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

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 ,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

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

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

应与痢疾鉴别。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

血。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

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 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

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 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

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

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常证

(一)伤食泻

症状 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1日3-5次或7-8次,便前腹痛,吵闹,不思

乳食,腹胀拒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

证候分析 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常。食积中焦,故泻下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食滞脾胃,气机不利则腹胀痛。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嗳气,呕吐,气味酸臭。食积化热,上扰心神,故夜寐不安。苔厚腻或黄垢为乳食停积之象。

治法 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方药 消乳丸合大安丸加减。

消乳丸: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香附、炙甘草。

大安丸: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苍术、茯苓、连翘、神曲。

方中神曲、麦芽消乳化滞,陈皮、砂仁、香附理气消滞,炙甘草健脾和中,山楂、莱

菔子消食化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苍术、茯苓运脾化湿,连翘清热。

优化:腹胀痛明显者,加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呕吐者,加生姜和胃止呕。

(二)风寒泻 症状 大便稀烂,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1日3-5次或5-6次,便前便时肠鸣,鼻 流清涕,咳嗽,咽痒,或恶寒,苔薄白,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陈皮、

甘草。

本方解表散寒行气化湿。

优化:里寒重者,加干姜温中散寒;挟食积者,加神曲、山楂消食化滞。

(三)湿热泻

症状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下急迫、量多,日行10余次,气味秽臭。纳差食

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燥,或伴泛恶,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故泻下稀如水样,气味秽

臭。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泻下急迫,量多。湿热困脾,故纳差食少,神倦乏力。伴外感,则有发热,热重于湿者,故口渴引饮。湿热在下,故小便短黄。

治法 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本方清热解肌,升提脾气,生津止渴。

优化:热重于湿者,加滑石、银花、连翘清热利湿;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扁豆、

茯苓、车前子健脾化湿;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呕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呕。

(四)脾虚泻 症状 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 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脾

胃虚则运化无权,故于食后作泻。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

砂仁、大枣。

本方健脾化湿。

优化:脾湿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纳呆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助运;

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舌淡嫩者,加炮姜炭温脾止泻。

(五)脾肾阳虚泻

症状 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1日3-5次或更多,可伴脱肛,形寒,肢

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 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肛。命门火衰,阳不温布,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治法 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炮姜、附子、炙甘草。 四神丸: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祛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优化:脱肛者,加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收敛

固涩。

变证

(一)气阴两伤

症状 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

消瘦,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暴泻或泻下日久,耗伤气阴而致津亏气虚,肌肤失养生,故神萎不振,

四肢乏力,皮肤干燥,眼眶、囟门凹陷。无津上承,故口渴引饮,啼哭无泪。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为气阴两伤之象。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人参乌梅汤加减。

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甘草、莲子、山药、木瓜。

方中人参补气,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优化:久泻不止者,加山楂炭、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口渴引饮者,加石斛、玉

竹生津养阴。

(二)阴竭阳脱 症状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 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

证候分析 此证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气随津脱。阴伤于内、阳脱于外,故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气息低微。阳不能充养四肢,故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为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白芍、炙甘草温中扶脾益

气。

[特色疗法]

一、中成药

1、藿香正气水 每次5ml,1日3次。用于风寒泻。 2、红灵丹 每次0.3g,1日2次。用于湿热泻。

二、经验方

1、神曲、茯苓、焦山楂、焦麦芽各9g,炙鸡内金3g,加水100ml。1日1剂,分3

次服。用于伤食泻。

2、苍术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细末。每次2岁以内1g,2岁以上1.5g,1日3次。用于伤食泻。

3、绿茶叶3g,食盐0.5-1g,白糖20g,加水适量,煎成200ml。每日1剂,分次饮服。用于气阴两伤泻。

4、山药粉,每次6-9g,1日3次,开水调成糊状服。用于脾虚泻。

三、外治疗法

1、中药敷脐疗法 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研为细末。每次1.5g,醋调

成糊状,敷贴脐部,1日1次。用于风寒及脾虚泻。

2、中药足浴疗法 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浸泡两足,每晚1次,

连用3天。用于湿热泻轻证。

3、中药保脐疗法 艾绒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广木香各3g,草果、炒苍术各6g,炒

白术15g,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泻。

四、针灸疗法

1、小儿针刺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配取内庭、气海、曲池。呕吐

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日1次。

2、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艾条灸,每穴7-10壮,1日1次。用于脾虚或

脾肾阳虚泻。

五、小儿推拿疗法

1、伤食泻 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 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 六、急重症西医处理

