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

浅析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越来越复杂,公安民警承受着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民警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亚健康人数在增多,为民警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心理训练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民警心理健康的现状入手,探讨造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调节心理健康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一、心理健康对于公安民警的涵义和标准

(一)心理健康对于公安民警的涵义

警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既具有普通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又能体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含义既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符合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是指公安民警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经常的、习惯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的一致。

(二)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标准。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具体包含七项标准:

1、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例如出现昆虫恐怖症的人往往对特定类型的昆虫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反应。

2、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认识不正确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是经常遭受失败的;另外一个是过低的评价,结果是缺少前进的动力。

3、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莫名的不安感,一般事情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遇事不慌,能采取紧急措施。

4、能保持与外显行为相统一的人格。警察应当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与外显的行为相一致。一个人如果内心和外部行为不一致,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5、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交往,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能予以容忍,采取宽容的态度。

6、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警察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所在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社会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7、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平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良好的控制,在一般刺激作用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临危不惧,果断地做出应对。

二、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调查显示:53%的民警存在躯体化症状(注:个体存在心理压力或其他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躯体症状,如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容易头疼,焦虑的时候容易浑身冒汗、手心发痒,头疼和浑身冒汗、手心发痒分别是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躯体化症状) ,其中3.6%表

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常有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和等躯体表现。68.7%的民警有强迫症状(注:反复的、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或想法) ,其中2.4%表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常有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行为表现,还有一些民警认为自己“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行了”。40.9%的民警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其中3.6%表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往往存在某些不自在感,在处理与家人、同事关系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些甚至产生自卑感,对人际关系越来越敏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线民警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他们的交流方式倾向于粗暴和严厉,而这样的方式在与其他人沟通时起到了反作用,影响了人际关系。57.8%的民警存在抑郁症状,其中6%较为严重,这些民警常伴有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有些甚至出现生活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的情况,有失望、悲观等情感,并出现了与抑郁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如失眠、晨重暮轻等,这与长期的工作压力有关。43.4%的民警有敌对倾向,其中2.4%较为严重,这些民警容易对事物产生厌烦的情绪,好与人争论,遇事喜欢摔东西,脾气暴躁,有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

三、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过劳导致躯体不适感与心理机能失调

生物因素或躯体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它主要指人的遗传特征及生理机能。由于民警录用时均须查体, 所以民警一般不存在遗传疾病。但在所有职业中, 由于警察的工作强度最高, 容易导致生理机能障碍, 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统计, 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年约240个工作日, 而民警每年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0个工作日以上, 相当一部分一线民警甚至达到500余个工作日。职业强度高、压力大、饮食起居无规律的特点, 易使民警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导致生理疲劳。民警中头疼、背痛、肌肉酸痛的躯体表现比较突出;同时, 工作压力也易使民警心跳速度加快, 血压上升, 头痛、失眠、流汗, 最终会导致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饮食起居无规律, 使民瞥患胃肠道疾病、肝病的现象也较突出。这些疾病会使民警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力不从心, 产生心理困扰。

(二)高负荷高危险的职业特点导致民警紧张焦虑与退缩压抑

警察承担着一系列高度危险和紧张的工作, 任务异常繁杂, 心理压力很大。面对日趋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民警的职业风险正逐步加大。民警在执行公务活动中遭受围攻、袭击、侵害, 受伤甚至牺牲的情况不断增多。心理学认为, 当人们遇到紧张情境时, 身体与心理机能都会被调动起来, 以应付与处置紧急情况。如果紧张不能及时消除, 人的身心就会一直处于抵御状态, 相持时间过长, 就会导致心身机能衰竭或失调, 出现紧张焦虑、神经过敏, 遇事激动、惊慌失措等“一般适应综合症”现象, 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和以压抑、焦虑、自责等为特征的行为, 或形成不安全感、不适当的自尊、不耐烦和敌意的态度为特征的行为习惯。

