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相关材料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简称地灾。[1]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 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背景

影响或控制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总体条件。它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指的是造成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地质灾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响地质灾害的更高层次的基础条件。地质灾害背景由两个系列组成:[1] ①以地球动力活动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背景。地质灾害背景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具体灾害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但从宏观上控制了一个地区一种或多种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和变化的总体趋势。因

此研究地质灾害背景条件是进行地质灾害宏观评价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根据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基本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绝对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从地球表层环境变化而言,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环境灾害范畴。固其发生的特殊性和危害巨大,地震灾害研究已自成一个体系论,作出未来灾害危障性预测,初步提出井论证不需治理、合方案的依据、布置与工程概算。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规定,住宅选址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利影响。

地质灾害基本特点

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 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

(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4)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有较大的不唯一性,霄表现为较强的离散性,应根据灾害个体的特点与作用因素综合确定,进行多状态的模拟计算。

(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昔适性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也许并不存在),现有的方法都有较多的假定条件。

(6)勘查阶段结束不等于勘查工作结束,后续的工作如监测或施工开挖常常能补充、修改勘查阶段的认识,甚至完全改变以前的结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有者延续性特点,即使是非常认真详细的工作,也不能过于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7)地质灾害勘查方法选择是强谰应用经验与技巧,寻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勘查效果,

(8)勘查工作量确定的最基本原则是能够查明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的作用因襄t 满足稳定性评价对有关参数的需求,而不拘于一般的勘察规程。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少越好,使用

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设备越简单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一般而言,勘查工作量依据地质灾害体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勘查技术方法的效果综合确定。

(9)勘查队伍是实现勘查目标、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和优化勘查工作量的关键。从事地质灾害勘查的工作实体应在地质技术^才,勘查设备和室内分析试验等方面具备条件,井拥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地质灾害基本分类

地质灾害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4]

地质灾害相关知识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

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

三峡库区大范围排查地质灾害

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

玉树地质断层

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

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要求,相关技术要求依据《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通知》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报告应经具有资格的资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审查;对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评估成果根据评估级别的不同分别由县级、市级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按要求抄报部、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形成之种种原因剖面图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1、一般常用监测方法:

(1)埋桩法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

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

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

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监测次数和时间

旱季每15天监测一次。雨季(4—9月)每5天监测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在暴雨、连续降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雨量达50㎜以上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昼夜安排专人监测。

滑坡监测

滑坡是一种山区建设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是一种斜坡变形形式,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斜坡上。对滑坡的含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广义的,即把斜坡岩体顺坡向下滑移的一切现象,统称为滑坡。它包括崩塌和泥石流等; 另一种是比较严谨的,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例如长期受水浸润,削弱山体下部支撑力量等) ,破坏了岩体的力学平衡,使山坡上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滑坡。传统的大地精密测量法、GPS 法以及近景摄影测量法等滑坡监测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些常规技术方法

往往会受到气候与地形的限制,且连续观测能力较差,实施困难较大,在观测条件复杂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遥感技术克服了地形、气候、观测条件的限制,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滑坡区域调查以及针对滑坡不同阶段实行动态监测,因此引入遥感技术进行滑坡监测是非常意义的。遥感用于滑坡监测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内容滑坡探测与识别; 滑坡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监测; 结合 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灾害预测。调查的方法主要有:

1、 直接解译:滑坡的探测与识别通常都采用航片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判读,识别出滑坡的鉴别特征,如泥石流引发的沉积物堆积、地貌地形、冰川退缩及冰舌的位移、岩层断裂等,。

2、动态对比:滑坡的监测可通过检测多时相卫星影像上滑坡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来定位滑坡,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滑坡条件,如滑坡范围、移动速度、地表形态、土壤湿度,进行滑坡动态监测。

3、干涉雷达监测:目前,滑坡动态监测或制图大部分已经采用了 InSAR 或 D-InSAR。如采用 ERS 数据生成干涉DEM ,并利用获取的地面控制点改进地理编码和高程值,获取地理编码垂直高程变化图。由此,辨识出边坡的位移,证明其不稳定,在滑坡真正发生之前进行预测。然后,从滑坡堆积带的影像中,分别选出三个主要为粗略纹理、中等纹理以及细碎片的不同区域,进行局部直方图分析,量测影像纹理,进一步找出滑坡碎片的大小及分布。

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泥石流监测

矿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层破碎,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丰富,植被条件较差,因此矿区沟谷泥石流具有多期性。进入雨季后处于发育旺盛期,山洪暴发,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频率较高,灾害严重。随着人为活动的加强,泥石流暴发的频率、规模越来越大,灾害碎石越来越严重,致使泥石流沟谷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区域地质环境逐步恶化。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产设施破坏,直接威胁着矿区的安全生产。矿区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单纯依靠地面调查地质灾害,不仅周期长、费用高,见效慢,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工作难度较大,不宜调查且难以准确判断。利用遥感技术不但可准确、直观、全面、多角度地观察和研究泥石流灾害,还可以利用多时像的遥感资料,动态地观察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为灾害地面调查及后续治理提供指导。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监测主要核心就是泥石流沟的解译。泥石流的遥感调查方法与滑坡非常类似,也可以采用直接解译法、动态对比法和干涉雷达等方法。 地质灾害崩塌监测

采矿崩塌地动态监测是工矿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遥感技术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遥感图像中提取采矿崩塌地是遥感应用于矿山资源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以较高的精度,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塌陷地,往往将遥感技术与 GIS 相结合,充分应用光谱特征、地学特征与信息、领域和专家知识及其他统计数据辅助进行遥感图象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