重症失水,出现酸中毒症状者,配合西医处理。

1、液体疗法

(1)输液总量 轻度失水,约给120ml/kg,中度失水,约给15ml/kg,重度失水,

约给200ml/kg,静脉输入。

(2)补液成分 等渗性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失水2/3张含钠液,高渗性失

水用1/3张含钠液。对重度失水或中度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1/2张含钠液迅速输入,扩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

(3)祉液速度 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4)纠正酸中毒 失水引起的酸中毒,一般能随补液而纠正。若仍然存在,可用1/6g

分子乳酸钠或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输入。

(5)其他电介质补充 若低钙抽痉,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如仍抽痉不止,

加用25%硫酸镁肌注。

2、抗感染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者,可用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氟哌酸)、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空肠弯曲菌引起者,用红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并停用其他抗生素。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适应症。要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不得过度。

[预防与调摄] 一、 预防

1.注意休息,病重专者应予卧床休息。

2.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着,避免着凉与过热。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畅,保持安静。

3.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给易消化的流汁及半流汁。小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二、调摄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者可禁食8-12小时,以后可据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2.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变证的发生。

3.注意前后二阴的清法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二阴。肛周潮红者可涂金黄膏。

[难点分析]

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则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重症腹泻,要加强西医抢

救,中医参与抢救,使转危为安。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则要加强调理,要配合针灸、推拿、外治疗法。

[疗效评价]

2010年儿科收治住院小儿泄泻323例,经中医辨证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90.7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

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 ,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

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

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

应与痢疾鉴别。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

血。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

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 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

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 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

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

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常证

(一)伤食泻

症状 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1日3-5次或7-8次,便前腹痛,吵闹,不思

乳食,腹胀拒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

证候分析 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常。食积中焦,故泻下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食滞脾胃,气机不利则腹胀痛。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嗳气,呕吐,气味酸臭。食积化热,上扰心神,故夜寐不安。苔厚腻或黄垢为乳食停积之象。

治法 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方药 消乳丸合大安丸加减。

消乳丸: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香附、炙甘草。

大安丸: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苍术、茯苓、连翘、神曲。

方中神曲、麦芽消乳化滞,陈皮、砂仁、香附理气消滞,炙甘草健脾和中,山楂、莱

菔子消食化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苍术、茯苓运脾化湿,连翘清热。

优化:腹胀痛明显者,加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呕吐者,加生姜和胃止呕。

(二)风寒泻 症状 大便稀烂,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1日3-5次或5-6次,便前便时肠鸣,鼻 流清涕,咳嗽,咽痒,或恶寒,苔薄白,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陈皮、

甘草。

本方解表散寒行气化湿。

优化:里寒重者,加干姜温中散寒;挟食积者,加神曲、山楂消食化滞。

(三)湿热泻

症状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下急迫、量多,日行10余次,气味秽臭。纳差食

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燥,或伴泛恶,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故泻下稀如水样,气味秽

臭。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泻下急迫,量多。湿热困脾,故纳差食少,神倦乏力。伴外感,则有发热,热重于湿者,故口渴引饮。湿热在下,故小便短黄。

治法 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本方清热解肌,升提脾气,生津止渴。

优化:热重于湿者,加滑石、银花、连翘清热利湿;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扁豆、

茯苓、车前子健脾化湿;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呕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呕。

(四)脾虚泻 症状 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 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脾

胃虚则运化无权,故于食后作泻。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

砂仁、大枣。

本方健脾化湿。

优化:脾湿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纳呆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助运;

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舌淡嫩者,加炮姜炭温脾止泻。

(五)脾肾阳虚泻

症状 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1日3-5次或更多,可伴脱肛,形寒,肢

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 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肛。命门火衰,阳不温布,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治法 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炮姜、附子、炙甘草。 四神丸: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祛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优化:脱肛者,加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收敛

固涩。

变证

(一)气阴两伤

症状 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

消瘦,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暴泻或泻下日久,耗伤气阴而致津亏气虚,肌肤失养生,故神萎不振,

四肢乏力,皮肤干燥,眼眶、囟门凹陷。无津上承,故口渴引饮,啼哭无泪。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为气阴两伤之象。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人参乌梅汤加减。

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甘草、莲子、山药、木瓜。

方中人参补气,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优化:久泻不止者,加山楂炭、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口渴引饮者,加石斛、玉

竹生津养阴。

(二)阴竭阳脱 症状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 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

证候分析 此证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气随津脱。阴伤于内、阳脱于外,故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气息低微。阳不能充养四肢,故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为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白芍、炙甘草温中扶脾益

气。

[特色疗法]