(三)不良生活方式对民警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指成瘾行为、不良饮食习惯、不良行为方式等。吸烟、饮酒不仅是个人嗜好, 也反映了个体成瘾性的高低。心理学认为, 极易成瘾者往往具有从众性强、性格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性格特征。有调查表明, 影响民警生活方式不良的主要因素是吸烟、饮酒、业余生活贫乏等。公安工作与吸烟、饮酒有着潜在联系。民警的吸烟率、饮酒率很高, 且多是入警后开始吸饮并逐渐加剧的, 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吸饮可提神、调节工作气氛、缓解紧张、帮助思考、摆脱压力。但滥用烟酒, 不但易因情绪失控影响人际关系,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民警身体健康会受到威胁, 患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胃部疾病、高血压及肝病的几率大增, 严重的会导致食欲不振, 体重减轻, 精神空虚, 甚而因此妨碍工作。产生酒精依赖的, 还会表现出冒险、攻击和破坏性, 整日神志不清的状态。而较多的闲暇时间可丰富人的生活, 自由时间更可为心理提供较大的自由空间, 满足人的多重需

要, 有效地调节身心, 陶冶情操, 缓解工作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 民警普遍经常加班、值班, 节假日甚至公休假常与警察无缘, 有的民警常常连正常的夜间休息也不能保证, 业余生活一般也仅限于看电视、喝酒、看书、睡觉等。连续的疲劳得不到缓解, 不断的工作使人感到生活单调, 兴趣爱好无暇发展, 有的感到自己几乎成了只会工作不会生活的“工具”, 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 消极情绪悄然积聚, 心理承受能力渐渐降低。这种状态使有的警察处事死板、思维单一、对生活理解片面,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作质量。

(四)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压力易使民警产生自卑敏感甚至敌对情绪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成为正常“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它指有着血缘、姻缘、地缘、职缘等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社会整合、信任联盟、帮助和指导。它往往是人们拮抗紧张中的保护性缓冲因素。与领导及同事关系处理得好, 会形成相互理解、支持与帮助的工作氛围, 工作时就会得心应手, 精神愉快, 工作效率高, 富有成就感。支持的缺乏会使人缺少归属感与自信心, 从而产生心理紧张, 在关系紧张的环境中, 工作时可能会经常碰壁, 事事不顺, 造成精神颓废, 心理压力过大, 容易产生焦虑、自卑, 心情压抑。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公安民警同样需要获得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支持。

(五)社会期望的提高加重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 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警察的职业角色形象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他们不仅希望警察是“犯罪克星”, 也盼望警察是“人民保姆”, 还期待警察是“道德圣贤”。但由于工作任务繁杂, 民警素质参差不齐、水平有限, 执法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闪失;加之各地都存在着随意使用警力处理非警察事务的情况, 甚至有时还会以自定政策代替国家法律, 许多情况下, 警察成了政府的万能工具和“挡箭牌”。这使得群众对民警的执法不理解、不协助, 妨碍执法公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警民关系变得疏远; 有时会出现隔阂, 甚至矛盾激化。社会期望的提高给民警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力, 增加了新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诱发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六)功利行为所致的心理冲突造成民警极大的精神困扰

目前, 公安机关各部门经费都非常紧张, 国家的财政拨款大都难以保障正常的基本业务与行政支出, 必须通过合法的或不太合法的甚至不合法的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这使得各级领导既要“找大钱”, 又要“破好案”, 还要“管住人”, 找不到钱工作无法开展, 破不了案群众不会满意, 管不住人队伍会出问题。即使没有职务的普通民警也要肩负“多罚款增收、快破案抓人、早完成指标”的重任, 既要“大着胆子, 多找路子, 多想办法”, 又得谨慎小心、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常常是相互矛盾、左右为难、许多基层领导和民警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走钢丝绳”之感。同时, 基层民警的工资收入较低, 有的地方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其它福利待遇很少, 部分民警的住房比较拥挤, 有些民警的家庭生活相对困难。一方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心一意干好工作”的原则, 另一方面却是“劳改犯当了老板, 警察生病缺钱医治”的现实。这种长期困扰、难以解决的价值理想与功利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感, 势必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心理难以平衡,消极情绪增长,工作的成就感、认同感降低,紧张焦虑、心理压抑程度加重。

