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来语言学的发展_下_

近五十年来语言学的发展(下)

北京师范大学 周流溪

2.  语言的动态研究

语可用th is 指上面的一段话) 、(敬语之类) 。另外, 即指示用法

(、、

对于使用中的语言,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动态的观察, 因而开拓了语用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等研究领域。

2. 1语用学(P ragm atics )

. siti on , 又译前提) 。语言哲学家

。预设关系2语义关系; 但只按逻辑2语义分析又不能彻底解释它, 因为它也反映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关系。语用预设有两个特征:共知性

(m utual know ledge ) 和合适性(app rop riateness , fe 2

直观地说, 学问。里斯(o 构学、。1946年他在《符号、语言和行为》、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发挥的功能(按:该术语包含希腊语词根

) 。‘行为、行事’现代逻辑学不仅研究抽象的p ragm a

共知前提是说话双方已知的常识, 或至少是licity ) 。

可以依据语境推知的信息。合适性常有赖于语境; 但共知性有时只存在于说话双方之间, 第三方仅依靠语境未必能了解。预设是一种半规约意义。

2. 1. 3语用隐涵(i 它与逻辑蕴涵(i m 2m p licature ) 。p licati on ) 相关, 常称为会话含意(conversati onal i m 2

推理公式, 而且力求顾及认识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复杂情况; 这使逻辑学和语用学建立起密切联系, 即把注意力转向信息交流行为或言语行为。另一方面, 语言结构方面的研究由于转换生成学派坚持只探讨人的语言能力(按即潜力, 指关于语言结构的知识) 而不管语言运用, 越来越脱离实际, 反过来却激发了对语言运用的研究。70年代以来, 语用学因受到各派语言学家的关注而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了《语用学杂志》。1986年成立国际语用学学会。1983年列文森出版《语用学》, 利奇出版《语用学原理》, 为本学科提供了能与其他学科相比的高规格教科书。不过, 语用学到底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还是一种功能研究视角, 这问题并未解决。一般说来, 语用学研究以下这些问题。

2. 1. 1直示(deixis ) 。卡纳普的学生巴尔2希勒尔(Y .

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 P . Grice ) 意p licature ) 。

义分类体系中的一种意义。格赖斯从50年代到80年代提出了一整套意向意义理论。他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是有交际者参与的交际意义。会话隐涵的产生, 是因为人们在说话时偏离了通常的行为原则。格赖斯提出:为了成功的交际, 谈话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它包括4条准则:数量准则(适量) 、质量准则(真确) 、关系准确(关联) 、方式准则(简明) 。但不同的说话人或在不同的场合把这些准则实行起来可能各有侧重, 有时会出现违反某条准则的情形。这时说者可能有言外之意

(隐涵意义) ; 听者要能领会它, 否则交谈就会失败。

他Bar 2H illel 1954) 首倡在语用学中进行这类研究。把直示词语(deictic exp ressi ons ) 称为标引词语(in 2

如果不知道使用这些词语的语dexical exp ressi ons ) 。

境, 便无从得知其确切意义。按列文森所说, 直示分为人称直示、时间直示、处所直示、话语直示(例如英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1期(总第113期)

英国学者利奇(1983) 提出:人们有时违反合作原则, 最根本的考虑是他们要遵守另一条原则

礼貌原

则。礼貌原则下有6条准则:圆通准则、大方准则、赞扬准则、谦逊准则、同意准则、同情准则。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可以补救合作原则之不足。但为什么要有礼

・29・

貌原则呢? 列文森(和布朗) (1983) 提出“面子”说, 即人们都设法在交际中树立正面形象(有面子) 、避免负面印象(丢脸) , 为此必须注意危及面子的行动。

2. 1. 4言语行动(speech acts ) 1。50年代, 英国的语

荷恩(L . R . Ho rn 1988) 在保留格氏质量准则的

前提下把他的4条准则简化为两条原则:Q 原则(提供足够多的信息) 和R 原则(只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Q 原则有时与共同社会规约发生冲突, 这时R 原则就会发挥主导作用制约听者按常规推断出R 隐涵。荷恩的理论已开始重视听者的推理。前述巴奇和哈尼什的言语行动图式则更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列文森在80年代后期批评了荷恩的理论; 他(也在保留格赖斯质量准则的情况下) 提出了新的原则: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这些则。, 也可, (使之包括了衍推和适意) (参看张绍杰1995) 。

不过也有相反的意见, 认为合作原则缺乏解释力(包括不适用于解释跨语言 文化交际) , 因而不必建立这种语用原则, 将它不能解释的种种隐涵划入语义学就行了。另一方面, 在语用学阵营内, 卡舍

(A . Kasher ) 在1976年曾提出用理性原则(R ati onali 210年后斯波柏和威尔逊ty P rinci p le ) 取代合作原则。

(D . Sperber &D . W ilson ) 更提出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言哲学家始创这项研究。先是斯特劳逊(P .

语句的使Straw son ) 提出要区分语句(exp ressi on ) 、用(use of exp ressi on ) 、语句的讲说(utterance of ex 2

接着奥斯丁(John A ustin 1962) p ressi on ) 三个概念。

提出要区分讲述性言语和施为性言语, 并最后形成说话就是行动的完整理论。他认为一句话可以包含多个行动, 即发话言行(locuti onary act ) 、示意言行

(illocuti onary act ) 和成事言行(perlocuti onary act ) 。奥斯丁和斯特劳逊的弟子、美国学者塞尔(J . R . Searle 1969) 修正了奥斯丁的理论并使之具体化; 他精细分析了言语行动的内部结构, 语行动的适意条件(felicity conditi ons ) , 包括命题内容规则、先决性规则、。, 句”(。这又分规约性。:单靠用逻辑-语义分析判定命题真值的办法去理解言语(这是一个传统观念) 是不够的; 许多话语并无分别真假的必要和可能, 但它们在适意条件下是有意义的, 并且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这是语用的效力fo rce 因此, 这个理论effect ) 。提出后便成了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末, 巴奇(Kent Bach ) 和哈尼什(R . H arnish ) 提出言语行动图式说, 从说者的意图和(特别是) 听者的推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模式化的描述和解释。

但是在关联理论(见下) 出现之后, 人们认识到言语行动问题未必能在语用学中占据太突出的地位; 因为许多示意言行的含意可以归入明示意义(与

2隐涵意义相对, 见B lakemo re 1992) 。

可以用关联原则(P rinci p le of R elevance ) 一以概之。关联理论由于抓住格赖斯关于有意向交际的核心思想加以发挥而显得青出于蓝。人们的交际是有意向

