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俞宪忠
提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涵括了四个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关键内容:“招商引资”、“招商
引知”、“招商引智”、“招商引制”。相比较而言,其中的“招商引资”最不重要,而“招商引制”则最为重要。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引进资本和技术等非制度发展要素,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而很少
关注最为重要的制度引进——“招商引制”。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是人类文明提升的共同财
富,中国可以不费分文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加以模仿效法和引进复制。优质高效的制度资源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稀缺的首要资源,国情特色并不能成为拒斥好制度引进的重要理由。
关键词:
招商引资招商引知招商引智招商引制
250022)
作者俞宪忠,男,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济南
从1978—2008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系统的各个重要构成要件和主要发展层面,都取得了令举世瞻目和全球公认的重要进展,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高效率重大提升,经济总量获得了持续性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根本性改观,综合国力达到了显著性增强等。这一系列伟大的发展成就应首先归因于中国坚定不移和持续强化的改革开放。理性地解读、解构和解析中国三十年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会发现其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涵括了四个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
展弹性,其潜力释放的基本路径之一就在于由内向封闭转为对外开放。从1978年至2008年,随着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外商逐步开放,外商携带外资在中国创办企业,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本土,大量外资被引进中国经济系统,加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弥补了经济发展所长期存在的资本缺口。中国史无前例地所采取的大规模对外“招商引资”的重大举措,推动了中国经济三十年间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为国人们带来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经济扩张效果,国民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①上述这些可以货币化统计的重大经济发展成果,虽然并不全是外
关键内容——“招商引资”、“招商引知”、“招商引智”和
“招商引制”。这四个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的发展词语.看似相似。实则差异,分别具有着重要程度不同的创新价值和发展含义,并不属于同一个重量级,切不可同日而语。
一、物质层面的“招商引资”
中国所特有的人I:1规模现状、计划经济传统和欠发达国情,使得中国经济内涵了巨大的后发效应和发
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结果,但均与“招商引资”有着高强度的正相关联系,正是通过对外开放所开辟的“招商引资”这条重要渠道.中国经济发展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流支持,“招商引资”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显著
①
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的贡献率。
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年期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发展成就,应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因为是国内改革有效地启动和解放了国内已有的发展潜能存量.而对外开放则迅速和持续地引进和扩充了中国所需要的发展要素增量,使得经济发展不再是封闭式地仅仅依赖于国内有限的资源存量,而是还要尽可能开放式地借助于国际资源增量,“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外生性国际经济变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外推性的重大影响。虽然在其初期首先是国内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但其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则又倒果为因,反过来倒逼整个改革发展进程,使得对外开放成为引领改革变迁
的强力引擎。
购得三资商品,并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招商引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发展的资金缺口,还在制造业和加工业等领域同时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引进应用、学习模仿、局部改良和适度创新等一系列的改进过程,撬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变型进程,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技质量。
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最为物质化的直观层面上看到“招商引资”的很多好处,而且“招商引资”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可统计、易宣传、很实惠,因而可以肯定“招商引资”对经济成长(增长+发展)的重要价值。基于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还需要继续“招商引资”。但作者却理智地认为。“招商引资”仅仅处于对外开放和谋求发展的物质经济表层,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还有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的事情。
尽管不同的国际主流学派在经济增长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其相通之处就是普遍认为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所有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问题上都面临着一个残酷现实,也即普遍存在着资本短缺的重大约束瓶颈。因收入低下与资本缺乏之间有着显著而内在的因果累积关系,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劣性均衡陷阱,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变得非常困难。纳克斯(Nurkse)因此而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The
ofPovertyis
Reason
二、认知层面的“招商引知”
比“招商引资”更为重要的首先是“招商引知”。全球化浪潮在通俗化的名义意义上。人们习惯于将此称之为信息浪潮,但在实质性的价值意义上,说到底是知识创新浪潮,与信息一同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刨新知识,全球化也就被表征为通过各种渠道而快速实现的国际性知识流动。全球化框架下的信息流仅仅是各种有用新知识流的符号载体和存在形式,人们正是通过信息而获取了用于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知识的重要性被凸显了出来。知识可以解读为认知和识别,例如是谁(who)创新了知识,知识产权属于谁(Whose),为什么会如此(why),何处才能获得新知识(Where),如何才能实现知识创新(How)等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特征,如果人们不知遭去哪里,就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知识的重大功用就是认识和知道目的地之所在.获取发展的基本路向和掌握发展的基本方法,或者说,知识就像是黑夜中的灯塔之光,将会引导人们到达应该去的地方。在全球化竞争时代,谁获取了创新性的新知识,谁就占据了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谁就会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墙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在当今这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再次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普遍证明,更大空间的广泛应用和更高速率的传输交流。如果说古代社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暴力征服,近代社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财富聚集,那么现代社会的竞争优势则来源于知识创新。
