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考试资料

第一章 总论

1.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

(1) 住宅

(2) 公共宿舍

(3) 专用公寓

(4) 居住综合体

2.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通常可以将择居者选择条件简要概括为——

(1)地段佳

(2)环境优

(3)房型好

(4)交通便捷

(5)服务齐全

(6)价格适宜

等基本目标,它们反映了居住者普遍认同的适合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可称之为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3. 适居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建筑与社会的共生观念——和谐社会

(3)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4) 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

(5) 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4.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 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性标准:

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就是用以衡量住户拥有的居住空间数量和环境质量的技术性控制指标。其中住户可居住空间的数量标准,即是通常所指的居住面积标准;居住空间环境质量标准则包括对空间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两个方面。

6. 社会居住模式: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组成住户的生活方式。

住户:住房的使用者一般简称为住户。在人口统计中常将住户分为常规住户和准常规住户。

常规住户:即指一般“家庭户”,户内群体的社会关系应是家族关系。

“准常规”住户:则包括住校的学生,驻工作机构的单身职工和驻地军人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集体户”。

7.户型:住户成员构成的特征通常称为户型,

套型:住房空间构成和形式的特征通常称为套型。

8. 住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常规住户——“家庭户”的户型特征及空间

需求;其他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准常规住户——“集体

户”的组成特征及空间需求

9. 户型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户代际数和家庭人口结构类型两方面。

10. 家庭人口结构影响住宅套型平面与空间的组成和组合形式,也就是户型决定着套型设计。

11. 住户的居住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四类,

(A)私人生活行为

(B)社会生活行为

(C)家务活动行为

(D)生理卫生行为

12.家居生活类型:

A.工作学习型

B.社会交往型

C.生活休闲型

D.家庭从业型

13. 非家庭住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模式主要是由其从事的社会生活角色(职业、职务、身份等)和经济生活能力所决定的。

第二章 套型设计

(上)

1. 公共分摊面积:公用建筑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

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

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公共分摊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公共分摊系数=整幢建筑的公用建筑面积/整幢建筑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总和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住宅中分户门内全部可供使用的净面积的总和,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壁橱、阳

台和室内走道、室内楼梯等等

居住面积:是指住宅中供日常生活起居用的居室净面积的总和。(当分户门内厅和过道的面积超过6平方米时,可按

其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在居住面积内。)

阳台面积:封闭阳台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或挑阳台、凹阳台、半挑半凹阳台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辅助面积:是指住宅建筑各层中不直接供住户生活的室内空间净面积,包括过道、厨房、卫生间、厕所、贮藏室等。 结构面积:1/2共用结构墙体投影面积+非共用结构墙体水平投影面积

2. 住宅的各功能房间归纳划分为:居住空间、厨卫空间和辅助空间三类。

3. 起居空间的设计要点:

A.起居厅在住宅套内的布局应处于住宅套的前部,靠近门厅、餐厅布置;应占据较好的朝向,一般以南向为多,并应直接采光通风(即明厅), 采光口宽度为≥1.5m为宜。

B.2.起居室空间方面要有安定(稳定)性,平面设计应尽量减少交通穿越干扰;不希望起居空间与其他空间穿套,避免各种行为相互干扰。

C.起居室的家具一般沿两条相对的内墙布置,因此内墙面的长度和门洞口开设的位置影响着家具摆放。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开向起居室的门过多,应尽可能提供足够长度的连续墙面供家具“依靠”;如若不得不开门,则尽量相对集中布置。

D.起居室(厅)应与卧室间有明确的分隔,以实现“动静分离”,避免户内干扰。

3. 起居室的设置方式大致有两种情况:相对独立的起居室和与餐厅合二为一的起居室。

4.起居室的面积:

(a)起居室相对独立时,起居室的使用面积一般在15㎡以上;

(b)当起居室与餐厅合为一时,二者的使用面积控制在20—25㎡;或共同占套内使用面积的25%~30%为宜;

5.起居室面宽(开间):

(a)常用尺寸3900~4500mm。

(b)经济尺寸3600mm。

(c)舒适尺寸6000mm以上。

6. 卧室的设计要点:

A.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因此,住宅设计应千方百计将外墙让给卧室,保证卧室与室外自然环境有必要的直接联系,如采光、通风和景观等。

B.卧室空间尺度比例要恰当。一般开间与进深之比不要大于1:2。

7. 书房的面宽最好在2600mm以上,进深大多在3~4m左右。

8.厨房的空间需求:

(A)空间流线组织需求

(B)空间视觉联系需求

(C)厨房应有直接的采光、通风窗口,才能保证基本的操作需要和自然通风换气。

9. 厨具的平面形式分为单列型、双列型、“L”型、“U”型、岛型五种平面形式

10. 厨房按面积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型5-6㎡、小康型6-8㎡、舒适型8-12㎡。

11. 厨房的管线布置:

(a)立管区宜集中在厨房某一合理的位置上,尽可能布局紧凑,并考虑有封闭为暗管的可能。

(b)洗涤池要靠近立管布置,使水池下水软管最短,既经济又便于与立管交接。

12. 厨房中的排风烟道在布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a)竖向共用排风烟道大多设置在厨房墙角,具体位置需结合本层厨房的整体布局以及上下层用房的相互关系综合确定。

(b)烟道应靠近灶台,便于抽油烟机的短距离排烟。

13. 卫生间的平面布局有多种形式,归结起来可以分为集中型、前室型和分设型三种形式。

14.管井布置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a)管井应当首先考虑靠近坐便器设置,以解决其排水量大且容易堵塞的问题;

(b)合理布置卫生间洁具,使管道不靠近卧室墙面布置,从而减小给水和排水管道对卧室的噪声影响;

(c)洁具尽可能同侧布置,减少排水管的长度及管线之间的交叉。

15. 管井与风道的布置关系

(a)管井和风道应尽可能紧临承重墙布置,以加强空间的适应性。

(b)不同位置及形式的卫生间中管井与风道的布置应当具体分析,例如两卫紧临的情况下,通常将管井与风道布置在两卫之间。

17. 门厅:是从户外进入室内的过渡空间,是联系户内外空间的缓冲区域。

18. 门厅的功能

1.随着生活水准提高,人们养成了进门后换鞋和更衣习惯,门厅要为换鞋、更衣、整装及存放鞋帽、衣物、雨具、

包袋等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

2.门厅是一个半开放性的空间,门厅应能够方便地迎送、礼待客人,给来访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门厅还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与居室内整体的装饰风格相协调,能够充分反映主人的审美修养和情趣个性;

4.门厅应具备“屏风”的功能,避免一览无余,使人户门处不能直视私密性要求高的区域,保证住宅内部空间的私密性;

5.门厅在大小及空间划分上应根据套型的面积大小综合考虑。

19. 走道、过厅:是户内各房间联系的纽带,其功能是避免因房间穿套而造成空间之间的穿插与干扰。

其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能便捷的连接各个功能空间。

(b)注意面积经济节约,避免过道延伸过长。

(c)过道的宽度及过道中门的位置的确定要照顾到方便大件家具(如沙发、双人床、床垫等)的搬运,同时不宜过于狭窄、曲折。

(e)通常情况下,过道连接多个门,在确定门的位置时要从通风角度加以考虑。

20. 储藏空间设计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A)在一套住宅中应设有集中的储藏室,同时还应有分散在不同空间的、专门的储藏空间。

(B)储藏空间多为没有自然通风采光的“黑房间”,应注意采取措施保证储藏空间有一定的通风,如门上设置百叶、房间上方加设排风扇等。

21. 阳台:是为了获取阳光而设置的,是住宅通向自然的过渡空间。

功能作用:它对于改善居室的通风、日照和采光,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 阳台还具备晾晒衣物、培植花草和储存物品等使用功能;是住宅功能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同时也是丰富建筑外观的重要元素。

22.阳台按使用功能分类: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

(a)生活阳台供生活起居使用,一般设于楼栋阳光充沛的南向,起居室或卧室外侧。

(b)服务阳台则是家居生活中进行杂务活动的场所,满足住户储藏、放置杂物、洗衣、晾衣等功能需求,多与厨房或餐厅连接。

23. 服务阳台设计要点:

(ⅰ)将阳台的侧面围护结构尽量设计成实墙面,使住户有机会依附墙面打制隔板、吊柜用来分类储藏。

(ⅱ)合理细分阳台空间,有可能的情况下划分不同的温度区域以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物品储藏

(ⅲ)要考虑在服务阳台放置洗衣机、设置污水池的可能。注意设置上下水管。

(ⅳ)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适当扩大服务阳台的面积,如可以放下一张床,能够阶段性充当保姆间。

24.阳台按平面形式分类:凸阳台、凹阳台和半凸半凹阳台。

25. 阳台设计一般要求

(a)开敞式阳台的地面标高应低于室内标高的30~150mm,并应有1%一2%的排水坡度将积水引向地漏或泻水管。 (b)阳台栏杆需要具有抗侧向力的能力,其净高应满足防止坠落的安全要求低层、多层住宅不应低于1050m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00mm的要求(宜实体板《住宅设计规范》)。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爬,垂直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以防止儿童钻出。

(c)阳台设计应综合考虑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问题,便于空调室外机的安置和检修,同时使阳台立面丰富。 (d)要避免阳台过深或形状特殊对下层住户造成的阳光遮挡,影响其日照效果。

26. 露台:是指顶部无遮盖的露天平台,如不设雨篷的顶层阳台、退台式住宅中退台后部分的下层屋顶。

27. 露台设计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a)要尽量避免进入露台必须穿行私密性较强房间的情况发生。

(b)由于露台基层需要进行找坡、保温、防水等处理,往往会使屋面构造层厚度超过居室楼面构造层厚度,造成室外标高高于室内标高。因此要注意相关构造措施及空间处理,如露台处进行降板处理、在不碍事处设置门和台阶等。 (c)露台栏杆、女儿墙必须防止儿童攀爬,国家规范规定其有效高度不应小于1.1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2m。 (d)应为露台提供上下水,方便住户洗涤、浇花、冲洗地面、清洗餐具等活动。

套型设计(下)

1.套型空间的组合:是指将户内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要。

2.套型:就是指满足不同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及居住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单位的组合类型。

为了满足需求,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空间去实现;另一方面,要求将各个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3.功能分区原则包括: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和公私分区

4.套型内各空间的平面组合关系:梯间式,庭院式或外廊式

5.根据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关系,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