(意图) 的。说话人必须着意使听话人意识到说者有

意使听者意识到他的交际意图, 并使这个意图本身确实得到辨识。辨识必须依赖理性, 推理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 先建立前提, 再推出结论。这种推论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无误, 但可以根据输入信息的变化作出调整。交际推理是一个认知过程, 任何推理交际行动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去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人们虽然拥有共同的世界, 但却建立了互有差异的认知环境

心理上可以显

映(即感知和推理) 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人们的认知环境互为显映, 便能达到意图的传递和理解。互为显映的认知环境不同于旧说的共有知识; 前者更符合交际心理, 而且突出了交际的目的在于不断认识世界获取新知, 而不是要交流已是旧信息的共有知识。关联理论认为整个语言交际(包括明示意义和隐涵意义) 都应该是一个推理过程, 而不是为要理解

2. 1. 5推理学说(theo ries of inference ) 。学者们一般

认为:在各种非自然意义中, 语义学研究规约意义, 语用学研究隐涵意义。但这一来“规约隐涵”就成了一个交叉地带。经过一段时期的反复研讨, 人们看到格赖斯的所谓规约隐涵实际上是预设, 它既有规约意义又有非规约意义。在试图修正格赖斯的隐涵意义和语用原则的过程中产生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说; 研究重点也从特殊化会话隐涵转到一般化会话隐涵以致整个隐涵意义, 并且越来越突出本来已为格氏看到但未得到发展的交际推理问题。・30・

(特殊化) 隐涵才需要推理。此外, 格赖斯的会话准则研究也趋于活跃。韩礼德和哈桑(1976) 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是个示范。篇章语法学重点解决篇章的结构衔接(cohesi on ) 问题, 篇章语义学重点解决篇章的意义连贯(coherence ) 问题。近来对语音和时态在语篇内作用的研究, 可认为是动态研究的发展。范代克作为开拓欧洲语篇学新阶段的人, 对篇章语义学作了全面探讨, 以其“宏观结构论”而出名。在语义研究方面, 法国学者格莱玛(A . J . Grei m as ) 也曾起过先导作用。

2. 2. 2篇章语用研究。柯特哈德(Coulthart 1977) 之

偏多并有要求过高的倾向, 把它们归结为关联原则更能体现语言交际的模糊性和灵活性。关联理论在加强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方面作出了贡献。它强调认知, 这是有意义的; 但是也应看到, 交际的认知性并不能完全代替其社会2文化性。

2. 2 语篇学(T ext L inguistics )

语篇学(又译篇章语言学、话语语言学) 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称为篇章语法(text

gramm ar ) 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 -译话语

分析) 。语篇研究是句法研究发展的自然延伸。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家有苏联、捷克、东德、西德。苏联学者波斯别洛夫(N . S . Po spelov ) 和菲古洛夫斯基(I . A . F igurovsk ij ) 都在1948年就发表文章探讨“复

(后来通称超句统一体) 或杂的句法整体”书第一章就讨论言语行动分析。, 认为整个会话分D . W 。()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在语。它要研究会话(如话轮、邻对语列、修正) , 也要研究影响会话的因素。近来对各种语体和文体的篇章分析也很重视, 成果迭出。

2. 2. 3篇章本体论研究。早在70年代初施密特著《篇

法”。西德的哈特曼(Peter H artm ann ) 、R .

β) 裴多菲(J . S . Peto (H . H arveg ) 、

施密特(. idt ) (H . rich ) 、

(, 篇章语言学可以说是唯) 。法国人从文体学中开始语篇分析, 美国人则从社会学中着手。尽管哈里斯早就提倡话语分析, 但只是在法位学派那里才有人认真从事这一工作。70年代伊始, 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从静态(结构) 研究到动态(功能) 研究的大转移, 语篇学在各国蓬勃发展。这也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及各界从应用出发对语言研究提出的要求相适应。80年代, 相继创办了专门研究语篇学的3种国际杂志。1985年出版了荷兰学者范代克主编的《语篇分析手册》4大卷。1987年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语篇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部门。

范代克《手册》4卷包括:语篇的各个学科领域、语篇的各个方面、语篇和对话、社会中的语篇分析, 范围相当广泛。德语国家的学者倾向于划分篇章语法学、篇章语义学、篇章语用学。他们对前二者的研究相当深入。下面我们暂且分三个方面对语篇研究的主要领域作一综览。

2. 2. 1篇章的语法和语义研究。语法方面的研究作

章理论》时, 就提出:篇章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的外部理论, 它研究具有交际功能的篇章的产生及对篇章的理解(在他看来篇章语言学仅是篇章理论的一

) 美国学者坦能(D . T annen ) 在1987年就试图部分。

通过对篇章的研究重新认识语言系统的本质特征; 例如他提出:可能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此说若能成立, 那是非同小可的事(陈平1987) 。近来对认知和语篇产生的关系有不少研究(胡壮麟1993) 。对语篇性(texture ) 的探讨从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那是语篇学在传统句法学之外的自立之本。但这一点也可归入广义的本体研究。

2. 3 社会语言学(Soci o linguistics )

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并且研究社会因素对语言之影响的潮流。20世纪20

30年代, 苏联学者拉林(B . A . L arin 1893

1964)

等就探讨了一些社会语言学问题, 乃至提出建立社会语言学的计划。苏联时代在语言规划方面有不少研究并付诸实践。到50年代, 方言学和包含语言研究的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在欧美各国均已相当发达。1958

1958

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费什曼(J . A .