Poverty)”。①缪尔达尔(Myrdal)所提出
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也将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视为其欠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三十年来没有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本土,中国经济增长率既不会如此之高.也不会如此持久。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官员均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因为。招商引资”可以发展其行政辖区内的区域经济,更可以增加GDP等治理政绩;富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本土企业家也对此持有宽容和欢迎姿态,因为这样他们可以找到更高质量的合作伙伴或交易对象。并可以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等;经济学家们也纷纷论证“招商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缺乏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招商引资”可以弥补原本较大的资金缺口;国民大众也非常关注“招商引资”的进展.因为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各类商品。
三十年来的“招商引资”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现在即使在县级城市或者乡镇,几乎到处都可看到许多的“三资”企业,在各类媒体和街道两旁,随处便可见到五彩缤纷的外资外企广告,在商场里随处可以见到和
①转引自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6页。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引资”便不会获得如此显著的发展效果。三十年来的每个人和每个机构都会感觉到知识总量明显增加和知识结构显著优化,而这些新增知识主要是源自那些0ECD的发达国家。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招商引知”比“招商引资”更为重要,在“招商引资”时应尤其重视“招商引知”,道理很明确:知识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国民因急于改变贫困现状,通常具有非常短期化和物质化的功利取向,过分关注视觉层面的“招商引资”,较为忽视创新层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力量,而正是知识这种更为无形的东西,推动并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由于知识的隐性无形特征,隐藏于“招商引资”背后的“招商引知”就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起码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中国社会各界应将“招商引知”置于比“招商引资”更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将此纳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体系,使之成为引导整个民族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自觉发展行动。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更为宏观开放的全球化知识视野,抱着向发达国家“好好学习”知识的学生心态,由此才能获得“天天向上”的发展效果。尽管“招商引知”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但作者认为“招商引知”还只是处在略优于“招商引资”这一经济开放表层的浅层,还有比“招商引知”丽更为重要的事情。
“招商引资”尽管可以弥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本缺口,但“招商引资”作为物质形态的经济活动。却仅仅是知识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如果没有适应全球化竞争所要求的知识创新过程,将会使落后者导致日趋严重的劣势累积,原有的零星优势也会消耗殆尽,任何资本都会在全球化的剧烈市场竞争中枯萎衰竭,也不会形成和积累任何新的科技成果,所有的经济成长理想都会化成泡影。由于“招商引资”具有物质短效的显著特征.因此就迫切需要“招商引知”的长效知识支撑,以便识别发达国家资本输出时向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转移,防止祸及当代和危及未来的“招商引污”等诸多负面效应。如果说资本和科技是“招商引资”的四肢躯干。而知识创新则可称之为“招商引资”的精神灵魂。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其根本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和收益递增,正是由于知识增长才推动了经济成长,这正是知识经济倍受国际社会推崇的基本原因。“印度和中国比较……像中国那样瞩目的成绩还没有在印度出现。解释这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以下事实:从社会准备的角度看。中国比印度超前很多;中国更好地利用了市场经济。”①虽然同样是市场化取向的“招商引资”,但事实上中国比印度更多地注重了“招商引知”和教育培训,为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更好的社会准备。
“招商引资”的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发展后果,就是使人们开拓了新视野,产生了新观念,进入了新境界。概而言之,就是引进并获取了各种有用的新知识,为人们提供了比较差距和学习新知识的重大机会,获得了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知识增长。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取资本、GDP、财富和科技,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可以使人们获取幸福、和谐、方向和力量。知识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知识财富是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的财富,没有知识的国度只能是愚昧的国度,贫困与愚昧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知识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文明发展的航标和阶梯。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具有很大的知识落差,水位差自然地产生水流,电位差自然地产生电流,知识差就必然会产生知识流,落后国家在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方面。有太多的新知识领域迫切需要长期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和借鉴。只有消除无知和愚昧,才有可能获得财富和力量,从而彻底地告别匮乏和贫困。如果没有相关的发展知识从发达国家引入,单纯的“招商
三、人才层面的“招商引智”
知识有用而且重要,但知识创新决不可能凭空产生,天上也绝对不会掉馅饼。而是来自于高质量的智力创造活动,因此,“招商引智”比“招商引知”又更加重要。人是创新知识的创造者、筹划者、启动者、推进者、控制者和享用者。高智力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是使各种新知识产生的终极源泉,人力资本是比物力资本、货币资本和科技资本更为重要的资本,人才资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稀缺资源。当代国际竞争虽然在工具性意义上主要是科技知识竞争,但在创造性意义上则主要是人才智力竞争。经济学作为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首先是关于人才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这是其他物力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和科技知识供给状况的根本解释变量。“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②确切地说,应该首先关注那些具有创造性智力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人群,正是由于这些人所
