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的异地升学问题 【内容提要】近年来,打工子弟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而的重视,打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为他们提供子一个暂时的学习场所,但他们在小学毕业后的升学之路却充满未知,一道道屏障使他们的异地升学举步维艰。据统计,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国务院确立的“两个为主”等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方针,2004 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青岛市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接纳外来人员子女的能力接近饱和、政策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等,这些都增加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难度。

【关 键 词】流动儿童/打工子女/升学/教育/户籍

我们向来倡导“人人平等”,却在最应该值得体现公正公平的教育领域“食言”了。我们倡导素质教育,最后却终因一纸“规定”把莘莘学子挡在子大学的门外,甚至是没有给他们一个能进入这扇门的机会。而这些却是他们所无能为力的。面对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确实应该不淡定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 这导致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学的学生无法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剥夺子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平等机会。

但是影响流动儿童的升学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

一、来自政府的影响

政府在打工子弟的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关政策在打工子弟的升学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都建立在政府作用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户籍制度的根源性限制。《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

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该项规定明确确立了学生应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我国教育资源是按照户籍来划拨的,打工子弟离开户籍所在地上学就意味着失去了属于自身的教育资源的所有权,这种把教育和户籍相结合的制度没有得到改变,从根本上就限制了打工子弟对异地教育资源的享有,使得现实去向与个人意愿相背离。

第二,“两个为主”政策缺乏对政府责任配置的具体界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子打工子弟教育“两个为主”的方针,即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导致教育不衔接问题的出现:打工子弟升学若回原籍,学习因课本差异无法衔接;若不回,将面临高额学费和高考问题。

二、来自学校的影响

学校为打工子弟直接提供学习场所,因此学校对于打工了弟升学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青岛非本地学生要想进入公办学校,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另外对打工子弟的还有隐性排斥。打工子弟很少列入公办学校的招收范围,其身份在公办学校被界定为“借读”。公立学校为打工子弟单独排班,加之他们大多数人学习基础较差以及家长文化程度、所从事职业的影响,也会遭到隐性排斥。若是进入打工子弟学校依旧有很多问题,如:教育基础设施差,教育水平不高学校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三、来自家庭的影响

打工子弟家庭作为异地升学问题的主观方面,直接影响着打工子弟的异地升学意愿和最终抉择。但是由于家长和家庭自身的局限,给打工子弟的升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家长对于政策的认识不足。对于还处在未成年阶段的学生来说,家长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升学意向和结果,大部分家长对于国家的有关政策却知之有限。综合几所学校的调查结果,学生家长对于《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和“两个为主”方针“非常了解”的占3.85% ,“比较了解”的占12.4% ,“一般”的占26.15% ,“不太了解”的占13.85% ,“完全不了解”的达到了43.75% ;第二,家庭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打工子弟家长们主要从事薪水不高的体力劳动,但高昂的教育支出让他们望而却步。调查发现,75.7%的家长不能承受1000元以上的教育

支出,但却有55.7%的家庭实际缴费在1000元以上。这表明,对于大部分打工子弟家庭而言,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己经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是解决打工子弟异地受教育问题的关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户籍限制,其他的限制才能消除。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

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在当地报考。 第二,明确两地政府的相关责任。中央政府应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打工子弟教育经费中的分担比例,根据流入地非户籍打工子弟的数量,加大对专项则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学生在哪里就读,就在哪里享受教育经费。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密切配合,凡在异地报名入学的,流入地政府可以以就读学校或者辖区为单位,为他们建立临时的集体户籍。一方面,便于户籍的管理,及时掌握流入流出情况,掌握打工子弟对教育需求状况,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来有利于集中参加升学考试,增加升学几率

第三,拓宽打工子弟升学在学校领域的道路。鼓励公办学校积极接纳打工子弟入学。在小学阶段,可以按照打工子弟居住地的辖区范围划定所属学校,由教育部门根据本校教育资源状况确定的比例进行录取。在中学阶段,允许打工子弟参加本市统一考试,成绩达到分数线者可以被录取到辖区内的学校。

第四,给予家长在子女升学问题上明确指引,并努力减轻打工子弟家庭经济负担。有效利用企业教育附加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的打工子弟,缓解打工子弟家庭的经济压力。

流动儿童的异地升学问题 【内容提要】近年来,打工子弟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而的重视,打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为他们提供子一个暂时的学习场所,但他们在小学毕业后的升学之路却充满未知,一道道屏障使他们的异地升学举步维艰。据统计,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国务院确立的“两个为主”等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方针,2004 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青岛市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接纳外来人员子女的能力接近饱和、政策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等,这些都增加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难度。

【关 键 词】流动儿童/打工子女/升学/教育/户籍

我们向来倡导“人人平等”,却在最应该值得体现公正公平的教育领域“食言”了。我们倡导素质教育,最后却终因一纸“规定”把莘莘学子挡在子大学的门外,甚至是没有给他们一个能进入这扇门的机会。而这些却是他们所无能为力的。面对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确实应该不淡定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 这导致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学的学生无法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剥夺子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平等机会。

