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第21卷第3期2009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 I RONMEN T RES EAR C H Vol 21, No 3

Jun ,

2009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白如山, 戴其文, 蔡朝双

(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1

2

1

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以福建省9个地(市) 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3个侧面, 定量分析了1993~2007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 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仍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而空间发展格局表现出沿海凸起并呈现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特征。最后在简要分析影响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 时空差异; 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7852(2009) 03-0011-05

扩大的结论

[4]

; 黄茂兴、黄晓芬(2005) 利用库兹

0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

[1]

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福建省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区之一, 区域内部差异日益扩大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众多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 李永实(2001) 运用变异系数和经济区位商等方法对福建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以不平衡协调发展的作为区域

[2]

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张辉鑫、汤小华(2001)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及组间差异进行了分析, 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与山海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 卢施恩、叶良煊(2005) 运用总体水平指数K 和区域RH L 比值法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 得出区域之间特别是闽东南地区与闽东北之间的差异呈现日益

[3]

涅茨不平衡系数、经济区位商及R /S分形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增长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预测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周三(2008) 通过计算人均GDP 的标准差和泰尔指数分解法发现地区之间及其内部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呈现

[6]

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陈培阳、朱喜钢(2009) 通过计算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时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和地方间差异进行分析, 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有波动性

[7]

缩小趋向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目的及研究角度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选用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因此, 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 尽管如此, 这些先行研究成果为本文探讨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在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利用定量分析手段, 揭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格局, 以期为福建省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5]

收稿日期:2009-05-05; 修订日期:2009-06-01.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项目支持;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08Z010) :( ), 男, ,

1997年略微下降外, 大体呈上升态势; 2003年达

1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变化特征

在统计学方法上, 定量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很多, 其中, 衡量绝对差异的指标主要有离差、标准差; 衡量相对差异的指标则有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泰尔(The il) 系数、基尼(C i n i) 系数等

[8]

到最高, 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如图2) 。因此, 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

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但变化缓慢且不稳定。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9(市) 作为研究样本, 鉴于数据采集的困难, 文章仅选择1993~2007年时间段的人均GDP (按当年价格计算)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 数据均来源于1994~2008 福建统计年鉴 , 用标准差(S) 和变异系数(V) 分别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

图2 1993~2007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变差系数曲线图

F ig 2 1993~2007GD P per cap ita V t d i agra m

of the c ities i n Fu ji an P rov i nce

S =

j=1

(Y tj -Y t ) /n

2

V =S /Yt

式中:Y tj 为第t 年第j 个地域单元的人均GDP, n 为地域单元的个数, Y t 第t 年为n 个地域单元的人均GDP 的均值。

通过计算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对全省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时序变化测度。结果表明, 用标准差测度的全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在1993~2007年间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走向。1993~2002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增幅较大; 2003年上半年可能是受 非典 等因素影响,

出现陡然下降现象, 之后开始回升, 2007年又扩大到历史水平, 并到达最高值(如图1) 。

2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

2 1 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局部集聚、非平衡发展阶段, 但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区域发展的差异有减小的迹象。1993年福建省人均GDP 最高的厦门市为8648元, 最低的宁德市为1803元, 相差4 79倍; 2000年人均GDP 最高的厦门市为38021元, 宁德市为6756元, 两者相差5 63倍; 2007年人均GDP 最高的厦门市为56118元, 宁德市仅为15032元, 两者相差3 73倍。本文选取人均GDP 偏差率为测度指标, 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

(1) 明显呈沿海凸起的空间格局, 沿海城镇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山区, 尤其以厦门、福州、泉州3市最为突出, 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值的126%、18%和19%。厦门、福州和泉州是福建省3个最大的中心城市, 市区人口厦门167 2万, 福州185 92万和泉州102 43万。属于特大城市。3市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处于最高水

图1 1993~2007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标准差曲线图

F i g 1 1993~2007GDP per capti a St d i agra m

of t he c iti es i n Fu jian Prov i nce

平, 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交通便利, 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核心, 并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建设中充当引擎的作用。

(2) 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区域特征明显, 例如位于沿海的漳州、莆田发展水平高于内陆的南平等相比而言, 反映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曲线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 在总体上呈现上升的同