①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②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页。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国那样优先考虑全球范围内的“招商引智”战略。创新续发展.掀起了~波又一波的知识创新浪潮,并推进了知识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将会
经济全球化的创新发展进程。
更加广阔。
人才在生物学先天意义上靠的是遗传基因,在社“全球化,意即高水平的相互依赖。”⑦全球化时代会学后天意义上靠的是发展教育。世界上有一件事情的国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人才相互依赖。正是由于主做得再多都永远不会过分,这就是发展教育。因为教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人才流,才引发了物质流、资育既可以传承知识,更能够创新知识。教育发展是知识本流、科技流和知识流,而不是相反。自主创新并不排创新之母,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一个民族崛起和持除人才引进,人才引进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微观概念,而续繁荣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科教兴国成为工业革命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超宏观概念。如果一国宏观上不以来一切文明国家的主要战略。中国的落后不仅可以能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人才引进就会仅仅成为一国之归结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延续与近代中国历经了百余年内区域和组织之间空间分布的结构性调整,基本相同的内忧外患和长期战乱,从而缺乏市场交易联系与和的文化背景不会发生巨大的“鲶鱼效应”,宏观人才队平发展环境,更可以归结为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中伍总量既不会得到显著扩充,一国人才群体质量也不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才仅仅创会获得重大提升。“要真正地属于一个开放的全球社建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后的反右运动和会,你必须接受其他人,甚至将那些对终极真理和美好十年文革摧残了一大批宝贵的知分子精英,文革期间生活具有极不相同的信仰的人作为参加者,只要他们停止了十年的大学正规招生。博士学位授予权也仅仅遵守按照公平程序的规则制定的相互原则。”③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高等教育扩招才仅仅竞争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主体性的发展要
只有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后培养的人才又不断外流,素——高智力、高质量、高能量和高学历人才的国际性
新中国解放后所发动的很多政治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高速流动,人才引进理应突破一国空间范围内组织之都是反对知识和摧残人才的政治动荡,人才资源的匮间人才交流的狭隘局限,首先要求具备超宏观的全球乏构成了中国当代和未来发展的重大约束瓶颈。而西化发展视野和国际性人才理念。
欧的很多大学都有五百年甚至更长的办学历史,美国中国改革开放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发展变量,就是的发达不仅在于国内教育先进,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创业,还有港澳台同胞和归因于从全世界集纳引进了众多精英型的高端人才,海外侨胞及其后裔来大陆投资创业,更有与三资企业“英国除了从欧洲大陆进口发明,它还进口一些发明一同进入中国的大量外国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家”。①其他发达国家也大体如此。高端人才群体创有很多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留学,其中一部分外籍留造科技知识,科技知识提供资本财富,人才优势构成发学生完成学业后继续留在中国创业,此外政府机关、各达国家和地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主体依据,人的现类学校和科研院所还有很多外籍专家学者(包括各类代化将是比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更加重要的现自愿者),开放的中国还迎来了来华旅游观光和短期逗代化。
留的大量外国游客。他们都是为中国带来重大发展活中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也是首先得益力并使中国悄悄发生重大发展变化的“鲶鱼”,确切地于人的解放和科教兴国战略。但由于历史的发展惯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引进的最为宝贵的人性,忽视教育的现象仍在中国各地频繁发生,教育投资才资本或智力资本,而今的中国到处都可以遇见不同占GDP的比例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据有关报道。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招商引智”比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建起“招商引知”而更加重要,其效果也更好。其道理很简的许多希望小学。目前只有少数还在勉强维持运作。而单:高智力创新人才是一切知识之源。
其他多数希望小学或者是被卖给农民种庄稼和养猪养在人才全球化流动和国际化配置的剧烈竞争时鸡,或者是作为村委会办公之用,更甚的是有的希望小代,人才引进的“招商引智”具有了特别重大的发展意学现今已是一片荒芜。如果我们能够将教育发展、智义,如果不能实行人才引进。其结果就肯定是人才流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并能够像美
失,绝不应该将人才国际引进与国内自主培养置于彼
①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⑦@戴维・赫尔德等:《驯服全球化》,童新耕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05-106页、第104页。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那些对现行制度感到失望的人才寻找利用他们的才能和实现他们的抱负的其他途径。”②坏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本、知识和人才等众多发展要素的外溢效应,尤其是会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智力人才群体驱赶至好制度的国别地区,最后导致坏制度国家人财两空和长期贫穷。
制度既是社会纵向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驱动力量,也是社会横向和谐的协调机制和组织配置,更是大众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和幸福通道。性能优良的制度安排具有收益递增的持续发展特征,一旦创新和演化出一种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人们就可以无限期地永久重复使用,全体国民大众就可以长期永续收益。发达国家之所以比发展中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就在于首先建构起了产权明晰、市场竞争、反对垄断、自由流动、自由贸易、资源节省、环境保护、专利制度、创新激励、人才集聚、尊重人权、公正平等、民主分权、依法治国和民本优先等以自由选择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制
此对立的排斥状态。两者之间有着互相兼容的重大互补效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自主培养人才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周期也很长,况且还很难保证培养质量。李岚清于1987年8月12日写给张劲夫的信中早就指出:“现在人们还是对引进硬件的兴趣大,对引进智力尚未引起普遍重视。……引智工作被证明是‘花钱较少,效果很好,事半功倍,大有可为’的一项大事业。”①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如果发展中国家意欲实现跨越式、高效率和赶超式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在人才问题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全球化的国际人才引进通道,果断地长期奉行“招商引智”的人才发展战略。虽然“招商引智”比“招商引知”重要,“招商引智”有着深层意义,但作者进一步认为“招商引智”仍然不是对外开放的神经中枢,比之更加重要的核心要件还在后面。
四、制度层面的“招商引制”