为一种“言语的语法”早期多循着结构主义路子进行, 偏重静态考察。苏联和德国的研究都是这样, 不过稍为拓宽了传统句法的范围。捷克丹奈什(1970) 的主位推进模式(1970, 尉文珧译1986) 和法位学篇章分析开始了动态研究。功能语法兴起后动态篇章

“语言社会学”课程。F ishm an ) 在宾州大学首次开设

1964年,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发表多篇文

・31・

章论述语言和阶级地位问题。1964年美国人类学家甘柏兹和海姆斯合编出版了《交际民俗学》一书;

1966年语言学家拉波夫出版《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层

传播, 虽则也时时受到质疑和批判。这个假说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和思维的特点。德国学者中以魏斯格贝尔(L eo W eisgerber ) 为代表的“新洪堡特主义者”也有这个倾向。70年代以来苏联(俄国) 学者提出语言国情学, 强调语言有一种文化积累的功能。与此接近的是语言的美学功能(poetic func 2

ti on ) 研究, 在各个功能学派中都长盛不衰(一般同文体学研究相结合) 。80年代以来文化语言学在中国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和提倡。

2. 3. 3 社会语言学主体(soci o p roper ) 。

次》; 19641967年以上数人先后进入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语言学委员会。70年代欧美各国出版了许多社会语言学著作(教科书、专著、论文集) ; 各大学普遍开设社会语言学课程。50

60年代, 转换生成

语法学者宣称: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 只研究纯粹语言社群里的理想说话人的语言能力。这种对待语言的态度是社会语言学者不能接受的; 它起了一种反作用, 推动社会语言学者加强对语言社会性的研究。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语言社群和理想的说话人。事实上, 语言社群并不纯一, 问题很多。海姆斯在60年代就指出: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结构的知识, 还应该包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能力(P ride &Ho l m es eds . 1972) 。

它强调实地调查, , 近

50。

2. 3. 1。这种宏观研究又称为语

这里涉及的问题有语言社群、、, 等等。

, (包括) ; 另一些人掌握有限的语码, 只能进行有缺陷的简单交际, 不能进行复杂的有效交际。对掌握有限语码的人要实施补偿性教育(参看萧川译1988) 。拉波夫(1966) 反对这种语码论。他认为语言事实上存在社会性层次的区分, 而且社会层次(身份) 和语言层次(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异体) 是互相对应的。例如纽约大众化档次商场的售货员说话较少带结尾2r 音; 而高级商场的售货员则常发出2r , 因为他们认为发出这个音表明自己的英语纯正, 而这又表示自己接近社会高层的身份。但是拉波夫认为:不同层次的语言异体(语码) 并无优劣之分, 都能胜任各自的交际任务。

然而拉波夫还是持静态的观点来看交际语码

(事实上他的分层说有助于解释语言的历时变化) 。

言社会学(o logy of language ) , 它探讨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 也研究语言的演化。语言政策问题就是社会语言学要探讨的问题。语言政策的制订需要语言规划。例如增加阿拉伯语为联合国工作语言, 以色列复活了古希伯莱语, 新西兰采取措施保护毛利语, 中国一直推行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这些都收到了成效, 其中也包含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英语势力的不断增强, 各国不时调整对待英语的政策, 其间有法意语言同盟和保卫法语委员会的成立。世界语者不断努力推广这一国际辅助语。鄙准语(洋泾浜语) 和混合语研究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不但有实际意义, 而且对探讨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也有价值(石定栩1995) 。

2. 3. 2 社会文化语言学(soci ocultural linguistics ) 。

后来的研究注意到, 说话人会根据情况调整语码, 无旁听者在场用一种方式说话, 有旁听者在场、有偷听者在场……又用别种方式说话。对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上下级之类) 、不同亲疏的人都要进行语码切换

(code 2s w itch ing ) 或言语调节(accommodati on ) 。向

受话人的言语特点调整称为言语会聚, 反之称为言语分离; 但也可以维持自己的言语不作调整。70—80年代间, 英国学者米尔罗伊夫妇(L esley &Jam es M ilroy ) 在研究这类交往行为时提出语言的社会网络理论, 对语言的维护和切换进行动态描写, 作出比拉波夫的分层说更细致的分析(参见李嵬1995) 。

言语调节可以是短时的(对付临时情况) , 或是长期的(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长期调整已经完成, 一个人的语言就会归化于新的环境(但是语言获得会

近年较受到注意的是交际民俗学, 研究特定社会文化集团中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规范。海姆斯提出言谈民俗学(ethnography of speak ing ) 来研究言语事件

(活动) 。会话分析通常采用民俗方法学(eth 2

nom ethodo logy , 又译人类文化方法学) 的原则和技

术, 即根据当地人的直觉去解释他们的语言和社会行为。

美国学者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假说在战后广为・32・

受年龄的限制) 。双语现象(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和双重语体现象(diglo ssia , 同时掌握雅言和俗言之类) 都属言语调节现象。80年代以来许多社会语言学家(P .

T rudgill , L . Beebe , H . Giles , N . Coup land , L . Shock ty 等) 都对言语调节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国外语言学》1987, N o . 4. bridge :CU P . 评介见

Coulthart , M . 1977. A n In trod uction to D iscou rse A na ly sis .

《国外语言学》1982, N o . 4. L ondon :L ongm an . 述评见

D ijk , T . A . van , 1985(ed . ) , H and book of D iscou rse A na 2

《国ly sis . L ondon :A cadem ic P ress . 第1卷导论译文见外语言学》1990, N o . 2. 第2卷述评见《国外语言学》

1987, N o . 2.

. B lack 2Faso ld, R. 1990. T he S ocioling u istics of L ang uag e

. 评介见《国外语言学》1993, N o . 4. w ell

Grice , H . P . 1975, L ogic and Conversati on . 选载于刘润清

社会语言学当然仍旧要考察语言的结构方面。可以说, 在社会语言学和别的部门(例如语用学) 发生纠缠的时候, 只有那些实际涉及语言结构形式的内容(例如为了交际需要而选择带2r 音的方式) 才确定无疑地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附注:

(这个词我留下来  1 译名从徐烈炯说, 不译作“行为”

等1988.

Gumperz , J . &H ym es , D .

H , 1971. L language p lanning .

In

1964thnog rap hy of

Co mm un tion . A A special

对译behavi our ) 。

  2 这也说明把illocuti onary act 译作“言外行为”、把“言外之意 力”。illocuti onary fo rce 译作〔更正〕

  本文(上) 21页11行; 17

18行; 254

5行书名后半

《国外语言学》1984, N o . 3. B . . R . 1988. P ragm atic theo ry . In N ewm eyer (ed . ) ,

. 中译文见《国L ing u istics :T he Cam brid g e S u rvey , I

外语言学》1991, N o s . 2-4.

1981. S ocioling u istics . CU P . 中译H udson , R . A . 1980

应为f T 。

本文) 6行L . X . 应删去X . 。又理念功能、概念功能应为观念功能。

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书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N o. 3; 1991,N 0. 2.

Kemp son , R . M . 1979. P resuppo siti on , opacity , and am 2

biguity . In C . 2K . O h &D . A . D inneen (eds . ) , S y n 2

参考书目(续)

A ll wood , J . 1978. A B ird ’s 2eye view of p ragm atics .

In

P ap ers f ro m the F ou rth S cand inav ian Conf erence of

tax &S e m an tics . V o 1. 11. N ew Yo rk :A cadem ic

P ress . N o . 1.