地质灾害地裂缝监测

矿产开采形成的地裂缝往往与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相伴而生,地裂缝发育特征受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特征等因素控制。根据矿区地裂缝地表延伸长度特征及危害性将矿区地裂缝分成三级规模。一般地面塌陷范围与地裂缝级别相辅相成,地面塌陷区范围大,则地裂缝规模随之增大,反之亦然,地裂缝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受塌陷区稳定性影响外,还受到地质条件、地表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灾情速报

(一 ) 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 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

1、特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的;

3、中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 ;

4、小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 二) 速报原则

情况准确, 上报迅速, 县为基础, 续报完整。

( 三) 速报程序

1、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6小时内速报市 (地) 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 并根据灾情进展, 随时续

地质灾害预警图

报, 直至调查结束;

特大型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或委托省(区、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委托省(区、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 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应尽快上报国土资源部。

2、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 12 小时内速报市 (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 并根据灾情进展, 随时续报, 直至调查结束。大型地质灾害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并将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土资源部。

3、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24小时内速报市(地) 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 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

和作出应急处理, 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4、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市 (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并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四) 速报内容

1、速报报告: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 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 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 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1) 抢险救灾工作;

(2)基本灾情;

(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 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

(5)发展趋势;

(6) 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

(7)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地质灾害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速报

对于发现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10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

报后, 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国土资源部, 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 随时做好续报工作。

地质灾害防御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 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火山喷发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而云南省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于2013年7

月份完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项目,在MapGIS K9互联网GIS 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一套省级、地州级共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基于地质环境背景、气象资料及历史地质灾害等分析研究,对云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进行划分,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库和适合云南全省的预警预报模型。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GIS 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雨量管理、预警分析、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7] 地质灾害相关条例

2003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第394号令,予以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确立了如下三项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三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以下五项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制度。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

灾害整修

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主管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二是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三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1]

四是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资质条件进行审查合格,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五是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 三同时" 制度。即经

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此外,条例还明确了违法责任的追究。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主要规定了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一)刑事责任;(二)民事责任;(三)行政责任。

地质灾害中国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概况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

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1] 地质灾害典型地质灾害

1:2015年8月12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烟家沟村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区附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厂区15间职工宿舍、3间民房被埋,64人失踪[9] 。

2:2015年19日8时30分许,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现场搜寻到第37名被困人员遗骸,到目前已经救出37人,其中36人确认死亡,1人经抢救生命体征平稳,目前只剩1人失联[10] 。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 、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 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

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通过调查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开展助老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制作鸟巢设,并付诸实践,然后用摄影、录相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行动,社区老人生活情况调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2.通过调查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1、社区老年人调查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通过调查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3、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结合调查报告的写作,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整体构思:

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和实施调查计划、组织交流探讨及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杂志等途径,全面了解本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撰写出调查报告,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开展助老实践活动,树立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观念,传承“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

方法指导: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前指导,活动中帮助,并组织好活动成果的展示,其他事情放手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设计计划,自主分工合作,自主搜集整理信息并撰写调查报告。

主题生成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片段——“林秀贞:温暖世道,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

师:影片中的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她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位让九州动容的农妇又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尊老、爱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秀贞的行为不正是这种美德在普通人身上的最好诠释吗?

师:我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这种美德的责任,去关注我们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二、明确调查目的、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卫生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超过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因此,为了对老年人生活状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号召同学们及全社会来共同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传承“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活动。

三、学习历代王朝养老敬老规定

周朝每年举行乡饮酒礼,以示敬老重贤;战国时齐国七十、八十、九十老人者,分别可把一到三人的赋役减免;汉朝时,汉文帝颁旨,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供给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不用钱;唐、宋、元都规定,男七十、女七十五都要有一个人伺候在身边;明朝提出了尊高年;清朝康熙在1722年举行了千叟宴;1989年,我国在尊重传统节日的原则基础上,向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四、学习相关法律

组织全体同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当地政府的一些有关养老的具体措施,为调查作好准备。

2、鸟类生息观察研究

一、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关爱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二、方法指导

出示一些关于鸟类生活的图片并组织学生到校外观看鸟类生活方式及生活的环境。

三、探究鸟类的生息

1、成立光鸟小组

2、订立观察研究计划

四、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制作鸟巢设

一、活动前的思考

根据自己了解的鸟巢,想想它的构成,怎么做?

二、活动目标

1、观察并了解本地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吃食住行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的一般方式。

2、通过跟人请教,查阅资料等方式,设计并准备制作鸟巢的工具,并付诸实践,动手制作。让每名学生都能为鸟儿做一个巢,并找合适的地方安放,让其成为鸟儿真正的家园。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绿色环保的意识。

3、能进行跟踪观察,培养学生做事能坚持到底的好品质。

活动过程:

(一)查阅资料,掌握信息

1、请教成人,了解本地常见鸟儿的种类,并查阅资料,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小鸟档案。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本地常见的鸟儿作为你建筑设计的房屋主人。

(二)动手制作

1、设计鸟巢的图纸。征求成人、教师和专家的意见。

2、准备建巢材料。建议废物利用,节约资源。

3、学生动手制作。

4、进行鸟巢的装修。多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小鸟的注意力,让它心甘情愿地以你制作的鸟巢为家。

5、进行班级评比。评比时,要求作一个书面说明贴在鸟巢上。

6、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

(三)安置鸟窝

把你制作的鸟窝安置在合适的地方。最好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不得一个人攀爬树枝,以免发生高空坠落的安全事故。然后用摄影、录相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行动。也借此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关爱鸟儿的活动中来。

(四)活动汇报

每名学生把整个活动,用文字的或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然后归类整理,写出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3、地质灾害

一、教学目标

了解共轴有哪些地质灾害并更好地预防

二、认识地质灾害

常常注意的灾害地震、坍塌、滑坡、泥石流、土地沉降等

三、地质灾害预防

如何防震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对地震后被压埋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我们在地震中的作法是否正确有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的新闻和地震的真实案例。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观看教师出示的的反映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2、阅读“案例聚焦”中的案例。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新闻以及关于地震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二)、学习地震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地震时自己可能会怎么做?