如果说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并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追求知识和智力是由动物向人类过渡的话,那么自觉地追求制度创新则将人与动物最终区别开来,从而使得制度调适对人类自身具有特别重要的发展意义。对国家之间发达程度进行理性比较后表明,社会发展水平在次要意义上取决于资源禀赋、资本状况和科技知识,在主要意义上取决于教育水平和人才智力,在核心意义上则取决于制度质量和制度效能。国富国穷源自于制度优劣,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招商引制”比“招商引资”、“招商引知”和“招商引智”更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
如果一国没有体现市场化竞争所要求的相关制度安排,制度就不会具有公平与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要素就不可能在一国聚集,“招商引资”就无从进行,该国工商业自然就不会发达繁荣;如果一国制度安排缺乏市场化所要求的开放性和竞争力,“招商引知”所需要的新知识就不可能外生性流人,创新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激励,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就不可能出现;如果制度安排不能体现和满足人力资本偏好,人才群体不会得到应有的敬重,“招商引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就不会从外部流入,反而会导致逆向性的宝贵人才流失。“只有
度框架。优质高效的制度资源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稀缺的首要资源,有些最为欠发达国家甚至长期累积了大量的坏制度垃圾,除了制度垃圾和国民贫穷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
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今富国和穷国间个人平均收入的差别主要归咎于制度的不同。”o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共同财富。发展中国家可以不费分文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加以模仿效法和引进复制,而不必担心会引起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国情特色并不能成为拒斥好制度引进的重要理由,发展中国家如果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而拒斥好制度引进。其剩下的惟一国情特色恐怕就是政治专权和民穷国弱。落后者向成功者学习可以实现赶超跨越,失败者向成功者学习可以少犯错误,这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具有重大普适价值的基本通则,但首先是学习制度设计,其次才是学习其他东西。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快速发展史。从彻底否定商品经济关系到坚定不移地奉行市场经济模式,从农村土地经营的产权创新到城市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演进,从反对个体经济存在到多种所有制格局并存,从私营经济的附属补充性质到重要成分地位,从平均主义模式到私有产权参与收益分配,从城乡二元异质分割到农民市民化加速推进,从计划经济的中央集权
①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转引自《北京晚报}2008年12月18日和《报刊文摘》2009年1月2日。
②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8页。③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II页。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到市场经济的民主分权,从自上而下的单一纵向行政命令管理到横向多元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发展轨迹,实质上是从国内摸着石头过河式自在自发到积极加入WTO自觉自为的“招商引制”过程。对中国三十年来发展绩效持续递增的重大发展现象,我们可以理性观察和抽象概括到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逐步摆脱本土化的制度路经依赖性,或者说本土化的制度要素在发展中反而呈现为一种不可阻挡的递减趋势。而所有支撑和解释发展的新增制度构件,均来自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市场制度规则。正是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引进”,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相关制度的重新安排,中国才因此而走上了民族崛起的大国之路。1978年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应当从根本上归因于制度引进创新的必然结果。
深度解读当代全球化竞争,实质上是不同制度之间的竞争,制度差异构成贫穷与富裕、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和谐与冲突的根本解释变量,并具有可供检验性的发展含义和选择价值。凡是那些发达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是市场化及其相关制度成熟完善的国家,因为制度安排的差异,就已经预设了未来发展空间的大小,同时也给定了潜能释放和要素聚集的持续程度。制度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中最重要的现代化,更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现代化,一切发展首先是制度发展,其他发展均可视为制度发展的派生物或衍生品。“长期的繁荣则要求制度化,而
在上述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四个重要范畴中,相比较而言,“招商引资”最不重要,而“招商引制”则最为重要。发达国家不仅资本充裕、科技先进、知识密集和人才济济,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化制度安排的发达优越;落后国家既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科技、知识和人才,更要引进优越先进和成熟完善的市场制度安排;落后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短效的非制度要素容易,而引进长效的制度要素困难;落后国家通常致力于引进非制度发展要素,而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很少关注最为重要的“招商引制”。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现代中国情况时指出:“中国需要变化、亟待变化!”③但首先有赖于制度创新、制度引进、制度转型和制度发展,一句话,就是从根本上依赖于实现制度现代化。
不是寄托于掌握权力和具有能力的精英们偶然的反省和平衡”。①落后国家应首先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度设计和引进制度效能,否则就有可能长期掉进劣性均衡的坏制度发展陷阱。全球化时代的“未来,制度是第一位的。”⑦不会再有比制度更加重要的东西。
五、结语
责任编辑:毛伟
①③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第123页。⑦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马风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2页。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作者: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022刊名:浙江学刊
英文刊名: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年,卷(期):2009,(6)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3条)1. 查看详情 20092. 查看详情 2008
3. 李岚清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20084. 戴维·赫尔德;等;童新耕 驯服全球化 20065. 杨小凯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20036. 弗雷德里克·泰勒;马风才 科学管理原理 20077. 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 20068. 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 20069. 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 经济增长理论 200210. 阿马蒂亚·森;王宇;王文玉 伦理学与经济学 200311. 阿马蒂亚·森;任赜;于真 以自由看待发展 200212. 杨培雷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2003
13. 胡锦涛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200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xk200906026.aspx授权使用:陈全平(wfsshkj),授权号:1ab7106e-1dd2-42ea-aac4-9eed00f8406b
下载时间:2011年5月24日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俞宪忠