四、解决公安民警健康的对策

(一)改善公安人事管理工作。

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

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开展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人人都需要的, 警察的心理训练是确保警务工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特别是加强新进民警、有心理疾病民警的心理训练更为重要。在今后的公安教育训练中, 应针对民警的心理状况, 引入心理训练的内容, 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培养民警的意志品质, 加强体能、技能训练, 提高民警忍耐力和毅力, 促进个人修养;二是培养民警承受压力的训练, 比如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暴力案件等实战演练, 让民警经受各种锻炼, 增强心理适应性和稳定性;三是要加强新民警的适应性训练, 加强公安机关职责和理想教育, 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任务, 培育民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1、认知策略。首先,心理压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现象,采取适当的态度对待心理压力;其次,学习一些调适方法,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事情,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心理压力感。例如,对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民警来说,可以进行放松技巧训练、呼吸训练、冥想训练、压力的自我放松等,减缓心理和生理的紧张,这样更容易控制自身的心理状态。

2、学会人际沟通的艺术。人与人之间真心、善意、坦诚的沟通,可以促进相互了解、体谅和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面对人或事的纠纷时,能及时化解和排除,降低可能由人际关系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学家洛克(Rocco )等人研究认为,良好的同事关系对于降低警察的心理压力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常扮演缓冲的角色以调和所面临的压力。社会支持网络的扩展,亲友、家人和朋友的关怀、鼓励,具有减少心理压力感产生的作用。

4、注重运动休闲。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减轻心理压力的一个好方法,通过积极的运动方式舒缓神经、加强肌体的抵抗力,转移自己对心理压力的过度关注,为民警从事公安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四)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1、省、市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县区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站,有条件的基层科所队建立民警心理健康联系点,分别配备3、2、1名以上具有国家3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机制,具体工作由所属政工部门负责人负责,工作考评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2、省、市、县公安机关设立心理健康网站,充分发挥网站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开辟心理服务热线,及时为民警及家属提供心理健康保健服务。并将心理训练纳入民警“三个必训”体系,制订不同警种、不同工作环境和符合个人能力的训练方案和目标,开设心理健康保健课程,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落实。形成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培训,各市公安机关每年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班,组织心理健康服务队下基层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县市区公安机关每2年开展1次民警心理素质普查,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掌握民警思想脉搏和心理变化趋势。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省、市、县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3位1体的工作体系,关注民警心理健康,缓解民警心理压力。省厅负责全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规划、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及培训活动。同时,省、市公安机关建立由社会专家型队伍、心理训练教官队伍、民警心理咨询师队伍和政工干部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组成的民警心理健康工

作专业人才库。各市县级公安机关制订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民警心理危机干预通报制度,承担本市县民警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工作,在民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应急事件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措施,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常态。

参考文献

[1] 何贵初. 公安民警心理压力与应对[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

[2] 张振声. 警察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元恺. 警察心理健康发出“警报”. 北京:北京周报,2005(3).

[4] 王淑合. 警察心理调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 包晓波, 包延桥. 怎样进行警察心理健康干预[J].人民公安,2002(24).

浅析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越来越复杂,公安民警承受着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民警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亚健康人数在增多,为民警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心理训练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民警心理健康的现状入手,探讨造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调节心理健康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一、心理健康对于公安民警的涵义和标准

(一)心理健康对于公安民警的涵义

警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既具有普通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又能体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含义既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符合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是指公安民警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经常的、习惯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的一致。

(二)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标准。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具体包含七项标准:

1、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例如出现昆虫恐怖症的人往往对特定类型的昆虫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反应。

2、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认识不正确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是经常遭受失败的;另外一个是过低的评价,结果是缺少前进的动力。

3、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莫名的不安感,一般事情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遇事不慌,能采取紧急措施。

4、能保持与外显行为相统一的人格。警察应当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与外显的行为相一致。一个人如果内心和外部行为不一致,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5、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交往,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能予以容忍,采取宽容的态度。

6、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警察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所在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社会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7、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平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良好的控制,在一般刺激作用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临危不惧,果断地做出应对。