串联式——厨房与餐厅穿套布置,餐厅不占和少占面宽

并联式——厨房与餐厅并列布置,餐厅占住宅面宽

6.厨房门与阳台门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穿越型、相邻型、对角型。

7.厨房橱柜有双列式、单列式及“U”形排法。

8.将餐厅与起居室的位置关系归纳为以下三种:半分离式、结合式、分离式。

9.卫生间常见的布置方式有以下二种情况:分开式布置和临近式布置

10.主卧室与主卧卫生间、衣装间的位置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贯通式、穿套式、对面式

11.书房常见位置有:靠近主卧室布置;与起居室相连通形式;

12.多层板式住宅中标准单元标准层的三种平面组合形式。

2+2室平面

2+3室平面

3+3室平面

13.板式住宅特殊位置(端单元、转角单元)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A)尽端单元套型处理

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增加套数和扩大面积三种。

(B)转角单元套型处理

需注意的是:拼接单元时,内侧转角处容易出现对视问题,应在布置房间时避开私密性强的空间,以免相互干扰。 常见的转角单元形式有:直角型、退后型、斜角型

14.塔式:不与其他单元拼接的、独立的、四面临空的住栋形式称为塔式。

这种类型的住宅平面在长宽两个方向的尺寸比较接近,以一组垂直交通为中心,各户环绕布置。一般情况下,每一层楼可以布置4~8套户型,多者甚至10套、12套。

优点:与板式住宅相比,塔式住宅有公摊面积小、楼电梯利用率高等优点;

缺点:在通风、朝向方面各套型均好性差;邻里容易相互干扰,私密性差。

15.塔式住宅套型设计中常遇问题有:朝向、通风和对视三种。

16.套型空间的立体组合:是指套内各功能空间不局限在同一平面中布置,而是根据需要进行立体设计,通过套内的专用楼梯进行联系。

17.立体组合的套型空间特点:

一方面功能分区明确,私密性强,作息干扰小;

另一方面室内空间丰富,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和情趣;但是其结构、构造较为复杂,特别是复式和跃层式住宅的平面管井对位和设备设计相对复杂。

18.常见的住宅套型立体组合形式有:错层、复式或跃层、变层高

19.错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又称层高式这种住宅是进行功能分区后,将主要居室安排在层高较高的空间,二其他辅助房间布置在层高较低的空间内。

常有两种做法:

a.一般为起居区或卧室区整体变标高,不同功能组合的房间分别设计不同标高。此类做法有使功能分区明确的优点.空间层次丰富;但也有结构复杂,老人、儿童上下楼梯频繁、易摔倒的缺点:

b.主要居室贯通两层,其他房间(如卧室、厨房、卫生间等)需要近人尺度的空间为普通层高,空间感亲切,尺度宜人。

20.复式或跃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复式套型是将部分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常见做法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设置阁楼。

21.跃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跃层式套型是指每户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建筑空间,并通过自家专用楼梯上下联系。这种套型室内空间丰富。 常见的形式有:

(A)底部跃层套型

(B) 顶部跃层套型

跃层式住宅设在住栋的顶部,优势:

第一,丰富室内空间的效果;

第二,通过设置退台、坡屋顶等方式缩短与后面楼栋间的日照间距,

既丰富建筑形体,创造室外活动空间,又使经济与舒适兼得。

22.确定套型空间面积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以住户的住房需求为根据,做到房间的面积和尺度适当,不要单纯扩大房间面积,而要适当增加不同功能房间的数量,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以套型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为指标参数,注重使用面积系数的控制,结构面积与交通面积经济合理。

23.面宽:是指主要采光面的宽度。

24.进深:是指与面宽相垂直的面的宽度。

25.受进深影响的因素

(ⅰ)建筑密度

(ⅱ)能源消耗。。

(ⅲ)采光通风。

26.改善大进深住宅良好居住环境常采用的设计手法有以下两种:外墙开凹槽和设置内天井。

27.受面宽影响的因素

(ⅰ)舒适程度

(ⅱ)土地资源

28.我国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宜超过2800mm。

29.住宅套型的适应性:

是指套型要适应市场以满足不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模式和不同购房目的的居民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住宅楼栋内套型大小、种类和各种套型分配比例,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运用简单的技术方式加以调整和改变。 常见的套型空间适应性设计的手法有以下两种:

(1)可分可合式套型设计

(2)交换空间式套型设计

30.板式住宅中注意保持一个进深方向尺寸的统一性

31.套型空间的可变性

是指住户能够根据家庭生命循环周期的进展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需要“参与设计”,在已经确定的住宅框架中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对空间加以内部装修和改造。

32套型空间的可变性在设计中应注意:

1)结构形式采用大开间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无梁楼板技术。跨度在6m以上分隔使用舒适。

2)厨卫空间集中布置,并使剩余空间保持最大的完整性。

3)灵活墙的设置与门窗洞口开设的位置有关,在最初设计门窗洞口时就要考虑到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变换需求。

33.套型的朝向选择

(A)南方。在我国南方有防热要求的地区,住宅建筑的朝向以接近

夏季主导风向为宜,同时还必须考虑暴风雨主要的吹袭方向和夏季高温

时太阳辐射的方向。

(B)北方。在我国北方冬季有保温需求的地区,住宅建筑的朝向以

尽可能多的获取阳光为宜,但同时不能忽视夏季来自东西向太阳辐射的

作用。

34.房间的朝向选择

一般根据居住者对房间的使用时间、使用频率来安排房间的朝向、方位。主要居室如起居空间、主卧室应布置在最好的朝向,尽量避免安排在西向;次卧室、书房、餐厅等,根据条件可依次降低要求;厨房、卫生间、工人房等多数布置在北侧或较差的朝向;门厅、储藏室等可布置在房间中部,接受间接的采光。

35.住宅套型空间的通风组织与套型拥有可开窗的外墙面多少和相互位置密切相关——只有一个可开窗墙面的套型,其房间内的自然通风较难组织;有两个或多个可开窗墙面朝向的套型便于组织自然通风。

36. 房间进出风口的门窗以及通风构造设置要点:

(1)在一个空间中,门窗布置尽量使气流在室内经过的路线延长,扩大影响区域。并注意使气流能够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

(2)在复式或跃层的套型中要考虑门窗剖面位置的选择,以便组织竖向的通风。

(3)注意门窗自身相关构造设置,以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向、风速等。一般来说,向外开的平开窗、悬窗均有

一定的导风作用,而推拉窗则没有导风的作用。

(4)房间内如果需要设置内隔断,可做成上下镂空的形式,或在隔断上设窗,以调节室内气流,利于房间通风。

(5)不同房间门、窗对位,避免气流的转折和“缩颈”。

37.中小套型的优势

1.中小套型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2.中小套型可以减少消费负担,降低购房门槛

3.中小套型可以适应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38.中小套型设计要点:

(一)合理的面积分配是关键

(二)良好的室内空间是重点

(三)精密的细部设计是保障

39.走道不仅是指通向功能用房的专用走廊,也包括房间的交通流线组织。

第三章 住栋设计

(上)

1.低层住宅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住栋高1~3层的为低层住宅,

2.低层住宅还可按各户拼联方式不同分为独户式、并联式、联排式、群集式和叠拼式等类型。

3.多层住宅

我国将4~6层的住栋定为多层住宅

4.中高层住宅

我国将7~9层住宅定为中高层住宅

5.高层及超高层住宅

我国规范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高度100m以下)为高层住宅

6.按进入住宅套型空间的交通组织方式分为:接地型住宅、准接地型住宅、非接地型住宅:

7.接地型住宅

住宅套型空间入口皆在地面上,一般可由地面道路直接进户。各套住宅皆可拥有地面上的专用宅院。因此1~3层的低层住宅皆属此类。

8.准接地型住宅(Cityhouse)

此类住宅在习惯独门独院居住的欧美各国较为常见,可用于2-5层的住栋。高度类似多层住宅,但同时又近似低层住宅,可满足各户套型独立与地面联系的要求。我国将此称为叠拼式住宅(地产商称叠加式别墅)

9.非接地型住宅

凡是要从住栋总入口进入并经公共楼梯、电梯及公共交通空间才能达到各住宅套型入口的套型组合方式皆属于非接地型住宅。我国多层及高层住宅都采用此种组合。

其中又可分为三大类:

(1)梯间式

从住栋入口通过公共楼、电梯即可到达每户入户门的方式,其平面形式与楼、电梯间的布置形式可有多种变化。

(2)公共走廊式

从住栋入口经公共楼、电梯,通过公共走廊到达套型入口。按走廊形式的不同,可有外廊、内廊、双外廊等不同类型变化。

(3)跃廊式

其入户交通路线为从住栋入口----公共楼(电)梯----公共交通走廊(隔1-2层设置)----楼梯(公用小楼梯----套型入口或跃层套型专用楼梯)。其目的在于提高电梯运行速度,电梯仅需在设有公共通廊的楼层停靠。跃廊式主要用于高层住宅,按跃廊设置的方式还可有外跃廊、内跃廊、隔层或隔两层跃廊,或错层跃廊等衍生形式。

10.由住宅套型拼合成住栋,有如下几种组合方式:

一、由套型空间直接拼合而成住栋

二、由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系统整体拼合组成住栋

三、由套型空间与分组交通空间拼合组成住栋单元,然后再由多种形式的住栋单元拼合组成住栋整体的组合方式。这种住栋是由套型空间经过两次组合构成住栋的,可称为两次性组合方式。

11.低层住宅的特性

优点:

(1) 居住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各户接近地面,均可拥有室外院落。

(2) 空间形态最具有理想家园的亲近感:

(3) 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低层住宅体量小巧,布局灵活,造型丰富多彩,易于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植被和水体等特征)进行设计建造。

(4) 土建造价相对低廉。

缺点:

基地建筑密度偏低,户均耗用土地资源较多,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建筑覆盖率高,而居住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降低了城市共用设施利用率。

12.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与住宅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13.住宅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 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14.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在同样条件下,一般住宅层数越高,住宅建筑净密度越低。

15.低层住宅楼栋类型

独户式住宅

并联式住宅

联排式住宅“Townhouse”

叠拼式住宅“Cityhouse”

16.在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中,低层住宅一般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以独立式住宅、并联式住宅为主的低层低密度住宅,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5以内;

第二类是以联排式住宅、叠拼式住宅为主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6-1.2。

17.独户式住宅(1)特点

⒈ 四面凌空,并有独立院子,平面组合和造型受限制不多。

⒉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建筑外墙多,不利于节能,市政设施投资高,

18.并联式住宅(1)特点

⒈ 并联式住宅是指将两个相当于独立式住宅的房屋在平面上并联起来,两户共用一面山墙,组合成一栋建筑。 ⒉ 每户三面临空,也有独立的院子。与独立式住宅相比较,能节省用地,减少室外管网的长度。