2、将自己的做法与“智慧加油站”中的做法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异,看看哪种方法更合理。

(三)、调查分析防震避险措施

1、列出对各项措施的判断依据。

2、设计调查问卷,从自我保护知识、逃生措施、应急物品准备、疏散路线等方面了解人们的防震意识。

3、整理调查结果,讨论人们防震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开展班级防震演练

1、列举学校的地形特点及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出地震发生时的安全躲避位置与适合的逃生路线,确定防震方案。

2、开展防震演练。

3、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地震的应急措施。

(五)、课后拓展

与家庭成员一起从防震用品、安全躲避位置、逃生路线等方面制订家庭防震计划,并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4、校园绰号调查

一、教学目标

人学生了解‘绰号’的含义,思考绰号现象好不好,对校园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二、教学方法

组织调查小组,就我校绰号进行调查并了解并被取绰号的人心情如何。

三、长期以来,“绰号”一直被很多的人认为是一种负面的东西。其实,绰号也有正面的意义,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它有很多值得利用的教育价值。给别人取了一个正面的精彩的绰号,需要很高的智慧和语言修养。用它作为教育资源,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

最近看了一部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炮灰团的主要成员都有绰号。如:死啦死啦、烦啦、兽医、克虏伯、迷龙等。

类似这些绰号在我们的校园中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非常流行。走在校园里,走进教室里,不经意间都能听到同学之间互喊绰号,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名字,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么多的绰号呢?绰号为什么会如此流行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关于绰号的文化思考

绰号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命名;另一种是他人命名。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给自己起了个不错的绰号。

其次绰号有褒贬之分。一般情况下,自己命名的绰号,多为褒义,或表达一种理想,或自勉、自谦、自嘲等;他人命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唾骂,有的是恭维,有的是嘲讽,有的是颂扬等等。

另外,绰号还有正规的与非正规之分,正规是已经形成书面语言,非正规的只在口头上流传。 导读:我对五年级的两个班1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汉代贾逵因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东汉崔烈以500万钱买官,人称“铜臭”;西汉甄丰喜欢夜间谋议,人称“夜半客”。唐代温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温钟馗上”;杨炯被称为“点鬼簿”,是因为他好用古人姓名;骆宾王被称为“算博士”,是

因为他诗中多用数字做对子;窦巩因口讷、不善言辞被时人讽为“嗫嚅翁”。明代的程济因博学而获“两脚书橱”的绰号。南明弘光天

如:汉代贾逵因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 东汉崔烈以500万钱买官,人称“铜臭”;西汉甄丰喜欢夜间谋议,人称“夜半客”。唐代温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温钟馗上” ;杨炯被称为“点鬼簿”,是因为他好用古人姓名;骆宾王被称为“算博士”,是因为他诗中多用数字做对子;窦巩因口讷、不善言辞被时人讽为“嗫嚅翁”。明代的程济因博学而获“两脚书橱”的绰号。南明弘光天子喜欢用蛤蟆制药,丞相马上英喜欢斗蟋蟀,因此得到蛤蟆天子、蟋蟀相公的绰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里的人物也都尽有绰号。《水浒传》天魁星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红楼梦》潇湘妃子林黛玉、怡红公子贾宝玉、蘅芜君薛宝钗;《西游记》金蝉子唐僧、弼马瘟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三国演义》美髯公关羽、环眼贼张飞、卧龙诸葛亮。

现代社会中的能人名士有绰号的也不乏大有人在。孙中山原名孙文,号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早年孙文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经常发表演讲,善于鼓动,很多人不相信他的宣传,把他看成是讲大话的骗子,所以起了个“孙大炮”的绰号;毛泽东人称“毛奇”;周恩来人称“胡公” 等等。

绰号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古至今,绰号不仅存在,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二、校园绰号流行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绰号现象,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待绰号的态度,我对五年级的两个班1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内容

1、你赞同给同学起绰号吗?为什么?

2、你有没有绰号?你喜欢你的绰号吗?

3、你给别人起过绰号吗?为什么给他(她)起绰号呢?

4、你的绰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此绰号呢?

5、在你接触过的同学中,请你写出几个你朋友或同学的绰号。

(二)调查结果统计

第1题

赞同取绰号的有19人,占19.4%;

反对取绰号的有79人,占80.6%。

第2题

有绰号的67人,占68.4%;没有绰号的31人,占31.6%;

喜欢自己绰号的16人,占23.8%;不喜欢自己绰号的51人,占76.2%。 第3题

给同学起过绰号的有83人,占了84.7%;

没给同学起过的有15人,占了15.3%。

第4、5题

统计出的绰号主要有:枪魔、清洁器、肚脐、爱丽丝、美女

(三)校园绰号的分类

根据以上的调查,我进行了归类、整理、分析。关于绰号,我们需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因人而异。我们根据取绰号的原因和该学生的各方面特征,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褒义型

棋圣:酷爱围棋的张波被同学们封了个“棋圣”的雅号;战车:足球场上勇猛的赵强被称作“战车”; 爱丽丝:钢琴弹得好的李丽被同学们叫做“爱丽丝”; 上好佳:王康成绩从一年级至今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给他起来个“上好佳”的外号,他本人特别喜欢,就连老师也这么叫他;白雪:“白雪”,一看就知道这位学生长得白,不错,小红,皮肤雪白,她的好朋友都这么称呼她;马博士:马小明,带着厚厚的近视镜,头脑特别聪明,怎么看都像一博士,故得名“马博士”; 沙利文:她叫安雪,成绩好,又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喊她“安妮. 沙利文”。

