审判官。他强调反抗暴政,反对暴政只会导致政府的解体,不会造成国家的解散。 他的思想后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挥。 2、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他认为,存在着一种人的“根本理性”,“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的法并不服从于神,而是遵从理性。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明确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提出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3、伏尔泰

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他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天主教教士为“败类”,但他并不反对宗教。 伏尔泰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制约君主权力以免专制统治;制约贵族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

他还倡导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4、卢梭

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契约一旦订立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

政府由作为主权者人民所同意的人组成,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人民自然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卢梭的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各宾派专政的理论基础。

四、共同观点 1、批判君主专制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2、规划理想的社会制度,主张实行法治

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宣扬自由和平等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五、影响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

1、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3、也会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 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A

⏹ 《独立宣言》A

⏹ 联邦制度的确立B

一、原因

1、经济基础: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在北美的广泛传播,且更易传播

4、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导火线:1773 波士顿倾茶事件

6、1774 第一届大陆会议

二、进程

1、爆发: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英军约克镇投降

6、结束:1783《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性质和影响

1、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国内----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国际----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四、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从邦联到联邦) 1787年5月-9月,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影响:积极—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利分配 的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局限—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 等的权利。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任首任总统。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 三级会议的召开 A

⏹ 革命爆发的标志B

⏹ 《人权宣言》B

⏹ 拿破仑称帝A

⏹ 《法国民法典》B

一、原因:

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社会原因: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对立尖锐。

3、思想原因: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爆发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4、英国、美国革命的推动。

5、波旁王朝财政危机的加剧。

二、进程

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

2、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

《人权宣言》:

● 内容: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 地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 影响:将启蒙运动宣传的政治学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1791年宪法:

● 内容:宣布废除一切封建制度,取消所有特权

体现自由、平等、国民主权等思想

规定三权分立原则,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地位: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4、拿破仑帝国

●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

内容:否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秩序;

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战争分类:前期—革命性为主

后期—争霸性和侵略性为主

战争评价:积极影响—把大革命自由、平等理念呆到政府第,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扩大法国大革命影响;

在占领地区推行民法典,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消极影响—侵略奴役当地人民,激起反抗。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

2、使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3、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孕育B

⏹ 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A

⏹ 蒸汽机A

⏹ 铁路A

⏹ “世界工厂”A

⏹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B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 现代工厂制度B

第11课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 血汗工厂A

⏹ 社会立法B

⏹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C

第七分册第三十三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B

一、工业革命以及现代化的含义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城市化、观念理性化)

二、工业革命的孕育(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 18世纪,英国宪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使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

● 通过立法,尤其是《垄断法》的实施,保护私人产权,鼓励技术创新,最早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制度。

2、经济条件:

● 圈地运动引发农业的革命性变化,资本家经营的农场将谷物种植与畜牧业结合

起来,推行多种作物轮作制,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 煤炭资源的开发、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使英国获得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能源、资金和原料,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

力。

3、科技条件:

● 17世纪的英国已经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在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方面处于领

先地位。

● 英国的工场手工业面向大众消费,产品批量大、规格化,易于发展分工和采纳

新技术。

● 发达的手工工场,在产业分工、技术进步、熟练工人培养等方面为机器大工业

的生产打了下良好的基础。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

2、进程及主要成果

(1)机器的应用

工业革命是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开始的标志是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

●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始,时间是18世纪60年

代。

● 水力纺纱机

● 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厂 标志现代工厂的诞生

(2)动力问题的解决

1782年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

蒸汽机的推广需要强大的能源和坚固的金属材料,这推动了煤炭业和钢铁业的

发展。

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为机器制造业奠定基础。

(4)运输技术的重大变革

工业生产的发展又需要解决运输问题,蒸汽汽船的使用,蒸汽机车的发明,铁

路的兴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 富尔顿 汽船

● 斯蒂芬逊 蒸汽机车

● 1825,英国造成第一条铁路

工业革命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互动的。最终实现生产的机械化。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标志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变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手工生产机器大生产

1、生产力:

(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的扩展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德美等欧美国家也开始迈上工业化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4)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农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

(5)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

● 背景:现代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

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 19

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 特征: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

工,有条不紊地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 影响: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

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

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

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告诉发展。

2、阶级关系:

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 剥削

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

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经济增长建立在工人高强度劳动的基础上。在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 缓和矛盾社会立法

概况: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

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 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首先从工厂法开始,

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影响:积极—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而一些基本权利,改 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

的矛盾和冲突。

3、社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

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竞争日趋其

列,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

会问题。

4、东西方关系:

