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重点

诗歌翻译的重点

历经千年的发展变化,英文诗耿从各种格律诗、无韵诗到自由体诗,汉语诗歌从古诗、律诗、词曲到自由体诗(白话诗)逐步演化,其间有无数的尝试与革新,“音”、“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与规定,侧重不同。从个体的诗来讲,有的诗强调“形”,有的诗注重“音”,更多的侧重“义”(或“意”)。如果翻译诗歌时一味强调“三美”俱备,则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

1.“形”的翻译

诗之为诗,首先是在直观外形上,诗行和诗节昭然于目,使之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尽量保留原诗的外观形式。英文十四行诗翻译成汉语时最好也是十四行,汉语的四行绝句翻译成英文四行为佳。有的译者,甚至是知名的译者,把汉语律诗翻译成英文散文形式,意象的再现和意境的传达都属上乘,此之谓“散文化译法”。但有人认为这充其量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他们不会把它看作诗”。其实,“散文化”也未尝不是一种对策,艺术品味是多样的,翻译家“人各有志”,有意义的艺术探索,都不宜完全否定。当然,反对意见也是可贵的一家之言,必须得到尊重。外贸翻译例如许渊冲认为“以诗体译诗好比把兰陵美酒换成了白兰地,虽然酒味不同,但多少还是酒;以散体译诗就好像把酒换成了白开水。”(许渊冲,1997: 167)有少数诗标新立异,诗行的排列脱出了常态,诗的视觉效果立意独特。翻译这样的诗,任何译者都不得不特别留意原诗的外形特征,尽力加以模仿。

2.韵律、节奏的翻

译诗歌的第二大特征莫过于韵律和节奏。一首诗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韵律和节奏,中外诗歌莫不如此。音韵和节奏还能传达一定的情感,即所谓“韵合情高”,这里的“合”指“契合于人情”、“契合于外景”。韩昌黎说:“宫音温和,难于耸听;商音凄厉,易以感人。”汉语诗歌平声没有升降,音较长,给人平和明快之感;上声舒缓,宜于表达清新的绵绵之情!去声劲厉,常用于表达激昂高亢的思想感情;人声沉郁而短促,清脆中有悠远,宜于表达或幽怨、或激越的思想感情。押韵方式不同也能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隔句押韵,韵位排列均勻得当,能表达较为舒缓的情感,宜于描写舒心宜人的场面;句句押同一韵,节奏比较急促,适合描写紧张欢快的。

3.意象的翻译

意象是诗歌最重要的组成元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王昌龄在《诗格》中说,做诗要“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明代胡应膦在《诗薮》中说:“风雅之规,典则居要;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由此可见,意象的运用得当是作好一首诗的前提,也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首诗一般蕴含不止一个意象,大多是叠加、并置、错位拼合的意象群或意象组合。谷歌推广电话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2)说,意象是“在一刹那同时呈现一个知性和感性的复合体”。一首诗中的意象不可能是简单拼凑、相加所得,而是按照诗人特定的情感思路进行排列,组合成审美复合体。因此,诗歌翻译的重点应是意象的翻译。不翻译原诗中的意象,就很难再现原文的情感体验,难以实现原诗的审美效果。翻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如果不翻译其中的意象,那就不知还有什么可以翻译的了!

然而,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在英汉民族中有时却大相径庭。“月光”给东西方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汉语古典诗歌中的“鸳鸯”、“凤凰”、“梧桐”等爱情的象征,在说英语的民族看来未必有这样的寓意;英语诗歌中的“西风”、“云雀”、“水仙”给本民族人民所带来的感受,与中国人心中的感受肯定不同。那么,在翮译诗歌时,为了使译诗读者有与