2、贬义型

核辐射:有个叫王晶的女同学长相暴丑, 暴胖。还特别不卫生,最叫人讨厌的是有口臭,故得名:“核辐射”; 娘娘腔:一个男生说话细声细语,特别温柔,同学喊其“娘娘腔”; 张地雷:张海波,经常在众人面前毫无遮拦地放屁,惹得同学都非常不高兴,故得名“张地雷”;

四眼田鸡:田素洁,一位成绩挺好的学生,就因带一眼镜,被同学们誉为“四眼田鸡”; 黑面牙膏:陈俊凡,天生一张黑黝黝的面庞,衬得牙齿特别的白,得名“黑面牙膏”; 肚脐:杜文琪,聪明伶俐的小女生,可同学们结合她的名字,偏偏给她起了个“肚脐”的绰号,着实让人不舒服;王麻花:王能,因脸上一脸的雀斑,被同学称之为“王麻花”; 50:班级有位学生每次数学考试都考不过50分,同学们便给他起了个“50”的绰号。

3、明贬实褒型

吹牛大王:一位叫王涛的学生,爱吹牛,大家给他起了个“吹牛大王”的绰号。初次看到这个绰号,会把王涛想成个“油腔滑调”的孩子。可看了同学们给他起绰号的理由,才恍然大悟。从百科探秘到文学名著,再到天文地理,他是无所不通,他有着广博的知识。看来王伟并不是“吹牛”,而是喜欢热心地向同学们传播自然科学常识。这是个广闻博阅,知识渊博的优秀学生。他自己对这样一个称呼也挺喜欢,“我喜欢和同学们谈天说地,同学们喊我‘吹牛大王’,我觉得挺好的,我本身就姓王,他们喊我吹牛,其实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

4、明褒实贬型

常胜将军:有个学生每次考生都不及格,为此老师在教室里对他说,你怎么每次都打败仗呢,别人都做常胜将军,你却要做常败将军。结果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常胜将军”的绰号。

美女:班上有位学生体态臃肿,长得确实不敢恭维,可同学偏偏给她起了个“美女”的雅号。

智慧女神:一位叫李霞的学生,成绩不好,上课回答问题,多数是以失败告终,同学们背地里都喊她“智慧女神”。

5、还有些绰号,无褒贬之分,纯粹是为了好玩。

如:蜗牛、曲别针、生姜、(旺旺)大礼包、章鱼、性感、青蛙、蝴蝶、西瓜太郎、懒洋洋等等。

三、绰号的教学利用与疏导

(一)正确认识,缩减绰号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虽说绰号有不同分类,但更多的绰号还是集中在贬义型、明褒实贬型,此类绰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一些学生表示,同学之间互相起绰号,有的比较难以让人接受。因起绰号而引发学生争吵、打架的事屡有发生,有的学生因自己的短处被人取了带有侮辱性的绰号,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和痛苦,产生自卑感,甚至出现厌学等严重后果。

绰号事件透视:

1、“黑面牙膏”的风波

陈俊凡,因为同学给其取“黑面牙膏”的绰号,心中一直感到不悦,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同学这么喊他,心中的愤怒之情愈发浓烈。一天,该班吴老师承担了一节校内公开课,课上吴老师让会背诵的同学举手,陈俊凡同学也举起了手,可不知他的同桌赵强为何缘故,竞向老师报告说:“老师,黑面牙膏不会背,也举手了。”这下可把在场的其他同学乐坏了,在场的听课老师也议论了好半天,一阵喧闹后,陈俊凡同学低下了头,吴老师继续上课。就在当天下午,赵强的家长就带着孩子找到学校,非要学校给个说法。经过调查,才知道是中午放学后,陈俊凡找了块砖头,紧紧跟着赵强,在走出校门不远处,趁赵强不注意,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得知此事的吴老师赶紧将赵强送往医院包扎。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就是那个绰号“黑面牙膏”引起的。赵强在那么多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喊出陈俊凡的绰号,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已将陈俊凡胸中积蓄已久的怨愤全部点燃,陈俊凡是带着“耻辱、愤怒、不平”上完的下面的课的,放学了,这所有的怨恨必须得到释放,而走在他前面的赵强便成了最好的释放对象。

2、“肚脐”惹的祸

杜文琪,成绩不错的小女孩,天真、文静,深得老师的喜爱。不知是谁给她起了个“肚脐”的绰号,让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生凭空增添了一大烦恼,据她自己叙述:“每当听到有人喊我‘肚脐’二字,我就特别生气,脸也会一阵红一阵白的,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我也曾告诉父母,可是父母只说‘去告诉你的老师’。我也曾和班主任老师说过,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也下过‘禁令’,可并没有什么效果,过段时间,又有人喊我‘肚脐’了,听久了,我只好左耳听右耳冒,装作听不见罢了。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简称地灾。[1]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 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背景

影响或控制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总体条件。它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指的是造成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地质灾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响地质灾害的更高层次的基础条件。地质灾害背景由两个系列组成:[1] ①以地球动力活动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背景。地质灾害背景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具体灾害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但从宏观上控制了一个地区一种或多种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和变化的总体趋势。因

此研究地质灾害背景条件是进行地质灾害宏观评价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根据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基本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绝对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从地球表层环境变化而言,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环境灾害范畴。固其发生的特殊性和危害巨大,地震灾害研究已自成一个体系论,作出未来灾害危障性预测,初步提出井论证不需治理、合方案的依据、布置与工程概算。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规定,住宅选址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利影响。

地质灾害基本特点

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 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

(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4)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有较大的不唯一性,霄表现为较强的离散性,应根据灾害个体的特点与作用因素综合确定,进行多状态的模拟计算。