经济: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东方从属于西方政治:战争侵略,殖民掠夺

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形成

技术:广泛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地方的

旧思想、旧体制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2010.12.17by徐小宁^..^

第四分册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四册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 南北战争B

第七册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扩展

⏹ 美国的崛起 B

美国的崛起

一、 独立战争

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美国独立初期, 商业资本 占据统治地位, 制造业 不发达,对 英国 产品依赖严重。19世纪初的 美英 战争刺激了美国 制造业 的发展。

2、条件(四14 P63 七35 P177)

19 世纪,美国得益于独立后 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和 自由传统 、 丰富的

资源 和 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 ,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 大量移民涌入 以及 城市地区人口增长 , 交通条件的改善 ,推动了 国内市场的扩大 。商业活动特别是 对外贸易 ,积累了 较为雄厚的资本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 资金来源 。美国 劳动力 短缺, 发明机器 以便节省人力,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概况(四14 P63)

(1)时间: 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2)地区: 美国东北部

(3)进程:(七35 P177)

美国的工业化始自 纺织业 。

1793年 怀特尼 发明 轧棉机。

19世纪上半叶,在 交通航运 和 钢铁工业 的技术革命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如 富尔顿 发明的 蒸汽船 直接推动了 内河航运 。

1828年,美国紧随英国之后开始修建铁路,通过 私人集资 的形式迅速发展,推动了 西部的开拓 。

美国的 机器制造业 在19世纪上半叶也得到发展。与同期的欧洲国家相比,美

国以生产的 标准化 见长,促进了 流水线 式的 规模生产 。

三、南北战争 (四14 P64)

1、原因:

19 世纪中叶,随着 工业革命 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北 部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与 南 部 种植园奴隶制 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 市场 、 关税 、 西部土地处理 、 奴隶制度存废 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进程

(1)导火线: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爆发: 1861 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 南部州 首先挑起内战。

(3)转折:

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1862 年, 林肯 先后颁布了 《宅地法》 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扭转了战局。1863.7,联邦军队取得 葛底斯堡战役 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4)结果

1865.4, 南部 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 联邦政府 的胜利而结束。

(5)林肯遇刺

3、意义和影响

(1)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

● ● 展扫除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国。

(3)局限性: 种族歧视至今仍是美国的社会问题。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七35 p178)

1、背景:

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以 联邦政府 和 北方资本主义 的胜利而告终,维护了 国家的统一 ,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度 ,并以 民主 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 土地 问题,迎来了美国 工业化 的新高潮。

2、时间: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

3、特点

(1)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贝尔 电话;爱迪生 电灯;新兴的电讯业和重工业部门)

(2) 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3) 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4、结果 20 世纪初 ,美国取代 英国 “ 世界工厂 ”的地位(1894年工业产值世界第

一),崛起为 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

第四分册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第七分册第35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第四册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 德意志的统一 A

⏹ 美国工业生产赶超英国A

第七册第34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 德国统一与现代化A

⏹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A

一、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 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 各邦分裂割据的状况 发生尖锐矛盾,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各邦国中,以 普鲁士邦 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俾斯麦 力主强硬的“ 铁血 ”统一道路,即在 普鲁士王室 领导下,通过 王朝战争 ,取得民族统一。

2、进程:三次王朝战争

(1)1864-1870,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2) 1871 年,统一的 德意志帝国 宣告成立。

3、影响

● 积极:

(1) 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 分裂、割据 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2)德国资本主义因此获得 统一的国内市场 ,得到迅速发展。

● 消极:

(3)由于统一是在 普鲁士王室 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 君主政体 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 军国主义传统 ,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德国的崛起

1、原因

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政治: 打击分裂势力,巩固统一——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2)经济: 统一货币、邮政制度,建立帝国银行,实行高额关税;

(3)法律: 统一刑法,编纂民法,废除地方封建特权;

(4)社会福利: 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有利社会稳定

(5)外交: 推行“均势外交”政策——提供良好国际环境

(6) 第二次科技革命

(7) 法国巨额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提供资金和原料

2、表现 20 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 英国 ,一跃成为 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

仅次于 美国 ,居世界第 二 位。

四、德国的现代化(七34 P172-173)

1、特点:

(1) 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2) 紧跟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870-1913逐步超过 英国 ,1913年成为 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 。在 机械制造 和 化工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背景:

(1)1806年, 拿破仑 率法国军队摧毁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

(2)1848年“三月革命”后,进一步放松了对 工商业 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三次王朝战争。

3、影响:

(1)使德国的 社会面貌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扩展到各个行业。

(2) 城市人口 剧增。

(3)普鲁士的 军国主义传统 渗透到 国家政治生活 中,使德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 扩张性 。

五、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在欧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1、条件

● 技术条件:

到 18 世纪 下半叶,通过从 英国 引进新技术,已初步建立起 现代纺织业 、

冶金业 等工业部门。

● 资本条件:

海外贸易 和 扩张活动 也为法国发展 大工业 积累了 巨额的资金 。

● 政治条件:

思想启蒙运动 和 1789 年发生的 大革命 扫荡了法国传统的 封建制度 ,确立了 资本主义制度 的基本框架,为法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时,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在法国最终确立。

● 经济条件:

在 拿破仑 统治时期(1799-1815),通过 国家政策扶持 、 技术革新 等方式,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2、发展

1815年后,法国政局 趋于平稳 ,工业革命进入 大发展时期 。到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法国工业化进入 完成阶段 。

3、完成

1870 年,法国的 工业产值 超过了 农业产值 , 机器大生产 成为 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的生产形式,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第四分册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A

⏹ 废除农奴制B

一、彼得一世改革——效仿西欧

1、背景:17世纪末落后的俄国

(1)俄国开始出现手工工场

(2)但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时间: 1689 年,年轻的 彼得一世 掌权,为使俄国强大起来,决心效法西欧国家,

实施改革。

3、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

● 政治:废除干预皇权的大贵族杜马,建立对沙皇负责的参政院;

官员任命打破门第资历限制,论功受职。

● 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强大的陆、海军军队 。

● 经济:积极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满足军需装备,增加国家税收。

将教会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成为自己的工具。

文化:简化俄文字母,创立科学院、医院,开办普通学校,派遣

留学生,翻译出版西欧著作等。

4、影响:

(1) 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还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2) 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进一步强化。

俄国当时主客观条件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建立资本主义大工业,

只能为俄国未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奠定物质基础。彼得一世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农奴制改革——走向资本主义

又称 1861年 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改革

(一)改革背景

1、根本原因: 俄国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 手工工场 开始建立, 商品经济 也随着发展,以 莫斯科 为中心的 全俄市场 逐渐形成。

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 封建农奴制 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到 19 世纪,没落腐败的 农奴制度 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2、阶级矛盾的激化

农奴生活的极度贫困和频繁的农民起义,直接威胁着俄国农奴主贵族的统治。

3、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 战争的失败

(二)改革内容

1861 年,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

①农民获得 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 ,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 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

——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自由劳动力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同时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

②农民 交纳赎金 后,可得到 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收取巨额份地赎金,一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积累了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又是 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

(三)改革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评价

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是在受到内外挑战的情形下进行的,是一场由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为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进步性──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 局限性──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四册第十七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七册第35课 现代化在东亚的扩展

第四分册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 明治维新B

第七分册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

⏹ 日本的“脱亚入欧”B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幕藩体制

2.阶级关系:封建等级制

3.实行限制工商业政策,经济缓慢发展

4.锁国政策

(二)幕府统治的危机

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内因】

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因】——“黑船事件”

二、明治维新

1、 “尊王攘夷”

西南名藩的 武士 ,在 “尊王攘夷” 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2、倒幕运动

1868.1 ,武力倒幕派发动 宫廷政变 ,废除 幕府统治 ,建立了以 明治天皇 为首的 地主 和 资产阶级 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明治维新

1868.10.23 ,日本改元明治,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具体内容:

(1)政治

明治维新的出发点是 振兴天皇制下的国家 。

● 采取“”,消除央集权 。

● 1885年实行,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

法》。

(2)教育——文明开化

● 向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 进技术 。

● 在国内

● 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3)军事——强兵

强兵是日本改革的 重心 所在。

● 从西方,聘请实行役制 ,组建 常备军 ,取消 武士的从军特权 。

● 宣扬。

(4)经济——富国

● 工业—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和,

建立较发达的 纺织业 、 造船业 、 军事工业 和 机器制造业 。

● 农业—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

和 买卖权 ,允许农民 自由选种作物 ,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

使政府获得了 稳定的财政收入 。

4、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①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②影响:

● 对内:为日本的 资本主义发展 开辟了道路,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完

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 封建的东方农业国 转变为 深受西方文明影

响的工业化国家 ,实现了 “脱亚入欧” 的目标。

● 对外:日本积极展开废除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 平等条约 ,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③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 传统的天皇制 ,未能完全确立 现代政治体制 ,国家权力掌握在 官僚和军部 手中,把 军事工业 放在发展的首位,给后来走向 军国主义道路 埋下了伏笔。