提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涵括了四个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关键内容:“招商引资”、“招商
引知”、“招商引智”、“招商引制”。相比较而言,其中的“招商引资”最不重要,而“招商引制”则最为重要。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引进资本和技术等非制度发展要素,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而很少
关注最为重要的制度引进——“招商引制”。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是人类文明提升的共同财
富,中国可以不费分文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加以模仿效法和引进复制。优质高效的制度资源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稀缺的首要资源,国情特色并不能成为拒斥好制度引进的重要理由。
关键词:
招商引资招商引知招商引智招商引制
250022)
作者俞宪忠,男,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济南
从1978—2008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系统的各个重要构成要件和主要发展层面,都取得了令举世瞻目和全球公认的重要进展,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高效率重大提升,经济总量获得了持续性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根本性改观,综合国力达到了显著性增强等。这一系列伟大的发展成就应首先归因于中国坚定不移和持续强化的改革开放。理性地解读、解构和解析中国三十年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会发现其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涵括了四个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
展弹性,其潜力释放的基本路径之一就在于由内向封闭转为对外开放。从1978年至2008年,随着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外商逐步开放,外商携带外资在中国创办企业,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本土,大量外资被引进中国经济系统,加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弥补了经济发展所长期存在的资本缺口。中国史无前例地所采取的大规模对外“招商引资”的重大举措,推动了中国经济三十年间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为国人们带来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经济扩张效果,国民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①上述这些可以货币化统计的重大经济发展成果,虽然并不全是外
关键内容——“招商引资”、“招商引知”、“招商引智”和
“招商引制”。这四个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的发展词语.看似相似。实则差异,分别具有着重要程度不同的创新价值和发展含义,并不属于同一个重量级,切不可同日而语。
一、物质层面的“招商引资”
中国所特有的人I:1规模现状、计划经济传统和欠发达国情,使得中国经济内涵了巨大的后发效应和发
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结果,但均与“招商引资”有着高强度的正相关联系,正是通过对外开放所开辟的“招商引资”这条重要渠道.中国经济发展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流支持,“招商引资”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显著
①
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的贡献率。
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年期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发展成就,应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因为是国内改革有效地启动和解放了国内已有的发展潜能存量.而对外开放则迅速和持续地引进和扩充了中国所需要的发展要素增量,使得经济发展不再是封闭式地仅仅依赖于国内有限的资源存量,而是还要尽可能开放式地借助于国际资源增量,“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外生性国际经济变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外推性的重大影响。虽然在其初期首先是国内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但其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则又倒果为因,反过来倒逼整个改革发展进程,使得对外开放成为引领改革变迁
的强力引擎。
购得三资商品,并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招商引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发展的资金缺口,还在制造业和加工业等领域同时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引进应用、学习模仿、局部改良和适度创新等一系列的改进过程,撬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变型进程,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技质量。
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最为物质化的直观层面上看到“招商引资”的很多好处,而且“招商引资”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可统计、易宣传、很实惠,因而可以肯定“招商引资”对经济成长(增长+发展)的重要价值。基于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还需要继续“招商引资”。但作者却理智地认为。“招商引资”仅仅处于对外开放和谋求发展的物质经济表层,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还有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的事情。
尽管不同的国际主流学派在经济增长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其相通之处就是普遍认为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所有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问题上都面临着一个残酷现实,也即普遍存在着资本短缺的重大约束瓶颈。因收入低下与资本缺乏之间有着显著而内在的因果累积关系,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劣性均衡陷阱,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变得非常困难。纳克斯(Nurkse)因此而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The
ofPovertyis
Reason
二、认知层面的“招商引知”
比“招商引资”更为重要的首先是“招商引知”。全球化浪潮在通俗化的名义意义上。人们习惯于将此称之为信息浪潮,但在实质性的价值意义上,说到底是知识创新浪潮,与信息一同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刨新知识,全球化也就被表征为通过各种渠道而快速实现的国际性知识流动。全球化框架下的信息流仅仅是各种有用新知识流的符号载体和存在形式,人们正是通过信息而获取了用于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知识的重要性被凸显了出来。知识可以解读为认知和识别,例如是谁(who)创新了知识,知识产权属于谁(Whose),为什么会如此(why),何处才能获得新知识(Where),如何才能实现知识创新(How)等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特征,如果人们不知遭去哪里,就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知识的重大功用就是认识和知道目的地之所在.获取发展的基本路向和掌握发展的基本方法,或者说,知识就像是黑夜中的灯塔之光,将会引导人们到达应该去的地方。在全球化竞争时代,谁获取了创新性的新知识,谁就占据了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谁就会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墙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在当今这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再次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普遍证明,更大空间的广泛应用和更高速率的传输交流。如果说古代社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暴力征服,近代社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财富聚集,那么现代社会的竞争优势则来源于知识创新。