19.联排式住宅(townhouse)(1)特点

⒈ 每户只有前后两面临空。只能设前后院子。

⒉ 联排式住宅在用地上可建设较多的住宅,容积率在0.6~0.7之间。

⒊ 拼联不宜过多,长度一般30---60m(4-8套)左右为宜。过短不利于节约用地,过长在组织交通、通风、景观方面会有不利因素。

⒋ 组合时要注意保证相邻住户私密性要求。(下文分析)

⒌ 联排式住宅最明显的特点是适中性,均好性。

20. 联排式住宅地址选择:

联排式住宅一般选择离城区适中的位置,主要是环境好的近郊区。空气质量较好。可以兼顾别墅的舒适和公寓的邻里亲情,避免了独立式住宅小区常住居民比较少,小区比较空旷和缺乏生活气息的弊端。

21.“Townhouse”近几年来风靡我国的一个称呼,直译就是“城镇住宅”。

22.通过townhouse单元的变异与组合来解决私密性问题;

23.叠拼式“Cityhouse”

这是为提高低层住宅居住密度,节约城市居住用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住宅楼栋类型。尤其在这几年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一种住宅类型。

特点:

纵向四层(个别做到五层);一、二层一户(或各一户),三、四层一户;上部的住户出入口在三层。布局与设计与跃层式小住宅相近。各户入口对外有直接联系,可以想像成联排式住宅叠加在一起,所以也叫做叠拼式联排别墅。 它实质上是将两个联排式住宅竖向叠落形成的高密度低层住栋。其环境条件虽较单纯的联排式住宅稍为逊色, 但其优势在于:

a. 缩小套型面积;

b. 增加住户;

c. 大幅提高容积率。

d. 由于楼栋高度增加,其相应的栋间日照间距增大,一般均可超过避免前后排视线干扰所需的防护距离(15—18m),有利于满足住户对私密性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

24.独户式、并联式和联排式住宅称为接地型住宅

25.叠拼式住宅可称准接地型住宅

26.目前建造的叠拼式住宅大致有如下几种模式:

(1)上、下两套住宅叠拼。

(2)上、中、下三套住宅叠拼。

(3)两套或三套住宅空间交错叠拼。

27.低层住宅套型空间构成的特点

一、适应低层住宅建筑标准较高,居住功能更趋完美的设计要求

(1) 居住功能设置的细化

(2) 空间功能分区的强化

二、应满足住户汽车停放空间需要

三、应有利于节约建筑用地

28. 控制低层住宅建筑用地的决定性因素

低层住宅因建筑高度较低,日照间距已不是控制住宅建筑用地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日照间距已经大大小于住户间防止视线干扰所必需的防护距离(一般15—18m),所以视线防护距离就成了控制住栋前后排距的基本依据。

29.低层住栋节约用地主要应依靠自身形态的合理设计来解决:

一是在不影响低层环境优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楼层,叠拼式住宅的创新设计即是此法的运用;

二是设法加大住栋进深,但进深超过13m时,住宅中部室内空间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质量将大大降低,因而此时常会采用中部设置内天井(内庭园)方法来解决。

多层住宅

1.在多层住宅中,二层以上的住户需要借助楼梯和通廊解决上下楼及同层间的交通联系。

2.多层住宅的优势:

(a) 它比低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比高层住宅尺度宜人,且建设周期短,一般一年内即可竣工,施工快速简便; (b) 公摊面积较少,无须像高层住宅那样增加消防前室、电梯等面积,整体性价比高;

(c) 结构简单,平面设计成熟,

(d) 户型方正,采光和通风较为理想,易被购房者接受。

3.多层住宅存在的不足之处:

(a) 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户外联系方便,多层住栋住户缺乏属于自己的私家庭院,远离地面,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

(b) 底层和顶层的居住条件不甚理想,应进行特别处理,如底层附设花园,顶层设屋顶平台或做跃层等加以改善。

4.多层住栋平面组合形式

根据套型组织和交通形式的不同, 常见的多层住栋平面组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A) 整体组合(一次性组合)

将若干住宅套型与通廊式交通空间组合形成住栋,根据走廊在建筑中位置可分为长内廊式、长外廊式和跃廊式。

(B) 分段组合(单元组合)(两次性组合)

即将套型分组与交通空间组合成一个单元,由单元拼接形成住栋。其入户方式一般为梯间式和短廊式(短内廊和短外廊式)。按照楼梯在多层住宅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外置式、内置式和梯间单元式等。

(C) 独立式(点式)

若干户围绕交通枢纽形成住栋,不与其他住栋拼联,平面形式自由、灵活。由于四面皆可采光、通风,有利于一梯多户住栋为各户提供较好的室内环境条件。

5. 多层住栋平面交通组织:外廊式和内廊式

6.外廊式(外廊跃廊式)

将住宅套型集中布置在建筑的一侧,而另一侧布置走廊,通过公共楼梯和外廊连接各套型的入口,这种住栋平面布置称为外廊式。

优点:

a、各户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好。

b、外廊开敞明亮,有利于邻里的交往、沟通,能增加安全防卫性能。相对于梯间式住宅单元,外廊式更具有空间上的优势,尤其是它的开放性以及对于公共空间具有的直接关系,并藉此提高居民户间联系与交往方面的品质。 缺点:

a、外廊虽然方便了邻里往来和空间联系,但除了尽端住户之外,大多数住户均有一部分外墙靠近走廊,公共外廊会对户内产生视线及声音上的干扰。在设计时应注意防止来自公共区域如楼梯、走廊视线干扰,可以通过改变室内外高差、设缓冲区或将走廊外置等方式提高住户的私密性。

b、外廊式住宅每户的入口在套型的尽端,户内交通流线较长,增加了交通面积。

c、每套平均公摊交通面积大(可通过加大进深和跃层解决面积问题)

7.外廊有北廊与南廊之分,各有优缺点:

北廊:靠廊布置厨房、卫生间等次要房间,主要房间向南布置,减少干扰。在北方地区还可抗御北风,形成户外与室内的空气间层。

南廊:户型平面则不好设计,若主要房间朝北,居住舒适度差,若朝南,则干扰大,且朝北的厨房等穿越较多,不易达到较好的功能、

8.内廊式(内廊跃廊式):住宅套型布置在走廊两侧则为内廊式。

优点:

a、由于是在走廊的两侧布置住户,楼梯服务户数较多,使用效率高;

b、此外住栋的进深较大,用地比较经济。

缺点:

a、内廊式住宅的各套型均为单朝向;

b、若内廊过长其采光会受到影响,户间干扰也较大。

9.内廊式住宅设计的一些探索:借助通过屋顶的自然采光在空间上改善内廊式交通联系系统

10.单元组合住栋平面:多层住宅的设计手法很多,利用单元组合成住栋是最常用的一种。

11.单元:为了便于设计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这种标准段即称之为单元。

12.单元划分方式

多层住宅一般以数户围绕一个楼梯间来组成一个单元。

13.单元组合住栋平面类型

(A)按照单元平面户数组合分类

梯间式住宅单元根据楼梯服务户数的多少又可分为:一梯两户、一梯三户、一梯四户。

(B)按照住栋单元拼联方式分类

在组织住栋单元平面时,除了简单地将住栋单元并行排列之外,还可以选用特殊形式的单元的拼接方式,避免住栋的平面形式过于单一。

(a) 单向拼联

(b)双向拼联

(c)多向拼联

(d)异形拼接

14.独立式单元:是一种特殊的多层住宅形式,其特点是数户围绕交通核布置,独立成栋不与其他住栋拼接。 优点:

a、四面皆可采光通风;

b、形式自由多样,常与板式建筑错位结合排列,成为住区空间中积极因素;不仅丰富居住区的景观,形成空间变化,还利于组织居住区的采光、通风。

c、因地制宜,地形处理的自由度大,便于利用零星用地。

缺点:

外墙面较多,经济性低于条形住栋。

形式分类:

(1)方形

(2)T 字形(变异: Y 字形,凸字形,蝶形,工字形)

(3)风车形平面

15.多层住宅剖面设计垂直组合方式有:

(A)叠加式

a)单平面层套型组合

b) 多平面层套型组合

c) 混合套型组合

(B)退台式

优点:扩大住户的室外活动空间,创造庭院感。北退台减楼间距。

缺点:不利于控制体型系数,屋面要采取适当保温和防渗漏措施。

中高层和高层住宅设计

1.高层和中高层住宅的特点

优势

(1)与多层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在占地率较低的情况下能达到较高的容积率,从而有条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设较大的室外公共空间和设施。

(2)高层住宅上层住户视野开阔,空气质量较好;因设置电梯提高了居住舒适性,还有双路供水、供电系统等,为住户提供更应有的保障。

(3)建筑管线集中可节约市政工程的投资。

缺点

(1)公摊面积大,得房率低。

(2)造价高,运行成本高,体形尺度巨大。

(3)高层住宅为了做到明室、明厅、明厨、明卫并兼顾各种套型的主要房间尽量朝南等,容易出现不规整形状的套型。

(4)高层住宅的居住密度大,居住环境和居住者的心理是高层住宅设计中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2.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由多层住宅的楼梯转换为电梯。

(2) 由于住宅高度的增加,使建筑的荷载大大增加,所以结构体系的安全至为重要,建筑平面布局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

(3) 在建筑设备、设施以及消防疏散的安全问题上,与多层住宅大有不同,要求较高。

(4) 高层住宅的居住密度大,居住环境和居住者的心理是高层住宅设计中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3.中高层住宅:层数在7~9层之间,是介于多层和高层之间的一种居住形式

特点:

与多层住宅相比增加了电梯,在提高居住舒适性的同时相应增加了住宅的交通面积。但中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比多层高,相对占地面积小,尺度尚为宜人,减小了高层住宅给人的压迫感,能在高容积率条件下塑造较为宜人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同时中高层住宅相对高层住宅其造价和技术要求较低,属于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一种居住形式。由于设置了电梯,更容易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需求。

4.中高层住栋交通与疏散

(1)法规要求

a、中高层住宅可利用有直接采光通风的普通楼梯疏散,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

b、住宅楼梯间应通至平屋顶(门向外开启)。

c、若楼梯间不能自然采光通风,楼梯间必须加设排烟井作机械排烟(防烟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5.封闭楼梯间设置要求:

1. 楼梯间必须靠外墙设置,是为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如果没有通风条件,进入楼梯间的烟气不容易被排除,疏散人员无法进入;没有直接采光,紧急疏散时,即使是白天,使用也不方便。

2. 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3. 为了防止火灾威胁楼梯间的安全使用,封闭楼梯间的门必须是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6.防烟楼梯间的说明如下:

防烟楼梯间是指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 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