第四册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册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电力时代的来临A

⏹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B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 殖民体系的形成A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

(3)科技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与推动(直接原因)

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

(4)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内在动力)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电力的广泛应用 。 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

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煤气内燃机)——1883年戴姆勒(汽油内燃机)——1897年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汽车的发明(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亨利·福特)

飞机的发明(1903美国莱特兄弟)

3、 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 新兴工业部门 。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1)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

(2) 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生产关系)

2、政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国际关系

(1) 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 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尖锐化,导致了大战爆发。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

垄断——独占、控制、操纵。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

2、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 资本主义工业化 进程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 提高的表现。

3、垄断组织形成的概况

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形成部门: 新兴行业,如汽车、石油、电力

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代表性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

4、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

(1)经济

● ● 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2)政治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全局:

自由资本主义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资产阶级+容克 军事帝国主义上升状态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下降状态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俄国:封建军事帝国主义

日本:封建军事帝国主义

英、法、德、美美、德、英、法

1894 1913

(3)对外关系

●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三、殖民体系的形成

1、概念: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称。

2、形成

(1)开始形成: 16—18世纪 资本主义兴起 暴力掠夺

(2)初步形成: 19 世纪上半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3)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列强瓜分世界

3、主要国家: 英、俄、法、德、美、日

4、统治形式: 殖民地 、 半殖民地

● 殖民地 :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

济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 半殖民地 :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

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其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5、影响:

(1) 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标志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

⏹ 组成 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 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

殖民体系——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评价

积极: 客观上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流较前更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消极: 建立在宰割、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和人民的基础上,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

(2)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引起世界战争的祸根。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2010.11.15by徐小宁^..^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 社会的过渡。

殖民掠夺 ●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 文化: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 的提高出现 剩余产品 (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 的发展

(eg:圈地运动) 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 诞生( 资本主义 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第二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 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 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 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 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

指南针的应用

③ 各国君主的大力支持(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经过(“4个人物4条线路”) 时间:15-16世纪 简况: 4、影响:

①争鸣地缘学说正确性。

②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 ③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④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⑤揭开早期殖民掠夺的序幕。西欧各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二、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时间:16世纪 2、史实:

西班牙、葡萄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它们的海洋探险与殖民扩张紧紧联系在一起。

继两国外,英国、荷兰、法国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3、影响:一方面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灾难。

① B 另一方面,客观上对其落后的制度是一种冲击,传播先进的资本

② 对欧洲: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 欧洲开始对亚非拉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形

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B各大洲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

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第四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代表人物和内容 A ⏹ 马丁-路徳宗教改革 A

一、文艺复兴

1、定义: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2、时间:14-16世纪

3、发展概况: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原因:

根本原因——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迫切要求铲除封建制度的传统, 建立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

● 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 文化环境——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

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 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古希腊、

古罗马的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 经济后盾——意大利相当富庶,其财富能够为艺术、学术提供赞助。 ● 统治者的支持——意大利的统治者颇为积极地扶持艺术家和作家。 ● 罗马天主教会中心在意大利,所以受压制特别厉害,反抗性亦尤为强烈。 4、文艺复兴的核心:(拿什么去反封建)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摆脱神的束缚。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5、代表人物:

6、成就(拓展到西欧各国):

7、文艺复兴的影响:

① 思想:冲破神学桎梏,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出现打下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开辟道路。

② 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人们开始怀疑原先的理论。 ③ 文学艺术:诞生众多精湛的艺术品和文学杰作。

三、 宗教改革

1、定义:16世纪爆发于德国,并迅速席卷西欧的一场由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改革。 2、背景:

①16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②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③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3、概况:

① 最早爆发于德国

② 先驱:马丁路德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信仰得救”

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 圣经高于教皇

君主权力高于教皇,激发民族意识 5、影响:

和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新兴的民族国家。

① 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

第一单元小结: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使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

等领域开始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2010.12.1 by徐小宁^..^

第四分册

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单元线索:

资本主义制度

17-18世纪——资产阶级统治 开始确立时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专制王权 政治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动摇了封建统治

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构想

第5课英国革命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B ⏹ 光荣革命A

⏹ 《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一、革命背景

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农业: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 ● 手工业: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 2、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形成

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3、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 宗教:迫害清教徒

经济:实行专卖制,横征暴敛

二、过程

1、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 2、两次内战(“1人1军3战役”) 3、1649处死查理一世,斯图亚特王朝覆灭 4、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 5、1660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6、结束——1688光荣革命