中译文见《国外语言学》1993, N o . 4; 1994,

. 中译文见《国外L ing u istics . O dence U niversity P ress L abov , W . 1966. T he S ocia l S tra tif ica tion of E ng lish in

N e w Y ork C ity . W ash ington D . C . :Center fo r A p 2

语言学》1985, N o . 1.

A ustin , J . 1962. H o w to D o T h ing s w ith W ord s . O xfo rd :

C larendon P ress .

Bach , K . &H arnish , R . 1979. L ing u istic Co mm un ica tion

and S p eech A cts . Cam bridge, M A :M IT P ress .

. 第1章译文见《国外语言学》1984, p lied L inguistics N o . 4.

L eech , G . 1983. P rincip les of P ragm a tics . L ongm an . 评介

见《国外语言学》1986, N o . 4.

L evinson , S . C . 1983. P ragm a tics . L ondon :CU P . 节译见

Bar 2H illel , Y .

359—79.

1954. Indexical exp ressi ons . M ind , 63:

《国外语言学》1986, N o s . 1, 2, 4; 1987, N o s . 1-3.

M o rris , C . 1946. S ig ns , L ang uag e and B ehav ior . Engle 2

. wood C liffs :P rentice 2H all

P ride , J . B . &Ho l m es , J . (eds . ) 1972. S ocioling u istics .

Beaugrande , R . de &D ressler , W . 1981. In trod uction to

T ex t L ing u istics . L ondon &N ew Yo rk :L ongm an . 评

介见《国外语言学》1987, N o . 2.

Baker , W . 1976. A n “info r m ati on structure ”view of lan 2

guage . Canad ian J ou rna l of L ing u istics , 21 1. 译文见

《国外语言学》1984, N o . 3, N o . 4; 又Penguin . 选译见见祝畹瑾1985.

Searle , S . R . 1969. S p eech A cts . 选载于刘润清等1988. Sperber , D . &W ilson , D . 1986. R elevance :F ound a tions

of P ragm a tic T heory . Cam bridge :H arvard U niversi 2

《国外语言学》1985 2.

B lakemo re , D . 1992. U nd erstand ing U tterances . O xfo rd

(U K ) &Cam bridge (U SA ) :B lackw ell . B righ t , W . (ed . ) 1971. S ocioling u istics .

H ague , Paris ,

ty P ress .

T annen , D . 1984. P ragm atics in cro ss 2cultural comm unica 2

. 5, N o . 3. 中译文见《国ti on . A pp lied L ing u istics . V o l

《语言学动态》1978, 2. M outon . 摘译见

B row n , G . &Yule , G . 1983. D iscou rse A na ly sis . Cam 2

・33・

外语言学》1987, N o . 3.

T rudgill , P . 1976. S ocioling u istics :A n In trod uction . Pen 2

刘鸿绅, 1987, 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国外语

言学》N o s . 3-4.

刘润清等编, 1988,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测绘出版社。钱敏汝, 1988, 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国外语言学》

N o s . 2-3.

John Benjam ins

《国外语言学》1980, N o s . 5-6; 1981, guin . 中译文见

N o s . 1-4; 1982, N o s . 1-2.

. (eds . ) 1995. H and book of P rag 2V erschueren , J . et al

. m a tics

Am sterdam Ph iladelph ia :

石定栩, 1995, 洋泾浜语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

外语言学》N o . 4.

王传经, 1995, H . P . Grice 的意向意义理论述评。《外语教学

与研究》N o s . 1-2.

卫志强, 1983, 《社会语言学的若干理论问题》简介, 《国外语

言学》N o . 3.

尉文珧, 1987, 索温斯基的国外语言学》

N o . 4.

《国外语言学》1997 3. Publish ing Company . 简介见

W ardhaugh , R . 1986. A n In trod uction to S ocioling u istics .

O xfo rd :Basil B lackw ell .

蔡富有译, 1980, “话语语言学”在何种程度上算得上是语言

学? 《国外语言学》N o . 4.

蔡富有译, 1984, 语言社会属性的若干方面。《国外语言学》

N o . 1.

陈平, 1987, 言学家大会述评, 《国外语言学》N o . 4.

第14届国际语, 1988. 。《语言研

() , 。程雨民, 1983,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学》N o. 1.

顾曰国, 1994, John Searle 《国外语言学》N o . 2.

顾曰国, :批判与借鉴。

N o . 何兆熊, 。《外国语》N o . 4. 胡壮麟, 1980, 语用学。《国外语言学》N o . 3; N o . 4(参考文

献) .

胡壮麟, 1993, 《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N o . 2. 华劭译, 1988, 苏联篇章语言学发展概况。《国外语言学》

N o . 1.

, 。《外语教学与研究》N o. 1. , 。《现代外语》N o. 2. , 1992, 社会语言学中的言语调节理论研究。《外语教学

与研究》N o . 4.

张绍杰, 1995. 会话隐涵理论的新发展, 《外语教学与研究》

N o . 1.

张亚非, 1992, 关联理论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N o . 3. 周流溪, 1987, 国际辅助语和国际语学, 《世界》N o s . 8-10。

又见其所译《世界语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1992。祝畹瑾编, 1985, 《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1997年11月1日

本刊修订稿, 1997年11月7日

通讯地址: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李嵬译述, 1995. 社会语言学中的“网络分析”, 《国外语言

学》N o . 2.

廖秋忠, 1992, 《廖秋忠文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4・

近五十年来语言学的发展(下)

北京师范大学 周流溪

2.  语言的动态研究

语可用th is 指上面的一段话) 、(敬语之类) 。另外, 即指示用法

(、、

对于使用中的语言,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动态的观察, 因而开拓了语用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等研究领域。

2. 1语用学(P ragm atics )

. siti on , 又译前提) 。语言哲学家

。预设关系2语义关系; 但只按逻辑2语义分析又不能彻底解释它, 因为它也反映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关系。语用预设有两个特征:共知性

(m utual know ledge ) 和合适性(app rop riateness , fe 2

直观地说, 学问。里斯(o 构学、。1946年他在《符号、语言和行为》、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发挥的功能(按:该术语包含希腊语词根

) 。‘行为、行事’现代逻辑学不仅研究抽象的p ragm a

共知前提是说话双方已知的常识, 或至少是licity ) 。

可以依据语境推知的信息。合适性常有赖于语境; 但共知性有时只存在于说话双方之间, 第三方仅依靠语境未必能了解。预设是一种半规约意义。

2. 1. 3语用隐涵(i 它与逻辑蕴涵(i m 2m p licature ) 。p licati on ) 相关, 常称为会话含意(conversati onal i m 2