原诗读者相同的感受,是否要对意象“归化”,把west wind“东风”呢?很难一概而论,尤其是译诗,忌一概而论。原因之一是译诗的欣赏者难以一概而论。大体而言,有追求原汁原味者,有热衷新词新意者,更有兼而有之者(如当代英美读者的艺术品味显然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汉学家〉;原因之二是译诗者本人就有个性化“翻译审美价值标准”,译作在他的审美运筹下,自有其个性化特色(如许渊冲的译作〉;其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元素跨文化转换的“可译性”不能一概而论。这个问题请参阅本书中有关文化翻译的对策论章节(见本书第四部分)。2.4意境的翻译“意境”作为中国文艺美学概念,源远流长。早在唐朝,王昌龄在其《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当然,他的“意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同。当今的“意境”近似于这三境的综合体。到了淸末,意境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王国维可谓意境论的集成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宋元戏曲考》中,他指出:“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可见,他把“意境”与“境界”作为同一概念提出。此后“意境”常与“境界”并用。朱光潜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1984:45—55)现代学人也认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袁行霈,1998:54)简而言之,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所产生艺术效果。也可以说意境是意象组合的综合效果,两者共生关系的特征。以上仅从“音”、“形”、“意象”、“意境”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英诗歌翻译的重点。谷歌推广费用不难看出,一般说来,英汉诗歌互译重点应在意象和意境的传递和再现上,这两方面才是诗歌的精髓所在。在具体方法上应注重意象的再现,以营造与原诗相似的意境,工于审美移情,出神入化于他者,体悟他者之心,方可传达他者之情。总之,凡事都有特性。有的诗重在形,纯以悦目;有的诗重在音,专以悦耳。就翻译而言,也就必须通变,变则通,通则达,这是译诗的一条通则。

诗歌翻译的重点

历经千年的发展变化,英文诗耿从各种格律诗、无韵诗到自由体诗,汉语诗歌从古诗、律诗、词曲到自由体诗(白话诗)逐步演化,其间有无数的尝试与革新,“音”、“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与规定,侧重不同。从个体的诗来讲,有的诗强调“形”,有的诗注重“音”,更多的侧重“义”(或“意”)。如果翻译诗歌时一味强调“三美”俱备,则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

1.“形”的翻译

诗之为诗,首先是在直观外形上,诗行和诗节昭然于目,使之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尽量保留原诗的外观形式。英文十四行诗翻译成汉语时最好也是十四行,汉语的四行绝句翻译成英文四行为佳。有的译者,甚至是知名的译者,把汉语律诗翻译成英文散文形式,意象的再现和意境的传达都属上乘,此之谓“散文化译法”。但有人认为这充其量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他们不会把它看作诗”。其实,“散文化”也未尝不是一种对策,艺术品味是多样的,翻译家“人各有志”,有意义的艺术探索,都不宜完全否定。当然,反对意见也是可贵的一家之言,必须得到尊重。外贸翻译例如许渊冲认为“以诗体译诗好比把兰陵美酒换成了白兰地,虽然酒味不同,但多少还是酒;以散体译诗就好像把酒换成了白开水。”(许渊冲,1997: 167)有少数诗标新立异,诗行的排列脱出了常态,诗的视觉效果立意独特。翻译这样的诗,任何译者都不得不特别留意原诗的外形特征,尽力加以模仿。

2.韵律、节奏的翻

译诗歌的第二大特征莫过于韵律和节奏。一首诗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韵律和节奏,中外诗歌莫不如此。音韵和节奏还能传达一定的情感,即所谓“韵合情高”,这里的“合”指“契合于人情”、“契合于外景”。韩昌黎说:“宫音温和,难于耸听;商音凄厉,易以感人。”汉语诗歌平声没有升降,音较长,给人平和明快之感;上声舒缓,宜于表达清新的绵绵之情!去声劲厉,常用于表达激昂高亢的思想感情;人声沉郁而短促,清脆中有悠远,宜于表达或幽怨、或激越的思想感情。押韵方式不同也能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隔句押韵,韵位排列均勻得当,能表达较为舒缓的情感,宜于描写舒心宜人的场面;句句押同一韵,节奏比较急促,适合描写紧张欢快的。

3.意象的翻译

意象是诗歌最重要的组成元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王昌龄在《诗格》中说,做诗要“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明代胡应膦在《诗薮》中说:“风雅之规,典则居要;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由此可见,意象的运用得当是作好一首诗的前提,也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首诗一般蕴含不止一个意象,大多是叠加、并置、错位拼合的意象群或意象组合。谷歌推广电话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2)说,意象是“在一刹那同时呈现一个知性和感性的复合体”。一首诗中的意象不可能是简单拼凑、相加所得,而是按照诗人特定的情感思路进行排列,组合成审美复合体。因此,诗歌翻译的重点应是意象的翻译。不翻译原诗中的意象,就很难再现原文的情感体验,难以实现原诗的审美效果。翻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如果不翻译其中的意象,那就不知还有什么可以翻译的了!