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1688迎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詹姆士二

世,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的影响:标志英国议会对国王的最终胜利;

宣告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的终结。

7、《权利法案》与《王位继承法》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中止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初步确立。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最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

史发展的进程。

●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A ⏹ 批判君主专制B ⏹ 宣扬自由和平等B

第七分册第30课31课 17世纪英国法国的启蒙思想 ⏹ 洛克B ⏹ 孟德斯鸠B ⏹ 伏尔泰 B ⏹ 卢梭B

一、背景

1、背景:

●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7世纪被称为“天才的世纪”,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给予人们的思维以革命性的启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不受教会控制,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前进,用真理统治世界。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启蒙运动是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大大发展的一步。 二、概况

三、主要观点 1、洛克

洛克首创了政治分权学说,为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

联合统治,即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

洛克提出,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权力要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最高权力,由民选的议会行使;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由君主行使。君主服从法律,但对议会有一定的制约。

洛克认为,国家根据契约产生,政府的职能是保卫人民的自然权利,尤其是私有财产权。如果政府与人民发生争执,人民就是最高的审判官。他强调反抗暴政,反对暴政只会导致政府的解体,不会造成国家的解散。 他的思想后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挥。 2、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他认为,存在着一种人的“根本理性”,“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的法并不服从于神,而是遵从理性。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明确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提出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3、伏尔泰

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他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天主教教士为“败类”,但他并不反对宗教。 伏尔泰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制约君主权力以免专制统治;制约贵族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

他还倡导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4、卢梭

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契约一旦订立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

政府由作为主权者人民所同意的人组成,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人民自然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拥有对政府的永远的革命权。卢梭的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各宾派专政的理论基础。

四、共同观点 1、批判君主专制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2、规划理想的社会制度,主张实行法治

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宣扬自由和平等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五、影响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

1、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3、也会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 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A

⏹ 《独立宣言》A

⏹ 联邦制度的确立B

一、原因

1、经济基础: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在北美的广泛传播,且更易传播

4、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导火线:1773 波士顿倾茶事件

6、1774 第一届大陆会议

二、进程

1、爆发: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英军约克镇投降

6、结束:1783《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性质和影响

1、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国内----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国际----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四、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从邦联到联邦) 1787年5月-9月,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影响:积极—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利分配 的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局限—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 等的权利。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任首任总统。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 三级会议的召开 A

⏹ 革命爆发的标志B

⏹ 《人权宣言》B

⏹ 拿破仑称帝A

⏹ 《法国民法典》B

一、原因:

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社会原因: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对立尖锐。

3、思想原因: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爆发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4、英国、美国革命的推动。

5、波旁王朝财政危机的加剧。

二、进程

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

2、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

《人权宣言》:

● 内容: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 地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 影响:将启蒙运动宣传的政治学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1791年宪法:

● 内容:宣布废除一切封建制度,取消所有特权

体现自由、平等、国民主权等思想

规定三权分立原则,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地位: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4、拿破仑帝国

●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

内容:否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秩序;

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战争分类:前期—革命性为主

后期—争霸性和侵略性为主

战争评价:积极影响—把大革命自由、平等理念呆到政府第,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扩大法国大革命影响;

在占领地区推行民法典,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消极影响—侵略奴役当地人民,激起反抗。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

2、使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3、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孕育B

⏹ 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A

⏹ 蒸汽机A

⏹ 铁路A

⏹ “世界工厂”A

⏹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B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 现代工厂制度B

第11课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 血汗工厂A

⏹ 社会立法B

⏹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C

第七分册第三十三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B

一、工业革命以及现代化的含义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城市化、观念理性化)

二、工业革命的孕育(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 18世纪,英国宪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使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

● 通过立法,尤其是《垄断法》的实施,保护私人产权,鼓励技术创新,最早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制度。

2、经济条件:

● 圈地运动引发农业的革命性变化,资本家经营的农场将谷物种植与畜牧业结合

起来,推行多种作物轮作制,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 煤炭资源的开发、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使英国获得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能源、资金和原料,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

力。

3、科技条件:

● 17世纪的英国已经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在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方面处于领

先地位。

● 英国的工场手工业面向大众消费,产品批量大、规格化,易于发展分工和采纳

新技术。

● 发达的手工工场,在产业分工、技术进步、熟练工人培养等方面为机器大工业

的生产打了下良好的基础。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

2、进程及主要成果

(1)机器的应用

工业革命是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开始的标志是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