Poverty)”。①缪尔达尔(Myrdal)所提出
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也将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视为其欠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三十年来没有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本土,中国经济增长率既不会如此之高.也不会如此持久。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官员均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因为。招商引资”可以发展其行政辖区内的区域经济,更可以增加GDP等治理政绩;富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本土企业家也对此持有宽容和欢迎姿态,因为这样他们可以找到更高质量的合作伙伴或交易对象。并可以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等;经济学家们也纷纷论证“招商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缺乏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招商引资”可以弥补原本较大的资金缺口;国民大众也非常关注“招商引资”的进展.因为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各类商品。
三十年来的“招商引资”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现在即使在县级城市或者乡镇,几乎到处都可看到许多的“三资”企业,在各类媒体和街道两旁,随处便可见到五彩缤纷的外资外企广告,在商场里随处可以见到和
①转引自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6页。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引资”便不会获得如此显著的发展效果。三十年来的每个人和每个机构都会感觉到知识总量明显增加和知识结构显著优化,而这些新增知识主要是源自那些0ECD的发达国家。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招商引知”比“招商引资”更为重要,在“招商引资”时应尤其重视“招商引知”,道理很明确:知识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国民因急于改变贫困现状,通常具有非常短期化和物质化的功利取向,过分关注视觉层面的“招商引资”,较为忽视创新层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力量,而正是知识这种更为无形的东西,推动并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由于知识的隐性无形特征,隐藏于“招商引资”背后的“招商引知”就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起码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中国社会各界应将“招商引知”置于比“招商引资”更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将此纳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体系,使之成为引导整个民族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自觉发展行动。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更为宏观开放的全球化知识视野,抱着向发达国家“好好学习”知识的学生心态,由此才能获得“天天向上”的发展效果。尽管“招商引知”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但作者认为“招商引知”还只是处在略优于“招商引资”这一经济开放表层的浅层,还有比“招商引知”丽更为重要的事情。
“招商引资”尽管可以弥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本缺口,但“招商引资”作为物质形态的经济活动。却仅仅是知识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如果没有适应全球化竞争所要求的知识创新过程,将会使落后者导致日趋严重的劣势累积,原有的零星优势也会消耗殆尽,任何资本都会在全球化的剧烈市场竞争中枯萎衰竭,也不会形成和积累任何新的科技成果,所有的经济成长理想都会化成泡影。由于“招商引资”具有物质短效的显著特征.因此就迫切需要“招商引知”的长效知识支撑,以便识别发达国家资本输出时向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转移,防止祸及当代和危及未来的“招商引污”等诸多负面效应。如果说资本和科技是“招商引资”的四肢躯干。而知识创新则可称之为“招商引资”的精神灵魂。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其根本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和收益递增,正是由于知识增长才推动了经济成长,这正是知识经济倍受国际社会推崇的基本原因。“印度和中国比较……像中国那样瞩目的成绩还没有在印度出现。解释这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以下事实:从社会准备的角度看。中国比印度超前很多;中国更好地利用了市场经济。”①虽然同样是市场化取向的“招商引资”,但事实上中国比印度更多地注重了“招商引知”和教育培训,为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更好的社会准备。
“招商引资”的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发展后果,就是使人们开拓了新视野,产生了新观念,进入了新境界。概而言之,就是引进并获取了各种有用的新知识,为人们提供了比较差距和学习新知识的重大机会,获得了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知识增长。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取资本、GDP、财富和科技,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可以使人们获取幸福、和谐、方向和力量。知识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知识财富是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的财富,没有知识的国度只能是愚昧的国度,贫困与愚昧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知识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文明发展的航标和阶梯。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具有很大的知识落差,水位差自然地产生水流,电位差自然地产生电流,知识差就必然会产生知识流,落后国家在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方面。有太多的新知识领域迫切需要长期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和借鉴。只有消除无知和愚昧,才有可能获得财富和力量,从而彻底地告别匮乏和贫困。如果没有相关的发展知识从发达国家引入,单纯的“招商
三、人才层面的“招商引智”
知识有用而且重要,但知识创新决不可能凭空产生,天上也绝对不会掉馅饼。而是来自于高质量的智力创造活动,因此,“招商引智”比“招商引知”又更加重要。人是创新知识的创造者、筹划者、启动者、推进者、控制者和享用者。高智力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是使各种新知识产生的终极源泉,人力资本是比物力资本、货币资本和科技资本更为重要的资本,人才资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稀缺资源。当代国际竞争虽然在工具性意义上主要是科技知识竞争,但在创造性意义上则主要是人才智力竞争。经济学作为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首先是关于人才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这是其他物力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和科技知识供给状况的根本解释变量。“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②确切地说,应该首先关注那些具有创造性智力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人群,正是由于这些人所