推理公式, 而且力求顾及认识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复杂情况; 这使逻辑学和语用学建立起密切联系, 即把注意力转向信息交流行为或言语行为。另一方面, 语言结构方面的研究由于转换生成学派坚持只探讨人的语言能力(按即潜力, 指关于语言结构的知识) 而不管语言运用, 越来越脱离实际, 反过来却激发了对语言运用的研究。70年代以来, 语用学因受到各派语言学家的关注而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了《语用学杂志》。1986年成立国际语用学学会。1983年列文森出版《语用学》, 利奇出版《语用学原理》, 为本学科提供了能与其他学科相比的高规格教科书。不过, 语用学到底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还是一种功能研究视角, 这问题并未解决。一般说来, 语用学研究以下这些问题。

2. 1. 1直示(deixis ) 。卡纳普的学生巴尔2希勒尔(Y .

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 P . Grice ) 意p licature ) 。

义分类体系中的一种意义。格赖斯从50年代到80年代提出了一整套意向意义理论。他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是有交际者参与的交际意义。会话隐涵的产生, 是因为人们在说话时偏离了通常的行为原则。格赖斯提出:为了成功的交际, 谈话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它包括4条准则:数量准则(适量) 、质量准则(真确) 、关系准确(关联) 、方式准则(简明) 。但不同的说话人或在不同的场合把这些准则实行起来可能各有侧重, 有时会出现违反某条准则的情形。这时说者可能有言外之意

(隐涵意义) ; 听者要能领会它, 否则交谈就会失败。

他Bar 2H illel 1954) 首倡在语用学中进行这类研究。把直示词语(deictic exp ressi ons ) 称为标引词语(in 2

如果不知道使用这些词语的语dexical exp ressi ons ) 。

境, 便无从得知其确切意义。按列文森所说, 直示分为人称直示、时间直示、处所直示、话语直示(例如英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1期(总第113期)

英国学者利奇(1983) 提出:人们有时违反合作原则, 最根本的考虑是他们要遵守另一条原则

礼貌原

则。礼貌原则下有6条准则:圆通准则、大方准则、赞扬准则、谦逊准则、同意准则、同情准则。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可以补救合作原则之不足。但为什么要有礼

・29・

貌原则呢? 列文森(和布朗) (1983) 提出“面子”说, 即人们都设法在交际中树立正面形象(有面子) 、避免负面印象(丢脸) , 为此必须注意危及面子的行动。

2. 1. 4言语行动(speech acts ) 1。50年代, 英国的语

荷恩(L . R . Ho rn 1988) 在保留格氏质量准则的

前提下把他的4条准则简化为两条原则:Q 原则(提供足够多的信息) 和R 原则(只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Q 原则有时与共同社会规约发生冲突, 这时R 原则就会发挥主导作用制约听者按常规推断出R 隐涵。荷恩的理论已开始重视听者的推理。前述巴奇和哈尼什的言语行动图式则更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列文森在80年代后期批评了荷恩的理论; 他(也在保留格赖斯质量准则的情况下) 提出了新的原则: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这些则。, 也可, (使之包括了衍推和适意) (参看张绍杰1995) 。

不过也有相反的意见, 认为合作原则缺乏解释力(包括不适用于解释跨语言 文化交际) , 因而不必建立这种语用原则, 将它不能解释的种种隐涵划入语义学就行了。另一方面, 在语用学阵营内, 卡舍

(A . Kasher ) 在1976年曾提出用理性原则(R ati onali 210年后斯波柏和威尔逊ty P rinci p le ) 取代合作原则。

(D . Sperber &D . W ilson ) 更提出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言哲学家始创这项研究。先是斯特劳逊(P .

语句的使Straw son ) 提出要区分语句(exp ressi on ) 、用(use of exp ressi on ) 、语句的讲说(utterance of ex 2

接着奥斯丁(John A ustin 1962) p ressi on ) 三个概念。

提出要区分讲述性言语和施为性言语, 并最后形成说话就是行动的完整理论。他认为一句话可以包含多个行动, 即发话言行(locuti onary act ) 、示意言行

(illocuti onary act ) 和成事言行(perlocuti onary act ) 。奥斯丁和斯特劳逊的弟子、美国学者塞尔(J . R . Searle 1969) 修正了奥斯丁的理论并使之具体化; 他精细分析了言语行动的内部结构, 语行动的适意条件(felicity conditi ons ) , 包括命题内容规则、先决性规则、。, 句”(。这又分规约性。:单靠用逻辑-语义分析判定命题真值的办法去理解言语(这是一个传统观念) 是不够的; 许多话语并无分别真假的必要和可能, 但它们在适意条件下是有意义的, 并且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这是语用的效力fo rce 因此, 这个理论effect ) 。提出后便成了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末, 巴奇(Kent Bach ) 和哈尼什(R . H arnish ) 提出言语行动图式说, 从说者的意图和(特别是) 听者的推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模式化的描述和解释。

但是在关联理论(见下) 出现之后, 人们认识到言语行动问题未必能在语用学中占据太突出的地位; 因为许多示意言行的含意可以归入明示意义(与

2隐涵意义相对, 见B lakemo re 1992) 。

可以用关联原则(P rinci p le of R elevance ) 一以概之。关联理论由于抓住格赖斯关于有意向交际的核心思想加以发挥而显得青出于蓝。人们的交际是有意向

(意图) 的。说话人必须着意使听话人意识到说者有

意使听者意识到他的交际意图, 并使这个意图本身确实得到辨识。辨识必须依赖理性, 推理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 先建立前提, 再推出结论。这种推论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无误, 但可以根据输入信息的变化作出调整。交际推理是一个认知过程, 任何推理交际行动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去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人们虽然拥有共同的世界, 但却建立了互有差异的认知环境

心理上可以显

映(即感知和推理) 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人们的认知环境互为显映, 便能达到意图的传递和理解。互为显映的认知环境不同于旧说的共有知识; 前者更符合交际心理, 而且突出了交际的目的在于不断认识世界获取新知, 而不是要交流已是旧信息的共有知识。关联理论认为整个语言交际(包括明示意义和隐涵意义) 都应该是一个推理过程, 而不是为要理解

