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猝灭类型

荧光猝灭一般有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可以通过测定猝灭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来区分。静态猝灭是由于猝灭剂与荧光基团发生了结合生成不发荧光的物质,因而当温度升高的时候,体系紊流程度增加,导致猝灭常数减小;而动态猝灭是由于猝灭剂与荧光基团发生碰撞导致荧光强度减少,因而当温度升高,进而体系紊流增大是碰撞加剧,从而猝灭常数增大。你可以查找相关文献比如 Y .-Q. Wang, H.-M. Zhang, G .-C. Zhang, W.-H. Tao, S.-H. Tang, Interaction of the flavonoid hesperidi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tudy,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26 (2007) 211-218.

无论是动态猝灭还是静态猝灭,F0/F与之间均存在着线性关系,单独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所得到的荧光猝灭数据而没有提供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是很难判断所发生的猝灭现象究竟属于动态猝灭还是静态猝灭。通常需要提供猝灭现象与寿命、温度和粘度的关系及吸收光谱的变化情况等信息。

(1) 变温实验 动态猝灭由于与扩散有关,而温度升高时溶液的粘度下降,同时分子的运动加速,其结果将使分子的扩散系数增大,从而增大双分子猝灭常数。反之,温度升高可能引起配合物的稳定度下降,从而减小静态猝灭的程度。根据Stern-V olmer 方程作图,如果高温的斜率大于低温的斜率,则为动态猝灭;反之,则为静态猝灭。

(2) 测量吸收光谱 动态猝灭只影响到荧光分子的激发态,因而并不改变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而在静态猝灭中,基态配合物的生成往往

将引起荧光物质吸收光谱的改变。

(3) 测量荧光寿命 静态猝灭过程中猝灭剂的存在并不改变荧光分子激发态的寿命,τ0/τ=1。而动态猝灭,猝灭剂的存在使荧光寿命缩短,τ0/τ=F0/F。区分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最确切的方法是寿命的测定,但由于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荧光寿命的测量一般不易进行。

(4) 比较kq 值 荧光分子的平均寿命τ0为10–8 s ,根据KSV 的值可求出kq 的大小,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扩散碰撞速率常数为2.0×1010 L•mol –1•s –1,如果所求得的kq 值远大于2.0×1010 L •mol –1•s –1,则此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反之,则为动态猝灭。

荧光猝灭一般有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可以通过测定猝灭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来区分。静态猝灭是由于猝灭剂与荧光基团发生了结合生成不发荧光的物质,因而当温度升高的时候,体系紊流程度增加,导致猝灭常数减小;而动态猝灭是由于猝灭剂与荧光基团发生碰撞导致荧光强度减少,因而当温度升高,进而体系紊流增大是碰撞加剧,从而猝灭常数增大。你可以查找相关文献比如 Y .-Q. Wang, H.-M. Zhang, G .-C. Zhang, W.-H. Tao, S.-H. Tang, Interaction of the flavonoid hesperidi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tudy,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26 (2007) 211-218.

无论是动态猝灭还是静态猝灭,F0/F与之间均存在着线性关系,单独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所得到的荧光猝灭数据而没有提供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是很难判断所发生的猝灭现象究竟属于动态猝灭还是静态猝灭。通常需要提供猝灭现象与寿命、温度和粘度的关系及吸收光谱的变化情况等信息。

(1) 变温实验 动态猝灭由于与扩散有关,而温度升高时溶液的粘度下降,同时分子的运动加速,其结果将使分子的扩散系数增大,从而增大双分子猝灭常数。反之,温度升高可能引起配合物的稳定度下降,从而减小静态猝灭的程度。根据Stern-V olmer 方程作图,如果高温的斜率大于低温的斜率,则为动态猝灭;反之,则为静态猝灭。

(2) 测量吸收光谱 动态猝灭只影响到荧光分子的激发态,因而并不改变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而在静态猝灭中,基态配合物的生成往往

将引起荧光物质吸收光谱的改变。

(3) 测量荧光寿命 静态猝灭过程中猝灭剂的存在并不改变荧光分子激发态的寿命,τ0/τ=1。而动态猝灭,猝灭剂的存在使荧光寿命缩短,τ0/τ=F0/F。区分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最确切的方法是寿命的测定,但由于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荧光寿命的测量一般不易进行。

(4) 比较kq 值 荧光分子的平均寿命τ0为10–8 s ,根据KSV 的值可求出kq 的大小,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扩散碰撞速率常数为2.0×1010 L•mol –1•s –1,如果所求得的kq 值远大于2.0×1010 L •mol –1•s –1,则此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反之,则为动态猝灭。


相关文章

  • SYT5125-96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
  •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125-1996 ─────────────────────────────── 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 及类型划分方法 1996-12-15发布 1997-06-30实施 ─── ...查看


  • 荧光灯电子镇流器整流效应的检测问题
  • 荧光灯电子镇流器整流效应的检测问题 GB19510.4<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的特殊要求>, 标准要求(17.1款):在灯寿命结束时,镇流器在额定电源电压的90 %和110 %之间任一电压下不应使灯头过度发热. 关于模拟灯寿命结 ...查看


  • 苯甲酸钠与溶菌酶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 目 录 关键词 . ................................................................... 2 引 言 . .................................. ...查看


  •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区别
  • 请问你曾经被IHC .ICC 和IF 所困扰过吗? 作者:北京义翘神州 在实验中,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对免疫组化(IHC),免疫细胞(ICC),以及免疫荧光(IF)傻傻分不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三者的区别,先贴图上来以便有个大致的区 ...查看


  •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上阴极荧光谱仪特点及其在锆石研究中的应用.pdf
  • "卷!第!!期!#$$"年!!月!第! !&%*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上阴极荧光谱仪特点 及其在锆石研究中的应用" 陈!莉!!徐!军!!苏!犁" 北京%地学实验中心!北京!!#北京大学物理 ...查看


  • 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介绍
  • FISH技术 FISH技术: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 1974年Evans首次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染色体原位杂交联合应用,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即FISH技术.1981年Harper成功地将单拷 ...查看


  • 普洛麦格双报告检测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一种结合萤火虫和海肾荧光素酶 检测的先进辅助报告基因技术 (原文在Promega notes 57第2页) 摘要 在用萤火虫荧光素酶定量基因表达时,通常采用第二个报告基因来减少实验误差.但是,传统的辅助报告基因 ( ...查看


  • (XRF)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使用
  • 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应用 X-Ray Flucrescence Spectrometer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张海梁 一.XRF原理和结构 1.XRF基本原理 荧光,顾名思义就是在光的照射下发出的光.X射线荧光就是待分析样品在X射线照射下发 ...查看


  •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4-1 . Mg原子的核外层电子31S0→31P1跃迁时吸收共振线的波长为285.21nm,计算在2500K时其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 解: Mg原子的电子跃迁由31S0→31P1 ,则 gi/g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