①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②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页。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国那样优先考虑全球范围内的“招商引智”战略。创新续发展.掀起了~波又一波的知识创新浪潮,并推进了知识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将会
经济全球化的创新发展进程。
更加广阔。
人才在生物学先天意义上靠的是遗传基因,在社“全球化,意即高水平的相互依赖。”⑦全球化时代会学后天意义上靠的是发展教育。世界上有一件事情的国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人才相互依赖。正是由于主做得再多都永远不会过分,这就是发展教育。因为教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人才流,才引发了物质流、资育既可以传承知识,更能够创新知识。教育发展是知识本流、科技流和知识流,而不是相反。自主创新并不排创新之母,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一个民族崛起和持除人才引进,人才引进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微观概念,而续繁荣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科教兴国成为工业革命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超宏观概念。如果一国宏观上不以来一切文明国家的主要战略。中国的落后不仅可以能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人才引进就会仅仅成为一国之归结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延续与近代中国历经了百余年内区域和组织之间空间分布的结构性调整,基本相同的内忧外患和长期战乱,从而缺乏市场交易联系与和的文化背景不会发生巨大的“鲶鱼效应”,宏观人才队平发展环境,更可以归结为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中伍总量既不会得到显著扩充,一国人才群体质量也不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才仅仅创会获得重大提升。“要真正地属于一个开放的全球社建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后的反右运动和会,你必须接受其他人,甚至将那些对终极真理和美好十年文革摧残了一大批宝贵的知分子精英,文革期间生活具有极不相同的信仰的人作为参加者,只要他们停止了十年的大学正规招生。博士学位授予权也仅仅遵守按照公平程序的规则制定的相互原则。”③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高等教育扩招才仅仅竞争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主体性的发展要
只有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后培养的人才又不断外流,素——高智力、高质量、高能量和高学历人才的国际性
新中国解放后所发动的很多政治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高速流动,人才引进理应突破一国空间范围内组织之都是反对知识和摧残人才的政治动荡,人才资源的匮间人才交流的狭隘局限,首先要求具备超宏观的全球乏构成了中国当代和未来发展的重大约束瓶颈。而西化发展视野和国际性人才理念。
欧的很多大学都有五百年甚至更长的办学历史,美国中国改革开放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发展变量,就是的发达不仅在于国内教育先进,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创业,还有港澳台同胞和归因于从全世界集纳引进了众多精英型的高端人才,海外侨胞及其后裔来大陆投资创业,更有与三资企业“英国除了从欧洲大陆进口发明,它还进口一些发明一同进入中国的大量外国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家”。①其他发达国家也大体如此。高端人才群体创有很多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留学,其中一部分外籍留造科技知识,科技知识提供资本财富,人才优势构成发学生完成学业后继续留在中国创业,此外政府机关、各达国家和地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主体依据,人的现类学校和科研院所还有很多外籍专家学者(包括各类代化将是比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更加重要的现自愿者),开放的中国还迎来了来华旅游观光和短期逗代化。
留的大量外国游客。他们都是为中国带来重大发展活中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也是首先得益力并使中国悄悄发生重大发展变化的“鲶鱼”,确切地于人的解放和科教兴国战略。但由于历史的发展惯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引进的最为宝贵的人性,忽视教育的现象仍在中国各地频繁发生,教育投资才资本或智力资本,而今的中国到处都可以遇见不同占GDP的比例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据有关报道。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招商引智”比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建起“招商引知”而更加重要,其效果也更好。其道理很简的许多希望小学。目前只有少数还在勉强维持运作。而单:高智力创新人才是一切知识之源。
其他多数希望小学或者是被卖给农民种庄稼和养猪养在人才全球化流动和国际化配置的剧烈竞争时鸡,或者是作为村委会办公之用,更甚的是有的希望小代,人才引进的“招商引智”具有了特别重大的发展意学现今已是一片荒芜。如果我们能够将教育发展、智义,如果不能实行人才引进。其结果就肯定是人才流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并能够像美
失,绝不应该将人才国际引进与国内自主培养置于彼
①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⑦@戴维・赫尔德等:《驯服全球化》,童新耕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05-106页、第104页。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那些对现行制度感到失望的人才寻找利用他们的才能和实现他们的抱负的其他途径。”②坏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本、知识和人才等众多发展要素的外溢效应,尤其是会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智力人才群体驱赶至好制度的国别地区,最后导致坏制度国家人财两空和长期贫穷。
制度既是社会纵向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驱动力量,也是社会横向和谐的协调机制和组织配置,更是大众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和幸福通道。性能优良的制度安排具有收益递增的持续发展特征,一旦创新和演化出一种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人们就可以无限期地永久重复使用,全体国民大众就可以长期永续收益。发达国家之所以比发展中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就在于首先建构起了产权明晰、市场竞争、反对垄断、自由流动、自由贸易、资源节省、环境保护、专利制度、创新激励、人才集聚、尊重人权、公正平等、民主分权、依法治国和民本优先等以自由选择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制
此对立的排斥状态。两者之间有着互相兼容的重大互补效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自主培养人才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周期也很长,况且还很难保证培养质量。李岚清于1987年8月12日写给张劲夫的信中早就指出:“现在人们还是对引进硬件的兴趣大,对引进智力尚未引起普遍重视。……引智工作被证明是‘花钱较少,效果很好,事半功倍,大有可为’的一项大事业。”①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如果发展中国家意欲实现跨越式、高效率和赶超式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在人才问题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全球化的国际人才引进通道,果断地长期奉行“招商引智”的人才发展战略。虽然“招商引智”比“招商引知”重要,“招商引智”有着深层意义,但作者进一步认为“招商引智”仍然不是对外开放的神经中枢,比之更加重要的核心要件还在后面。
四、制度层面的“招商引制”
如果说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并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追求知识和智力是由动物向人类过渡的话,那么自觉地追求制度创新则将人与动物最终区别开来,从而使得制度调适对人类自身具有特别重要的发展意义。对国家之间发达程度进行理性比较后表明,社会发展水平在次要意义上取决于资源禀赋、资本状况和科技知识,在主要意义上取决于教育水平和人才智力,在核心意义上则取决于制度质量和制度效能。国富国穷源自于制度优劣,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招商引制”比“招商引资”、“招商引知”和“招商引智”更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