但是影响流动儿童的升学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

一、来自政府的影响

政府在打工子弟的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关政策在打工子弟的升学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都建立在政府作用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户籍制度的根源性限制。《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

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该项规定明确确立了学生应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我国教育资源是按照户籍来划拨的,打工子弟离开户籍所在地上学就意味着失去了属于自身的教育资源的所有权,这种把教育和户籍相结合的制度没有得到改变,从根本上就限制了打工子弟对异地教育资源的享有,使得现实去向与个人意愿相背离。

第二,“两个为主”政策缺乏对政府责任配置的具体界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子打工子弟教育“两个为主”的方针,即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导致教育不衔接问题的出现:打工子弟升学若回原籍,学习因课本差异无法衔接;若不回,将面临高额学费和高考问题。

二、来自学校的影响

学校为打工子弟直接提供学习场所,因此学校对于打工了弟升学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青岛非本地学生要想进入公办学校,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另外对打工子弟的还有隐性排斥。打工子弟很少列入公办学校的招收范围,其身份在公办学校被界定为“借读”。公立学校为打工子弟单独排班,加之他们大多数人学习基础较差以及家长文化程度、所从事职业的影响,也会遭到隐性排斥。若是进入打工子弟学校依旧有很多问题,如:教育基础设施差,教育水平不高学校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三、来自家庭的影响

打工子弟家庭作为异地升学问题的主观方面,直接影响着打工子弟的异地升学意愿和最终抉择。但是由于家长和家庭自身的局限,给打工子弟的升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家长对于政策的认识不足。对于还处在未成年阶段的学生来说,家长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升学意向和结果,大部分家长对于国家的有关政策却知之有限。综合几所学校的调查结果,学生家长对于《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和“两个为主”方针“非常了解”的占3.85% ,“比较了解”的占12.4% ,“一般”的占26.15% ,“不太了解”的占13.85% ,“完全不了解”的达到了43.75% ;第二,家庭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打工子弟家长们主要从事薪水不高的体力劳动,但高昂的教育支出让他们望而却步。调查发现,75.7%的家长不能承受1000元以上的教育

支出,但却有55.7%的家庭实际缴费在1000元以上。这表明,对于大部分打工子弟家庭而言,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己经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是解决打工子弟异地受教育问题的关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户籍限制,其他的限制才能消除。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

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在当地报考。 第二,明确两地政府的相关责任。中央政府应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打工子弟教育经费中的分担比例,根据流入地非户籍打工子弟的数量,加大对专项则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学生在哪里就读,就在哪里享受教育经费。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密切配合,凡在异地报名入学的,流入地政府可以以就读学校或者辖区为单位,为他们建立临时的集体户籍。一方面,便于户籍的管理,及时掌握流入流出情况,掌握打工子弟对教育需求状况,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来有利于集中参加升学考试,增加升学几率

第三,拓宽打工子弟升学在学校领域的道路。鼓励公办学校积极接纳打工子弟入学。在小学阶段,可以按照打工子弟居住地的辖区范围划定所属学校,由教育部门根据本校教育资源状况确定的比例进行录取。在中学阶段,允许打工子弟参加本市统一考试,成绩达到分数线者可以被录取到辖区内的学校。

第四,给予家长在子女升学问题上明确指引,并努力减轻打工子弟家庭经济负担。有效利用企业教育附加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的打工子弟,缓解打工子弟家庭的经济压力。


相关文章

  • 过渡阶段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目标
  • 过渡阶段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目标.体系设计与制度保障 一.过渡阶段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目标: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好上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我 ...查看


  • 县妇联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 关于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永嘉县妇联 张静 为了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改善我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状况,近日,县妇联赴上塘.瓯北等地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存状态.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调研.调研主 ...查看


  • 从北京市取缔整改打工子弟学校来谈其现存问题与对策
  • [摘要]随着北京市各地区开始整改打工子弟学校,许多不符合规范的学校被取缔,其中大量学生的就学问题成为舆论与媒体的焦点.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取缔整改工作进行分析,指出现存的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与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打工子弟学校:取 ...查看


  • 流动儿童工作调查报告
  • xxx市妇联关于:2014年03月27日 来源: 流动儿童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广大家庭和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查看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不少调查研究,对此也有不少争论.本文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从农村留守 ...查看


  • 吉林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 法学院2015年本科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以乐山镇为例,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 孙宇[1**********] 近年来,吉林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周边州县大批 ...查看


  • 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面飞速发展,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众多,其中教育问题已相当严重并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未来发展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贵州省政府高度的重视,并发动各职能部门献计献策,以期能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针政 ...查看


  • 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
  • 目 录 从需求出发,促进儿童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 3 以慈善之烛点亮生命之光 ............................................ ...查看


  • 优秀妇女工作者事迹材料[1]
  • 万州区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审批表 本人于2007年12月进入钟鼓楼街道八角井社区,(负责) 从事社区妇女主任兼计生专干工作.三年来,我始终牢记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 领导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