时缓

年份[1**********]7

福州市222718

厦门市137185126

表1 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偏差率表

T ab 1 D ev iati on rati o chart of cities i n f u jian prov i nce 1993~2007

莆田市-35-49-27

三明市19-28-16

泉州市121919

漳州市-31-20-27

南平市-44-44-34

龙岩市-28-40-19

%宁德市-50-49-39

说明:人均GDP 偏差率=(某地区人均GDP-全省人均GDP) /全省人均GDP 100%

城市, 其发展更多地依赖私营企业、外资、对外贸易及交通的便利; 而南平、三明、龙岩地处福建内陆山区, 交通相对闭塞, 城市规模较小,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2 2 经济发展速度的空间差异

GDP 或人均GDP 的增长率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但由于不同地区的GDP 基数不同, 仅看增长率的大小很难全面不能反映各地发展情况。为此, 本文采用相对发展率(N I C H ) 这一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增长的量差异。计算结果

表明(如表2), 1993~2007年, 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相对发展率相差较大。1993~2000年,

人均GDP 增量大于全省人均GDP 增量的地级市(N I C H >1) 有厦门、福州、泉州; 2000~2007年N I C H >1的城市有厦门、福州、泉州。这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段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厦门市的N I C H 值始终居于全省前列, 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与人均GDP 偏差率的分布基本一致, 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表2 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 DP 相对发展率表T ab 2 N IC H chart of cities i n F uji an P rov i nce 1993~2007

年份1993-20002000-2007

福州市1 291 08

厦门市3 041 57

莆田市0 440 99

三明市0 530 97

泉州市1 221 18

漳州市0 840 64

南平市0 540 76

龙岩市0 540 71

宁德市0 510 71

说明:相对发展率(NICH ) =(Y 2i -Y 1i ) /(Y 2-Y 1) , 其中, Y 2i 和Y 1i 分别代表第i 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 ; Y 2和Y 1分别代表全省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

2 3 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

经济发展必然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整个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 因此, 利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具有较强的解释力。2007年福建省产业结构类型总体上为 二三一 型, 其中宁德和南平已转化为 三二一 的产业结构类型。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城市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 其主要含义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两者的偏离度越高, 劳动力结构与产值越不对称, 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较小, 均低于0 3, 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比较协调, 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所致。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 均高于0 5, 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协调性较差, 产业结构效益。

表3 2007年福建省各市产业结构及产业偏离度T ab 3 2007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 ndustr i a l

depa rt ure of cities i n F uji an P rov i nce

地名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偏离度

0 270 180 320 410 280 460 510 530 66

福州市 10 34 46 48 43 18 1 73 41 31 56 96厦门市莆田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

1 35 53 10 45 5712 73 54 95 32 3221 77 43 30 34 934 69 59 07 36 2421 81 43 17 35 0223 96 37 91 38 1317 57 50 33 32 1020 29 38 04 41 66

0 09 37 30 62 613 49 43 28 53 2320 30 31 68 48 033 96 40 67 55 3513 62 37 30 49 0815 13 41 36 43 517 92 25 72 66 3624 30 31 66 48 04

说明:产业偏离度=该产业的产值比例-该产业的劳动力比

例; 所有产业偏离度=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第三产

进步和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环境等。经济发达城市

3 区域经济差异原因简析

3 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福建省负山面海, 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 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左右, 闽西山地和闽中山地呈NNE ~SS W 走向纵贯西、中部。它是福建山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福建省内及其从陆上与周边省区进行物质交流的 拦路虎 。闽东南依山傍海, 区位条件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在当今世界经济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时代, 对于构建外向型经济方面, 沿海地区较之内陆山地更具天然优势。3 2 社会文化观念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 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但靠海的便利条件, 自古以来就有到海外谋生的传统, 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 与外界交往频繁, 使得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强及文化价值观念更新快, 有助于引进新技术、接受新观念和创新管理模式等。而闽西北、闽东北内陆山区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 接收新鲜事物比较慢, 开放意思和市场价值观念不强, 参与创新和竞争动力不足。闽西北、闽东北落后的社会文化观念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深层障碍。3 3 经济政策因素

20世纪80年代, 在全国经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 福建省属于优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 省内各地市或多或少受益于改革开发的优惠政策, 但是受益程度存在差异。自厦门设立特区、福州、泉州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及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外向农业综合开发区等的设立使的闽东南地区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了积极带头作用, 大大促进了闽东南地区的发展。相比之下, 闽西北、闽东北内陆山区的对外开放则比较晚, 各种类型的开放开发区数量少、档次低及地域小。3 4 新经济因素

受跨国资本流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等影响较深, 特别是外资的注入为其加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9]