其形式一般有——带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阳台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等。比封闭楼梯间有更好的防烟、防火能力,可靠性强。

设置要求: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必须先经过防烟前室再进入楼梯间。防烟前室应有可靠的防烟设施,

(2) 前室的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平方米;。

(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如无开窗,须设管道井正压送风。但一类高层必须有管道正压送风。

7.中高层住栋平面类型常见的有单元式、外廊式和塔式等。

8.小高层:目前在住宅建设中出现了一种介于中高层和高层之间的居住建筑形式,俗称为“小高层”。小高层住宅是指7-11(12)层设有电梯的住宅。若是在顶层采用跃层式套型则住栋的层数可达12层。

9.防火分区:高层住宅内一旦发生火灾,为了不致于蔓延扩大,必须将住宅建筑分隔成几个防火区,这就是防火分区的概念。

各防火分区之间应以防火墙(防火墙上可开启防火门)或消防卷帘(水幕)分隔。

10.高级住宅:指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

11.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安全出

12.塔式住宅疏散路线布置的主要特点,以疏散楼梯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布置住户,因此其疏散路线较相同面积的通廊式住宅要短,疏散路线也较简捷。

13.电梯与消防电梯的区别

消防电梯平时可作为一般电梯使用。

14.高层住栋平面类型及特点

(1)单元组合式高层住栋

单元组合式高层住栋是由多个住宅单元拼接而成,各单元相对独立,均设有楼梯和电梯。

(2)通廊式高层住栋

与多层住宅相似,通廊式也是高层住宅的一种主要平面形式,可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跃廊式等。

(3)塔式住宅

该类住宅围绕以楼梯和电梯等组成的垂直交通核心布置套型空间。与板式高层相比用地灵活和节省;抗风能力强;所形成的阴影区小、阴影覆盖时间短;体型高耸挺拔,造型活泼,易于组成视觉空间丰富的建筑群体。其平面布局

形式多样因地区差异而构成不同的轮廓。如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往往采用十字、井字形平面,以凹口解决通风问题;北方则更强调外墙的完整性,保温隔热。

塔式住宅类型:

(A)方形

(B)井字形

(C)蝶形、“Y”形

(D)塔楼组合(连塔式)

15.板楼的优点:

板楼一般南北通透或东西通透,因而通风好,室内空气的流通性强。

板楼缺点:

1、板楼体形一般比较庞大,立面比较呆板,感染力不强。

2、对于纯板楼小区来说,小区的视线、通风效果较差。

3、社区外部环境较单调,行列式空间与兵营式排列布局带来压迫感。

4、高层板楼消防问题不易解决,交通面积加大。

16.塔楼优点:

1、塔楼体形修长,容易塑造较好的形象。

2、塔楼一般一梯多户(常见的四户以上),因此交通空间节约。

3、塔楼在户型上,容易设计出较好的小户型,具有更大市场适应性,受到部分购房者的青睐。

4、对塔楼小区来说,整体通风效果好,视野也较好。

5、塔楼小区绿地空间比较较自由灵活,容易形成大面积集体绿地,设计出有感染力的小区景观。

塔楼的缺点:

1、塔楼户型通风效果不好。

2、由于塔楼设计户数多,干扰较大。

3、户型容易出现东西向及北向户型。

4、相邻住户容易形成局部对视,影响了私密性。

选择因素

1.容积率、建筑层数

2.套型面积

3 地域区别

高层(中高层)住栋结构体系特点

一、框架结构体系布置特点

这种体系能大幅度降低结构自重,使内部分隔具有很大灵活性,因而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框架体系刚度不大,建筑越高这一弱点就越明显,其抗风荷载和抗地震的能力也较低,因而往往在框架结构体系中的适当部位增加剪力墙,以辅助框架结构的不足。此外, 框架柱尺寸较大,通常会影响到用户的家居布置,而改用异形框架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二、剪力墙结构体系布置特点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一系列剪力墙纵横相交,既作为承重结构又作为分隔墙。室内无外露梁柱。剪力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墙体具有较大刚度。这是抵抗高层建筑风荷载及地震力水平荷载的有利条件。注意:由于剪力墙承重体系的承重墙与分间墙合二为一,采用小开间则大大约束了住宅平面布置的灵活性。所以开间应至少6-9m,才能满足灵活分隔,增强平面布局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地下室设置及利用

高层住宅的基础类型,应根据地基性质、结构类型等因素综合选择,主要有箱型基础、桩基础、筏基和条形基础等。由于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较大,通常与结构设计结合将这部分空间设计成地下室并加以利用。地下室可以用作停车库、设备层和人防工程等。

第五章 居住综合体

1.综合体:又名HOPSCA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功能之间相互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多元复杂而统一的建筑群落。

2.城市综合体与多功能建筑的差别

多功能建筑是数量与种类上的积累综合,这种综合不构成新系统的产生,局部增减无关整体大局。

城市综合体则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优化组合,并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系统之中。

3.城市综合体的四大典型特征

1.超大空间尺度

2.通道树型交通体系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4.高科技集成设施

4.HOPSCA于1986年最先诞生于巴黎的拉德方斯(La Defense)——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是一个集酒店、办公楼、生态公园、购物、会所、高尚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5.居住综合体

是以居住建筑为主体并与城市多种功能类型的建筑空间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互为依存关系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或建筑组群。

是现代城市综合体建筑广为发展的主要形式。

其形成与发展,显示了当代“新城市主义”的城市发展观正逐渐被实践所认同,已构成21世纪城市住区建设的重要规划设计理念。

6.居住综合体项目开发实施的特点:

1.用地区位多半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便利,用地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完备。但由于受城市中心区位空间或原有路网结构限制,用地规模一般较小。

2.由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地价位也普遍较高,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有较高要求。

3.内部功能组成复杂多元,是城市多功能综合基本空间载体。

7.居住综合体的建筑构成

功能组成是决定其建筑构成的基本依据。

主要功能组成应包括

a.居住功能——多样化

b.服务功能——综合性: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家政服务、文化教育

c.商业功能——集约化

8.居住综合体的功能定位

指要研究确定该建设项目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应具有的功能作用,以有利于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有机整合,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综合体建筑构成中居住建筑的类型与规模,以及综合配套设施的功能组成。

(1)城市设计的指导作用——定位、定量、定形、定调

定形:主要指涉及建筑造型与审美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艺术风格等问题的公众倾向与参与意向—— 建筑形式、

空间形态、

视觉形象

定调:主要指与视觉心理和城市意向相关的命题——

建筑色调、

空间格调、

艺术情调、

环境基调。

(2)城市空间层次与功能定位

(1)独立式综合大楼模式(商住综合大楼模式)——附建裙房

(2)台座式居住组群模式——整体台座

(3)混合式居住街区模式——栋间连接体

9.综合体空间组合基本模式

居住综合体中商用建筑空间在与居住建筑空间组合时,通常呈现为附建裙房、整体台座和栋间连接体三种基本建筑空间形态。因此居住综合体的建筑空间组合方式也可分为:

(1)独立式综合大楼模式(商住综合大楼模式):居住空间和商用空间同楼分层综合使用的空间组合模式 附建裙房空间与主体住栋底层的空间关系常采取如下5种方式:

1)商用空间在住栋底层平面范围内

2)商用空间向住栋底层前部扩建

3)商用空间向住栋底层后部扩建

4)商用空间向住栋底层前后两侧扩建

5)商用空间与住栋底层平面分离扩建

(2)台座式居住组群模式:

居住建筑底部配置的商用建筑空间采取相互连续成片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整体台座状裙楼的建筑形态。并与上部居住建筑组群叠合组成的居住综合体形式。裙楼屋面通常被用作上部居住建筑组群中住户的室外绿草地和户外活动场地。此模式雏形最初出现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的港澳地区。

特点:

主要表现在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建筑密度高,容积率高,

人口密度相应增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高度集中。但有利也有弊。

1)利:

a.有利于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在总体上维护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环境资源,提高城市运营的综合效益。

c.有利于增进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往,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2)弊:

建筑工程技术要求高,日常运营管理复杂,居住环境易受干扰、建设投资较高

10.台座式居住组群模式其平台空间环境设计宜注重体现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公共绿地、社区中心会所、公共休闲场地各得其所,共同形成主体鲜明,中心突出,景观连续,空间和谐统一的公共活动场所。

2)适宜性:人性化和个性化(可参与性、可识别性、无障碍通达性);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耐久、管理方便。

3)生态性:微观气候(风、日、声);活动功能需要。

11.混合式街区组群模式:

由居住建筑为主体兼有商业、文化、服务及产业类建筑混合布局,并以街区用地范围整体规划开发的居住综合体空间组合模式。

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有:

1.城市中心区用地环境特点:

2.该模式所固有的环境特点:

a.具有可营造城市功能的用地界面

b.具有可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功能布局

c.具有可增进城市资源集约化利用的空间形态

d.具有可支持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的街道空间

12.综合体空间组合设计要点

(1)基本设计原则:

a.各得其所,满足多样化的空间环境需求:

居住——安静、私密、安全

商用——热闹、开放、通达

b.相互协调,避免多功能使用的环境干扰

2.居住综合体空间组合模式与设计要点

(2)方案设计要点

a.基地交通组织与内外交通衔接

b.建筑安全疏散组织

c.居住建筑环境质量维护

d.结构体系与平面柱网协调

e.设备管网空间系统配置

13. 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环境的关联性

(1)城市环境作用的层次性:

居住综合体所处的外部城市环境对其建筑空间形态产生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城市层次、地段层次和场地层次

(2)城市环境作用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与城市整体环境理想的新秩序构成基本应遵循四项设计原则

——整体性、连续性、宜人性和可持续性

14.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视觉形式的整体性表达,是城市环境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及事件构成的视觉总体,包括周围空间组织所显现的艺术形式。

15.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景观特征的整体调控

A. 城市建筑高度的控制

B. 城市轮廓线的保护

C. 城市空间序列的组织

第一章 总论

1.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

(1) 住宅

(2) 公共宿舍

(3) 专用公寓

(4) 居住综合体

2.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通常可以将择居者选择条件简要概括为——

(1)地段佳

(2)环境优

(3)房型好

(4)交通便捷

(5)服务齐全

(6)价格适宜

等基本目标,它们反映了居住者普遍认同的适合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可称之为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3. 适居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建筑与社会的共生观念——和谐社会

(3)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4) 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

(5) 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4.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 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性标准:

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就是用以衡量住户拥有的居住空间数量和环境质量的技术性控制指标。其中住户可居住空间的数量标准,即是通常所指的居住面积标准;居住空间环境质量标准则包括对空间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两个方面。