●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始,时间是18世纪60年

代。

● 水力纺纱机

● 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厂 标志现代工厂的诞生

(2)动力问题的解决

1782年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

蒸汽机的推广需要强大的能源和坚固的金属材料,这推动了煤炭业和钢铁业的

发展。

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为机器制造业奠定基础。

(4)运输技术的重大变革

工业生产的发展又需要解决运输问题,蒸汽汽船的使用,蒸汽机车的发明,铁

路的兴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 富尔顿 汽船

● 斯蒂芬逊 蒸汽机车

● 1825,英国造成第一条铁路

工业革命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互动的。最终实现生产的机械化。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标志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变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手工生产机器大生产

1、生产力:

(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的扩展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德美等欧美国家也开始迈上工业化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4)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农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

(5)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

● 背景:现代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

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 19

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 特征: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

工,有条不紊地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 影响: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

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

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

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告诉发展。

2、阶级关系:

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 剥削

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

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经济增长建立在工人高强度劳动的基础上。在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 缓和矛盾社会立法

概况: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

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 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首先从工厂法开始,

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影响:积极—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而一些基本权利,改 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

的矛盾和冲突。

3、社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

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竞争日趋其

列,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

会问题。

4、东西方关系:

经济: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东方从属于西方政治:战争侵略,殖民掠夺

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形成

技术:广泛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地方的

旧思想、旧体制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2010.12.17by徐小宁^..^

第四分册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四册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 南北战争B

第七册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扩展

⏹ 美国的崛起 B

美国的崛起

一、 独立战争

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美国独立初期, 商业资本 占据统治地位, 制造业 不发达,对 英国 产品依赖严重。19世纪初的 美英 战争刺激了美国 制造业 的发展。

2、条件(四14 P63 七35 P177)

19 世纪,美国得益于独立后 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和 自由传统 、 丰富的

资源 和 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 ,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 大量移民涌入 以及 城市地区人口增长 , 交通条件的改善 ,推动了 国内市场的扩大 。商业活动特别是 对外贸易 ,积累了 较为雄厚的资本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 资金来源 。美国 劳动力 短缺, 发明机器 以便节省人力,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概况(四14 P63)

(1)时间: 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2)地区: 美国东北部

(3)进程:(七35 P177)

美国的工业化始自 纺织业 。

1793年 怀特尼 发明 轧棉机。

19世纪上半叶,在 交通航运 和 钢铁工业 的技术革命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如 富尔顿 发明的 蒸汽船 直接推动了 内河航运 。

1828年,美国紧随英国之后开始修建铁路,通过 私人集资 的形式迅速发展,推动了 西部的开拓 。

美国的 机器制造业 在19世纪上半叶也得到发展。与同期的欧洲国家相比,美

国以生产的 标准化 见长,促进了 流水线 式的 规模生产 。

三、南北战争 (四14 P64)

1、原因:

19 世纪中叶,随着 工业革命 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北 部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与 南 部 种植园奴隶制 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 市场 、 关税 、 西部土地处理 、 奴隶制度存废 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进程

(1)导火线: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爆发: 1861 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 南部州 首先挑起内战。

(3)转折:

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1862 年, 林肯 先后颁布了 《宅地法》 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扭转了战局。1863.7,联邦军队取得 葛底斯堡战役 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4)结果

1865.4, 南部 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 联邦政府 的胜利而结束。

(5)林肯遇刺

3、意义和影响

(1)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

● ● 展扫除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国。

(3)局限性: 种族歧视至今仍是美国的社会问题。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七35 p178)

1、背景:

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以 联邦政府 和 北方资本主义 的胜利而告终,维护了 国家的统一 ,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度 ,并以 民主 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 土地 问题,迎来了美国 工业化 的新高潮。

2、时间: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

3、特点

(1)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贝尔 电话;爱迪生 电灯;新兴的电讯业和重工业部门)

(2) 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3) 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4、结果 20 世纪初 ,美国取代 英国 “ 世界工厂 ”的地位(1894年工业产值世界第

一),崛起为 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

第四分册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第七分册第35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第四册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 德意志的统一 A

⏹ 美国工业生产赶超英国A

第七册第34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 德国统一与现代化A

⏹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A

一、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 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 各邦分裂割据的状况 发生尖锐矛盾,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各邦国中,以 普鲁士邦 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俾斯麦 力主强硬的“ 铁血 ”统一道路,即在 普鲁士王室 领导下,通过 王朝战争 ,取得民族统一。

2、进程:三次王朝战争

(1)1864-1870,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2) 1871 年,统一的 德意志帝国 宣告成立。