(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昔适性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也许并不存在),现有的方法都有较多的假定条件。

(6)勘查阶段结束不等于勘查工作结束,后续的工作如监测或施工开挖常常能补充、修改勘查阶段的认识,甚至完全改变以前的结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有者延续性特点,即使是非常认真详细的工作,也不能过于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7)地质灾害勘查方法选择是强谰应用经验与技巧,寻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勘查效果,

(8)勘查工作量确定的最基本原则是能够查明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的作用因襄t 满足稳定性评价对有关参数的需求,而不拘于一般的勘察规程。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少越好,使用

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设备越简单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一般而言,勘查工作量依据地质灾害体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勘查技术方法的效果综合确定。

(9)勘查队伍是实现勘查目标、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和优化勘查工作量的关键。从事地质灾害勘查的工作实体应在地质技术^才,勘查设备和室内分析试验等方面具备条件,井拥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地质灾害基本分类

地质灾害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4]

地质灾害相关知识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

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

三峡库区大范围排查地质灾害

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

玉树地质断层

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

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要求,相关技术要求依据《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通知》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报告应经具有资格的资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审查;对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评估成果根据评估级别的不同分别由县级、市级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按要求抄报部、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形成之种种原因剖面图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1、一般常用监测方法:

(1)埋桩法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

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

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

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监测次数和时间

旱季每15天监测一次。雨季(4—9月)每5天监测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在暴雨、连续降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雨量达50㎜以上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昼夜安排专人监测。

滑坡监测

滑坡是一种山区建设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是一种斜坡变形形式,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斜坡上。对滑坡的含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广义的,即把斜坡岩体顺坡向下滑移的一切现象,统称为滑坡。它包括崩塌和泥石流等; 另一种是比较严谨的,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例如长期受水浸润,削弱山体下部支撑力量等) ,破坏了岩体的力学平衡,使山坡上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滑坡。传统的大地精密测量法、GPS 法以及近景摄影测量法等滑坡监测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些常规技术方法

往往会受到气候与地形的限制,且连续观测能力较差,实施困难较大,在观测条件复杂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遥感技术克服了地形、气候、观测条件的限制,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滑坡区域调查以及针对滑坡不同阶段实行动态监测,因此引入遥感技术进行滑坡监测是非常意义的。遥感用于滑坡监测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内容滑坡探测与识别; 滑坡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监测; 结合 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灾害预测。调查的方法主要有:

1、 直接解译:滑坡的探测与识别通常都采用航片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判读,识别出滑坡的鉴别特征,如泥石流引发的沉积物堆积、地貌地形、冰川退缩及冰舌的位移、岩层断裂等,。

2、动态对比:滑坡的监测可通过检测多时相卫星影像上滑坡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来定位滑坡,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滑坡条件,如滑坡范围、移动速度、地表形态、土壤湿度,进行滑坡动态监测。

3、干涉雷达监测:目前,滑坡动态监测或制图大部分已经采用了 InSAR 或 D-InSAR。如采用 ERS 数据生成干涉DEM ,并利用获取的地面控制点改进地理编码和高程值,获取地理编码垂直高程变化图。由此,辨识出边坡的位移,证明其不稳定,在滑坡真正发生之前进行预测。然后,从滑坡堆积带的影像中,分别选出三个主要为粗略纹理、中等纹理以及细碎片的不同区域,进行局部直方图分析,量测影像纹理,进一步找出滑坡碎片的大小及分布。

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泥石流监测

矿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层破碎,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丰富,植被条件较差,因此矿区沟谷泥石流具有多期性。进入雨季后处于发育旺盛期,山洪暴发,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频率较高,灾害严重。随着人为活动的加强,泥石流暴发的频率、规模越来越大,灾害碎石越来越严重,致使泥石流沟谷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区域地质环境逐步恶化。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产设施破坏,直接威胁着矿区的安全生产。矿区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单纯依靠地面调查地质灾害,不仅周期长、费用高,见效慢,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工作难度较大,不宜调查且难以准确判断。利用遥感技术不但可准确、直观、全面、多角度地观察和研究泥石流灾害,还可以利用多时像的遥感资料,动态地观察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为灾害地面调查及后续治理提供指导。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监测主要核心就是泥石流沟的解译。泥石流的遥感调查方法与滑坡非常类似,也可以采用直接解译法、动态对比法和干涉雷达等方法。 地质灾害崩塌监测

采矿崩塌地动态监测是工矿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遥感技术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遥感图像中提取采矿崩塌地是遥感应用于矿山资源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以较高的精度,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塌陷地,往往将遥感技术与 GIS 相结合,充分应用光谱特征、地学特征与信息、领域和专家知识及其他统计数据辅助进行遥感图象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

地质灾害地裂缝监测

矿产开采形成的地裂缝往往与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相伴而生,地裂缝发育特征受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特征等因素控制。根据矿区地裂缝地表延伸长度特征及危害性将矿区地裂缝分成三级规模。一般地面塌陷范围与地裂缝级别相辅相成,地面塌陷区范围大,则地裂缝规模随之增大,反之亦然,地裂缝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受塌陷区稳定性影响外,还受到地质条件、地表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灾情速报

(一 ) 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 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

1、特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的;

3、中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 ;

4、小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 二) 速报原则

情况准确, 上报迅速, 县为基础, 续报完整。

( 三) 速报程序

1、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6小时内速报市 (地) 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 并根据灾情进展, 随时续

地质灾害预警图

报, 直至调查结束;

特大型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或委托省(区、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委托省(区、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 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应尽快上报国土资源部。

2、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 12 小时内速报市 (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 并根据灾情进展, 随时续报, 直至调查结束。大型地质灾害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并将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土资源部。