6. 社会居住模式: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组成住户的生活方式。

住户:住房的使用者一般简称为住户。在人口统计中常将住户分为常规住户和准常规住户。

常规住户:即指一般“家庭户”,户内群体的社会关系应是家族关系。

“准常规”住户:则包括住校的学生,驻工作机构的单身职工和驻地军人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集体户”。

7.户型:住户成员构成的特征通常称为户型,

套型:住房空间构成和形式的特征通常称为套型。

8. 住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常规住户——“家庭户”的户型特征及空间

需求;其他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准常规住户——“集体

户”的组成特征及空间需求

9. 户型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户代际数和家庭人口结构类型两方面。

10. 家庭人口结构影响住宅套型平面与空间的组成和组合形式,也就是户型决定着套型设计。

11. 住户的居住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四类,

(A)私人生活行为

(B)社会生活行为

(C)家务活动行为

(D)生理卫生行为

12.家居生活类型:

A.工作学习型

B.社会交往型

C.生活休闲型

D.家庭从业型

13. 非家庭住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行为模式主要是由其从事的社会生活角色(职业、职务、身份等)和经济生活能力所决定的。

第二章 套型设计

(上)

1. 公共分摊面积:公用建筑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

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

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公共分摊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公共分摊系数=整幢建筑的公用建筑面积/整幢建筑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总和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住宅中分户门内全部可供使用的净面积的总和,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壁橱、阳

台和室内走道、室内楼梯等等

居住面积:是指住宅中供日常生活起居用的居室净面积的总和。(当分户门内厅和过道的面积超过6平方米时,可按

其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在居住面积内。)

阳台面积:封闭阳台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或挑阳台、凹阳台、半挑半凹阳台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辅助面积:是指住宅建筑各层中不直接供住户生活的室内空间净面积,包括过道、厨房、卫生间、厕所、贮藏室等。 结构面积:1/2共用结构墙体投影面积+非共用结构墙体水平投影面积

2. 住宅的各功能房间归纳划分为:居住空间、厨卫空间和辅助空间三类。

3. 起居空间的设计要点:

A.起居厅在住宅套内的布局应处于住宅套的前部,靠近门厅、餐厅布置;应占据较好的朝向,一般以南向为多,并应直接采光通风(即明厅), 采光口宽度为≥1.5m为宜。

B.2.起居室空间方面要有安定(稳定)性,平面设计应尽量减少交通穿越干扰;不希望起居空间与其他空间穿套,避免各种行为相互干扰。

C.起居室的家具一般沿两条相对的内墙布置,因此内墙面的长度和门洞口开设的位置影响着家具摆放。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开向起居室的门过多,应尽可能提供足够长度的连续墙面供家具“依靠”;如若不得不开门,则尽量相对集中布置。

D.起居室(厅)应与卧室间有明确的分隔,以实现“动静分离”,避免户内干扰。

3. 起居室的设置方式大致有两种情况:相对独立的起居室和与餐厅合二为一的起居室。

4.起居室的面积:

(a)起居室相对独立时,起居室的使用面积一般在15㎡以上;

(b)当起居室与餐厅合为一时,二者的使用面积控制在20—25㎡;或共同占套内使用面积的25%~30%为宜;

5.起居室面宽(开间):

(a)常用尺寸3900~4500mm。

(b)经济尺寸3600mm。

(c)舒适尺寸6000mm以上。

6. 卧室的设计要点:

A.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因此,住宅设计应千方百计将外墙让给卧室,保证卧室与室外自然环境有必要的直接联系,如采光、通风和景观等。

B.卧室空间尺度比例要恰当。一般开间与进深之比不要大于1:2。

7. 书房的面宽最好在2600mm以上,进深大多在3~4m左右。

8.厨房的空间需求:

(A)空间流线组织需求

(B)空间视觉联系需求

(C)厨房应有直接的采光、通风窗口,才能保证基本的操作需要和自然通风换气。

9. 厨具的平面形式分为单列型、双列型、“L”型、“U”型、岛型五种平面形式

10. 厨房按面积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型5-6㎡、小康型6-8㎡、舒适型8-12㎡。

11. 厨房的管线布置:

(a)立管区宜集中在厨房某一合理的位置上,尽可能布局紧凑,并考虑有封闭为暗管的可能。

(b)洗涤池要靠近立管布置,使水池下水软管最短,既经济又便于与立管交接。

12. 厨房中的排风烟道在布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a)竖向共用排风烟道大多设置在厨房墙角,具体位置需结合本层厨房的整体布局以及上下层用房的相互关系综合确定。

(b)烟道应靠近灶台,便于抽油烟机的短距离排烟。

13. 卫生间的平面布局有多种形式,归结起来可以分为集中型、前室型和分设型三种形式。

14.管井布置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a)管井应当首先考虑靠近坐便器设置,以解决其排水量大且容易堵塞的问题;

(b)合理布置卫生间洁具,使管道不靠近卧室墙面布置,从而减小给水和排水管道对卧室的噪声影响;

(c)洁具尽可能同侧布置,减少排水管的长度及管线之间的交叉。

15. 管井与风道的布置关系

(a)管井和风道应尽可能紧临承重墙布置,以加强空间的适应性。

(b)不同位置及形式的卫生间中管井与风道的布置应当具体分析,例如两卫紧临的情况下,通常将管井与风道布置在两卫之间。

17. 门厅:是从户外进入室内的过渡空间,是联系户内外空间的缓冲区域。

18. 门厅的功能

1.随着生活水准提高,人们养成了进门后换鞋和更衣习惯,门厅要为换鞋、更衣、整装及存放鞋帽、衣物、雨具、

包袋等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

2.门厅是一个半开放性的空间,门厅应能够方便地迎送、礼待客人,给来访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门厅还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与居室内整体的装饰风格相协调,能够充分反映主人的审美修养和情趣个性;

4.门厅应具备“屏风”的功能,避免一览无余,使人户门处不能直视私密性要求高的区域,保证住宅内部空间的私密性;

5.门厅在大小及空间划分上应根据套型的面积大小综合考虑。

19. 走道、过厅:是户内各房间联系的纽带,其功能是避免因房间穿套而造成空间之间的穿插与干扰。

其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能便捷的连接各个功能空间。

(b)注意面积经济节约,避免过道延伸过长。

(c)过道的宽度及过道中门的位置的确定要照顾到方便大件家具(如沙发、双人床、床垫等)的搬运,同时不宜过于狭窄、曲折。

(e)通常情况下,过道连接多个门,在确定门的位置时要从通风角度加以考虑。

20. 储藏空间设计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A)在一套住宅中应设有集中的储藏室,同时还应有分散在不同空间的、专门的储藏空间。

(B)储藏空间多为没有自然通风采光的“黑房间”,应注意采取措施保证储藏空间有一定的通风,如门上设置百叶、房间上方加设排风扇等。

21. 阳台:是为了获取阳光而设置的,是住宅通向自然的过渡空间。

功能作用:它对于改善居室的通风、日照和采光,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 阳台还具备晾晒衣物、培植花草和储存物品等使用功能;是住宅功能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同时也是丰富建筑外观的重要元素。

22.阳台按使用功能分类: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

(a)生活阳台供生活起居使用,一般设于楼栋阳光充沛的南向,起居室或卧室外侧。

(b)服务阳台则是家居生活中进行杂务活动的场所,满足住户储藏、放置杂物、洗衣、晾衣等功能需求,多与厨房或餐厅连接。

23. 服务阳台设计要点:

(ⅰ)将阳台的侧面围护结构尽量设计成实墙面,使住户有机会依附墙面打制隔板、吊柜用来分类储藏。

(ⅱ)合理细分阳台空间,有可能的情况下划分不同的温度区域以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物品储藏

(ⅲ)要考虑在服务阳台放置洗衣机、设置污水池的可能。注意设置上下水管。

(ⅳ)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适当扩大服务阳台的面积,如可以放下一张床,能够阶段性充当保姆间。

24.阳台按平面形式分类:凸阳台、凹阳台和半凸半凹阳台。

25. 阳台设计一般要求

(a)开敞式阳台的地面标高应低于室内标高的30~150mm,并应有1%一2%的排水坡度将积水引向地漏或泻水管。 (b)阳台栏杆需要具有抗侧向力的能力,其净高应满足防止坠落的安全要求低层、多层住宅不应低于1050mm,中高层、高层住宅不应低于1100mm的要求(宜实体板《住宅设计规范》)。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爬,垂直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以防止儿童钻出。

(c)阳台设计应综合考虑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问题,便于空调室外机的安置和检修,同时使阳台立面丰富。 (d)要避免阳台过深或形状特殊对下层住户造成的阳光遮挡,影响其日照效果。

26. 露台:是指顶部无遮盖的露天平台,如不设雨篷的顶层阳台、退台式住宅中退台后部分的下层屋顶。

27. 露台设计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a)要尽量避免进入露台必须穿行私密性较强房间的情况发生。

(b)由于露台基层需要进行找坡、保温、防水等处理,往往会使屋面构造层厚度超过居室楼面构造层厚度,造成室外标高高于室内标高。因此要注意相关构造措施及空间处理,如露台处进行降板处理、在不碍事处设置门和台阶等。 (c)露台栏杆、女儿墙必须防止儿童攀爬,国家规范规定其有效高度不应小于1.1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2m。 (d)应为露台提供上下水,方便住户洗涤、浇花、冲洗地面、清洗餐具等活动。

套型设计(下)

1.套型空间的组合:是指将户内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要。

2.套型:就是指满足不同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及居住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单位的组合类型。

为了满足需求,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空间去实现;另一方面,要求将各个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3.功能分区原则包括: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和公私分区

4.套型内各空间的平面组合关系:梯间式,庭院式或外廊式

5.根据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关系,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

串联式——厨房与餐厅穿套布置,餐厅不占和少占面宽

并联式——厨房与餐厅并列布置,餐厅占住宅面宽

6.厨房门与阳台门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穿越型、相邻型、对角型。

7.厨房橱柜有双列式、单列式及“U”形排法。

8.将餐厅与起居室的位置关系归纳为以下三种:半分离式、结合式、分离式。

9.卫生间常见的布置方式有以下二种情况:分开式布置和临近式布置

10.主卧室与主卧卫生间、衣装间的位置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贯通式、穿套式、对面式

11.书房常见位置有:靠近主卧室布置;与起居室相连通形式;