。同时, 经济发达的城市科技、教育及人才资

源密集, 创新能力强,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而促进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与之相比, 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受经济因素影响小, 仍处于传统产业、传统经济体制的自我循环中, 发展滞后。

除以上这些因素之外, 福建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在经济体制转型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如闽西北地区在产业布局、资源要素配置方面曾经是受国家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约束较严的地区,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市场开放较晚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时机滞后, 从而制约了内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市) 为研究样本, 选择1993~2007年时间段的人均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 通过计算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差系数、偏差率、相对发展率等系数, 定量评价了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但变化缓慢且不稳定; 而空间发展格局明显呈现出沿海凸起且表现出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态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 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扩大, 这与中国及各省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期贯彻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原则相关联;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地区封闭将被进一步打破, 明显

[10]

马太效应 更加

。加上内陆地区在人才、技术、资金、投

资环境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所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方面都无法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拟或竞争, 这就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将沿着图1上的曲线延伸, 即地区间绝对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事实上,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不可避免的结果, 它,

在现有优势条件基础上的超速发展的结果。相反, 近些年来, 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速度并不低, 如南平市2007年GDP 增长15 1%(可比价) 比全省平均的13 1%还高2个百分点。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维持高位波动状态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如图2) 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参考文献:

[1]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总而言之, 本文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的探讨也是较为初步的, 今后可以在指标选取和方法上进行改进, 也可以选取更小空间单元和更大时间跨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譬如, 运用泰尔系数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1997

71-77

(4):

19

[2]李永实 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2):

-23

[3]张辉鑫, 汤小华 20世纪90年代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1, [4]卢施恩, 叶良煊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

2005, (5):

28-33

2008, (3):45

(3) :117-120

53-58 44-51

2009, (1):25-28

2005,

(1) :61-64

[5]黄茂兴, 黄晓芬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 /S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6]周三 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 [7]陈培阳, 朱喜钢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 [8]鲁凤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大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9]王秋影, 徐效坡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 2008,

(1):

2005,

[10]吴得文 福建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SPATI AL AND TE M PORAL DISPAR I TI ES OF REG I ONAL ECONOM I C DEVELOPM ENT IN FUJI AN PROV INCE

BA I Ru -shan , DA I Q -i w en , C a iC hao -shuang

1

2

1

(1 C o llege o f G eo g ra phica l Sciences, Fu jian No rma lU n iversity, Fuzhou 35007, Fu jian, Ch i na;

2 C o lleg e o f G eog raphy and Env iron m en t Sc ience, N o r t hw est No rma lU n i v ersity, G an s u 730070, G an s u C hi na )

Abst ract :A na l y zed quantitative ly the Spatia l and Te m pora l d isparities o f reg ional econom i c developm ent o f Fu -ji a n Pro v i n ce fro m 1993to 2007, analyzed the spa ti a l struc ture o f reg i o na lecono m ic deve lop m ent d isparities based on the leve, l

speed o f t h e econo m ic deve l o pm ent and the transfom a ti o n o f the industri a l structure i n t h is pa -per The m a i n conc l u si o ns tha t the dyna m ic trend o f abso l u te disparities have been i n tensified and relative d ispar-i ti e s l e ssened i n reg i o nal econom ic dev elop m en t of Fujian Pr o v i n ce fro m 1993; and the high so utheast and l o w er northw est o f Fujian Prov ince ha s been show ed i n the spatia l pa tter n from 1993 Then it explo res si m p ly facto rs o f spatia l-te m po ra l d isparities o f reg i o nal econom ic deve l o pm ent and the future dev elop m en t trend o f Fu jian Prov -i n ce

K ey w ords :reg i o nal econom y ;

spa tial and te m pora l d isparities ; Fujian Prov ince

第21卷第3期2009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 I RONMEN T RES EAR C H Vol 21, No 3

Jun ,

2009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白如山, 戴其文, 蔡朝双

(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1

2

1

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以福建省9个地(市) 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3个侧面, 定量分析了1993~2007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 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仍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而空间发展格局表现出沿海凸起并呈现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特征。最后在简要分析影响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 时空差异; 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7852(2009) 03-0011-05

扩大的结论

[4]

; 黄茂兴、黄晓芬(2005) 利用库兹

0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

[1]

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福建省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区之一, 区域内部差异日益扩大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众多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 李永实(2001) 运用变异系数和经济区位商等方法对福建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以不平衡协调发展的作为区域

[2]