3、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24小时内速报市(地) 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 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

和作出应急处理, 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4、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后, 灾害所在县(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市 (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并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四) 速报内容

1、速报报告: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 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 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 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1) 抢险救灾工作;

(2)基本灾情;

(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 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

(5)发展趋势;

(6) 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

(7)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地质灾害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速报

对于发现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10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

报后, 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国土资源部, 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 随时做好续报工作。

地质灾害防御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 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火山喷发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而云南省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于2013年7

月份完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项目,在MapGIS K9互联网GIS 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一套省级、地州级共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基于地质环境背景、气象资料及历史地质灾害等分析研究,对云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进行划分,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库和适合云南全省的预警预报模型。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GIS 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雨量管理、预警分析、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7] 地质灾害相关条例

2003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第394号令,予以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确立了如下三项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三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以下五项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制度。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

灾害整修

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主管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二是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三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1]

四是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资质条件进行审查合格,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五是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 三同时" 制度。即经

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此外,条例还明确了违法责任的追究。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主要规定了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一)刑事责任;(二)民事责任;(三)行政责任。

地质灾害中国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概况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

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1] 地质灾害典型地质灾害

1:2015年8月12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烟家沟村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区附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厂区15间职工宿舍、3间民房被埋,64人失踪[9] 。

2:2015年19日8时30分许,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现场搜寻到第37名被困人员遗骸,到目前已经救出37人,其中36人确认死亡,1人经抢救生命体征平稳,目前只剩1人失联[10] 。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 、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 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

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通过调查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开展助老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制作鸟巢设,并付诸实践,然后用摄影、录相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行动,社区老人生活情况调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2.通过调查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1、社区老年人调查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通过调查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3、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结合调查报告的写作,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整体构思:

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和实施调查计划、组织交流探讨及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杂志等途径,全面了解本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撰写出调查报告,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开展助老实践活动,树立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观念,传承“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

方法指导: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前指导,活动中帮助,并组织好活动成果的展示,其他事情放手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设计计划,自主分工合作,自主搜集整理信息并撰写调查报告。

主题生成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片段——“林秀贞:温暖世道,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

师:影片中的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她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位让九州动容的农妇又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尊老、爱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秀贞的行为不正是这种美德在普通人身上的最好诠释吗?

师:我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这种美德的责任,去关注我们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二、明确调查目的、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卫生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超过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因此,为了对老年人生活状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号召同学们及全社会来共同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传承“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活动。

三、学习历代王朝养老敬老规定

周朝每年举行乡饮酒礼,以示敬老重贤;战国时齐国七十、八十、九十老人者,分别可把一到三人的赋役减免;汉朝时,汉文帝颁旨,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供给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不用钱;唐、宋、元都规定,男七十、女七十五都要有一个人伺候在身边;明朝提出了尊高年;清朝康熙在1722年举行了千叟宴;1989年,我国在尊重传统节日的原则基础上,向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四、学习相关法律

组织全体同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当地政府的一些有关养老的具体措施,为调查作好准备。

2、鸟类生息观察研究

一、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关爱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二、方法指导

出示一些关于鸟类生活的图片并组织学生到校外观看鸟类生活方式及生活的环境。

三、探究鸟类的生息

1、成立光鸟小组

2、订立观察研究计划

四、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制作鸟巢设

一、活动前的思考

根据自己了解的鸟巢,想想它的构成,怎么做?

二、活动目标

1、观察并了解本地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吃食住行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的一般方式。

2、通过跟人请教,查阅资料等方式,设计并准备制作鸟巢的工具,并付诸实践,动手制作。让每名学生都能为鸟儿做一个巢,并找合适的地方安放,让其成为鸟儿真正的家园。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绿色环保的意识。

3、能进行跟踪观察,培养学生做事能坚持到底的好品质。

活动过程:

(一)查阅资料,掌握信息

1、请教成人,了解本地常见鸟儿的种类,并查阅资料,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小鸟档案。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本地常见的鸟儿作为你建筑设计的房屋主人。

(二)动手制作

1、设计鸟巢的图纸。征求成人、教师和专家的意见。

2、准备建巢材料。建议废物利用,节约资源。

3、学生动手制作。

4、进行鸟巢的装修。多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小鸟的注意力,让它心甘情愿地以你制作的鸟巢为家。

5、进行班级评比。评比时,要求作一个书面说明贴在鸟巢上。

6、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

(三)安置鸟窝

把你制作的鸟窝安置在合适的地方。最好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不得一个人攀爬树枝,以免发生高空坠落的安全事故。然后用摄影、录相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行动。也借此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关爱鸟儿的活动中来。

(四)活动汇报

每名学生把整个活动,用文字的或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然后归类整理,写出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3、地质灾害

一、教学目标

了解共轴有哪些地质灾害并更好地预防

二、认识地质灾害

常常注意的灾害地震、坍塌、滑坡、泥石流、土地沉降等

三、地质灾害预防

如何防震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对地震后被压埋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我们在地震中的作法是否正确有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的新闻和地震的真实案例。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观看教师出示的的反映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2、阅读“案例聚焦”中的案例。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新闻以及关于地震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二)、学习地震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地震时自己可能会怎么做?