二、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调查显示:53%的民警存在躯体化症状(注:个体存在心理压力或其他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躯体症状,如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容易头疼,焦虑的时候容易浑身冒汗、手心发痒,头疼和浑身冒汗、手心发痒分别是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躯体化症状) ,其中3.6%表

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常有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和等躯体表现。68.7%的民警有强迫症状(注:反复的、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或想法) ,其中2.4%表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常有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行为表现,还有一些民警认为自己“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行了”。40.9%的民警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其中3.6%表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往往存在某些不自在感,在处理与家人、同事关系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些甚至产生自卑感,对人际关系越来越敏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线民警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他们的交流方式倾向于粗暴和严厉,而这样的方式在与其他人沟通时起到了反作用,影响了人际关系。57.8%的民警存在抑郁症状,其中6%较为严重,这些民警常伴有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有些甚至出现生活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的情况,有失望、悲观等情感,并出现了与抑郁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如失眠、晨重暮轻等,这与长期的工作压力有关。43.4%的民警有敌对倾向,其中2.4%较为严重,这些民警容易对事物产生厌烦的情绪,好与人争论,遇事喜欢摔东西,脾气暴躁,有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

三、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过劳导致躯体不适感与心理机能失调

生物因素或躯体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它主要指人的遗传特征及生理机能。由于民警录用时均须查体, 所以民警一般不存在遗传疾病。但在所有职业中, 由于警察的工作强度最高, 容易导致生理机能障碍, 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统计, 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年约240个工作日, 而民警每年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0个工作日以上, 相当一部分一线民警甚至达到500余个工作日。职业强度高、压力大、饮食起居无规律的特点, 易使民警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导致生理疲劳。民警中头疼、背痛、肌肉酸痛的躯体表现比较突出;同时, 工作压力也易使民警心跳速度加快, 血压上升, 头痛、失眠、流汗, 最终会导致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饮食起居无规律, 使民瞥患胃肠道疾病、肝病的现象也较突出。这些疾病会使民警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力不从心, 产生心理困扰。

(二)高负荷高危险的职业特点导致民警紧张焦虑与退缩压抑

警察承担着一系列高度危险和紧张的工作, 任务异常繁杂, 心理压力很大。面对日趋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民警的职业风险正逐步加大。民警在执行公务活动中遭受围攻、袭击、侵害, 受伤甚至牺牲的情况不断增多。心理学认为, 当人们遇到紧张情境时, 身体与心理机能都会被调动起来, 以应付与处置紧急情况。如果紧张不能及时消除, 人的身心就会一直处于抵御状态, 相持时间过长, 就会导致心身机能衰竭或失调, 出现紧张焦虑、神经过敏, 遇事激动、惊慌失措等“一般适应综合症”现象, 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和以压抑、焦虑、自责等为特征的行为, 或形成不安全感、不适当的自尊、不耐烦和敌意的态度为特征的行为习惯。

(三)不良生活方式对民警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指成瘾行为、不良饮食习惯、不良行为方式等。吸烟、饮酒不仅是个人嗜好, 也反映了个体成瘾性的高低。心理学认为, 极易成瘾者往往具有从众性强、性格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性格特征。有调查表明, 影响民警生活方式不良的主要因素是吸烟、饮酒、业余生活贫乏等。公安工作与吸烟、饮酒有着潜在联系。民警的吸烟率、饮酒率很高, 且多是入警后开始吸饮并逐渐加剧的, 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吸饮可提神、调节工作气氛、缓解紧张、帮助思考、摆脱压力。但滥用烟酒, 不但易因情绪失控影响人际关系,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民警身体健康会受到威胁, 患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胃部疾病、高血压及肝病的几率大增, 严重的会导致食欲不振, 体重减轻, 精神空虚, 甚而因此妨碍工作。产生酒精依赖的, 还会表现出冒险、攻击和破坏性, 整日神志不清的状态。而较多的闲暇时间可丰富人的生活, 自由时间更可为心理提供较大的自由空间, 满足人的多重需