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张辉鑫、汤小华(2001)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及组间差异进行了分析, 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与山海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 卢施恩、叶良煊(2005) 运用总体水平指数K 和区域RH L 比值法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 得出区域之间特别是闽东南地区与闽东北之间的差异呈现日益

[3]

涅茨不平衡系数、经济区位商及R /S分形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增长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预测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周三(2008) 通过计算人均GDP 的标准差和泰尔指数分解法发现地区之间及其内部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呈现

[6]

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陈培阳、朱喜钢(2009) 通过计算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时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和地方间差异进行分析, 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有波动性

[7]

缩小趋向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目的及研究角度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选用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因此, 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 尽管如此, 这些先行研究成果为本文探讨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在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利用定量分析手段, 揭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格局, 以期为福建省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5]

收稿日期:2009-05-05; 修订日期:2009-06-01.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项目支持;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08Z010) :( ), 男, ,

1997年略微下降外, 大体呈上升态势; 2003年达

1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变化特征

在统计学方法上, 定量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很多, 其中, 衡量绝对差异的指标主要有离差、标准差; 衡量相对差异的指标则有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泰尔(The il) 系数、基尼(C i n i) 系数等

[8]

到最高, 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如图2) 。因此, 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

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但变化缓慢且不稳定。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9(市) 作为研究样本, 鉴于数据采集的困难, 文章仅选择1993~2007年时间段的人均GDP (按当年价格计算)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 数据均来源于1994~2008 福建统计年鉴 , 用标准差(S) 和变异系数(V) 分别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

图2 1993~2007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变差系数曲线图

F ig 2 1993~2007GD P per cap ita V t d i agra m

of the c ities i n Fu ji an P rov i nce

S =

j=1

(Y tj -Y t ) /n

2

V =S /Yt

式中:Y tj 为第t 年第j 个地域单元的人均GDP, n 为地域单元的个数, Y t 第t 年为n 个地域单元的人均GDP 的均值。

通过计算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对全省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时序变化测度。结果表明, 用标准差测度的全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在1993~2007年间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走向。1993~2002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增幅较大; 2003年上半年可能是受 非典 等因素影响,

出现陡然下降现象, 之后开始回升, 2007年又扩大到历史水平, 并到达最高值(如图1) 。

2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

2 1 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局部集聚、非平衡发展阶段, 但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区域发展的差异有减小的迹象。1993年福建省人均GDP 最高的厦门市为8648元, 最低的宁德市为1803元, 相差4 79倍; 2000年人均GDP 最高的厦门市为38021元, 宁德市为6756元, 两者相差5 63倍; 2007年人均GDP 最高的厦门市为56118元, 宁德市仅为15032元, 两者相差3 73倍。本文选取人均GDP 偏差率为测度指标, 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

(1) 明显呈沿海凸起的空间格局, 沿海城镇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山区, 尤其以厦门、福州、泉州3市最为突出, 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值的126%、18%和19%。厦门、福州和泉州是福建省3个最大的中心城市, 市区人口厦门167 2万, 福州185 92万和泉州102 43万。属于特大城市。3市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处于最高水

图1 1993~2007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标准差曲线图

F i g 1 1993~2007GDP per capti a St d i agra m

of t he c iti es i n Fu jian Prov i nce

平, 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交通便利, 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核心, 并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建设中充当引擎的作用。

(2) 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区域特征明显, 例如位于沿海的漳州、莆田发展水平高于内陆的南平等相比而言, 反映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曲线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 在总体上呈现上升的同

时缓

年份[1**********]7

福州市222718

厦门市137185126

表1 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偏差率表

T ab 1 D ev iati on rati o chart of cities i n f u jian prov i nce 1993~2007

莆田市-35-49-27

三明市19-28-16

泉州市121919

漳州市-31-20-27

南平市-44-44-34

龙岩市-28-40-19

%宁德市-50-49-39

说明:人均GDP 偏差率=(某地区人均GDP-全省人均GDP) /全省人均GDP 100%

城市, 其发展更多地依赖私营企业、外资、对外贸易及交通的便利; 而南平、三明、龙岩地处福建内陆山区, 交通相对闭塞, 城市规模较小,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2 2 经济发展速度的空间差异

GDP 或人均GDP 的增长率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但由于不同地区的GDP 基数不同, 仅看增长率的大小很难全面不能反映各地发展情况。为此, 本文采用相对发展率(N I C H ) 这一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增长的量差异。计算结果

表明(如表2), 1993~2007年, 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相对发展率相差较大。1993~2000年,