2. 1. 5推理学说(theo ries of inference ) 。学者们一般

认为:在各种非自然意义中, 语义学研究规约意义, 语用学研究隐涵意义。但这一来“规约隐涵”就成了一个交叉地带。经过一段时期的反复研讨, 人们看到格赖斯的所谓规约隐涵实际上是预设, 它既有规约意义又有非规约意义。在试图修正格赖斯的隐涵意义和语用原则的过程中产生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说; 研究重点也从特殊化会话隐涵转到一般化会话隐涵以致整个隐涵意义, 并且越来越突出本来已为格氏看到但未得到发展的交际推理问题。・30・

(特殊化) 隐涵才需要推理。此外, 格赖斯的会话准则研究也趋于活跃。韩礼德和哈桑(1976) 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是个示范。篇章语法学重点解决篇章的结构衔接(cohesi on ) 问题, 篇章语义学重点解决篇章的意义连贯(coherence ) 问题。近来对语音和时态在语篇内作用的研究, 可认为是动态研究的发展。范代克作为开拓欧洲语篇学新阶段的人, 对篇章语义学作了全面探讨, 以其“宏观结构论”而出名。在语义研究方面, 法国学者格莱玛(A . J . Grei m as ) 也曾起过先导作用。

2. 2. 2篇章语用研究。柯特哈德(Coulthart 1977) 之

偏多并有要求过高的倾向, 把它们归结为关联原则更能体现语言交际的模糊性和灵活性。关联理论在加强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方面作出了贡献。它强调认知, 这是有意义的; 但是也应看到, 交际的认知性并不能完全代替其社会2文化性。

2. 2 语篇学(T ext L inguistics )

语篇学(又译篇章语言学、话语语言学) 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称为篇章语法(text

gramm ar ) 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 -译话语

分析) 。语篇研究是句法研究发展的自然延伸。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家有苏联、捷克、东德、西德。苏联学者波斯别洛夫(N . S . Po spelov ) 和菲古洛夫斯基(I . A . F igurovsk ij ) 都在1948年就发表文章探讨“复

(后来通称超句统一体) 或杂的句法整体”书第一章就讨论言语行动分析。, 认为整个会话分D . W 。()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在语。它要研究会话(如话轮、邻对语列、修正) , 也要研究影响会话的因素。近来对各种语体和文体的篇章分析也很重视, 成果迭出。

2. 2. 3篇章本体论研究。早在70年代初施密特著《篇

法”。西德的哈特曼(Peter H artm ann ) 、R .

β) 裴多菲(J . S . Peto (H . H arveg ) 、

施密特(. idt ) (H . rich ) 、

(, 篇章语言学可以说是唯) 。法国人从文体学中开始语篇分析, 美国人则从社会学中着手。尽管哈里斯早就提倡话语分析, 但只是在法位学派那里才有人认真从事这一工作。70年代伊始, 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从静态(结构) 研究到动态(功能) 研究的大转移, 语篇学在各国蓬勃发展。这也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及各界从应用出发对语言研究提出的要求相适应。80年代, 相继创办了专门研究语篇学的3种国际杂志。1985年出版了荷兰学者范代克主编的《语篇分析手册》4大卷。1987年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语篇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部门。

范代克《手册》4卷包括:语篇的各个学科领域、语篇的各个方面、语篇和对话、社会中的语篇分析, 范围相当广泛。德语国家的学者倾向于划分篇章语法学、篇章语义学、篇章语用学。他们对前二者的研究相当深入。下面我们暂且分三个方面对语篇研究的主要领域作一综览。

2. 2. 1篇章的语法和语义研究。语法方面的研究作

章理论》时, 就提出:篇章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的外部理论, 它研究具有交际功能的篇章的产生及对篇章的理解(在他看来篇章语言学仅是篇章理论的一

) 美国学者坦能(D . T annen ) 在1987年就试图部分。

通过对篇章的研究重新认识语言系统的本质特征; 例如他提出:可能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此说若能成立, 那是非同小可的事(陈平1987) 。近来对认知和语篇产生的关系有不少研究(胡壮麟1993) 。对语篇性(texture ) 的探讨从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那是语篇学在传统句法学之外的自立之本。但这一点也可归入广义的本体研究。

2. 3 社会语言学(Soci o linguistics )

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并且研究社会因素对语言之影响的潮流。20世纪20

30年代, 苏联学者拉林(B . A . L arin 1893

1964)

等就探讨了一些社会语言学问题, 乃至提出建立社会语言学的计划。苏联时代在语言规划方面有不少研究并付诸实践。到50年代, 方言学和包含语言研究的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在欧美各国均已相当发达。1958

1958

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费什曼(J . A .

为一种“言语的语法”早期多循着结构主义路子进行, 偏重静态考察。苏联和德国的研究都是这样, 不过稍为拓宽了传统句法的范围。捷克丹奈什(1970) 的主位推进模式(1970, 尉文珧译1986) 和法位学篇章分析开始了动态研究。功能语法兴起后动态篇章

“语言社会学”课程。F ishm an ) 在宾州大学首次开设

1964年,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发表多篇文

・31・

章论述语言和阶级地位问题。1964年美国人类学家甘柏兹和海姆斯合编出版了《交际民俗学》一书;

1966年语言学家拉波夫出版《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层

传播, 虽则也时时受到质疑和批判。这个假说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和思维的特点。德国学者中以魏斯格贝尔(L eo W eisgerber ) 为代表的“新洪堡特主义者”也有这个倾向。70年代以来苏联(俄国) 学者提出语言国情学, 强调语言有一种文化积累的功能。与此接近的是语言的美学功能(poetic func 2

ti on ) 研究, 在各个功能学派中都长盛不衰(一般同文体学研究相结合) 。80年代以来文化语言学在中国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和提倡。

2. 3. 3 社会语言学主体(soci o p roper ) 。

次》; 19641967年以上数人先后进入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语言学委员会。70年代欧美各国出版了许多社会语言学著作(教科书、专著、论文集) ; 各大学普遍开设社会语言学课程。50

60年代, 转换生成

语法学者宣称: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 只研究纯粹语言社群里的理想说话人的语言能力。这种对待语言的态度是社会语言学者不能接受的; 它起了一种反作用, 推动社会语言学者加强对语言社会性的研究。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语言社群和理想的说话人。事实上, 语言社群并不纯一, 问题很多。海姆斯在60年代就指出: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结构的知识, 还应该包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能力(P ride &Ho l m es eds . 1972) 。