要, 有效地调节身心, 陶冶情操, 缓解工作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 民警普遍经常加班、值班, 节假日甚至公休假常与警察无缘, 有的民警常常连正常的夜间休息也不能保证, 业余生活一般也仅限于看电视、喝酒、看书、睡觉等。连续的疲劳得不到缓解, 不断的工作使人感到生活单调, 兴趣爱好无暇发展, 有的感到自己几乎成了只会工作不会生活的“工具”, 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 消极情绪悄然积聚, 心理承受能力渐渐降低。这种状态使有的警察处事死板、思维单一、对生活理解片面,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作质量。

(四)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压力易使民警产生自卑敏感甚至敌对情绪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成为正常“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它指有着血缘、姻缘、地缘、职缘等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社会整合、信任联盟、帮助和指导。它往往是人们拮抗紧张中的保护性缓冲因素。与领导及同事关系处理得好, 会形成相互理解、支持与帮助的工作氛围, 工作时就会得心应手, 精神愉快, 工作效率高, 富有成就感。支持的缺乏会使人缺少归属感与自信心, 从而产生心理紧张, 在关系紧张的环境中, 工作时可能会经常碰壁, 事事不顺, 造成精神颓废, 心理压力过大, 容易产生焦虑、自卑, 心情压抑。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公安民警同样需要获得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支持。

(五)社会期望的提高加重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 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警察的职业角色形象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他们不仅希望警察是“犯罪克星”, 也盼望警察是“人民保姆”, 还期待警察是“道德圣贤”。但由于工作任务繁杂, 民警素质参差不齐、水平有限, 执法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闪失;加之各地都存在着随意使用警力处理非警察事务的情况, 甚至有时还会以自定政策代替国家法律, 许多情况下, 警察成了政府的万能工具和“挡箭牌”。这使得群众对民警的执法不理解、不协助, 妨碍执法公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警民关系变得疏远; 有时会出现隔阂, 甚至矛盾激化。社会期望的提高给民警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力, 增加了新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诱发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六)功利行为所致的心理冲突造成民警极大的精神困扰

目前, 公安机关各部门经费都非常紧张, 国家的财政拨款大都难以保障正常的基本业务与行政支出, 必须通过合法的或不太合法的甚至不合法的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这使得各级领导既要“找大钱”, 又要“破好案”, 还要“管住人”, 找不到钱工作无法开展, 破不了案群众不会满意, 管不住人队伍会出问题。即使没有职务的普通民警也要肩负“多罚款增收、快破案抓人、早完成指标”的重任, 既要“大着胆子, 多找路子, 多想办法”, 又得谨慎小心、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常常是相互矛盾、左右为难、许多基层领导和民警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走钢丝绳”之感。同时, 基层民警的工资收入较低, 有的地方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其它福利待遇很少, 部分民警的住房比较拥挤, 有些民警的家庭生活相对困难。一方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心一意干好工作”的原则, 另一方面却是“劳改犯当了老板, 警察生病缺钱医治”的现实。这种长期困扰、难以解决的价值理想与功利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感, 势必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心理难以平衡,消极情绪增长,工作的成就感、认同感降低,紧张焦虑、心理压抑程度加重。

四、解决公安民警健康的对策

(一)改善公安人事管理工作。

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

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开展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人人都需要的, 警察的心理训练是确保警务工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特别是加强新进民警、有心理疾病民警的心理训练更为重要。在今后的公安教育训练中, 应针对民警的心理状况, 引入心理训练的内容, 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培养民警的意志品质, 加强体能、技能训练, 提高民警忍耐力和毅力, 促进个人修养;二是培养民警承受压力的训练, 比如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暴力案件等实战演练, 让民警经受各种锻炼, 增强心理适应性和稳定性;三是要加强新民警的适应性训练, 加强公安机关职责和理想教育, 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任务, 培育民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1、认知策略。首先,心理压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现象,采取适当的态度对待心理压力;其次,学习一些调适方法,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事情,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心理压力感。例如,对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民警来说,可以进行放松技巧训练、呼吸训练、冥想训练、压力的自我放松等,减缓心理和生理的紧张,这样更容易控制自身的心理状态。

