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性化阅读提供路标
作者:吴振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08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
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于勒,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于勒就是于勒,不能读成闰土,个性化解读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对文本的理解不能随心所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祥子真想硬把这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某位教师让学生思考:“硬”字反映了祥子怎样的心理活动?有同学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祥子怒发冲冠,想殴打、杀死那些坐车人,以解心头之恨。也有同学说:祥子想到坐车人欺人太甚,咱们拉车兄弟们要团结起来,好好惩罚一下那个坏家伙,给他点颜色看看。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化见”解大加赞赏。事实上,祥子是一个诚朴、厚道、善良的车夫,此时此刻,他心里虽然非常愤怒,但反抗是相当有限的,不会付诸于行动,苦水只能往肚里咽,所以上述理解明显有离谱的现象。个性化阅读应坚持文本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充分感悟
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只是粗读了一篇课文,字句都尚未读通,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教师就让学生说感悟。长此以往,助长学生浅读书的习惯,甚至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心浮气躁的习气。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只有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推敲文本,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否则只能造成无根、无源的浅阅读。《台阶》一文塑造了勤劳、善良、有朴素愿望的父亲形象。学习此文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琢磨、品味,然后水到渠成,让学生思考:在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父亲为什么感到失落?由于感悟比较充分,同学们形成了不少独特的,富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如有同学说: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也就实现了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感到非常失落。有同学说:建一幢有高台阶的新房子,是父亲的愿望,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当真正实现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父亲习惯上只有三步的台阶,更习惯与人低眉顺眼的交往、打招呼,挺胸昂首、趾高气扬对他来说无异于演戏作秀,所以感到很
失落,浑身不自在。功到自然成,学生多读多吟,含英咀华,所得到的个性化见解既忠于文本又新颖别致,富有创意,走出伪个性化的误区。
三、个性化阅读的准则——异中有同
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共性化。尽管学生“仁者见仁”、“成岭成峰”、“各有所见“,但仍存在一个共视区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于《醉翁亭记》中写景的作用,据统计,笔者所在班15%的同学认为是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50%的同学认为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30%的同学认为寄托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5%的同学持其它意见。事实上,前三种见解都正确,但第二种见解应该是最主要的。因为从课文的内容来看,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与民同乐”的情怀。异中有同,这是个性化阅读所应遵循的准则。
四、个性化阅读的关键——超越文本
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它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要超越文本,必须张扬个性,打破对作家、编者的迷信,不为文本所困,善于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喷薄生命的源泉。当然超越文本,要源于对文本的尊重,绝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鱼我所欲也》中写道:“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有同学敢于创造性地解读这段文字,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他认为: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以上个性化见解既尊重了文本,又有所创新,赋予“嗟来之食”以新的含义,读“活”文本,超越文本。
阅读应尊重多元性,弘扬个性,但个性飞扬不能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能胡思乱想。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路标,让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冲出个性化阅读的误区。
为个性化阅读提供路标
作者:吴振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08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
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于勒,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于勒就是于勒,不能读成闰土,个性化解读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对文本的理解不能随心所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祥子真想硬把这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某位教师让学生思考:“硬”字反映了祥子怎样的心理活动?有同学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祥子怒发冲冠,想殴打、杀死那些坐车人,以解心头之恨。也有同学说:祥子想到坐车人欺人太甚,咱们拉车兄弟们要团结起来,好好惩罚一下那个坏家伙,给他点颜色看看。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化见”解大加赞赏。事实上,祥子是一个诚朴、厚道、善良的车夫,此时此刻,他心里虽然非常愤怒,但反抗是相当有限的,不会付诸于行动,苦水只能往肚里咽,所以上述理解明显有离谱的现象。个性化阅读应坚持文本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充分感悟
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只是粗读了一篇课文,字句都尚未读通,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教师就让学生说感悟。长此以往,助长学生浅读书的习惯,甚至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心浮气躁的习气。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只有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推敲文本,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否则只能造成无根、无源的浅阅读。《台阶》一文塑造了勤劳、善良、有朴素愿望的父亲形象。学习此文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琢磨、品味,然后水到渠成,让学生思考:在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父亲为什么感到失落?由于感悟比较充分,同学们形成了不少独特的,富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如有同学说: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也就实现了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感到非常失落。有同学说:建一幢有高台阶的新房子,是父亲的愿望,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当真正实现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父亲习惯上只有三步的台阶,更习惯与人低眉顺眼的交往、打招呼,挺胸昂首、趾高气扬对他来说无异于演戏作秀,所以感到很
失落,浑身不自在。功到自然成,学生多读多吟,含英咀华,所得到的个性化见解既忠于文本又新颖别致,富有创意,走出伪个性化的误区。
三、个性化阅读的准则——异中有同
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不应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共性化。尽管学生“仁者见仁”、“成岭成峰”、“各有所见“,但仍存在一个共视区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于《醉翁亭记》中写景的作用,据统计,笔者所在班15%的同学认为是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50%的同学认为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30%的同学认为寄托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5%的同学持其它意见。事实上,前三种见解都正确,但第二种见解应该是最主要的。因为从课文的内容来看,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与民同乐”的情怀。异中有同,这是个性化阅读所应遵循的准则。
四、个性化阅读的关键——超越文本
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它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要超越文本,必须张扬个性,打破对作家、编者的迷信,不为文本所困,善于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喷薄生命的源泉。当然超越文本,要源于对文本的尊重,绝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鱼我所欲也》中写道:“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有同学敢于创造性地解读这段文字,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他认为: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以上个性化见解既尊重了文本,又有所创新,赋予“嗟来之食”以新的含义,读“活”文本,超越文本。
阅读应尊重多元性,弘扬个性,但个性飞扬不能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能胡思乱想。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合情、合理乃至科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路标,让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冲出个性化阅读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