它强调实地调查, , 近

50。

2. 3. 1。这种宏观研究又称为语

这里涉及的问题有语言社群、、, 等等。

, (包括) ; 另一些人掌握有限的语码, 只能进行有缺陷的简单交际, 不能进行复杂的有效交际。对掌握有限语码的人要实施补偿性教育(参看萧川译1988) 。拉波夫(1966) 反对这种语码论。他认为语言事实上存在社会性层次的区分, 而且社会层次(身份) 和语言层次(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异体) 是互相对应的。例如纽约大众化档次商场的售货员说话较少带结尾2r 音; 而高级商场的售货员则常发出2r , 因为他们认为发出这个音表明自己的英语纯正, 而这又表示自己接近社会高层的身份。但是拉波夫认为:不同层次的语言异体(语码) 并无优劣之分, 都能胜任各自的交际任务。

然而拉波夫还是持静态的观点来看交际语码

(事实上他的分层说有助于解释语言的历时变化) 。

言社会学(o logy of language ) , 它探讨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 也研究语言的演化。语言政策问题就是社会语言学要探讨的问题。语言政策的制订需要语言规划。例如增加阿拉伯语为联合国工作语言, 以色列复活了古希伯莱语, 新西兰采取措施保护毛利语, 中国一直推行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这些都收到了成效, 其中也包含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英语势力的不断增强, 各国不时调整对待英语的政策, 其间有法意语言同盟和保卫法语委员会的成立。世界语者不断努力推广这一国际辅助语。鄙准语(洋泾浜语) 和混合语研究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不但有实际意义, 而且对探讨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也有价值(石定栩1995) 。

2. 3. 2 社会文化语言学(soci ocultural linguistics ) 。

后来的研究注意到, 说话人会根据情况调整语码, 无旁听者在场用一种方式说话, 有旁听者在场、有偷听者在场……又用别种方式说话。对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上下级之类) 、不同亲疏的人都要进行语码切换

(code 2s w itch ing ) 或言语调节(accommodati on ) 。向

受话人的言语特点调整称为言语会聚, 反之称为言语分离; 但也可以维持自己的言语不作调整。70—80年代间, 英国学者米尔罗伊夫妇(L esley &Jam es M ilroy ) 在研究这类交往行为时提出语言的社会网络理论, 对语言的维护和切换进行动态描写, 作出比拉波夫的分层说更细致的分析(参见李嵬1995) 。

言语调节可以是短时的(对付临时情况) , 或是长期的(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长期调整已经完成, 一个人的语言就会归化于新的环境(但是语言获得会

近年较受到注意的是交际民俗学, 研究特定社会文化集团中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规范。海姆斯提出言谈民俗学(ethnography of speak ing ) 来研究言语事件

(活动) 。会话分析通常采用民俗方法学(eth 2

nom ethodo logy , 又译人类文化方法学) 的原则和技

术, 即根据当地人的直觉去解释他们的语言和社会行为。

美国学者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假说在战后广为・32・

受年龄的限制) 。双语现象(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和双重语体现象(diglo ssia , 同时掌握雅言和俗言之类) 都属言语调节现象。80年代以来许多社会语言学家(P .

T rudgill , L . Beebe , H . Giles , N . Coup land , L . Shock ty 等) 都对言语调节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国外语言学》1987, N o . 4. bridge :CU P . 评介见

Coulthart , M . 1977. A n In trod uction to D iscou rse A na ly sis .

《国外语言学》1982, N o . 4. L ondon :L ongm an . 述评见

D ijk , T . A . van , 1985(ed . ) , H and book of D iscou rse A na 2

《国ly sis . L ondon :A cadem ic P ress . 第1卷导论译文见外语言学》1990, N o . 2. 第2卷述评见《国外语言学》

1987, N o . 2.

. B lack 2Faso ld, R. 1990. T he S ocioling u istics of L ang uag e

. 评介见《国外语言学》1993, N o . 4. w ell

Grice , H . P . 1975, L ogic and Conversati on . 选载于刘润清

社会语言学当然仍旧要考察语言的结构方面。可以说, 在社会语言学和别的部门(例如语用学) 发生纠缠的时候, 只有那些实际涉及语言结构形式的内容(例如为了交际需要而选择带2r 音的方式) 才确定无疑地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附注:

(这个词我留下来  1 译名从徐烈炯说, 不译作“行为”

等1988.

Gumperz , J . &H ym es , D .

H , 1971. L language p lanning .

In

1964thnog rap hy of

Co mm un tion . A A special

对译behavi our ) 。

  2 这也说明把illocuti onary act 译作“言外行为”、把“言外之意 力”。illocuti onary fo rce 译作〔更正〕

  本文(上) 21页11行; 17

18行; 254

5行书名后半

《国外语言学》1984, N o . 3. B . . R . 1988. P ragm atic theo ry . In N ewm eyer (ed . ) ,

. 中译文见《国L ing u istics :T he Cam brid g e S u rvey , I

外语言学》1991, N o s . 2-4.

1981. S ocioling u istics . CU P . 中译H udson , R . A . 1980

应为f T 。

本文) 6行L . X . 应删去X . 。又理念功能、概念功能应为观念功能。

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书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N o. 3; 1991,N 0. 2.

Kemp son , R . M . 1979. P resuppo siti on , opacity , and am 2

biguity . In C . 2K . O h &D . A . D inneen (eds . ) , S y n 2

参考书目(续)

A ll wood , J . 1978. A B ird ’s 2eye view of p ragm atics .

In

P ap ers f ro m the F ou rth S cand inav ian Conf erence of

tax &S e m an tics . V o 1. 11. N ew Yo rk :A cadem ic

P ress . N o . 1.

中译文见《国外语言学》1993, N o . 4; 1994,

. 中译文见《国外L ing u istics . O dence U niversity P ress L abov , W . 1966. T he S ocia l S tra tif ica tion of E ng lish in

N e w Y ork C ity . W ash ington D . C . :Center fo r A p 2

语言学》1985, N o . 1.

A ustin , J . 1962. H o w to D o T h ing s w ith W ord s . O xfo rd :

C larendon P ress .

Bach , K . &H arnish , R . 1979. L ing u istic Co mm un ica tion

and S p eech A cts . Cam bridge, M A :M IT P ress .

. 第1章译文见《国外语言学》1984, p lied L inguistics N o . 4.

L eech , G . 1983. P rincip les of P ragm a tics . L ongm an . 评介

见《国外语言学》1986, N o . 4.

L evinson , S . C . 1983. P ragm a tics . L ondon :CU P . 节译见

Bar 2H illel , Y .

359—79.

1954. Indexical exp ressi ons . M ind , 63:

《国外语言学》1986, N o s . 1, 2, 4; 1987, N o s . 1-3.