然而,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在英汉民族中有时却大相径庭。“月光”给东西方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汉语古典诗歌中的“鸳鸯”、“凤凰”、“梧桐”等爱情的象征,在说英语的民族看来未必有这样的寓意;英语诗歌中的“西风”、“云雀”、“水仙”给本民族人民所带来的感受,与中国人心中的感受肯定不同。那么,在翮译诗歌时,为了使译诗读者有与

原诗读者相同的感受,是否要对意象“归化”,把west wind“东风”呢?很难一概而论,尤其是译诗,忌一概而论。原因之一是译诗的欣赏者难以一概而论。大体而言,有追求原汁原味者,有热衷新词新意者,更有兼而有之者(如当代英美读者的艺术品味显然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汉学家〉;原因之二是译诗者本人就有个性化“翻译审美价值标准”,译作在他的审美运筹下,自有其个性化特色(如许渊冲的译作〉;其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元素跨文化转换的“可译性”不能一概而论。这个问题请参阅本书中有关文化翻译的对策论章节(见本书第四部分)。2.4意境的翻译“意境”作为中国文艺美学概念,源远流长。早在唐朝,王昌龄在其《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当然,他的“意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同。当今的“意境”近似于这三境的综合体。到了淸末,意境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王国维可谓意境论的集成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宋元戏曲考》中,他指出:“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可见,他把“意境”与“境界”作为同一概念提出。此后“意境”常与“境界”并用。朱光潜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1984:45—55)现代学人也认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袁行霈,1998:54)简而言之,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所产生艺术效果。也可以说意境是意象组合的综合效果,两者共生关系的特征。以上仅从“音”、“形”、“意象”、“意境”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英诗歌翻译的重点。谷歌推广费用不难看出,一般说来,英汉诗歌互译重点应在意象和意境的传递和再现上,这两方面才是诗歌的精髓所在。在具体方法上应注重意象的再现,以营造与原诗相似的意境,工于审美移情,出神入化于他者,体悟他者之心,方可传达他者之情。总之,凡事都有特性。有的诗重在形,纯以悦目;有的诗重在音,专以悦耳。就翻译而言,也就必须通变,变则通,通则达,这是译诗的一条通则。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 中学部 九 年级上教案(试行)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2012年8 月 日 此次授课内容属于教材第 一 单元,课题名称 <沁园春 雪>(第一课时) .通过研读章头语.透析教材和新课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本单元需 ...查看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 ...查看


  • _声声慢_翻译赏析与试译
  •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3年第3期(总第77期) "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 潘家云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外语系,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诗词翻译一般规则的回顾和对李清照" ...查看


  •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 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 ...查看


  • 2012年天河区初中语文学科部分学校联考质量分析
  • 2012年天河区初中语文学科部分学校联考质量分析 及给学校的建议 一.全区考试总体情况 从上表看出:本次测试能够达到预测的0.62-0.67的得分率,优秀率超过20%,合格率超过70%.低分率在4%. 二.各校考生成绩分段统计 峰值在90-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翻译的探索与思考
  • 成都 大学 学报 ( 社科  ̄ )oz年第 2期 2l・文艺论 丛 ・ 中国当代 儿童诗歌翻译 的探索与思考 崔 丹 ( 东北 师范大学 人文 学院 英语 学院, 吉林 长春 10 1 ) 3 17 摘 要 : 童诗歌是 由成人 为儿童创作 ...查看


  • 高考语文冲刺:研读试卷看题型梳理试题找不足
  • 部分考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是慢功夫",语言素养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看,研究答题规律,弥补知识漏洞很有必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对语文高考成绩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考生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1.研读高考试 ...查看


  • 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
  • 2007年9月第28卷 第5期 外语教学 Sept. 2007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 李林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 要:中国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是以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为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