人均GDP 增量大于全省人均GDP 增量的地级市(N I C H >1) 有厦门、福州、泉州; 2000~2007年N I C H >1的城市有厦门、福州、泉州。这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段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厦门市的N I C H 值始终居于全省前列, 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与人均GDP 偏差率的分布基本一致, 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表2 福建省各地级市人均G DP 相对发展率表T ab 2 N IC H chart of cities i n F uji an P rov i nce 1993~2007

年份1993-20002000-2007

福州市1 291 08

厦门市3 041 57

莆田市0 440 99

三明市0 530 97

泉州市1 221 18

漳州市0 840 64

南平市0 540 76

龙岩市0 540 71

宁德市0 510 71

说明:相对发展率(NICH ) =(Y 2i -Y 1i ) /(Y 2-Y 1) , 其中, Y 2i 和Y 1i 分别代表第i 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 ; Y 2和Y 1分别代表全省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

2 3 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

经济发展必然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整个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 因此, 利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具有较强的解释力。2007年福建省产业结构类型总体上为 二三一 型, 其中宁德和南平已转化为 三二一 的产业结构类型。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城市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 其主要含义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两者的偏离度越高, 劳动力结构与产值越不对称, 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较小, 均低于0 3, 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比较协调, 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所致。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 均高于0 5, 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协调性较差, 产业结构效益。

表3 2007年福建省各市产业结构及产业偏离度T ab 3 2007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 ndustr i a l

depa rt ure of cities i n F uji an P rov i nce

地名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偏离度

0 270 180 320 410 280 460 510 530 66

福州市 10 34 46 48 43 18 1 73 41 31 56 96厦门市莆田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

1 35 53 10 45 5712 73 54 95 32 3221 77 43 30 34 934 69 59 07 36 2421 81 43 17 35 0223 96 37 91 38 1317 57 50 33 32 1020 29 38 04 41 66

0 09 37 30 62 613 49 43 28 53 2320 30 31 68 48 033 96 40 67 55 3513 62 37 30 49 0815 13 41 36 43 517 92 25 72 66 3624 30 31 66 48 04

说明:产业偏离度=该产业的产值比例-该产业的劳动力比

例; 所有产业偏离度=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第三产

进步和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环境等。经济发达城市

3 区域经济差异原因简析

3 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福建省负山面海, 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 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左右, 闽西山地和闽中山地呈NNE ~SS W 走向纵贯西、中部。它是福建山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福建省内及其从陆上与周边省区进行物质交流的 拦路虎 。闽东南依山傍海, 区位条件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在当今世界经济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时代, 对于构建外向型经济方面, 沿海地区较之内陆山地更具天然优势。3 2 社会文化观念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 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但靠海的便利条件, 自古以来就有到海外谋生的传统, 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 与外界交往频繁, 使得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强及文化价值观念更新快, 有助于引进新技术、接受新观念和创新管理模式等。而闽西北、闽东北内陆山区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 接收新鲜事物比较慢, 开放意思和市场价值观念不强, 参与创新和竞争动力不足。闽西北、闽东北落后的社会文化观念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深层障碍。3 3 经济政策因素

20世纪80年代, 在全国经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 福建省属于优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 省内各地市或多或少受益于改革开发的优惠政策, 但是受益程度存在差异。自厦门设立特区、福州、泉州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及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外向农业综合开发区等的设立使的闽东南地区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了积极带头作用, 大大促进了闽东南地区的发展。相比之下, 闽西北、闽东北内陆山区的对外开放则比较晚, 各种类型的开放开发区数量少、档次低及地域小。3 4 新经济因素

受跨国资本流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等影响较深, 特别是外资的注入为其加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9]

。同时, 经济发达的城市科技、教育及人才资

源密集, 创新能力强,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而促进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与之相比, 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受经济因素影响小, 仍处于传统产业、传统经济体制的自我循环中, 发展滞后。

除以上这些因素之外, 福建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在经济体制转型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如闽西北地区在产业布局、资源要素配置方面曾经是受国家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约束较严的地区,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市场开放较晚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时机滞后, 从而制约了内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市) 为研究样本, 选择1993~2007年时间段的人均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 通过计算各地级市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差系数、偏差率、相对发展率等系数, 定量评价了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异则维持高位波动状态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但变化缓慢且不稳定; 而空间发展格局明显呈现出沿海凸起且表现出闽东南高闽西北低的态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 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扩大, 这与中国及各省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期贯彻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原则相关联;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地区封闭将被进一步打破, 明显