如果一国没有体现市场化竞争所要求的相关制度安排,制度就不会具有公平与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要素就不可能在一国聚集,“招商引资”就无从进行,该国工商业自然就不会发达繁荣;如果一国制度安排缺乏市场化所要求的开放性和竞争力,“招商引知”所需要的新知识就不可能外生性流人,创新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激励,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就不可能出现;如果制度安排不能体现和满足人力资本偏好,人才群体不会得到应有的敬重,“招商引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就不会从外部流入,反而会导致逆向性的宝贵人才流失。“只有
度框架。优质高效的制度资源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稀缺的首要资源,有些最为欠发达国家甚至长期累积了大量的坏制度垃圾,除了制度垃圾和国民贫穷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
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今富国和穷国间个人平均收入的差别主要归咎于制度的不同。”o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共同财富。发展中国家可以不费分文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加以模仿效法和引进复制,而不必担心会引起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国情特色并不能成为拒斥好制度引进的重要理由,发展中国家如果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而拒斥好制度引进。其剩下的惟一国情特色恐怕就是政治专权和民穷国弱。落后者向成功者学习可以实现赶超跨越,失败者向成功者学习可以少犯错误,这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具有重大普适价值的基本通则,但首先是学习制度设计,其次才是学习其他东西。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快速发展史。从彻底否定商品经济关系到坚定不移地奉行市场经济模式,从农村土地经营的产权创新到城市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演进,从反对个体经济存在到多种所有制格局并存,从私营经济的附属补充性质到重要成分地位,从平均主义模式到私有产权参与收益分配,从城乡二元异质分割到农民市民化加速推进,从计划经济的中央集权
①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转引自《北京晚报}2008年12月18日和《报刊文摘》2009年1月2日。
②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8页。③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II页。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到市场经济的民主分权,从自上而下的单一纵向行政命令管理到横向多元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发展轨迹,实质上是从国内摸着石头过河式自在自发到积极加入WTO自觉自为的“招商引制”过程。对中国三十年来发展绩效持续递增的重大发展现象,我们可以理性观察和抽象概括到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逐步摆脱本土化的制度路经依赖性,或者说本土化的制度要素在发展中反而呈现为一种不可阻挡的递减趋势。而所有支撑和解释发展的新增制度构件,均来自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市场制度规则。正是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引进”,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相关制度的重新安排,中国才因此而走上了民族崛起的大国之路。1978年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应当从根本上归因于制度引进创新的必然结果。
深度解读当代全球化竞争,实质上是不同制度之间的竞争,制度差异构成贫穷与富裕、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和谐与冲突的根本解释变量,并具有可供检验性的发展含义和选择价值。凡是那些发达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是市场化及其相关制度成熟完善的国家,因为制度安排的差异,就已经预设了未来发展空间的大小,同时也给定了潜能释放和要素聚集的持续程度。制度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中最重要的现代化,更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现代化,一切发展首先是制度发展,其他发展均可视为制度发展的派生物或衍生品。“长期的繁荣则要求制度化,而
在上述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四个重要范畴中,相比较而言,“招商引资”最不重要,而“招商引制”则最为重要。发达国家不仅资本充裕、科技先进、知识密集和人才济济,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化制度安排的发达优越;落后国家既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科技、知识和人才,更要引进优越先进和成熟完善的市场制度安排;落后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短效的非制度要素容易,而引进长效的制度要素困难;落后国家通常致力于引进非制度发展要素,而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很少关注最为重要的“招商引制”。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现代中国情况时指出:“中国需要变化、亟待变化!”③但首先有赖于制度创新、制度引进、制度转型和制度发展,一句话,就是从根本上依赖于实现制度现代化。
不是寄托于掌握权力和具有能力的精英们偶然的反省和平衡”。①落后国家应首先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度设计和引进制度效能,否则就有可能长期掉进劣性均衡的坏制度发展陷阱。全球化时代的“未来,制度是第一位的。”⑦不会再有比制度更加重要的东西。
五、结语
责任编辑:毛伟
①③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第123页。⑦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马风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2页。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制"
作者: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022刊名:浙江学刊
英文刊名: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年,卷(期):2009,(6)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3条)1. 查看详情 20092. 查看详情 2008
3. 李岚清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20084. 戴维·赫尔德;等;童新耕 驯服全球化 20065. 杨小凯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20036. 弗雷德里克·泰勒;马风才 科学管理原理 20077. 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 20068. 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 20069. 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 经济增长理论 200210. 阿马蒂亚·森;王宇;王文玉 伦理学与经济学 200311. 阿马蒂亚·森;任赜;于真 以自由看待发展 200212. 杨培雷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2003
13. 胡锦涛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200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xk200906026.aspx授权使用:陈全平(wfsshkj),授权号:1ab7106e-1dd2-42ea-aac4-9eed00f8406b
下载时间:201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