2、学会人际沟通的艺术。人与人之间真心、善意、坦诚的沟通,可以促进相互了解、体谅和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面对人或事的纠纷时,能及时化解和排除,降低可能由人际关系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学家洛克(Rocco )等人研究认为,良好的同事关系对于降低警察的心理压力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常扮演缓冲的角色以调和所面临的压力。社会支持网络的扩展,亲友、家人和朋友的关怀、鼓励,具有减少心理压力感产生的作用。

4、注重运动休闲。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减轻心理压力的一个好方法,通过积极的运动方式舒缓神经、加强肌体的抵抗力,转移自己对心理压力的过度关注,为民警从事公安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四)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1、省、市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县区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站,有条件的基层科所队建立民警心理健康联系点,分别配备3、2、1名以上具有国家3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机制,具体工作由所属政工部门负责人负责,工作考评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2、省、市、县公安机关设立心理健康网站,充分发挥网站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开辟心理服务热线,及时为民警及家属提供心理健康保健服务。并将心理训练纳入民警“三个必训”体系,制订不同警种、不同工作环境和符合个人能力的训练方案和目标,开设心理健康保健课程,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落实。形成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培训,各市公安机关每年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班,组织心理健康服务队下基层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县市区公安机关每2年开展1次民警心理素质普查,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掌握民警思想脉搏和心理变化趋势。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省、市、县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3位1体的工作体系,关注民警心理健康,缓解民警心理压力。省厅负责全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规划、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及培训活动。同时,省、市公安机关建立由社会专家型队伍、心理训练教官队伍、民警心理咨询师队伍和政工干部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组成的民警心理健康工

作专业人才库。各市县级公安机关制订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民警心理危机干预通报制度,承担本市县民警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工作,在民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应急事件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措施,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常态。

参考文献

[1] 何贵初. 公安民警心理压力与应对[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

[2] 张振声. 警察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 唐元恺. 警察心理健康发出“警报”. 北京:北京周报,2005(3).

[4] 王淑合. 警察心理调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 包晓波, 包延桥. 怎样进行警察心理健康干预[J].人民公安,2002(24).


相关文章

  • 警力资源配置问题浅析
  • 2004年5月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May,2004 第3期JournalofBeijingPeople'sPoliceCollegeNo.3 警力资源配置问题浅析 姜 博,任亚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要:科学配置警力 ...查看


  •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亲如一家人",既是公安工作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警民双方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好憧 ...查看


  • 浅析公安派出所实施消防行政处罚的权限
  • 摘 要 我国的相关法规当中并没有对公安派出所的消防行政执法行为的权限进行明确,所以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公安派出所方面消防监督的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主要对公安派出所所实施的消防行政处罚的权限加以界定,同时也对消防行政处罚的主体以及消防 ...查看


  •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警察忠诚教育关系研究_黎津平
  • DOI:10.13613/j.cnki.qhdz.0016142008年增1期(第23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S12008(Vol.23)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警察 忠诚教育关系研究 黎津平 摘 要:公安院校在 ...查看


  • 浅析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方略
  • 摘要 交通安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中小学生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并不完善,交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交通安全教育属于智育.德育和纪律教育的范畴.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查看


  • 压力与警察身心健康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OFGUIZHOUPOLICEOFFICERVOCATIONALCOLLEGE 压力与警察身心健康 □刘贵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摘 法 ...查看


  • 对当前基层民警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
  • [打印文章 - ][唐诗三百首 -在线字典] [字号:大中小] 近几年来,长春市公安局通过开展"三项教育"."民心工程"."提高三个水平"和"教育整顿"活动等有 ...查看


  • 浅析成为一名优秀公安经侦民警应具备的素质
  • 浅析成为一名优秀公安经侦民警应具备的素质 2012年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活动,这对公安经侦民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圆满完成"破案会战"工作任务,成为一名优秀的经侦民警, ...查看


  • 从深圳消防体制改革看"全警消防"的利与弊
  • 从深圳消防体制改革看"全警消防"的利与弊 摘要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火灾一直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类在与火灾的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宏观及建筑围观的防火灭火措施,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套消防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