12.多层板式住宅中标准单元标准层的三种平面组合形式。

2+2室平面

2+3室平面

3+3室平面

13.板式住宅特殊位置(端单元、转角单元)套型平面组合关系

(A)尽端单元套型处理

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增加套数和扩大面积三种。

(B)转角单元套型处理

需注意的是:拼接单元时,内侧转角处容易出现对视问题,应在布置房间时避开私密性强的空间,以免相互干扰。 常见的转角单元形式有:直角型、退后型、斜角型

14.塔式:不与其他单元拼接的、独立的、四面临空的住栋形式称为塔式。

这种类型的住宅平面在长宽两个方向的尺寸比较接近,以一组垂直交通为中心,各户环绕布置。一般情况下,每一层楼可以布置4~8套户型,多者甚至10套、12套。

优点:与板式住宅相比,塔式住宅有公摊面积小、楼电梯利用率高等优点;

缺点:在通风、朝向方面各套型均好性差;邻里容易相互干扰,私密性差。

15.塔式住宅套型设计中常遇问题有:朝向、通风和对视三种。

16.套型空间的立体组合:是指套内各功能空间不局限在同一平面中布置,而是根据需要进行立体设计,通过套内的专用楼梯进行联系。

17.立体组合的套型空间特点:

一方面功能分区明确,私密性强,作息干扰小;

另一方面室内空间丰富,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和情趣;但是其结构、构造较为复杂,特别是复式和跃层式住宅的平面管井对位和设备设计相对复杂。

18.常见的住宅套型立体组合形式有:错层、复式或跃层、变层高

19.错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又称层高式这种住宅是进行功能分区后,将主要居室安排在层高较高的空间,二其他辅助房间布置在层高较低的空间内。

常有两种做法:

a.一般为起居区或卧室区整体变标高,不同功能组合的房间分别设计不同标高。此类做法有使功能分区明确的优点.空间层次丰富;但也有结构复杂,老人、儿童上下楼梯频繁、易摔倒的缺点:

b.主要居室贯通两层,其他房间(如卧室、厨房、卫生间等)需要近人尺度的空间为普通层高,空间感亲切,尺度宜人。

20.复式或跃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复式套型是将部分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常见做法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设置阁楼。

21.跃层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跃层式套型是指每户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建筑空间,并通过自家专用楼梯上下联系。这种套型室内空间丰富。 常见的形式有:

(A)底部跃层套型

(B) 顶部跃层套型

跃层式住宅设在住栋的顶部,优势:

第一,丰富室内空间的效果;

第二,通过设置退台、坡屋顶等方式缩短与后面楼栋间的日照间距,

既丰富建筑形体,创造室外活动空间,又使经济与舒适兼得。

22.确定套型空间面积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以住户的住房需求为根据,做到房间的面积和尺度适当,不要单纯扩大房间面积,而要适当增加不同功能房间的数量,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以套型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为指标参数,注重使用面积系数的控制,结构面积与交通面积经济合理。

23.面宽:是指主要采光面的宽度。

24.进深:是指与面宽相垂直的面的宽度。

25.受进深影响的因素

(ⅰ)建筑密度

(ⅱ)能源消耗。。

(ⅲ)采光通风。

26.改善大进深住宅良好居住环境常采用的设计手法有以下两种:外墙开凹槽和设置内天井。

27.受面宽影响的因素

(ⅰ)舒适程度

(ⅱ)土地资源

28.我国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宜超过2800mm。

29.住宅套型的适应性:

是指套型要适应市场以满足不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模式和不同购房目的的居民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住宅楼栋内套型大小、种类和各种套型分配比例,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运用简单的技术方式加以调整和改变。 常见的套型空间适应性设计的手法有以下两种:

(1)可分可合式套型设计

(2)交换空间式套型设计

30.板式住宅中注意保持一个进深方向尺寸的统一性

31.套型空间的可变性

是指住户能够根据家庭生命循环周期的进展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需要“参与设计”,在已经确定的住宅框架中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对空间加以内部装修和改造。

32套型空间的可变性在设计中应注意:

1)结构形式采用大开间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无梁楼板技术。跨度在6m以上分隔使用舒适。

2)厨卫空间集中布置,并使剩余空间保持最大的完整性。

3)灵活墙的设置与门窗洞口开设的位置有关,在最初设计门窗洞口时就要考虑到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变换需求。

33.套型的朝向选择

(A)南方。在我国南方有防热要求的地区,住宅建筑的朝向以接近

夏季主导风向为宜,同时还必须考虑暴风雨主要的吹袭方向和夏季高温

时太阳辐射的方向。

(B)北方。在我国北方冬季有保温需求的地区,住宅建筑的朝向以

尽可能多的获取阳光为宜,但同时不能忽视夏季来自东西向太阳辐射的

作用。

34.房间的朝向选择

一般根据居住者对房间的使用时间、使用频率来安排房间的朝向、方位。主要居室如起居空间、主卧室应布置在最好的朝向,尽量避免安排在西向;次卧室、书房、餐厅等,根据条件可依次降低要求;厨房、卫生间、工人房等多数布置在北侧或较差的朝向;门厅、储藏室等可布置在房间中部,接受间接的采光。

35.住宅套型空间的通风组织与套型拥有可开窗的外墙面多少和相互位置密切相关——只有一个可开窗墙面的套型,其房间内的自然通风较难组织;有两个或多个可开窗墙面朝向的套型便于组织自然通风。

36. 房间进出风口的门窗以及通风构造设置要点:

(1)在一个空间中,门窗布置尽量使气流在室内经过的路线延长,扩大影响区域。并注意使气流能够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

(2)在复式或跃层的套型中要考虑门窗剖面位置的选择,以便组织竖向的通风。

(3)注意门窗自身相关构造设置,以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向、风速等。一般来说,向外开的平开窗、悬窗均有

一定的导风作用,而推拉窗则没有导风的作用。

(4)房间内如果需要设置内隔断,可做成上下镂空的形式,或在隔断上设窗,以调节室内气流,利于房间通风。

(5)不同房间门、窗对位,避免气流的转折和“缩颈”。

37.中小套型的优势

1.中小套型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2.中小套型可以减少消费负担,降低购房门槛

3.中小套型可以适应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38.中小套型设计要点:

(一)合理的面积分配是关键

(二)良好的室内空间是重点

(三)精密的细部设计是保障

39.走道不仅是指通向功能用房的专用走廊,也包括房间的交通流线组织。

第三章 住栋设计

(上)

1.低层住宅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住栋高1~3层的为低层住宅,

2.低层住宅还可按各户拼联方式不同分为独户式、并联式、联排式、群集式和叠拼式等类型。

3.多层住宅

我国将4~6层的住栋定为多层住宅

4.中高层住宅

我国将7~9层住宅定为中高层住宅

5.高层及超高层住宅

我国规范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高度100m以下)为高层住宅

6.按进入住宅套型空间的交通组织方式分为:接地型住宅、准接地型住宅、非接地型住宅:

7.接地型住宅

住宅套型空间入口皆在地面上,一般可由地面道路直接进户。各套住宅皆可拥有地面上的专用宅院。因此1~3层的低层住宅皆属此类。

8.准接地型住宅(Cityhouse)

此类住宅在习惯独门独院居住的欧美各国较为常见,可用于2-5层的住栋。高度类似多层住宅,但同时又近似低层住宅,可满足各户套型独立与地面联系的要求。我国将此称为叠拼式住宅(地产商称叠加式别墅)

9.非接地型住宅

凡是要从住栋总入口进入并经公共楼梯、电梯及公共交通空间才能达到各住宅套型入口的套型组合方式皆属于非接地型住宅。我国多层及高层住宅都采用此种组合。

其中又可分为三大类:

(1)梯间式

从住栋入口通过公共楼、电梯即可到达每户入户门的方式,其平面形式与楼、电梯间的布置形式可有多种变化。

(2)公共走廊式

从住栋入口经公共楼、电梯,通过公共走廊到达套型入口。按走廊形式的不同,可有外廊、内廊、双外廊等不同类型变化。

(3)跃廊式

其入户交通路线为从住栋入口----公共楼(电)梯----公共交通走廊(隔1-2层设置)----楼梯(公用小楼梯----套型入口或跃层套型专用楼梯)。其目的在于提高电梯运行速度,电梯仅需在设有公共通廊的楼层停靠。跃廊式主要用于高层住宅,按跃廊设置的方式还可有外跃廊、内跃廊、隔层或隔两层跃廊,或错层跃廊等衍生形式。

10.由住宅套型拼合成住栋,有如下几种组合方式:

一、由套型空间直接拼合而成住栋

二、由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系统整体拼合组成住栋

三、由套型空间与分组交通空间拼合组成住栋单元,然后再由多种形式的住栋单元拼合组成住栋整体的组合方式。这种住栋是由套型空间经过两次组合构成住栋的,可称为两次性组合方式。

11.低层住宅的特性

优点:

(1) 居住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各户接近地面,均可拥有室外院落。

(2) 空间形态最具有理想家园的亲近感:

(3) 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低层住宅体量小巧,布局灵活,造型丰富多彩,易于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植被和水体等特征)进行设计建造。

(4) 土建造价相对低廉。

缺点:

基地建筑密度偏低,户均耗用土地资源较多,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建筑覆盖率高,而居住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降低了城市共用设施利用率。

12.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与住宅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13.住宅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 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14.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在同样条件下,一般住宅层数越高,住宅建筑净密度越低。

15.低层住宅楼栋类型

独户式住宅

并联式住宅

联排式住宅“Townhouse”

叠拼式住宅“Cityhouse”

16.在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中,低层住宅一般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以独立式住宅、并联式住宅为主的低层低密度住宅,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5以内;

第二类是以联排式住宅、叠拼式住宅为主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6-1.2。

17.独户式住宅(1)特点

⒈ 四面凌空,并有独立院子,平面组合和造型受限制不多。

⒉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建筑外墙多,不利于节能,市政设施投资高,

18.并联式住宅(1)特点

⒈ 并联式住宅是指将两个相当于独立式住宅的房屋在平面上并联起来,两户共用一面山墙,组合成一栋建筑。 ⒉ 每户三面临空,也有独立的院子。与独立式住宅相比较,能节省用地,减少室外管网的长度。

19.联排式住宅(townhouse)(1)特点

⒈ 每户只有前后两面临空。只能设前后院子。

⒉ 联排式住宅在用地上可建设较多的住宅,容积率在0.6~0.7之间。

⒊ 拼联不宜过多,长度一般30---60m(4-8套)左右为宜。过短不利于节约用地,过长在组织交通、通风、景观方面会有不利因素。

⒋ 组合时要注意保证相邻住户私密性要求。(下文分析)

⒌ 联排式住宅最明显的特点是适中性,均好性。

20. 联排式住宅地址选择:

联排式住宅一般选择离城区适中的位置,主要是环境好的近郊区。空气质量较好。可以兼顾别墅的舒适和公寓的邻里亲情,避免了独立式住宅小区常住居民比较少,小区比较空旷和缺乏生活气息的弊端。