M o rris , C . 1946. S ig ns , L ang uag e and B ehav ior . Engle 2

. wood C liffs :P rentice 2H all

P ride , J . B . &Ho l m es , J . (eds . ) 1972. S ocioling u istics .

Beaugrande , R . de &D ressler , W . 1981. In trod uction to

T ex t L ing u istics . L ondon &N ew Yo rk :L ongm an . 评

介见《国外语言学》1987, N o . 2.

Baker , W . 1976. A n “info r m ati on structure ”view of lan 2

guage . Canad ian J ou rna l of L ing u istics , 21 1. 译文见

《国外语言学》1984, N o . 3, N o . 4; 又Penguin . 选译见见祝畹瑾1985.

Searle , S . R . 1969. S p eech A cts . 选载于刘润清等1988. Sperber , D . &W ilson , D . 1986. R elevance :F ound a tions

of P ragm a tic T heory . Cam bridge :H arvard U niversi 2

《国外语言学》1985 2.

B lakemo re , D . 1992. U nd erstand ing U tterances . O xfo rd

(U K ) &Cam bridge (U SA ) :B lackw ell . B righ t , W . (ed . ) 1971. S ocioling u istics .

H ague , Paris ,

ty P ress .

T annen , D . 1984. P ragm atics in cro ss 2cultural comm unica 2

. 5, N o . 3. 中译文见《国ti on . A pp lied L ing u istics . V o l

《语言学动态》1978, 2. M outon . 摘译见

B row n , G . &Yule , G . 1983. D iscou rse A na ly sis . Cam 2

・33・

外语言学》1987, N o . 3.

T rudgill , P . 1976. S ocioling u istics :A n In trod uction . Pen 2

刘鸿绅, 1987, 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国外语

言学》N o s . 3-4.

刘润清等编, 1988,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测绘出版社。钱敏汝, 1988, 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国外语言学》

N o s . 2-3.

John Benjam ins

《国外语言学》1980, N o s . 5-6; 1981, guin . 中译文见

N o s . 1-4; 1982, N o s . 1-2.

. (eds . ) 1995. H and book of P rag 2V erschueren , J . et al

. m a tics

Am sterdam Ph iladelph ia :

石定栩, 1995, 洋泾浜语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

外语言学》N o . 4.

王传经, 1995, H . P . Grice 的意向意义理论述评。《外语教学

与研究》N o s . 1-2.

卫志强, 1983, 《社会语言学的若干理论问题》简介, 《国外语

言学》N o . 3.

尉文珧, 1987, 索温斯基的国外语言学》

N o . 4.

《国外语言学》1997 3. Publish ing Company . 简介见

W ardhaugh , R . 1986. A n In trod uction to S ocioling u istics .

O xfo rd :Basil B lackw ell .

蔡富有译, 1980, “话语语言学”在何种程度上算得上是语言

学? 《国外语言学》N o . 4.

蔡富有译, 1984, 语言社会属性的若干方面。《国外语言学》

N o . 1.

陈平, 1987, 言学家大会述评, 《国外语言学》N o . 4.

第14届国际语, 1988. 。《语言研

() , 。程雨民, 1983,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学》N o. 1.

顾曰国, 1994, John Searle 《国外语言学》N o . 2.

顾曰国, :批判与借鉴。

N o . 何兆熊, 。《外国语》N o . 4. 胡壮麟, 1980, 语用学。《国外语言学》N o . 3; N o . 4(参考文

献) .

胡壮麟, 1993, 《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N o . 2. 华劭译, 1988, 苏联篇章语言学发展概况。《国外语言学》

N o . 1.

, 。《外语教学与研究》N o. 1. , 。《现代外语》N o. 2. , 1992, 社会语言学中的言语调节理论研究。《外语教学

与研究》N o . 4.

张绍杰, 1995. 会话隐涵理论的新发展, 《外语教学与研究》

N o . 1.

张亚非, 1992, 关联理论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N o . 3. 周流溪, 1987, 国际辅助语和国际语学, 《世界》N o s . 8-10。

又见其所译《世界语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1992。祝畹瑾编, 1985, 《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1997年11月1日

本刊修订稿, 1997年11月7日

通讯地址: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李嵬译述, 1995. 社会语言学中的“网络分析”, 《国外语言

学》N o . 2.

廖秋忠, 1992, 《廖秋忠文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4・


相关文章

  • 汉字的性质-
  •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总第30期) 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 特点及其产生渠道 朱永锴 林伦伦 提要 词汇直接受民族心理影响, 与文化联系最密切, 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现代汉语词汇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 ...查看


  • 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与分类教学
  • 作者:单保清张茂聪诸庆和 人民教育 1999年03期 特殊教育就是要为特殊儿童少年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利用特殊的方法与手段,达到掌握知识.补偿缺陷.培养能力.康复身心等目标的教育.因此,搞好特教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是摆 ...查看


  • 中_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_高一虹
  • 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 高一虹 李莉春 吕 王君 提要: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主要材料依据为1978-1997年间四本中文刊物以及1985-1997年四本英文刊物上的应用语言学文章.我们对其 ...查看


  • 国际一流服装品牌
  • 品牌名称:CHANEL (夏奈尔) 发 源 地:法国 使用语言:English 人气指数:19218 上榜时间:2006-12-4 20:37 竞榜理由: CHANEL香奈儿的创始人Gabrielle Channel,她出生于法国一个穷苦的 ...查看


  •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pdf
  • 2005年第3期总第91期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5, №3Serial №91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 莫娜・贝克尔 ①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刘世生教授的"语言与文学的 ...查看


  • 新幼儿教师的述职报告
  • xx年转眼过去了,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自觉履行教师职责,能对照新<纲要>来进行教育改革尝试,教育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关心幼儿,爱护幼儿,为人师表.以下是我一年 ...查看


  • 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有哪些?
  • 近十年来高校招生愈演愈烈,一些专科甚至专业性高校紧跟潮流,纷纷开设时尚热门专业,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窘困局面.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 ...查看


  • 周一民现代汉语课后答案
  • 第一章 思考与练习: 1.语言是什么?语言与文字是一回事吗? 答: ①语言是人说的话,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语音符号.②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③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④语言是人区别与其他动 ...查看


  • 在语词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 k12     作者:  szba_tbk - szba_tbk 在语词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深圳宝安区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研究 唐宝康 背景与概述 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急功近利的官僚教育观念.严酷的应试环境.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脆弱的学生心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