3、影响

● 积极:

(1) 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 分裂、割据 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2)德国资本主义因此获得 统一的国内市场 ,得到迅速发展。

● 消极:

(3)由于统一是在 普鲁士王室 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 君主政体 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 军国主义传统 ,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德国的崛起

1、原因

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政治: 打击分裂势力,巩固统一——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2)经济: 统一货币、邮政制度,建立帝国银行,实行高额关税;

(3)法律: 统一刑法,编纂民法,废除地方封建特权;

(4)社会福利: 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有利社会稳定

(5)外交: 推行“均势外交”政策——提供良好国际环境

(6) 第二次科技革命

(7) 法国巨额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提供资金和原料

2、表现 20 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 英国 ,一跃成为 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

仅次于 美国 ,居世界第 二 位。

四、德国的现代化(七34 P172-173)

1、特点:

(1) 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2) 紧跟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870-1913逐步超过 英国 ,1913年成为 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 。在 机械制造 和 化工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背景:

(1)1806年, 拿破仑 率法国军队摧毁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

(2)1848年“三月革命”后,进一步放松了对 工商业 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三次王朝战争。

3、影响:

(1)使德国的 社会面貌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扩展到各个行业。

(2) 城市人口 剧增。

(3)普鲁士的 军国主义传统 渗透到 国家政治生活 中,使德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 扩张性 。

五、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在欧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1、条件

● 技术条件:

到 18 世纪 下半叶,通过从 英国 引进新技术,已初步建立起 现代纺织业 、

冶金业 等工业部门。

● 资本条件:

海外贸易 和 扩张活动 也为法国发展 大工业 积累了 巨额的资金 。

● 政治条件:

思想启蒙运动 和 1789 年发生的 大革命 扫荡了法国传统的 封建制度 ,确立了 资本主义制度 的基本框架,为法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时,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在法国最终确立。

● 经济条件:

在 拿破仑 统治时期(1799-1815),通过 国家政策扶持 、 技术革新 等方式,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2、发展

1815年后,法国政局 趋于平稳 ,工业革命进入 大发展时期 。到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法国工业化进入 完成阶段 。

3、完成

1870 年,法国的 工业产值 超过了 农业产值 , 机器大生产 成为 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的生产形式,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第四分册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A

⏹ 废除农奴制B

一、彼得一世改革——效仿西欧

1、背景:17世纪末落后的俄国

(1)俄国开始出现手工工场

(2)但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时间: 1689 年,年轻的 彼得一世 掌权,为使俄国强大起来,决心效法西欧国家,

实施改革。

3、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

● 政治:废除干预皇权的大贵族杜马,建立对沙皇负责的参政院;

官员任命打破门第资历限制,论功受职。

● 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强大的陆、海军军队 。

● 经济:积极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满足军需装备,增加国家税收。

将教会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成为自己的工具。

文化:简化俄文字母,创立科学院、医院,开办普通学校,派遣

留学生,翻译出版西欧著作等。

4、影响:

(1) 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还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2) 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进一步强化。

俄国当时主客观条件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建立资本主义大工业,

只能为俄国未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奠定物质基础。彼得一世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农奴制改革——走向资本主义

又称 1861年 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改革

(一)改革背景

1、根本原因: 俄国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 手工工场 开始建立, 商品经济 也随着发展,以 莫斯科 为中心的 全俄市场 逐渐形成。

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 封建农奴制 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到 19 世纪,没落腐败的 农奴制度 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2、阶级矛盾的激化

农奴生活的极度贫困和频繁的农民起义,直接威胁着俄国农奴主贵族的统治。

3、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 战争的失败

(二)改革内容

1861 年,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

①农民获得 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 ,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 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

——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自由劳动力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同时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

②农民 交纳赎金 后,可得到 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收取巨额份地赎金,一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积累了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又是 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

(三)改革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评价

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是在受到内外挑战的情形下进行的,是一场由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为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进步性──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 局限性──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四册第十七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七册第35课 现代化在东亚的扩展

第四分册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 明治维新B

第七分册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

⏹ 日本的“脱亚入欧”B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幕藩体制

2.阶级关系:封建等级制

3.实行限制工商业政策,经济缓慢发展

4.锁国政策

(二)幕府统治的危机

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内因】

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因】——“黑船事件”

二、明治维新

1、 “尊王攘夷”

西南名藩的 武士 ,在 “尊王攘夷” 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2、倒幕运动

1868.1 ,武力倒幕派发动 宫廷政变 ,废除 幕府统治 ,建立了以 明治天皇 为首的 地主 和 资产阶级 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明治维新

