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而"字的用法

古代汉语“而”字之用法

摘要:在古汉语(文言文)中,“而”用法比较复杂,它有两个读音 ér和néng;它在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关键词:读音用法;特殊用法用法;教学具体应用

“而”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而”字用法比较复杂。到底“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用法呢?为了考察古代汉语中“而”字的词性,对“而”字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对“而”字进行了一番整理,将“而”字的用法做了以下分析。

一、而的读音及用法

1、作ér的用法

(一)颊毛,象毛之形(描绘毛的样子),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蒲松林《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译]:你

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6.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不担心(财

物)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人心)不安定。”

7.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8.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9.目的关系译为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2、作néng字,通“能”。

(一)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二)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三)在《漢語大字典》中还有几个《辞源》“而”的

解释:1、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

2、代词3、副词(①表示时间,相当于“才” ②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

二、几种特殊用法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2、“而后”译为才,方才。例:诸葛亮《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译]: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才停止。

3、“而况”译为“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苏轼《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4、“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译]:不久之后就把吴民作乱的事情向朝廷请示,按当时的律法诛杀了这五个人。

三、如何在中学语文中教学及应用

学生在六年级开始慢慢接触文言文阅读,在初中阶段阅读量开始增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师课堂教授中

更加轻松有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先分析句子的成分,掌握语境,根据人物的性格,历史环境,逐步理解文章!

四、结论

而”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掌握好“而”字的用法,对我们深入研究“而”字结构的层次、类型和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学好古汉语。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解决了学生在古文翻译以及理解语境中带来的困惑。

古代汉语“而”字之用法

摘要:在古汉语(文言文)中,“而”用法比较复杂,它有两个读音 ér和néng;它在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关键词:读音用法;特殊用法用法;教学具体应用

“而”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而”字用法比较复杂。到底“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用法呢?为了考察古代汉语中“而”字的词性,对“而”字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对“而”字进行了一番整理,将“而”字的用法做了以下分析。

一、而的读音及用法

1、作ér的用法

(一)颊毛,象毛之形(描绘毛的样子),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蒲松林《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译]:你

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6.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不担心(财

物)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人心)不安定。”

7.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8.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9.目的关系译为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2、作néng字,通“能”。

(一)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二)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三)在《漢語大字典》中还有几个《辞源》“而”的

解释:1、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

2、代词3、副词(①表示时间,相当于“才” ②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

二、几种特殊用法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2、“而后”译为才,方才。例:诸葛亮《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译]: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才停止。

3、“而况”译为“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苏轼《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4、“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译]:不久之后就把吴民作乱的事情向朝廷请示,按当时的律法诛杀了这五个人。

三、如何在中学语文中教学及应用

学生在六年级开始慢慢接触文言文阅读,在初中阶段阅读量开始增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师课堂教授中

更加轻松有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先分析句子的成分,掌握语境,根据人物的性格,历史环境,逐步理解文章!

四、结论

而”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掌握好“而”字的用法,对我们深入研究“而”字结构的层次、类型和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学好古汉语。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解决了学生在古文翻译以及理解语境中带来的困惑。


相关文章

  • _人定胜天_的古代原本用法与现代通常用法
  • 2008年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2008第31卷 第1期 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Vol.31 No.1 ・语言学研究・ &q ...查看


  •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 第22卷 第4期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 ol. 22 N o. 4 2003年7月JOURNA L OF QU J 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July. 2003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刘 ...查看


  • 词类的活用
  • 阅读并理解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常识5,6,7,8,查阅必要的相关文献完成一篇读 书报告,题目自拟 古代汉语部分常识读书报告 (五)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 的本来 ...查看


  •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 第十节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 ...查看


  • 浅析成语中古代汉语遗留现象
  • 浅析成语中古代汉语遗留现象 泛泛之辈 中文09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民族传承性.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 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法割断.古汉语中的语法要素自然也会在现代汉语中有所表 ...查看


  •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_罗竹莲
  • 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 Edi tion) Vol. 6No. 2Apr. 2005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罗 竹 莲 ...查看


  • 23通论(十)词类活用
  • 通论(十)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 ...查看


  •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 <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 第一讲 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 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 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 ...查看


  • 哀江南赋序
  • 第三章 词类活用问题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