[10]

马太效应 更加

。加上内陆地区在人才、技术、资金、投

资环境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所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方面都无法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拟或竞争, 这就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将沿着图1上的曲线延伸, 即地区间绝对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事实上,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不可避免的结果, 它,

在现有优势条件基础上的超速发展的结果。相反, 近些年来, 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速度并不低, 如南平市2007年GDP 增长15 1%(可比价) 比全省平均的13 1%还高2个百分点。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维持高位波动状态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如图2) 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参考文献:

[1]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总而言之, 本文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问题的探讨也是较为初步的, 今后可以在指标选取和方法上进行改进, 也可以选取更小空间单元和更大时间跨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譬如, 运用泰尔系数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1997

71-77

(4):

19

[2]李永实 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2):

-23

[3]张辉鑫, 汤小华 20世纪90年代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1, [4]卢施恩, 叶良煊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

2005, (5):

28-33

2008, (3):45

(3) :117-120

53-58 44-51

2009, (1):25-28

2005,

(1) :61-64

[5]黄茂兴, 黄晓芬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 /S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6]周三 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 [7]陈培阳, 朱喜钢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 [8]鲁凤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大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9]王秋影, 徐效坡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 2008,

(1):

2005,

[10]吴得文 福建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SPATI AL AND TE M PORAL DISPAR I TI ES OF REG I ONAL ECONOM I C DEVELOPM ENT IN FUJI AN PROV INCE

BA I Ru -shan , DA I Q -i w en , C a iC hao -shuang

1

2

1

(1 C o llege o f G eo g ra phica l Sciences, Fu jian No rma lU n iversity, Fuzhou 35007, Fu jian, Ch i na;

2 C o lleg e o f G eog raphy and Env iron m en t Sc ience, N o r t hw est No rma lU n i v ersity, G an s u 730070, G an s u C hi na )

Abst ract :A na l y zed quantitative ly the Spatia l and Te m pora l d isparities o f reg ional econom i c developm ent o f Fu -ji a n Pro v i n ce fro m 1993to 2007, analyzed the spa ti a l struc ture o f reg i o na lecono m ic deve lop m ent d isparities based on the leve, l

speed o f t h e econo m ic deve l o pm ent and the transfom a ti o n o f the industri a l structure i n t h is pa -per The m a i n conc l u si o ns tha t the dyna m ic trend o f abso l u te disparities have been i n tensified and relative d ispar-i ti e s l e ssened i n reg i o nal econom ic dev elop m en t of Fujian Pr o v i n ce fro m 1993; and the high so utheast and l o w er northw est o f Fujian Prov ince ha s been show ed i n the spatia l pa tter n from 1993 Then it explo res si m p ly facto rs o f spatia l-te m po ra l d isparities o f reg i o nal econom ic deve l o pm ent and the future dev elop m en t trend o f Fu jian Prov -i n ce

K ey w ords :reg i o nal econom y ;

spa tial and te m pora l d isparities ; Fujian Prov ince


相关文章

  •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 第68卷第4期 2013年4月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Vol.68,No.4Apr.,2013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齐元静1,2,杨宇1,2,金凤君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 ...查看


  •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_戴蓉
  • RESOURCESANDENVIRONMENT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5期专刊CHINAPOPULATION,Vol.20No.52010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戴 蓉 1 * 郭泺 1,2 薛达元 1,2 孙 ...查看


  • 动作识别中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方法研究
  • ComputerEngineering 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46(34) 7 动作识别巾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方法研究 雷 LEI 庆1,2,3李绍滋h2Qin91.2.3 LI Shao-zil・2 ...查看


  • 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
  • 第16卷第6期2007年11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 nm 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Vol . 16No . 6 Nov . 2007 文章编号:1004-8227(2007 ...查看


  • 单元质量评估
  • 单元质量评估(二)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界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1.2题. ...查看


  •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化
  • 摘 要:构建城市竞争力多指标体系,从空间分布视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空间格局整体呈三大"核心(一主两副)―边缘"板块结构,且保持时间惯性和空间惰性,时空 ...查看


  •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上
  •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一. 伟大的祖国(位置) 1.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 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 ...查看


  • 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分析_钱忠好
  •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经济学研究 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分析 钱忠好 牟 燕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 数分析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寻求促进区域土地市场发展 ...查看


  •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
  • 第27卷第5期 地 理 科 学Vol.27 No.5 2007年10月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Oct.,200 7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 王国霞,鲁 奇 1 2 (1.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