2、将自己的做法与“智慧加油站”中的做法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异,看看哪种方法更合理。

(三)、调查分析防震避险措施

1、列出对各项措施的判断依据。

2、设计调查问卷,从自我保护知识、逃生措施、应急物品准备、疏散路线等方面了解人们的防震意识。

3、整理调查结果,讨论人们防震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开展班级防震演练

1、列举学校的地形特点及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出地震发生时的安全躲避位置与适合的逃生路线,确定防震方案。

2、开展防震演练。

3、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地震的应急措施。

(五)、课后拓展

与家庭成员一起从防震用品、安全躲避位置、逃生路线等方面制订家庭防震计划,并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4、校园绰号调查

一、教学目标

人学生了解‘绰号’的含义,思考绰号现象好不好,对校园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二、教学方法

组织调查小组,就我校绰号进行调查并了解并被取绰号的人心情如何。

三、长期以来,“绰号”一直被很多的人认为是一种负面的东西。其实,绰号也有正面的意义,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它有很多值得利用的教育价值。给别人取了一个正面的精彩的绰号,需要很高的智慧和语言修养。用它作为教育资源,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

最近看了一部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炮灰团的主要成员都有绰号。如:死啦死啦、烦啦、兽医、克虏伯、迷龙等。

类似这些绰号在我们的校园中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非常流行。走在校园里,走进教室里,不经意间都能听到同学之间互喊绰号,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名字,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么多的绰号呢?绰号为什么会如此流行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关于绰号的文化思考

绰号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命名;另一种是他人命名。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给自己起了个不错的绰号。

其次绰号有褒贬之分。一般情况下,自己命名的绰号,多为褒义,或表达一种理想,或自勉、自谦、自嘲等;他人命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唾骂,有的是恭维,有的是嘲讽,有的是颂扬等等。

另外,绰号还有正规的与非正规之分,正规是已经形成书面语言,非正规的只在口头上流传。 导读:我对五年级的两个班1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汉代贾逵因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东汉崔烈以500万钱买官,人称“铜臭”;西汉甄丰喜欢夜间谋议,人称“夜半客”。唐代温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温钟馗上”;杨炯被称为“点鬼簿”,是因为他好用古人姓名;骆宾王被称为“算博士”,是

因为他诗中多用数字做对子;窦巩因口讷、不善言辞被时人讽为“嗫嚅翁”。明代的程济因博学而获“两脚书橱”的绰号。南明弘光天

如:汉代贾逵因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 东汉崔烈以500万钱买官,人称“铜臭”;西汉甄丰喜欢夜间谋议,人称“夜半客”。唐代温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温钟馗上” ;杨炯被称为“点鬼簿”,是因为他好用古人姓名;骆宾王被称为“算博士”,是因为他诗中多用数字做对子;窦巩因口讷、不善言辞被时人讽为“嗫嚅翁”。明代的程济因博学而获“两脚书橱”的绰号。南明弘光天子喜欢用蛤蟆制药,丞相马上英喜欢斗蟋蟀,因此得到蛤蟆天子、蟋蟀相公的绰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里的人物也都尽有绰号。《水浒传》天魁星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红楼梦》潇湘妃子林黛玉、怡红公子贾宝玉、蘅芜君薛宝钗;《西游记》金蝉子唐僧、弼马瘟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三国演义》美髯公关羽、环眼贼张飞、卧龙诸葛亮。

现代社会中的能人名士有绰号的也不乏大有人在。孙中山原名孙文,号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早年孙文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经常发表演讲,善于鼓动,很多人不相信他的宣传,把他看成是讲大话的骗子,所以起了个“孙大炮”的绰号;毛泽东人称“毛奇”;周恩来人称“胡公” 等等。

绰号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古至今,绰号不仅存在,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二、校园绰号流行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绰号现象,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待绰号的态度,我对五年级的两个班1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内容

1、你赞同给同学起绰号吗?为什么?

2、你有没有绰号?你喜欢你的绰号吗?

3、你给别人起过绰号吗?为什么给他(她)起绰号呢?

4、你的绰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此绰号呢?

5、在你接触过的同学中,请你写出几个你朋友或同学的绰号。

(二)调查结果统计

第1题

赞同取绰号的有19人,占19.4%;

反对取绰号的有79人,占80.6%。

第2题

有绰号的67人,占68.4%;没有绰号的31人,占31.6%;

喜欢自己绰号的16人,占23.8%;不喜欢自己绰号的51人,占76.2%。 第3题

给同学起过绰号的有83人,占了84.7%;

没给同学起过的有15人,占了15.3%。

第4、5题

统计出的绰号主要有:枪魔、清洁器、肚脐、爱丽丝、美女

(三)校园绰号的分类

根据以上的调查,我进行了归类、整理、分析。关于绰号,我们需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因人而异。我们根据取绰号的原因和该学生的各方面特征,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褒义型

棋圣:酷爱围棋的张波被同学们封了个“棋圣”的雅号;战车:足球场上勇猛的赵强被称作“战车”; 爱丽丝:钢琴弹得好的李丽被同学们叫做“爱丽丝”; 上好佳:王康成绩从一年级至今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给他起来个“上好佳”的外号,他本人特别喜欢,就连老师也这么叫他;白雪:“白雪”,一看就知道这位学生长得白,不错,小红,皮肤雪白,她的好朋友都这么称呼她;马博士:马小明,带着厚厚的近视镜,头脑特别聪明,怎么看都像一博士,故得名“马博士”; 沙利文:她叫安雪,成绩好,又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喊她“安妮. 沙利文”。

2、贬义型

核辐射:有个叫王晶的女同学长相暴丑, 暴胖。还特别不卫生,最叫人讨厌的是有口臭,故得名:“核辐射”; 娘娘腔:一个男生说话细声细语,特别温柔,同学喊其“娘娘腔”; 张地雷:张海波,经常在众人面前毫无遮拦地放屁,惹得同学都非常不高兴,故得名“张地雷”;