21.“Townhouse”近几年来风靡我国的一个称呼,直译就是“城镇住宅”。

22.通过townhouse单元的变异与组合来解决私密性问题;

23.叠拼式“Cityhouse”

这是为提高低层住宅居住密度,节约城市居住用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住宅楼栋类型。尤其在这几年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一种住宅类型。

特点:

纵向四层(个别做到五层);一、二层一户(或各一户),三、四层一户;上部的住户出入口在三层。布局与设计与跃层式小住宅相近。各户入口对外有直接联系,可以想像成联排式住宅叠加在一起,所以也叫做叠拼式联排别墅。 它实质上是将两个联排式住宅竖向叠落形成的高密度低层住栋。其环境条件虽较单纯的联排式住宅稍为逊色, 但其优势在于:

a. 缩小套型面积;

b. 增加住户;

c. 大幅提高容积率。

d. 由于楼栋高度增加,其相应的栋间日照间距增大,一般均可超过避免前后排视线干扰所需的防护距离(15—18m),有利于满足住户对私密性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

24.独户式、并联式和联排式住宅称为接地型住宅

25.叠拼式住宅可称准接地型住宅

26.目前建造的叠拼式住宅大致有如下几种模式:

(1)上、下两套住宅叠拼。

(2)上、中、下三套住宅叠拼。

(3)两套或三套住宅空间交错叠拼。

27.低层住宅套型空间构成的特点

一、适应低层住宅建筑标准较高,居住功能更趋完美的设计要求

(1) 居住功能设置的细化

(2) 空间功能分区的强化

二、应满足住户汽车停放空间需要

三、应有利于节约建筑用地

28. 控制低层住宅建筑用地的决定性因素

低层住宅因建筑高度较低,日照间距已不是控制住宅建筑用地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日照间距已经大大小于住户间防止视线干扰所必需的防护距离(一般15—18m),所以视线防护距离就成了控制住栋前后排距的基本依据。

29.低层住栋节约用地主要应依靠自身形态的合理设计来解决:

一是在不影响低层环境优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楼层,叠拼式住宅的创新设计即是此法的运用;

二是设法加大住栋进深,但进深超过13m时,住宅中部室内空间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质量将大大降低,因而此时常会采用中部设置内天井(内庭园)方法来解决。

多层住宅

1.在多层住宅中,二层以上的住户需要借助楼梯和通廊解决上下楼及同层间的交通联系。

2.多层住宅的优势:

(a) 它比低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比高层住宅尺度宜人,且建设周期短,一般一年内即可竣工,施工快速简便; (b) 公摊面积较少,无须像高层住宅那样增加消防前室、电梯等面积,整体性价比高;

(c) 结构简单,平面设计成熟,

(d) 户型方正,采光和通风较为理想,易被购房者接受。

3.多层住宅存在的不足之处:

(a) 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户外联系方便,多层住栋住户缺乏属于自己的私家庭院,远离地面,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

(b) 底层和顶层的居住条件不甚理想,应进行特别处理,如底层附设花园,顶层设屋顶平台或做跃层等加以改善。

4.多层住栋平面组合形式

根据套型组织和交通形式的不同, 常见的多层住栋平面组合形式有以下几种:

(A) 整体组合(一次性组合)

将若干住宅套型与通廊式交通空间组合形成住栋,根据走廊在建筑中位置可分为长内廊式、长外廊式和跃廊式。

(B) 分段组合(单元组合)(两次性组合)

即将套型分组与交通空间组合成一个单元,由单元拼接形成住栋。其入户方式一般为梯间式和短廊式(短内廊和短外廊式)。按照楼梯在多层住宅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外置式、内置式和梯间单元式等。

(C) 独立式(点式)

若干户围绕交通枢纽形成住栋,不与其他住栋拼联,平面形式自由、灵活。由于四面皆可采光、通风,有利于一梯多户住栋为各户提供较好的室内环境条件。

5. 多层住栋平面交通组织:外廊式和内廊式

6.外廊式(外廊跃廊式)

将住宅套型集中布置在建筑的一侧,而另一侧布置走廊,通过公共楼梯和外廊连接各套型的入口,这种住栋平面布置称为外廊式。

优点:

a、各户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好。

b、外廊开敞明亮,有利于邻里的交往、沟通,能增加安全防卫性能。相对于梯间式住宅单元,外廊式更具有空间上的优势,尤其是它的开放性以及对于公共空间具有的直接关系,并藉此提高居民户间联系与交往方面的品质。 缺点:

a、外廊虽然方便了邻里往来和空间联系,但除了尽端住户之外,大多数住户均有一部分外墙靠近走廊,公共外廊会对户内产生视线及声音上的干扰。在设计时应注意防止来自公共区域如楼梯、走廊视线干扰,可以通过改变室内外高差、设缓冲区或将走廊外置等方式提高住户的私密性。

b、外廊式住宅每户的入口在套型的尽端,户内交通流线较长,增加了交通面积。

c、每套平均公摊交通面积大(可通过加大进深和跃层解决面积问题)

7.外廊有北廊与南廊之分,各有优缺点:

北廊:靠廊布置厨房、卫生间等次要房间,主要房间向南布置,减少干扰。在北方地区还可抗御北风,形成户外与室内的空气间层。

南廊:户型平面则不好设计,若主要房间朝北,居住舒适度差,若朝南,则干扰大,且朝北的厨房等穿越较多,不易达到较好的功能、

8.内廊式(内廊跃廊式):住宅套型布置在走廊两侧则为内廊式。

优点:

a、由于是在走廊的两侧布置住户,楼梯服务户数较多,使用效率高;

b、此外住栋的进深较大,用地比较经济。

缺点:

a、内廊式住宅的各套型均为单朝向;

b、若内廊过长其采光会受到影响,户间干扰也较大。

9.内廊式住宅设计的一些探索:借助通过屋顶的自然采光在空间上改善内廊式交通联系系统

10.单元组合住栋平面:多层住宅的设计手法很多,利用单元组合成住栋是最常用的一种。

11.单元:为了便于设计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这种标准段即称之为单元。

12.单元划分方式

多层住宅一般以数户围绕一个楼梯间来组成一个单元。

13.单元组合住栋平面类型

(A)按照单元平面户数组合分类

梯间式住宅单元根据楼梯服务户数的多少又可分为:一梯两户、一梯三户、一梯四户。

(B)按照住栋单元拼联方式分类

在组织住栋单元平面时,除了简单地将住栋单元并行排列之外,还可以选用特殊形式的单元的拼接方式,避免住栋的平面形式过于单一。

(a) 单向拼联

(b)双向拼联

(c)多向拼联

(d)异形拼接

14.独立式单元:是一种特殊的多层住宅形式,其特点是数户围绕交通核布置,独立成栋不与其他住栋拼接。 优点:

a、四面皆可采光通风;

b、形式自由多样,常与板式建筑错位结合排列,成为住区空间中积极因素;不仅丰富居住区的景观,形成空间变化,还利于组织居住区的采光、通风。

c、因地制宜,地形处理的自由度大,便于利用零星用地。

缺点:

外墙面较多,经济性低于条形住栋。

形式分类:

(1)方形

(2)T 字形(变异: Y 字形,凸字形,蝶形,工字形)

(3)风车形平面

15.多层住宅剖面设计垂直组合方式有:

(A)叠加式

a)单平面层套型组合

b) 多平面层套型组合

c) 混合套型组合

(B)退台式

优点:扩大住户的室外活动空间,创造庭院感。北退台减楼间距。

缺点:不利于控制体型系数,屋面要采取适当保温和防渗漏措施。

中高层和高层住宅设计

1.高层和中高层住宅的特点

优势

(1)与多层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在占地率较低的情况下能达到较高的容积率,从而有条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设较大的室外公共空间和设施。

(2)高层住宅上层住户视野开阔,空气质量较好;因设置电梯提高了居住舒适性,还有双路供水、供电系统等,为住户提供更应有的保障。

(3)建筑管线集中可节约市政工程的投资。

缺点

(1)公摊面积大,得房率低。

(2)造价高,运行成本高,体形尺度巨大。

(3)高层住宅为了做到明室、明厅、明厨、明卫并兼顾各种套型的主要房间尽量朝南等,容易出现不规整形状的套型。

(4)高层住宅的居住密度大,居住环境和居住者的心理是高层住宅设计中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2.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由多层住宅的楼梯转换为电梯。

(2) 由于住宅高度的增加,使建筑的荷载大大增加,所以结构体系的安全至为重要,建筑平面布局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

(3) 在建筑设备、设施以及消防疏散的安全问题上,与多层住宅大有不同,要求较高。

(4) 高层住宅的居住密度大,居住环境和居住者的心理是高层住宅设计中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3.中高层住宅:层数在7~9层之间,是介于多层和高层之间的一种居住形式

特点:

与多层住宅相比增加了电梯,在提高居住舒适性的同时相应增加了住宅的交通面积。但中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比多层高,相对占地面积小,尺度尚为宜人,减小了高层住宅给人的压迫感,能在高容积率条件下塑造较为宜人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同时中高层住宅相对高层住宅其造价和技术要求较低,属于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一种居住形式。由于设置了电梯,更容易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需求。

4.中高层住栋交通与疏散

(1)法规要求

a、中高层住宅可利用有直接采光通风的普通楼梯疏散,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

b、住宅楼梯间应通至平屋顶(门向外开启)。

c、若楼梯间不能自然采光通风,楼梯间必须加设排烟井作机械排烟(防烟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5.封闭楼梯间设置要求:

1. 楼梯间必须靠外墙设置,是为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如果没有通风条件,进入楼梯间的烟气不容易被排除,疏散人员无法进入;没有直接采光,紧急疏散时,即使是白天,使用也不方便。

2. 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3. 为了防止火灾威胁楼梯间的安全使用,封闭楼梯间的门必须是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6.防烟楼梯间的说明如下:

防烟楼梯间是指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 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

其形式一般有——带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阳台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等。比封闭楼梯间有更好的防烟、防火能力,可靠性强。

设置要求: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必须先经过防烟前室再进入楼梯间。防烟前室应有可靠的防烟设施,

(2) 前室的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平方米;。

(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如无开窗,须设管道井正压送风。但一类高层必须有管道正压送风。

7.中高层住栋平面类型常见的有单元式、外廊式和塔式等。

8.小高层:目前在住宅建设中出现了一种介于中高层和高层之间的居住建筑形式,俗称为“小高层”。小高层住宅是指7-11(12)层设有电梯的住宅。若是在顶层采用跃层式套型则住栋的层数可达12层。