1868.10.23 ,日本改元明治,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具体内容:

(1)政治

明治维新的出发点是 振兴天皇制下的国家 。

● 采取“”,消除央集权 。

● 1885年实行,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

法》。

(2)教育——文明开化

● 向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 进技术 。

● 在国内

● 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3)军事——强兵

强兵是日本改革的 重心 所在。

● 从西方,聘请实行役制 ,组建 常备军 ,取消 武士的从军特权 。

● 宣扬。

(4)经济——富国

● 工业—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和,

建立较发达的 纺织业 、 造船业 、 军事工业 和 机器制造业 。

● 农业—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

和 买卖权 ,允许农民 自由选种作物 ,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

使政府获得了 稳定的财政收入 。

4、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①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②影响:

● 对内:为日本的 资本主义发展 开辟了道路,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完

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 封建的东方农业国 转变为 深受西方文明影

响的工业化国家 ,实现了 “脱亚入欧” 的目标。

● 对外:日本积极展开废除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 平等条约 ,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③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 传统的天皇制 ,未能完全确立 现代政治体制 ,国家权力掌握在 官僚和军部 手中,把 军事工业 放在发展的首位,给后来走向 军国主义道路 埋下了伏笔。

第四册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册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电力时代的来临A

⏹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B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 殖民体系的形成A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

(3)科技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与推动(直接原因)

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

(4)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内在动力)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电力的广泛应用 。 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

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煤气内燃机)——1883年戴姆勒(汽油内燃机)——1897年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汽车的发明(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亨利·福特)

飞机的发明(1903美国莱特兄弟)

3、 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 新兴工业部门 。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1)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

(2) 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生产关系)

2、政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国际关系

(1) 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 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尖锐化,导致了大战爆发。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

垄断——独占、控制、操纵。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

2、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 资本主义工业化 进程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 提高的表现。

3、垄断组织形成的概况

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形成部门: 新兴行业,如汽车、石油、电力

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代表性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

4、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

(1)经济

● ● 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2)政治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全局:

自由资本主义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资产阶级+容克 军事帝国主义上升状态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下降状态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俄国:封建军事帝国主义

日本:封建军事帝国主义

英、法、德、美美、德、英、法

1894 1913

(3)对外关系

●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三、殖民体系的形成

1、概念: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称。

2、形成

(1)开始形成: 16—18世纪 资本主义兴起 暴力掠夺

(2)初步形成: 19 世纪上半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3)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列强瓜分世界

3、主要国家: 英、俄、法、德、美、日

4、统治形式: 殖民地 、 半殖民地

● 殖民地 :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

济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 半殖民地 :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

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其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5、影响:

(1) 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标志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

⏹ 组成 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 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

殖民体系——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评价

积极: 客观上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流较前更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消极: 建立在宰割、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和人民的基础上,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

(2)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引起世界战争的祸根。


相关文章

  • 完整版归纳: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 归纳中国历史时代特征 中国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前2070--1840年 中国近代史分期 分期:政府:晚清政府1840--191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革命:旧民主主 ...查看


  • 2015年安徽省导游证考试考生考前必看技巧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 1.随着导游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大众旅游活动的发展,导游服务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A 导游服务人性化 B导游讲解内容趣味化 C 导游语种多样化 D导游服务内容复杂化 E 导游服务的影响社会化 2.作为组团社的代表,全陪在旅游团中起着什么作用 ...查看


  • [四联法硕]2011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真题(完整版)
  •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9.下列关于法治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 A.法治强调良法之治 B.法治的目的在于依法行政 C.法治要求法律得到普遍遵守 D.法治的政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 ...查看


  • 四年级上册天津与世界教案完整版
  • 四年级上册天津与世界教案 第一课 血染大沽口炮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的位置,知道大沽口炮台遗址背后的沧桑历 史,感悟到"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国安"的道理. 2.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沽口炮台 ...查看


  • 勾股定理教案完整版
  • 勾股定理教案 数学11-1班 张芬 4号 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三.教材 ...查看


  • 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连体钞解析
  •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第一次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整版钞连体钞,这是到今天为止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整版钞,目前整套价格已经几十万以上.这套整版钞一共包括七种面值从最小一角到最大十元为一套.被很多业内专家誉为"钞王". 那么什么 ...查看


  • 中国历史近代史大年事表(完整版)
  •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查看


  • [完整版]中国史.世界史大事年表
  • [完整版]中国史.世界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