四眼田鸡:田素洁,一位成绩挺好的学生,就因带一眼镜,被同学们誉为“四眼田鸡”; 黑面牙膏:陈俊凡,天生一张黑黝黝的面庞,衬得牙齿特别的白,得名“黑面牙膏”; 肚脐:杜文琪,聪明伶俐的小女生,可同学们结合她的名字,偏偏给她起了个“肚脐”的绰号,着实让人不舒服;王麻花:王能,因脸上一脸的雀斑,被同学称之为“王麻花”; 50:班级有位学生每次数学考试都考不过50分,同学们便给他起了个“50”的绰号。

3、明贬实褒型

吹牛大王:一位叫王涛的学生,爱吹牛,大家给他起了个“吹牛大王”的绰号。初次看到这个绰号,会把王涛想成个“油腔滑调”的孩子。可看了同学们给他起绰号的理由,才恍然大悟。从百科探秘到文学名著,再到天文地理,他是无所不通,他有着广博的知识。看来王伟并不是“吹牛”,而是喜欢热心地向同学们传播自然科学常识。这是个广闻博阅,知识渊博的优秀学生。他自己对这样一个称呼也挺喜欢,“我喜欢和同学们谈天说地,同学们喊我‘吹牛大王’,我觉得挺好的,我本身就姓王,他们喊我吹牛,其实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

4、明褒实贬型

常胜将军:有个学生每次考生都不及格,为此老师在教室里对他说,你怎么每次都打败仗呢,别人都做常胜将军,你却要做常败将军。结果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常胜将军”的绰号。

美女:班上有位学生体态臃肿,长得确实不敢恭维,可同学偏偏给她起了个“美女”的雅号。

智慧女神:一位叫李霞的学生,成绩不好,上课回答问题,多数是以失败告终,同学们背地里都喊她“智慧女神”。

5、还有些绰号,无褒贬之分,纯粹是为了好玩。

如:蜗牛、曲别针、生姜、(旺旺)大礼包、章鱼、性感、青蛙、蝴蝶、西瓜太郎、懒洋洋等等。

三、绰号的教学利用与疏导

(一)正确认识,缩减绰号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虽说绰号有不同分类,但更多的绰号还是集中在贬义型、明褒实贬型,此类绰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一些学生表示,同学之间互相起绰号,有的比较难以让人接受。因起绰号而引发学生争吵、打架的事屡有发生,有的学生因自己的短处被人取了带有侮辱性的绰号,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和痛苦,产生自卑感,甚至出现厌学等严重后果。

绰号事件透视:

1、“黑面牙膏”的风波

陈俊凡,因为同学给其取“黑面牙膏”的绰号,心中一直感到不悦,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同学这么喊他,心中的愤怒之情愈发浓烈。一天,该班吴老师承担了一节校内公开课,课上吴老师让会背诵的同学举手,陈俊凡同学也举起了手,可不知他的同桌赵强为何缘故,竞向老师报告说:“老师,黑面牙膏不会背,也举手了。”这下可把在场的其他同学乐坏了,在场的听课老师也议论了好半天,一阵喧闹后,陈俊凡同学低下了头,吴老师继续上课。就在当天下午,赵强的家长就带着孩子找到学校,非要学校给个说法。经过调查,才知道是中午放学后,陈俊凡找了块砖头,紧紧跟着赵强,在走出校门不远处,趁赵强不注意,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得知此事的吴老师赶紧将赵强送往医院包扎。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就是那个绰号“黑面牙膏”引起的。赵强在那么多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喊出陈俊凡的绰号,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已将陈俊凡胸中积蓄已久的怨愤全部点燃,陈俊凡是带着“耻辱、愤怒、不平”上完的下面的课的,放学了,这所有的怨恨必须得到释放,而走在他前面的赵强便成了最好的释放对象。

2、“肚脐”惹的祸

杜文琪,成绩不错的小女孩,天真、文静,深得老师的喜爱。不知是谁给她起了个“肚脐”的绰号,让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生凭空增添了一大烦恼,据她自己叙述:“每当听到有人喊我‘肚脐’二字,我就特别生气,脸也会一阵红一阵白的,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我也曾告诉父母,可是父母只说‘去告诉你的老师’。我也曾和班主任老师说过,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也下过‘禁令’,可并没有什么效果,过段时间,又有人喊我‘肚脐’了,听久了,我只好左耳听右耳冒,装作听不见罢了。


相关文章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5月1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孙文盛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 ...查看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资质延续表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资质-延续 1工程勘查资质延续申请表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资质延续申请表(Word或Excel文档,只扫描插入加盖红章的页面,表格部分保持Word或Excel格式) 2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法人资格证明文件.设立单位 ...查看


  • 应急值守工作手册(参照版)
  • ★内部资料,注意保密 应急值守工作手册 国土资源部 2016版 引言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提高应急值守工作能力,根据最新工作要求,我们在总结以往应急值守工作基础上,对原版<应急值守工作手册>有关内 ...查看


  • 乡镇汛期地质灾害自查工作汇报
  • 乡镇汛期地质灾害自查工作汇报 为了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坚持不懈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防灾减灾会议精神 ...查看


  •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初中生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 活动过程: 一 ...查看


  • 四川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 2015-07-07 09:24:03   来源:   点击: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根据< ...查看


  • 城区变电站噪声分析与治理_欧阳玲
  • 安全与综合湖 南 电 力第29卷/2009年第6期 城区变电站噪声分析与治理 欧阳玲,李铁楠,李 毅 (湖南省电力公司试验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 要:对某110kV变电站站界噪声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噪声超标的主要原因并进行治理,使 ...查看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程序及资料目录yes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程序 1.治理工程验收分为竣工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在治理工程完工且质量评定与自验合格后,进行竣工初步验收:试运行一个水文年后,进行竣工验收. 2.工程质量按评定标准进行检验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合格等级. ...查看


  •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作者: 彭晶晶 (高中地理 甘平凉地理 一班 )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新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1)复习我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2)掌握我国主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