一、中成药

1、藿香正气水 每次5ml,1日3次。用于风寒泻。 2、红灵丹 每次0.3g,1日2次。用于湿热泻。

二、经验方

1、神曲、茯苓、焦山楂、焦麦芽各9g,炙鸡内金3g,加水100ml。1日1剂,分3

次服。用于伤食泻。

2、苍术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细末。每次2岁以内1g,2岁以上1.5g,1日3次。用于伤食泻。

3、绿茶叶3g,食盐0.5-1g,白糖20g,加水适量,煎成200ml。每日1剂,分次饮服。用于气阴两伤泻。

4、山药粉,每次6-9g,1日3次,开水调成糊状服。用于脾虚泻。

三、外治疗法

1、中药敷脐疗法 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研为细末。每次1.5g,醋调

成糊状,敷贴脐部,1日1次。用于风寒及脾虚泻。

2、中药足浴疗法 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浸泡两足,每晚1次,

连用3天。用于湿热泻轻证。

3、中药保脐疗法 艾绒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广木香各3g,草果、炒苍术各6g,炒

白术15g,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泻。

四、针灸疗法

1、小儿针刺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配取内庭、气海、曲池。呕吐

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日1次。

2、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艾条灸,每穴7-10壮,1日1次。用于脾虚或

脾肾阳虚泻。

五、小儿推拿疗法

1、伤食泻 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 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 六、急重症西医处理

重症失水,出现酸中毒症状者,配合西医处理。

1、液体疗法

(1)输液总量 轻度失水,约给120ml/kg,中度失水,约给15ml/kg,重度失水,

约给200ml/kg,静脉输入。

(2)补液成分 等渗性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失水2/3张含钠液,高渗性失

水用1/3张含钠液。对重度失水或中度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1/2张含钠液迅速输入,扩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

(3)祉液速度 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4)纠正酸中毒 失水引起的酸中毒,一般能随补液而纠正。若仍然存在,可用1/6g

分子乳酸钠或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输入。

(5)其他电介质补充 若低钙抽痉,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如仍抽痉不止,

加用25%硫酸镁肌注。

2、抗感染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者,可用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氟哌酸)、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空肠弯曲菌引起者,用红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并停用其他抗生素。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适应症。要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不得过度。

[预防与调摄] 一、 预防

1.注意休息,病重专者应予卧床休息。

2.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着,避免着凉与过热。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畅,保持安静。

3.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给易消化的流汁及半流汁。小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二、调摄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者可禁食8-12小时,以后可据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2.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变证的发生。

3.注意前后二阴的清法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二阴。肛周潮红者可涂金黄膏。

[难点分析]

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则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重症腹泻,要加强西医抢

救,中医参与抢救,使转危为安。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则要加强调理,要配合针灸、推拿、外治疗法。

[疗效评价]

2010年儿科收治住院小儿泄泻323例,经中医辨证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90.7


相关文章

  • 推拿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的研究概况
  • 中医外治杂志2013年6月第22卷第3期·49· 推拿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的研究概况 廖 121娜,王海泉,贾学秀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小儿脾虚型腹泻由于起病缓慢,大便 ...查看


  • 药店必学:秋季腹泻的11款中成药 8个联合用方案
  • 中医根据辨证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肠胃湿热型.寒湿阻滞型.食滞胃肠型.脾胃虚弱型.肾阳虚衰型.肝气乘脾型等等. 肠胃湿热型 症状:泄泻腹痛,肛门灼热,小便黄,苔黄腻. 治疗原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用药举例: 葛根芩连片 功能主治:解肌清 ...查看


  • 小儿哮喘指南-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小儿慢性咳嗽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心因性咳嗽)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 ...查看


  •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 ·标准与规范·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赵 1 赵霞, 21 琼,张晓华,周 涛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江苏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南京成都 210029:610075) 2轮专家问卷调查,摘要:完 ...查看


  •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概况
  •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年2月第4卷第2期Chinese Manipulatio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Feb.2013,V ol.4No.2 • 推拿按摩•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概况 蒋涛, ...查看


  •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试行)
  • 附件2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试行)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达到中医 ...查看


  • 小儿腹泻的辩证分型及药物.推拿治疗
  •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为多见,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痛,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 ...查看


  • 中医临床路径表
  •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 编码:BNG080.ICD-10 编码:I63) 疾病分期为恢复期 患者姓名: 病时间: 标准住院日≤28 天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天 住院号: ...查看


  • 2016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
  • 2016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 一.医患沟通 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证诊断 (三)确立治法 (四)选方与用药 (五)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技术操作技能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 ...查看


热门内容