9.防火分区:高层住宅内一旦发生火灾,为了不致于蔓延扩大,必须将住宅建筑分隔成几个防火区,这就是防火分区的概念。

各防火分区之间应以防火墙(防火墙上可开启防火门)或消防卷帘(水幕)分隔。

10.高级住宅:指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

11.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安全出

12.塔式住宅疏散路线布置的主要特点,以疏散楼梯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布置住户,因此其疏散路线较相同面积的通廊式住宅要短,疏散路线也较简捷。

13.电梯与消防电梯的区别

消防电梯平时可作为一般电梯使用。

14.高层住栋平面类型及特点

(1)单元组合式高层住栋

单元组合式高层住栋是由多个住宅单元拼接而成,各单元相对独立,均设有楼梯和电梯。

(2)通廊式高层住栋

与多层住宅相似,通廊式也是高层住宅的一种主要平面形式,可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跃廊式等。

(3)塔式住宅

该类住宅围绕以楼梯和电梯等组成的垂直交通核心布置套型空间。与板式高层相比用地灵活和节省;抗风能力强;所形成的阴影区小、阴影覆盖时间短;体型高耸挺拔,造型活泼,易于组成视觉空间丰富的建筑群体。其平面布局

形式多样因地区差异而构成不同的轮廓。如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往往采用十字、井字形平面,以凹口解决通风问题;北方则更强调外墙的完整性,保温隔热。

塔式住宅类型:

(A)方形

(B)井字形

(C)蝶形、“Y”形

(D)塔楼组合(连塔式)

15.板楼的优点:

板楼一般南北通透或东西通透,因而通风好,室内空气的流通性强。

板楼缺点:

1、板楼体形一般比较庞大,立面比较呆板,感染力不强。

2、对于纯板楼小区来说,小区的视线、通风效果较差。

3、社区外部环境较单调,行列式空间与兵营式排列布局带来压迫感。

4、高层板楼消防问题不易解决,交通面积加大。

16.塔楼优点:

1、塔楼体形修长,容易塑造较好的形象。

2、塔楼一般一梯多户(常见的四户以上),因此交通空间节约。

3、塔楼在户型上,容易设计出较好的小户型,具有更大市场适应性,受到部分购房者的青睐。

4、对塔楼小区来说,整体通风效果好,视野也较好。

5、塔楼小区绿地空间比较较自由灵活,容易形成大面积集体绿地,设计出有感染力的小区景观。

塔楼的缺点:

1、塔楼户型通风效果不好。

2、由于塔楼设计户数多,干扰较大。

3、户型容易出现东西向及北向户型。

4、相邻住户容易形成局部对视,影响了私密性。

选择因素

1.容积率、建筑层数

2.套型面积

3 地域区别

高层(中高层)住栋结构体系特点

一、框架结构体系布置特点

这种体系能大幅度降低结构自重,使内部分隔具有很大灵活性,因而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框架体系刚度不大,建筑越高这一弱点就越明显,其抗风荷载和抗地震的能力也较低,因而往往在框架结构体系中的适当部位增加剪力墙,以辅助框架结构的不足。此外, 框架柱尺寸较大,通常会影响到用户的家居布置,而改用异形框架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二、剪力墙结构体系布置特点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一系列剪力墙纵横相交,既作为承重结构又作为分隔墙。室内无外露梁柱。剪力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墙体具有较大刚度。这是抵抗高层建筑风荷载及地震力水平荷载的有利条件。注意:由于剪力墙承重体系的承重墙与分间墙合二为一,采用小开间则大大约束了住宅平面布置的灵活性。所以开间应至少6-9m,才能满足灵活分隔,增强平面布局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地下室设置及利用

高层住宅的基础类型,应根据地基性质、结构类型等因素综合选择,主要有箱型基础、桩基础、筏基和条形基础等。由于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较大,通常与结构设计结合将这部分空间设计成地下室并加以利用。地下室可以用作停车库、设备层和人防工程等。

第五章 居住综合体

1.综合体:又名HOPSCA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功能之间相互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多元复杂而统一的建筑群落。

2.城市综合体与多功能建筑的差别

多功能建筑是数量与种类上的积累综合,这种综合不构成新系统的产生,局部增减无关整体大局。

城市综合体则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优化组合,并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系统之中。

3.城市综合体的四大典型特征

1.超大空间尺度

2.通道树型交通体系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4.高科技集成设施

4.HOPSCA于1986年最先诞生于巴黎的拉德方斯(La Defense)——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是一个集酒店、办公楼、生态公园、购物、会所、高尚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5.居住综合体

是以居住建筑为主体并与城市多种功能类型的建筑空间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互为依存关系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或建筑组群。

是现代城市综合体建筑广为发展的主要形式。

其形成与发展,显示了当代“新城市主义”的城市发展观正逐渐被实践所认同,已构成21世纪城市住区建设的重要规划设计理念。

6.居住综合体项目开发实施的特点:

1.用地区位多半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便利,用地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完备。但由于受城市中心区位空间或原有路网结构限制,用地规模一般较小。

2.由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地价位也普遍较高,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有较高要求。

3.内部功能组成复杂多元,是城市多功能综合基本空间载体。

7.居住综合体的建筑构成

功能组成是决定其建筑构成的基本依据。

主要功能组成应包括

a.居住功能——多样化

b.服务功能——综合性: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家政服务、文化教育

c.商业功能——集约化

8.居住综合体的功能定位

指要研究确定该建设项目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应具有的功能作用,以有利于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有机整合,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综合体建筑构成中居住建筑的类型与规模,以及综合配套设施的功能组成。

(1)城市设计的指导作用——定位、定量、定形、定调

定形:主要指涉及建筑造型与审美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艺术风格等问题的公众倾向与参与意向—— 建筑形式、

空间形态、

视觉形象

定调:主要指与视觉心理和城市意向相关的命题——

建筑色调、

空间格调、

艺术情调、

环境基调。

(2)城市空间层次与功能定位

(1)独立式综合大楼模式(商住综合大楼模式)——附建裙房

(2)台座式居住组群模式——整体台座

(3)混合式居住街区模式——栋间连接体

9.综合体空间组合基本模式

居住综合体中商用建筑空间在与居住建筑空间组合时,通常呈现为附建裙房、整体台座和栋间连接体三种基本建筑空间形态。因此居住综合体的建筑空间组合方式也可分为:

(1)独立式综合大楼模式(商住综合大楼模式):居住空间和商用空间同楼分层综合使用的空间组合模式 附建裙房空间与主体住栋底层的空间关系常采取如下5种方式:

1)商用空间在住栋底层平面范围内

2)商用空间向住栋底层前部扩建

3)商用空间向住栋底层后部扩建

4)商用空间向住栋底层前后两侧扩建

5)商用空间与住栋底层平面分离扩建

(2)台座式居住组群模式:

居住建筑底部配置的商用建筑空间采取相互连续成片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整体台座状裙楼的建筑形态。并与上部居住建筑组群叠合组成的居住综合体形式。裙楼屋面通常被用作上部居住建筑组群中住户的室外绿草地和户外活动场地。此模式雏形最初出现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的港澳地区。

特点:

主要表现在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建筑密度高,容积率高,

人口密度相应增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高度集中。但有利也有弊。

1)利:

a.有利于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在总体上维护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环境资源,提高城市运营的综合效益。

c.有利于增进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往,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2)弊:

建筑工程技术要求高,日常运营管理复杂,居住环境易受干扰、建设投资较高

10.台座式居住组群模式其平台空间环境设计宜注重体现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公共绿地、社区中心会所、公共休闲场地各得其所,共同形成主体鲜明,中心突出,景观连续,空间和谐统一的公共活动场所。

2)适宜性:人性化和个性化(可参与性、可识别性、无障碍通达性);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耐久、管理方便。

3)生态性:微观气候(风、日、声);活动功能需要。

11.混合式街区组群模式:

由居住建筑为主体兼有商业、文化、服务及产业类建筑混合布局,并以街区用地范围整体规划开发的居住综合体空间组合模式。

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有:

1.城市中心区用地环境特点:

2.该模式所固有的环境特点:

a.具有可营造城市功能的用地界面

b.具有可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功能布局

c.具有可增进城市资源集约化利用的空间形态

d.具有可支持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的街道空间

12.综合体空间组合设计要点

(1)基本设计原则:

a.各得其所,满足多样化的空间环境需求:

居住——安静、私密、安全

商用——热闹、开放、通达

b.相互协调,避免多功能使用的环境干扰

2.居住综合体空间组合模式与设计要点

(2)方案设计要点

a.基地交通组织与内外交通衔接

b.建筑安全疏散组织

c.居住建筑环境质量维护

d.结构体系与平面柱网协调

e.设备管网空间系统配置

13. 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环境的关联性

(1)城市环境作用的层次性:

居住综合体所处的外部城市环境对其建筑空间形态产生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城市层次、地段层次和场地层次

(2)城市环境作用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与城市整体环境理想的新秩序构成基本应遵循四项设计原则

——整体性、连续性、宜人性和可持续性

14.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视觉形式的整体性表达,是城市环境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及事件构成的视觉总体,包括周围空间组织所显现的艺术形式。

15.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景观特征的整体调控

A. 城市建筑高度的控制

B. 城市轮廓线的保护

C. 城市空间序列的组织


相关文章

  • 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2013)
  • <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 目的 1. 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相关规范与技术要求:培养调 查分析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2. 掌握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构思和建筑群体空间的设计的一般内容和表达方法: 综合提高对建 ...查看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编码:1313129215 总学时数:42 学 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教研室 适用专业:园林专业 适用对象:本科 一.课程的性 ...查看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课程编号:08075107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执笔者: 修订日期:2010年6月 学分数:3 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和 ...查看


  •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试卷A (1)
  • 2007 ─2008 学年 第 二 学期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A卷) 专业:建筑学 年级:05级 考试方式:开卷 学分:2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户型: 2 ...查看


  • [居住建筑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
  •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居住建筑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居住建筑设计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二.课程编码:0208077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设 ...查看


  • 2010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答案解析(七)
  • 招考信息.复习资料.在线辅导.网络视频.考生分享 建设工程考试网www.jsgcks.com 2010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答案解析(七) 61. 关于住房建设规划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由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 ...查看


  •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2016期末考试答案
  • 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期末考试(20) 姓名:xxx 班级:2班 成绩: 92.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现代城市生态设计原理不包括().(1.0分) 0.0 分  A. 遵循合理的生态位 ...查看


  • 最新.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检测答案
  •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单选题]城市生态学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年提出. 窗体顶端 • A .1911 • B .1917 • C .1925 • D .1929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构成 ...查看


  •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 第一章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 ...查看


  •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总学时:100 理论:60 实践 40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的知识及能力而设置的专业课之一.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